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寧院長
❶ 寧江區法院院長是什麼級別
副處級幹部。
❷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理事長:
任建新 原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政法委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理 事 長:
蔡 誠 原司法部部長
常務副理事長:
肖建章 原司法部副部長、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唐樹備 原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
顧 問:
唐德華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
梁國慶 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
蔣先進 原公安部副部長
卞耀武 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副理事長(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晨光 原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廣發 法政集團公司董事長
雲大棉 香港英美洋行主席
樂美真 原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朱蘇力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
陳 群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秘書長、原法律出版社副社長
李偉興 原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秘書
沈四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
吳志攀 北京大學副校長
林紹國 環太湖(圖影)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 艷 原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會長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
黃 進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黃 閩 法律出版社社長 、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副會長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曾憲義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
董良翮 中國農機總局司長
常務理事(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佳 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訓交流中心主任
王 翔 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聯絡部部長
王耀梁 江蘇省司法廳原副廳長
王維信 西安市司法局律師管理處處長
王錦彪 福建三明機場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方光林 貴州省司法廳原廳長
葉興平 深圳大學法學院院長
丘升明 廣州市司法局局長
劉 文 原公安部局長
孫鎮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二處處長
劉俊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穎冰 人民政協報社主編
任興磊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企業家年會秘書長
呂國興 北京市司法局局長助理主任
安霖賢 《青海司法》編委會副主任、依法治省辦公室原專職副主任
張萬明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法制局副局長
陳 傑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
張冠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
巫昌禎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李 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
佟麗華 全國律師協會法律援助與公益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沈小英 法律出版社財稅分社社長、《中國司法》雜志社長助理
李正堂 新疆兵團監獄管理局副局長
杜兆清 吉林省司法廳廳長
張平發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楊驥川 北京市西城區原副區長、區政協副主席
李錫海 石家莊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
吳遠之 博聞投資集團董事長
鄭靜仁 司法部司法協助外事司副司長
鄭建邦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聯絡部部長
金德安 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
鄭世凱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
羅炳忠 湖南省司法廳巡視員
周建華 北京千禧興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趙秉志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
施朝興 雲南省司法廳廳長、黨委書記
