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遂死
❶ 湖南女法官遇害案開庭,該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湖南女法官遇害,嫌疑人被抓住的消息一被曝光,很多網友都開始進行了討論。大家都覺得湖南女法官的命運太坎坷了。同時也嚴厲的指責了這個嫌疑人這種不正當的行為,都覺得嫌疑人的行為太過於極端的。
本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他這種性格就造成了這樣悲劇的發生,本來能很好的解決,但是他沖動的情況下就犯下了這種錯誤。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存在,所以我們要注意這樣的事情發生。那我們就需要更加的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如果心理發生了扭曲變化,那麼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
❷ 廣西法官凌晨在家跳樓身亡,輕生的原因是工作壓力還是家庭原因
這位法官今年50歲,當天凌晨的時候在自己家裡跳樓,後來送到醫院進行搶救,但是因為傷勢太過於嚴重了,所以搶救無效去世了。他和妻子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離婚了,但是他們依然還在一起生活。有人懷疑選擇跳樓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壓力,還有家庭的問題,所以導致了輕生。有的時候成年人的崩潰就在那一瞬間,生命僅僅只有一次,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珍惜生命。看到了這個新聞之後,想起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故事。
對於成年人來說,有的時候崩潰只是在那一瞬間,隨著現在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有的時候情緒就會變得非常的煩躁。時間久了不懂得排解自己這些不好的情緒,很容易產生抑鬱症,而當患上抑鬱症之後,就容易做一些極端的事情。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就算再辛苦也不可以去做這樣極端的行為。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會有解決的方案。只要我們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正視的面對,這樣才會更好的解決問題。希望大家遇見事情都要冷靜,千萬不要沖動,沖動是魔鬼,這句話一定要牢牢的記在心裡。
❸ 男子在法庭刺死法官被判死刑
是的,1月18日,黑龍江省林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德仁故意殺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一案,並當庭宣判。判決被告人吳德仁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被告人吳德仁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各項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653108元。
黑龍江省林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吳德仁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該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吳德仁及指定辯護人的辯護意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不能成立。
吳德仁因民事訴訟活動而對人民法官依法履職行為不滿,准備作案工具,公然持刀殺害人民法官,挑釁司法制度,藐視司法權威,踐踏國家法律尊嚴,嚴重危害社會公平正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其作案動機卑劣,主觀惡性極深、社會危害性極大,後果極其嚴重,應當依法嚴懲,其犯罪行為給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應依法予以賠償。遂作出以上判決。
(3)法官遂死擴展閱讀
事件經過:
2020年7月8日,關某某以吳德仁經常對其實施家庭暴力、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為由,向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其與吳德仁離婚,並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該案由雙城區人民法院周家法庭負責人即被害人郝劍(男,歿年56歲)審理。
同年9月17日,雙城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准予吳德仁與關某某離婚;關某某與吳德仁家庭共同財產價值16萬元房屋一處歸吳德仁所有,吳德仁給付關某某房屋折價款8萬元;家庭共同債務10萬元,關某某與吳德仁各承擔5萬元;吳德仁給付關某某家庭養豬收益20萬元。 然而被告人吳德仁因不服離婚案判決,對法官郝劍心生怨恨。
同年11月13日上午,吳德仁酒後從家中攜帶尖刀到周家法庭向郝劍索要房產證,遭拒絕後,吳德仁不滿,打了郝劍一拳,後被勸阻。
吳德仁在周家法庭大廳等待郝劍庭審結束,再次向郝劍索要房產證,後二人進入法庭門衛室,吳德仁持尖刀刺郝劍胸部一刀,欲繼續捅刺時被他人阻止,後被趕到的公安人員抓獲。郝劍在法庭內經醫護人員搶救無效因單刃刺器刺傷胸部致肺、肺動脈損傷失血死亡。
❹ 哈爾濱一57歲法官在單位被殺害,兇手為何這么做
11月13日,哈爾濱一57歲的法官在單位被兇手殺害,如此喪心病狂令人發指。法官是正義的代表,他們矜矜業業,法袍一穿就是一輩子,他們用法槌去捍衛人民的利益去保障國家的安穩,是妥妥的人民功臣。
但是,近年來,我們卻又時常能看到法官被恐嚇被威脅甚至被殺害的案件,難道我們要眼睜睜的看著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如此小心翼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應該從多方面了解案件,並且尋找切實保護法務工作人員安全的辦法,讓他們也多一份保障多一份安心!
