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林法官
『壹』 東京審判給戰犯提問的是誰
中華民國 梅汝璈 律師;國民政府立法院第四屆立法委員
澳大利亞 威廉·韋伯爵士 澳洲最高法院法官;法官團主席
加拿大聯邦 愛德華·史都華·麥克杜加 加拿大魁北克省上訴法院法官
法國 亨利·伯納德 巴黎第一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
英屬印度 拉達賓諾德·巴爾 加爾各答大學法學院講師,加爾各答高等法院法官
荷蘭王國 伯特·羅林教授 烏特勒支大學法學教授
紐西蘭 哈維·諾斯克羅夫特 紐西蘭最高法院法官
菲律賓自治領 德爾芬·哈那尼拉 總檢察長;最高法院成員
英國 派翠克法官閣下 蘇格蘭大法官、蘇格蘭司法學院理事會成員
美國 約翰·帕特里克·希金斯 麻省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密朗·C·克萊墨爾少將 於1946年7月代替希金斯
蘇聯 伊凡·密切葉維支·柴揚諾夫少將 最高軍事法院成員
『貳』 大法官的歷任
·第一屆大法官(37-47)
燕樹棠向哲濬(38.4.1-47.9)黃又昌魏大同(38.4.1-47.9)張式彝(37.7-37.11)蘇希洵(38.4.1-47.9)李伯申(37-40)夏勤(38.4.1-39.9)胡伯岳黃正銘(41.4.1-47.9)洪文灡徐步垣(41.4.1-47.9)張於潯(37-40)王風雄(41.4.1-47.9)林彬(37-40)曾劭勛(41.4.1-47.9)劉克雋蔡章麟(41.4.1-47.9)沈家彝韓俊傑(41.4.1-47.9)翁敬棠何蔚(41.4.1-47.9)葉在均(40.4.1-47.9)
·第二屆大法官(47-56)
林紀東曾繁康 徐步垣 黃演渥 胡伯岳史尚寬黃正銘胡 翰 (51.7-56.9) 曾劭勛 (47.7-53.1) 史延程 王之倧 諸葛魯 洪應灶 黃 亮 (53.9.16-56.9) 金世鼎王昌華(53.9.16-56.9) 景佐綱
·第三屆大法官(56-65)
林紀東黃演渥 (56-60) 金世鼎 胡伯岳黃亮景佐綱 王之倧 歐陽經宇 李學燈田炯錦(60-60)黃正銘(56-60) 戴炎輝 (60-61) 管歐陳朴生(61-65)張金蘭 (大法官)(61-65) 范馨香 (61-65) 洪應灶陳世榮(61-65) 程德光 (56-58)翁岳生(61-65) 曾繁康
·第四屆大法官(65-74)
陳朴生塗懷瑩翁岳生李潤沂(65-71)林紀東蔣昌煒 瞿紹先 洪遜欣 (65-70) 梁恆昌 楊與齡 范馨香 楊日然 (65-71)陳世榮楊建華(65-71) 鄭玉波李鍾聲(65-71) 姚瑞光馬漢寶(65-71)
·第五屆大法官(74-83)
劉鐵錚 瞿紹先 范馨香 (74-76.11) 楊與齡 馬漢寶 楊日然 (74-83) 楊建華 史錫恩翁岳生陳瑞堂 李鍾聲李志鵬吳庚 張承韜 鄭健才 張特生
·第六屆大法官(83-92)
翁岳生陳計男劉鐵錚曾華松吳庚董翔飛王和雄楊慧英王澤鑒戴東雄林永謀蘇俊雄林國賢黃越欽施文森賴英照城仲模(辭職獲准)謝在全孫森焱
『叄』 於歡案主審法官是誰
二審主審法官是吳靖。
於歡案因「刺死辱母者」的相關報道,備受輿論關注。2017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城市中級法院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於歡無期徒刑。同年6月23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於歡故意傷害案二審公開宣判,以故意傷害罪改判於歡有期徒刑5年,維持原判附帶民事部分。
吳靖認為,作為法院而言,面對輿論高度關注的案件時,首先要認真梳理社會關注的問題有哪些,同時認真研究引發社會關注的原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把社會關注作為改進工作、補齊短板的一個巨大動力,同時要以實事求是、開誠布公和真誠的態度,對社會所關注的問題給予積極的回應。
(3)王國林法官擴展閱讀:
對於於歡案改判,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林文學談到,法院堅持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回應關切,嚴格依法審判,最大限度地堅持司法公開,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林文學看來,群眾對司法案件的關注,實際上是群眾高度關注法院工作,既是對法院工作的監督,更是一種期待,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期待,法院必須要回應這種期待,滿足這種需求。
林文學認為,在於歡案二審的審理中,山東高院傾聽群眾的呼聲,回應群眾的關切,接受群眾的監督,使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高度統一。山東高院同時還堅持司法定力,依法嚴格辦案,依照法律的程序,依照法律的規定,認定事實、適用法律。
林文學強調了該案二審庭審的信息公開:在整個庭審過程,通過圖文、視頻發布176條微博,將整個庭審完全呈現在公眾面前,消除了各種質疑。
他認為從中啟示有三點,一是始終堅持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社會關切;二是始終堅持司法定力,嚴格依法裁判;三是始終堅持最大限度的司法公開。
談及是什麼讓輿論回歸理性時,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陳有賢表示,最主要的是司法公開,也就是增加透明度。
『肆』 參加東京大審判的11位法官叫什麼名字
東京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菲律賓各1名法官組成,共11名;11國又各派檢察官1人。澳大利亞法官 W. F. 韋布任庭長,美國律師J.基南任檢察長。美國: 約翰·帕特里克·希金斯(John P. Higgins) 麻省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密朗·C·克萊墨爾將軍(Major-General Cramer) 於1946年7月代替希金斯 中華民國: 梅汝璈 律師;立法院立法委員 (吳學義法律顧問) 英國: 帕特里克·德富林勛爵(Hon Lord Patrick) 蘇格蘭最高法院法官 蘇聯: 伊凡·密切葉維支·柴揚諾夫將軍(Major-General I.M. Zarayanov) 最高軍事法院成員 加拿大: 愛德華·斯圖爾特·麥克杜格爾(Edward Stuart McDougall) 前法官,加拿大省最高法院 法國: 亨利·柏奈爾(Henri Bernard) 巴黎首席檢察官及首名軍事法官 澳大利亞: 威廉·韋伯爵士(SirWilliam Webb) 澳洲最高法院法官;法官團主席 荷蘭: 貝爾特·羅林( Professor Bert R?ling) 烏特勒支大學法學教授 印度: 拉達賓諾德·巴爾(Radhabinod Pal) 加爾各答大學法學院講師;曾提出異議 紐西蘭: 艾里瑪·哈維·諾斯克羅夫特(Harvey Northcroft) 紐西蘭軍法處長 菲律賓: 德爾芬·哈那尼拉(Colonel Delfin Jaranilla) 律政司;最高法院成員
『伍』 東京審判的法官名單
美國:約翰·帕特里克·希金斯(John P. Higgins) 麻省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密朗·C·克萊墨爾將軍(Major-General Cramer) 於1946年7月代替希金斯;
中國:梅汝璈律師;立法院立法委員 (吳學義法律顧問);
英國:帕特里克·德富林勛爵(Hon Lord Patrick) 蘇格蘭最高法院法官;
蘇聯:伊凡·密切葉維支·柴揚諾夫將軍(Major-General I.M. Zarayanov) 最高軍事法院成員;
加拿大:愛德華·斯圖爾特·麥克杜格爾(Edward Stuart McDougall) 前法官,加拿大省最高法院;
法國:亨利·柏奈爾(Henri Bernard) 巴黎首席檢察官及首名軍事法官;
澳大利亞:威廉·韋伯爵士(SirWilliam Webb) 澳洲最高法院法官;法官團主席;
荷蘭:貝爾特·羅林(Professor Bert R?ling)烏特勒支大學法學教授;
印度:拉達賓諾德·巴爾(Radhabinod Pal)加爾各答大學法學院講師;曾提出異議;
紐西蘭:艾里瑪·哈維·諾斯克羅夫特(Harvey Northcroft) 紐西蘭軍法處長;
菲律賓:德爾芬·哈那尼拉(Colonel Delfin Jaranilla) 律政司,最高法院成員。
『陸』 南京法官王浩事件
