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應對與情能力

法官應對與情能力

發布時間: 2022-04-22 14:27:47

①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官

一、首先要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人
作為一名法官,要守得住那一份清貧與寂寞,要日三省乎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心胸寬廣、一身正氣,要能吃虧、肯吃虧,要重名節、輕利慾,要心隨朗月高、志與秋霜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抵抗住各種誘惑,堅持心中的公平與正義,擔當得起社會賦予法官的重要職責。

一名合格的法官,還必須是一個具有團隊意識的人。通過老師的講解、參與班級體活動、觀看模擬法庭以及參與拓展訓練,我深刻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一個案件的處理,單憑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要有團隊協作意識,積極與其他法官和同事相互配合開展工作,這樣才能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有利於本單位工作的開展。

二、認真踐行政法核心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指導著人的具體行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就必須踐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這一科學的政法核心價值觀。

忠誠,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這是政法幹警的政治本色。只有常念忠誠,把忠誠銘記於心,才能感受到黨和國家所賦予的重大使命,才能感受到人民的信任與期盼,才能牢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才能努力地為人民服務,才能做到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喪志。要做到忠誠,,就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就要積極關注民生,了解人民的需求;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的精神,懂得如何適用。做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就要在思想上牢固樹立忠誠的意識,以指導自己的行為。

為民,就是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是政法幹警的宗旨理念。群眾利益無小事,

作為人民的法官,時時刻刻都要為民著想。為民,關鍵在做。當群眾對某個法律問題不理解時,我們能夠耐心講解,這是為民;當群眾路途遙遠,不方便到法庭參與訴訟時,我們主動到田間地頭開庭,方便群眾,這是為民;當人們情緒激動、心情低落時,我們主動遞去一杯溫暖的茶水以安撫其情緒,這是為民;當雙方當事人爭執不下時,我們能夠不厭其煩地予以調解,這是為民……要做到司法為民,就要學會換位思考,就要把每一位當事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來對待。
公正,就是要公正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政法幹警的神聖職責。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將公正司法作為最基本的職責進行遵守。要堅持秉公斷案、不徇私情;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方當事人;要嚴把證據關,不偏聽偏信;要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要在案件的裁判結果上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只有公正執法,法官才能托得起手中的天平,稱得上是合格的法官。

廉潔,就是要清正廉明、無私奉獻,這是政法幹警的基本操守。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廉潔才有威望。一名法官只有贏得群眾的信任,在群眾中擁有較高的威望,其對案件的處理結果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清正廉潔是對一個法官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又何談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

三、不斷提高理論素養,提升工作能力

當前,社會經濟在快速地發展,新的法律問題不斷涌現,新的法律規則陸續實施,這都要求我們法官要天天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有能力解決好新時代的新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法律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比如醫學、會計等學科的知識,使自己在面對一些較為專業、較為復雜的問題時能夠從容應對。再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知行合一,用理論指導司法實踐,是司法活動更加合理,同時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力量,升華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對學習的興趣。法官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應好學、善學,活到老、學到老,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學習,充分把握好每一次培訓的機會來認真學習。

四、向優秀的人物學習,發揚敬業奉獻的精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法官隊伍中也不斷地涌現出優秀人物,如宋魚水、詹紅荔、陳燕萍等。我們應認真學習他們的優秀事跡,探尋一名優秀是怎樣要求自己的,是如何工作的,進而以優秀法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時刻向成為他們那樣的法官而努力。法官的工作通常繁重且復雜,所以在工作中必須有耐心,有敬業精神,要愛崗敬業、樂於奉獻。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修身、養性、學習、實踐,要成為合格的法官,就要不斷地追求與努力。

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一是依法履行公職

即依法從事公務活動的人員,他不是為自己工作,也不是為某個私人的企業或者組織工作或者服務。這里所依的「法」,是廣義的「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

憲法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因此,政黨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不同方式參與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決策及實施的活動也是一種履行公職行為。

二是納入國家行政編制

僅以履行公職為標准,還不能作出明確的界定。有一些在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中工作的人員,他們從事的也是公務活動,但並未納入國家的行政編制序列,因而不能認定為公務員。必須是納入國家行政編制序列、履行公職的人員。

對於「編制」一詞,實踐中有多種用法,除使用行政編制外,還有政法編制、國家編制、機關編制等。這里的「編制」系指各種納入國家編制管理機關管理的機構序列及人員,不僅限於行政機關編制。