我們要從源頭解決,而不是只能在事情發生以後去補救,有些東西是挽救不回來的。從各方面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保護司法的權威,同時要運用各種條件去保障法官在內的所有法務人員的安全,讓我們也還他們一條平坦的路途。
郝劍法官因公殉職,國家失去了一位好法官、好同志,他的家庭也失去了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我們對郝劍法官的遭遇痛心疾首,對殺人兇手的殘忍強烈譴責。希望國家可以做好對郝劍法官家人的安撫工作,也希望盡快公布處理結果,願郝劍法官安息。
❺ 歷史上的「章懷太子」和「昭明太子」分別是誰
章懷太子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李賢(唐)李賢(654年-684年),字明允,中國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則天第二子。在其兄李弘死後,一度被封為太子,之後被廢為庶人。
李賢生於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才出生不久便被封為潞王,兩歲時就封為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他年幼時便有讀書過目不忘的能力,高宗曾在李績前面贊嘆自己兒子天生聰敏。長大以後儀容舉止端莊穩重,頗得其父寵愛。七歲時改封為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雍州牧,至八歲時又加封為揚州大都督,十一歲時加封右衛大將軍。十八歲時,改名李德,改封雍王,為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二十歲時,改回本名李賢。
上元二年(675年),其兄李弘死於合璧宮,六月時改封李賢為皇太子。不久,高宗命他監國。李賢處理政事明白公允,朝廷眾臣皆稱道,高宗也對他加以褒揚。李賢又召集一批學者,包括張大安、劉訥言、格希元等人,一同注范曄的《後漢書》,書成之後呈奏給高宗,得到許多賞賜。此外,李賢尚有著作《列藩正論》、《春宮要錄》、《修身要覽》。
當時有術士明崇儼很得武後信賴,他說英王頗似太宗,而相王有貴相,李賢聽聞以後深感厭惡。而皇宮中又有宮人私下流傳一則閑話,說李賢不是武後之子,而是則天之姊韓國夫人所生,使李賢心生疑慮恐懼。接著,武後又親手書寫《少陽政范》與《孝子傳》送給李賢,以後也常常寫東西給他,李賢的不安感日益嚴重。調露二年(680年),明崇儼被強盜殺害,武後懷疑是李賢下毒手,派人去揭發太子的陰謀,並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等人一起去辦理此案,最後果然在東宮馬房裡找到數百具鎧甲。高宗一向喜愛李賢,想要寬恕他的罪過,但武後卻說:「賢心懷謀逆,應該要大義滅親,不能赦免他的罪行。」於是廢李賢為庶人,將他幽禁,在天津橋焚燒搜出的鎧甲,貶張大安為普州刺史,將劉訥言流放到振州,連坐者有十多人。開耀元年(681年),將李賢遷徙至巴州。
武則天得到政權以後,為避免李賢有什麼輕舉妄動,派丘神績去巴州監視他。但丘神績卻做主將他囚於別處,逼他自殺,李賢遂死。武則天得知此事,於顯福門為李賢舉哀,貶丘神績為疊州刺史,並回復他的王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李賢司徒的官位,並派人迎其柩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贈皇太子地位,謚章懷太子,與其妃房氏合葬。
[編輯] 黃台瓜辭
李賢在當太子時,有感於母子親情在權力斗爭之下已盪然無存,乃作《黃台瓜辭》,希望武後醒悟。此詩與曹植之七步詩並列為千古絕唱。詩全文如下: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以藤蔓比喻親生母親武後,以四個瓜感傷四兄弟的性命朝不保夕,然而這首千古絕唱並未改變章懷太子的命運。
蕭統
[編輯本段]簡介
蕭統(501~531年) ,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太子,母親為丁貴嬪。
齊中興元年(501年),生於襄陽。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太子。末年以蠟鵝厭禱事件與父親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後池,乘船摘芙蓉,姬人盪舟,落水後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葬安寧陵。有子蕭歡、蕭譽、蕭察、蕭譬、蕭鑒。
蕭統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蕭統篤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為他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蕭統性愛山水,不好音樂。曾經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討論墳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南史》本傳稱「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編輯本段]《昭明文選》
蕭統對文學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較大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准則,為後世推崇。
《文選》的擇篇標准有以下幾點:宣傳道德的聖賢經書不選;以思辨為核心的諸子哲學著作不選;對於以紀事為主的史書,則只略選其中頗有文學辭藻和風採的論贊部分,其餘有關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選入。
蕭統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選的作品,都應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也就是經過作者的深思熟慮而又文辭華美的作品,才能夠被輯入《文選》。可見蕭統在文學上即注重內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質並重的。