項先權 浙江新台州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徐國權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秘書長
高友東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研究室副主任
夏 衛 廣東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郭山輝 東莞台升傢具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景鈞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法制委員會主任
梁 紅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參政議政部副巡視員
梁淑雲 山西省司法廳巡視員
崔 薦 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黃 煒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法律部主任
路 寧 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魏 群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常務副總編
秘 書 長:
陳 群
常務副秘書長:
沈小英
副 秘 書 長:
周建華
劉穎冰
魏 群
任興磊
和新明
秘書處辦公室主任:
蘇 燕
法律服務部負責人:
王 健
❸ 在上海工作的江蘇睢寧人高國龍最近被「跨省追捕」了
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我是因為經濟糾紛進睢寧拘留所的,正好和高國龍在一個拘室,出來後也和高電話交流過。我最了解這個情況了。
高國龍因在網上多次指責和批評睢寧法院的工作效率,惹惱了一委和三長(縣委書記王軍、法院院長、檢察院檢查長、公安局局長)。
2011年8月17日凌晨高國龍被睢寧法院押往拘留所拘留的;8月16日晚被抓捕後,高被睢寧法院從上海拘押回睢寧的路上,秘密給妻子發簡訊讓妻子盡快找《南方都市報》記者;
2011年8月18日中午,為「引導人民說真話」,睢寧法院要求高國龍接受睢寧電視台采訪,高拒絕,法院說如果不接受采訪就判為刑事案件。高無奈接受了采訪;
2011年8月18日下午睢寧法院將高從拘留所帶到法院,要求高說出自己的網名和密碼,如果拒絕就判為刑事案件,後來便有了高國龍在網上的道歉和澄清;
2011年8月22日高妻子姜某與南方都市報記者張國棟聯系,表示求助;
2011年8月23日南都收到睢寧縣委宣傳部的說明函,說明為什麼法院要跨省抓捕高國龍。
2011年8月24日上午,睢寧法院將高從拘留所帶到法院,法院領導態度突然變好,說取消1萬元的罰款決定,當天就可以解除拘留,但條件是,要讓 南方都市報 不要報道此事。出去不能接受任何媒體采訪。否則就重新抓回,還是要罰款1萬元,到時候就直接判為刑事案件。
2011年8月24日下午高國龍被釋放,這是高國龍被拘留的第8天。
2011年8月25日南方都市報報道此事,幾百家媒體轉載,睢寧法院違反程序的跨省抓捕大白於天下,成為8月到9月的熱點新聞。
為了息事寧人、為了安心工作,高國龍被釋放後,拒絕了包括 人民日報 在內的眾家媒體的采訪。
❹ 謝覺哉故居的謝覺哉簡介
被譽為「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我國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謝覺哉,原名謝覺齋,字煥南,學名維鑒,1884年5月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加入新民學會,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和大革命失敗後的一段時期里,在湖北、上海、湘鄂西蘇區,主要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先後任《大江報》、《紅旗》報、《工農日報》主編。1933年4月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秘書長、內務部長等職,主持和參加起草中國紅色革命政權最早的《勞動法》、《土地法》、《婚姻條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條例。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紅軍到達陝北後,擔任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內務部長兼秘書長,後又任司法部長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七七事變後赴蘭州,任黨中央駐蘭州辦事處代表。同年9月起任陝甘寧邊區政府高等法院院長。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1941年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1948年8月擔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9月任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部長。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65年擔任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謝覺哉一生,不謀私利,不圖虛名,廉潔奉公,艱苦樸素,實事求是,數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僕。
他常常對子女說:「我是共產黨人,你們是共產黨人的子女,不許有特權思想。」他規定子女不能隨便用他的車子。在內務部工作時期,他本著「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群眾解愁」的精神,除親自參與制定各種救災救濟撫恤政策的制定,還奔波於各地災區,訪貧問苦,具體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不僅親自辦案,典型示範,而且深入到全國各地法院,親自查看案卷,大膽糾正冤假錯案,更好地保護了人民的正當權益。
「為黨獻身常汲汲,與民謀利更孜孜」,這是延安時期人們向謝覺哉祝壽時贈送他的詩句,這也是謝覺哉革命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❺ 洛陽市孟津縣法院院長是誰副院長是誰