三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也就是由國家為他們提供工資、退休和福利等保障。公務員屬於國家財政供養的人員,但並不是財政供養的人員都是公務員。財政供養人員的很大一部分,如公立學校的老師、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等,雖然由國家負擔其工資福利,但不屬於公務員,因為他們不具備另外兩個條件。

(2)法官應對與情能力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特殊犯罪主體,它影響著偵查機關的管轄分工,關繫到如何定罪量刑的問題。

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瀆職罪主體立法解釋》),實際上是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解釋。

根據《刑法》規定的精神以及《瀆職罪主體立法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除了上述四類人員以外,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1.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行政處罰法》第17條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制定《刑法》懲治公務員瀆職犯罪

2.在受國家機關委託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3.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4.在鄉鎮以上共產黨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5.在人民政協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③ 怎樣提高庭審應變能力

庭審是人民法院訴訟活動的中心環節,是保證審判過程和結果公正與公平的重要審判形式,庭審的功能決定了其在訴訟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當庭審查、判斷證據,為案件查清事實、適用法律奠定基礎。庭審的重要作用也決定了法官應具備駕馭庭審的能力。庭審駕馭能力是法官憑借公理的精神、專業的法律知識運用程序規則,主持整個庭審過程,同時指揮和控制訴訟參與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以查明案件事實、分清責任、作出裁判的能力。法官駕馭庭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案件的質量和公正司法的水平。因此,提高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至關重要。
一、庭審駕馭能力具有以下特徵
(一)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有綜合性。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體表現為法官掌握和運用法律知識及相關知識,通過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來審理案件。所謂「庭上三分鍾,庭下三年功」,這句話是說庭上審理的時間雖短,但是它集中、綜合地反映出法官在庭下多年來掌握的各種知識,運用各種能力的結果。在庭審過程中,法官應准確歸納案件爭議焦點,並指導各方當事人圍繞爭議焦點展開辯論,制止不必要的發言提問,合理安排庭審程序,及時妥善處理庭審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
(二)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有即時性。在庭審的有限時間里,訴訟參與人在庭上的各種表現,都要求法官及時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和不可逆轉性,法官在法庭上所講的每一句話,都關繫到案件事實的認定,是非責任的確定,這些話都是一錘定音且不容隨意更改的。老百姓往往把它看作是法官庭審駕馭能力的綜合性和即時性的反映,必須慎言慎行,加強平時鍛煉與修養。
(三)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有職業性。人們常常把法官職業與醫生職業相比較,兩者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處。醫術水平高的醫生,能夠准確地診斷出疾病所在,並對症下葯達到葯到病除的功效,而醫術不高的醫生,往往不能准確診斷病情,有時誤診,達不到醫病的良好效果;同樣庭審駕馭能力強的法官,當庭就能查明案情,作出准確判斷,通過准確適用法律、闡釋、宣傳法律,使當事人服判息訴。
二、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駕馭庭審能力是提高法官素質的重要內容
司法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優秀的法官必須具備三個基本功,一是開好庭,二是寫好判決書,三是嫻熟正確適用法律。庭審是法院整個審判過程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是一種動態的審判,是法官素質高低最集中的體現。做一名法官的基本工作就是審案,開好庭對於法官來說是最基本的素質,全面提高庭審駕馭能力將有助於提高法官的整體素質。
(二)提高駕馭庭審能力是提高司法公信度的重要措施
法官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是社會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裁判者,而法庭就是審判的場所在法庭上法官的言行舉止無不關繫到執法者的形象,這同時也會給當事人、旁聽者以及社會社會大眾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法官的庭審能力差,就會影響審判的公正性與嚴肅性,就會在人民群眾的心中降低司法公信度。
(三)提高駕馭庭審能力是確保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
法官審判是否公正,當事人、旁觀者、社會大眾主要是通過法官主持庭審來直觀感受的。法官在法庭上開庭、主持調解、宣判等等,直接反映出是否達到三個公正。要實現程序公正,法官必須在庭審過程中依法行使審判權,同時確保訴訟參與人依法行使訴訟權。這就對法官提出要求,應當讓當事人講話以充分保障當事人行使享有的訴訟權利,但又不能讓其漫無目的地講,要關於引導,歸納好當事人的陳述要點,查明案件的事實。要實現實體公正,准確運用法律,作出公正裁判。在司法實踐中,常常會聽到一些當事人對判決結果提不出問題,但對法官的態度、形象提出非議,認為法官對自己態度不好而對另一方態度很好等等。因此,確立法官的公正形象、提高庭審駕馭能力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