由於《文選》注意文采,所以,不少優秀詩文都因為《文選》的生命力而得以流傳、保存到了今天,所以說,《文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較有見地的是,對於當時盛行內容空虛的華文艷詩,《文選》卻一概不選。當然,有些好的詩文,由於缺乏《文選》所強調的駢倔、華藻而未能被收進《文選》,這是當時文壇的風氣乃至《文選》風格所決定的,使不少後來的學人感到有點遺憾。
《文選》一問世,便受到普遍的歡迎。隨著人們閱讀《文選》的需求,後來有不少學者為它作注。唐朝顯慶年間,李善搜集了很多資料,把《文選》分為六十卷進行了注釋,為後人提供了較有價值的研習餘地。自李善注本產生後,《文選》得到廣泛的流傳。唐朝開元年間,又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合注《文選》,稱「五臣注」。不過它只著重解釋字句,與李善注有所不同。 《昭明文選》對後代文學的影響很大。唐以後文人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首選教材。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曾要求兒子「熟讀文選理」。宋代陸游也提出民間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就是說熟讀《文選》,也就差不多是半個秀才了。後人受《文選》的啟發,出現了不少較好的文學選本。
[編輯本段]《梁書》蕭統本傳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高祖長子也。母曰丁貴嬪。初,高祖未有男,義師起,太子以齊中興元年九月生於襄陽。高祖既受禪,有司奏立儲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網路多闕,未之許也。群臣固請,天監元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時太子年幼,依舊居於內,拜東宮官屬文武,皆入直永福省。
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東宮。太子性仁孝,自出宮,恆思戀不樂。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還宮。八年九月,於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於國學。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臨軒,冠太子於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遠游冠,金蟬翠緌纓;至是,詔加金博山。
太子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命作劇韻賦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高祖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崇信三寶,遍覽眾經。乃於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談論不絕。太子自立三諦、法身義,並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於慧義殿,咸以為至德所感焉。
三年十一月,始興王憺薨。舊事,以東宮禮絕傍親,書翰並依常儀。太子意以為疑,命僕射劉孝綽議其事。孝綽議曰:「案張鏡撰《東宮儀記》,稱『三朝發哀者,逾月不舉樂;鼓吹寢奏,服限亦然』。尋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鐃歌輟奏,良亦為此。既有悲情,宜稱兼慕,卒哭之後,依常舉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謂猶應稱兼慕,至卒哭。」僕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陸襄並同孝綽議。太子令曰:「張鏡《儀記》雲『依《士禮》,終服月稱慕悼』。又雲『凡三朝發哀者,逾月不舉樂』。劉僕射議,雲『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卒哭之後,依常舉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尋情悲之說,非止卒哭之後,緣情為論,此自難一也。用張鏡之舉樂,棄張鏡之稱悲,一鏡之言,取捨有異,此自難二也。陸家令止雲『多歷年所』,恐非事證;雖復累稔所用,意常未安。近亦常經以此問外,由來立意,謂猶應有慕悼之言。張豈不知舉樂為大,稱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為國章;雖情或未安,而禮不可廢。鐃吹軍樂,比之亦然。書疏方之,事則成小,差可緣心。聲樂自外,書疏自內,樂自他,書自己。劉僕射之議,即情未安。可令諸賢更共詳衷。」司農卿明山賓、步兵校尉朱異議,稱「慕悼之解,宜終服月」。於是令付典書遵用,以為永准。
七年十一月,貴嬪有疾,太子還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帶。及薨,步從喪還宮,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高祖遣中書舍人顧協宣旨曰:「毀不滅性,聖人之制。《禮》,不勝喪比於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可即強進飲食。」太子奉敕,乃進數合。自是至葬,日進麥粥一升。高祖又敕曰:「聞汝所進過少,轉就羸瘵。我比更無余病,正為汝如此,胸中亦圮塞成疾。故應強加饘粥,不使我恆爾懸心。」雖屢奉敕勸逼,日止一溢,不嘗菜果之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每入朝,士庶見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於前。太子明於庶事,纖毫必曉,每所奏有謬誤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
