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法院孫亮
⑴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
1 貂蟬: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司徒王允家的歌女,連環計實施的核心人物。後為呂布妾,白門樓呂布殞命後不知所蹤。一說成為曹操的歌女;一說被曹操贈於關羽,後遭關羽斬殺;一說死於亂軍之中;一說追尋自己的幸福去了。
2 甄宓:甄逸之女,嫁給袁紹次子袁熙。冀州城破後,為曹丕所獲,納為己妻,曹丕稱帝後,為皇後。相傳曹植初作《感甄賦》,體現出曹植對甄宓的愛慕之心,後魏明帝曹睿(曹丕與甄宓之子)覺得賦的名字太露骨,改之為《洛神賦》。221年6月,甄宓被曹丕賜死。
3 小喬:喬國老次女,大喬的妹妹,周瑜之妻。周郎小喬英雄美女、郎才女貌 ,被流傳為千古佳話。相傳周瑜死後不久,小喬也因思念成疾,隨即棄世,一代佳人,就此化為一抔塵土。
4 蔡琰:即蔡文姬,我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邕之女。年輕時為匈奴所擄,被左賢王納為妻子,並誕下二子。後來,曹操將之從匈奴贖回,嫁給董祀。琴瑟和諧,也算是結局很不錯的了。
5 大喬:喬國老長女,小喬的姐姐,孫策之妻。孫策死後,守寡至終。孫權薄情寡義,對兄長孫策多有怨懟,估計大喬的晚景並不令人羨慕。
6 孫仁:即孫尚香、孫姬、孫夫人(一說其實孫仁就是孫朗,並不是和親的那個孫權之妹)。劉備之妻,政治婚姻的犧牲品。相傳這位孫夫人好武,劉備多有畏憚。劉備入川時,孫夫人被東吳奪回,自此終老東吳。
7 馬雲祿:民國文人周大荒所著小說《反三國演義》中馬超的妹妹,馬騰之女,趙雲的妻子。
8 鄒氏:張濟之妻,張濟死後守寡。張綉投降曹操後,曹操聽說鄒氏的美貌,召之侍寢,結果張綉反叛,使曹操折損了愛將典韋、愛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
9 杜氏:呂布麾下秦宜祿之妻,魏驃騎將軍秦朗之母。呂布殞命前,關羽曾向曹操討要杜氏,曹操不允,後曹操自納之,並將杜氏之子秦朗視為己子。
10 樊氏:桂陽太守趙范的嫂子。趙范曾想將之配於趙雲,以博得政治本錢,遭趙雲拒絕,趙范後來反叛,樊氏卻不知所蹤。一說後來樊氏還是嫁給了趙雲。
11 吳氏:吳懿之妹,初為劉焉的兒媳,劉瑁之妻。劉備入川後,甘夫人病死,法正薦納吳氏為後,劉備初不允,後終允之,是之為穆皇後。
12 郭氏:甄宓之死就與她脫不了干係,後宮的女人們,就那麼回事。不過曹丕能因寵愛她而殺甄宓,可見其美貌和手腕。甄宓死後,她成為皇後。
13 蔡氏:蔡瑁之姐,劉表之妻,劉琮之母。
14 甘夫人:劉備之妾,甘皇後,三國時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時年二十二歲。
15 糜夫人:劉備之妻,糜竺之妹,劉禪生母。天生麗質,其膚如雪。長坂坡,深明大義,為使得劉禪和趙雲得脫,投井自殺。
16 祝融夫人:南蠻王孟獲之妻,傳說為火神祝融氏之後裔。《三國演義》中她生擒張嶷、馬忠,後中計被擒。孟獲徹底歸順後,祝融夫人也歸順西蜀。
17、18 大小張皇後: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成為劉禪的皇後。
19 黃月英:諸葛亮之妻,也被稱為「阿丑」。關於她的相貌,一種是說她長相奇醜,一種卻是說她是個絕代美人,不過不管怎麼樣,一般都認為她才智過人,是個才女。
20 丁夫人:曹操之妻,是個識大體、有德行的女子,歷史中評價頗高。
21 卞夫人:繼丁夫人之後成為曹操之妻,曹丕、曹彰、曹植的生母,歌女出身,德行頗高。
22 吳國太:孫堅之妻,吳景之姐,孫策、孫權、孫翊、孫朗生母。
23 劉氏:袁紹之妻,據說甄宓之嫁曹丕,其中還有她的功勞,名聲不咋樣。
24 伏壽:即伏皇後,伏完之女,漢獻帝立為皇後。因伏完參與謀曹操事敗,受到牽連,遭曹操殺害。
25 何皇後:漢靈帝皇後,何進之妹,少帝劉辯之母,曾毒殺劉協生母王美人。董卓進京後,少帝被廢,已升格為何太後的她遭董卓毒殺。
26 嚴氏:呂布正妻,為呂布生下一女。
27 曹氏:呂布之妾,曹豹之女。
28 魏氏:呂布之妾,魏續之姐。