三、當前駕馭庭審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官的法律素養和文化素質不高,集中體現在:
1、有的法官對原、被告反復陳述以及與案件無關的陳述,不及時制止、引導,而是任憑當事人說個夠,致使整個庭審比較鬆散、漫長,有時,甚至因當事人一些與案件無關的話題使當事人之間產生新的矛盾。
2、有的法官過於急躁,經常打斷當事人的發言,有時未等當事人把話說完就予以制止。特別是在一些一方有律師代理,而另一方無律師代理的案件中,由於律師對庭審程序比較熟悉,所以對法官的一些提問能夠得心應手,而另一方當事人由於法律意識談薄,甚至是第一次參加庭審,比較緊張,不能很好的表達其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時有的法官不是給予正確的引導,而是盲目的制止,以致給當事人造成一種其權利受到剝奪的印象,從而出現「法官不讓我說話」的抱怨,最終造成當事人對裁判公正性產生懷疑。
3、有的法官不能很好地引導當事人舉證、質證,甚至出現代替當事人舉證,沒有詢問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所要證明的問題,應當庭認證的證據而沒有認證以及對認定的證據闡述理由不夠充分等。
4、有的法官由於庭前的准備工作不夠充分,再加上文化素養不高,導致對庭審中無爭議的事實和爭議的焦點歸納不全面、不準確,使庭審程序出現反復,甚至出現二次或多次開庭的情況。
(二)當事人的法律意識淡薄。特別是基層法院所面對的當事人主要是農牧民,所處理的案件主要是婚姻家庭、相鄰關系、損害賠償以及房屋租賃和買賣、借貸等類型案件,大多數案件當事人的法律知識比較缺乏、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會對法官駕馭庭審帶來許多障礙,這也會影響法官駕馭庭審的能力。
總之,有些審判人員在庭審中,不能很好的發揮法官在庭審中的指揮、引導、控製作用,駕馭庭審的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庭審的質量,導致有些庭審走過場,事實上也影響了案件實體結果。
四、提高法官駕馭庭審能力的途徑和措施
法官駕馭庭審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作為法院的審判人員,要提高庭審駕馭能力,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在審判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樹立兩種司法理念
1、樹立法官中立理念。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場與態度。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關鍵,要求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始終得到切實的保持和體現,因為法官作為裁判者對於司法公正起著決定性作用,法官中立不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和前提,還常常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尤其是社會公眾在感受、評價和確認裁判公正時,法官中立形象作為一種感性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有時法官對當事人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言語聲調的高低剛柔的細微差別,都可能使當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法官的不公平。
2、樹立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和對等理念。在法庭調查、辯論、調解的各個階段,在組織舉證、質證的各環節,都要保障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有同等的機會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理由,絕不能使一方當事人行使權利的機會受到壓制、減少,也不能使一方當事人行使權利的機會得到關照、增加。審判實踐中,有些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不太注意平等分配各方當事人發言、辯論的時間和機會。例如,在原、被告對證人提問的問題上,有的法官由於當事人的提問方式不對,就不讓他們提問,從而剝奪了他們和對方當事人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這些做法都違背了當事人權利義務平等原則,未能賦予雙方當事人對等的機會,應當予以糾正。
(二)提高三種能力
1、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庭審語言貫穿庭審的始終。庭審語言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對於當事人來說,他們認為法官在庭審上的每一句話都會對他們的案子產生影響,同時他們也想從法官的言語中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法官的哪句話帶有傾向性,哪句話帶有歧視性,哪句話對自己有利,哪句話對自己不利等。所以我們每一個法官都要不斷提高自己語言表達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力求把話說得明白、得體、准確、易懂,涉及到法言法語能夠闡釋清楚,針對不同的環境能選擇不同的說法。特別是在我們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有的案子一方當事人是蒙古族,不通曉漢語,另一方是漢族,不懂蒙語的情況下,這就對我們一些雙語法官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傾聽能力。法官應該少說,多聽,認真地聽,謹慎地說。這也是一個總的原則和技巧。法官的魅力不在於他的口才而在於他的思考和判斷。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法官不僅要善於傾聽,而且要善於在傾聽的同時觀察當事人的言行舉止等反應,捕捉一些細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內心確信,從而判斷真偽,查明事實。法官對當事人不應有好惡的心理,更不能讓當事人從法官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中覺察出變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3、提高應變能力。臨危不亂,遇事不慌,是一名法官應當具備的素質。面對想盡一切辦法維護自身利益的當事人,庭審過程中總能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妥善地處理,既不違反程序,又不過分地影響訴訟效率,需要法官具有深厚的法學功底和豐富的審判經驗,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餘。這就要求法官必須認真做好庭前准備工作,庭前認真審閱訴訟材料,組織好必要的證據交換,履行釋明義務,指導當事人舉證,做到熟悉案情,熟知案件審理涉及的法律法規,掌握當事人沖突的核心,准確歸納出案件審理的焦點,並對庭審順序和庭審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心中有數。
