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咒法官
❶ 《道可道》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道可道》(燕壘生)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DDGk0ikCxbFJeDiyuVywTQ
書名:道可道
作者:燕壘生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1
頁數:291
內容簡介:
中國的術士,一直是一個神秘的群體。身懷奇術的異人,不論是金碧輝煌的盛世,還是烽火連天的亂世,他們總是走在陰影里,或獨善其身,或殺人越貨,不論是正是邪,留下種種奇異故事。
《道可道》系列的主角無心,出身正一教。正一教屬道教符籙派,也就是東漢張道陵所傳的五斗米道,歷代都由天師執掌,明代號稱天下三大世家,鳳陽朱是國姓,曲阜孔是至聖先師,江西張就是天師苗裔了。這一派道士大多不忌葷酒嫁娶,因此也被稱為火居道士。火居道士和俗人無異,可婚娶,平時居家,習吹打彈唱,遇有喪葬等事,群往畫符念咒,導引亡靈。當然小說里的法事被我大大武俠化了,總不能讓無心拿些樂器吹拉彈唱一番降妖捉怪。
張天師捉鬼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明人羅懋登的長篇通俗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隨同鄭和下西洋的兩個法師之一便是張天師,而筆記中記載天師捉鬼的故事也極多。故鄉有座名謂「祥雲觀」的道觀,是元初濮鑒建造,原名玄明觀,為江南三大道觀之一,清初為避康熙玄燁諱才更名「翔雲」。據說當初香火極盛,但我看到時就只剩了一個山門,還有兩只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拉倒的石獅子。山門是用條石砌成,正中有條裂縫,老人說那就是張天師路過此地時與觀主張和鬥法失利,一怒之下用法劍砍出來的。雖然我看不出那有劍砍的痕跡,但聽到這種故事卻讓人大為神往,幾乎信以為真,因為居然還有事實佐證。在筆記中,天師和法官向來以「五雷法」降妖伏魔,清人袁枚《續子不語》有《朱爾玫》一條,謂康熙間有術士朱爾玫以邪術惑人,號稱神仙之號,名重京師。某次與張天師鬥法,朱爾玫將茶杯拋在空中,彷彿有人捧者,竟不落下,而張天師亦擲一杯,則張杯停於空中,而朱杯落矣。「或問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騰空,則妖狐逃矣。』」
小說中出現的對立面竹山教也是民間實有的邪派,《子不語》中有《學竹山老祖教頭鑽馬桶》一條,文曰:
湖廣竹山縣有老祖邪教,單傳一人,專竊取客商財物。其教分兩派,破頭老祖,即竹山師弟。學此法者,必遭雷擊。學法者必先於老祖前發誓,情願七世不得人身,方肯授法。避雷霆須用產婦馬桶七個,於除夕日穿重孝麻衣,將三年內所搬運之銀排設於幾,叩頭畢,遂鑽馬桶數遍,所以壓天神也。有江西大賈伙計夜失去三千金,旦視箱簏,絲毫不動,惟包銀紙有蟲蛀小孔而已。因記船過襄陽,有搭船老翁借居艙後,每晚輒焚一炷香,向空三揖三拜,口喃喃誦咒,聽之不解,疑即竹山邪教也。識者包銀用紅紙,四面以五穀護之,則其法不能行。
這里的竹山教,學的也是五鬼搬運之類的小法術。學竹山教法術得頭鑽馬桶這一細節十分有趣,說是為了避雷霆,看來竹山教也自知是邪教,會上干天怒,才借污穢避雷,倒有幾分真小人的率直。在《道可道》故事中寫到的雁高翔這名字出自清末宣鼎筆記小說《夜雨秋燈錄》,那裡的雁高翔是個俠客,其實就是個打家劫舍的強盜。當初讀此書,就很喜歡那個雁高翔對三柔秀才所吟的一首長詩:「天邊月黑叫鬼車,平原美人泣頭顱……」粗獷妖異,很有怪誕之美,寫到這個故事時,便把這個名字順手拈來了。竹山教在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中也有出現,不過李壽民筆下的竹山教是徹頭徹尾的妖人,跑跑龍套而已。小說中與竹山教同出一源的「九柳門」則是出自虛構,於史無據。
中國的術士與日本的忍者和陰陽師頗有類似處,忍術和陰陽術其實也是受中國的神秘文化影響而出現的,忍者小說中最常出現的「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九字真言,便出自葛洪《抱朴子》,其中還有幾字錯訛。只是現在關於忍者和陰陽師的小說有很多,中國傳統的術士反倒漸漸為人淡忘,殊為可嘆。
作者簡介:
燕壘生,男,七十年代初生人。生年過半,一事無成,惟以寫字自娛,雖不獲承認亦不悔。已出版小說集數部,以奇詭妖異為能事。主要作品有長篇幻想小說《天行健》,短篇小說《活埋庵夜譚》、《手》、《深井》等。
❷ 關於中世紀女巫的審判,有什麼故事嗎
女巫(Witch)在原始社會的村落共同體中,藉助神靈附體的力量,替人祈禱驅邪治病的專業人員,通常以上了年紀的婦女居多,所以又叫做巫婆。 1.在現代社會里,專指那些運用西洋占星術或神學擔任命理顧問,為人占卜吉凶、祈福、施咒的婦女。 2.廣義來說,指使用魔術,念咒,妖術的女性。在西方童話故事裡較為常見,大多以鷹鉤鼻的老太婆的形象出現,身上披著一件黑色斗篷,相貌奇醜無比,喜歡喃喃自語,在大鍋煮著蜥蜴、蝙蝠、蜘蛛、毒蛇等食材,熬製成濃稠的湯葯。這個印象,一般認為在獵殺女巫的歷史中就已經定型了。 3.中國東北的薩滿教,負責跳大神的女祭司。 4.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具有治病能力的女巫醫,例如壯族的雅禁,俗稱禁婆。 5.台灣的地名之一,以溫泉勝地聞名的北投,在平埔族語里的意思就是女巫。6.老巫婆是一種歧視用語,用來嘲諷未出嫁的年長女性,或是寡居的老太婆。 希臘神話中的女巫 瑟西(Circe)令人畏懼的女巫古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女巫,具有強大的魔力,她能透過葯草的協助,誦念咒語與召喚神明來施法,冒犯她的人會變成動物,並創造出不存在的幻影,他可以藏住月亮與太陽讓大地一片漆黑,也會下毒來殺害他的敵人,從他常召喚的神明中,可以看出她所使用的魔法類型。後人已習慣將她的名字當作是女巫、女妖、巫婆等的代名詞。米蒂亞(Medea)由愛生恨的復仇女巫米蒂亞是科奇斯島國的公主,也是女祭師,一生命運乖舛,她愛上來自外地為了取得金羊毛與她父親作對的傑遜王子,不過,這段姻緣最後卻以悲劇收場。米蒂亞是月亮女神的乾女兒,所以她懂得使用許多的黑魔法,她會調制靈葯、占卜、下毒。不但法術高強也非常聰明與殘忍,他曾為了傑遜,親手殺了他自己的弟弟。後因為傑遜移情別戀,與鄰國的公主結婚,被情人拋棄的米蒂亞一怒之下,製作了一件沾滿毒葯的禮服,送給傑遜的未婚妻,將其殺害。甚至還親手殺了自己為傑遜生下的兩名稚子,最後騎著馬離開傷心地。卡珊德拉(Kassandra)特洛伊的女預言家因為她能預知未來,所以被歸在女巫之列。據說卡珊卓拉的力量來源是因為有一天真理之神阿波羅看見了卡珊卓拉,便愛上了她,阿波羅賜予她預知未來的能力,卡珊卓拉卻拒絕了阿波羅的示愛,惱羞成怒阿波羅對她下了一個詛咒,讓別人永遠不相信她所說的話,因此註定她永遠知道真相卻無力阻止悲慘的事情發生。她是特洛伊的人,她預言若是將木馬迎進城內,特洛伊城必遭毀滅,卻無人相信,特洛伊就這樣滅亡了。 奇幻作品及游戲中的女巫 奇幻作品及童話還有游戲里的女巫大多來自神話、傳說等,並進行加工處理,成為傳統故事在現代作品中的投影。現在更多的被稱為魔女(sorceress)。一般來說,她們是擁有強大魔力,令人畏懼的角色。她們往往代表正義或邪惡中的一方,而且正義的女巫往往是外表可愛或者美麗的,邪惡的女巫往往是妖豔的,醜陋的或者根本就不是人形。例如童話綠野仙蹤中,南國魔女就是美麗善良的,並且屢屢幫助主角;而西國魔女就是醜陋的,奴役主角並想搶奪她的魔力鞋。再比如在游戲最終幻想(台灣譯作太空戰士)VIII中,最終的邪惡角色就是一個魔女,妄圖用時間壓縮魔法來混合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達到她統治整個世界的目的。 而在日本動畫里魔女已經衍生出許多公式設定,在這類作品裡面魔女並不是令人畏懼的反而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從這類作品企劃的長壽跟不斷推出新作可以了解其受歡迎的程度。中世紀歐洲女巫大審判 中世紀以前,女人在日耳曼傳統文化區里一直很受尊重,尤其是制葯、行醫、會讀寫的女人。中世紀之初基督教在日耳曼地區的發展,教會認為按照基督教教義,女人應絕對服從於男人。教會貶低並醜化女人,捏造女巫形象,迫害女人,甚至活活燒死所謂的「女巫」。 1484年,兩位教士亨利希和耶科布,撰寫了《女巫之錘》,詳細列舉了很多種識別女巫的方法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歐洲女巫大審判」。 藉由「獵殺女巫」之名,三個世紀內約有十萬人被處死,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尤其集中在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地區。歐洲女巫的門派克萊提卡派:強調自然和萬物,擁有適用於所有植物、石頭乃至靈魂、精靈的法術 埃克提克派:孤僻獨立,喜歡自行學習研究 克萊米納派:常施行祭祀式的法術,重視儀式細節 所里塔利派:喜歡獨立施法 維克康尼派:最為人所接受的巫派
