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法官
⑴ 民國時期的東湖先生是誰
民國時期的東湖先生是燕樹棠。
稱為東湖先生,是因為他為武漢大學選址在東湖邊,且1949年後都在武漢大學法律系編譯室、圖書館工作,為武漢大學服務了半個多世紀。
燕樹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縣人;1914年畢業於北洋大學,1915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學習,1920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主任,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暨主任,清華大學法律學系、政治學系教授暨法律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主任,兼任憲政實施協進會會員、監察院監察委員、第一屆司法院大法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中華民國法學會編輯委員等職;1949年後在武漢大學法律系編譯室、圖書館工作;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法學家和法律教育家。
人個簡歷:
燕樹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縣人;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法學家和法律教育家。
1914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15年官費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攻讀法律學,獲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21年回國,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請,任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時兼授清華大學法律課程。後任南京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
1928年9月至1931年6月、1937年8月至1938年12月、1947年9月至1984年,3次任國立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其間,3次兼任法律系主任。此外還兼任武漢大學訓育委員會、出版委員會主席,以及《社會科學季刊》編委、圖書委員會、圖書損毀檢查委員會、女生指導委員會、特種法規審議委員會的委員;主講民法總則、外國法、國際私法、民法親屬繼承法等課程。
1935年任北京大學法律系主任,後任西南聯大法律系主任。1938年2月,當選國民政府監察委員;1948年7月,任國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後在武漢大學法律系編譯室、武漢大學圖書館工作;曾被選為湖北省政協委員、中國對外文化協會武漢分會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
1984年2 月20日,燕樹棠先生以93歲的高齡病逝於湖北武漢。
⑵ 中華民國時期法官帶假發嗎
民國時期中國的法官也沒有帶過假發,法官戴假發,是英美法系中法官的服飾,中國除香港地區以外,沒有引進使用過英美法系,始終是中國本土的司法制度,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⑶ 從晚清到民國,顧維鈞為什麼能成為官場不倒翁
在我看來,顧維鈞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到近代的官場常青樹,是因為他能力實在是出色。任何一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優秀的人來幫助自己的管理政權。而顧維鈞就是一個最好的管理工具,下面我就這個問題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3、顧維鈞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並且做事情很有底氣,有氣節。
當時中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開會分配勝利的果實。可是其他戰勝國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畢竟中國弱小。顧維鈞面對這樣的局面,絲毫怯懦,他就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做出的貢獻,據理力爭為弱小的中國贏得了話語權。這次事件也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在這次事件中顧維鈞成為了民族英雄,也成為了各個勢力爭搶的人物。
⑷ 民國時期軍事法庭里的職務有哪些,他們有軍銜嗎,和普通審判有區別嗎
從電視和一些紀錄片上來看,軍事法庭唯一的區別就是沒有法官,法官坐的位置都是坐一些級別比較高的軍人,和一些軍法處的軍官這些專業軍法的人!
至於律師,好像沒有律師出現,都是自辯的!
⑸ 審判張學良的法官是誰
1936年月30日,國民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軍法會審。12月31日,軍法會審結果,張被高等軍事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
李烈鈞(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字協和,號俠黃,江西省南昌府武寧縣羅溪人。清末及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政治家。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成員,孫文(孫中山)的親信。
1908年(光緒34年),自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後,任江西新軍第二十七混成協第54標第1營管帶
1909年(宣統元年),赴昆明,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
1911年(宣統3年)10月17日,為呼應武昌起義,李烈鈞應江西省的革命派的邀請而回到江西。
1912年(民國元年),江西省議會選舉李烈鈞為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江西任都督期間曾被江西各商會以違法殃民恣睢暴戾等罪名控訴
1913年6月9日,袁世凱下令將其免職。民國2年(1913年),李烈鈞同孫文策劃發動二次革命。
1915年(民國4年),李烈鈞加入中華革命黨。同年12月,奉孫文的指示赴雲南省開始爭取西南各省都督的活動參與護國戰爭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李烈鈞軍的存在意義消失。討伐完龍濟光後,李烈鈞隻身赴香港、上海隱退。
1917年(民國6年)8月至9月,孫文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李烈鈞任大元帥府總參謀長。10月,護法戰爭開始。
1919年(民國8年)10月,孫文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李烈鈞被任命為代理大元帥,負責管理廣州的事務。
1920年(民國9年)12月,孫文為北伐而設立大本營,李烈鈞任大本營總參謀長。
1924年(民國13年)1月,李烈鈞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民國16年)4月,蔣中正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李烈鈞支持並參加
1928年(民國17年)後,李烈鈞離開南京,在上海養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正寓居上海的李烈鈞同反蔣人士如馮玉祥、方振武、張知本、陳嘉佑等人來往密切。
1933年,他數次致電蔣中正,支持蔣領導抗日戰爭。他的立場已由反蔣抗日變為支持蔣介石領導抗日。
