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秦朝法官

秦朝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4-22 18:09:07

1. 請問古代的法官律師叫什麼名字

古代的律師稱謂:「狀師」也就是「訟師」。《清稗類鈔·獄訟類》里收錄了清代數十則著名「狀師」的故事,他們譎詐多謀,壞法亂紀,除了勾結官吏,包攬訴訟外,也經常每能以不可思議的機巧手段,在訴訟里獲得勝利。他們的角色類似於現代的律師,但刀筆及巧詐工夫尤勝近代的律師一籌。

古代法官等級

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和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撫等
中央:一般所有皇帝都有最高司法權
周時設大司寇,為最高司法官
秦漢時最高司法官是廷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最高司法官仍舊是廷尉,但三國東吳稱大理,北朝的北周稱大司寇,北齊稱大理寺卿,東漢後,尚書台下均有兼管司法的部門
唐時,大理寺卿掌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百官犯罪案件及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對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及疑難案件有重審權;刑部尚書掌司法行政及復核權,類似現代司法部長一職。
宋時刑部尚書仍舊掌司法行政和復核權,但刑部左右曹可以審其他案件,職權有所擴大;宋太祖設審刑院,其職權是對地方上報案件進行備案,並對案件有評議權。宋神宗時審刑院並入刑部。大理寺此時地位下降,成為二線審判機關,即復核機關。
明清仍舊沿襲刑部審刑,大理寺復核的辦法。
地方:
一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官員均有司法權,如縣、州、府長官等,比較特別的有:
宋時在州縣上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其長官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可對地方官員的審判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輕者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明代的省設提刑按察司,長官為提刑按察使,有權審結徒刑案件,流刑以上案件則要報送中央批准執行;府一級無任何審判權,只是承上啟下,復審州縣上報案件;州縣一級有權審結苔杖案件。明代的司法審判制度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審判制度。即「縣官審、州官二審、府尹復審、按察使終審、刑部及皇帝終裁」
清代略有不同,州縣一級為第一審級,決苔杖;府為第二審級,掌復核;按察使為第三審級,決死刑、軍流等,但需上報執行;督撫為第四審級,可對徒刑案件結案,但軍流以上仍需上報刑部。
清代末的修法運動,大致吸取了近代的司法制度,但不完全,不贅述。。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統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撫

2. 秦朝的司法機關是什麼

皇帝是秦朝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集中體現,總攬全國一切大權,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政事全憑皇帝個人的專制權裁決,所謂「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一方面表現在為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在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的判決,皇帝擁有最後決定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皇帝有權直接審判案件,史籍中有許多關於秦始皇專任刑罰、躬操文墨、親自斷獄、隨意輕重的記載。

秦朝,設廷尉作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屬於「九卿」之一,其官名稱「廷尉」,其機構也稱廷尉。戰國時就有延尉的設置,為各國的最高司法官,惟獨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廷尉的職責,是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審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審核平決各郡的疑難案件。

地方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郡守、縣令也掌管司法,並在縣令之下設縣長,主管文書、倉庫和司法等事務。基層組織「鄉」則設「嗇夫」和「秩」,掌訴訟和賦稅。遇有「盜賊」案件,則由「游繳」偵緝逮捕人犯。鄉不能審決的,報郡,由郡守審理。郡不能審決的,則上報中央廷尉。

訴訟

秦朝的訴訟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官糾,即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另一種是民舉,即當事人直接告訴。對於當事人直接告訴的案件,必須屬於「公室告」,官府才予以處理。依據雲夢秦簡的解釋,所謂「公室告」,就是控告他人的賊、盜行為。所謂「非公室告」,是指父母對子女盜竊自己財產的行為提出控告,子女對父母、奴婢對主人擅自施加的刑罰提出控告。「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子盜父母、父母擅自刑、殺子女及奴妾,不為公室告」。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當事人堅持告發,則「告者罪」。這是維護封建等級特權的規定,也是奴隸制殘余的反映。