(三)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具體步驟
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完成開庭前的送達和准備工作。
對於開庭前的送達和准備工作,有的法官還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觀念,認為實體處理的正確,程序規范與否無所謂。司法公正要求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缺一不可。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結果和最終目的。沒有程序的保證就沒有實體的公正處理,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開庭前送達和准備工作進行,就會造成程序的違法,損害司法的權威性。
2、庭審過程中要求各方當事人嚴格遵守訴訟紀律。
開庭審理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事情,它是在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下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的訴訟活動。有的法官認為庭審就是和當事人促膝談心,拉拉家常,像茶館談心似的處理事情,有利於鈍化當事的矛盾,促成當事人的和解。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法官作為法律賦予職責的裁判者,頭頂著國徽肩扛著天平,他是法律的衛士,是正義的化身。法庭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它是解決矛盾,處理糾紛的地方,也是老百姓說理的地方,茶館式的談心,將會放縱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只有嚴格按照訴訟紀律辦案,才能更合理地保護當事人的權益。
3、庭審過程中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訴請和抗辯意見。
訴訟程序是由當事人引發的,法官是被動的,當事人的訴請事項,就是法官的審理范圍,同樣當事人的抗辯事由也就是法官的審理目標。因此,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訴請和抗辯意見,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法官歸納沒有爭議的事實和爭議焦點的關鍵。所以,法官在聽取當事人訴請和抗辯意見時,應當仔細查清當事人訴請的具體內容以及相應的依據,還應當仔細聽取另一方當事人針對訴請的具體抗辯意見和理由。
4、庭審過程中在聽取當事人的訴辯意見後,應當歸納沒有爭議的事實。
有的法官在聽取各方當事人訴辯意見後,不重視各方當事人沒有爭議事實的歸納,直接進入庭審調查。筆者認為,歸納沒有爭議的事實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訴訟效率,節省訴訟時間的關鍵,只有準確歸納出沒有爭議的事實,才知道當事人對哪些事實沒有異議,對這些沒有異議的事實就可以直接認定,不需要再組織當事人進行舉證和質證,從而節約訴訟時間,提高訴訟效率。
5、庭審過程中在聽取當事人的訴辯意見後,應當歸納當事人訴爭的焦點。
筆者相信,絕大多數法官都會做到這一點,但是如果精練的歸納出當事人的訴爭焦點,卻不是每一位法官都能做到的,尤其針對訴訟能力低下的當事人,在詞不達意的情況下,或者他的有意見的焦點隱藏在抗辯意見里。這時,我們更應當一針見血地指出雙方當事人的矛盾所在,爭議所在,然後圍繞爭議焦點進行舉證和質證。歸納當事人訴爭的焦點,是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關鍵。
6、庭審過程中應當提高舉證和質證的針對性。
當事人應當圍繞他的訴訟請求以及所主張的事實加以舉證,就當事人提供的與訴訟請求及主張的事實無關的證據材料,主審法官應當予以制止並加以說明,以使整個訴訟活動富於理性,具有針對性。對於當事人的質證意見,主審法官應當提醒當事人圍繞證據三性(即證據的合法性、關聯性、真實性)進行質證,無關的理由應當制止。
7、庭審過程中充分聽取當事人的辯論意見。
有的法官在法庭調查中,聽取了當事人的舉證及質證意見,即認為為節省訴訟時間,不再進行法庭辯論程序。實則法庭調查是對證據的辯論意見,不是整個案件事實的辯論意見,更不是法律適用的辯論意見。因此,法庭辯論是十分必要的,法官應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辯論意見。
8、庭審過程中應當言簡意賅地進行庭審小結。
在審判實踐中就每一個爭議焦點,當事人提供了許多證據,就該證據的證明效力,不能單純地進行認證,在庭審小結時,有必要針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一個總的認證,這樣既便於當事人清楚哪些證據法院已確認其證明力,哪些證據法院沒有採信,又有利於當事人在接下來的調解程序中清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調解奠定基礎,所以庭審小結是庭審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整個庭審程序的提煉。
總之,審判質量和效率的高低,最終決定於審判法官的庭審駕馭的能力,而庭審駕馭能力是由審判法官的自身素養所決定的。為此,要加強對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的教育培訓,並加強考核,組織庭審觀摩比賽,交流經驗,探索最佳模式,同時法官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學習,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實踐中,不斷提高駕馭庭審的能力。

