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仨字經

法院仨字經

發布時間: 2022-04-22 13:34:42

⑴ 誰能幫忙寫一個有關法律的三字經,最好多寫幾篇,謝謝

法律三字經 法之初淵於德。德之源出於道。 人虔德子誠法。法不實德虛空。 德大佛法神明。兩者惠現代人。 我中華難循法。與專制太關聯。 儒教表法家裡. 似慈禮實惡褻。 有宗法無法義。帝王術愚國戕。 無程序何真法。成習統假偽仁。 周樹人哀其痛。怒千年吃人史。 孫中山舉革命。宮廷墜民族升。 西方結人類晶。他山玉可耀身。 憲政建民權生。近多難漸晚成。 前者仆後者繼。為神州壯志凌。 先國民再共和。法難屹衰公民。 患人禍法不立。多草菅法不公。 史為鑒知大難。法遭厄國必殃。 人之權天上賦。自由擇公正清。 正義行平等先。無法在活也沉。 禹治水順自然。取為阻舍為疏。 阻為管疏為理。管是法理是律。 古賢慧知順天。法管理德大成。 放就亂管就死。無法治便兩難。 吵不亂鬧有序。法脈絡納其循。 同不和潛規則。和不同明游戲。 憲法內莫恣狂。權衡制法意揚。 法為綱不紊亂。綱舉公目張群。 亂天憲神人憤。法治堅共和盛。 此大義誓死同

「五五」普法三字經 學憲法 要知道 根本法 最重要 識國體 做主人 法面前 人平等 建文明 好公民 享權利 盡義務 學刑法 常過目 守法條 莫疏忽 不害人 不損公 觸刑律 法不容 遭侵害 要維權 依法律 保平安 治安法 在管理 欲久安 須長治 鄰里間 應友善 遇險難 互幫助 莫斗毆 莫偷竊 黃賭毒 綜合治 保平安 利家園 民事法 連萬家 內容廣 情況雜 人身權 財產權 有糾紛 調解辦 調不成 找法院 勝或敗 聽裁判 顧大局 識大體 利國家 保權益 婚姻事 講自由 夫妻和 到白頭 男廿二 女二十 欲結婚 先登記 夫妻間 要和睦 諸平等 共履行 重道德 法必遵 生育觀 應端正 欲生育 先辦證 倡晚婚 講優生 男女孩 一般同 一個孩 最理想 好培育 好成長 計劃生 素質高 百姓頌 國策好 教育法 國事情 育人才 出精英 校長制 責任重 師生權 必保證 建制度 嚴監督 增投人 事業固 殘疾人 受保護 全社會 多關注 扶貧困 謀出路 重教育 抓康復 殘疾人 應自強 為社會 獻力量 義教法 很明確 六七歲 必上學 早開發 見成果 九年制 應畢業 防流失 不輟學 監護人 負全責 招童工 要處罰 繳執照 令停業 教師法 明原則 尊教師 重教學 為師表 必合格 肯敬業 樹楷模 農業法 要學習 莊稼人 不能離 責任田 包到戶 興科技 增投人 促發展 保基礎 倉粟足 天下固 學水法 要謹記 除水害 興水利 飲用水 要節約 水資源 防污染 抗洪汛 勇向前 森林法 要細讀 各條款 應記住 林與樹 須愛護 濫砍伐 受懲處 森林火 齊防護 山有樹 民才富 土地法 須學細 地為寶 人皆和 惜寸土 合理用 用土地 須審批 礦資源 屬國家 任何人 禁亂挖 按規則 批後采 礦產權 禁買賣 搞設計 辦手續 越界采 不允許 資源稅 補償費 守規定 不違背 環保法 很重要 天地水 民生靠 污染源 必治理 危害大 法必依 交通法 連萬家 人為本 家為根 出行中 保安全 駕駛員 方向盤 你我他 性命連 英雄車 霸王車 賭氣車 莫沾邊 偶肇事 莫逃逸 撥電話 急求援 護現場 安傷員 劃責任 找交警 爭議大 法院判 勞動法 要記住 女職工 有照顧 簽合同 法規定 工時制 要保證 保工資 保安全 有爭議 當仲裁 農民工 有保障 訂合同 寫周密 互平等 共得利 要公證 防違約 有爭議 好裁決 稅徵收 管理嚴 利民族 富家園 征稅人 嚴收稅 不勒索 不受賄 納稅人 如實報 不隱瞞 不偽造 按規定 減免稅 偷抗稅 是犯罪 工商戶 勿小瞧 活經濟 有功勞 經營權 法保護 循規矩 走正路 不欺行 不霸市 不假冒 貨價實 稅費觀 要牢固 為國民 聚財富 建村鎮 守條例 遵規劃 必設計 搞建築 需審批 私自建 不可以 聘任制 需考核 保權利 盡其責 重信訪 化積怨 少牢騷 多微笑 事有因 須辨析 要解鈴 在當地 不越訪 莫進京 大化小 小化了 不出村 鄉最好 實難解 去信訪 說詳細 必滿意 公務員 德在先 情操好 人品端 重修養 提素質 服務型 民喜歡 樹楷模 當公僕 反腐敗 倡政廉 創佳績 惠一方 好乾部 萬民贊 三字經 是個寶 學法律 離不了 強建設 靠法制 望大家 勤學習