根據法院官網信息,整理如下:
張國強:黨組書記、院長,主持法院全面工作。
朱聚才: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分管執行局、辦公室、審判管理辦公室、後勤服務中心;主管平安建設工作。
蔡玲玲:黨組成員、副院長,分管刑庭、少審庭。
劉雲: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分管監察室;主管紀檢監察、審務督查、代表聯絡工作。
寧一峰:黨組成員、副院長,分管司法警察大隊、行政庭、審監庭、執行監督庭;主管扶貧包村工作。
朱建華:黨組成員、副院長,分管民二庭;主管創建工作、服務企業、金融審判及司法技術工作。
王素芳:黨組成員、副院長,分管民一庭、會盟法庭、城關法庭、小浪底法庭。
楊洪:黨組成員、副院長,主持執行局工作。
都立新:黨組成員、政治處主任,分管研究室;主管工青婦、老幹部工作。
王武偉:黨組成員,執行局政委,協助做好執行局日常工作。
王戰偉:黨組成員,信訪專員,分管立案庭;主管立案、信訪工作。
謝衛星: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主持辦公室、司法警察大隊工作;協助做好代表聯絡工作。
❻ 什麼是馬錫伍審判方式
馬錫伍審判方式
抗日民主政權時期,在邊區馬錫伍實行的貫徹群眾路線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的辦案方法。這是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的運用到審判工作中的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馬錫伍審判方式是巡迴審判方式的典型代表。
馬錫伍審判方式的特點:
(1)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了解案情。
(2)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
(3)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
以整風運動為思想基礎,以群眾智慧為力量源泉。其出現和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馬錫伍審判方式包括三個有機聯系的步驟:查明案件事實、聽取群眾意見形成解決方案、說服當事人接受。馬錫伍審判方式為當時廣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並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我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其中許多具體原則和作法以後被直接運用於新中國的民事訴訟制度。
馬錫伍-
中國人民司法工作者。陝西志丹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歷任陝甘省糧食部長、國民經濟部長,陝甘寧蘇維埃主席,陝甘寧邊區慶陽專區專員、隴東專區專員,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長兼西北軍政委員會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人民司法工作,在兼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時,經常攜案卷下鄉,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巡迴審理,就地辦案;實行審判和調解相結合,反對主觀主義的審判作風,堅持法律原則,忠於事實真相。由於他執法嚴正,剛直不阿,深受人民群眾歡迎。他的審判方式被稱為馬錫伍審判方式,曾在解放區推廣。
1938年,華池縣封家園子村有個封芝琴(小名胖兒),由其父封顏貴包辦,與張金才之子張柏兒訂婚。1942年5月,封顏貴為多索聘禮,企圖賴婚,一方面教唆女兒以「婚姻自主」為借口,要求與張解除婚約;另一方面又將女兒高價出賣。而封胖兒與張柏兒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願結為夫妻。
當她得知父親又將自己賣給慶陽縣朱孝昌為妻時,便暗中通知張家。張金才遂召集親屬20餘人,深夜攜棍棒闖入封家,將封胖兒搶去。封顏貴以張家「搶親」為罪名將其告到縣司法處。縣司法處不經調查研究,冒下判決:判處張金才徒刑6個月,封胖兒與張柏兒婚姻無效;但對封顏貴屢次出賣女兒的不法行為卻不予追究。對此,當事人不服,群眾也不滿意。適逢馬來華池巡視工作,封胖兒攔路告狀。
馬錫伍親赴封家園子,深入調查了解,還徵求封胖兒對婚姻的意見。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礎上,就地公開審理,最後作出判決:依法撤銷華池縣司法處的判決;封、張雙方同意結婚,其婚姻有效;張金才黑夜搶親,擾亂治安,判處短期徒刑;封顏貴多次出賣女兒,違反政府法令,判處勞役,以示懲戒。對這個判決,群眾認為合情合理,受罰者甘心服罪,一對青年人更是歡天喜地,結成了美滿夫妻。《解放日報》為此發表社論,評述了馬錫伍審判方式的特點,認為這是邊區司法戰線上的偉大創舉。後來,邊區文藝工作者以此為素材,編寫了鼓詞《劉巧兒團圓》和劇本《劉巧兒告狀》,以後這一故事又被改編為著名的評劇《劉巧兒》。
1943年冬,在邊區曲子縣的一條山樑上,發現了一具男屍。縣司法處查明被害人系孫某,並認定為蘇發雲兄弟三人圖財害命所致。其根據是,孫某被殺前曾與蘇發雲兄弟三人結伴同行;蘇家的炕上、地面及斧頭上都有血跡。蘇發雲兄弟被逮捕後,經多次審訊,都拒不承認殺人。關押一年之久,被告仍然不服,提起上訴。馬錫伍帶領司法處幹部深入當地進行調查,並進行現場勘察,最後查明:蘇發雲兄弟三人與被害人孫某同行屬實,但後來分路,且有人證明;蘇發雲家距陳屍現場20多里路,如果在蘇家將孫某殺害,然後移屍到20多里外的殺人現場,從時間上計算是不可能的;蘇家炕上的血是產婦生孩子的血,地面的血是蘇家人患傷風時流的鼻血,斧頭上的血是殺羊時沾的血。大量證據證明,蘇家兄弟「圖財害命」不能成立。馬繼續調查,終於查出了殺害孫某的真凶。全案真相大白後,召開群眾大會,宣布蘇發雲兄弟三人無罪釋放,嚴厲懲治了真正的殺人兇犯。此案審結,全縣震動,「馬青天」的名字遂傳遍陝甘寧邊區。