④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人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⑤ 法官如何提高駕馭庭審的能力

開庭審理案件是考核一個法官能力的重要標准之一,好的法官能夠嫻熟地駕馭庭審活動,同時也是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1、法官要注重自己的司法禮儀。俗話說:嚴而生威。坐在庄嚴的國徽下面,法官要注重自己的儀表、神態、用語等。在平時的法庭審理中,存在很多不規范的法言法語,通過開標准庭活動,我們研究開庭時使用規范的法言法語,克服以往開庭存在的問題。使用規范的法言法語,會使當事人和旁聽人員聽後,能夠感覺到法官的威嚴和知識的淵博,對法官能夠司法公正充滿信心。否則,法官在開庭時,著裝不整,坐姿不端,舉止粗魯,語言不文明,使用不規范的語言,出現不耐煩或訓斥當事人的現象,必然會讓當事人對法官品頭論足,對法官的形象及其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直接影響到法院對外的形象。 2、按法定的程序開庭。由於民事訴訟法只是原則規定了開庭的程序,有很多問題有待我們在實踐中進行探討。在審理案件中,要克服開庭審理程序的盲目性和任意性,程序公正是保證實體公正的必要前提,程序必須是法定的。認真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在具體要求上,按照中院規定的開庭程序進行。因此,審判人員要認真的履行職責,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以應對開庭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在開庭時,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法官要具有應付的能力,這就要法官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精心組織,嚴密布置,分工明確,防止疏漏。 3、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法庭審理的准備階段包括查明到庭當事人的身份、公布合議庭組成人員、向當事人交待訴訟權利及其義務。法律賦予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法官要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任何人無權剝奪,法官必須向當事人交待訴訟權利,詢問是否有迴避事由,要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舉證、質證及辯論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查清案件的事實,確保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明確是非責任,正確的適用法律,解決雙方的糾紛,真正實現司法公正。在實踐中存在著審判人員急躁情緒和不耐煩的表現,不能認真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辯論的意見,隨意打斷阻止當事人的發言,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作法。有相當一部分法官只注重實體,不注重程序,其實程序和實體相比,程序應當重於實體,不能保證程序公正的案件,就無法保證案件的實體公正。因此,法官必須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法官要保持中立,處於居中地位,不得存在對另一方的不公正的言行。 4、法庭舉證、質證和認證。法庭舉證、質證和認證是法庭審理的中心,對如何進行舉證、質證和認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此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各級法院的作法不一。我們認為要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而決定,對於證據不多,證據不存在矛盾、事實清楚簡單的案件,採取分別由原、被告舉證、質證,然後法庭進行認證,可以在開庭時一次完成舉證、質證和認證。對於比較復雜和證據比較多的案件,採取庭前交換證據的方法,化簡案件的審理難度,在法庭審理前進行證據交換,製作證據交換筆錄,在法庭調查進行當事人舉證程序時,先說明證據交換中雙方當事人對那些沒有異議的證據,由書記員記載開庭審理筆錄中,在以下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時,對沒有異議的證據不再進行舉證和質證。對於有異議的證據,在法庭調查中,採取分別由原、被告舉證,對方當事人進行質證。 關於法庭認證問題,目前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主張當庭進行認證;第二種意見主張庭後合議庭評議時認證。我們傾向於第二種有主張意見,因為對於此類案件,在法庭調查上不可隨意認證,對有爭議的證據或證明力不十分明顯的證據,應當在庭後進行認證為好,不能以當庭認證衡量法官駕馭庭審的能力,對案件事實的舉證證明是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需要對雙方舉示的證據全面、客觀地審查和判斷最後得出結果,因此,當庭認證存在著對證據認識的片面性。 當庭認證往往會出現一些矛盾問題,作為證據要具備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的基本要素,當原、被告對同一事實提出相反的主張,並舉示證據時,就存在著雙方所舉示證據的證明力大小的問題,由於我國民事訴訟並非採取強制律師代理制度,當事人對證據的「三性」認識和證據的證明力大小的不確定性問題,有些證據具有客觀性,但與本案卻無關聯性,而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又沒有異議,導致當事人質證意見和法庭認證的不一致,如果當庭認證往往出現一些矛盾的問題。 因此,最好是在庭後合議庭評議時認證,對合議庭的認證結果在判決書中表述。採取第一種意見,會出現當庭認證後,在判決中不採信的情況,會造成當事人對法官的不信任,認為法官出爾反爾。