⑵ 四川兇犯李文忠:霸佔女兒八年,逼死父親,打瘋母親,嚇傻前妻,結果怎樣

人一旦喪失了良心就毫無可取之處了。——科森

用魔鬼形容李文忠一點也不過分,作為獨子從小被父母嬌縱,壞一直是他的標簽,小時候埋下的惡果,長大變便開出罪惡的花。

言到此處

李文忠從小不分錯對,長大後他變得蠻橫懶惰,甚至將氣發到父母身上。最終,逼死父親,逼瘋母親,強暴女兒。

李文忠被抓後,母女倆個遠走他鄉,這個陰影將成為她們永遠的痛。而李文忠被逼瘋的母親,是否還相信養兒防老的說辭。

⑶ 要債攻略,也就是如何要債

幾乎每個企業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要債。原則上是款到發貨,但有時為了爭客戶,不得不同意貨到付款,或者賬期。這就給了一些不講信用的企業欠債不還的機會,或者說好的還款時間又各種理由推託不能還,久而久之,越欠越多,這讓企業很難辦。那麼要債就成了企業的必修課,良好的要債策略才會使要債效果更好,下面是必看的要債攻略十三條,你看好了哦~

要債攻略1——要債應直截了當
要債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也沒有什麼妙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有話直說,千萬別說對不起,或繞彎子。
要債攻略2——在採取行動前,先弄清造成拖欠的原因
是疏忽,還是對產品不滿,是資金緊張,還是故意,應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要債措施。
要債攻略3——直接找初始聯系人
千萬別讓客戶互相推諉,這個說找那個,那個說找這個,這人不在那個不在的,就找最初聯系的那個。
要債攻略4——不要做出過激的行為
要債時受了氣,再想辦法出出氣,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此法不可取。臉皮一旦撕破,客戶可能就此賴下去,要債將會越來越難。
要債攻略5——不要怕要債而失去客戶
到期付款,理所當然。害怕要債引起客戶不快,或失去客戶,只會使客戶得寸進尺,助長這種不良風氣。其實,只要技巧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將收款作為與客戶溝通的機會。當然,如果客戶堅持不付款,失去該客戶又有什麼大不了。
要債攻略6——當機立斷,及時中止供貨
特別是針對客戶「不供貨就不再付款」的威脅;否則只會越陷越深。
要債攻略7——堅持「定期收款」的原則
要債時間至關重要,時間拖得越久,就越難收回。國外專門負責收款的機構的研究表明,收款的難易程度取決於賬齡而不是賬款金額,2年以上的欠款只有20%能夠收回,而2年以內的欠款80%能夠收回。
......
原文參考連接::
http://snowcoal.com/article/651.html
祝希望早日討債成功,滿意請採納~