❸ 小香咕和會說咒語的大法官好詞好句
吃晚飯時來外婆都不動筷子自,獃獃地坐在那裡想心事,外公勸了半天也沒有用。
香咕見外婆愁成這樣,很難過,放下了筷子陪著外婆。香露和胡馬麗花看出外婆有心事,就派香拉去問外婆「心裡的秘密」
香拉上前膩著外婆,把外婆的膀子推呀推的,外婆不會生她氣的,因為香拉是「心肝拉拉。」可是外婆死活不說為什麼發愁。香拉把腦袋往外婆懷里鑽呀鑽的,外婆還是不願意說,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心肝拉拉,外婆心裡的苦沒法倒出來。」
外公只好給鳳仙婆婆打電話求救,鳳仙婆婆打電話過來詢問,外婆只是嘆氣,還是什麼也不肯說。
周六中午外婆做了蝦肉餛飩,配上幾樣可口的冷盤,招呼香咕她們說:「吃吧,你們多吃點,不要給我留,我沒有胃口吃,肚子里滿滿的。」
一會兒門鈴響了,原來有貴客臨門:是闊佬崔先生把鳳仙婆婆送來了。鳳仙婆婆不放心香咕的外婆,想來探望一番,她們是「小姐妹」。外公見鳳仙婆婆來了就放心地下棋去了,他說外婆會對「小姐妹」吐露秘密心事的,還說鳳仙婆婆是外婆的「開心果」。
❹ 時間的由來
時間的由來
簡單說,十二時辰是我國古代的計時方式,一天平均分為12時段。24小時制是西方時間的計時方法,把每天分為24個階段。12小時制是我國利用24小時制後的簡便用法,分為白天12小時,晚上12小時,以利於區分12小時制鍾表的白天夜晚之分。具體的如下:
(中國篇)古時沒有時鍾,先民們過著「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生活。在年復一
年辛勤勞作中,先民們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律。據《史記》記載,黃帝
使羲和占日(測日影),臾區占星氣(觀星宿)。從而開始有了時間的觀念。
中國的十二時,自上古以來,就有著它悠久的歷史,《周易》系辭中有:「古者
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外東經》
中也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羿射九日》郵票內容,講的就是帝後妻子羲和
生了十個太陽,每天一個太陽在天上輪流值日,十日為一旬,後運行紊亂成災,被後羿
射掉九個。這是十乾的來歷。關於月的來歷也出自此書《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為十二地支的來歷。神話故事是無所考的,
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時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後期還把十二等分化為十六個時段
,白天十段:日出、食時、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黃昏、人定……到秦朝後期,星
官們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劃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
個周天的特點所指的辰位為月健,規定冬至月為子月(陰歷的十一月),就把十六時段
定為十二時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個月。
古時敲梆巡夜,以防範盜賊,故有梆敲漏點勤報更之說。漏,是漏壺,也叫漏刻
,把一晝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一夜分五更(約一個時辰),一更分五點,每進入
更初時報更,每隔約24分鍾報一次點。記更的始末是以「西見長庚始記更,東見啟明為
更盡」,就是日落後,從西方天空能見到長庚星開始記更,第二天天亮在東方能見到啟
明星為五更。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輥彈等,記時方法就更多了。《中國古鍾》郵
票「唐代景雲鍾」也是專供擊鍾報時用的。但不管哪一種,都是非常辛苦,非常認真地
敬授人時,無論晴天雨夜,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從不漏報。王安石有詩曰:「占星昏曉
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誰當哀此勞,
往往奪其時」。特別是白天因地域和四季造成晝夜長短不一,就得以兩分制定出日落日
出和晝夜長短的准確時刻,同時還得參照星宿。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
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古人以此來定出天亮後,馬上再觀日出,就這樣
連續不斷,時刻推算,直到清代出現機械鍾才逐一簡化下來。
(外) 幾十個世紀以來,宗教的教條和僧侶都參與時間
計算,在歷法史上有關科學和宗教的頭緒,都起自於
人類預期未來和為之准備的需要。有些觀察家相信,
月亮是人類第一個用以記載時節的工具。然而,大多
數天文歷史學家不同意這個看法。研究殘存的原始社
會證明,以星辰估計時序比以月球估計者為普遍。與太陽同時起落的星球
出現於地平線附近--是個很好的指標。原始的農業民族尤其依賴星辰。例
如,巴西西北部的突堪諾印地安人 ,觀察昂星團(Pleiades)而估計季節
時序。
許多原始部落,由天體移轉可指示季節輪換的觀念,轉而
到天體的移轉控制了季節變遷。同時,他們更認為,若是部落
想要興旺,非先得寵於天體不可。今日仍有極多人相信占星術
。即使在最原始的社會,時序估計仍是一項繁復的工作。婆羅
洲的肯亞族以觀察太陽的高度來計時,他們的方法非常復雜,
需要一群專家才能完成。一旦計時的方法與需要祭天的古老信
仰攀上關系,有個人物就出現:一位祭司天文家,他觀察天體
,並向次重要的人們解釋,他可循由念咒和祭祀而使得天體對
部落會有善意的影響。 最早這樣的社會,太約出現於在五千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
幼發拉底河流域,屬於撒馬利亞人 ,他們有制定歷法的專家:
祭司書記,他們無疑是職業化的計時者。
在撒馬利亞的每個小城邦中,祭司就代表了諸神和神的地面代理的職權,負起統
治領土的責任。由推算時序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是,灌溉的小麥和大麥田、洋蔥和
黃瓜圃,必需在每年的固定時間耕種、照料和收割。撒馬利亞祭司的歷制是以月亮為
依據,將一年分十二個陰歷月份,每月各有30天。這種方法,必需面對幾千年來一直
困擾制歷者之天文問題。主要的問題是由於:年、月、日衍生的天文周期,不互相吻
合。年來自地球繞日旋轉,約為365 1/4 天。月當然是以月亮的盈虧為准,其一周期
比29 1/2天多一點。結果,一年並不由12個相等的月組成,而是由大約 12 1/3 月組
成。除非作適當的修正,否則一個月30天的巴比倫歷法就不能和月亮及太陽一直同步
。撒馬利亞的祭司必定修正過這種歷法,但他們真正所用的方法已失傳了。只是我們
可以知道,巴比倫人能使各月份和月亮的行動保持同步,他們所採取的辦法是拿30天
一月和29天一月交替輪換,另再加入30天的一個月以彌補剩餘的日數。同樣地,他們
大約每隔三年就加進額外的一個月,使得年和太陽保持同步。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甚至早在史前時期,人類循著往日的足跡,已經可以知道
何時可以獵獲遷移的野獸,何時可為即將來到的冬季尋找疪護
所。但就在底格里斯- 幼發拉底河谷的高度文明尚未顯現之前
,由於決定該種植何種作物或預備洪水期的需要所激,真正的
歷制即首次應運而生。
在大約紀元前兩千年,巴比倫人設計了一個以兩朔月29 1/2天平均周期為基本的歷
制。在這個歷制中,一年分為十二個陰歷月,總計354 日。由於這套演算法比太陽日少了
11天,不久後收獲祭典舉行的季節不對了。為了保證祭典和季節之間的正確關系,祭司
忽然想出一套仍在使用的辦法--閏法,將額外的日或月加入,以修正不吻合的天文周期
,而使得歷制和自然節期調和。起初,月的添加是憑祭司的高興,但不久則在一定程式
出現:將七個額外的月散布地置入19年的周期,使得月和年同步。巴比倫歷制是希伯來
歷和回歷的模型,但這兩種歷制都已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猶太人採用七日周--一個相
當於四分之一陰歷月的時間單位;但使用回歷的回教徒則摒棄修正歷,純粹使用陰歷,
至今仍是。
❺ 民間佛道法術法官陰陽怎樣用咒語水碗查事
這是民間「出馬仙」的道道。。是因為有鬼神附在身上,才會觀水碗。
❻ 張天師百解消災符有什麼用