29 呂布之女:呂布曾想用她與袁術之子袁耀和親以獲得袁術的援兵,為此,呂布親自抱著女兒,想沖出重圍,結果突圍未遂。
30、31、32 曹羨、曹華、曹節:曹操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妃,政治婚姻的犧牲品。
33 夏侯氏:張飛之妻,夏侯淵的族女,十三、四歲時為張飛所獲,納為妻子,後為張飛誕下二子二女。
34 辛憲英:辛毗之女,辛敞之姐,羊耽之妻,羊琇、羊姬之母。辛憲英的智、曹娥的孝、木蘭的貞、曹令女的節、蘇若蘭的才和孟姜的烈並稱,皆謂之出類拔萃。三國時代最具有政治洞察力的女人,辛毗、辛敞、羊琇皆一時人傑,遇到大事都會去找辛憲英商量。享年七十九歲。
35 孫小虎:陸遜之妻,孫權之女。
36 孫大虎:全琮之妻,孫權之女。
37 諸葛果:諸葛亮的女兒。成都西南有朝真觀,即乘煙觀.相傳,諸葛果在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38 關鳳:關羽之女,三國時期孫權欲以己子娶關羽之女以結為親家,不料被關羽「虎女安能配犬子乎」所拒。關索的姐姐,荊州之變後不知所終。
39 徐氏:孫翊之妻。媯覽、戴員謀反,殺死孫翊。孫翊死後,媯覽想霸佔孫翊妻子徐氏。徐氏為了替夫報仇,計殺二人。
40 徐母:徐庶之母,通情達理的老婦人。因徐庶被誆騙回來,惱恨交加之下自殺而死。
魏國:大王:曹操,字孟德;
謀士(文臣):賈詡,字文和
程昱,字仲德
郭嘉,字奉孝
劉曄,字子陽
荀彧,字文若
荀攸,字公達
滿寵,字伯寧
呂虔,字子恪
武將:典韋,(三國演義中無典韋字)
許褚,字仲康
夏侯敦,字元讓
夏侯淵, (三國演義中無夏侯淵字)
李典,字曼成
於禁,字文則
曹仁,字子孝
曹洪,字子廉
張郃,字雋乂
高覽,(三國演義中無高覽字)
徐晃,字公明
樂進,字文謙
毛玠,字孝先
張遼,字文遠
臧霸,字宣高
李通,字文達
龐德,字令明
其餘還有:董昭字公仁,陳登字元龍,許攸字子遠,司馬懿字仲達,文聘字仲業,蔣干字子翼,王粲字仲宣,陳琳字孔璋,崔琰字季珪,龐德字令明,楊修字德祖,陳群字長文,曹休字文烈,傅巽字公悌,劉馥字元穎,張既字德容,傅干字彥才,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曹彰字子文,管恪字公明,耿紀字季行,丁儀字正禮,丁廙字敬禮,曹睿字元仲,夏侯茂字子休,郭淮字伯濟,曹真字子丹,郝昭字伯道,王雙字子全,辛毗字佐治,司馬師字子元,司馬昭字子尚,夏侯霸字仲權,夏侯威字季權,夏侯惠字稚權,夏侯和字義權,曹芳字蘭卿,何晏字平叔,鄧颺字玄茂,李勝字公昭,丁謐字彥靜,畢軌字昭先,桓範字元則,鍾會字士季,鄧艾字士載,曹髦字彥士,曹奐字景明,毋丘儉字仲恭,賈充字公閭,諸葛誕字公休,羊祜字叔子,田疇字子泰,韓遂字文約,馬鈞字德衡,曹爽字昭伯,楊阜字義山,秦朗字元明,華歆字子魚,山濤字巨源,王朗字景興,曹純字子和,韓浩字元嗣,夏侯尚字伯仁,夏侯玄字太初,衛瓘字伯玉,王凌字彥雲,文欽字仲若,毋丘甸字子邦,桓階字伯緒,陳泰字玄伯,陳矯字季弼,徐宣字寶堅,田豫字國讓,牽招字子經,徐邈字景山,胡質字文德,王昶字文舒,郭奕字伯益,王基字伯輿,胡奮字玄威,胡烈字玄武,和洽字陽士,常林字伯槐,楊俊字季才,杜襲字子緒,趙儼字伯然,裴潛字文行,鍾毓字稚叔,王觀字偉台,王肅字子雍,王修字叔治,王祥字休徵,劉劭字孔才,劉放字子棄,劉勛字子台,尹奉字次曾,申耽字義舉,史渙字公劉,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望字子初,司馬孚字叔達,任峻字伯達,劉馥字元穎,孫禮字德達,孫觀字仲台,孫資字彥龍,社預字元凱,邴原字根矩,吳質字季重,應劭字仲遠,辛毗字佐治,辛敞字泰雍,張特字子產,張緝字敬仲,陳騫字休淵,金禕字德偉,孟宗字恭武,孟建字公威,趙昂字偉章, 荀惲字長倩,荀顗字景倩,郗慮字鴻豫,姜敘字伯奕,婁圭字子伯,賈逵字梁道,夏侯茂字子林,徐璆字孟玉,高柔字文惠,曹宇字彭祖,曹昂字子修,董昭字公仁,蔣濟字子通,傅嘏字蘭石,裴秀字季彥,曹沖字倉舒,崔林字德儒,高堂隆字昇平,衛覬字伯儒,劉廙字恭嗣,閻溫字伯儉,閻行字彥明,徐奕字季才,何夔字叔龍,杜畿字伯侯,梁習字子虞,溫恢字曼基,袁渙字曜卿,張範字公儀,國淵字子尼,王修字叔治,管寧字幼安