⑷ 要債公司,怎麼收費的

這個呢,要是在本地地話呢,帶著他們去,收到了給他們報點費用就搞定了,提點那些基本都是上六七萬以上吧,這都可以協商地

⑸ 法院院長如何抓好隊伍建設

法院的隊伍建設工作,不僅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而且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改進和加強隊伍建設工作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是提高法官隊伍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的基礎和保障,筆者認為作為法院院長在抓隊伍建設時,應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方面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大投入,抓緊抓實,才能抓出成效。 一是抓龍頭,著力提高領導班子整體功能。要始終把領導班子的自身建設做為凝聚人心、帶好隊伍的關鍵。院長要帶頭學習提高,帶頭主審辦案,帶頭值班接訪,帶頭民主議事,帶頭科學決策,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在工作實踐中,「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對一級負責」,要求每位班子成員都不做特殊人,不當特殊官不辦特殊事,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配合不拆台,互相關心不冷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樹立起良好的職業形象,要在班子的帶動下,全院盪漾著清正風尚,榮譽和廉潔高於一切,良好的群體素質、健康向上的風氣,使大家始終淡泊名利、嚴以律己,自覺抵擋來自各方面的誘惑。 二是夯基礎,全面提升隊伍的綜合素質。要全力抓好乾警學習、培訓、整頓提高工作。(1)著力提高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創建學習型法院,不斷加大政治理論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力度,積極開展崗位練兵、專項培訓、新法學習和請上級資深法官來院講學,努力形成一種人人學習,天天學習,處處學習的濃厚學習氛圍。(2)著力發揮司法為民作用,創建服務型法院。在全力搞好為經濟建設的便民服務的同時,牢牢把握審判這個中心,加大公開、公正、一心為民服務力度,使所辦的每一起案件,接待的每一位涉訴訪群眾,都追求最佳社會效果,實現良好的政治效果,達到滿意的服務效果。(3)著力做好整章建制工作,創建規范型法院。堅持推行「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模式,藉助主題實踐活動、爭先創優等活動,建立涵蓋法院管理、隊伍建設、案件審判質量、黨風廉政建設以及機關服務等方方面面的長效管理機制,使審判管理和司法政務管理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三是握關鍵,念好「勤、廉、儉」三字經。為建設好讓黨放心,使群眾滿意的好法院,要求法官都必須念好「勤、廉、儉」三字經,做到勤業、廉政、節儉,努力使每位幹警做到:「不讓工作失誤和差錯在我這里發生,不讓前來法院辦事的人員在我這里受到冷遇,不讓可以馬上辦好的事項在我這里耽擱,不讓審判流程的運作在我這里延誤,不讓法院、法律的形象在我這里受到損害」。 四是重關懷,全面落實從優待警。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為法官、法警和其他工作人員兌現了法官津貼、警銜津貼和政法津貼,落實幹警職級待遇,建立辦案獎勵制度。幹警生日送祝福、幹警子女上學提供幫助、退休幹警節日慰問和幹警生病住院送溫暖制度,定期為幹警體檢,保障和提高幹警的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盡力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 五是嚴管理,提高幹警司法水平。嚴格執行立審分離、審執分離、審監分離;強化案件質量評查及督管制度,明確審委會、庭長、合議庭和主審法官的責、權、利;建立監督機制,規范和加強內部監督管理,把管案、管事與管人相結合。

⑹ 舉止文明的詩句,故事,三字經

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二、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查字典小學網。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三、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xiaoxue.chazidian.com)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四、總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亞總理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傢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願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誠請寬容我的不遜。」
五、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准備自己退回去。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⑺ 我想知道佛教里的心經,請問誰有還有三字經。可以上傳關於此方面的文章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師玄奘[注二]譯
觀自在菩薩[注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注四],照見五蘊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異空[注八],空不異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注十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注十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注十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注十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注十五]。無苦集滅道[注十六], 無智亦無得[注十七],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注十八]。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注二十]。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注二十一]。
[注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 可謂言簡而義豐, 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此處的"般若", 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但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見, 無色也能見; 有聲能聞, 無聲也能聞。 它能產生一切善法。 至於凡夫的"智慧", 則由外物所引生, 必須先有色與聲, 才會有能見和能聞。 若無色與聲, 即不能見不能聞,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們說,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來,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燈, 能照亮一切, 能達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
「波羅蜜多」, 梵文為Paramita,意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說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盤彼岸"。 所謂"彼岸"是對於"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內的眾生由於妄念邪心而造業, 因而不得不輪回於生生死死當中, 永住於煩惱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擺脫輪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為欲界。 所謂"欲", 指的是男女、飲食、睡眠三者。 中間的十八重為色界, 居於此界當中者已經離於三欲, 但又保存了"質礙色身", 仍然離不開物質元素。 是中眾生, 雖然有色慾等, 但已經不必非有"物質基礎"了。 至於那上面的四層屬於無色界。 居於此界的眾生則沒有形色, 他們已經修成了"空"與"定"。 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則是所謂"涅盤"。就佛教說, 可以認為涅盤境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它僅指超出生死輪回世間, 擺脫人生有限性和相對性。 以傳統說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聖人, 他已經處於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 獲得了不受垢染, 永遠安樂的寂滅之%
CC濉�
凡任何修習佛教的人, 按照經往的講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脫生死苦惱, 到達涅盤彼岸。 一般認為, 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屬於六種"到彼岸"的法門之一, 又稱為"六度", 具體說, 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習的基本內容。 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屍羅);三、忍(羼提); 四、精進(毗梨耶); 五、定(禪那); 六、智慧(般若)。 《大品般若經》卷一說:"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那波羅蜜, 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 應具足屍波羅蜜; 身心精進不懈怠故, 應具足禪那波羅蜜; 於一切法不著故, 應具足般若波羅蜜。"法相宗將六波羅蜜的"智慧"擴展為"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四波羅蜜, 合稱"十波羅蜜", 作為菩薩"勝行", 以配合菩薩十地, 說明修行的次第。 這是題外的話了。 總之, 這六法門又可以喻之為船筏, 它們運載修善眾生過渡到彼岸去。 六度之中, 又特別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最上法門。 即是說,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門, 便可以隨機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諸度功德。
"心經"的"心",意為"核心"、"綱要"、"精華", 言下之意是說, 此經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經的"精要"而成。

