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官金
① 美國 歷史影響力人物
1.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3年獲得連任,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隱退於弗農山莊園。由於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稱為「美國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並列為美國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總統。
2.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
在美國的眾多開國元老中,托馬斯-傑斐遜無疑是最具有遠見的一位。傑斐遜出生於弗吉尼亞一個富裕家庭,曾就讀於威廉與瑪麗學院。1800年競選總統時,他與阿倫-伯爾所得選舉人票數相等,後由眾議院選擇傑斐遜當總統。截至目前為止,傑斐遜為唯一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後又選上總統,且任滿兩個任期者。作為《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傑斐遜最的成就無疑是《獨立宣言》。
自1776年以來, 《獨立宣言》中所體現的原則就一直為世人所傳頌。美國的改革家們,不論是出於什麼動機,不論是為了廢除奴隸制,禁止種族隔離或是要提高公民的權利,都會向公眾提到「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一名言。
除此之外,傑斐遜還是一個著名的發明家,他興趣十分廣泛,且喜歡自己想出一些新鮮玩藝。比如,傑斐遜家客廳的雙開大門,兩扇門會同步轉動開閉,是因為他自己在地板下安裝了連動兩個門軸的裝置。地下室廚房裡做好的飯菜,可以通過升降梯送到樓上餐廳,這個我們現在在飯店裡司空見慣的裝置,卻是由傑斐遜第一個設計出來的。
3. 薩卡加維亞(Sacagawea)、梅里韋瑟-劉易斯(Meriwether Lewis)和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
薩卡加維亞、梅里韋瑟-劉易斯和威廉-克拉克這三人都是美國國內首次橫越大陸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活動的隊員,其中領隊為美國陸軍的劉易斯上尉和威克拉克少尉為領隊,該活動是由傑斐遜總統發起。
當時,在加拿大的英國人和仍然占據著得克薩斯以及西南部地區的西班牙人,從來沒有對路易斯安那死心,它們煽動當地的印第安人對抗進入這一地區的美國移民。傑斐遜總統認識到,要想控制這片土地只有依靠武力,於是他向美國陸軍尋求幫助。
該探險隊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考察太平洋海岸、附近的平原,還調查了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情況。他們在這里建造了一座名為科拉特索普堡的堡壘。這座堡壘的建成,宣告了美國軍事力量的觸角第一次延伸到了太平洋沿岸。科拉特索普堡不但成為美國在太平洋邊的第一座哨卡,也是美國在西部的地標,這成為劉易斯和克拉克此次歷險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通過這次探險活動,美國獲取了西部地理的廣泛的知識以及主要河流和山脈的形式地圖。
4.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總統任內,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林肯成功率領軍隊擊敗了南方勢力,一舉廢除了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在內戰結束後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也是一位出身貧寒的偉大總統。
由於林肯在美國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稱將其稱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5. 席廷-布爾(Sitting Bull)
席廷-布爾(Sitting Bull,又名「坐牛」),1831年3月出生於美國,是美國印第安人蘇人部落首領。布爾是一名十分勇敢的戰士,領導了蘇族人對世仇克羅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征討。1876年,布爾領導本部落和夏延人的3500人聯軍,伏擊了美國聯邦政府第7騎兵旅,6月25日,在小比格霍恩戰役中,擊斃其旅長喬治-阿姆斯特朗-庫斯特。之後,他帶領本部落避難於加拿大。1881年7月20日,布爾返回美國,在蒙大拿州向美國政府軍投降,獲得特赦
②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在美國有著怎樣的身份地位
美國最高法院總共是有九名大法官的,而金斯伯格就是其中之一。是終身任回職的,除非去世答、自願退休或者遭到國會的彈劾,誰也不能撤換她, 並且她還擁有最終管轄權的權力,也就是說美國所有關於法律訴訟的案子她都有權力進行裁決。
女權主義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2)美國法官金擴展閱讀:
1959年畢業於哥倫比亞法學院,曾當法學教師和婦女權益律師,1980年被任命為聯邦上訴法院哥倫比亞特區巡迴審判區法官,1993年由柯林頓總統任命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系最高法院內富有爭議的自由派法官之一,堅決主張婦女有墮胎的權利。
主要作品
Civil Procere in Sweden (1965)(與Anders Bruzelius合著)。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on Sex-Based Discrimination (1974)(與Herma Hill Kay和Kenneth M. Davidson合著)。
在許多法律評論和期刊上發表過多篇關於民事訴訟、沖突法、憲法和比較法方面的文章。
③ 美國聯邦法官的任期和薪水
第三條聯邦法官一般為任職終身。在任何情況下,法官保留他們的職位直到辭職、死亡、彈劾和定罪,或者被更有爭議的告知令狀免職。因為彈劾流程需要美國參議院來審判,而憲法規定的聯邦法官地位除非有四分之三的州批准修改憲法才能改變,所以聯邦法官可能是美國所能提供的最安全的工作了。不僅如此,憲法禁止國會減少聯邦法官的薪水。二十世紀的經驗表明國會一般不願意從它繁忙的時間中抽空來彈劾聯邦法官,
大部分的聯邦法官65歲就可拿全額工資退休,但他們大多數都選擇繼續工作。現在的美國司法系統越來越依賴這些半退休的法官,他們目前大概承擔了聯邦法院20%的工作量。現在最老的在職聯邦法官為103歲的韋斯利·布朗,目前仍在接手刑事案件。