蜀:大王劉備,字玄德
謀士(文臣):諸葛亮,字孔明
龐統,字士元
徐庶,字元直
法正,字孝直
馬良,字季常
馬謖,字幼常
伊籍,字機伯
武將:關羽,字雲長
張飛,字翼德
趙雲,字子龍
馬超,字孟起
黃忠,字漢升
魏延,字文長
李嚴,字正方
姜維,字伯約
廖化,無字
王平,字子均
張翼,無字
張嶷,無字
馬岱,無字
其餘數量太多,不能細數
吳:大王:孫權,字仲謀
謀士:周瑜,字公瑾
魯肅,字子敬
呂蒙,字子明
陸遜,字伯言
闞澤,字德潤
嚴峻,字曼才
薛綜,子敬文
程秉,字德樞
朱桓,字休穆
陸績,字公濟
張溫,字惠恕
駱統,字公緒
吾粲,字孔休
顧雍,字元嘆
張昭,字子布
張紘,字子綱
武將:程普,字德謀
黃蓋,字公覆
韓當,字義公
周泰,字幼平
蔣欽,字公奕
陳武,字子烈
潘璋,字文珪
徐盛,字文向
丁奉,字承淵
其餘太多,不細數
魏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郃,於禁,樂進 崔州平,生卒年不詳。名不詳,字州平,博陵 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東漢末年隱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與荊襄一帶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韜(廣元)、孟建(公威)、龐統(士元)、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來往。
簡明歷史傳記
漢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與徐庶、石韜、孟建皆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簡明演義傳記
荊州名士、諸葛亮之友。亮與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先主來隆中見亮,忽見州平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先主與語大悅,即請同歸,州平以己無意功名,長揖而去。後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與亮相約,出外閑游去矣。 孟建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魏略》載:諸葛亮在荊州,於建安初年,與潁川石廣元(名韜)、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威等一同游學,孟、石、徐三人求學皆務要精熟,只有諸葛亮能觀其大略。每至晨夜閑時,常共抱膝長嘯,諸葛亮謂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後孟建思鄉里,意欲北歸,諸葛亮道:「中國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遊,又何必歸故鄉呢!」諸葛亮後出祁山,在答司馬懿書中,曾托使杜襲宣意於孟建。孟建在魏亦貴達,任涼州刺史,治州有名,官至征東將軍
演義說法:
孟公威,汝南郡人,生得清奇古貌,並與諸葛亮、徐庶、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四人為密友。諸葛亮曾指孟公威等四人道:「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於演義第三十七回登場。其時劉、關、張三人正第二次往隆中尋訪卧龍諸葛亮,是日大雪,三人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劉備誤以為內中有諸葛亮在,誰知卻只是孔明之友孟公威與石廣元。劉備知二人為賢士,要邀其同游,二人皆自以山野閑士,不應其請。
孟建 - 歷史評價
◆諸葛亮謂孟建、徐庶、石韜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引《魏略》)
