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東盟法官

東盟法官

發布時間: 2020-12-17 07:37:01

❶ 在國際法上,東盟的「國際人格」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國際組織法律人格的根據

1.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人格
國際法律人格,也稱國際人格,通常是指能獨立參與國際法律關系並直接承受國際法上的權利義務的能力和資格。只有具備國際人格的實體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國際人格和國際法主體這兩個概念因而也常交替使用。傳統國際法認為,主權國家是唯一的國際法人格者,也就是唯一的國際法主體,而國際組織,至少在它的早期,不被承認為國際法人格者或國際法主體。然而,現代國際法傾向於認為,在國際人格和國家主權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意味著不排除非主權國家的實體,也可能擁有某種國際人格。國際法院在其1949年賠償案咨詢意見中,明確否定了只有國家才是國際法主體的觀點,指出各國集體活動的逐漸增加已經產生某些並非國家的團體(按指政府間國際組織——引者)在國際舞台上活動的情況,這種新的國際法主體不一定是國家或具有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因為「在任何法律體系中,各法律主體在其性質或權利范圍上不一定相同,它們的性質取決於社會需要」。國際法院不但在該咨詢意見中,根據暗含權力理論推論出聯合國具有國際人格,從而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也都在實際上在不同范圍內被承認為國際人格者,而且在它於1980年解釋世界衛生組織與埃及1951年協定的咨詢意見中,明確斷言「國際組織是國際法的主體,受國際法一般規則、這些組織的組織法或它們作為締約方的國際協定對它們所設任何義務的拘束」。看來,國際組織具有不同於其成員國的單獨的國際法律人格這一點,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
不過,有一個問題卻是不甚明了的:與國家相比較,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究竟從何而來?它的法律根據和法理基礎是什麼?在這一點上主權國家很清楚:國家的國際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固有的,客觀的,是國家在國際法上基於主權的一種基本屬性,是一般國際法所普遍承認的。那麼國際組織呢?迄今為止,大多數國際組織的組織約章本身都沒有明文規定國際組織具有國際法律人格,從成文法的角度看,國際組織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人格根據的學理論戰,出現了眾多的理論和說法。就其觀點的差異而論,傳統上可分為三派:第一派以前蘇聯東歐學者的觀點為代表,認為只有在組織約章中明確賦予國際組織以國際人格的情況下,這種法律人格才存在。按這種觀點推論,凡沒有在組織約章中明確規定的國際組織,不得享有國際人格,這無異於否認了現今國際組織的大部分不具有國際人格。因為在實踐中,通過組織約章明確授予國際人格的情況始終是少數例外,而不是一種規則。顯然,這是「約章授權論」的觀點。
第二派觀點以北歐學者斯耶斯第德為主要倡導者,堅持國際組織具有客觀國際人格的說法。他們認為,國際組織國際人格的基礎不在於其基本文件的規定或其創立者的意圖,而在於國際組織存在這一客觀事實。就其國際人格不依賴於成員國的主觀意願而存在這一點而論,這種人格是客觀的。國際組織從根本上說是國際法的一般性主體,擁有固有的能力,其國際人格是國際法所賦予的。顯然,這是一種「客觀人格說」或「固有人格說」的觀點。這種觀點忽略了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同國家的差異,過分強調國際組織的固有權力,強調其國際人格同成員國意願的分離,這種說法不論在實踐中還是理論上都難以自圓其說。
第三派觀點可以說代表了當今學界的主流看法。該看法首先確認了國際組織具有國際人格者地位,其次強調,這種國際人格不是基於組織存在的事實本身而產生,而是由國際組織的組織約章明示或暗示賦予的。再次,該派觀點中的「暗含權力」論學者強調,國家的國際人格是本身固有的,而國際組織的人格則是派生出來的,二者必須有所區分。從探尋國際組織國際人格的由來的角度考察,第三派觀點實際上是「約章授權論」與「暗含權力論」的一種結合,它不否認組織的國際人格可以經由組織約章明確授予,但更強調在沒有約章規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暗含權力」理論推論出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這一觀點,前者有國際實踐為證,後者則主要是依據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
從實踐考查,的確,自從聯合國成立以後,隨著國際社會日益向實際存在的多種類型的國際法主體開放,在組織約章中明確規定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的現象多了起來。例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第6條)、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協定(第10條1款)、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其第176條規定了國際海底開發局的國際人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第88條1款)、東南非洲共同市場條約(第186條1款)、南圓錐形共同體組織議定書(第34條),以及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第4條1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認,以國際公約的形式予以明確規定,是授予國際組織國際人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這不是唯一的甚至未必是主要的方式,因為絕大多數國際組織的基本文件都沒有類似的規定,它們的國際人格是組織基本文件默示賦予的,也就是說,承認基本文件暗含著授予國際組織以國際人格的權力。這種實踐的最初和主要的根據就是國際法院在賠償案的咨詢意見。