符是將神力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並書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上,作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們所使用的法術。道士們稱它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蛇的起源,據《山海經》上說:「海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 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郁壘,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飼虎焉」。後來黃帝據此,立桃梗以當門戶,驅鬼避邪。桃梗象徵度朔山桃樹,暗示桃樹梗上有神在捉鬼,以後桃木也有了驅鬼的神力。《淮南子.詮言》許慎註:「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之辭」,寫了祈福禳災之辭的桃梗,便是最原始的「符錄」,因為它既是驅邪避鬼的象徵物,又寫有具體文字,既能請來專治邪鬼的神,又可針對某些具體的鬼,人們相信它威力巨大,更能保佑人的安全健康。現道場中作法時所用的「拷鬼桃杖」、「桃木印」等,想均系度朔山桃樹的流傳。有說「符」是帝王下達命令的憑證,(如古代的虎符)具有無上的權威。它轉變成道教法術的「符」與兩漢時期的讖緯及星辰信仰的盛行有關,當時方術之士謂天神有符,或為圖,或為篆文在天空以雲彩顯現出來,而錄之為神符。也有說天神授給了方土神符。據《三國志.張魯傳》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道書中說太上老君傳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廖中,便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認為服符水,佩符圖均可以「災不能傷,魔邪不敢難」。至魏晉南北時期,答的使用更加廣泛,並已交為帶有宗教色彩的圖案文學,藉此作為與靈異世界溝通的信物,符的功用也越來越大,字體越來越艱澀難認,形式越來越神秘莫測。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道藏》正一部第九九六冊《開壇法語》中說得好:「吾家法錄,(指錄符,因錄有錄像和符一樣,道教習稱符錄為法錄),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家邦,小可以卻災禍。」符錄有如此神功,不僅普通百姓信奉備至,而且唐、宋、元、明、清朝代中,不少封建統治者也崇拜異常。元朝統治者令天師後裔頒發過《命普施》由皇帝欽定了天師符錄的地位。朱元璋早在做吳王時,曾對天師後裔頒發過《命普施符水旨》的命令,要普遍使用符水為人治病。所謂符水,就是將符浸泡水中,因為符是天神的象徵,吞服符水,就意味著天神進入人體,幫助人驅除疾病和災害。明太祖、明英宗、明憲宗等都先後頒發過禁止么出假造符錄的敕令,保護天師世家符錄的專利權,提高天師符錄地位。
一、符的功能:據《漢天師世家》載:(一)用符水治病。唐初,第十一代天師張通元,字仲達,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非時不出,雖家人罕識其面。歲大疫,以「標」植水中,汲飲者皆愈,乞符水者不遠千里而至,(標,系符錄的一種)。北宋徽宗時,天下瘟疫流行。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書符投大瓮貯水以飲疫者,皆愈。」南宋時,王子魏王鎮守明州時有疾,第三十三代天師張景淵「咒水飲而愈。」明初,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朝京師「求符者日以千百計,待吏不暇給,閉關拒之不能止,乃錄巨符,投朝天宮井中,人爭汲之,須臾水竭土見,猶弗已。太祖為立亭井上,號太已泉。」明中葉,杭州瘟疫注行,第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亦「書薜符投井,飲者立愈。」除用符水治病外,天師後裔還有用所謂「木葉」、「鐵券」來治病防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性淳樸,躬耕干野,以疾告者,錄木葉治之,皆愈。」(木葉系一種木質符錄)第二十三代天師張季文當五代十國戰亂之際,乃鑄鐵環券數萬,佩之可免兵災,求者甚眾。(二)用符錄抵禦自然災害,「解州教育界池水溢。詔治之,書鐵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鹽課復常」。這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宋徽宗鹽池治蛟的事。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也因「持符治潮」有功,受到元成宗的嘉獎。第四十七代天師張元慶於明弘治已未年(1499年)由京師還山「舟次沽頭閘,旱淺不前,有司請禱,書鐵符投白象潭,薄暮雲蒸,雨注遂利清焉。」由於符錄的功能神通廣大,故名目繁多,按《黃庭遁甲緣身經》載:遇惡鬼有六甲六乙符,遇火有六壬六癸符,遇水有六戊六已符,打官司有六庚六辛符,這些符或燒或服,或以灰沖水服下,或埋於門前窗下,或揣入懷中,或貼在牆上,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威力。根據不同需要和陰陽法事所用之符主要有:
二、符的分類:陰事:梵氣燈符、破獄符、收魂符(由朱元帥(朱產),陶元帥(陶榮),魯元帥,魏元帥,田元帥,孫元帥(孫乙)等執行)。 陽事:(一)開山符;(二)遷患符:(三)發奏符;(四)傳遞符:(以上由溫瓊元帥執行)。(五)拜表符:(六)拜斗符:(七)總召符;(八)鎮宅符;(九)鎮妖符(由王元帥(王善)石元帥(石成)殷元帥(殷郊)孟元帥(孟山)荀元帥(荀興善)等執行。(十)解厄符(由馬元帥,辛元帥(辛環),龐元帥(龐喬)鄒元帥,聶元帥,韓元帥等執行)。(十一)求財符(由趙元帥(趙公明)執行。(十二)祛瘟符,(由康元帥(康席),焦元帥,曾元帥(晏安),應元帥,岳元帥(岳飛)等執行)。(十三)祛邪符(由劉元帥(劉俊),楊元帥(楊彪),肖元帥,艾元帥等執行)。(十四)惡意火符(由鄧元帥(鄧忠),李元帥(李伏虎)執行)。(十五)報應符(由張使者(張嬌)執行)。(十六)催生保產,送子符(由高元帥(高元)執行)。(十七)和合符(使人家庭和睦、散凶)。(十八)護身符(根據人的生辰八字來定符)。(十九)大水符(用於防洪,畫在木板上,一般六天才可畫成。(二十)五雷符等。現在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在進行守教活動所用的符書計(一)《清微陰陽符錄》一卷,內有七十二張符樣,用於陰醮,陽醮兩種醮事。主要有如天將符、總如符、召功曹符、啟師符、發奏符、凈壇符、破穢符等。(二)《清微拜表符錄》一卷,內有四十二張符,多為做拜表道場時所用。(三)《陰梵 燈符錄》一卷,內有符樣十二張,主要在打陰醮時使用。(四)《九幽破地獄符》一卷,有符樣七十餘種,主要給婦女打陰醮時用。(五)《雷霆都諸將符錄》一卷,共有符樣七十張,主要是三十六天將符,如王靈官符、馬元帥符、趙元帥符、朱元帥、康元帥、溫元帥、殷元帥、高元帥等符。同一個元帥因使用任務不同,有幾張符如溫元帥有解厄、治病、傳遞文書、送子、催生、保產等符。此外還有掃瘟、斷瘟、禁瘟、解瘟等符。
三、符的功能分析:符錄何以會治病有效,避邪靈驗,防禦自然災害有功,這是幾百年來爭認不休,迄今尚無定論的問題。它雖不能用科學方法來驗證,但也不能完全給以否定,因為有事實存在。有人認為人體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此場伴隨人的一生,如磁場中的陰陽平衡即反映人的健康。如人體有病,即表示磁場中陰陽不平衡所致。符錄通過得道者高道的書和念,(被認為是氣功態)而畫符的紙上聚集了一個場,這個場通過病人的吞服和攜帶,與人體的場相融合,逐步調整人體磁場使之平衡,人的疾病即可全愈。人遇危難或遇車禍,被認為是人體磁場不平衡而導致人失魂落魄,發生事故。所以「消災解難符」能改變人的磁場,使之不發生事故。也有人認為,符錄是氣功治病的另一表現形式。理由是符錄必須由得道的高道所畫的才有療效和靈驗,而這些高道均為有修煉功夫而深得其法的氣功師。他將意念治病轉到紙上成為信息紙,病人通過這一信息在體內的調整,使疾病得到好轉。就如目前氣功師用水作為信息水治病的道理相同。理由是符錄是氣功師在氣功態時腦中所出現的現象。據稱:目前有些氣功師不懂符錄也沒見過符,但在氣功態時腦中出現了一些奇怪的圖象,他們把這些圖象畫出來被證實是符畫。第三種認為,答埭本身是沒科學道理的,只不過通過符錄給病人一種精神安慰和寄託。而中醫認為,許多病人一種精神所致,符錄通過道士的畫和念咒,給病人一種精神安慰和思想寄託,病人精神趨於平衡,思想得到解脫,從而病情好轉。第四種認為,符中有葯,符咒是表面做作的一種治病手段,真正起治病作用的是葯物,歷代天師中有不少天師都是精通草葯而且修煉功夫深,並深諳「雷法」的氣功師,天師的法官大部也都是中醫能手,他們在畫符時在符水裡加入葯粉,病人服後,葯到病除,只說符咒靈驗,符中加葯之事,卻諱莫如深。龍虎山上清鎮群眾深知此中奧秘,用符加葯治病的事例,他們可舉了很多。