司馬徽(?----208)是中國東漢末年一有名隱士。字德操。潁川陽翟人(今禹州市),住城東南20餘里洞林寺側(今曹徐村),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稱於世。名士龐德公送號「水鏡先生」。漢靈帝末年,群雄割據,有經幫濟世之才的司馬徽不願施展才能為時所用,他緘默固守,甘願陷居陽翟故里,躬耕度日。徽平時從不討論別人,如有人向他求問,他也不品評高下,總是說好、好、好,後人稱他為「好好先生」。當時,徽與襄陽名士龐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龐統,子士元,少年純朴誠懇,無人知道他是奇才,唯 德公甚為器重。龐統年十八歲時,以德公之名前往潁川拜見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機。最後,徽盛贊:「你真是個有才德的人,應當稱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龐統的聲名大顯於世。由此可見,徽確有知人之明。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在荊州求訪名士,親自拜見司馬徽。徽對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於俊傑。此間只有卧龍鳳雛。」「卧龍先生是諸葛孔明,鳳雛先生就是龐統,字士元」劉備十分信服,親自前往隆中,三顧茅蘆,請諸葛亮出山,這與司馬徽首薦諸葛亮是密切相關的。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大軍到新野,直指荊州,徽被曹兵俘獲。曹操對徽慕名已久,而徽卻得病去世。徽的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個人簡介
司馬徽(?-208)字德操,號水鏡,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
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於閑雲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北方戰亂,他寓居襄陽。與襄陽大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等均有交往,關系甚密。《世說新語·言語篇》注引《司馬徽別傳》記載有他的趣事。就是說如果有人問某人某事好壞,他都皆說「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連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勸他說,人家有所疑,才問你,你哪能一概說好呢!你這樣一皆說好,並不是別人問你的本意呀!德操說:「像你這樣說,也很好!」於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實,司馬徽並不是不講原則的。劉備訪問他,問天下大事,他在推薦諸葛亮、龐統時卻態度堅決,語氣十分肯定。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問是誰?他說:「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琮率荊州降曹,司馬徽也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石廣元 諸葛亮之友,潁川人,劉備二顧茅廬時遇到過他
石廣元,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是諸葛亮的朋友。
據正史記載,此人姓石,名韜,字廣元,潁川人氏。
諸葛亮在隆中,長和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讀書研討問題,諸葛亮對他們說:"你們三人要做官的話,可以做到郡守、刺使."他們反問諸葛亮,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後來石廣元在魏任郡守、典農校尉.