其實,早在1945年的舊金山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上,就有人建議在憲章中明確規定聯合國的國際人格,但被會議第四委員會第二小組委員會的報告拒絕了。其理由是,此種做法是多餘的,因為憲章作為一個整體,其條文實際上將暗含這一意思。這份報告的遠見和洞察力令人震驚,可惜不具有法律效力。當1949年國際法院面對是否確認聯合國在憲章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具有國際人格的問題時,全體法官一致認為,聯合國被設計成國際協調中心因而具有特殊的使命。權利和能力。「該組織被期待並在事實上行使和享有那些職能和權利,只能被解釋為是以聯合國擁有很大程度的國際人格及國際舞台上的能力為前提的。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高類型的國際組織,如果沒有國際人格就無法實現其創立者的意圖。必須承認,成員國通過賦予聯合國一定的職能、義務和責任,也就賦予它為有效實現那些職能所必要的能力。……因此,本法院的結論是,聯合國是一個國際人格者」。在這里,國際法院實際上是運用國內法上的「暗含權力」理論,對聯合國憲章進行了解釋。它從聯合國的創立意圖和職能需要出發,推論出聯合國應具有為實現其宗旨、履行其職能所必須的某種權力,即使憲章上沒有相應的明確規定也不妨礙它實際上暗含著這種權力。這種推論,嚴格以憲章為根據,正是鑒於憲章明確規定了聯合國的各種權利、義務和權力,才能得出它同時也暗含著賦予聯合國以國際人格的意圖,否則無法承擔這些權利。義務和權力。這一推論過程,表明了在憲章的明文規定與暗含意圖之間的因果關系,為確立聯合國的國際人格找到了根源。法官們特別強調了聯合國的國際人格屬性同成員國的意願之間的關系。他們的觀點很明確,推論出聯合國具有國際人格,正是為了體現和實現聯合國創立者的意圖,二者是完全一致、緊密聯系的,從而實際上把聯合國國際人格的效力根據,建立在創始成員國的立法意圖和共同同意的基礎上。
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雖然僅僅是針對聯合國而言的,但是這一充滿睿智、令人信服的推理過程和暗含權力理論,卻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仿效,具有普遍的示範效應,使得幾乎所有未被基本文件明確授予國際人格的國際組織,都可以基本文件的默示授予為根據而取得國際人格。
國際組織國際人格的取得根據問題,雖然因賠償案咨詢意見而取得突破性的解決,但是同時也伴隨著產生了與此種人格相關聯的一些問題,必須同樣引起重視。其中至少有下列三個問題值得注意。
首先是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同國家的區別。國際法院雖然確認了聯合國具有國際人格,但又特別強調,這並非說聯合國是一個國家,其法律人格、權利和義務同國家是一樣的;也不意味著它是一個「超國家」,其權利義務總是在國際層面,甚至在國際層面上有比國家更多的權利義務。說它是國際人格者,只是表明它是一個國際法主體,有能力取得國際法上的權利義務。這段意見的用意在於提醒人們,雖然都是國際法主體,都具有國際人格,但不能把國際組織與國家等同起來,混為一談。在國際法律體系中,法律人格是各不相同的。其法律性質取決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其權利范圍也並非一致。至於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同國家相比有哪些不同,國際法院沒有進一步具體說明。不過通常認為,主權國家擁有國際法所承認的國際法主體的全部國際權利和義務,而象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所擁有的權利義務,則取決於組織約章所標明或暗含的、或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組織宗旨和職能。也就是說,主權國家是主要的、典型的國際人格者,具有完全的國際人格,而國際組織只是在有限范圍內是國際法的主體和國際人格者,是不完全的國際人格者,具有有限制、有條件而非一般的國際人格。如果進一步地探究,不難看出,國家的國際人格是國家的根本屬性——主權所決定的,是其本身固有的,是主權性人格;而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則是組織的約章明示或暗示授予的,因而是派生的。其權利、能力的性質和范圍主要取決於組織的職能需要,是一種職能性權利和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組織的人格不妨稱之為職能性人格。
其次,各政府間國際組織享有不同程度和范圍的國際人格。雖然所有國際組織都可援引賠償案咨詢意見的理由,斷言自己享有組織基本文件上沒有明示宣告的國際人格,但是這決不表示所有的國際組織在國際法上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能力。這與國家相比是很大的差異。所有主權國家都平等地享有國際法所承認的同等的主權權利和國際人格,而每一個國際組織國際人格的程度和范圍卻是一個個案,其差異取決於各自基本文件所規定的不同的宗旨與職能。可以肯定地說,每一個國際組織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因此在國際組織法上,法律人格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劃一的概念,而是有其具體不同的內涵的。這也恰恰驗證了國際組織法的一個特徵:國際組織法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具有一套統一的固定的可以普遍適用於所有國際組織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它不過是把各國際組織產生和運作過程中共同遇到的法律問題歸納、抽象出來,形成為一套規范性或指導性的法律模式,其真正適用須結合每一個國際組織的具體情況。