邊區政府總結了馬錫伍審判方式的基本經驗,在全邊區加以推廣,為各解放區的人民司法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馬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長,1 952年8月兼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後,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他仍然保持黨的優良傳統。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始終和群眾打成一片。
1959年春,他到湖北省孝感縣花園人民法庭視察,與工作人員同吃同住,遇事總是先聽聽法庭同志的意見,然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花園住了半個月,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直到返京時,大家才明白這個「老頭」原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馬副院長。1962年4月10日,馬錫伍病逝於北京。
其夫人李春霖(1909~1993)系中央民族學院(後改為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夫妻二人共同生養三名子女:長女馬小林(1942年出生)、兒子馬秦寧(1944年出生)、小女馬延林(1949年出生)。
❼ 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的資料誰有啊
最高人民來法院院長。
男,自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首席大法官。
1957年至1962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1月至8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法幹校教師。1962年至1969年廣東省曲江縣公安局幹部。1969年至1975年廣東省曲江縣委宣傳部幹事,縣委辦公室幹事、副主任。1975年至1981年廣東省曲江縣龍歸公社黨委書記,縣委常委兼辦公室主任。1981年至1983年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黨委書記,清遠地委副書記。1983年至1986年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1986年至1990年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1990年至199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成員、檢察委員會委員。1992年至199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檢察委員會委員。1993年至1998年司法部部長、黨組書記。199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2003年3月當選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❽ 寧致遠的生平簡介
寧致遠教授1948年底突破蔣管區封鎖,奔赴解放區工作,1949年調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調入中央政法幹校擔任學報編輯,同年底調入北京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7年與江平先生一同評為教授。寧致遠教授親身經歷了解放以來的歷次政治運動,自身談不上大起大落,但一路走來經風歷雨,人生、事業及學術都經受了考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以來,寧致遠教授一直在法律文書教學與研究領域辛勤耕耘,著有《司法文書學》(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1991年獲司法部優秀教材獎及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中國司法文書》、《法律文書的語言運用》(二人合著)、《公文知識》、《中國律師文書範本》(主編)等二十餘部著作,發表了二十多篇專業學術論文。寧致遠教授作為法律文書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對這一學科的創建和發展,竭盡全力。正是基於此,1994年,國家人事部批准寧教授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發放的政府特殊津貼。
寧致遠教授不僅僅是中國法律文書學科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創立者之一,而且一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這門學科之中,從寧教授口中得知,他在九十年代初從中國政法大學教學崗位上退下來後,仍然沒有停止法律文書學科方面的研究和實際教學工作,2004年夏天還錄制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法律文書課程講授內容和教學輔導資料,2005年以來還主持了幾套法律文書教材的修訂工作。寧教授主動讓賢一事在中國政法大學和法律文書研究會也傳為美談,從寧教授在研究會的同事口中得知,2004年,78歲的寧教授和原來一批法律文書學界「打天下」的元老主動提出讓年輕人來主持,並高高興興地把研究會工作移交給了一批年輕的學者。這是對年輕學者一種信任,更是用實際行動對法律文書研究會的一種支持,是一種無聲的關愛。
寧致遠教授主持法律文書學科研究期間,曾經嘗試主辦過專業理論刊物,八十年代初期,借用外地法律實務部門爭取的刊號辦了《司法文書寫作》,由地方實務部門負責發行,但刊物幾起幾落,4年之後停辦,停辦3年之後又辦了4年。一份專業刊物就是一個理論研究陣地,就是一個專業交流的平台,有陣地和平台才可以更好地發揮理論的影響和作用。據寧教授回憶,早些年以前刑事判決書中一般不寫控訴方的控訴內容與辯護方的辯護要點,當時寧致遠教授等在刊物上對此組織了討論,經過呼籲,後來實務部門將控辯內容寫進刑事判決書。談及此事,寧教授認為法律文書學科研究的作用也體現出對實務工作一點一滴的促進與推動。