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於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恆自討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閑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性愛山水,於玄圃穿築,更立亭館,與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嘗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侯慚而止。出宮二十餘年,不畜聲樂。少時,敕賜太樂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軍北討,京師谷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振賜。又出主衣綿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貧凍。若死亡無可以斂者,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色。常以戶口未實,重於勞擾。
吳興郡屢以水災失收,有上言當漕大瀆以瀉浙江。中大通二年春,詔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節,發吳郡、吳興、義興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伏聞當發王弁等上東三郡民丁,開漕溝渠,導泄震澤,使吳興一境,無復水災,誠矜恤之至仁,經略之遠旨。暫勞永逸,必獲後利。未萌難睹,竊有愚懷。所聞吳興累年失收,民頗流移。吳郡十城,亦不全熟。唯義興去秋有稔,復非常役之民。即日東境谷稼猶貴,劫盜屢起,在所有司,不皆聞奏。今征戍未歸,強丁疏少,此雖小舉,竊恐難合,吏一呼門,動為民蠹。又出丁之處,遠近不一,比得齊集,已妨蠶農。去年稱為豊歲,公私未能足食;如復今茲失業,慮恐為弊更深。且草竊多伺候民間虛實,若善人從役,則抄盜彌增,吳興未受其益,內地已罹其弊。不審可得權停此功,待優實以不?聖心垂矜黎庶,神量久已有在。臣意見庸淺,不識事宜,苟有愚心,願得上啟。」高祖優詔以喻焉。
太子孝謹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門開。東宮雖燕居內殿,一坐一起,恆向西南面台。宿被召當入,危坐達旦。
三年三月,寢疾。恐貽高祖憂,敕參問,輒自力手書啟。及稍篤,左右欲啟聞,猶不許,曰「雲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惡」,因便嗚咽。四月乙巳薨,時年三十一。高祖幸東宮,臨哭盡哀。詔斂以袞冕。謚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寧陵。詔司徒左長史王筠為哀冊文曰:
蜃輅俄軒,龍驂跼步;羽翿前驅,雲旗北御。皇帝哀繼明之寢耀,痛嗣德之殂芳;御武帳而凄慟,臨甲觀而增傷。式稽令典,載揚鴻烈;詔撰德於旌旒,永傳徽於舞綴。其辭曰:
式載明兩,實惟少陽;既稱上嗣,且曰元良。儀天比峻,儷景騰光;奏祀延福,守器傳芳。睿哲膺期,旦暮斯在;外弘庄肅,內含和愷。識洞機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寬綽居心,溫恭成性,循時孝友,率由嚴敬。咸有種德,惠和齊聖;三善遞宣,萬國同慶。
軒緯掩精,陰犧弛極;纏哀在疚,殷憂銜恤。孺泣無時,蔬饘不溢;禫遵逾月,哀號未畢。實惟監撫,亦嗣郊禋;問安肅肅,視膳恂恂。金華玉璪,玄駟班輪;隆家干國,主祭安民。光奉成務,萬機是理;矜慎庶獄,勤恤關市。誠存隱惻,容無慍喜;殷勤博施,綢繆恩紀。
爰初敬業,離經斷句;奠爵崇師,卑躬待傅。寧資導習,匪勞審諭;博約是司,時敏斯務。辨究空微,思探幾賾;馳神圖緯,研精爻畫。沈吟典禮,優遊方冊;饜飫膏腴,含咀餚核。括囊流略,包舉藝文;遍該緗素,殫極丘墳。績帙充積,儒墨區分;瞻河闡訓,望魯揚芬。吟詠性靈,豈惟薄伎;屬詞婉約,緣情綺靡。字無點竄,筆不停紙;壯思泉流,清章雲委。
總覽時才,網羅英茂;學窮優洽,辭歸繁富。或擅談叢,或稱文囿;四友推德,七子慚秀。望苑招賢,華池愛客;托乘同舟,連輿接席。摛文掞藻,飛紵泛干;恩隆置醴,賞逾賜璧。徽風遐被,盛業日新;仁器非重,德輶易遵。澤流兆庶,福降百神;四方慕義,天下歸仁。
雲物告徵,祲沴褰象;星霾恆耀,山頹朽壤。靈儀上賓,德音長往;具僚無廕,諮承安仰。嗚呼哀哉!
皇情悼愍,切心纏痛;胤嗣長號,跗萼增慟。慕結親游,悲動氓眾;憂若殄邦,懼同折棟。嗚呼哀哉!
首夏司開,麥秋紀節;容衛徒警,菁華委絕。書幌空張,談筵罷設;虛饋饛饛,孤燈翳翳。嗚呼哀哉!
簡辰請日,筮合龜貞。幽埏夙啟,玄宮獻成。武校齊列,文物增明。昔游漳滏,賓從無聲;今歸郊郭,徒御相驚。嗚呼哀哉!
背絳闕以遠徂,轥青門而徐轉;指馳道而詎前,望國都而不踐。陵修阪之威夷,溯平原之悠緬;驥蹀足以酸嘶,挽凄鏘而流泫。嗚呼哀哉!
混哀音於簫籟,變愁容於天日;雖夏木之森陰,返寒林之蕭瑟。既將反而復疑,如有求而遂失;謂天地其無心,遽永潛於容質。嗚呼哀哉!
即玄宮之冥漠,安神寢之清颭;傳聲華於懋典,觀德業於徽謚。懸忠貞於日月,播鴻名於天地;惟小臣之紀言,實含毫而無愧。嗚呼哀哉!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師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聞喪皆慟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誥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❻ 湖南女法官周春梅遇害案一審宣判,被告人最終的到了什麼處罰
殺害湖南女法官的兇手向慧,被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了死刑。兇手向慧與女法官周春梅本來是同鄉同學,殺害女法官的原因,竟然是怪罪這個同鄉同學沒有給她託人情打招呼!
這個判決結果與網友的預期是一致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兇手殺害的雖是一個人,但這個人是一名維護法律尊嚴和人間正義的法官。兩人之間並沒有個人恩怨,殺人動機僅僅是被害人沒有違背原則為她託人情打招呼,將自己敗訴的原因歸咎於毫不相乾的人。兇手的行為是對司法權威的暴力挑釁,理應受到法律的嚴懲!