截止到2008年1月,聯邦法官一年的薪水是169,300美元,上訴法官是179,500美元,最高法院的陪審法官是208,100美元,首席大法官是217,400美元。並且他們都被允許通過教學來獲得每年21,000美金的收入。
④ 美國最高法院現任9名大法官分別是誰
美國最高法院由9位大法官組成,法官終身任期,由總統提名,國會批准。其中一名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8名(associate justice)。最高法院根據五人多數的意見裁判,各個政黨也希望在大法官中增加支持該黨的法官數量,所以大法官的提名和大法官的退休和離世都會給美國政壇帶來動盪。
1.首席大法官羅伯茨1955年出生在紐約,現年63歲,擔任大法官已經13年。布希總統提名其擔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2005年至今,他一直擔任聯邦首席大法官。
2.肯尼迪大法官1936年出生,現年82歲,擔任大法官30年。先後就讀於斯坦福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哈佛大學。他不僅具有執業實務經驗,並且在多個大學擔任過教授。1975年擔任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法官,經里根總統提名,在1988年擔任大法官至今。
3.托馬斯大法官出生於1948年,現年70歲,擔任大法官25年。就讀過聖十字學院和耶魯大學。1974年拿到密蘇里州執業證書,擔任過密蘇里州檢察長助手,議員副秘書,擔任過多個政府職位。1980年,擔任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巡迴法院法官,經布希總統提名,從1991年任職至今。
4.金斯伯格大法官女性大法官,出生於1933年,現年85歲,擔任大法官25年,就讀過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耶大學法學院。她也曾經擔任過法官助理,在大學擔任過教授。她在發起女性自由和權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擔任美國加州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經柯林頓總統提名,1993年任職至今。
5.阿利託大法官1950年出生,現年68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已經12年。擔任過法官助理,助理檢察官,美國副助理檢察長。在1990年擔任美國第三上訴巡迴法院法官,經布希總統提名,於2006年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6.索托馬約爾大法官1954年出生,現年64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11年。就讀過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過地區檢察官助理。1991年,經布希總統提名,擔任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隨後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二巡迴法庭法官,經奧巴馬總統提名,於2009年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7.卡根大法官出生於1960年,現年58歲,擔任大法官8年,就讀過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擔任過法官助理,法學教授,哈佛法學院院長。2009年,奧巴馬總統提名她擔任副檢察總長,2010年又提名她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8.戈薩奇大法官1967年出生,現年53歲,2017年擔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最年輕的一位。就讀過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
9.布雷特大法官1965年2月12日生於華盛頓特區,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法律博士學位.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其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2018年10月就職。
曾任美國上訴法院第三巡迴法庭Walter法官的法官助理,美國聯邦檢察總長辦公室檢察官,美國獨立檢察官辦公室檢察官,華盛頓律所合夥人,布希總統的高級副顧問、總裁助理和幕僚秘書,06年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
⑤ 美國最高大法官去世,她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金斯伯格是美國最高大法官,也是一位美女法官,年輕時候的顏值很出眾。他的一生可謂充滿傳奇色彩,她致力於為女性權利發聲,堅決的捍衛和提高女性的身份地位,在2020年9月19日因為癌症去世,讓粉絲們非常的痛惜。
金斯伯格用一生致力於一件事,她不向老舊的觀念低頭,敢於爭取自己的權利,讓更多的女性獲得了平等的社會地位,她的貢獻和影響都是深遠的,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的一位偉大的女性。
⑥ 美國法官如何判案
可以說,美國法官多數情況下審案而不判案。怎麼講?美國一審時多數案件由陪審團判定「事實問題」(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僅負責解釋法律問題(question of law),當事人可以放棄陪審團審判,要求改由法官審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審團定被告有罪(convict)後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賠償金額也由陪審團決定。美國時而出現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賠償金,都是陪審團所為。法官要審慎的多。但美國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國人只信自己。當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僱傭「槍手」---律師,在法庭上唇槍舌劍,斗個你死我活。而法官則相對超脫,相對逍遙,有時是袖手旁觀。有位美國一審法官私下談起,如果是殺人越貨、作姦犯科的案子,審理起來還能抖擻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簡直是昏昏欲睡強打精神。