秦時是根據犯罪的性質和訴訟當事人的身份,區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劃分,是封建尊卑倫常關系和主奴等級在訴訟制度上的反映。但由於秦統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少,因此在訴訟中儒家綱常倫理沒有明顯的約束力。秦律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也只是不予受理而已,並非列為「不孝」之罪。不僅如此,秦律甚至鼓勵妻告夫,由此可見秦時訴訟中仍盛行法家「嚴酷」的法律觀念。

秦統治者為了分化犯罪集團,打擊頑固的犯罪分子,規定了自首者即秦簡中所謂的「自告」,可以減免刑罰,所謂「先自告,除其罪」。

秦朝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指導下,一方面重視基層官吏向縣級司法機關的糾舉,另一方面也強調御史對官吏枉法負有糾彈告劾的。

1.重視現場勘驗

從秦律所記載的案件來看,比較重視現場勘驗和司法鑒定。一般派縣令史親臨現場勘驗,並寫出詳細報告。雲夢秦簡的《封診式》中關於「賊死」、「經死」、「穴盜」「出子」等幾個案件的愛書(秦時的司法文書)記錄,非常詳細具體。既有被害人的衣著、殺傷部位和作案人殘留痕跡等細節,又有周圍情況及知情人提供的旁證材料,體現了執法者慎重的態度,反映了當時司法官吏在司法實踐方面的豐富經驗,同時也說明秦時在生理學、法醫學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司法機關調查取證、勘驗現場,須查封,被稱為「封守」,然後再進行審訊,即訊獄。

2.拷訊制度

關於秦的審判原則,在秦簡律文中有如下規定:「治獄,能以書(筆錄)從跡其言,毋答掠而得人情為上;答掠為下;有恐為敗」。意思是說,能根據供詞追蹤盤問,不用拷掠而得到真實情況是上策;用拷掠的辦法得到案情,是下策;因為恐嚇而搞不清案情的,是審判的失敗。

依據這條原則,對刑訊又作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然後,就矛盾及交代不清之處詰問,再聽取當事人陳述,如多次變供「更言不服」者,可用刑訊。凡受答掠的,必須在筆錄上寫明:當事人某某多次更改供詞,經過答訊,再沒有辯解了;答訊人簽名。正是由於口供是判案的惟一依據,所以秦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審判的方式,要求聽取各方面的陳述,不輕易詰問,並以「愛書」的形式記錄整個鞫訊過程。「愛書」的存在,說明秦朝審判制度是比較健全的。

這些原則反映了封建國家初建時期依法為治的某些精神,比起一味地刑訊逼供斷獄有值得肯定之處。

3.讀鞫與「乞鞫」

取得口供以後,田法官作出裁決,並向被告宣讀,稱為一讀鞫」。讀鞫之後,如當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復審,稱為「乞鞫」、重審的要求可以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以由他人代為提出。

3. 如果錯判,秦朝時法官該負那些責任

秦始皇說了算

4. 秦朝司法機構特點

秦朝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沿用秦國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仍是皇帝掌握司法大權,在皇帝之下設專職的司法官吏。(1)、中央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關仍是廷尉,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以及地方上報的疑難或重大案件,除此以外,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2)、地方司法機關:在地方上仍然實行郡縣兩級制,由郡守、縣令兼理司法審判。鄉間有專門的官吏負責輕微民事案件的審理,叫做有秩嗇夫,另外由游徼來維護治安。

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建立了強大的統一的民主的法治社會。這個法治社會有如下特點:一、法律統一,法律約束了社會所有的重要領域,貨幣、度量和文字。二、高度的中央集權。三、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統一了國家意志。正因為秦始皇的偉大貢獻,中國才發展到今天,沒有分裂。在民主、法治社會中,不管是誰,違反了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例如焚書坑儒,如果換成現在肯定做不好。因為現在很多事情都不服從法治,另外干預司法審判的也多。而那時,執法就很好。焚書坑儒事件大概有400多個名望很高的知識分子因為違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當時,因為法律健全,沒有人敢於干預司法審判。有人說那是皇帝為維護封建王朝自身的利益,而濫加殺戮。這個認識是單薄的。通過分析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始皇帝用畢生精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社會。贏政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社會後,社會發展就趨於平等。趙高在指鹿為馬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錯誤的,但是因為趙高是秦朝最大的法官,他指鹿為馬,受到民眾、群僚的擁護和愛戴,而秦二世也只能服從民主、法治了。這個事件說明,秦朝時期,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司法同時也是獨立的。皇帝陛下是不能幹預司法審判的,並且受到了民主的監督。另外,皇帝陛下也是高度的自覺的服從民主、法治的楷模。