負責農業、農村、民政、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移民和農科教統籌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農村工作辦公室(含農經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含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移民辦)、水產局、農業機械管理局、農墾事業管理局、糧食局、供銷合作聯社、民政局(含老齡委辦公室)、殘疾人聯合會、扶貧開發辦公室、白蓮河工程管理局、老區建設促進會,協管市氣象局、水文局。承擔市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王浩鳴要求,全市供銷社系統一是要高度重視「新網工程」建設。在全國擴大內需、我市新農村建設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勢下,供銷社系統要大力發展農村經營網路,構建連鎖配送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要加強基層社建設,築牢供銷社服務「三農」的基礎。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深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各地供銷社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骨幹產品,牽頭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社,扎扎實實地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起來,今年要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個由供銷社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標。通過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三是要抓好招商引資,為黃岡經濟發展作貢獻。各級供銷社要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幹項目年」要求,發揮自身優勢,內引外聯,聯合合作,大上項目,為我市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柒』 法院法官名單
首席大法官
王勝俊
一級大法官
沈德詠
二級大法官
張軍
萬鄂湘
江必新內
蘇澤林
奚曉明
熊選容國
李玉成
李克
劉家琛
王秀紅
黃爾梅
景漢朝
池強
張立勇
張忠厚
張文顯
康為民
周玉華
羅布頓珠
羅殿龍
鄭少三
李少平
趙祥娃
肉孜·司馬義
王維山
左世忠
公丕祥
應勇
周溯
南英
馬三剛
馬新嵐
王振華
劉玉順
孫華璞
安東
齊奇
許前飛
鄭鄂
錢鋒
高勇
董治良
梁明遠
劉曉陽
『捌』 阿壠的人物生平
1907年2月,阿壠生於杭州一個市民家庭,只念了幾年私塾和高小,就被送到綢布店做學徒。他利用夜晚的時間自學,20歲時就在杭州的報刊發表舊體詩和小品文。他讀中學時酷愛文學,尤其喜歡詩歌,嘗試著給杭、滬、寧等地的報紙副刊和文學刊物投稿。發表了一些詩作。他的詩風沉鬱,自具一格,曾受到郁達夫、徐志摩等名家的好評。上世紀30年代初,阿壠多以筆名「S·M」發表作品。他當過職員、編輯,思想追求進步,「九一八」以後多次參加抗日救國遊行,曾被當局拘禁。不久,綢布店倒閉,阿壠隻身來到上海。在「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下,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經濟系。他讀到魯迅的著作,深受感染。