第三個問題是,國際組織由暗含權力推論出來的國際人格是否具有客觀性,對於沒有承認該國際人格的非成員國是否有效。這一問題的實質在於,國際組織的這種人格究竟在多大范圍內有效和得以發生。國際法院在咨詢意見中明確斷言,聯合國具有客觀的國際人格,即使對非成員國也有提出國際求償的能力,其理由是,聯合國是由代表國際社會絕大多數的國家組成的。顯然,國際法院在這里把成員國的普遍性作為制定聯合國具有客觀國際人格的依據。如果照此推理,是否意味著非普遍性國際組織就不具有客觀的國際人格,其人格效力僅限於成員國呢?這一點是不清楚的,賠償案咨詢意見實際上是向國際社會提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聯合國的國際人格因其成員國的普遍性而具有客觀性,這一理由能否使之成為一條一般性原則或規則,是值得商榷的。現今多數學者認為,從理論上看,國際組織客觀人格的概念同條約的相關性原則是對立的。眾所周知,「條約不及於第三方」。國際組織的組織約章本質上是一個條約,對於非成員國的第三方不具有約束力,而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也是針對其成員國而言的,對非成員國不具有同等效力。因此,非成員國享有充分自由,以決定是承認還是否認這種人格。雖然一般來說,非成員國沒有特別的理由去拒絕承認一個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但是也絕無義務去承認這種人格。不過事實上,除了曾經發生過前蘇聯東歐國家拒絕承認歐洲共同體法律人格的情況外,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生過非成員國拒絕承認一個國際組織的先例。因此,客觀人格問題在實踐中看來已經得到了解決。據國際組織法專家阿美拉辛荷的研究,國際實踐表明,國際組織的客觀人格同成員國數目的多少及是否被非成員國承認無關,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也無意確立關於國際組織客觀人格的一般性標准。國際組織的客觀存在並且擁有一定的法律能力這一事實,使得非成員國在與國際組織的交往時往往視之具有國際人格,而無須予以正式承認。他的結論是,國際組織事實上具有客觀法律人格,而不論其成員國多少或是否被第三國承認。這一結論的得出,也許符合實際情況,但似乎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論證過程,因此至今仍受到置疑。
2.國際組織的國內法律人格
國際組織不但在國際層面,而且也在國內法律秩序中,擁有不同於成員國的自主的法律人格,以便能獨立行使其各項職能。比較而言,國際組織國內人格的取得與承認,要比其國際人格來得明確和簡易。
絕大多數國際組織的基本文件都正式宣告,組織享有國內法上自主法人的權力,也就是說,國際組織的國內人格主要是從其組織約章中取到法律根據的。當然,除此而外還有一些用作補充的更為具體的法律文件。例如,通過多邊條約或議定書,詳細載明或列出組織在國內法律秩序中的地位及特權與豁免;通過雙邊性質的總部協定。進一步界定組織在東道國的法律地位等。所有這些文件都具體對出了組織在國內法上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例如訂立合同,取得和處理動產與不動產,進行法律訴訟等。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即使組織約章及有關文件中沒有關於組織的國內人格的明確規定,國際組織也被普遍認為在國內法上享有為實現其宗旨、履行其職能所必須的從事任何法律行為或任務的權力,這種暗含的權利和權力應視為組織國內人格的必要組成部分。由此也可見,暗含權力理論不僅適用於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同樣也適用於其國內人格。
至於國際組織的國內人格如何在成員國或非成員國得到承認和發生效力,則由於多種因素而表現得各式各樣。一般說來,各國都有自身的規則和方法,來決定國際組織的人格是否及如何在本國法律體系中發生效力。
首先,對成員國而言,它們受組織約章的拘束——如果該約章已確立了組織的國內法人格——都會在法律上或事實上承認組織在本國的人格,這是它們的義務。不過,在具體的接受方式上,主張一元論或二元論的國家卻大相徑庭。在主張一元論的成員國內,約束國家的國際法規則可以直接在國內法庭上引用,如荷蘭,因此承認基本文件規定的組織國內人格是順理成章的事,毫無窒礙。而在主張二元論的成員國內,往往只有當賦予國際組織以國內人格的國際准則轉化或納入到該國內法之後,這種人格才能被承認。也就是說,需要相應的國內立法來確認組織人格在國內的效力。在這方面,英國是一個轉化的典型。英國專門制訂了《英國國際組織(特權與豁免)法》,以規定英國參加的國際組織在國內法上的法人地位。美國也制訂了類似的《美國國際組織法》。但是並非所有二元論國家都象英國那樣採取轉化方式。包括中國在內的相當一批國家,在國內最高權力機關批准了所加入的國際組織的條約後,就視為完成了納入程序,該條約即在國內產生效力,無需再作另外的專門立法了。總之,不論採取何種形式,成員國承認國際組織明示或暗示的國內人格是沒有疑義的。
問題在於非成員國。它們沒有義務承認自己未參加的國際組織在本國的法律人格。一則因為該組織的基本文件對它們(第三國)無約束力,二則也沒有習慣國際法規則要求非成員國必須這樣做。不過在實踐中,非成員國是願意並可能去承認一個國際組織的人格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非成員國通過與該國際組織訂立總部協定或特權與豁免的雙邊協定,承認該組織在本國的法律人格,如瑞士與聯合國簽定的日內瓦總部協定,奧地利與石油輸出國組織簽定的維也納總部協定等。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非成員國都是在國內訴訟過程中,通過適用其國內的沖突法規則或其他原則,例如禮讓,來承認國際組織的國內人格的。特別是當出現在非成員國國內法院上的國際組織,其基本文件沒有明確規定國內人格的時候,非成員國一般都是藉助於沖突法來確認的。沖突法上有個普遍規則,即法人的法律地位和能力是由屬人法決定的。國內法院將國際組織應適用的准據法指向屬人法,即國際法。而在國際法上,國際組織是享有國際法律人格的,這樣該國際人格就成為組織在國內法上具有人格的基礎和證據。例如,在錫理事會訴AMAILAMET公司案中,美國並不是錫理事會成員國,沒有承認該組織的義務,但紐約法院依據沖突法規則,承認了該組織在美國的法律人格,使之能在美國法院直接參與訴訟。類似的案例還有「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AMF)訴哈森案」。在後一案中,英國並非AMF成員國,但最高法院認為,有跡象表明英國政府已經或准備承認該組織,這一點就足以使美國法院承認AMF的法律人格了。更何況,AMF業已被它的一個成員國阿聯酋賦予了國內人格,出於國際禮讓的考慮,英國也承認其國內人格,以便其參與訴訟程序。英國的上述做法的確有權宜應變的考慮,但它慣常的主要適用沖突法規則的做法卻多為其他國家仿效。總之,不論採用何種理由,在大多數情況下,非成員國承認一個國際組織的國內人格是不困難的。