❼ 男子不服離婚判決將法管刺死,該名男子會面臨什麼刑法
現今社會有太多的人不懂如何去調解自己的個人情緒了,在面對一些自己無法接受的事情時,總是會採取極端的方式來處理。近期,在哈爾濱就出現了這樣一起極端的案例,由於雙方婚姻關系破裂,因此去法院裁決相關離婚事宜,由於男方不服判決結果,在向法官索要其前妻提交的房產證時,向法官捅了一刀,法官當場死亡。該男子的行為應該算是故意殺人了,肯定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的。
一、男子應不服離婚判決將法官殺害哈爾濱男子系因為家暴,被妻子狀告離婚,在離婚判決以後,該男子不願給予前妻養豬收益20萬元,隨後其攜刀去法官處,要求法官將其前妻提交的房產證返還給他。法官告知其需要等二審結束以後房產證才能夠返還,法官的解釋應該沒有達到相應效果,該男子將法官拽至收發室,將法官刺死。
❽ 急求:黑澤明的(羅生門)電影的觀後感,從法律角度。
法律在與不在,都是問題——影片《羅生門》的法律解讀
時間: 02-05 08:49 作者:諶洪果 新聞來源:中國民商法律網
我的一位朋友曾說,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讓你看了以後雖然覺得有必要再看上一遍,但卻沒有勇氣重溫的電影。我不知道他的這番評論是不是有些過頭,但就我來說,當我今天再度觀看《羅生門》時,距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已是三年。三年了,我對法律和社會的理解應該說已經有所長進,但可以說,正是在這過程中與日俱增的困惑驅使我又一次想起《羅生門》,試圖品味它所蘊涵的法律意義。
可是,我似乎走錯了地方。對於《羅生門》這部偉大的作品來說,帶著任何一種特定目的、關注或取向走進它都註定會失意而歸。這種失意並不是黑澤明無法滿足你的疑問的那種失望,而是說你的視角成為了你進入「羅生門」的最大障礙。你本來想從電影所反映的某一方面獲得對社會、人性以及制度的深度認識,可是在黑澤明博大的關懷及深邃的洞察面前,你的這些企圖都成為了對影片的一種肢解,這樣的結果是使觀看電影者面臨更大的困惑。然而我仍然於心不甘,因為這部電影畢竟講述了罪惡,也講述了對罪惡的審判,所以我相信用法律的眼睛審視這部電影,一定會有所發現。
《羅生門》中出現的人物總共不過以下幾個:樵夫、武士妻子真砂、強盜多襄丸、丈夫武弘、庶民、和尚,以及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故事的發生地點只有三處:罪案發生地樹林、審判地糾察使署、重述案件地羅生門。片子講述了一個普通的案件:強盜多襄丸在樹林里偶遇武士和他的妻子真砂,心生歹念、捆綁武士、強奸妻子,隨後殺害了丈夫。影片的重點是是圍繞這個案件,不同參與者如何從自身立場敘述案件經過的故事。所以說,它是一部直接以人的「敘述」為表現對象的影片。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以下四人對案件的不同敘述:
樵夫的敘述:在影片開頭的第一次敘述中,他穿過樹林途中碰上那妻子和武士的丟棄的頭襆,一個市女笠,繩子,以及最後碰上那武士的屍體。然後他嚇跑了,徑直向差人報告。影片結尾他的第二次敘述是:他看到強盜完事後請求真砂嫁給自己,妻子割斷丈夫身上的繩子,希望兩個男人決斗,武士拒絕為她而戰,認為她是「無恥的婊子」。強盜也開始看不上她。她憤怒了,說這兩個男人才是真正的懦夫,從而慫恿兩個男人拔出劍艱難打鬥,最後筋疲力盡的強盜用劍而不是匕首殺了武士。在他看來,女人是狡猾的,兩個男人都是膽小鬼。
強盜的敘述:樹林里的風吹起了女人的面紗,使他心生歹念。他先誘騙武士同他 取盜墓之寶,隨後將貪婪的丈夫捆綁起來。出於對武士的妒忌,他當著丈夫面凌辱了的妻子。當他准備動身,離開那對遭到襲擊的夫妻時,那妻子撲倒在他腳下,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不願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他割斷武士繩子,在決斗中英勇地殺死了武士。他佩服那個武士,能和自己斗二十個回合以上,以此顯示自己的勇猛。
妻子的敘述:被強盜佔了便宜後,苦苦祈求丈夫的幫助,但哭泣的她面對的是丈夫的冷漠和鄙夷,她痛苦回憶說:「到如今我一想起那副眼神,還覺得渾身的血都要凝凍似的。在他眼睛裡閃著的,既不是氣忿,也不是悲傷,……只是……只是鄙視我的冷酷的光芒。」極度絕望的她手裡拿著匕首撲向丈夫,她昏倒了,醒來後,看見那把刀插在了丈夫的胸口。
丈夫的敘述:將靈魂附在巫婆身上說話。強盜強奸了他的妻子後,好言安慰她,他見妻子從來沒有如此容光煥發。她背叛了丈夫,並要求強盜殺了他:「如果他(丈夫)活著,我就不能嫁給你。」但強盜因而鄙視妻子,將妻子摔在地上,問丈夫如何處置這樣的女人。這時妻子逃跑,強盜追去。後來武士在繩索被解開後,羞辱中將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
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敘述在關鍵之處都大相徑庭。完全一致的情節只是:妻子被強奸;丈夫被殺害,而這兩個事實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至於丈夫如何被殺害,被誰殺害等,卻無法從四人的供詞中清楚判斷。正如樵夫最後說的話:「誰都只會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辯護。」 樵夫的謊言是想要掩蓋自己偷走匕首的行徑;而強盜、丈夫、妻子的供詞又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特別是他們三個的敘述都力圖證明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殺害了丈夫。事實的真相飄搖不定,卻反而表明這些與案件有關的人都有著某種人性上的一致的和不變的東西,正是這種人性當中永恆的自私自利傾向、以自己堅強而不是軟弱為榮耀的心態,成就了對法律的超越,使得故事的講述者對是否能以法律來捉拿真正元兇並不在意,也成為導演黑澤明在片中刻意迴避法律在場的理由。