一·二八事變爆發,阿壠目睹吳淞口的校舍被日軍炮火摧毀。他感到在強敵面前,僅靠「實業救國」遠遠不夠。1933年他考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10期步兵科,至南京受訓。畢業後在國民黨第88師任見習軍官及少尉排長。沒過多久,他就參加了淞滬會戰。他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們來到閘北最前線。在一次敵機轟炸中,阿壠臉部受傷,不得不離開隊伍治療。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感受,他將其寫入報告文學《閘北打了起來》和《從攻擊到防禦》,以S·M的筆名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雜志上。
《大晚報》特聘記者曹聚仁也寫了大量戰地通訊,但他只能在88師師長孫元良的司令部根據地圖、戰報和消息寫作。「七月派」詩人羅飛說:「淞滬抗戰期間,當時前線也有隨軍記者在活動,但像阿壠這樣深潛在生活的最底層,手持武器與士兵同生死共榮辱一起戰斗的作家是極少的。」
阿壠不僅寫到了愛國的熱情,也寫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真實的人性。晚年,胡風在回憶錄中寫道:「他(阿壠)把戰爭初期雄壯的東西和悲慘的東西都送給了讀者,是抗戰初期的忠實的記錄之一。」
部隊中的種種情況使阿壠失望。少年時的好友陳道生是中共地下黨員,受到他的影響,阿壠逐漸傾向革命和共產黨。
1938年7月,胡風在武漢第一次見到阿壠。胡風記得他身材不高,但面容堅毅、真誠,滿懷激情卻不溢於言表。他們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阿壠向胡風透露了對國民黨政治體制和人事作風的不滿,對共產黨則充滿信任和希望。
在胡風的介紹下,阿壠去見了當時在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的吳奚如(周恩來的政治秘書之一)。吳奚如對阿壠印象很好,決定介紹他到延安去學習,並計劃讓他在學習之後回到國民黨部隊,從事情報工作和統戰工作。
1938年11月,阿壠動身去延安。為掩人耳目,他隻身從衡陽步行到西安,與18集團軍取得聯系後,再進入他「夢想的王國」(阿壠語)。他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和延安抗大學習,感受到和國民黨部隊截然不同的氣息。那裡的生活深深吸引著他,他贊美窯洞像蜂巢,而這里的人似釀蜜的蜜蜂。在詩歌《哨》中,他寫道:
一月的夜的延安
前線帶回來的一身睏倦
從這深深的夜逾越過去
又是新紅太陽的戰斗的明天
幾個月後,他的眼睛在一次野戰演習中受傷。在組織的安排下,他來到西安治病。病未痊癒,去延安的交通就被國民黨封鎖了。
在西安與日本友人聊天時,阿壠聽說一位日本通信兵寫了部關於侵華戰爭的報告文學。盡管是歌頌戰爭的,但從作者放一槍又寫一筆的寫作態度來說,又是中國的作者所不及的。
阿壠深受觸動,他不能接受「偉大的作品不產生於中國,而出現於日本;不產生於抗戰,而出現於侵略」,在不斷遭到日軍空襲的西安,開始寫作《南京》。
阿壠以紀實的筆觸記述了士兵們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壯舉,同時也描寫了陷於戰事的市民形形色色的艱辛、絕望與掙扎。他寫了發生在南京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的激戰,也寫了之後中國軍隊的多次重大會戰。他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出「中國軍人悲壯的愛國情懷和最終戰勝敵人的光明前途」。
他說,南京一戰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一方面從南京的失陷開始,一方面又從南京的失陷完結了。徐州的一戰,使中國在軍事上從潰敗和混亂的泥海里振作起來;武漢的一戰,使中國收獲了有利於持久戰的、寶貴的穩定;豫南、鄂北的一戰,和洞庭湖畔的爭奪,勝利的晨光已經熹微地照著中國的軍旗了。
正是由於寫到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作戰,《南京》在解放後沒有任何出版機會。
阿壠認為,最重要的是「真實」:
「人不能夠改變歷史,也就不能夠改變真實,更不需要改變真實。」
「為什麼非要在紅色上再塗些紅色,使它變紫、變黑呢?」
胡風曾這樣形容阿壠:「戰士和詩人是一個神的兩個化身。」
1941年,阿壠奉命到重慶「潛伏」。經黃埔同學介紹,他進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任少校參謀。後又考入陸軍大學,畢業後任戰術教官。他為共產黨提供了大量情報,但隨著當事人的紛紛離世,這段歷史也逐漸湮滅。