有一段有關他的記錄---
劉協比起每日忙忙碌碌的陳群和伊籍、張昭等人,清閑的一塌糊塗,整天坐自己府邸的魚池裡釣魚。 遠赴青州先不說危險,但說勞累就不是郭嘉能夠承受的。 可自己手中有雄辯之才的也就他和伊籍兩個,正在著急,想起學兄石韜石廣元也是個雄辯之才,口才之好遠勝郭嘉之上,遂讓陳群送封紫玉簡給石韜。 石韜很高興啊,司馬徵卻說道:「廣元若再學三年,可勝今日十倍!」
龐統龐統(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荊州 襄陽(今湖北 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現於羅江縣城西的鹿頭山白馬關處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統祠墓。龐統(179—214年8月29日),36歲,字士元,東漢末年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籍貫 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
容貌 貌陋
官至 軍師中郎將 追賜關內侯 謚曰靖侯
家族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龐宏
兄弟姐妹 龐林
相關人物 龐德公 司馬徽 周瑜 蔣干 曹操 徐庶 劉備 諸葛亮
曾效力過的勢力 蜀漢
⑵ 三國時期廣陵有哪些人
廣陵太守張超 ; 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演義里有他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有較有名的有
廣陵太守有名就數陳登,字元龍
下邳(治今江蘇省邳縣南)人。他性格桀驁不馴,學識淵博,智謀過人。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雖然年輕,但他能夠體察民情,撫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後來,徐州牧陶謙提拔他為典農校尉,主管一州農業生產。他親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狀況,開發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使漢末迭遭破壞的徐州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百姓們安居樂業,「秔稻豐積」。
興平元年(194),陶謙病死,陳登主持由劉備繼任徐州牧,傾心擁戴。建安元年(196),呂布趕走劉備,襲奪徐州,自稱徐州牧。陳登在名義上改屬呂布,但對呂布為人深惡痛絕,思有以報之。建安二年(197),陳登及其父陳圭設法解除了呂布與淮南袁術之間的聯姻,削弱了呂布的力量。隨後,陳登出使許都,向曹操面陳破呂布之計,深得曹操嘉許,被任命為廣陵(原治今江蘇省揚揚州市北)太守。
陳登就任廣陵太守後,移治於射陽縣(治今江蘇省寶應縣)。他明賞罰,重威治,使廣陵鬆弛的吏治為之一振。為了籌劃一支精兵策應曹操,他恩威並濟,成功化解薜州武裝,轉為己用。同時,陳登很注意安撫民眾,發展生產,不到一年,便使廣陵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百姓深服陳登之治政,對他既敬畏又擁戴,在當地樹立起崇高的威望。
建安三年(198)冬,曹操揮軍東出,進剿呂布。陳登事先獲知消息,由廣陵出發,親率精兵為曹操先驅,圍呂布於下邳城。呂布伏亡後,陳登因特殊功勛進封伏波將軍,仍為廣陵太守。
廣陵地接長江,向為江東孫策所覦覬。大約在建安四年(199),孫策主動發難,派孫權跨江進攻陳登所守匡琦城(當在漢射陽縣附近)。敵軍十倍於陳登守軍,陳登鎮靜自若,命將士們嚴陣以待。為迷惑敵人,陳登下令緊閉城門,偃旗息鼓,示弱於敵。陳登登上城樓,仔細觀察敵軍,認為可以出擊,突然打開城門,將士們如下山猛虎,奮勇殺出,向敵陣沖去。孫權所部猝不及防,被陳登軍沖亂,潰不成軍,失去指揮。陳登親自擂鼓,將士奮勇沖殺,孫權軍很多士兵登船不及,被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大敗而回。陳登取得全面勝利。不久,孫權率大軍卷土重來,再次進攻廣陵郡。陳登一面向曹操告急,一面做好應敵准備。他暗中命人在救兵來援的必經之地聚積柴草,隔十步一堆,縱橫成行,布列整齊,然後乘夜點燃,光照遠近。孫權軍發現後,誤以為救軍已到,十分驚恐。陳登見時機已到,親率大軍出擊,一舉擊潰孫權軍,再次取得了保衛廣陵的勝利。
陳登在廣陵多年,治政有方,民賴其利,百姓對他感恩戴德。陳登轉任東郡(治今山東省濮陽市南)太守(《三國志•呂布傳》注引《先賢行狀》謂陳登遷「東城太守」,趙一清以為古無「東城郡」,當為「東郡」之誤。其說是,今從之),臨行時,廣陵郡吏民扶老攜幼,要隨陳登一起北遷。陳登十分感動,耐心地勸說他們回去:「我在廣陵任太守,吳寇頻頻來犯,總算勉強打跑了他們。我走後,你們不用擔心,肯定會有更好的太守來治理廣陵的。」百姓們終於被陳登說服,不再堅持。陳登與廣陵百姓建立的魚水深情,令人感嘆。
陳登早年有病,雖經神醫華佗診治,並未除根。後病重而華佗已死,無人可治,溘然長逝,時年僅三十九歲。