1936年西安事變後,李烈鈞被委派為審判張學良的高等軍事法庭審判長。
1937年(民國26年)2月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李烈鈞同宋慶齡、馮玉祥聯名提出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共同抗擊日本。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李烈鈞將身邊達到服役年齡的五個兒子都送入軍隊
1946年(民國35年)2月20日,李烈鈞在重慶逝世。享年65歲(滿63歳)。國民政府給予國葬。中共中央發來唁電,並派周恩來、董必武親往弔唁。
⑹ 民國時期比較有名的法學家有哪些
宋教仁(1882~1913),桃源縣人,字遯初,號漁父。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1899年與胡瑛、覃振、瞿方書、孫迪卿、田荊華等人由楊吉陔、陳猶龍主盟,加入會黨組織 「富有山堂」。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06年,前往東北運動馬匪,策劃東三省革命。在東北期間對間島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寫成《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證據證明延吉為中國領土。當時中國政府正為延吉的歸屬問題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苦於缺乏證據,該書為談判獲勝提供了極大幫助。1910年至1911年,與譚人鳳等組織中部同盟會,策動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後,參與籌建臨時政府,系《臨時約法》的主稿人。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農林總長等職,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代理理事長。堅持「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的主張。1913年2月4日,參、眾兩院復選結果,國民黨獲392席,占絕對多數。宋教仁希望以多數黨的地位,成立責任內閣,約束袁世凱專權。在正式國會開會之前,他親到長江流域各省宣傳演說,為建立責任內閣,實現民主政治大造輿論。1913年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被人刺殺於上海火車站,時年31歲。其著作有《間島問題》、《宋教仁集》。
覃振(1885~1947),桃源縣人,字理鳴,原名道讓。1904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次年加入同盟會,後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1908年歸國,准備發動起義,事泄,被捕入獄四年。辛亥革命時獲釋,任湘、桂聯軍督戰官,繼任湖北軍政府秘書。 「二次革命」時,到湖南策動討袁(世凱),失敗後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湘支部長。後參加護法運動。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命覃振兼任總統府法制委員。1924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參加北京西山會議,與鄒魯、謝持、居正等人組成「西山會議派」,堅持反共。歷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立法院代理院長、司法院副院長等職。作為民國政府法律方面的主管官員,1934年發表了《司法改革意見書》,提倡組織法律改造委員會,提前修改民、刑訴訟法,試辦陪審制度,提高法官待遇,試辦巡迴審判,法官制服之改正,限制律師資格,酌采流刑,監獄整理等司法改革措施。並為廢除領事裁判權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2月19日,以覃振牽頭共四人在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對於撤廢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應由政府向有關各國交涉早日實施以維我法權之完整案》。1947年年4月18日,覃振病逝於上海,終年63歲。棄世時家無餘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頒國帑為之治喪,國葬於長沙嶽麓山。
黃右昌(1885~1970),石門縣人,字黼馨,筆名凄江子。1899年就讀於湖南時務學堂。1902年入日本岩倉鐵道學校,後轉入法政大學。歸國後,歷任湖南省私立及公立法政學校民法教授。民國成立後,任湖南省湖南省立第二法政學校校長。1918年4月,當選國立北京大學法科學長,兼任法律門主任。五四運動後,撤科改系,出任北京大學法律系第一任系主任,至1922年4月。同時兼本系教授,主講民法、羅馬法等課程,與王世傑等主編《北大社會科學季刊》。又兼任國立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講師等職。1930年至1947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48年9月至11月,任國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後回湖南大學法律系任教授。著作豐富,有《羅馬法與現代》、《民法詮解》、《民法詮解繼承論》、《民法釋義親屬論》等。1949年8月,他參加了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宣言的簽名。新中國建立後,他繼任湖大教授,後應國務院周恩來總理之聘,任中國文史研究館館員,1970年病逝於北京,終年86歲。
戴修瓚(1887-1957),常德縣人,字君亮。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中國公學法律系主任。1931年9月來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1933年7月繼何基鴻為法律系主任,直至抗戰爆發。長沙臨時大學時期,被選為法律教授會主席。1938年初,西南聯合大學成立,仍被推選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但迄是年7月,戴先生仍未到校。聯大常委會議決,改任燕樹棠先生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先生長期執掌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擘畫經營,多有興革。抗戰前曾在法律系主講債編總論、法院組織法、票據法、保險法等課程。長沙臨時大學及西南聯大期間,同時身兼數門課程,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債權分論、刑事訴訟法等,愛育英才,不遺餘力。任國民黨南京最高法院法官時,曾為「七君子」辯護。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陳瑾昆(1887~1959),常德縣人。1908-1917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歸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奉天省高等審判所推事和庭長、修訂法律館纂修、大理院推事、最高法院院長。1933年曾任國民黨政府司法官。1919-1938年間,任北京大學、朝陽大學等校教授。1946年去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就職於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和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華北人民法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第一、二、三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治法律學會理事,最高人民法院委員、顧問等職。曾參加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訂工作。他主張新中國應加強刑法的制定,司法工作應堅持審判獨立;並在犯罪因果關系問題上主張「意思自由論」,即犯罪是意思作用之結果,應有罪必罰。主要著作有:《刑法總則講義》(1934)、《刑事訴訟法通義》(1930)、《民法通義總則》(1930)、《民法通義債權總論》(1930)、《民法通義債權各論》(1931)等。主要譯著有:《民事審判實務學》(日文版)和《公證法及實務學》(日文版)等。是享譽中外的著名法學家。1959年去世。(高杉整理)
