仲裁中法官
① 對仲裁已經認可的同一證據,在一審時翻盤,假如你是法官,會怎麼看這個問題
對於在勞動仲裁舉證期間內未提交的證據,在一審時提出,其效力如何確定與在勞動仲裁時是否提交沒有任何的關系,仍應該按照民事訴訟中關於證據舉證的規定進行處理:
1、對於在勞動仲裁時沒有提交的證據,可以在法院訴訟中提交。
2、證據應該在法院規定的舉證期限內向法院提交。
3、對於在舉證期限內提交的證據,或雖逾期提交,但對方同意質證的,則仍應該根據具體的質證情況來確定該證據的證明力。
② 法官可以對仲裁員提出仲裁意見嗎
不可以,仲裁是獨立完成的,不單單法官,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提出仲裁意見專。
但是對於仲裁不服的屬可以申請中級人民法院撤銷,對於仲裁中存在的嚴重錯誤或者程序上的重大失誤。
法官可以以法院的名義提出司法建議函。但是這個只是理論規定,現實中很少很少。
③ 法官在仲裁協議中虛構事實該擔責嗎
糾正一下,法官不參與仲裁,仲裁由仲裁員作出。對於仲裁協議存在違法情形的,當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在仲裁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仲裁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一) 沒有仲裁協議的;
(二) 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
(三) 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 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 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 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
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2、第五十九條 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二、《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枉法仲裁罪】
依法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在仲裁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④ 法官與仲裁員的異同
1、性質不同。仲裁機關是民間機構,不是國家機關,仲裁員也就不是國版家幹部,而法院權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一級司法機關,法官也就是行使這種職責和權力的人。
2、組成人員不同。仲裁庭和法院的合議庭人數不相等,仲裁庭人數可能會很多,而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3人組成。
3、自由度不同。仲裁前,允許申請人和被申請人選擇仲裁庭人員組成,但法院決不會允許你選擇誰來審判,當然這一點主要是針對當事人本身的。
4、人員素質,這也是最大的不同點。仲裁員不是固定的,他們可能來自各個行業,是各自專業的行家裡手,且很多仲裁員是某市某某委員會的科長或處長,比如建委之類,舉不勝舉,他們的專業知識比法律知識豐富得多,在仲裁時也多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評判,而法院比較注重對法律事實的審查和法律條文的運用。
⑤ 仲裁庭審時是法官判定還是協商好
仲裁庭審和法院庭審的區別是:
(一)權力來源不一樣
訴訟和仲裁最本質的區別實際上在於公權力和私權利之間的區別。訴訟是國家司法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處理案件,解決當事人之間糾紛的活動。訴訟程序是當事人行使訴權,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合法權益的過程,也是國家行使司法權的過程。
人民法院裁斷案件的訴訟活動是國家法律賦予的公權力。
而仲裁庭處理糾紛不是國家賦予的權力,其權力來源是當事人的自願選擇。仲裁庭裁斷案件的權力基於當事人之間合意達成的仲裁協議,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協議管轄賦予了仲裁委員會對案件的排他管轄權。此外,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員的任命、仲裁規則的適用、仲裁適用准據法的確定等等,都可以,也主要來自於當事人之間的合意選定。
仲裁就是當事人自願把自己的爭議交給第三方來居中裁判,而且自願接受並執行仲裁庭的裁決結果的程序性活動。
(二)對裁判結果的糾正救濟方式不一樣
仲裁庭仲裁案件的權力是當事人賦予的,其對案件的管轄權是基於當事人的自願,因此仲裁是一裁終局,仲裁庭出的裁決生效後,對當事人即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對仲裁裁決沒有上訴之說。
因此,在仲裁的過程中,研究清楚各個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研究清楚仲裁程序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在一個階段程序結束,仲裁規則規定的相關期限經過之後,可能就沒有了糾正彌補的機會。比如當事人在提交證據期限截止之後,再提交證據,仲裁庭就有可能不接受,從而直接影響到基於證據而做出的仲裁結果。
之後申請人再就同樣的事由,想去法院提起訴訟,試圖通過訴訟程序糾正仲裁過程中己方的失誤,因為仲裁對案件管轄權的存在,法院無權受理。法院通常也只對符合有限幾種法律規定情形的仲裁裁決行使司法審查撤銷權,例如:沒有仲裁協議的;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
因此通常來說,當事人對仲裁庭的最終裁決只有無條件接受,沒有其他救濟的方式。
(三)審理期限不一樣
為了響應當事人對案件處理效率的要求,充分發揮仲裁程序的優勢,各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規則,在審理期限方面都進行了相應的修訂。依照仲裁規則,一個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子,審限一般是四個月,經首席仲裁員申請,仲裁委員會主任批准,可以延長。