⑥ 一個法官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法官法》
第九條 擔任法官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年滿二十三歲;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體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這是法定條件。目前需要有司法資格
素質需要為人公正、清正廉潔,這屬於職業操守。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規定,結合社會實踐,法官應具有的素質,歸納 起來,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以下簡稱《准則》)第34條規定:「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條明確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素質,就是一個人學習修養達到的程度。政治素質無疑是指一個人政治修養所達到的程度。良好的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審判工作,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嚴格依法辦案、辦求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 一個法官如果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沒有大局觀念,僅憑法律知識,就案辦案,就會偏離政治方向、就會導致辦案的法律效果說的過去,社會效果不好的被動局面。這是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悖的,對我們的審判事業十分有害。作為人民法官必須明確:「人生存不是為了打官司,打官司卻是為了生存」。 二、良好的業務素質 《准則》第34條明確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業務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要求法官具有較高的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水平,具有較高的審判技能、技巧,熟練地法言法語運用水平,高超的庭審駕馭能力,較高的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較為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較高的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精湛的裁判文書製作水平等。 三、良好的品質 品質,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品質影響著行為。作為一個法官如果沒有良好的品質,就不能准確把握案件的是與非。在「權與法」、「情與法」、「錢與法」、「色與法」之間就會選擇錯誤,就會導致錯案發生。從而損害當事人權益、損害國家法律的尊嚴。 因此,作為一個法官應當加強道德修養,模範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養成良好的品行,為公正審判儲備高質量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使公眾不懷疑法官的司法活動。 四、良好的文體素質 文,是指文學藝術;體,是指健康的身體。並非讓法官成為文藝人才,也不是讓法官成為運動員。作為一個法官,寫作裁判文書是經常的事,如果沒有良好的文藝修養,就不會寫出精彩的裁判文書來。多一些文藝修養,不僅提高法官的寫作水平,而且提高法官的品行,品味。 我們一貫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作為一個法官,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整天躺在病床上或者一副病態損害法官形象且不說,就算具有再高的水平,也難以施展。所以,一個法官應當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健康身體,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各項審判任務。 五、較豐富的社會經驗 法官審案與社會各界都會直接接觸,公開開庭更是法官與公眾接觸的主要途徑。從這一方面說,法官也是公眾人物。作為一個法官,如果不了解所服務地域的風土民情,就很難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所以,一個法官就應當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熟知當地的民俗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同人民群眾交流,才能把案件審的更好。 現在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搞素質教育。原因在於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只顧學習專業、什麼歷史、民俗全然不顧,這不懂那不懂成了時尚。那麼,我們不僅要問:這樣的學生如何在社會上生活呢?什麼都懂,不要求什麼都精,我想這大概就是「知識淵博」的涵義。一個知識淵博的法官,面對案件、面對當事人、面對社會,就會瀟灑自如,就會做到「快樂審判」。

⑦ 作為一名法院法官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應該需要有哪些

現在是法制社會,對法官的要求很高。首先法官要有鮮明的為人民服務秉公執專法不徇私屬舞弊的強烈願望。第二要有堅實的法律法規基礎。對本職工作的業務要熟悉。第三要有比較好的溝通能力。第四,要善於不斷的學習與提高自己與時俱進。