⑺ 錢鴻業的人物生平
錢鴻業在民國時期歷任京師檢察廳檢察官、大理院推事、上海第一特區地方法院法官等職。日本侵略軍攻佔上海後,代理特區法院工作的錢鴻業多次拒絕汪偽政府移交租界法院的要求,令汪偽漢奸惱羞成怒。1940年的7月29日中午,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錢鴻業遭76號特務暗算,連中四彈,均在要害。車夫急忙將其送到家中,但已經血流如注,無法救治。兒媳張婉度痛哭失聲,錢鴻業對她說:我是法官,眼看國家將亡,我死不足惜,你們是學科學的,將來要報效國家。這就是錢鴻業的遺言。
⑻ 國民黨時候的立法院院長是什麼級別
立法院院長,是中華民國立法院之首長,相當於國會議長,由立法委員相內互提名投票選舉後產生,容依法督導監管立法院委員會,組織立法院決策程序與行政議事,並負責召集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由於憲法沒有規定副總統不能兼任行政院院長。
在戒嚴時代時,副總統陳誠、嚴家淦都曾兼任行政院院長。1996年間連戰則以行政院院長身份當選副總統,並續任院長,引來憲政爭議。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419號解釋》中,認二者職務性質雖非顯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此爭議最後因連戰請辭而劃下句點。
(8)民國時期的法官擴展閱讀:
立法院由立委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對總統、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提彈劾案及對監察院審計部審計長的任命行使同意權,並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它重要事項的職權。
「立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委員」自第7屆(2008年)起由225人減為113人,任期4年。有向「行政院」院長及當局各部門負責人質詢之權,並可以決議或復議「行政院」重要政策。
⑼ 民國時期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民國時期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其司法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普通審
判機關採用四級三審制;二是行政訴訟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依照《中華民國暫行
法院編製法》,民事與刑事審判機關分為四級,採用「三審制」:初級審判廳,為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一審機關;地方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二審機關
和特別案件的第一審機關;高等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三審(終審)機關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中,國民政府司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審判機關。當司法行
政部隸屬於司法院時,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
司法院設正副院長各1人。在國民政府組織法中, 其產生方法與其他四院正副
院長相同。司法院下屬的主要機關有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最高法院是全國終審機關。南京國民政府於1932年公布的《法院組織法》中改
變了原來的四級三審制,仿法國為三級三審制,規定從1935年7月1日起實行。三級
三審制即指法院的設立,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3個層次, 分別執行初
審、再審、終審職權。國民黨盡管多年標榜司法獨立,但在很長時期內仍繼續著中
國古代「縣太爺審案」的狀況,由縣長兼為法官。
在未設地方法院的縣,以縣長兼理司法,另設置承審員協助縣長審理案件。這
一制度的弊端連國民黨當局亦已發現,因而決定設立縣司法處,審判官獨立行使審
判權,檢察事務由縣長兼理。此決定於1936年公布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實行,
仍以承審員制度維持,直到1946年,全國才基本結束承審員制度,實行半獨立的司
法處制度,而地方法院未曾普遍設立。
行政法院掌理全國行政訴訟審判事務。
和特別案件的第二審機關;大理院,屬於大理院特別許可權的案件之初審亦即終審機
關,也是不服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案件之第三審(終審)機關
⑽ 有哪幾位中國人擔任過國際法院的法官
1、王寵惠
王寵惠(1881.10.10.-1958.3.5),字亮疇,祖籍廣東省東莞市,出生於香港荷李活道75 號的道濟會堂。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並為海牙國際法庭任職中國第一人。
2、鄭天錫
鄭天錫(1884-1970,Cheng Tien-Hsi),字雲程,號茀庭,廣東香山縣人(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 。中國著名法學家、外交家。 倫敦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大理院大法官,多所大學法學教授,司法官次長,國際聯盟法官,民國最後一任駐英大使。
3、徐謨
徐謨(1893-1956),字叔謨,筆名平章,江蘇蘇州人,原籍江蘇吳縣人,曾任國際法院法官,是首位出任國際法院法官的中國人。
4、顧維鈞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中國近現代史外交家。
1912年回國後,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後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5、倪征燠
倪征燠[yù](1906年7月—2003年9月2日),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1984年,倪老以他高尚的品格和資深的閱歷當選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國際司法界最高榮譽的國際法官。
6、史久鏞
史久鏞,男,著名國際法學家。1926年10月9日生於浙江寧波。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法學,獲國際法學碩士學位,1951年畢業後留校從事國際法學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國際法院副院長,2004年2月6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這也是自聯合國國際法院1946年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法官擔任院長。
7、薛捍勤
薛捍勤,女,中國山東省人,資深外交官和國際法專家,2010年5月12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2010年6月29日當選國際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