直到2001年,當年參與審理「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如今已經退休的王增鐸撰文回憶了對阿壠的審查情況,才使這段歷史浮出水面。
根據王曾鐸的記述,1942年阿壠曾托詩人綠原將刊載有國民黨部隊編制、番號及部署地點的一包袱小冊子帶給胡風,由他轉交給地下黨。
詩人冀在一篇文章中更詳細地回憶了這段歷史:
「1942年,我和綠原同時考進了復旦大學。有一天,綠原從重慶回到學校之後,不無餘悸地告訴我守梅(阿壠)托他帶一包東西給胡先生(胡風),並嚴肅而鄭重地告訴他,那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丟失了它,同時也就丟失了生命。」他後來才知道那「東西」原來是國民黨軍隊編制、部署的印本和圖表。
不久,阿壠遭到國民黨的懷疑。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裡面寫著「你乾的好事,當心揭露你的真面目」。阿壠認為這是深知內情的同情者的警告。他丟下了工作,對孩子匆匆做了安排,逃到重慶。剛到重慶,通緝令也跟著過來了。他乘船離開,一路東下。作為一名逃亡者,他混在眾多旅客中,小心翼翼,避免與人接觸交談。之後他化名「陳君龍」避居杭州、南京一帶。
1947年,阿壠在氣象台當臨時雇員,由於感到並不安全,隨即稱病辭職,匿居軍界朋友家中。為了裝出有病的樣子,他養了熱帶觀賞魚、寄居蟹和花草,深居簡出。
從舊同事那裡,阿壠獲知了國民黨對沂蒙山區的作戰計劃。他敏感地意識到這個情報的重要性,連夜跑到上海通知胡風。胡風將情報轉給地下黨的負責人廖夢醒。
冀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一天他和阿壠在新街口鬧市漫步,見一家照相館的臨街櫥窗中陳列著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照片,阿壠指著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的照片悄聲說:「等著,有好消息聽,有好戲看。」阿壠的話當時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當年5月,孟良固一役,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被擊斃,南京震動,冀 才又記起這件事。阿壠笑道:「早從軍界朋友那裡知道了這支部隊的調動和作戰部署,並且把它傳到那邊去了。」
不久,胡風也在信中轉達了組織對阿壠的褒獎,以隱語說:「上次轉告友人的話,他聽了似乎高興,並囑以後有同類的話還想聽到。這也可以作為找職業的參考。」
組織交給阿壠又一個艱巨的任務:想盡辦法,利用舊關系再入國民黨的軍事系統。
1948年夏,他化名進入國民黨陸軍大學研究院12期任中校研究員,後任國民黨參謀學校中校、上校戰術教官。他受到了監視,但只要有機會,仍然通過胡風和羅飛繼續向地下黨組織提供情報。
當年,阿壠5次將從軍校同學蔡熾甫處了解到的國民黨部隊軍事調動、軍隊番號、駐地資料,交待給地下黨鄭瑛。1948年至1949年春,他說服蔡熾甫,將蔡所知國民黨有關軍事布置、武器配備等資料通過羅飛轉交給了上海地下黨組織。1948年冬,他通過方然向浙東游擊區轉交由蔡熾甫提供的浙江全省軍用地圖百餘份。
這些事實在「胡風反革命集團案」調查中就已查明,但他還是被打成了「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幹」。
1950年3月,阿壠受魯藜和蘆甸之邀來到天津,被安排在文聯工作。盡管當時剛入中年,他的雙鬢已經斑白了。
不久,阿壠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論傾向性》和《略論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提出了自己對當時高度敏感的文學與政治關系的理解。他反對政治內容的概念化表現,反對除工農兵以外不能寫的論調,反對對正面人物的神話和對反面人物的醜化。
阿壠沒想到這兩篇文章會為他惹下大禍。
拍攝過講述右派群體的紀錄片《紅日風暴》的導演彭小蓮說,阿壠的觀點實際上也是胡風文藝思想的呈現。胡風是魯迅的弟子,在魯迅晚年曾幫助魯迅打過很多筆仗。「魯迅逝世後,胡風以及他身邊的一批作者,以魯迅精神為楷模。」彭小蓮說,「在他們看來,魯迅代表了獨立於政治之外的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