而實踐中,一個案子的平均審結期限,大概在六十八天左右。因為仲裁是一裁終局,仲裁裁決一經做出,當事人簽收後就可以去法院申請執行。
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審限,一審為六個月,二審為三個月,即終局裁決的做出一共需要九個月。
出現特殊情形的時候,經批准,審理期限還可以相應延長。
因此,比較而言,相對於訴訟程序兩審終局的審理期限,一審終審的仲裁製度具有簡便快捷的優點,當事人付出的經濟費用成本、時間機會成本相對較少。
(四)保密性不一樣
訴訟和仲裁因為其本質上是公權力和私權利的區別,還引申出二者公開開庭審理和不公開開庭審理的區別。
訴訟程序公開審理是原則,不公開審理是例外。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因此,除上述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之外的其他公開審理的案件,只要是年滿十八歲的正常人,憑借身份證就可以在辦理相關登記手續後進入法庭去旁聽庭審過程。
然而仲裁程序不公開審理是原則,公開審理是例外。依照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因此除了當事人,以及當事人委託的代理人以外,其他人是不能出現在仲裁庭的。通常仲裁規則都對仲裁程序的保密性進行明確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雙方當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仲裁員、證人、翻譯、仲裁庭咨詢的專家和指定的鑒定人,以及其他有關人員,均不得對外界透露案件實體和程序的有關情況。
事實上,在實踐中很多當事人選擇仲裁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仲裁是不公開開庭審理的,保密性比較強。尤其是商事糾紛中的當事人,出於種種原因考慮,不希望外界知道公司處於糾紛爭議當中,恐對公司正常的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更傾向於選擇仲裁的方式來解決在商事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與他方之間的糾紛爭議。
(五)審理人員的產生方式不一樣
法院是國家司法機關,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管轄案件的法院,組成具體案件合議庭的審判法官不可能由當事人自主決定,法院對案件的管轄權是由法律規定的。盡管在合同法領域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在合同條款中事先選定管轄法院,但亦要受級別管轄、地域管轄以及法律規定選擇范圍的限制。
另外,從當前法院內部案件分配的一般程序來講,當事人到法院起訴,立案庭審查之後,對符合法定條件的予以受理,之後具體案子將由電腦依照事先設置的條件,根據案由類型分到各個審判庭里,到了審判庭里再按照各個法官承辦案件的情況進行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當事人是沒有辦法選擇組成合議庭的法官的,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處理相關案件的專家來組成這個合議庭的審判員。
但在仲裁程序中,可以依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受地域、級別的限制,在全國范圍內,乃至世界范圍內選擇自己信任的仲裁委員會審理自己的案件。組成仲裁庭的仲裁員也是由當事人選定。根據仲裁規則,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可以各單獨指定一名仲裁員,然後雙方共同指定一名首席仲裁員,三名仲裁員組成裁決案件的仲裁庭。
如果當事人超過仲裁規則規定的期限仍不指定仲裁員,則將會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每個仲裁委員會都會公布仲裁員名冊,當事人可以在選定仲裁委員會的網站上查詢。提交仲裁申請後,仲裁委員會的秘書處也會給雙方當事人寄發全體仲裁員名冊。每個仲裁員擅長的仲裁方向都會在名冊中列明,無論是房地產的、證券的、一般貨物買賣、合資合作企業,還是一般的合同、知識產權專利,當事人可以根據案件的特點自行選擇擅長處理相關案件的仲裁員。
比如案件是證券的,可以指定證券方面的專家;案件是建築工程的,可以找建築工程方面的專家來裁判審理。對仲裁庭的組成和仲裁員的選定,仲裁程序中的當事人是有一定決定權的。
(六)庭審模式不一樣
我國一直實行一種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較之大陸法系奉行訴訟職權主義的國家強調法官在訴訟中的作用而言,我國法院更注重法官在訴訟過程中所應發揮的主導者作用。
在這種模式下的庭審過程中,法官經常採取詢問當事人的方式來查清案件事實,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的各個庭審階段程序。因此,相對來說到法院打官司,訴訟開庭的程序特別嚴格。有的法官對庭審現場的控制比較嚴厲,在宣讀起訴書階段,當事人申請在起訴書之外進行擴展性陳述,法官可能不予准許,要求當事人只能宣讀起訴書,或者只能宣讀答辯狀,到辯論階段再陳述。
在質證階段,當事人想談談相關證據的形成背景,法官也可能不允許,要求僅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進行質證。訴訟過程中的審判氣氛嚴肅有餘,而民主不足,沒有盡可能的激發當事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當事人在庭審過程中也比較拘謹而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仲裁庭則不同,當事人參與仲裁庭開庭的感覺與當事人去法院應訴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仲裁員都是兼職,不是專職的,仲裁員參與案件的審理,前提是當事人的指定。當事人指定仲裁員處理自己的案件,是基於對該仲裁員的信任。仲裁員是帶著被當事人信任的出發點來審理案子,當事人也是帶著案件將由自己信任的仲裁員來審理的心態來參與仲裁程序。
基於這樣相互之間的信任,在仲裁庭庭審過程中,雖然爭議雙方當事人共處一室,但氛圍比較友好,各個程序階段相對也沒有那麼嚴格刻板。另外,鑒於法律對仲裁員任職資格的規定,能在仲裁委員會擔任仲裁員的都是從事仲裁工作、律師工作、審判員工作、法律研究教學工作以及在經濟貿易等專業工作滿八年的,所以仲裁員中專家型仲裁員比較多,對仲裁參與各方較為友好。