四、畫符的十戒八忌:畫符念咒,並非一般道士所能為,它一定要出自受過職的高道之手,才被認為是有靈驗的符錄,未受過職,沒有扶將,更無役使萬靈之權,不能畫符。同時要求道士在畫符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畫符的程序,按各種各樣的畫法和要求去畫才有作用。總的說來有十戒八忌,這是對畫符人的道德要求,必須遵守,否則畫符無效。此十戒是(一)戒貪財無厭。畫符人,為別人消災解難,略收些財物,當無可非議,但不能藉此斂財,貪得無厭,除衣食所需,多餘部門應奉獻宮觀。(二)戒遲疑不決。畫符時應速斷速決,「一點靈光」一氣呵成。(三)戒魯莽從事,操之過急。應心情淡泊,中庸行事。(四)戒假公濟私。戒用宮觀器具物品,為個人發財。(五)戒褻瀆神明。(六)戒無幫殺生。(七)戒好色酗酒。(八)戒鋪張揚厲。(九)戒朋比為奸。(十)戒濫收學徒,傳非其人,泄露天機。除十戒外,道教還對畫符人規定了八忌,就是避開忌諱事物,如犯了八忌,畫符失效,永無靈驗。此八忌是:(一)避婦女經。(二)忌見色動心,以作符為名,行雲雨之事。(三)忌神志錯沉,遇生病或醉後畫符,(四)避新婚蜜月期間畫符。(五)避忌藉術起家致富,而遷神怒。(六)避忌見死不救。(七)忌為菲盜歹人畫符,要婉言謝絕。(八)忌抬高身價,求得名譽、地位。
五、畫符的程序:符錄的種類很多,各種符有各自的畫符程序和方法,例如「百解消災符」,畫符的程序是: 一:須齋戒浴身、凈口(禁葷酒),具虔誠之心,備辦果、酒、香、焚香祝告,禮拜(三拜九叩),放置畫符用具,如水(或醋精或酒)、紙(以黃裱紙為佳)墨(或硃砂)筆等。 二:清水咒語:「此水非凡水,一點在硯中,雲雨須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粉碎,急急如律令」。 三:清紙咒語:「北帝敕吾紙,書符打邪鬼,敢有不服者,押赴 都城急急如律令」。 四:清筆咒語:「居收五雷神將,電灼光華納,一則保身命,再則縛鬼伏邪,一切死活天道我長生,急急如律令。」 五:然後握筆在手,做好畫符准備,密咒:「天園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筆,萬鬼伏藏,急急如律令」,接著叩齒三通,合凈水一口,向東噴之,聚精凝神,一筆畫下,邊畫符,邊念咒:「赫郝陰陽,日出東方,敕收此符,掃盡不祥,口吐三昧之水,眼放如日這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病用鎮煞金剛,降伏妖怪,化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也有念:「郝郝陰陽,日出東方,吾今書符,普掃不祥,口吐三昧真火,服 一字光明,捉怪使天蓬力士,破七用來疾金剛,降伏妖魔,化為吉祥,急急如律令」。咒完符成。符成之後,還必須結煞。俗語:「刀無鋼不快,符無煞不靈」,「畫符容易結煞難」。據天師府的老道士說:「結煞要用三種煞(天罡煞`湧泉煞`肘後煞),而常用的是天罡煞和湧泉煞。什麼符,結什麼煞,念什麼咒。自古以來均系師傳口授,不形成文字,故《道藏》無載,史籍無考,口授時還要起誓為盟,不得泄露天機。最後老道長說了四句天罡煞歌決:「月月常加,時時見破軍,破軍前一位,誓不願傳人。
❼ 我照符咒那樣子畫了怎麼沒完成
符是不能亂畫的!沒有按照規定,沒有師承傳度,畫符畫的都是破紙一張! 符是將神力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並書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上,作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們所使用的法術。道士們稱它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蛇的起源,據《山海經》上說:「海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 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郁壘,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飼虎焉」。後來黃帝據此,立桃梗以當門戶,驅鬼避邪。桃梗象徵度朔山桃樹,暗示桃樹梗上有神在捉鬼,以後桃木也有了驅鬼的神力。《淮南子.詮言》許慎註:「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之辭」,寫了祈福禳災之辭的桃梗,便是最原始的「符錄」,因為它既是驅邪避鬼的象徵物,又寫有具體文字,既能請來專治邪鬼的神,又可針對某些具體的鬼,人們相信它威力巨大,更能保佑人的安全健康。現道場中作法時所用的「拷鬼桃杖」、「桃木印」等,想均系度朔山桃樹的流傳。有說「符」是帝王下達命令的憑證,(如古代的虎符)具有無上的權威。它轉變成道教法術的「符」與兩漢時期的讖緯及星辰信仰的盛行有關,當時方術之士謂天神有符,或為圖,或為篆文在天空以雲彩顯現出來,而錄之為神符。也有說天神授給了方土神符。據《三國志.張魯傳》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道書中說太上老君傳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廖中,便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認為服符水,佩符圖均可以「災不能傷,魔邪不敢難」。至魏晉南北時期,答的使用更加廣泛,並已交為帶有宗教色彩的圖案文學,藉此作為與靈異世界溝通的信物,符的功用也越來越大,字體越來越艱澀難認,形式越來越神秘莫測。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道藏》正一部第九九六冊《開壇法語》中說得好:「吾家法錄,(指錄符,因錄有錄像和符一樣,道教習稱符錄為法錄),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家邦,小可以卻災禍。」符錄有如此神功,不僅普通百姓信奉備至,而且唐、宋、元、明、清朝代中,不少封建統治者也崇拜異常。元朝統治者令天師後裔頒發過《命普施》由皇帝欽定了天師符錄的地位。朱元璋早在做吳王時,曾對天師後裔頒發過《命普施符水旨》的命令,要普遍使用符水為人治病。所謂符水,就是將符浸泡水中,因為符是天神的象徵,吞服符水,就意味著天神進入人體,幫助人驅除疾病和災害。明太祖、明英宗、明憲宗等都先後頒發過禁止么出假造符錄的敕令,保護天師世家符錄的專利權,提高天師符錄地位。
一、符的功能:據《漢天師世家》載:(一)用符水治病。唐初,第十一代天師張通元,字仲達,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非時不出,雖家人罕識其面。歲大疫,以「標」植水中,汲飲者皆愈,乞符水者不遠千里而至,(標,系符錄的一種)。北宋徽宗時,天下瘟疫流行。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書符投大瓮貯水以飲疫者,皆愈。」南宋時,王子魏王鎮守明州時有疾,第三十三代天師張景淵「咒水飲而愈。」明初,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朝京師「求符者日以千百計,待吏不暇給,閉關拒之不能止,乃錄巨符,投朝天宮井中,人爭汲之,須臾水竭土見,猶弗已。太祖為立亭井上,號太已泉。」明中葉,杭州瘟疫注行,第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亦「書薜符投井,飲者立愈。」除用符水治病外,天師後裔還有用所謂「木葉」、「鐵券」來治病防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性淳樸,躬耕干野,以疾告者,錄木葉治之,皆愈。」(木葉系一種木質符錄)第二十三代天師張季文當五代十國戰亂之際,乃鑄鐵環券數萬,佩之可免兵災,求者甚眾。(二)用符錄抵禦自然災害,「解州教育界池水溢。詔治之,書鐵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鹽課復常」。這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宋徽宗鹽池治蛟的事。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也因「持符治潮」有功,受到元成宗的嘉獎。第四十七代天師張元慶於明弘治已未年(1499年)由京師還山「舟次沽頭閘,旱淺不前,有司請禱,書鐵符投白象潭,薄暮雲蒸,雨注遂利清焉。」由於符錄的功能神通廣大,故名目繁多,按《黃庭遁甲緣身經》載:遇惡鬼有六甲六乙符,遇火有六壬六癸符,遇水有六戊六已符,打官司有六庚六辛符,這些符或燒或服,或以灰沖水服下,或埋於門前窗下,或揣入懷中,或貼在牆上,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威力。根據不同需要和陰陽法事所用之符主要有:
二、符的分類:陰事:梵氣燈符、破獄符、收魂符(由朱元帥(朱產),陶元帥(陶榮),魯元帥,魏元帥,田元帥,孫元帥(孫乙)等執行)。 陽事:(一)開山符;(二)遷患符:(三)發奏符;(四)傳遞符:(以上由溫瓊元帥執行)。(五)拜表符:(六)拜斗符:(七)總召符;(八)鎮宅符;(九)鎮妖符(由王元帥(王善)石元帥(石成)殷元帥(殷郊)孟元帥(孟山)荀元帥(荀興善)等執行。(十)解厄符(由馬元帥,辛元帥(辛環),龐元帥(龐喬)鄒元帥,聶元帥,韓元帥等執行)。(十一)求財符(由趙元帥(趙公明)執行。(十二)祛瘟符,(由康元帥(康席),焦元帥,曾元帥(晏安),應元帥,岳元帥(岳飛)等執行)。(十三)祛邪符(由劉元帥(劉俊),楊元帥(楊彪),肖元帥,艾元帥等執行)。(十四)惡意火符(由鄧元帥(鄧忠),李元帥(李伏虎)執行)。(十五)報應符(由張使者(張嬌)執行)。(十六)催生保產,送子符(由高元帥(高元)執行)。(十七)和合符(使人家庭和睦、散凶)。(十八)護身符(根據人的生辰八字來定符)。(十九)大水符(用於防洪,畫在木板上,一般六天才可畫成。(二十)五雷符等。現在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在進行守教活動所用的符書計(一)《清微陰陽符錄》一卷,內有七十二張符樣,用於陰醮,陽醮兩種醮事。主要有如天將符、總如符、召功曹符、啟師符、發奏符、凈壇符、破穢符等。(二)《清微拜表符錄》一卷,內有四十二張符,多為做拜表道場時所用。(三)《陰梵 燈符錄》一卷,內有符樣十二張,主要在打陰醮時使用。(四)《九幽破地獄符》一卷,有符樣七十餘種,主要給婦女打陰醮時用。(五)《雷霆都諸將符錄》一卷,共有符樣七十張,主要是三十六天將符,如王靈官符、馬元帥符、趙元帥符、朱元帥、康元帥、溫元帥、殷元帥、高元帥等符。同一個元帥因使用任務不同,有幾張符如溫元帥有解厄、治病、傳遞文書、送子、催生、保產等符。此外還有掃瘟、斷瘟、禁瘟、解瘟等符。
三、符的功能分析:符錄何以會治病有效,避邪靈驗,防禦自然災害有功,這是幾百年來爭認不休,迄今尚無定論的問題。它雖不能用科學方法來驗證,但也不能完全給以否定,因為有事實存在。有人認為人體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此場伴隨人的一生,如磁場中的陰陽平衡即反映人的健康。如人體有病,即表示磁場中陰陽不平衡所致。符錄通過得道者高道的書和念,(被認為是氣功態)而畫符的紙上聚集了一個場,這個場通過病人的吞服和攜帶,與人體的場相融合,逐步調整人體磁場使之平衡,人的疾病即可全愈。人遇危難或遇車禍,被認為是人體磁場不平衡而導致人失魂落魄,發生事故。所以「消災解難符」能改變人的磁場,使之不發生事故。也有人認為,符錄是氣功治病的另一表現形式。理由是符錄必須由得道的高道所畫的才有療效和靈驗,而這些高道均為有修煉功夫而深得其法的氣功師。他將意念治病轉到紙上成為信息紙,病人通過這一信息在體內的調整,使疾病得到好轉。就如目前氣功師用水作為信息水治病的道理相同。理由是符錄是氣功師在氣功態時腦中所出現的現象。據稱:目前有些氣功師不懂符錄也沒見過符,但在氣功態時腦中出現了一些奇怪的圖象,他們把這些圖象畫出來被證實是符畫。第三種認為,答埭本身是沒科學道理的,只不過通過符錄給病人一種精神安慰和寄託。而中醫認為,許多病人一種精神所致,符錄通過道士的畫和念咒,給病人一種精神安慰和思想寄託,病人精神趨於平衡,思想得到解脫,從而病情好轉。第四種認為,符中有葯,符咒是表面做作的一種治病手段,真正起治病作用的是葯物,歷代天師中有不少天師都是精通草葯而且修煉功夫深,並深諳「雷法」的氣功師,天師的法官大部也都是中醫能手,他們在畫符時在符水裡加入葯粉,病人服後,葯到病除,只說符咒靈驗,符中加葯之事,卻諱莫如深。龍虎山上清鎮群眾深知此中奧秘,用符加葯治病的事例,他們可舉了很多。
四、畫符的十戒八忌:畫符念咒,並非一般道士所能為,它一定要出自受過職的高道之手,才被認為是有靈驗的符錄,未受過職,沒有扶將,更無役使萬靈之權,不能畫符。同時要求道士在畫符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畫符的程序,按各種各樣的畫法和要求去畫才有作用。總的說來有十戒八忌,這是對畫符人的道德要求,必須遵守,否則畫符無效。此十戒是(一)戒貪財無厭。畫符人,為別人消災解難,略收些財物,當無可非議,但不能藉此斂財,貪得無厭,除衣食所需,多餘部門應奉獻宮觀。(二)戒遲疑不決。畫符時應速斷速決,「一點靈光」一氣呵成。(三)戒魯莽從事,操之過急。應心情淡泊,中庸行事。(四)戒假公濟私。戒用宮觀器具物品,為個人發財。(五)戒褻瀆神明。(六)戒無幫殺生。(七)戒好色酗酒。(八)戒鋪張揚厲。(九)戒朋比為奸。(十)戒濫收學徒,傳非其人,泄露天機。除十戒外,道教還對畫符人規定了八忌,就是避開忌諱事物,如犯了八忌,畫符失效,永無靈驗。此八忌是:(一)避婦女經。(二)忌見色動心,以作符為名,行雲雨之事。(三)忌神志錯沉,遇生病或醉後畫符,(四)避新婚蜜月期間畫符。(五)避忌藉術起家致富,而遷神怒。(六)避忌見死不救。(七)忌為菲盜歹人畫符,要婉言謝絕。(八)忌抬高身價,求得名譽、地位。
五、畫符的程序:符錄的種類很多,各種符有各自的畫符程序和方法,例如「百解消災符」,畫符的程序是: 一:須齋戒浴身、凈口(禁葷酒),具虔誠之心,備辦果、酒、香、焚香祝告,禮拜(三拜九叩),放置畫符用具,如水(或醋精或酒)、紙(以黃裱紙為佳)墨(或硃砂)筆等。 二:清水咒語:「此水非凡水,一點在硯中,雲雨須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粉碎,急急如律令」。 三:清紙咒語:「北帝敕吾紙,書符打邪鬼,敢有不服者,押赴 都城急急如律令」。 四:清筆咒語:「居收五雷神將,電灼光華納,一則保身命,再則縛鬼伏邪,一切死活天道我長生,急急如律令。」 五:然後握筆在手,做好畫符准備,密咒:「天園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筆,萬鬼伏藏,急急如律令」,接著叩齒三通,合凈水一口,向東噴之,聚精凝神,一筆畫下,邊畫符,邊念咒:「赫郝陰陽,日出東方,敕收此符,掃盡不祥,口吐三昧之水,眼放如日這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病用鎮煞金剛,降伏妖怪,化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也有念:「郝郝陰陽,日出東方,吾今書符,普掃不祥,口吐三昧真火,服 一字光明,捉怪使天蓬力士,破七用來疾金剛,降伏妖魔,化為吉祥,急急如律令」。咒完符成。符成之後,還必須結煞。俗語:「刀無鋼不快,符無煞不靈」,「畫符容易結煞難」。據天師府的老道士說:「結煞要用三種煞(天罡煞`湧泉煞`肘後煞),而常用的是天罡煞和湧泉煞。什麼符,結什麼煞,念什麼咒。自古以來均系師傳口授,不形成文字,故《道藏》無載,史籍無考,口授時還要起誓為盟,不得泄露天機。最後老道長說了四句天罡煞歌決:「月月常加,時時見破軍,破軍前一位,誓不願傳人。」
❽ 道教法印的種類
治都總攝印
道教印篆。上清派使用的法印之一。《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夫治都總攝之印者,為之兵印。有此印者能管天下三界鬼神仙官,分野城隍社廟吏兵。若行法職官不得此印者,難用鬼兵。印行兵將行,印住兵將住。」
九老仙都印
又稱九老仙都君印。道教印篆。九老仙都君為道教重要尊神,《真靈位業圖》列於第四左位中。以他名號所制的印為各道派所重視,靈寶、正一、上清、凈明皆用之。道土認為:「用九老仙都印者,以太清同生八老尊,是太上為師。故弟子上聞於師以九老仙都印。」(《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其印又常單獨使用。據雲:「佩之登山,虎狼精怪自伏,江河風雨順濟,可管洞府仙官吏兵」;常人佩之則能延壽、伏諸邪鬼;小兒驚啼、大人有疾,皆可燒灰服之;另於安胎、祈嗣、解詛咒亦皆可用.(《三皇內文遜秘》宋元佑年間宋暫宗曾以「九老仙都君印」玉印賜茅山道士劉混康,其印長6.8厘米,厚2厘米,印把高3.8厘米,上有瑞獸鈕。為茅山元符萬寧宮鎮宮之寶,在民間影響很大,以至將其宮稱為「印宮」,凡上茅山的香客,皆求在腰帶上鈴一方印文。現存茅山道院。
北極天蓬印
宋代正一派所傳法印。《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籙》曰:「北極天蓬印,天丁神印,各長三寸,闊二寸一分。右二印,一日北極天蓬印,制伏陰魔,救治疾病。一曰天丁神印,滅鬼祟,治疾病,佩之大吉。」
北極殺鬼印
宋代正一派所傳法印。《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籙》載:「北極殺鬼印,酆都召鬼神印,各長三寸,闊二寸一分。右二印,一曰北極殺鬼印,治一切疾病。一日北極酆都召鬼神印,若世人被惡鬼山魑古怪所加,使人狂言,或入水火者,以印印病者心上,病人悉能言為患之鬼。其病立差。」
三天太上之印
靈寶派印章。長二寸七分,闊三寸四分。據稱此為「中盟之合契,靈寶之總章」。故廣泛用於章奏文檢,亦佩以治病驅邪(《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