陪審團審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雙方律師「格鬥」是否「規范」,而並不是認定事實的裁判。陪審團則是觀眾,所以,美國一審中永遠是法官一人獨審。當然不容忽視。足球場上,世界頂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緒全無,敗下陣來。同樣,法官也可以「刁難」律師,逼其就範,從而影響審判結果。美國聯邦法院是三審制,地區法院(一審)、巡迴法院(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終審);州法院是四審制,一審、上訴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美國上訴法院以上的法院審案時原則上只審法律問題,不問事實。如果事實嚴重有誤或是有新情況,上訴法院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美國法官的理念是,上訴法院只問一審法官運用法律是否得當。一審法官與陪審團身臨其境,直接觀察證人,在事實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上訴法院應盡量不介入。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書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訴法院的法官有時也通過法律問題迂迴事實問題。但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則上訴法院不過問事實問題。上訴法院審案時是三位法官組成合議庭。三位法官的資力有深淺區別,但在職務上並沒有高低之分,審案時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訴法院也可以是「全體法官同審」(en banc)。美國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會審。美國法官的獨到之處是,持不同意見的法官可以將其觀點寫在判決之中。有時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法律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對錯真偽之分。而法律則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條條框框,其釋義與運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結果是兩可的,公正需要體現在程序方面。這就是美國之所以特別強調「正當程序」(e process)。簡單說,正當程序就是當事人(或是被告)應有辯解的機會,法官有傾聽辯解的義務。此外,法官判決時必須自圓其說,前後一致。寫判決的重要意義也就在於此。律師大多個性較強,而美國法官也是律師出身,不願聽命於他人。制度上美國是司法獨立,也就是法官獨立。但美國法官很少獨斷獨行,膽大妄為。美國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當過資深律師與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謂歷盡千心萬苦,不會為了區區小利而壞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國聯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祿,且享受終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法官馬歇爾干到80歲時已是病入膏肓,美國的「右派」也盼著這位「左派」盡早讓「賢」(美國最高法院只有9個席位)。馬歇爾死活不走,而且揚言:「我就是要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美國法官大多幹得笑眯眯的,決無貪臟枉法的非份之想。美國法官待遇優厚,不求加官晉級,可以專心致致地工作。聯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終身制,又沒有領導督促,可工作起來還是兢兢業業。美國法官,尤其是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審判當作一門藝術,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鑒賞者。美國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工作與嗜好之一就是對判決品頭論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誅筆伐。美國律師協會每年要給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審案時,對自己討厭的律師也不敢亂吹「黑哨」。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遍地都是行行色色的勢力集團、群眾組織,互相牽制,互相制約。美國法官審案時也是如此,雖然是獨立審判,但也有有形與無形的監督或「領導」。
⑦ 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這個職務是「鐵飯碗」嗎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由9個大法官組成。每個大法官都是由美國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聽證回後批答准委任。
9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中,有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其產生過程與另外8位大法官一樣。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像所有美國聯邦法官一樣,其任期是無限的。除了去世、辭職或者自己要求退休外,他們唯一非自願的去職是被美國國會罷免。另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薪水不能被裁減。聯邦最高法院是唯一由憲法規定的聯邦法院,主要職責是對美國憲法作最終解釋,但美國憲法沒有直接提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通過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某個法律違憲而不被採用。
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羅伯茨法院,2009年
前方左起: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約翰·保羅·史蒂文斯,首席大法官約翰·格洛佛·羅伯茨,安東寧·斯卡利亞,克拉倫斯·托馬斯.