二、國際組織法律人格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一旦被確認,接下來就必須了解這種人格在國際國內法律秩序中的具體內涵和表現形式,因為它直接關繫到這種人格屬性將要產生的法律後果。不過,這種人格屬性、內涵和效力在文獻中不總是被評估得很清楚的,應該根據各組織的職能需要而不是抽象的人格定義去確定其權力內涵。
1.國際人格的內涵與表現形式
在談到國際組織國際人格的內涵時,有兩點是必須重申的。其一,國際組織承受國際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能力不同於國家,它只具有組織約章明示或暗示的為實現其宗旨職能所必要的那部分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其二,各國際組織的國際人格,因各組織的宗旨、職能、性質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范圍和程度。
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中的獨立行為體,國際組織可以同成員國、非成員國、其他國際組織開展對外交往。其國際層面的法律能力通常包括:締結條約、接受和派遣外交使節、承認國際法主體、提出或接受國際求償、就國際求償訴諸法院、召開國際會議、保存和登記條約、頒發護照和國際旅行證件、承擔船舶與航空器的注冊,以及使用組織的旗幟、信章和徽識等。當然,這些法律能力的具體實施,要依各個國際組織的實際情況而定,並不是一種統一的固定的規范。同時,個別國際組織,如聯合國,還擁有比這更廣泛更重大的法律能力,如派出維持和平部隊、對特定領土行使管轄、監督成員國的選舉等。以上所列舉的國際組織對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本質上也是其國際人格的內涵與表現形式。鑒於不可能就每一種能力形式都予以具體討論,下面僅以締約權為例進行示範性說明。
國際組織的締約權從根本上說是實現組織職能所必需的,它可以由組織約章或其他法律文件直接明確授予,也可以從組織約章中推論出暗含有這種必要的法律能力。即使組織約章中沒有明確規定,也絲毫不妨礙國際組織在實際上享有和行使締約權。另一方面,各國際組織的締約權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其范圍、程度的差異取決於組織職能和使命的差異。
國際組織具有締約權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1986年聯合國主持通過了一個與國際組織相關的專門的條約法公約,即是這種共識及其重要意義的象徵。不過,這並非表示任何國際組織都可以同第三方締結任何類型的條約。對國際組織締約機的明顯限制,就是這類條約的所涉事項不得超出國際組織的許可權范圍。這方面容易出問題的是組織暗含的締約權的行使,即這樣締結的條約有否超越組織或組織內特定機構的許可權。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並有人提出質疑,從理論上講,國際組織可以請求國際法院給予咨詢意見,但是迄今為止,這樣的案例還沒有出現過。
國際組織本身訂立的條約通常不直接拘束成員國,也不強制性地針對它們,而只拘束組織自身。甚至組織內某一機構對外締結的條約,也最終以組織為拘束對象。這些都是組織被賦予獨立法律人格的結果。除非組織規則或所訂條約另有規定,或者組織成員國也是條約的締約方,才出現例外情況。對於例外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區分在同一條約中組織的責任和成員國的責任。以歐洲共同體為例,它們一般是在有關條約的批准書或加入書中對此作出明確區分。
國際組織的締約權意味著它們是作為獨立的一方面參與條約的,但是這一權力必須同組織的另一項准立法性質的職能嚴格區分,即國際組織具有充當國家間多邊條約的發起者、組織者。審議場所或談判場所的法律能力。在後一角色中,國際組織本身通常並不參與締結條約,不構成條約的獨立一方,而只是將經它通過的條約提供給成員國加入。實踐中要做到這種嚴格區分並不容易。就連聯合國都不總是能區別清楚的。一般來說,國際組織作為獨立締約方參加的條約絕大多數是雙邊協定,其目的是用以界定組織的活動和法律地位,或是規定組織同特定國家及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不過,近些年來出現了國際組織在較多限制的條件下,成為多邊造法性條約的締約方的現象,有一些國際多邊公約現在開始向國際組織——主要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洲共同體——開放,允其加入。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的《關於國家與國際組織間或國際組織相互間條約法的維也納公約》,最近幾年已接受聯合國、聯合國的一批專門機構及少數政治性組織的加入。但是,這樣的條約畢竟只是一些例外。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經由公約形式的國際立法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權國家的獨有權力。
2.國內人格的內涵與表現形式
規定國際組織國內人格的基本文件通常都提到以下三類法律能力:訂立合同、取得和處置動產或不動產、提起訴訟。幾乎所有的國際組織在國內法律秩序中都享有這三種法律能力,如同一般的國內法人一樣。然而,國際組織國內人格的內涵遠不限於此,還包括其他許多法律能力和行為能力。諸如,簽發身份證件或旅行文件,管理特定的交通工具注冊制度,制訂旨在規范組織總部所在地活動的規則,等等。顯然,這些都不是國內法中一般法人所能具備的法律能力,而只是為國際組織這類特殊的人格者所設立的。這里特別要提到的是,國際組織在國內法律秩序中享有為實現其職能所必要的特權與豁免,這是其國內人格的突出表現。
國際組織特權與豁免的法律根據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國際條約、又有國內立法。通常國際組織的組成條約都包括一個基本條款,規定成員國有義務向組織、其他成員國使團及組織職員提供在其本國境內的特權與豁免,如《聯合國憲章》第105條。不過這類條款往往過於原則,通常的做法是再補充一個更為詳細具體的多邊的專門條約或協定,以便實施。操作,如《聯合國特權與豁免公約》、《聯合國專門機構特權與豁免公約》。除了這類多邊條約,還有一些雙邊條約涉及到或專門規定了國際組織在有關國家內的特權與豁免,如國際組織與總部所在國簽訂的總部協定,與承辦組織活動的東道國、接受組織技術或經濟援助的受援國簽定的雙邊協定,以及同接受或參與維持和平行動的國家簽定的雙邊協定,等等。所有這些國際條約,賦予了締約國在國際法上的法律義務,即承諾要在國內法律秩序中給予國際組織以特權和豁免。締約國通常要經由國內立法來實施這些義務,如美國的《國際組織豁免法》(1945年12月29日),英國的《國際組織(特權與豁免)法》(1950年7月12日)。當然,這類國內法令並不是一個國家國際義務的淵源,真正構成其國際義務淵源的,仍然是該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的組織法,以及該國家締結的有關多邊條約或雙邊協定。在實踐中,如果缺乏明確的條約規定,根據誠信原則,一個國家一旦同意國際組織為某種目的在本國內存在,也有義務給予該國際組織以必要的特權與豁免。
作為國內法中的一個特殊人格者,國際組織在國內法律秩序中通常享有以下特權與豁免:
(1)司法管轄豁免。用以確保國際組織在其所有活動領域免於任何形式的訴訟程序。其正當性很簡單:一個國際組織行為的合法性問題,是不宜由個別國家國內法院來決定的。當然,實踐中並非所有國際組織的所有活動都絕對地享有管轄豁免,那些從事經營活動的國際組織的具有私法性質的行為,如國際金融組織的融資活動,是不在豁免范圍之內的。國際組織在特定情況下還可以主動明確地放棄某種管轄豁免,但是這種放棄通常不得及於執行豁免。
(2)判決的執行豁免。國際組織享有豁免所有執行措施的權利,例如豁免針對組織財產、資產的判決執行。當然,特定情況下,某些國際組織也可能選擇放棄執行豁免,但必須是明示的。
(3)組織的房舍、財產和檔案不受侵犯。這是國際組織特權與豁免條約或條款中的一項原則。即便是東道國當局,沒有獲得組織行政首長的同意,也不得擅自進人組織所在地,盡管組織所在地仍然處在東道國的主權和法律管轄之下。
(4)貨幣和財政特權。國際組織享有持有款項、黃金、任何貨幣並可自由移轉的特權,而且組織的資產、收入或財產免除直接稅,但屬於使用公共設施服務的稅捐不得免除。此外,組織為公務用途而運入運出的物品免除關稅和進出口的限禁。
(5)通訊自由。包括官方往來通訊不受檢查,有權使用電碼、信使和郵袋,享有通訊方面的最惠國待遇,等等。
需要強調的是,國際組織所享有的特權與豁免,