這一點在糾察使署的審判場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法官的角色被刻意隱去了,法官始終沒有現身,沒有發言。導演以平面拉開的鏡頭,使每一個接受審判的目擊者和當事人都長跪在觀眾面前。但雖然沒有法官,訊問的過程仍然能一個接一個地進行,所以整個片子並不缺乏程序,缺乏的其實只是最後的結論和宣判。沒有法官,既說明審判者的不必要,也說明審判的無所不在。惟其沒有法官,所以所有的觀眾都有機會成了法官;也正因為沒有法官,所以這些被審判的目擊者和當事人也無形中變成了法官。他們每次顯得急迫的交待都是在審問觀眾,挑戰觀眾(你們在這樣的情境下,不也一樣要撒謊嗎?),並使得跪著的受審者比我們這些坐著或站著的審判者似乎更有尊嚴。應當注意的是,在審判中,作為證人身份出現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到強盜的商人,看上去都要謙恭和卑微得多,相反,作為當事人的強盜、丈夫、妻子,在敘述問題和表現自己的形象時,個個振振有辭,擲地有聲,甚至是義正詞嚴。所以這里的審判竟成了當事人對自我行為的彰揚和又一次表演,審判的權威和神聖性最終喪失殆盡。
然而,到底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我們知道黑澤明的這部影片恰好拍攝於二戰之後幾年,也許他想表達,對於過去的事件,其實是不需要審判的,也不需要追究事實的真偽,因為這些都不會取得什麼結果。但是,在此我並不關心電影所透出的政治寓意,因為黑澤明的偉大恰好在於他的電影能揭示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東西。法官此時的隱沒也許正昭示了法律的沉默。黑澤明想藉此高揚道德的力量以及人性在道德力量之下恢復光輝的可能,他也在進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省,所以就有了樵夫與和尚在羅生門對庶民重述案件的一出戲。
如果說糾察使署中目擊者和當事人所做的是面對著審判的敘述策略與自我辯護,那麼在羅生門底下,樵夫和和尚這兩個在法庭上出現過的人,面臨不是法官的庶民的質問時,所做的就是重述和重新面對事件的垂詢。只有在這種重述面前,他們才感到了困惑。重述從而開始具有了反思的意味。黑澤明以其高明的執導手法告訴我們:對於案件的真正解決其實必須等到審判之後,而內心的審判是沒有終結的。法庭上的申辯此時轉變為巨大的不安和恐慌,樵夫不斷喃喃自語:「不明白,不明白」,和尚作為道德正義的化身——雖然這種化身表現在他的身上是那麼無力,這時也和玩世不恭的庶民展開了一次對話:
庶民:兵荒馬亂年月,死個把人算什麼。羅生門上每天都有五六個無主的屍體呢。
和尚:是的,兵荒、地震、風暴、火災、荒年、疾病等,哪一個都比這死的人多,但沒有哪一個比這一樁更可怕。為什麼呢?「照方才這方事看起來,世道人心,簡直就沒法讓人相信了,這可比什麼強盜,什麼疫病,什麼荒年,火災,兵災都更加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接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不穩定感和不信任感。他相信是這種維系人與人關系的道德意識在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以兵荒馬亂作為自己不勇於擔當責任的托詞。道德於是取代了法律成為了人性復甦、人類拯救的希望所在。這種反思在影片的最後達到了高潮,那就是敘述完案件後,羅生門里恰好出現了一個哭泣的棄嬰。如何對待這個棄嬰,便成為對審判和反思成功與否的最後檢驗。庶民要剝去嬰兒的衣服受到樵夫的阻攔,庶民狡辯說:「這是個人不如狗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個就活不成。」那把嬰兒無情遺棄了的父母難道不更邪惡嗎?而樵夫將匕首拿走不也是齷齪之舉嗎?慚愧的樵夫無言以對,但故事結束時,樵夫終於說服和尚讓自己收留了棄嬰。他說:「我自己有六個孩子,多一個也沒有什麼,對嗎?」這時候雨停了,陽光出現了,黑澤明用這樣的象徵性結局為道德的勝利和人性的光明劃上了完美的一筆。
也許這就是電影《羅生門》的核心寓意:人類如何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一切的審判和拷問。但是,不藉助於外在的力量,光靠內在的道德,能完成這樣的洗禮嗎?我們又想起了強盜在陽光下的罪惡,想起了電影中襯托著這罪惡的滂沱大雨。這一切都在放大著案件參與者對自身行為的壯烈性的追求——有了崇高,也就泯滅了同情;這一切也在預示著法律,以及法律之後的道德在這樣的人性尊容面前的威風掃地。它們都不再具有力量。在現代性的生存語境下,有了制度和法律當然不能從根本上糾正人性的邪惡,避免人類的災難,但假如缺乏了制度和法律,所有的道德終究也無法表現其力量及其力量的邊界。這是一種雙重失落的結局,所以導演最後刻意表現的樵夫收留棄嬰的情節就實在有些老套甚至讓人厭倦。這是黑澤明的失誤還是必然?