後排左起:大法官塞繆爾·阿利托,魯思·金斯伯格,史蒂芬·布雷耶,索尼婭·索托馬約爾
⑧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感染新冠死亡,美國的防疫力量究竟高低如何
由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感染新冠死亡,可見在美國,新冠病毒已經從「下層社會」蔓延至「上流社會」。新冠病毒在美國是大范圍蔓延的,因此美國的防疫力量是並不高。
評判一個國家防疫能力的高低,主要是看其控制疫情擴散速度的快慢,以及治療已得疫情病人的醫療質量的高低。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300萬,並且每天都在處於爆炸式增長的狀態,與中國相比較,這種防疫能力是捉襟見肘的。美國的醫療與科學技術並不欠缺,加上該國擁有雄厚的資金資源,它的防疫能力本應該位於世界前列,但卻淪落至此。其原因有主要是聯邦政府的錯誤領導與決策與美國媒體的錯誤引導。
美國民眾的抗議
有什麼樣的媒體,有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麼樣的民眾,就有什麼樣的國家。身為美國高層官員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感染新冠疫情死亡,足以看出美國疫情防控力量的弱小。
⑨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致其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2020年9月18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在家中去世,終年87歲。對於這件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發表聲明說,金斯伯格逝於轉移性胰腺癌的並發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表示,美國“失去了一位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大法官”。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在去世前幾天表示,其最熱切的願望是,在新總統就任前,我不會被人取代。而現在,金斯伯格已經去世。這將對最高法院和美國產生深遠影響。距離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已不足50天。美國輿論認為,金斯伯格去世引發的共和、民主兩黨大法官提名戰及其結局,這將對美國總統選舉選情產生重要影響。
⑩ 羅德尼·金事件的法院審判
由於新聞媒體口誅筆伐,大造聲勢,使金案未審之前就已鬧得滿城風雨。在美國社會中,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大量報導,對於司法過程和司法權是一種強大的監督力量。應該說,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案件的深入報導和輿論監督,對於增加司法透明度,監督法官判案,提高法院審判質量,促進司法公正,揭露司法腐敗,培養公民法律觀念和意識,起到了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盡管主流媒體都標榜自己客觀公正,但事實上仍然會受到不同的利益背景和價值取向的影響。當法院處於媒體所激起的公眾輿論喧囂包圍時,強大的輿論有可能對公正審判造成外來的巨大壓力,使法院審判喪失公正性和獨立性。正是由於存在這種危險,即使在崇尚新聞自由的美國,為了維護司法獨立和正當程序原則,法院和法官歷來都對新聞媒體抱有極大的警惕和戒備心理。著名的的霍姆斯大法官(Oliver Wendell Holmes Jr.,1902─1932任職),就以不讀報紙而著稱。
為了防止新聞媒體干涉法院獨立審判,美國法律規定,媒體對法庭活動只能進行文字描述,一般禁止錄音錄像和實況轉播法庭審案過程。所以,全國三大電視網和CNN對法庭活動進行報導時,所配畫面只能是法庭速寫師提供的速寫畫。轟動一時的辛普森案的審理過程經電視直播,在美國司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例外。此外,為了防止媒體影響陪審團的獨立判斷,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克(Tom C. Clark,任期1949─1967)1966年在謝潑德訴馬克斯威爾案(Sheppard v. Maxwell,1966)中指出:鑒於現代傳播媒介的煽動能力和將有傾向性的新聞報導隔絕開來的困難,初審法院應採取有利措施以保證法律之天平不會不利於被告。克拉克法官裁定:將陪審團與外界隔絕開來,也是本法官應根據辯護律師的建議而採取的措施。如果審判活動被公開報導而可能有失公正,應令重新審判。〔3〕