❷ 2009年8月份的大事

2009年8月大事回顧2009-08-13 17:35,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2周年。
8月3日——國家反恐部門在新回疆破獲5起暴力恐怖答團伙案。
8月3日——伊朗最高領導人正式宣布內賈德連任成功。
8月4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問朝鮮並在平壤與金正日進行會談。翌日,朝鮮發布公告宣布金正日特赦兩名遭扣押的美國女記者。
8月4日——日本民主黨稱若執政首相絕不參拜靖國神社。
8月5日——加拿大官員證實賴昌星前妻攜女返回中國。
8月5日——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撫松縣交界(北緯42.3,東經127.2) 發生4.6級地震。
8月6日——四川雅安漢源縣境內發生山體垮塌,造成2人死亡,18人受傷,大渡河被阻斷。
8月7日——第13次中印邊界問題會晤在印度新德里舉行。
8月8日——中國第一個全民健身日。為紀念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把8月8日設立為全民健身日,2009年開始實行

❸ APEC和OPEC的主要成員國分別有哪些

1、APEC為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

APEC國家: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北 、泰國、美國、越南。

2、OPEC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亞、非、拉石油生產國為協調成員國石油政策、反對西方石油壟斷資本的剝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國際組織,1960年9月成立。

現有成員國14個,即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突尼西亞。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

(3)東盟法官擴展閱讀:

1989年11月5日至7日,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1]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

2001年10月,APEC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辦。這是APEC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2014年,APEC會議時隔13年再次來到中國。截至2014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正式成員和三個觀察員 。2017年11月11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越南峴港舉行

❹ 這次的金融危機是為什麼會爆發啊

國際匯市的「熱錢」

當今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和全球資金的一體化,以及資訊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國際資本能在全球范圍內高速流動。國際匯市交易額過去三年急劇增加。據世界各國中央銀行最近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現貨、期貨和外匯交易合同每日平均交易額為1.23億美元。目前國際金融交易額是國際貿易交易額的50倍。自1995年1月墨西哥金融貨幣危機後,國際資金突然撤離該國而四處流竄。早有金融分析家認為,東南亞國家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和政治的不穩定,其貨幣很容易成為這股投機勢力沖擊的目標和「獵物」,這股投機勢力財力雄厚,蓄勢待發,伺機而動。事實證明,東南亞真的成了國際匯市的「熱錢」。

索羅斯搞的鬼

在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發生後的蔓延過程中,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政府官員紛紛指責美國金融專家索羅斯的金融投機活動在東南亞貨幣、證券市場興風作浪,是造成東南亞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其中以馬亞西亞總理馬哈迪爾的指責尤為激烈,以至於要追究索羅斯「惡意」投機的法律責任。這里我們姑且不去澄清索羅斯是否「惡意」投機,而是要反問自己,為什麼以金融投機作為職業的索羅斯瞄準了東南亞貨幣、證券市場,並投機成功?本來,在任何一個貨幣、證券市場,只要存在交易,就必然存在投機,並且投機是活躍交易市場的潤滑劑、興奮劑,只要不過度,不違規,投機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事實上,在市場經濟中,只要有「機會」誰不願意合法地去投入呢?回顧一下索羅斯的一些投機活動前後的言行,就不難明白上述問題的答案。今年索羅斯用數十億美元的力量,加入市場投機泰銖,他利用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與市場決定的泰銖價值之間的摩擦,適時地進出泰銖市場,蠃得了又一次巨大的投機成功。然而,索羅斯卻以哲學家的姿態坐在投機而來的財富堆上,諄諄告誡我們,「市場中留有投機空間是各國政府的錯誤」,「我只能一而再地對盲目信任市場的魔力發出警告」。這就再也明白不過了,是各國政府自己創造了市場投機機會,換了索羅斯,別的人只要看到了機會,同樣會來投機,同樣會賺錢,不同的只是程度大小而已。事實上,正如法國儲蓄及信託銀行負責新興國家的經濟學家法迪勒·拉庫阿所說:「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面臨著工業投資過多、房地產危機、進口增加、經濟增長放慢以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而且同時,這些國家的貨幣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美元掛鉤,使得其貨幣的市值高估無法反映其國際競爭力與經常項目收支,市場的「機會」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自己的「蛋」有縫,誰能阻止「蒼蠅」不來叮呢?此外,在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暴中,與美元掛鉤的貨幣中只有港元一枝獨秀,依然匯率相對穩定,頗引得世人的注目,就連索羅斯也不得不承認市埸壓力不會動搖港元的地位,而沖擊港元的投機者不會因此致富。其原因就在於香港經濟狀況良好,正處於回升階段,金融體系較東南亞各國健全、銀行能自律配合,加上香港發行港幣現鈔有充足的美元儲備作保證,而且在管理機制上,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更加完善,可及時掌握炒家的動向。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這么一個淺顯的道理,蒼蠅只叮有縫的蛋。