阿壠的文章一發表就遭到了《人民日報》的猛烈批判——「反對藝術為政治服務」、「歪曲和偽造馬列主義」。阿壠給《人民日報》寫信,並附上一篇辯論文章。信中,他做出了某種程度的「檢查」。很快,檢查在《人民日報》發表,辯論文章則遭到扣押。對他的批判其實不是針對他個人的。
隨後的思想改造和文藝整風運動中,阿壠不斷遭到批判。他的入黨申請支部早就通過了,但報到上級又被壓了下來。1955年5月,阿壠以「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幹分子」和「反動軍官」的罪名被捕入獄,秘密關押。獨子陳沛由公安局託管。
陳沛當時只有10歲,半個多世紀之後,他向本刊記者描述了當時的情景:「5月15日,來了很多人搜查我父親的手稿和書信。當時我爸爸說,是出版社的叔叔。公安局的一個叔叔就把我帶出去玩。不久,公安局長萬曉棠找我爸爸談話。我爸爸說,我一輩子追隨共產黨,我想不到說我是反革命,說胡風是反革命。」
1946年7月15日,阿壠曾以隱語寫信給胡風:「至於大局,這里一切充滿了樂觀,那麼,也告訴你樂觀一下。三個月可以擊破主力,一年肅清。曾經召集了一個獨立營長以上的會,訓話,他底自信也使大家更為鼓舞。同時,這里的機械部隊空運濟南,反戰車部隊空運歸綏。一不做,二不休,是膿,總要排出!」
1955年6月8日,在得到這封信後,毛澤東致信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我以為應當藉此機會,做一點文章進去。」
兩天後《人民日報》以編者名義給信下了如此按語:「阿壠在一封給胡風的信里,對蔣介石在一九四六年七月開始的在全國范圍發動的反革命內戰『充滿了樂觀』;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三個月可以擊破』,『一年肅清』;並對蔣賊的『訓話』加以無恥的吹噓,說甚麼『他底自信』『使大家更為鼓舞』。阿壠把人民革命力量看做是『膿』,認為『總要排出』,並認為進攻人民革命力量必須堅決徹底,『一不做二不休』!」
胡風在交代材料中曾對此作詳細解釋:「當時是在和談和軍事調解期間,但蔣介石在瘋狂地暗地裡准備發動內戰。阿壠在陸軍大學,有些同學在軍界做事,知道了信里所說的情況,就急於告訴了我。為了防止信被檢查,所以用了偽裝的口氣,但受信人是一眼可以感到那所包含的嚴肅的戰斗的心情的。」
實際上,早在辦案初期公安部門就已完全搞清了阿壠的無辜和他對革命的貢獻,周恩來也對把阿壠定為「反動軍官」、「國民黨特務」提出了異議,但既然最高領導早已定下了調子,阿壠的命運最終便未能改變。
1955年,19歲的文學青年林希(原名侯紅鵝)因曾向阿壠請教寫作被打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
1966年2月,被監禁了10年之後,阿壠開始正式在法庭受審。他從未在「原則」上「低頭認罪」,一直被審訊者認為「態度極端惡劣」。在審判中,林希被強迫出庭作證。當阿壠看到林希也被捲入時,他決定承擔全部責任。在美國的林希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對阿壠宣判的那天,法官宣布開庭後,阿壠被帶到法庭。當時,阿壠和我只有幾步之遙。他的頭發全白了,臉上那種永遠和善的笑容不見了,皺紋己經僵硬了,目光變得凝重。他坐在一隻小木板凳上,前面有一張小課桌,課桌上放著對他的起訴書。我看到那起訴書上有阿壠畫的紅道,起訴書旁邊放著一副眼鏡。阿壠坐在被告席上,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憤怒了,甚至於給人一種平靜的印象,比我還要平靜。
我按照官方審定的證詞講了一遍,這時法官問阿壠:「對於侯紅鵝的證詞,你有什麼質問嗎?」我顯得有些緊張了,我想阿壠一定會向法庭爭辯的,因為事先檢察院的人就對我說過,阿壠有申辯的可能,而且他們還告訴我,如果阿壠申辯,你不必直接回答,法庭會有辦法讓你出來的。
「沒有。」阿壠只說了兩個字,就再也不說話了。前前後後只用了幾分鍾的時間,我完成了自己「證人」的表演。法官宣布我可以退出法庭,法警又帶著我從法庭走了出來。
阿壠再次走進法庭,沒有讓他坐下,只讓他面對法官站著。法官和陪審員也站了起來,站在中間的首席法官一字一字地讀著宣判書。宣判書自然是概述了阿壠的「罪行」,最後判決阿壠有期徒刑12年。法官向阿壠說:「被告如對判決不服,可於×日內提出上訴。」這時整個法庭一片死寂,大家都在緊張地等待阿壠的公開表態,等待著阿壠最後的申辯。