依照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聯邦和州各級法院有責任確保新聞媒體不幹預公正審判,法官、律師和刑事案中的公訴人有責任挑選對案情一無所知的候選人出任陪審員,並使陪審團與媒體的宣傳報導暫時隔絕開來。在審判期間,法官有責任告誡陪審員,不得接觸任何媒體傳播的新聞和消息,只能將法庭所展示的證據作為判決的唯一根據。此外,法官還可以依法限制涉案人士與媒體接觸,推遲案件審判,變更審判地點,改變管轄法院。在金案中,加州地方法院法官下令將審案地點由洛杉磯縣遷到溫杜納縣,對審判結果造成了一定影響。溫杜納縣是洛杉磯地區警務人員的聚居區,民性保守,對警方權威推崇敬仰,白人占人口總數60%,黑人僅佔3%。在這一地區挑選出的陪審團,顯然對被告比較有利。
在加州地方法院審判時,警方被告聘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刑事辯護律師,此公以如簧之舌告訴陪審團,警察群毆嫌犯完全是基於自身的緊張和恐懼。他聲稱,在多數情況下,因超速、闖紅燈等小事違規,但卻在警察尾追時拚命逃竄的嫌犯,絕大多數是重罪在身的亡命之徒或毒品販子。這一經驗使警方從一開始就已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另外,金異常強壯,在拒捕時不僅一人輕松打翻四名警察,而且抗住了五萬伏高壓電警棍的兩次擊打,當遇到這類難以制服的拒捕嫌犯時,警察動用警棍是合法的,法律不應追究警察的責任。被告律師指出,根據未經刪剪的原始錄像,當失去控制的金向鮑威爾警官猛撲過來,威脅到警官的安全時,他們才被迫揮動警棍。
然而,關鍵性的問題在於,當金被最初的一陣亂棍打倒在地,完全失去反抗能力之後,為啥警察還要繼續施暴呢?這最後階段的攻擊是否有必要?被告律師根據錄像辯護說,金被打翻在地後,一直不停地滾動,並多次試圖站起來,對警官的反復喝令置之不理,結果造成警察執法過當。對警察來說,如果不將拒捕案犯徹底制服並銬住,那等於是失職。此外,如果細看錄像慢鏡頭,就可以發現,在雨點般打向金的56記警棍中,有23記打空了,根本不能算數。
被告律師特別強調,如果金不拒捕,那麼毆打事件根本就不會發生。對警察的一個極為有利的證據是,在案發之夜高速逃竄的汽車中,還有金的兩個黑人哥們,他們老老實實地遵循警察命令,結果毫發無損。由此證明,金的指控──白人警察出於種族偏見故意毆打無辜黑人──根本站不住腳。
可是,被告律師的這番滔滔雄辯,新聞媒體並未詳細報導。原因之一是,在重大案件審判期間,法官可以下令控辯雙方不得向新聞界透露案情,使審判過程不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影響。然而,法官這種堅持司法獨立的倨傲立場,卻使庭外民眾無法及時得知案情中那些有利於白人警察的證據,其後果是毀滅性的。
1992年4月,地方法院陪審團做出裁決,宣布四位警官無罪(對鮑威爾警官一項罪狀的指控未定)。僅僅兩小時後,熊熊大火在洛杉磯四處燃起,黑煙彌漫,槍聲四起,很多人趁火打劫,涌進商店哄搶。法律和秩序徹底陷入癱瘓,四分之一的城區陷入火海,損失程度遠遠超過了60年代的黑人城市暴亂。更為嚴重的是,暴亂出現蔓延趨勢,全國各大城市都出現動亂跡象。老布希總統不得不調動數萬聯邦軍隊和加州國民警衛隊進入洛杉磯市平暴。
暴亂發生後,責怪和謾罵紛紛指向陪審團,陪審員被罵為納粹種族分子。面對指責,一位陪審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辯解說:金從未失去控制,一直是金在主導整個過程,是他自己決定逮捕的時間要多久,他並沒有遭到虐待,很多時候警棍根本沒有打到身上,警察的行為完全合法。另一位陪審員表示:警察有權在必要時使用暴力進行逮捕,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是納稅人雇他們乾的。〔4〕