受全球基金沽壓

美林證券發表全球調查報告顯示,東南亞股市受到全球基金的強大沽壓,情況較九五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機更嚴重。報告顯示,基金經理鑒於東南亞貨幣大幅貶值,而且區內利率上升,紛紛減持太平洋盆地股份,理由是擔心區內短線經濟前景。這項全球調查訪問了259家機構,所管理基金總值55500億美元。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亞稱,區內的利淡情緒嚴重,基金經理的拋售已到極端水平,因此投資者在後市應會入市吸納。在日本的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沒有看好亞洲股市的,看淡者佔78%。英國的調查顯示,拋售亞洲股份的意欲是1990年以來最大;在亞太區,投資者涌往未受危機影響的市場,如澳洲及印度。美林把對東南亞股市的投資評級由減持調高為中性。在亞太區調查中發現,利率上升對金融及地產股產生負面影響,看淡區內金融股的比看好的要高出27%。另外,美林與蓋洛普於8月28日至9月3日間進行的另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基金經理正減持股份及吸納國庫債券,理由是愈來愈多基金經理預期儲局聯邦基金利率在未來一年上升。該調查共訪問41家美國大戶,共管理總值18800億美元的資產。調查顯示增持國庫債券的較減持的高出二成。差別是1994年12月以來最大的,當時長債孳息高達八厘,較目前約六厘半為高。調查亦發現拋售美股的較吸納美股的高出12%。美林表示,投資情緒轉變,理由是愈來愈多基金經理預期聯邦基金利率在未來一年上升,九月份調查佔54%高於八月份調查的43%。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亞稱,基金經理一向能准確評估債市價值,這反映國庫債券後市看俏,調查發現看好美國債市中線前景較看淡高出19%,兩看好股市中線前景較看淡僅高出5%。

美日貿易大戰的犧牲品

日美貿易關系一直伴隨著風風雨雨、磨擦不斷,從曠日持久的汽車大戰到醫療保險協議,還有近年來圍繞富士與柯達膠卷之爭的膠卷大戰。

在對美貿易中,日本一直是存在巨額貿易順差。美日兩國每年都要為這一頭痛問題進行磋商,但每次都不能取得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談判年年進行,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就是年年增加。關於兩國之間的貿易磨擦問題,今年6月中旬在丹佛八國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柯林頓總統與橋本首相就兩國間的貿易磨擦問題交換了意見。但我們可以預測,日美兩國貿易磨擦將不可能在可預見的時間內解決,將長期存在。

美日兩國間的貿易磨擦對東南亞的經濟有一定影響,這一影響主要是通過日美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投資,建立產業來間接實現的。美日兩國貿易競爭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方面。兩國特別是日本為了降低本國的生產成本大量向東南亞國家輸出勞動密集型工業和落後技術產業。數十年前,日本大公司將生產線遷到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國,利用當地勞工成本低的條件。在七十年代,日圓與美元匯率上揚,東南亞成為消費市場,日本大公司更加擴大在東南亞的生產。日本的跨國公司為了配合其全球公司戰略,把一些裝配部門、加工部門、高耗能高污染部門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美國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也在急劇增加。

美日在東南亞國家的大量投資,一方面解決了這些國家為發展經濟而缺乏資金的困難,加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把美日之間的經濟磨擦以及美元和日元的匯率風險也帶入了東南亞各國的經濟體和整個經濟圈。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經濟較量,匯率引起的種種風波,自然使東南亞國家成了犧牲品。

在未來的幾個月中,美日匯率風險還會加劇。日圓會有較大的波動。美國經濟在通脹受控下,持續復甦,由於它與日本的貿易矛盾,使美元兌日圓匯率升越120關口,預料在破關後可企穩在現有水平,美元在此盤暫時上落在120至123,中期挑戰127。而這一形勢對於東南亞各國未必有利。

未能有效展開區域經濟合作

東南亞國家相互戒心較深,它們大都是在二次大戰後才陸續擺脫殖民地統治成為獨立國家,由於長期受殖民統治,相互隔絕,彼此了解不多,各國的社會文化傳統也不盡相同,歷史上有過沖突,一些長期遺留下來的矛盾和問題不易解決。每個國家都擔心他國借合作之名,在本國蒙受損失的情況下獲利。因此,他們所進行的合作和建立的區域性組織,例如東盟,主要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而經濟上的有效合作並不多。一方面,各國只在本國實際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並能從合作中得到明顯好處時才同意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彼此都有拒絕為促進合作的發展而作出犧牲。經濟合作是這些國家始終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區域性經濟和金融體繫上的薄弱環節很多,易於招受國際投機力量的狙擊。在這次風暴來臨前,東南亞各國及地區的中央銀行已有預感,好幾個國家都簽署了在貨幣買賣方面攻守同盟的協議,而且也曾開動操作系統,抵禦投機者的來犯,但以目前的成績看來,效果並不好,整個操作顯露出弱點,特別是受到沖擊的國家要利用自己的資源開辟更多的戰場,拉長戰線,反而首尾無法兼顧。

❺ 日本實現政治大國戰略的手段

1、立足亞太,爭當亞太地區的政治大國。

日本針對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對其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調整。日本政府一再強調,亞太地區對它的和平與繁榮「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日本新聞媒介大肆鼓噪「脫美入亞」和「脫歐入亞」。日本政府則明確提出「立足亞太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把亞太地區作為實現其政治大國目標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日本的亞太外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以經濟實力為後盾,大力開展經濟外交。

●自80年代末期以來,日本政府開發援助的60%集中在亞太地區,日本海外直接投資的70%也集中在這一地區,日本對亞太地區的經濟援助一直占其對外經濟援助總額的62.5%以上。日本出口的60%以上,進口的55%以上,也是在亞太地區進行的。1995年,日本與亞太地區的經貿總額占其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70%以上,幾大主要貿易夥伴都集中在亞太地區。▲隨著日本對亞洲國家經濟援助的不斷增加和日本與亞太地區雙邊經貿關系的加強,亞洲國家對日本的批評明顯減少,不少國家對日本亞太合作的各種具體設想做出了積極的反應。有的國家還明確表示歡迎日本在亞洲地區和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大力開展政治外交,積極參與亞太事務。近幾年來,日本全面調整亞太戰略,展開了全方位的外交攻勢。在日美關系方面改變了90年代初期矛盾尖銳的局面,政治軍事合作不斷加強;日本和中國的關系在調整中繼續發展;日本和俄羅斯的關系呈現不斷改善與發展的態勢;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得到了加強;日本在發展與韓國合作關系的同時,積極謀求改善同朝鮮的關系;日本以能源外交為龍頭,同中亞國家的關系進入了發展時期;日本同南亞國家的關系近年來也有很大的發展。2000年8月19日至26日,日本首相森喜朗訪問了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四國,進一步加強了日本同南亞國家的關系。日本在積極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等區域性組織的過程中,不時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主張,對這些組織的運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日本近幾年還以東京為舞台,經常召開一些國際性和地區性政治安全合作與磋商會議,對國際事務和地區事務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日本的亞太外交,具有明顯的與美國爭奪主導權的戰略意圖。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美就在亞太經濟發展是日本領頭的「雁行經濟結構」、還是美國主導的「扇形經濟模式」上發生了矛盾。90年代中期以來,日美在亞太經合組織一體化、朝鮮半島、東盟地區論壇、亞太地區安全機制等一系列問題上發生了新的摩擦。日本某些重要人士公開指出:「在亞太地區內,能參加爭奪亞太主導權的國家首先是日本」。

