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自然人
Ⅰ 被執行人是自然人的財產如何分配
被執行人是自然人的,對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凍結的財產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以申請參加參與分配程序,主張優先受償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93條:對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凍結的財產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以申請參加參與分配程序,主張優先受償權。
第94條:參與分配案件中可供執行的財產,在對享有優先權、擔保權的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順序優先受償後,按照各個案件債權額的比例進行分配。
第95條:被執行人的財產被分配給各債權人後,被執行人對其剩餘債務應當繼續清償。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債權人的申請繼續依法執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條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第九百八十八條
得利人已經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相應范圍內承擔返還義務。
Ⅱ 法院提到的當事人和自然人有什麼區別
法院提到的當事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法人。因此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Ⅲ 法院自然人甄別類型
自然人的分類:
1.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2)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1)年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和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民事行為欠缺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患痴呆症的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1)未滿十周歲的兒童以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2) 對於精神病人,依其精神狀況,經過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通過特別程序進行宣告其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實施民事行為,只能由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理,但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有關司法解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及報酬的行為有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Ⅳ 「被執行人」和「自然人」指的是什麼人
被執行人和自然人的區別在於失信二字。被執行人:通過法院判決,需要承擔對應執行義務的人員,進入執行程序時,都可以稱為被執行人。自然人是民法上的自然人首先是具有自然生物屬性的人,從出生開始就獲得了民事主體資格。
【法律分析】
長期以來,誠信缺失一直是困擾社會經濟發展與轉型的突出問題,從最初的「三角債」到後來的「執行難」,無不反映了「誠信守約」基本社會風尚的缺失。部分具有履行能力的債務人,以逃避、規避甚至暴力抗拒等手段拒不執行生效法律文書,但由於尚未建立起規范和健全的信用懲戒機制,大量失信行為不僅沒有因此受到懲處,反而會經常因為能夠逃避履行義務而得到好處。為解決上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適時推出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這對於建立健全懲戒制度,壓縮惡意逃債者的生存空間,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義務,促進樹立誠實守信、依法履約的良好社會風尚,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人民法院還可以對失信被執行人限制其高消費。被限制高消費後,不得有以下以其財產支付費用的行為: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旅遊、度假;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費行為。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依法對其進行信用懲戒:(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二)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三)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四)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五)違反限制消費令的;(六)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
Ⅳ 公民能不能以自然人的身份參加行政訴訟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我國《律師法》第14條規定:「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不得以律師名義執業,不得為牟取經濟利益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務。」因此綜上,沒有律師證的自然人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的代理人,但是不得收取費用。【行政訴訟參與人】行政訴訟參與人是與行政訴訟參加人不同的概念。行政訴訟參與人,是指除審判人員、書記員和執行人員以外參與行政訴訟過程的個人和組織,其范圍大於行政訴訟參加人的范圍,它除了行政訴訟參加人外,還包括其他訴訟參與人,即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和訴訟結果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也不受法院判決或裁定的拘束,所以他們和訴訟參加人處於不同的訴訟地位。【行政訴訟參加人】是指作為行政訴訟主體參加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和類似當事人地位的訴訟代理人。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和第三人,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行政訴訟當事人】是指因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到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和參加訴訟,並受人民法院判決、裁定拘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及行政機關。當事人是行政訴訟參加人的核心,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和第三人。當事人在不同的訴訟程序中有不同稱謂:在第一審程序中稱為原告、被告、第三人;在第二審程序中稱為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在審判監督程序中,如適用第一審程序,稱原審原告、原審被告,如適用第二審程序,稱原審上訴人、原審被上訴人;在執行程序中,稱為申請執行人和被申請執行人。行政訴訟當事人的主要特徵】①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②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即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③受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的拘束。【行政訴訟權利能力】是指能夠享有行政訴訟權利和承擔行政訴訟義務的資格。具備了這種法律資格,才能以自己的名義到法院起訴、應訴和參加訴訟,從而成為行政訴訟當事人。公民的訴訟權利能力,從出生時開始,到死亡時消滅;而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行政機關的訴訟權利能力,從成立時開始,到撤銷、解散時消滅。