流金火鈴神印
道教印篆。流金火鈴原為靈寶派經常提及的神器,此改為印。據雲其印出南宮韓司火府,有「檄龍召雷,煉魂登真,剪伐水怪,驅盪陰爽,愈災卻癘,度厄辟病,焚燒六丑、降伏五魔」(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二)的神力。有「火鈴辟惡愈災法」,述其造印、受印、用印方法。用印時須步火鈴罡、掐火鈴訣。以之治病時,左手掐離文,右手執印,請真炁人印,並存想日芒浹身心混合而一,從鼻白穿印,其炁彌羅纏繞病人,實與布炁治病結合。
神霄印
神霄派的印章。《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載其印式及造印、祭印之法。印凡五枚,一用金為之,雲能管九天九地神祇玉府,四海三江水曹龍神,無所不關,治萬病;一為棗木或金為之,能通章,降萬神,一以金玉或棗木刊之,雲可以管玉府雷神,祈求雨澤,焚燒水澤,伏斬水怪;一以雷震棗木為之,用於驅瘟伐邪,一用雷震草木刊之,用於急切之事,捉神追鬼。
應太皇府印
宋代上清派所傳法印。據稱此印可以招真命靈,滌盪妖邪。《道法會元》卷一七一載:「右元應太皇府印,統制萬殺,消滅害氣,招真命靈,伏魔除怪,管轄萬神,滌盪鬼邪,劾地界法官,糾邪驅治。刻以雷震木,或赤棗心木為之。」
玉神洞靈篆印
據載此印出自先秦,至東漢時浮丘老人授與費長房,凡書符施法,皆可用之,神異超凡。《道法會元》卷五七載:「玉神洞靈之篆,可印符,去三屍九蟲,祭而佩之,身入神仙。但是符文牒狀,請雨祈晴,感動天地神明,此篆最靈,能致風伯雷神。若修養煉丹之士,有此印者,百鬼不敢視,毒龍不敢奪。亦可印符貼,古木墳冢鬼精,疾走萬里。如得此篆者,百鬼滅形,可以煉丹。」
天罡印
道教印篆。宋代正一派所傳。《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籙》曰:「天罡印,太玄天帝神印,各長闊一寸二分。右二印,一曰天罡印,以甲乙日印泥蠟上,於病人本命地中埋之,即差。一日太玄天帝神印,一切奏聞之事用之,能治萬病,印病者心上立愈。」
北帝火鈴印
宋代上清派所傳法印。據稱此印可以治病除祟,用時當依訣掐印、念咒、引氣、存想,以驗其功效。《道法會元》卷一七四載:「北帝火鈴印,左手掐離文位,則中指中節也。亦曰日君訣。凡本多以辰為日君訣,不知辰自為天罡訣也。夫黃氣陽精,育魄洞濠,煉明三氣,故以離為日君訣也。右手執印行持,當令動止詳緩,無使神氣驚浮,范像巫者,取笑俗情。思日芒繞兆身,彌羅三匝,故曰纏絡三面。」
霄光火文神印
道教印篆。據載此印出自先秦,至東漢費長房得受於浮逝丘老人,其靈異神奇,難以比類。《道法會元》卷五七載:「雷光火文之書,可印篆牒,下五嶽城隍社令,及佩帶貼門戶。行法之士,宜保盟傳度,奉上帝並蓬萊都水使者,岳瀆名山,斗下雷神將吏,俟有感應,乃可用耳。氐陽雲;雷光火文之書,可印符籙牒,投江河潭源中,起龍發風雨。印牒請風,能使舟航快急。發雷電,請晴雨雪,照百千殃立出。佩人山林,虎狼奔逃,神異如此。得此文者,神能感應,位登真仙。」
雷霆都司符璽
宋代神霄派所傳法印。據稱為元始上帝所傳,有登天斬龍之功能,其印共為四枚。《道法會元》卷一二三載:「雷霆火師曰:元始上帝付授三洞飛仙五嶽丈人,其符璽皆玉為之。黃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風後二君得之,相繼仙去。許都仙得之,同吳猛、丁義統領邵陽雷公,以此符璽照其毒龍,是時毒龍兩目進血,方始斬之。其印為屍氣所觸,則微裂小縫。後復祭謝,乃合如舊。」
城隍印
城隍神的官印,系模仿凡間府、縣官印造成。依府、縣品秩,其印用銅。又明清時傳城隍逮於龍虎山嗣漢天師,故其印由天師頒發。原來凡府縣建有城隍廟即有此印,現遺留已極少。今上海道教協會存有上海縣城隍印,其印正方形,邊長90毫米,高110毫米。印文為篆體陽文九字,分三行排列。邊款前鐫「上海縣城隍顯佑伯印」;右鐫「五十四代天師大真人頒」,左鐫頒印日期「大清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初七日」。城隍印古時頗受崇拜,凡地方上有疾疫災害發生,或祭厲等,都須請用此印。不少地方還圍繞用印形成若干習俗。如浙江龍游等縣城隍印於除夕「封印」至次年正月十八日「開印」,屆時要舉行「開印」儀式。夜間由縣知事或縣長齋戒沐浴,奏樂擊鼓,鳴鑼喝道,前往城隍廟,焚香點燭進行祭拜。紳商立兩旁陪祭。到規定時辰,贊禮人高叫「用印」!縣官即三跪九叩首,在預先用黃標紙寫好的布告上,蓋上城隍大印,差人貼在廟門口、照牆上。當夜要演天亮戲。次日出城隍會。
提舉城隍司印
此印代表法師受提舉城隍司之職,代天行化,故名。印闊二寸二分,方正,厚八分。印文為「天文篆」,凡六字分二行迭書。凡行法科儀中發牒城隍須用此印。又雲倘帶此印,則所至之處,該境陰官自報,皆有鬼神迎送,城隍差兵吏助法。經過山林廟宇,渡江、河、海,常有該處城隍所屬兵吏侍從。(《上清天樞院迥車畢道正法》卷上)。
還有其他一些印,
1.三界混元總攝萬神印 2. 上清巡攝邪群印 3. 通章印
4. 飛玄三氣玉章印 5. 神寶玉文瓊璽 6. 北極驅邪院印 7. 治邪總攝之印 8. 九老帝君神印 9. 太上凈明法印 10. 道經師寶印 11. 十二信印 12. 三皇印 13. 北極殺鬼印 14. 豐都召鬼神印 15. 天丁神印 16. 北極監殺鬼印 17. 豐都帝君印 18. 太微帝君印 19. 北極大將軍印 20. 天帝神印 21. 治病使者印 22. 急催追提印 23. 太玄天帝印 24. 禹步印 25. 真武印 26. 五帝大魔印 27. 十二溪女靈印 28.陽萍治功印 29.回風滅雷印
❾ 求單口相聲山東鬥法的劇本
明朝永樂年間,北京前門大街五牌樓石柱子上頭,貼著一張皇榜。前三門外人煙稠密,商賈雲集,皇榜往外一貼,驚動了大街上過路的士農工商、五行八作。一百兩十行嘛,也有做官的、為宦的、背弓的、掛箭的、推車的、挑擔的,賣煤的、賣炭的、賣針的、賣線的,賣米的、賣麗的、賣蔥的、賣蒜的、賣燒餅油條的、賣茶葉雞蛋的……這些人不知道國家出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貼皇榜,都爭先恐後圍著看。
就在這個時候由北邊兒來了一個人,這個人姓孫叫孫德龍,他是東四牌樓豬市大街賣肉的,也會捆豬宰豬,山東登州府的人,四十多歲兒,好喝酒。這天剛打南市上回來,胳肢窩夾著個搭豬的鉤桿子——這是白臘桿子,有核挑粗細,五尺多長,頭里有兩個銅鉤子,豬要是跑了,離著它五尺,一搭就搭回來——這手提溜個錢口袋,這邊胳肢窩還夾著賬本,腰裡系著根繩子,繩子上掛著一把錫蠟的酒壺,擦得是鋥光瓦亮,穿著個布棉袍,可已經變成緞子的了。怎麼回事哪?因為他切完肉也往上抹,切完油也往上抹,日子一長,就跟現在理發館那鋼(gàng)刀布一模樣了。
這天他下了市,剛打酒鋪喝完酒出來,喝得酩酊大醉,走道腳底下直拌蒜,嘴裡說話也不利落了(山東口音,下同):「這個酒哇是高粱水兒,醉人先醉腿兒,睜眼看不見道兒,簡直是活見鬼兒!」走到皇榜前頭一看,圍著一圈子人。「咱借借光!」他擠進去了,到里邊一瞧是榜,他不認識字,他要問問,撥拉那位。「哎!這是怎麼回事?」這位說:「你慢著點,欠點岔了氣!這是皇榜。」「什麼叫皇榜啊?」「皇上家貼的!」「你念念我聽聽好嗎?」「可以,你聽著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琉球國前來進貢,明為進貢,實為派老道了義真人前來鬥法……'」「行了!行了!你別往下念了,你念了半天我一句都不懂啊!」「我白念了。」「我先問問你頭一句是什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怎麼叫『皇帝詔曰』?」「皇帝說話就叫『皇帝詔曰』。」「噢,皇上說話就叫『皇帝詔曰',那我要是說話呢?」「……那,不知道什麼曰了。」「好!你往下念吧。」這位想:我別念了,念完了再講受不了,乾脆我告訴他這意思得了。「琉球國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今年派了個老道來,他會打三十六手啞謎,會念七十多本《金剛經》,找咱們中國人鬥法。如果贏了他,他們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贏不了,或者沒人跟他鬥法,那就得他們琉球為上邦,我們大明為屬國。現在皇上貼皇榜選能人,如果有人會打啞謎會念經,跟老道鬥法贏了的話,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要多大官封多大宮。你問這個也沒用啊,你又不會打啞謎,你又不會念《金剛經》。」
這句話行了,孫德龍外號叫「萬事通」,不論什麼事,你要是說他不行,當時就急:「你別說了!你怎麼知道我不會打啞謎,你怎麼知道我不會念《金剛經》?」「噢!您會啊?」「我不會我能長個腦袋嗎?」「哎呀!您會那更好了,您趕快撕皇榜找老道鬥法去。」孫德龍剛要過去撕,那位想:先別忙,我得給他念清楚嘍:「皇榜上寫著老道會打三十六手啞謎,您會那麼些個嗎?」「他會多少?」「三十六手。」「咱會七十二手。」「嚯!比他會的加一番!老道會念七十多本《金剛經》。」「我那個《金剛經》念起來沒完。」「那您就撕皇榜吧。」「我夠不著。」「您手裡拿的是什麼呀?」「搭豬的鉤桿子。」「您不會拿它鉤嗎?」「對!」嘶!他把榜給鉤了。看榜兵丁一瞅醉漢撕皇榜,抹肩頭攏雙臂給綁上啦,推著他去見榜宮。