▲再次,加強亞太軍事外交,擴大日本軍事影響。日本在展開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時,十分重視亞太地區的軍事外交。1992年6月,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亞太地區安全對話機構的主張,強調建立亞太地區安全保障機制,是實現日本亞太戰略的重要條件。▲●1994年,日本不但展開了同中、俄、韓的安全保障對話,而且還於11月20日提出了建立包括日、美、俄、中、韓、朝6國參加的「東北亞地區論壇」的設想。▲●1995年以來,日本全面展開對俄、中、韓等國的軍事外交。1997年7月出版的●《防衛白皮書》,首次就建立穩定的安全保障環境問題編輯了特集,再次強調要在亞太地區通過軍事外交,建立像東盟地區論壇那樣的多邊安全保障體制。

▲●2、大搞聯合國外交,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取代蘇聯並繼承了他在安理會中的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日本對它在聯合國中的現有地位和作用更加不滿,迫不及待地謀求在聯合國中的常任理事國席位。按照日本的邏輯,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沒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是不合理的。為了早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的聯合國外交主要採取了以下四條措施:

▲一是多方拉票,積極競選非常任理事國。日本認為,當選非常任理事國是走向常任理事國的第一步,因而一有機會,日本便千方百計地競選非常任理事國。▲至今日本已8次當選為非常任理事國,是全世界當選次數最多的國家。

▲二是利用各種場合和各種宣傳媒介,為日本出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大造輿論。▲●早在1991年9月中山外相在第46屆聯大上就代表日本政府提出了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並確立了「爭取在5年內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方針。

▲1992年1月31日,宮澤在聯合國首次召開的安理會首腦會議上發表了一篇耐人尋味的演講,暗示日本希望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他說:「由於安理會處於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努力的中心,應該徹底考慮以何種方式調整它的職能、構成和其它方面,以便使它更能反映新時代的現實」。1992年11月21日,日本政府正式確定了在1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基本方針。1993年7月,日本政府擬定了關於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建議書,把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基本目標。▲1993年細川在聯大作講演時說:「日本准備在改革後的聯合國中竭力履行職責」。1994年5月,▲羽田在會見巴拉迪爾時說:「聯合國需要改革,安理會有必要增加常任理事國成員,日本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正在發揮著適合當常任理事國的作用。日本若能成為常任理事國,將竭盡所能履行職責」。

▲ ●三是增加對聯合國的財政貢獻,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目前,日本是聯合國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財政負擔國,承擔著聯合國普通預算的13.95%,計劃在今後幾年提高到15.6%。此外,日本政府還為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並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自1991年春季以來,日本先後向海灣地區、柬埔寨、莫三比克、盧安達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地派出了維和部隊。日本政府決定今後將視聯合國的需要,更多地參加維和行動。

▲四是加強同聯合國的人員合作,爭取把持聯合國的重要機構。日本很重視同聯合國的人員合作。經社理事會是聯合國中僅次於安理會的重要機構,日本幾乎連續當選為該理事會的理事國;▲●日本的明石康、小田滋和緒芳貞子分別擔任著聯合國副秘書長、國際法院法官、聯合國難民事務署高級官員。可見,日本在聯合國的影響不斷擴大。盡管日本仍將面臨許多阻力和困難,但其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不會鬆懈。與此同時,日本努力構築日、美、中、俄、歐多極體制,力圖使自己成為多極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❻ 東盟國家政治體制有哪四種

1、人民代表制國家:越南、寮國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中國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2、議會共和制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3、總統共和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

4、君主制國家: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汶萊

泰王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5、軍政府國家: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❼ 為什麼泰國"紅衫軍"東盟峰會

「紅衫軍」是泰國前總理他信的人。

他信是泰國前所未有的貪污領導,
在他管理版下國權家變成一個貪財的社會,
給警察暗號能亂殺反對他的人,
還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很多國家的財產賣出去。

法官已經判斷了他真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作了很損害國家的事情,
他卻不肯回國接受懲罰,現在躲在 UAE。

目前的政府可以說是泰國歷史上最好的政府之一。
阿批實不接受他信走後門的方式,
他一邊為了解決國家的經濟問題,
一邊要小心他信對國家的惡意。

他信提出條件,
說要把他在泰國的所有財產還他,
還叫阿批實辭職。
如果做到的話,他就停止所有的手段。
但是阿批實拒絕了,
他說他信要回國接受法律的懲罰。

這次東盟峰會對泰國來說,是很重要的。
他信就讓他在泰國的走狗們兒盡量打倒這次峰會,
他想讓國家進入了困境。

在泰國穿紅色的人都是國賊他信的人。

========================================

貓tt貓:
你的意見太奇怪了吧。
每個問題在這里提出來就是想跟其他人互相交流資料。
如果我真的不懂這個問題,那怎麼還敢過來回答呢!?!
你自己對泰國政治了解多少?
怎麼連一個字也看不見呢?