行政訴訟行為能力】是指具有行政訴訟權利能力的人,以自己的行為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的資格。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行政機關都具有訴訟行為能力。法人或其他組織和行政機關的訴訟行為能力於它們成立時開始,於撤銷、解散時結束。【行政訴訟的原告】是指與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並對該行為不服而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原告的主要特徵】①必須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②必須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並對該行為不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③必須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指作出與原告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具體行政行為且原告不服該行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通知其應訴的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被告的主要特徵】①被告只能是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即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②必須作出了與原告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且原告不服的具體行政行為;③必須由人民法院通知其應訴。【未經行政復議的被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過行政復議的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共同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法律、法規授權與行政機關委託時的被告】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時的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具體行政行為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時的被告】當事人不服經上級行政機關批準的具體行政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在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
Ⅵ 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自然人死亡的情形
一、中國法律現在沒有「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自然人】死亡的規定」。
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三、民法典還未生效。
四、我國《憲法》和其它法律對於」中國人「的法律上稱謂都為【公民】,而不是【自然人】,法律也不會將早產兒稱為是不自然人。
總結;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他人死亡的; 1,【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的;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的;3,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不需要二年),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宣告其死亡。
Ⅶ 被告方為自然人,法院向其送達傳票由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簽收合法嗎
這樣做是不合法的,因為他不是法人代表,用他簽字不行,不好使
Ⅷ 民事訴訟可不可以委託自然人
可以,但需要條件。如是你的親朋好友,且是你單位或居住地村委推薦的人
Ⅸ 協會推薦的自然人能出庭代理民事案件嗎
協會推薦的自然人,能出庭代理民事案件。其他公民經法院許可,也可以作為訴訟代理人。法律規定當事人委託其他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時須經法院的許可,主要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和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防止缺乏陳述和辯論能力,不能勝任訴訟的人及其他可能損害當事人利益的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法律分析
委託訴訟代理人包括律師,律師是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執業,須取得律師職業資格和執業證書。接受民事案件當事人的委託,作為代理人參加訴訟,是律師的業務之一,也是律師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一種主要方式。當前我國的律師隊伍已逐步壯大,加之律師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和訴訟技能、經驗的優勢,因此律師已成為我國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主體部分。當事人的近親屬,當事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為其近親屬。信賴是委託代理關系的前提和基礎,當事人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賴才委託代理其進行訴訟的。近親屬同當事人關系親密,容易得到信賴。並且,作為訴訟代理人通常能夠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權益。社會團體推薦的人,我國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社會團體,如工會、商會、婦聯、殘聯、文聯、消費者協會等,這些社會團體一般都專門設有法律事務部,對其成員承擔著某種保護責任。當發生涉及其成員重大利益的案件時,對其成員承擔著某種保護責任。當發生涉及其成員重大利益的案件時,這些社會團體往往會推薦法律事務部的工作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作作為訴訟代理人通常能夠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Ⅹ 法律上說的「自然人」是什麼意思
自然人指:自然狀態下出生的人。
自然人(natural person) 即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是基於出生而取得民事主體資專格的人。其外延包括本國公民、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自屬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是民事主體。
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自然人是在自然狀態之下而作為民事主體存在的人,代表著人格,代表其有權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
(10)法院自然人擴展閱讀:
法律特徵:
自然人主體資格具有廣泛性,即任何人都要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願意,都要受到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自然人也具有主體資格的平等,民法上的平等是機會平等,而不是實質平等。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民事權利,有平等的民事義務。
自然人的住所:
自然人的住所,就是一個公民長期居住和生活並進行民事活動的中心地點,住所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有著密切的聯系。
居所是自然人臨時居住的地方。身份證與戶籍具有同樣的法律意義,都是證明公民民事身份的文件,在我國,一個人只能有一個住所即戶籍所在地;當其離開住所而長期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經常居住地,經常居住地的最後連續居住時間必須是一年以上,住院治療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