[注二]三藏法師玄奘, 所謂"三藏", 即指經藏、律藏、論藏三者。 經與律記錄了釋迦牟尼所說的大法, 經為佛教真理的顯示, 律為佛教的禁則及規矩, 而論藏是佛和弟子們講論其教義的記錄, 三藏的內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學。 "三藏法師", 意謂其通曉三藏教法, 自己修法而得利益, 又令人修行而得實在受用, 所以堪為人師。玄奘為唐代僧人, 俗姓陳禕,河南洛陽偃師人, 幼年家貧, 十三歲出家, 十五歲已因聰慧而聞名, 二十一歲受具足戒, 此前已經博通經論。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長安因發生飢荒, 朝廷許百姓出城就食, 他就趁機潛往西域, 傳說到罽賓國是道路更為險惡, 虎豹橫行, 他只得在一洞內打坐, 天快亮時, 見一老僧, 頭面瘡痍, 身被膿血, 盤腳靜坐。 玄奘上前施禮求問, 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經一卷, 說一旦朗誦則山川平易, 虎豹不能為害,鬼魅不能作祟, 於是玄奘繼續往西前行, 最終到達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 在當時東方最負勝名的那爛陀寺廣學佛教經論, 成為了中外稱譽的"大乘天"。 玄奘回國時, 帶回了大小乘經律論共500多帙,600餘部。 其中便有這部《心經》。 他晚年主要住持長安宏福寺, 主要從事譯經。65歲時寂化, 葬於白鹿原。 若無玄奘法師, 作為末世眾生的我們, 如何能夠沫浴佛祖的法恩呢?!回心經正文[注三]觀自在菩薩, "觀"作"觀照"、"審視"、"審察"等解。 此處並非指用眼作觀察, 而是以心去"審視", 以心去調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取其妙用。 "自", 作"自己"講; "在", 即"存在"。 "菩薩"是bodhisattva的音譯。 意為"覺有情"、"道眾生", 漢譯又作"開士"、"大"、"覺士"等。 有自覺覺他, 導引眾生開悟的意義。 據大乘佛教, 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 菩薩有兩種身, 一為生死肉身, 一為法性生身。 三賢位之菩薩, 若未證法性, 仍有惑業, 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為前者; 證得無生法忍性, 舍離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 菩薩又有的稱為"菩薩摩訶薩", 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 "摩訶", 意為"大"; "薩"為"薩埵"的略音。 "薩埵", 意為"有情"或"眾生"。 摩訶薩指有大心, 能救度極多眾生, 使之得度脫生死的菩薩。 《大智度論》說, 此種人心能為大事, 其智能得大理; 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 能修難修, 能舍難舍, 能忍難忍; 經三大阿僧祗劫而行願不退; 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所求目標。
觀自在菩薩, 合起來說, 就是能觀照自心, 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憫人, 以大覺有情為己任, 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 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 觀自在菩薩, 又稱作"觀世音菩薩", 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 此處作"功行"解; "深", 則釋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 已達到甚深境界。 說到這種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淺而深地達到的; 先是初發心, 行觀照審察, 這就要求自心常在, 要掃除妄念,專住佛境, 眼只見佛色; 耳只聞佛聲; 身只對佛境, 這樣才能發見真心。 但這也只是淺近功夫, 進一步則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後, 又能在無意中作意念守持, 不為外界所牽動。 知道所謂心想, 無非是妄想攀緣影子。 無論是能知所知, 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從其本性來說, 它們既是空是假, 又非空非假, 是有是無, 又非有非無。 若能到此, 可以說已經達到空境了, 但猶未達到"空心"; 再進一步掃除妄情, 觀照現前的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一切意念也無非自心所現, 浮光掠影, 也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 一切聲響, 如風之過樹, 一切境界, 如雲在空中, 都是幻化不實的。 不僅外面的世界如此, 內心的妄情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切愛恨種子、習氣煩惱也都是幻化不實的。 於是起先要用意念來克服的心, 現在就是不用心意守護也達到了空。一旦境也空, 心也空, 心境兩忘, 便升入了一個新的階次。 更進一步, 連此境界也可以拋棄, 便可以達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經揚棄, 這樣的功夫達到純熟而轉深, 再勇猛精進, 便可以最終使一切人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 達於涅盤彼岸。 "處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即是得到妙觀察智和無想慧的時候。
[注五]照見五蘊皆空, "照", 光明所到, 照耀; "五蘊",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譯, 也稱為"五眾"、"五陰", 實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者。 "蘊"的意思是指"蘊集"、"積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對於人的感覺來說, 形質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 一切有堅濕暖動性質的東西。 人的身體稱為"色身"。 "受"作為"領納"義解。 即領納感受種種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 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 這叫"想蘊"; "行", 即行為; "識", 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修習了般若法門,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於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為不實在, 均為虛假。 