在這部電影里,黑澤明其實無意向我們展示什麼批判,他只是在進行一種深度挖掘。也因如此,他就不會在這部有關「自我審問、自我解答」的電影里探詢法律能否拯救愛情、生命、人性的問題,或者法律能否被這些愛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的問題,就像基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所刻意揭示的那樣。所以《羅生門》中所表現的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於人自身的自得與自失的關注,它無法暴露人與制度,人與法律,甚至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的劇烈沖突。所以電影中不同的敘述者各自的對立的謊言背後乃是極為一致的共謀,他們有著同樣的自私,同樣的害怕軟弱和同樣的想要在法律和旁人面前展示驕傲。但是,害怕軟弱本身就是極大的軟弱。這樣也就沒有了沖突之中的掙扎,沒有了生存的困境和對困境的焦慮。因此,電影中的敘述者們可以嘲笑別人,但對自身的卻不敢投上哪怕是輕微的一瞥。他們以為固守著這種謊言之下的合謀就可以實現自我安適和相安無事。這一點也深深反映在黑澤明導演近乎執著的敘述手法上:他似乎早就預定好了所有的情節,所有的故事都不過是換種方式的重復,都在他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之下,包括裡面的陽光、樹林和雨水。這時,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朋友的那句評論:為什麼我們沒有勇氣再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有著和電影中人同樣的逃避心態,逃避一切面對自己的反復審判。
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能夠實實在在地敲在觀眾心上的電影。它沒有《布拉格之戀》那樣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也沒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那樣的凝重甚至壓抑。黑澤明所表現的不是感動和人間真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人生相沖突的劇痛,所以他也就無意麵對這些問題並提出現代性的解答方案。我不知道這種「實在」如果不再是我們所期望的制度、歷史意義上的實在,它還能是什麼?是人性嗎?而它所展示的人性明明處處蘊涵道德的危機。黑澤明沒有給電影中的案件一個答案,似乎也就堵塞了回答人類疑問的一切答案。
這是我的困惑。作為法律人,我們似乎更願意從電影中看到對規則的追尋,對法律的依賴,看到法律和制度在拯救人類的過程中所扮演的巨大作用。我們甚至願意看到法律與道德、政治以及人的慾望之間無盡的沖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法律是一種獨立和獨特的力量。帶著這樣的期望進入《羅生門》,法律人當然會倍感失落。也許有人會說,黑澤明本來就沒有把法律納入他的視野,可是這明明就是一部與法律緊密相關的電影,其中有了殺人、有了強奸,也有了審判這一切的機構,卻偏偏遺忘了法律這個最重要的武器。黑澤明展現了法律缺席後人類尋找自我的過程,因為劇中破敗的羅生門也許本來就暗示人類出現過這種沒有規則、沒有法律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類還得生存下去,這是問題的所在。那麼,在有了法律可以依憑、而且不得不以法律為依憑的時代,如何在法律中避免人類的屈辱,完成法律真正參與到人類事務中的壯觀表演,並從而實現法律對人類文明的拯救,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根本問題。
===============================
===============================
上文是從法理角度觀電影
你看是否有啟發
沒看電影,從劇情簡介看,其中的證據採信、自由心證等問題可以一談。
❾ 湖南長沙女法官遇害案,有何最新進展
檢察機關經審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向某與被害人周某某系同鄉和校友。向某因與原單位勞動爭議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多次請周某某向辦案法官打招呼以達到勝訴目的,均被周某某拒絕。2020年9月7日,向某以看望周某某小孩為名到周家放下一盒水果即走。周發現水果盒中夾了2萬元人民幣及一個金手鐲,多次要求向某取回,向某拒絕。9月10日,周某某在同事的陪同下到向某住所外將物品退還。後向某收到法院依法駁回其再審申請的裁判文書,遂心生怨恨,起意報復。2021年1月4日,向某為方便接近周某某並伺機報復,特意來到周某某居住的小區應聘為保潔員。1月12日上午7時許,向某借周某某進入小區地下車庫之機,用隨身攜帶的尖刀朝周某某連刺數刀致其死亡。事發後,民警趕到現場將向某抓獲。
案發當日,長沙市人民檢察院依法介入該案,引導偵查,收集、固定證據。1月15日,長沙市公安局將該案提請檢察機關審查逮捕。長沙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向某的行為涉嫌故意殺人罪,符合逮捕條件,依法對向某作出批准逮捕決定。
❿ 唐朝的李賢是什麼下場啊