❽ 東盟國家政治體制

東南亞國家的政治體制是多種多樣的,當今世界的基本政治體制類型都可以在東南亞找到。細致劃分,則主要有如下5種類型: 1.人民代表制國家:越南、寮國 在東南亞11個國家中,有9個資本主義國家,另兩個是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和寮國,這兩國都是實行人民代表制度和共產黨一黨領導。 1945年越南宣布獨立後,1946年頒布了第一部憲法。越南最近一部憲法是1992年頒布的。憲法規定,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經濟方面是社會主義方向的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經濟成分為主導,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制度,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會是人民行使權力的最高權力機關,它集中了立法、行政、審判、檢察等權力;其下,政府負責行政管理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負責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檢查法律的執行工作;國會選舉國家主席;國家主席作為國家的代表,不向任何機關負責。憲法還規定,越南共產黨是越南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力量。目前越南實行共產黨一黨執政制。雖然越南允許其他政黨的存在,歷史上越南也曾存在過一些政黨,但近年來已先後消亡,最後僅存越南共產黨。越南共產黨成立於1930年,全國目前有250多萬黨員。 近年來,越南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也在逐步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革,加上越南一直來與外部世界有較為廣泛的聯系,可以說越南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是比較快的。 寮國的政治體制與越南類似。執政黨為寮國人民革命黨。 2.議會共和制國家:新加坡、東帝汶 新加坡共和國是東南亞兩個實行議會共和制的國家之一。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出來,同年12月,頒布了新加坡憲法。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國會選舉產生;新加坡的國會是一院制;新加坡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立法機構由議會和總統組成;內閣是新加坡行政權力的執行機構,由總理、副總理、各部部長組成,總統委任國會中多數黨領袖做總理。根據總理提名,總統任命內閣部長、最高法院院長、法官、總檢察長。總理、部長都必須是國會議員。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沒有地方政府。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多黨制國家,但一直都是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建國後該黨一直是新加坡的執政黨。該黨主張從嚴吸收工商界、高級知識分子等各界優秀人士為黨員。 新加坡是一個權力較為集中的國家,但由於實行較嚴格的法治,加上領導層聚集一批能潔身自好的社會精英,所以新加坡自獨立以來的30多年中,既能保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又能有效地懲治腐敗,真正做到廉潔高效。 東帝汶在2002年3月22日頒布的《東帝漢民主共和國憲法》中規定,東帝廣由總統、國民議會、政府和法院組成國家權力機關。總統通過直接選舉產生,是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任期5年,只可連任一屆;國民議會由52——65名議員組成,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代表全體公民行使立法、監督、政治決策權;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由總理、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組成。總理作為政府面腦,由議會選舉中得票最多的政黨或占議會多數的政黨聯盟指定,由總統任命;法院代表人民行使司法管轄權,職權獨立。最高司法法院院長由總統任命。 3.總統共和制國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東南亞十一國中,有印尼和菲律賓兩個國家實行總統共和制。 印尼獨立以來雖然先後頒布了3部憲法,但目前他們仍然使用1945年宣布獨立時制定的憲法。該憲法確定了印尼建國的五項原則(潘查希拉):第一,至高無仁的神道;第二,公正文明的人道;第三,印度尼西亞的統一;第四,協商和代表制指導下的民主;第五,社會公正。印尼的國家機構包括:人民協商會議、總統、國會(人民代表會議)、最高評議院、最高法院、國家審計署等。印尼代議制度的特色是同時實行人民協商會議制度和人民代表會議制度。人民協商會議是印尼的最高權力機構,由700人組成,其中500名為國會議員,另200名由總統指定的135名地方代表和65名社會和群眾組織代表組成。人民協商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制定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選舉和罷免5年任期的正副總統。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並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統及其領導下的內閣向人民協商會議負責,而不向國會負責。人民代表會議是印尼的立法機關,負責日常的立法工作,實際上與國會差不多。 菲律賓也是總統共和制國家。與印尼不同的是,菲律賓總統由全國選民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能連選連任。菲律賓的立法機構是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兩院均有立法權,而眾議院的權力更大一些,有關撥款、稅收等重要法案均由眾議院提出。 4.君主制國家: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汶萊 東南亞11國中,有4個國家實行君主制。其中汶萊是絕對君主制,泰國、柬埔寨和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 (1)君主立憲制: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 1932年,泰國國民黨發動政變,使泰國君主制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前是實行君主專制,此後則建立了英國式君主立憲制。經過多次修改的憲法規定,國王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統帥和宗教最高護衛者。國王根據國會提名任命內閣總理,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各部部長。國會由上、下議院組成,是國家的立法機構。國家的行政機構是內閣,內閣總理享有實權,對國會負責。泰國的法院代表國王行使司法權,但受政府的司法部和司法委員會管轄和監督,不過其業務是獨立的。最高法院的判決是最終判決,如果被告不服,可向國王上書懇求減免刑罰。雖然泰國國王沒有實權,但由於泰國的傳統和宗教以及國王自身的奉獻精神,使得國王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威望往往在泰國政治生活關鍵的時候發揮作用。 1970年朗諾政變前,柬埔寨一直是個君主制國家。政變後實行總統共和制。民主柬埔寨時期,搞了一段「極左的社會主義」。1993年大選後,柬埔寨又恢復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人們稱之為「柬埔寨第二王朝」,西哈努克再次成為柬埔寨的國王。 馬來西亞也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但與泰國和柬埔寨不同,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9個蘇丹州和4個州組成,因此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馬來西亞國家元首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的。國家最高元首擁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權,並兼聯邦武裝部隊總司令,根據議會提名任命總理等。聯邦議會、內閣和最高法院分別是馬來西亞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機構。 (2)絕對君主制:汶萊 與東南亞其他三個君主制國家不同的是,汶萊是一個馬來穆斯林的絕對君主制國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汶萊憲法規定,世襲的蘇丹為國家元首,擁有立法、行政、司法全部權力。蘇丹本人兼任首相和國防大臣。擁有實權的財政大臣、外交大臣均由親王擔任。 5.軍政府國家:緬甸 1948年緬甸獨立後,曾經一度實行議會制。1962年,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奈溫發動軍事政變,成立了以奈溫為首的「革命委員會」,解散議會,終止執行憲法。1988年奈溫辭職,以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蘇貌為主席,組成「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接管了全國政權。1992年,國防軍副總司令丹瑞取代蘇貌成為國防部長。1997年,丹瑞把「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改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由19人組成,丹瑞任主席,是緬甸的國家元首,國防軍總司令貌埃為副主席,欽紐為秘書長。

求採納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