榜官是解學士解縉解大人,孫德龍到這兒立而不跪,沖解大人一撇嘴,一抬下巴額:「我說你姓什麼?」解大人一聽:要過我一堂怎麼著?「我姓解。」「解大人,你講理不講理?」「怎麼回事?」「找老道鬥法去,難道說就捆著去嗎?」「哎喲!您是法官哪。」趕緊就埋怨看榜的兵丁:「你們這些東西真可惡,怎麼把法官給捆來了!」趕緊過去,親自松綁。屋裡就一個座兒,解大人道:「法官請坐吧。」應該是帥不離位呀,孫德龍也不懂,一屁股就坐下啦;坐下不算,他這話可氣。「哎!你坐哪兒呀?」解大人說:「那我就站著吧。」「我說大人啊!這老道咱上哪兒找他去?」「他住在江米巷金台館驛。走吧,你先跟我見駕去吧。」「見哪個駕呀?」「見皇上去呀。」「那太好了,我們哥兒倆有日子沒見了。」跟皇上哥兒倆!「法官,咱們進宮您是騎馬呀,是坐轎啊?」「全不用。」「全不用?用什麼法術?」「騎驢。」「騎驢哪給您找去呀?!」「沒驢我不去了。」解大人沒法子,打廣安門雇了匹趕腳的小驢兒。到了宮里頭,讓孫德龍到東朝房候旨。
解大人去見駕,皇上十分喜悅,吩咐即刻召見。解大人一想:不能讓他見駕——還沒到禮部演禮,嘴裡頭不定說出什麼來,回頭見了皇上一作揖,「咱哥們老沒見了」!我這紗帽也就丟了。趕緊就說:「萬歲!法官是外省人,初到京城,未在禮部演禮,恐有失儀。依臣之見,找來老道先鬥法,鬥法之後再見駕也不為晚。要是贏了老道,見駕時倘有失儀,我皇萬歲也能諒情一二。」
當時就派人從金台館驛把老道找來,告訴他,我國有人跟你鬥法。老道出主意,就在太和殿前高搭兩座法台,都要三丈多高,上頭預備八仙桌子一張,太師椅一把,香爐、五供、蠟扦、黃毛邊紙、硃砂筆、香菜、五穀雜糧,還有一碗無根水。「你家法官需用何物你去問他。」解大人一琢磨,乾脆也給他預備這么一份得了。人多好做活,當時法台搭好,東西也預備齊了。老道一抖袍袖,有一股黑旋風就把他托上了法台了,文武百官目瞪口呆。
皇上傳旨:「叫解大人去請咱們的法官眼老道鬥法,也讓咱們法官駕風或者駕雲上法台。」解大人趕緊跑到東朝房去找法官,進屋裡一瞧哇,法官躺在地上睡著了。解大人趕緊過去叫:「法官,起來!」「別鬧!」「誰跟你鬧了!把他攙起來。」孫掌櫃揉了揉眼睛往四外一看,這是皇宮里頭,金碧交輝,富麗堂皇。「哎,老大人!這是哪個場兒?」「皇宮內院。」「我上這個地方干什麼來了?」「啊!你忘了,你不是找老道鬥法來了嗎?現在老道在法台上等著你呢。皇上寶座升到殿外,要看你二人如何鬥法。」孫掌櫃一聽可嚇壞了:「怎麼回事啊?」剛才他撕皇榜的時候酒喝得十成醉,在地上睡了半天覺,酒氣兒冰下去了,把剛才撕皇榜那碴兒全忘了。現在聽解大入這么一說,自己一想:我喝酒喝得太多了,酒後鬧事撕了皇榜,我是買賣人,賣豬肉的,哪兒會跟老道鬥法呀!再說這老道是打外國來的,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我這不是捅漏子嗎?想到這兒,左右開弓,啪啪啪啪!自己打了四個嘴巴:「我胡塗,我胡塗!」往後一退步,咕咚脆下了:「老大人哪,我喝多了,我撕皇榜是耍酒瘋兒,我是個買賣人,就懂得賣豬肉。鬥法這個事兒乾脆你找別人吧!這個事兒,我是辦不了啊。你若不出氣的話,你給我倆嘴巴,你拿我當個風箏——把我放了吧!」啊!?解大人一聽連生氣帶害怕,渾身直抖,帽翅亂動。趕緊就說:「哦,你喝多了,你這個酒喝得太凶了,你摸摸你還有腦袋沒有?我給你倆嘴巴把你放了就完啦?你跟我這么說行了,我在萬歲駕前要是這么說呀,是欺君誤國,欺君事小,誤國事大。現在老道已經來了,皇上拿什麼話來回答他呀?這么大國家因為你失了信用,咱倆人全活不了,你是酗酒鬧事撕皇榜,戲耍看榜欽差大臣;我是辦事不力,錯引平民入宮,欺君誤國。咱兩個人的死,罪有應得,禍由自取,皇上跟著丟人!偌大中國失去天威,琉球為上邦,我大明為屬國,咱們就全成了亡國奴了。」孫德龍跪著這么一聽,他可急了:「哎,這不是沒有的事嗎?我這點酒怎麼惹這么大禍呀?哼,不單皇上丟人,連全國老百姓也跟著丟人。咳!」啪!他一拍胸口,剛才喝的那點酒又?font color="#006699">甲采俠戳耍蜃藕煤玫模淅闥鈉鵠戳耍骸襖洗筧搜劍〔灰簦≌漳閼庖凰翟哿┎瘓兔渙嗣寺穡棵幻禿冒熗耍也徽依系藍販ú皇且不畈渙寺穡空飩心死陣前不死陣後,腦袋掉了不是才碗大的疤瘌嗎?別看跟老道鬥法不行,打?他還不準是個兒那!咱找他去。走!」解大人一聽:「你到底會不會呀?」「咳,你就走吧!?br> 解大人也沒辦法了,只好把他領到法台下邊,用手一指東邊的這座法台:「你看!老道已經在上邊打上坐了。」孫德龍一瞧:「老大人,他上那邊,我就上這邊兒了,我們倆要是上一邊兒,那為爭地盤兒不就打起來了嗎!」「快上吧!」「這法台有多高?」「三丈三!」「三丈三哪?九丈九也不要緊哪。來人!」「干嗎呀?」「搬梯子。」「搬梯子可不行,皇上已經傳過旨了,或是駕風或是駕雲,因為老道是駕風上去的。」其實呀,老道也不是駕風。那末你剛才說,不是一抖袍袖有股黑旋風裹著老道上去的嗎?那是個戲法兒。在他袖口兒里邊有個鐵筒兒,鐵筒里頭裝的是狼糞、大青、炭餅,把它點著了。用的時候,他一抖袍袖,就把那蓋兒打開了,你想他穿的是道袍,大領兒,這些個黑煙,順脖子、大襟、底襟全冒出來了,狼糞點著了不散,大青這昧葯點著了凈冒黑煙,好象黑旋風裹著他一樣。手上腳上都有小鐵鉤,他是順著法台的杉籬爬上去的!孫德一聽說駕風駕雲,就問解大人:「老大人,我駕什麼風呀?」「趁腳風唄。」「我會抽羊角瘋。」「那沒用。」「咳,乾脆,沒梯子我不去了。」「哎,別價呀。」孫德龍著急了,就要往法口前邊轉。「別往前邊去,皇上在前邊哪。」「我嘍嘍。」解大人一聽,有嘍皇上的嗎?「坐那兒那個人兒是誰呀?」「那就是皇上啊。」「旁邊那站著八個大個兒,是干什麼的?」「那是保駕的,金瓜武士。」「他手裡舉著的那是什麼?」「那就是金瓜。」「你把那頭一個頂高個兒的叫過來我有事兒。」解大人過去一瞧,這位是太和殿頭等侍衛白文元白老爺。「白老爺,過來我給您引見個朋友。這位是來鬥法的孫法官。這位就是太和殿頭等侍衛白文元白老爺。」「哦,白大人,你好啊,請你幫忙吧。」「什麼事哪?」「我上法台。」「與我有什麼關系呀?」「沒你我上不去呀。」「怎麼哪?」「你想啊,這法台三丈三,你多高身量?」「我呀?皇上選最高個兒的,身高九尺。」「你手裡舉的這個金瓜多長?」「一丈四的瓜把兒,一尺的瓜頭,一共一丈五。」「啊,對呀!一丈五,身高九尺,就是兩丈四,胳膊伸長了二尺,兩丈六、三丈三一一差不離兒了。」白大人一聽:他這兒算什麼哪?「啊,你把這瓜放平嘍,你兩手攥住瓜把兒,我坐在瓜頭上你不能把我扔上去呀?」「這……沒聽說過。」「你要是不扔我可走啦!」解太人趕緊跑過來說:「白大人,您受累試試看吧。」白文元氣得直抖手,這叫什麼事啊!也沒辦法,只好試試看,就把金瓜放平嘍,兩手抓住瓜把兒,說:「來吧!」孫德龍坐到瓜頭上,自老爺說:「您提著點氣可別往下墜。',白老爺運足了氣力:「我可要扔了啊!啊嘿!」這一下子真不含糊,法台三丈三,扔上有四丈四去。過了法台還一丈多哪。就由這一丈多高掉下來呀,法台都是二寸多厚的板子,摔不死也得摔個半死。該著這個老道倒霉,孫德龍沒摔著,不但沒摔著,並且還站到法台上去了。那位說,你說的這個不合理,他扔上去往下落,怎麼也得腰朝下,那就是躺到那兒了,怎麼能站著呢?這里頭有個原因:他胳肢窩夾著一個搭豬的鉤竿子,有五尺多長,您想啊,他過了法台一丈一,從這一丈一往台上落的時候,落下五尺多,鉤竿子把兒就戳到台板上了。胳肢窩夾著鉤竿子往下一出溜,腳就踩著台板了。手一擰鉤竿子,嗨!他站住了。
這個老道啊,就在對面法台上閉目合睛打坐養神,孫德龍怎麼來的,怎麼坐著金瓜往上扔,他全不知道。他睜眼的工夫,正是孫德龍由一丈一往下落的時候,老道一看就害怕了:哎呀,了不得,中國真有高人。貧道駕著風上法台,怎麼中國的法官會從;天而降哪!——扔上來的他沒瞧見。老道再一看孫掌櫃,他更害怕了:這位法官是足踏祥雲,金光護體呀!——足踏祥雲那是孫掌櫃沒站穩,把香爐撥拉到台上了,香灰這么一撲,跟雲彩-樣;那金光護體呢?是孫掌櫃那件油棉袍,太陽一照豬油放光!您說這老道不是倒霉催的嗎?!打仗是怯敵必敗,他嚇得直哆嗦,肝兒都顫了。老道一想:這可得多加留神。越留神越壞。老道單手打稽首,口念:「元量佛!」別看他身量矮,聲如銅鍾。老道一念佛,孫掌櫃一想我也得說一句呀:「啊,好傢伙!」人家念無量佛,他念好傢伙。老道又念了一句:「無量……壽佛。」孫掌櫃一聽:噢,加字兒啦?我也加字兒:「一大堆破爛傢伙!」
老道一聽:他這傢伙還真不少,我沒那麼多傢伙,乾脆跟他打啞謎得了。沖孫掌櫃伸出一個手指頭去,這就是啞謎。老道是說:你別瞧不起我,我有「一佛頂禮」。孫掌櫃不懂啊,他撕皇榜的時候不是說會打啞謎嗎?可是他打那啞謎跟老道這個不一樣啊,他是肉市上賣豬肉的,這個豬多大分量、多少錢、多少整、多少零,兩人拉拉手兒,是這個啞謎。他一看老道伸了一個大拇指:這是干什麼?伸一個手指頭……噢,要跟我喝酒劃拳哪!沒關系,來,你看這個!——他伸出倆手指頭來,他是什麼意思哪:你「獨佔一」呀?我「哥倆好」——嘿,他劃上拳啦!這下老道可害了怕啦!哎呀!我伸一個手指是「一佛頂禮」,他伸倆,是「二聖護身」哪——讓他給蒙上來啦。老道又伸了三個手指頭,那意思是說「三皇治世」。孫德龍這兒又琢磨了:什麼?「三大元」?好,「五魁首」!——他伸了五個手指頭!老道一看:嗯,對!「三皇治世」正對「五帝為君」哪。——全弄到兩下去啦!老道一拍心口,他是說:「佛在心頭坐」。孫掌櫃一瞧:好小子,你拍胸口,怎麼,你還不服氣?(手拍腦袋一下)啊嘿!他那意思是說,我也不怕你!老道一看:喲,我「佛在心頭坐」,他「頭上有青天」哪。——滿弄擰了!