5. 漢承秦制,但為甚麼秦國的法官制度,沒有被漢朝承襲

漢承秦制主要承襲的還是皇帝制度和郡縣制度等大的方面,當然漢朝的專律法很大程度上是承襲於秦屬朝的。
至於法官制度為什麼沒有被承襲么……這個只能算是有所損益中被「損」的部分了,秦朝畢竟是崇尚法家,以吏為師,而漢朝起先是黃老,這個講究的是無為,後來又是儒家。這兩個思想流派對於「訟」都是想消除的,也就是說,他們對於法律訴訟是持不贊成態度的,能夠消除是最好的,處理訴訟是萬不得已的事情。孔子就說過,處理訴訟的能力他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他要做的是消除訴訟。老子如此崇尚自然而反對人工造作,並且完全「反智」的人自然也不會贊同訴訟,他的理想世界是雞犬之聲相聞的世外桃源啊……所以我想漢朝的主流思想是對廢黜這個制度有比較大的影響的。

6. 秦朝的最高中央司法官是

是廷尉

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機構體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回夫。

丞相。《漢書》:「相國、丞答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長官,百官之長。呂不韋、李斯均為宰相。

太尉。《漢書》:「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戰國時候秦國為國尉。最高軍事長官。

御史大夫。《漢書》:「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圖籍秘書」,轉呈公卿奏事,按章彈劾百官,有時受皇帝命令處理重大案件。《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翻)銷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執行機構。

奉常。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負責皇帝宮殿門戶警衛的官吏,直接負責皇帝安全,與皇帝接觸頻繁。

衛尉。負責整個宮城門戶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親衛軍。

太僕。負責皇帝的車馬儀仗,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的長官。

典客。負責外交和少數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全國租稅服役與財政的收入和支出。財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澤稅收。

7. 我國古代,哪個官職在秦代時為最高司法長官

秦帝國是很注重法治的國家,為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司法官吏體系。中央的最高司法官吏是廷尉和御史大夫,京師的司法長官是內史,郡縣的最高司法長官分別是郡守和縣令縣長。

8. 秦朝有三法司這一名稱嗎

秦朝有三法司這一名稱,但是三法司真正成立於明朝

三法司是中國古代三個中央司法機關的合稱。秦代《商君書·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後世「三法司」之稱即源於此。

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也稱「三司會審。」

9. 闡述秦朝的「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制度

「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學習法律,加強普法教育。「以吏為師」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專指」法官、法吏(原文:《商君書。定分》「吏、民(預)知法令者,皆問法官。故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故聖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所以定名分也」)
以吏為師即整個社會除文吏外,沒有具備文字能力的人,人們要學習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員學習。政府官吏承擔教育行政官員和教師職責。
以法為教意思是說人們學習知識的內容只限於朝廷的法令,即秦律。人們看到的文字也只能是朝廷的法令,法令要求你作什麼你就作什麼,不能有絲毫違背。

10. 中國第一個法官

堯舜時代的皋陶是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的「司法鼻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大法官。
在秦漢以前檢察官與法官沒有明顯的區別,到了秦朝時出現了廷尉這種官職(也叫大理)就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官。

據載,早在春秋時代,鄭國的鄧析就曾專門從事法律服務,他「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他不僅受託代理訴訟,還傳授法律知識,且頗受歡迎,以至「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從這個意義上講,鄧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間律師,他所從事的活動可看作中國律師制度的源起。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