懂得了眾生的五蘊對於菩薩的真心是有掩蓋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注六]苦厄, 逼惱身心的苦惱災厄。 苦厄起於生死。 生死因結聚五蘊而有, 因之不能返觀五蘊的虛假不真。 由於認識有如是的錯亂, 難免受到痛苦煩惱。 痛苦煩惱不得清醒的認識, 不免要起惑造業, 結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因而輪回生死, 現世執有五蘊, 未來招致生死苦厄。 如果能夠了達, 連五蘊都是虛假幻化的妄想, 掃除一切魔緣, 自然心中清凈,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脫一切苦厄。 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達到的境界。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語Shariputra(舍利弗怛羅)的音譯略稱。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聞,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稱為"智慧第一"。 此處稱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門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徵, 故佛在此稱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注八]色不異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也可以說就是前面說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質礙的東西, 簡言之, 一切物質形態。 "空"指虛空, 真空。 "空"的意思並不是說沒有色就是空, 或者說"色滅為空", 不能說除掉了世間一切事物就可以達到空, 因為"空"並不是空無所有, 不是虛無。 "空"是實相, 實然之相, 實然本體。 空是絕對的相待性。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 是它的依止。 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具有相待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 無不依止於相待性, 離卻相待, 也就是離卻了"空", 事物就會墮入虛無, 墮入真正的無根無據無著落。 正是從此意義上, 才說"空即是色", 意思是:空與色本來就是不可以分析為二的。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體就是空, 本來就含有相對性。 不僅如此, 世間的什麼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緣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 依賴性而言, 本來就是假, 就是幻。 而只是因為凡夫迷昧真性, 以假為實, 執色身為我所有, 於是起惑造業, 違背真心, 貪戀物質利養, 以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壞, 殊不知人生猶如風中的燭, 猶如深秋枯樹上的一片葉, 不定何時就會熄滅, 何時就會飄落, 哪裡能夠自恃呢?我們由四大所成的身體, 不過是假緣暫住, 給人一種虛幻的實在性而已。 究其實, 物質之色先天性地包含著不穩定, 包含著"短命", 所以說"色即是空"。 此句既是佛祖廣釋般若法真諦的開端, 更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
[注九]空不異色, 真空與形色並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這樣說呢?以色執著為實有的, 固然不應該; 而將空執著為虛無的, 同樣也背離了釋迦牟尼的教導。 要知道, 那怕凡夫的五蘊之身, 也是業力所成, 也是由於過去世的業力習氣熏染才凝集而成。 從因緣的角度, 它不是無端呈現的, 人生的內在依據便是佛所教誨的緣生之法院, 世間 一切事物無不處於前後無際的因果系列當中。 一切色質均是因緣湊合而成。 這因緣湊合就是相待性, 就是空性, 因此才說空不異色。 空不異色是要強調世間因果的實在性, 是想說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 是要說人類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所賴以成立的基礎, 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論來取消的。
簡而言之, 身由業力所造, 業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業便會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償還果報的苦惱, 今生受過去世的業報, 未來世感受現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輪迴流轉周而復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則不會有了結之時。 外道中人因為不了正因至理, 遠離妙智妙慧, 錯認為色若滅了便是空, 落於頑空, 認為人若死後, 清氣歸天, 濁氣歸地, 一靈真性歸於太虛空, 於是追求清心寡慾, 一味修持苦行。 還有的人堅持斷滅空的見解, 認為人生既然終歸是五蘊分離, 便沒有現世的道德可言, 也沒有未來的解脫可言, 因而進一步便胡作非為, 結果種下惡因, 將來自己遭受惡果。
只有二乘聲聞緣覺羅漢, 依佛法修持, 知見能夠超出凡夫之外, 得阿羅漢果位。 他們知道三世因果道理, 因而了解以色為實有是一種妄想, 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現之法, 不懂得萬法無非識情變化而有, 生死也是一種幻化, 因而有的懼怕三界厭離生死,以為只要離開色就是真空, 於是閉門獨修, 或在深山, 或在墳冢, 殫精竭慮, 一定要離一切相, 只為了求得解脫。 結果忘了捨己救人一說, 失卻了眾生同一本性, 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諦。 他們把解脫也執為一種相, 把空也執成一種相。 所以仍然陷於幻妄之中。 小乘得道果者難免執相。 相是什麼呢?我們不妨稱為"相分"之"相"。 所謂相分, 就是心中所生起的關於事物或者觀念的心中之想, 猶如人們所說的心念等。這種相分其實是心中幻化出來的。 心中不著相, 就不會有相分, 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 不會拘於形色而生惑。 從而起心動念, 無不符合自心本性, 無不符合真空實相。 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地了。 所以說, 真空不是空, 真有不是有。 空不是色滅亡之後才有的, 空與色本來無異, 空是色的規定和依據。 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虛空是華藏的虛空。