老道一看,打啞謎我贏不了他了。拿過一張黃毛邊紙來,嗤楞一下,把寶劍拉出來了。孫德龍一看:「干什麼?要抹脖子呀?」老道把紙裁了三條兒,用硃砂筆刷刷刷畫了三道符,火絨火石打著了,把蠟點著,用寶劍尖兒紮起一道符來,在蠟火上一點,口中念念有詞,一晃這寶劍,這團火越晃越大,他要火燒孫德龍。孫掌櫃還開玩笑哪:「嚯嚯嚯嚯嚯,老道,那麼大個子別玩火呀,玩火睡覺尿炕,媽媽打屁股。」老道這個氣呀!這團火光有茶杯粗細,晃來晃去就有冰盤大小了。按理說,這道符就那麼一個紙條兒,沾火就完了。為什麼這火越晃越大呢?其實並不是念咒念的,畫符的硃砂里頭有葯材,所以火越燒越大。到了冰盤大小,這團火就甩過去了,直奔孫掌櫃面門,孫掌櫃往旁邊一斜身兒,一歪腦袋:「好小子,燒人哪!」明朝人是攏發包巾,這團火擦著孫掌櫃的耳根檯子,過去的,磁啦一下,燒去了半邊發罄。孫掌櫃用手一胡嚕,把手也燙了。桌上有一碗無根水,這碗涼水救了命啦!往腦袋上一澆,嘩!火滅了。老道一看頭道靈符沒成功,再來一張,把第二道符點著了,孫掌櫃一瞧:「好小子,得理不讓人啊,燒完這半拉再燒那半拉,一根頭發沒有了。你當老道,讓我當和尚,咱倆一塊兒化緣去。我不想出家呀!別等他再燒我了,我先給小子一鉤竿子吧。」順手抄起鉤竿子來,沖著老道面門瞄準。老道裝模作樣,閉著眼睛,搖晃腦袋,嘴裡嘟嘟囔囔裝著在那兒念咒,他這一閉眼睛,孫掌櫃得摟了。怎麼?他好瞄準呀!拿著鉤竿子來回悠達,悠達歡了,這叫桿兒朝前,鉤在後,覷著目,往對過兒瞅,對准了前拳撒後手兒。他說:「著傢伙!」他要是不喊這句呀,正打到老道的面門上;他這一喊,老道睜眼一看,直戳戳一儼柵門而來。「無量佛!」往旁邊一斜身兒,還算好,沒打著。您可聽明白嘍,桿是沒打著,後頭這倆鉤兒可不饒人哪,嘍哧一下正鉤到腮幫子上。往下一撥鉤竿子,帶下兩條子肉來,疼得老道捂著腮幫子直念:「無量受不了的佛!」孫掌櫃還跟著起鬨哪:「不留神,挨傢伙!」老道這個氣呀!再一看鉤竿子,他不知道干什麼用的,心裡更害怕了:「哎呀,我太不識時務了。剛才那位法官來的時候,足踏祥雲,金光護體,從天而降,這一定是十八羅漢大羅金仙。現在一看果然是大羅金仙,若不然怎麼能把西天如來佛的八寶如意紫金鉤拿來?!」其實,那是搭豬用的!
孫掌櫃可樂了:「小子,你把我頭發燒了還能長啊,你這腮幫子破了,鍋碗的不會補啊!」他這心裡一痛快,可高興了。老道更害怕了:頭道符我燒了他半邊發害,二道符未曾發用,他就打了我一八寶如意紫金鉤。再一瞧孫掌櫃那兒提溜著一個錢口袋,老道更嘀咕了:他還帶著百寶囊哪!再一看,孫掌櫃腰裡頭拴著把酒壺。好傢伙!還掛著翻天印哪!這不是倒霉催的嗎?他瞧什麼都有用啦!越琢磨越害怕,乾脆,三十六著——走!「無量佛,貧道我要回國交旨。」「哎!你要是走我可祭法寶!」「別價!我先去見你家萬歲爺。」說完這話一抖袍袖,冒出黑煙,變了個戲法就下台了。老道走到太和殿前往那兒一跪,磕頭如同搗蒜:「天邦大國萬歲開恩,小國使臣前來請罪。」皇上那兒看得明白呀!可是他倆打的啞謎念的什麼「無量佛」、「好傢伙,,這全不懂;又瞧老道拿火燒人,孫掌櫃拿水把火燒滅了,皇上高興了:「好!水能克火。」再看老道又點起火來了,心想:討厭的東西,你已經贏了何必趕盡殺絕。皇上凈顧瞧這火了,沒看見鉤竿子怎麼過去的,一瞧老道腮幫子流血了,皇上拍著巴掌直樂:「我國法官得勝了。好法寶!好法寶!」現在一看老道下來了,皇上明白,這是他輸了,說:「了義真人,現在你還有什麼話講?」「啊呀!天邦大國萬歲開恩。敝國認輸,情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嗯!我得問問你,你們倆見面說『無量佛,這是怎麼句話?」「這是我們出家人的見面禮兒。」「那麼他說那『好傢伙,哪?」「那我實在不懂,不知道什麼叫好傢伙。」「那麼你說那『無量壽佛,哪?」「這是問候。」「那我國法官說那句『一大堆破爛傢伙,哪?」「那想必是貴國法官傢伙太多了。」一指腮幫子,「我這不挨了一傢伙嗎!」「後來你不說話,伸出一個手指頭是怎麼回事?」「是打啞謎,我說的是『一佛頂禮』。」「我國法官伸倆呢?」「他說他有『二聖護身'。」「你伸仨呢?」「『三皇治世'。你家法官又伸五個,他說有『五帝為君』;我一拍胸口說『佛在心頭坐',他一拍腦袋,說他『頭上有青天』。」——嘿!全蒙對了!皇上說:「那麼你那火是怎麼回事情?」「萬歲開恩,我是想把貴國法官燒下法台。」「哼!出家人不講慈悲,臉上是被什麼傷的?」「八寶如意紫金鉤。」他就不知道是搭豬用的,跪在一旁聽候發落。
皇上往法台上一看,忙跟解大人說:「咱們的法官怎麼還不下來呀?」他得下得來呀!孫掌櫃在台上轉磨:「哎!這是怎麼回事?倒是輸了贏了?」他還不知道哪!皇上一瞧,說:「想必我家法宮、被魔火燒傷,趕快派人把法官接下法台。」皇上這句話積大德了。剛才扔上去的,這要是往下一跳非摔死不可。皇上一說把他接下來,有人立好了雲梯,孫掌櫃順梯子就下來了。解大人過來說:「走,跟我見皇上去,要多磕頭少說話。」怎麼哪?怕他見皇上再來個「咱哥倆老沒見了」!孫德龍到了太和殿前,沖皇上作了個大揖:「嗬!」皇上一瞧:你要咬我是怎麼著?「咱給老皇上磕頭了。」他這一贏,皇上高興:「法官抬起頭來。」別人都得說「有罪不敢抬頭,',等皇上說「恕你無罪」,這才抬頭,孫掌櫃滿不懂,一抬頭直眉瞪眼瞧著皇上:「干什麼?」上人見喜,皇上樂了:「法官你鬥法是輸了是贏了?」孫掌櫃就怕問這句,輸贏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低下頭去,裝沒聽見。他這一低頭,皇上又問:「你輸了你贏了?」他往旁邊一看,正瞧見老道。正趕上這時候皇上問第三句:「法官!你跟老道鬥法是輸了是贏了?」「我說皇上,你老人家問我輸了贏了,這個話我不好說呀!怎麼呢?我要是說我贏了那叫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可我要是說我輸了吧,我干什麼來了?沒有金鋼鑽就不敢攬瓷器!」解大人一聽:你哪兒那麼多俏皮話呀!「你老人家問我輸了贏了,你別問我。」一指老道,「你問他!他說我輸了就算我輸了,他說我贏了就算我贏了。老道!你要是說我輸了,咱倆上台再來來!」老道一捂腮幫子:「別來了!他贏了。」「皇上聽見了吧?我贏了!我贏了!」皇上問:「法官,你叫什麼名字?」「我姓孫,叫孫德龍。肉市德龍館那個小買賣是我開的,咱是准斤十六兩絕不少給分量。」——誰問你這個了!「你們倆一見面,他說『無量佛;是怎麼回事?」「這『無量佛』是怎麼句話?皇上,這個老道我認得。」老道一聽嚇了一跳:他認得我,我怎麼不認得他呀?你哪兒認得去,他是賣豬肉的!「這個老道是化緣的。」「化緣干嗎說『無量佛』呢?」「我開肉館子,他們化緣,和尚念『彌陀佛',老道念『無量佛』,就是跟我要錢哪。」「那麼你說那『好傢伙』哪?」「我說『好傢伙』,是心裡想,怎麼剛走倆化緣的又來一個?」老道聽著這通窩心哪!「那麼你們倆人打啞謎,他伸一個手指頭是怎麼回事情?」孫掌櫃一聽:這回可糟了,怎麼說呀?老道伸一個手指頭,是「獨佔一」,我「哥倆好」,「三大元」、「五魁首」?合著我們倆沒鬥法,在哪兒劃拳哪!這不象話呀。得啦,乾脆我瞎編個詞兒吧。這一編詞把老道給送下來了。「皇上,他沒跟我打啞謎!」皇上說:「怎麼?,他伸一個你伸倆,他伸仨你伸五個,他一拍心口你一拍腦袋,這不是打啞謎嗎?」「不!我倆是講買賣呢!」「講什麼買賣呀?」「老道知道我是肉市上賣豬肉的,他廟里頭辦喜事,他想買我一口豬。」老道心說:我多咱想買他一口豬哇!皇上問:「那麼你伸倆手指頭呢?」「我說別說你買一口豬,買倆我也有啊!他說要個三十來斤的,我想,我那兒頂少也有五十多斤呀;他說可得帶下水——心肝肺,我一拍腦袋,那意思是說:甭說心肝肺,(手拍腦袋一下)連豬頭都是你的呀!」
得,滿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