⑧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一要修「心」。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其一,應當秉承對法律的崇仰之心。「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在其著作《宗教與法律》中曾經這樣表述。法律信仰是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作為最接近法律,最應當守護法律的群體之一,法官必須懷有對法律的虔誠信仰,並將這種信仰當做公正廉潔執法的重要支點,時刻保持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讓內心對法律的純正信仰成為指引自身工作、生活的最高准則;其二,應當保持對法官職業的熱愛之心。作為預備法官,應當盡快實現思維轉變,認識到法官職業的神聖與偉大,培養對法官職業的赤誠熱愛,樹立身為人民法官榮譽感、責任心,做到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其三,應當懷有對人民群眾的感恩之心。人民法官具有人民性,每一名法官必然來自人民,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踐行法官職責,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必須做到時刻懷有感恩之心,牢記「人民法官為人民」這一行為准則,堅持走群眾路線,把人民群眾當親人,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想方設法為群眾解難,以司法為民、利民、便民、愛民的實際行動,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回報人民、回報社會,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

二要修「德」。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法官是社會正義的化身,是人民平安、國家穩定的守護神,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關口。要成為合格的法官,必須恪守以司法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法官職業道德。作為人民法院司法核心價值觀的「公正、廉潔、為民」,是法院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穩定、最本質的部分,它高度濃縮了當代中國法官的行為理念和價值追求,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法官履行神聖職責的共同思想基礎。首先,必須牢固樹立公正的司法理念。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只有公正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才能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升法院、法官的公信力。人民法官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必須時刻牢記公正,切實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做到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努力實現辦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其二,要牢記清正廉潔的司法要求。「公生明,廉生威」,堅守廉潔司法,才能彰顯法律的權威和法官的威嚴。法官的清正廉潔是維護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保障,也是法官應當具備的價值觀和基本品質。「廉潔」是人民法官的立身之本,作為一名人民法官,必須恪守職業道德,保持職業良知,嚴格遵守「五個嚴禁」等審判紀律和廉政規定,不為金錢所誘,不為人情所惑,不為關系所擾,不為權勢所迫,堂堂正正辦案,乾乾凈凈做人,以清正廉潔取信於民。其三,要謹記司法為民這一根本思想。要確實樹立為民司法的價值觀,並通過具體工作中的言行將這一原則認真體現和落實。作為法官,應當有一顆愛民之心,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需,努力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切身利益。

三要修「知」。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須常存好學之心,始終堅持學習,不斷擴展自身知識層面。首先,要加強對法律專業知識的研習,及時掌握最新法律規定及法學研究成果,不斷充實自身專業知識,提升自身法律素質,適應法律體系形成對法官司法能力的新要求。其次,要注重對其他各學科知識的學習,了解。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總是會遇到形形色色的糾紛,往往涉及各種學科的知識,法官注重對其他學科的延伸學習,掌握各種基礎學科的基本知識,學習社會經驗,改善自身知識結構,有助於對案件事實的准確把握,從而更有效地做出正確裁判。此外,我們的社會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法官在司法工作中遇到的各類糾紛的特點同樣不是一成不變的。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型、疑難、復雜案件,法官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水平,以應對社會發展對法官帶來的新要求、人民群眾對法官的新期望。

四要修「能」。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注重學習各種實用技能。首先,要培養嫻熟的法律應用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如果僅有嚴守公平正義的信念和決心,卻沒有嫻熟的法律應用能力,結果往往是紙上談兵,,最後處理的案件往往既違背了法律的本意,也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作為一名法官,首要就是正確把握這種能力,不斷提高司法審判技能,為通過自身工作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奠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把握行之有效的審判藝術。在司法工作中,要講究案件的審理方法,經常性的就審判實踐中有價值、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調研、探討,從而實現辦案藝術的不斷提升。同時,更要加強調解藝術的研究,提高調解的能力,要保持較強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善於掌握和理解當事人的心理並從中切入來實現當事人雙方各自利益的歸屬,真正做到定紛止爭。再次,要提升自己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實質能力。法官是矛盾的最終裁決者,是公平和正義的化身。擔當著裁判是非曲直、調處社會矛盾的責任,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必須具有妥善應對各種突發性案件狀況,綜合掌控全局,控制案件節奏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過硬的業務素質,切實辦理好各類案件,處理好各種問題,得到人民群眾的尊重和信賴。

熱點內容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