1964年,當時北京政法學院的上級主管部門最高人民法院一位領導給學院寫信,說當時法院的法律文書存在的問題太多,建議學院開設司法文書這門課,寧致遠教授等在教研室主任高潮同志的組織下於1964年著手准備材料,1965年開始嘗試性講授,這在當時所有的政法院校里獨一無二,可謂開了司法文書學科教育的先河。可惜,隨著「文革」的降臨,1966年學校停課,法律文書課程停開。「文革」結束後,當時的西南政法學院余繼志老師寫了一本法律文書教材,嘗試性地介紹各種法律文書。後來司法部成立法律教材編輯部,《語文教程》這門課中的法律文書這部分內容開始主要由余繼志老師執筆,後來因為法律文書專業學科要求等方面的原因,轉而以北京政法學院為主,主要由寧致遠教授負責接手擔起這門課程教材的編寫。寧致遠教授最先用寫作學的理論來分析法律文書的各種寫作要素和亟待改進的一些問題。當時各大學包括當時的中央電大也都採用這本書作教材。電大最初開設的這門課,也是邀請寧致遠教授主講。司法部還曾委託中國政法大學培訓了兩期全國各政法院校的司法文書教師,指定寧致遠教授擔任班主任,而今這批人都是各政法院校司法文書課程的教學骨幹。在當時條件下,資料缺乏,一點一滴地挖掘積累,逐步探索法律文書的寫作特點和基本理論,盡管當時的教材資料今天回過頭來再看稍感粗略,但是正是在這粗略的起點上一步步改進,才有了今天法律文書教材和資料的相對精確與相對完備。
「現在實際工作中的法律文書寫作,整體已經比較規范,但部門和行業之間的協調統一仍有努力空間」。談及法律文書研究,寧教授認為有些問題還有待相關部門的協調統一。寧教授僅以公、檢、法部門文書編號這一很小的例證進行了分析,當前編號排序各部門均按各自一直以來的做法保持著不完全相同的排序習慣,而如果從維護司法統一和體現法律文書嚴肅性、權威性看,應該進一步統一文書編號順序,這也是法律文書規范性的必然要求,事實上這種統一無須進行過多的理論認證,也不見得會增加多少經濟成本,但作為法律部門及法律職業群體,法律文書製作應該精益求精。用先生的話講,「法律文書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
回想自己當初起步做研究時,有的部門以相關法律文書是保密材料為由不輕易給學者提供相關資料進行解剖研究,相比之下,當時研究條件與氛圍已大為改善,法律文書研究會自身也主動吸收了更多的實務部門的研究者參加。談到這里,寧教授為學科研究方面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巨大進步感到由衷地高興,感嘆法律學科研究環境的進步,感嘆正是通過無數學者、無數法律專業人員以及無數普普通通的人一點一滴的積累與一步一步的突破與超越,才從一個側面促進了國家法制建設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階段性成就。
對於法律文書實務現狀,寧教授認為當前國內法律文書寫作呈現出的兩極化趨勢應當引起關注。一方面,程式化明顯,法律文書中表格形式多,寫作內容基本上可以用填空的方式來製作完成。這種一味簡單地表格化處理,效率是有所提高,但過於強調效率很容易導致機械地理解和操作法律,這是法律文書製作過程中應該引起注意的一種傾向。另一方面,法律文書寫作中學術論文化趨勢也有所表現。法律文書中進行充分說理,確有必要,但一個民事案件的判決動不動就是洋洋灑灑二三萬字,說理過於細密繁復。「法律文書應該注意說理的精要和決斷,避免研討式的認證」。寧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古代一些經典判詞,准確,凝練,體現的就是一種文字表達功底和法律的威嚴,這方面在今天不無借鑒價值」。寧教授認為,法律文書的寫作仍然值得我們整個法律職業群體認真體會與思考,並且有一個借古通今的問題。不一定開口之乎者也,引經據典,也不一定言必稱希臘,但從表達技巧到表達樣式,我們應該從古今中外的優秀法律文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正是寧教授等無數老一輩法律人的青春與智慧點燃了法律各學科的學術研究火種,也正是他們用平凡而踏實的畢生精力探索開拓出了各學科研究的新的陣地,法律學術研究才有了今天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研究會正致力於提升與超越,特別是辦會方向由側重於推廣向側重於研究轉變。法律文書不僅僅是推廣和普及一種現成的寫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法理內容,體現法律的精神實質,這是一個法律學術社團的辦會宗旨的超越,更是法律人一種思維方式和觀念的突破,正如寧教授八十壽誕時,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研究會發表的一份倡議書所倡導的主題:「讓每一份法律文書都體現司法公正!」
❾ 在縣里當法院院長好還是去市裡當組織部科長好呢
一般來說縣級法院院長正科級,高配副處;縣組織部科長副科級,所以通常來說院長高於科長。但需要看你的具體情況。
如果你在政法系統關系好,當院長好。
如果是幹部科等實權科,還是組織部科長好。
❿ 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謝覺戰生平
是「謝覺『哉抄』」
謝覺哉(1883-1971),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法學家。原名維鋆[jun],字煥南,別號覺齋,湖南省寧鄉人。1921年參加新民學會。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到上海,負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和《上海日報》。後任中共湘鄂西省委政治秘書、《工農日報》主編兼文化部副部長。1933年到中央蘇區,任毛澤東秘書,後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秘書長、內務部長、司法部長、代理最高法院院長。1934年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代表,中央黨校副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邊區參議會副議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長兼政法大學校長,試擬《陝甘寧邊區憲法草案》。新中國成立後,任內務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第八屆會議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善詩文,尤以聯語勝。有《謝老詩選》、《謝覺哉文集》、《謝覺哉日記》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