[注十]色即是空, 此處菩薩又反復再說了達色性是空, 真空即是色的道理。 空性並不是兀突突的空, 它是要落實在色的相對性中間的。 色也並不是毫無依據的荒謬的世間事物, 它們自身就包含了作為世界本質的真性, 也即是空性。 沒有空, 也就沒有安立色的去處。 諸佛菩薩, 在時說空, 有時說色說有, 這是因為在一切諸法當中, 色與空是相互通達的圓融而同一的。 就空性至極言, 世間無一色不空; 就空性也要發用流行言, 無有一色不顯真性。 空與色是兩極, 但又是包含著對方的兩極。 世間無一物不空, 世間也無一物不有。 修佛的人, 關鍵是不要執迷於任何一工側面, 不要偏於任何一極, 既不執於空相, 也不執於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識亦步亦趨復如是"的進一步推論。 五蘊當中,色蘊為首, 色蘊如果能夠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 而因緣有的立場上,則其它的四者, 即"受"、"想"、"行"、"識"也就不難理解其一方面因緣而有, 因空性而生; 另一方面, 也就因緣而無, 也就是因緣相待而不可依恃, 從而歸為空的道理。 總而言之, 一切形色之有, 無不是假, 因為它們要依緣才能存在; 又無不是真, 因為它們無不包含著那絕對的相待性, 無不包含著空性。 所以我們才有充分的理由說"色即是空"。華藏是虛空的華藏。
[注十一]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諸法",指世間一切法, 亦即天地間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處指五蘊諸法, 即因五蘊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空相", 指"真空實相"。 人的真心本來是常住不動的, 只因五蘊集聚心中生出私慾遮蔽真性, 才會有種種執著, 才會妄執外境為有, 才會視所見、所聞、所嗅、所觸為真, 才會以五蘊為實有。 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劍斷除諸多迷惑, 只有在緣起性空的立場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滅", 五蘊真空, 便無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無可滅。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無妄想心, 就不會有生有滅, 也就無需乎求離苦, 也就沒有度脫苦厄一說了。"不垢不凈", 污垢與清凈本來是兩相對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煩惱, 未除貪嗔, 生出了我執與法執的偏見, 這就是垢穢; 二乘修習者已斷煩惱, 無離貪嗔, 能證人空, 名為清凈; 凡夫染於有漏的惡緣, 名為垢; 聖人熏修無漏的善緣, 名為凈。 然而他們的垢凈只有其名, 究其本體言, 根本無所謂垢與凈, 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 空是既不可謂凈, 也不可謂垢的。 凡夫若一念頭不覺, 生出妄心便是垢; 聖人了達空性實相, 不受拘於五蘊, 不受諸法色相影響, 則是凈。 從諸法的本然之相上說, 垢也沒有, 凈也沒有, 這叫"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世人的本來心量, 如大海一樣寬廣博大, 含容萬物, 蘊育萬機。 但只有聖人才能把本來的心顯示出來, 不為事事物物所遮掩。 從極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並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顯, 所以說心量不會因為覺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會因為迷妄而減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狹小, 但那隻是因為五蘊蔽障, 六塵牽纏束縛, 不能修行觀照, 所以才會有真心隱沒不顯。 無論凡夫, 無論聖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為地增一分或減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生滅垢凈增減, 都是從生的情見妄分別所致, 這也就是苦厄, 所以佛在此教誡, 只有了達心性本來是空, 一切善惡凡聖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其體性原本寂然, 沒有任何分別想量的必要。回心經正文[注十二]是故, 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真空實相中的五蘊諸法, 都是因緣和合, 虛妄而生, 不可以用生滅垢凈的心去追求。 徹底了悟真空實相的聖人, 連因緣本身也視為空, 其中自然沒有掛礙之色法, 沒有受想行識諸蘊的心法。 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 才能無幽不洞, 無暗不除。 佛祖告誡說, 修般若慧的人要時時觀照, 不可迷於色心二者。 從根本的究極的角度來看, 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 是相對, 是依賴, 它並非磐石不可動搖, 所以才說"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色心二法都因為空性而喪失一切實在。
[注十三]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 梵文為Sadindriya。 也稱為"六情", 為"十二處"的"內六處",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夠攝取相應的"六境", 即色、聲、香、味、觸、法;生長出相應的"六識", 亦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有著向外的取著傾向, 眾生由於外務, 所以易於不知所歸,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業, 喪失本有佛性。
色、聲、香、味、觸、法六者, 稱為"六境", 它們是六根作用時不可少的境界, 即眼能視色, 耳能聞聲, 鼻能嗅香, 舌能嘗味, 身有所觸, 意有所思所念。 總之, 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認知的對象。 "六境"有引誘眾生心思向外的可能, 即說它們易於蒙蔽眾生本有的真心, 由於有污染性, 所以又稱為"六塵", 因而"六境"又叫"六塵"。 "六根"與"六塵"的相互作用使眾生生出了種種虛妄分別心, 造作種種業因, 感受種種果報。