李賢(654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則天第二子。在其兄李弘死後,一度被封為太子,之後被廢為庶人。武則天得到政權以後,為避免李賢有什麼輕舉妄動,派丘神績去巴州監視他。但丘神績卻做主將他囚於別處,逼他自殺,李賢遂死。武則天得知此事,於顯福門為李賢舉哀,貶丘神績為疊州刺史,並回復他的王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李賢司徒的官位,並派人迎其柩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贈皇太子地位,謚章懷太子,與其妃房氏合葬。
被逼自《舊唐書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章懷太子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永徽六年,封潞王。顯慶元年,遷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時始出閣,容止端雅,深為高宗所嗟賞。高宗嘗謂司空李勛曰:「此兒已讀得《尚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暫經領覽,遂即不忘。我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色』,遂再三覆誦。我問何為如此,乃言性愛此言。方知夙成聰敏,出自天性。」龍朔元年,徙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雍州牧如故。二年,加揚州大都督。
麟德二年,加右衛大將軍。咸亨三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如故,食實封一千戶。上元元年,又依舊名賢。
上元二上,孝敬皇帝(李弘)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尋令監國。賢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儀鳳元年,手敕褒之曰:「皇太子賢自頃監國,留心政要。撫字之道,既盡於哀矜;刑綱所施,務存於審察。加以聽覽餘暇,專精墳典。往聖遺編,咸窺壺奧;先王策府,備討菁華。好善載彰,作貞斯在,家國之寄,深副所懷。可賜物五百段。」賢又招集當時學者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戶格希玄、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寧等,注范曄《後漢書》,表上之,賜物三萬段,仍以其書付秘閣。
時正議大夫明崇儼以符劾之術為則天所任使,密稱「英王狀類太宗」。又宮人潛議雲「賢是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則天又嘗為賢撰《少陽政范》及《孝子傳》以賜之,仍數作書以責讓賢,賢逾不自安。調露二年,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賢所為。俄使人發其陰謀事,詔令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推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乃廢賢為庶人,幽於別所。永淳二年,遷於巴州。文明元年,則天臨朝,令左金吾將軍丘神績往巴州檢校賢宅,以備外虞。神績遂閉於別室,逼令自殺,年三十二。則天舉哀於顯福門,貶神績為疊州刺史,追封賢為雍王。神龍初,追贈司徒,仍遣使迎其喪柩,陪葬於乾陵。睿宗踐祚,又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有三子:光順、守禮、守義。
李賢(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8日),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次子,生於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十七)日(655年1月29日)。據兩唐書記載,李賢年少時容止端雅,讀書往往看一遍就過目不忘,聰慧非常,因此深得高宗喜愛。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武後長子)猝死,李賢繼立為太子。李賢文史造詣深厚,成為太子不久就詔集眾多學者如張大安等為《後漢書》作注釋,史稱「章懷注」,具有很高歷史文獻價值。公元680年,武後寵臣明崇儼為盜所殺,懷疑是太子李賢所為,隨後派人搜查太子府第,得皂甲三百餘副,太子遂以謀逆罪被捕下獄。高宗下令三司會審太子謀逆案,太子最終未能洗脫罪名,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現四川省巴中市)。公元684年,高宗駕崩,中宗繼位不久就被武後廢黜而另立幼子睿宗,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後自此完全把持唐朝皇政。睿宗即位初,武後派人前去校檢廢太子李賢的宅第,二月二十七日(3月18日)李賢就在流放地自盡。根據兩唐書記載,李賢之死很可能出於武後的懿旨。李賢死後,武後下旨恢復其雍王王爵,並以親王禮在流放地下葬。公元705年,武後駕崩,中宗繼位。唐中宗念及兄弟之情,將李賢的遺體遷回長安,以親王禮陪葬乾陵。公元712年,李賢遺孀房氏病故,唐睿宗下旨追贈李賢為「章懷太子」,房氏為「章懷太子妃」,合葬於太子墓(即今天的章懷太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