若干年後,劉備、許汜與劉表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談到陳登時,許汜不以為然地說:「陳元龍乃湖海之士,驕狂之氣至今猶在。」劉備雖然對陳登十分熟悉,但他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轉而問劉表:「您覺得許君所言對不對?」劉表說:「如果說不對,但許君是個好人,不會隨便說別人假話的;要說對,陳元龍又盛名滿天下!」劉備問許汜:「您認為陳元龍驕狂,有什幺根據嗎?」許汜說:「我過去因世道動盪而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當時他毫無客主之禮,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顧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讓客人們坐在下床。」劉備應聲道:「您素有國士之風。現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元龍希望您憂國忘家,有匡扶漢室之志。可是您卻向元龍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談也沒有什麼新意,這當然是元龍所討厭的,又有什幺理由要求元龍和您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肯定會上百尺高樓上去高卧,而讓你們睡在地下,哪裡只有區區上下床的區別呢?」劉表聽了,放聲大笑。劉備深情地說:「象元龍這樣文武足備、膽志超群的俊傑,只能在古代尋求。當今芸芸眾生,恐怕很難有人及其項背了。」
劉備的看法,代表了三國之世對陳登的評價,這個評價很高。
要華美的名啊..
姓,即墨 名,閣
字,蕭游
希望以上對樓有所幫助
⑶ 許昌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你好,許昌古為許國,「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夏都夏邑(陽翟),今許昌禹州。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華夏族群生活之根,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地。
由夏以來,一直為郡縣治所。
東漢建安元年八月(公元196年),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漢朝末代都城。
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
三皇五帝,夏,殷商時期
三皇五帝,夏,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夏都夏邑(陽翟),今許昌禹州(原禹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地和國都。
周朝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東漢時期
東漢末年建安元年,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漢獻帝,遷*都許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漢朝末代都城。
三國時期及以後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
到了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今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並,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15個縣市。
1954年10月,臨汝縣改隸洛陽專區管轄。
1960年,撤銷許昌縣,並入許昌市(今魏都區)。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
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許昌地區撤銷,升為地級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縣、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縣、臨潁縣、郾城縣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許昌市總人口4124086人; 魏都區 373387、許昌縣 737384、鄢陵縣 56*44┐┐、襄城縣 679863、禹州市 112266*9、長葛市 6*46306。
2010年,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許昌市總人口4307199人;魏都區498085人、許昌縣767396、鄢陵縣 551575、襄城縣 671270、禹州市 1131819、長葛市 68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