佛告舍利弗說, 六根六塵都是由真空實相上幻化出來的虛妄法, 本來並非實有, 如果能夠了解引理, 雖有六根對待諸塵, 但仍可以不受諸塵所染。 最終能夠做到眼見色塵而平等一如, 由不起分別而視天界地獄相等; 耳聞聲塵而不作分別, 無論他人是毀是譽, 終歸不起欣喜心、沮喪心; 鼻聞香塵而不作分別,能使廁室化作香殿; 舌嘗味塵而不揀擇甘苦; 身感觸塵而無意於澀滑軟硬, 以至能夠令刀箭化為天華; 意觸法塵, 而不隨逐諸法, 由不隨虛假打轉, 心中自定, 陶冶涵養,終歸顯出真心本性。 [注十四]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此處所說無非是"十八界", 即"六根"、"六識"、"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認識為中心, 對世界一切現象和事物所作的分類。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認識功能; 六塵作為認識對象; 六識則為隨生的感受與觀念。 總說起來, 此十八界依次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里的"乃至"是舉十八界的首尾,將中間的各界省去了。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煩惱的原因。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因為這根境識三種作用變化,而互成因果,展轉無窮。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時刻觀照,才能證到真空妙境,由是擺脫一切根塵識界,瞭然本來是空。
[注十五]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指痴暗的意思。為十二因緣中的一支。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生"。是佛教"三世輪回"中的基本理論。這十二支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稱"十二支"。據《俱舍論》卷九說,十二支的關系是:
1. 無明緣行,"謂諸愚夫於緣生法不知唯行"。由於不懂得佛教緣生法,所以起惑造業。
2. 行緣識,"由引業力,識相續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憑附中有,馳赴所生結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為,作為引導力量,使識憑附中有,而向與其相應的投生處轉生。
3. 識緣名色,"於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諸"趣",善惡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結生"一剎那之"有身",謂此"有身"於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發育。
4. 名色緣六入,"如是名色漸至成熟時,具眼等根,說為六處。"即胎兒由心身之混沌狀態發育至有認識器官的分工。
5. 六入緣識,"次與境合便有識生,三和故有順樂等觸。"六入,或六處與外境相合而生識,稱為三和,觸覺由此發生,此相當於幼兒的階段。
6. 觸緣受,"依此便生樂等之受。"由有觸覺便生苦樂及不苦不樂等受,此相當於所謂童年階段。
7. 受緣愛,"從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貪愛。三愛,指對世俗世界的執愛,這相當於所謂青年階段。
8. 愛緣取,"從欣受愛,起欲等取。"由有貪愛,便生出狂熱的對世俗種種享受的追求,此相當於成年階段。
9. 取緣有,"由取為緣,積聚種種招後有業,說名為有。"由貪愛執取等思想行為,必然招致後世果報,就此能招後世果報言,這些思想行為總稱為"有"。
10. 有緣生,"有為緣故,識相續流,趣未來生。"由"有"產生後世之果報的思想行為,必然導致"來世"之再生。
11. 生緣老死,"以生為緣,便有老死。"此下二支為一個總的因果循環鏈條,每兩支間順序成為一對因果關系,而配合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可以概括為兩重因果:由無明、行兩支作為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則成為現在果;由愛、取、有三支作為現在因,行、老死則為未來果。此稱三世兩重因果。佛教認為,任一有情生命個體,在未來得到解脫之前,均依此因果鏈條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間流轉,永無終時;而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不平等現狀,也都可以從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說明。
總之,十二因緣中的各個環節,是互為因果的,人類之所以陷於悲劇,人類的痛苦所以沒有終了之時,都由於它的桎梏。緣覺羅漢悟得生死轉回的苦趣能夠逆觀老死苦的境界以生為因,生以有為因,有以取為因,取以愛為因,愛以受為因,受以觸為因,觸以六處為因,六處以名色為因,名色以識為因,識以行為因,行以無明為因,而無明以真空妙性為體,本來是虛妄。若能返妄歸真,返本還滅,便無明滅,由無明滅,便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都隨之而滅。這是緣覺羅漢修行觀照的境界,叫做"還滅門"。緣覺羅漢認為十二因緣為實有,便用功去消滅它;而大乘菩薩以般若妙慧觀照這一境界,以為其未必是實在之體,應視同大虛空一般,因此說到底,凡夫流轉於十二因緣中也屬一種假說,從根本上看,仍是虛妄。只要達到了悟真實,掃除一切執著,把握因緣起而性空的諦義,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緣。這才是大乘法門。達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脫,不至於在"個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會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會悲心大振,無意於擺脫個人的十二因緣桎梏,而是投入世間,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獄,誓不成佛。
[注十六]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指四諦道理,也稱四諦法門。"諦"為"真理"的意思。"苦諦"者,是人對於社會及自然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苦,指生死果報,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說法,簡而言之,大凡世間上一切逼惱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諦"是指造成世間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惱"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惱,都因為傾向於以"我相"為基礎和出發點,因有"我相",故執著我有與我所有的妄想,一切爭奪欺詐、窮奢極欲無不因之而起,也無不因之而導致更大的痛苦。世間的快樂,說到