尤其是律師型的仲裁員,因為特別能體會到律師工作的不易,所以在仲裁庭庭審過程中對代理人的權益亦比較照顧。這樣的庭審方式更有利於各方仲裁參與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放鬆態度想辦法簡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主張及支持理由讓仲裁員接受。也正因為仲裁委員會、仲裁合議庭的組成人員都是當事人指定的,在其信任的機構、由其信任的仲裁員處理案件,因而對於仲裁結果,當事人也都能接受並予以執行。
(七)程序靈活性不一樣
就訴訟程序來說,它是國家司法機關——人民法院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配合下,依照法定的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的全部活動。因為法律規定的原因、因為法院審理案件方式的原因、也因為法官對庭審活動的掌控,法院訴訟程序是不能改變的,每次庭審程序的順序也是固定的,雙方起訴、答辯,然後調查事實,進行證據質證,雙方辯論,以及最終陳述。
法官對當事人在庭審過程的各個程序階段中的陳述表達控制比較嚴格。宣讀起訴書、證據舉證質證、辯論陳述等各個程序階段不能混同交叉進行,只能按照規定的程序先後,按部就班,不能變更。當事人只能按照法院的安排,依照案件具體承辦法官的要求,進行訴訟程序。
而在仲裁過程中,熟悉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規則,了解案件審理的一般程序後,如果當事人對自己案件的審理程序有特別的要求,可以以書面的形式,向仲裁庭提出申請。
比如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提交仲裁申請,在仲裁委員會依法受理之後,不想直接進行開庭審理程序,而是想請仲裁庭在開庭之前先組織與對方進行調解,就可以向仲裁庭提出書面申請,仲裁庭收到申請後會進行考量並征詢仲裁對方當事人的意見,因為調解需要雙方都同意才能進行。
如果雙方都同意先行組織調解,則仲裁庭可以決定開庭審理前,先組織雙方進行調解。仲裁案件立案要按規定繳納仲裁費用,但是如果在開庭之前調解結案了,仲裁費用不但減半,而且退款的比例會更大。所以申請在開庭前調解,對當事人也有好處。所以,一定要熟練掌握仲裁程序,然後擬定對己方最有利的程序策略,及時向仲裁庭提出相關申請,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己方利益。
同時仲裁庭也可能會主動跟當事人就仲裁程序進行溝通。仲裁員不一樣,審理案件的特色也不一樣,有的仲裁員可能開庭就先質證再陳述:先把雙方的證據互相質證完了,然後雙方再陳述主要理由和仲裁請求,之後再辯論。所以在准備仲裁的時候,不要呆板地認為仲裁庭庭審是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應該把案件情況全部了解清楚,根據庭審過程中的不同程序,以及各個仲裁員掌控庭審程序的不同特點,把對己方最有利的事實、法律、主張,在適當的時候清楚地表達出來。
⑥ 請問各位:仲裁員、法官在終審程序中亂裁決、判決,舉例說明該怎麼辦
你好,仲裁實行一裁終局,不存在終審程序,對仲裁結果不服可以到法院起訴。對法院二審結果不服,可以到檢查院申請再審。
⑦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區別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區別:
第一,管理機構不同,法院是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其監督機構是人民代表大會,法官是同級的國家公務員;而仲裁委員會是民間裁決機構。
仲裁委的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退休法官以及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兼職從事。
第二,法院與仲裁委員會在民事糾紛受理案件問題上的管轄范圍不同,法院受理的范圍寬於仲裁委員會受理的范圍。
按照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委員會受理的范圍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
但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不屬於仲裁委員會受理的范圍。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在我國是不能申請仲裁的,而法院可以受理。
第三,對既屬於仲裁委員會、又屬於法院受理的糾紛,具體由誰受理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當事人雙方達成仲裁協議的,由仲裁委員會受理,排除法院管轄權。沒有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由法院受理。
第四、我國仲裁委員會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法院訴訟是兩審終審;仲裁案件在作出裁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向法院起訴的,法院不予受理。
第五、收費不同,小標的額的案件法院收費相對低,仲裁收費高;大標的額的案件(600萬以上)仲裁收費低,法院相對高。
【法律依據】
《仲裁法》第四條,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⑧ 勞動仲裁案件,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麼判
1、賠償金與代通知金不會同時存在。
賠償金在企業違法解除勞動關系時才出現。代通知金是企業合法解除勞動關系時按照法定要求需要支付的錢。
所以你的這兩個訴求只會被支持一個。從你所述案情來看,代通知金的訴求不會被滿足。
2、50%額外經濟補償金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案情分析:
1、合同到期公司未終止也未提出續簽,進入事實勞動關系,視為勞動合同延續。
2、勞動合同延續期間,公司既沒和你留下書面協商協議,也無任何理由就開出退工單,已經構成無故解除勞動關系情形。
3、企業無故解除勞動關系,需要支付賠償金。賠償金標准為經濟補償金的2倍。即1.5×2=3個月工資。
4、證據方面有個勞動合同已經足夠。勞動爭議的舉證責任由單位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