「我放棄上訴,」阿壠的聲音很鎮定,「一切事情都由我負責,與任何人無關。」說罷,他站起身來,由4名法警押著走出法庭。他從法庭兩廊座位中間走過,他的身子挺得筆直筆直,頭微微地昂著,目光平視,步子邁得極是鎮定。就像我第一次見到阿壠時那樣。
「文化大革命」爆發,阿壠發現自己患了骨髓結核病。他每天忍著巨大的病痛,面壁而坐。他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寫下了一封遺書。他仍然相信黨一定能夠對他的問題作出公正的裁決。
1967年3月15日,阿壠死在獄中,身邊沒有親人。負責處理屍體的人,是一位姓劉的公安幹警。他將阿壠的屍體送到了火化場。
按照規定,這類沒親屬認領的「死囚」骨灰是不保留的,但他還是在火化場工人協助下找到一隻木箱存放阿壠的骨灰。在一間骨灰盒停放室的牆外,他深深地挖了一個坑,將木箱埋了進去。
陳沛如今退休在家。他用大量時間整理父親的手稿,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寫出一部父親的傳記。
父親被捕時,他只有10歲。面對鋪天蓋地的批判,他曾相信父親是「反革命分子」、「國民黨特務」,拒絕去監獄探望。談起這一段往事,他至今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傷。1963年,阿壠第一次獲准與他通信。然而,在特殊環境里長大的他卻不敢與父親聯系,來信被退回監獄。
這對阿壠是一個沉重打擊。從此,兩人再無聯系,甚至阿壠病重時,陳沛也未敢去看望父親。
審判結束4個月後,阿壠給審判員寫了一封信談他最後的想法。陳沛向本刊記者出示了這份遺書的復印件。
審訊員,並請轉達:
首先,從根本上說,「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件全然是人為的、虛構的、捏造的!(重點為原有,下同)
所發布的「材料」,不僅實質上是不真實的,而且還恰好混淆、顛倒了是非黑白。
一方面歪曲對方,迫害對方,另一方面則欺騙和愚弄全黨群眾,和全國人民!
因此,我認為,這個「案件」,肯定是一個錯誤。
就像巴西政變當局一樣!就像「松川事件」一樣!但那是資產階級政權,那是資產階級政客。
如果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也暗中偷干類似的事,那它就喪失了無產階級的氣息,就一絲一毫的無產階級的氣息也保留不住了,那它就成了假無產階級政黨了!
何況被迫害的人,政治上是同志,並非敵人。
即使是打擊敵人,也應該用敵人本身的罪過去打,不能捏造罪名,無中生有,更不能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謊話的壽命是不長的。一個政黨,一向人民說謊,在道義上它就自己崩潰了。並且,欺騙這類錯誤,會發展起來,會積累起來,從數量的變化到質量的變化,從漸變到突變,通過辯證法,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自我否定。它自己將承擔自己所造成的歷史後果,再逃避這個命運是不可能的。正像想掩蓋事實真相也是不可能的一樣。……
從1938年以來,我追求黨,熱愛黨,內心潔凈而單純,做夢也想不到會發生如此不祥的「案件」。當然,我也從大處著眼,看光明處。但這件「案件」始終黑影似的存在。我還期望著,能夠像1942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整風的結果那樣,能夠像毛主席親自解決問題那樣,最終見到真理,見到事實。
我也多次表白:我可以被壓碎,但絕不可能被壓服。
陳亦門 1965年6月23日
1980年中共中央發文予以徹底平反。1982年6月23日天津文聯舉行追悼會。阿壠著作,解放前出版有詩集《無弦琴》、報告文學集《第一擊》、詩論《人和詩》。解放後到1955年入獄前出版有詩論《詩與現實》(三卷本)、《詩是什麼》、《作家底性格與人物的創造》等。平反後已出版的有周良沛編《無題》、羅洛編《人·詩·現實》、路莘編《垂柳巷文輯》等。另有《南京血祭》北京、寧夏兩種版本。
『玖』 有沒有人知道《下一站幸福》第四集中演審判長(就是那個大法官)的是誰啊
呵呵,我覺得他好像是演《斗魚》裡面那個教官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