⑻ 交通三字經

新時期,講文明;開小車,有道德;見小孩,要避讓;有老人,要攙扶;

有理想,知廉恥;紅綠燈,要讓行;公交車,能讓座;行路人,不著急;

自行車,靠邊行;摩托車,不亂闖;小汽車,守法律;過路口,要仔細;

上坡路,都當心;下坡路,不斷油;高速路,汽車走;人行道,為人民;

橫穿路,有險情;紅燈停,綠燈行;黃燈閃,警示明;斑馬線,如生命;

騎車走,帶兒童;十字路,要推行;幼兒行,成人領;過馬路,左右看;

飲酒後,駕駛停;機動車,讓行人;左轉彎,讓直行;並道超,早預告;

人生命,誠可貴;學交法,懂秩序;遠事故,離傷害;平安好,幸福多。

穿馬路,要當心。 紅燈停,綠燈行。 走橫道,跨天橋 。 沒它們,莫緊張。
先看左,再看右。 人和車,分道行。 人行道,專行人。 行路時,靠右走。
馬路上,毋玩耍。 聽指揮,守規則。 出車禍,害自己。 不能走,不能跳。
坐床上,淚汪汪。 既費錢,又傷神。 俏小華,不聽勸。 被車撞,赴黃泉。
血教訓,記記牢。 路柵欄,不攀爬。 機動車,路中央。 莫搶道,要記牢。
駕駛證,隨身放。 寧停三,不搶一。 喝酒後,不開車。 講安全,家平安
強超車,危害大。 出事故,速處理。 亂停靠,不文明。 乘公車,手和頭。
伸窗外,極危險。 自行車,不帶人。 疏交通,貢獻大。 法規定,勿違反。
三字經,記在心。

勸諸君,請聽清。 說安全,道文明。
凡車禍,必有因。 車速快,違法行。
人車多,勿分心。 稍不慎,釀禍根。
重則死,輕則傷。 損失慘,教訓深。
出車禍,車要停。 既報警,又救人。
保現場,事實清。 待交警,勘查明。
若逃逸,罪不輕。 觸刑律,法無情。
處事故,要平心。 論輸贏,皆傷神。
勸雙方,切莫爭。 姿態高,且饒人。
肇事者,擔責任。 講誠信,要盡心。
受害者,理服人。 談賠償,莫貪心。
退一步,眼前明。 讓一著,己省心。
真君子,非小人。 明事理,禍事平。
了難者,心不正。 坑車主,騙愚民。
自主張,莫輕信。 思前後,方可行。
1 1 0,服務民。 職責在,必履行。
任務重,晝夜勤。 挑重擔,樂為人。
講原則,最公平。 依法辦,皆放心。
損失輕,可協商。 損失重,調解成。
疑難案,須謹慎。 責分明,計算清。
協調難,上法庭。 法院判,強執行。
鄉鎮村,各部門。 車禍事,上日程。
有制度,有專人。 解矛盾,化糾紛。
顧大局,保穩定。 齊協作,造福民。

⑼ 三字經 原文

三字經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
酸甘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宮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
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
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後。
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帷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載,說仁義。
中庸者,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大學者,乃曾子。自修齊,至治平。
此二篇,在禮記。今單行,至治平。
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
六經者,統儒術。文作周,孔子述。
易詩書,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有國風,有雅頌。號四詩,當諷誦。
周禮者,箸六官。儀禮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禮記。述聖言,禮法備。
王跡息,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王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
古聖著,先賢傳。註疏備,十三經。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五。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種,修文質。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
堯舜興,禪尊位。號唐虞,為二帝。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遂東遷。
周道衰,王納墜。逞士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趙宋興,受周祥。十八傳,南北混。
遼興金,皆夷裔。元滅之,絕宋世。
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磧。
太祖興,稱大明。紀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宛平。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毀。
清太祖,興遼東。金之後,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終。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此四史,最精緻。
先四史,兼證經。參通鑒,約而精。
歷代事,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漢賈董,及許鄭。皆經師,能述聖。
宋周程,張朱陸。明王氏,皆道學。
屈原賦,本風人。逮鄒枚,暨卿雲。
韓與柳,並文雄。李若杜,為詩宗。
凡學者,宜兼通。翼聖教,振民風。
口而誦,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波既仕,學且勤。
披薄編,削竹簡。波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明允,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波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習儒業。
波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波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波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波雖幼,身已仕。爾細學,勉而致。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帷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熱點內容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