在一片混亂和憤怒之中,哪裡還有人會注意聽陪審員的解釋。而且,1992年是大選年,洛杉磯暴亂使老布希總統心急如焚。暴亂平息之後,白宮新聞發言人立即宣稱,暴亂的許多根源,是60年代開始的那些失敗的計劃,含沙射影地把矛頭指向了民主黨總統約翰遜當年的偉大社會計劃。老布希總統本人則在電視上向選民信誓旦旦地保證,聯邦政府將盡最大努力,以觸犯聯邦民權法的刑事罪名重新起訴4位白人警察。人所共知,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可是,老布希總統作為聯邦政府行政部門首腦,在當時聯邦大陪審團〔5〕尚未就金案舉行聽證和做出起訴裁決時,竟然越俎代庖,宣布聯邦政府將重新起訴白人警察,他大概是急昏了頭。
值得注意的是,老布希總統宣布重新起訴警察一事,涉及到美國憲法中禁止雙重懲罰(Double Jeopardy)的憲政難題。為了防止官府憑藉手中特權,沒完沒了地任意迫害小民百姓,憲法第5修正案規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為而兩次遭受生命和身體的危害。憲法第7修正案規定,除非依照習慣法規則,聯邦法院不得重新審查經陪審團裁決的事實。具體地說,在刑事案件中,經陪審團做出的無罪開釋裁決是不可改變的。比如,加州地方法院陪審團在辛普森案中做出無罪裁決,即成為該案的終審裁決,控方不能上訴。以後即使發現了新的證據,地方法院和聯邦法院都無法立案重審辛普森。但是,控方可以在民事法庭以民事罪名重新起訴,要求經濟或傷害賠償。
那麼,為什麼老布希總統敢放出大話,聲稱聯邦政府將重新起訴已被加州地方法院陪審團無罪開釋的4位警察呢?原來,這里也有例外的情況。根據最高法院1922年對美國訴蘭扎案〔6〕(United States v. Lanza,1922)的裁決,在某些極特殊情況下,雙重懲罰並不違憲。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南方喬治亞州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出於種族偏見,使殺害黑人的白人三K黨徒在罪證確鑿的情況下,仍然被陪審團無罪開釋。在民權運動的壓力,聯邦政府終於忍無可忍,被迫強行介入,在聯邦法院以侵犯民權的特殊刑事罪名重審此案,終於使涉案的三K黨徒受到懲罰。這樣,盡管金案中的白人警察不是三K黨徒,他們涉嫌觸犯的刑律只是執法過當,但聯邦法院在種種壓力之下,仍然可以根據幾乎毫無相似之處的先例起訴4位警察。警察的薪水並不高,沒錢聘請著名憲法律師上訴喊冤。此外,洛杉磯市警察局和市政府都拒絕為涉案警察付律師費,一向熱衷於幫助弱者打官司,將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案件上訴到最高法院的美國公眾自由聯盟,這回一聲不吱,假裝啥也沒看見,4位警察只能自認倒霉。
這樣,金被毆一案,實際上已淪為一個政治案。聯邦政府憂心忡忡,擔心再有一次無罪判決,將有可能激起全國規模的黑人暴亂。依照美國司法制度常例,涉及重要案件的陪審團的挑選程序極為嚴格,候選人會收到厚達數十頁的問卷,其中包括一百多條不容躲避的問題,涉及家庭成員職業以及對警察、嫌犯和少數族裔的看法等敏感問題,藉以判定陪審員是否持有公正和中立的立場。可是,在重審案中,聯邦地區法院的主審法官一反常規,禁止被告律師向候選人提出諸如你是否有勇氣堅持與絕大多數人意見相左的立場之類的問題,令被告律師大驚失色。可以說,聯邦地區法院從一開始就定下了死活也要把民憤極大的白人警察定罪的基調。
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審理,1993年4月,聯邦地區法院小陪審團做出裁決,4名警察中的鮑威爾警官和孔恩警長被裁定有罪,另外兩名警察則被無罪開釋。判決之後,全國各地風平浪靜,聯邦政府總算如釋重負。根據聯邦法規和慣例,觸犯聯邦民權法的刑事罪犯,至少應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可是,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在依法量刑時,卻動了一點兒惻隱之心,只給兩位警官判了兩年半有期徒刑。全美各地民權團體聞訊大怒,堅決要求聯邦司法部向分管加州地區的聯邦第9巡迴上訴法院上訴。
1994年4月,金在州法院的民事賠償案(Rodney King v. City of Los Angeles)中勝訴,獲得了總額高達380萬美元的傷害賠償,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富翁。1995年1月,聯邦第9上訴法院在壓力下做出判決,判定聯邦地區法院對有罪警察量刑過輕,下令重新量刑,加重刑罰。重刑威脅之下,因律師費已負債累累的孔恩和鮑威爾警官痛下決心,寧可砸鍋賣鐵,傾家盪產,也一定要聘請大牌律師,向聯邦最高法院喊怨叫屈,請求大法官主持公道。1996年6月,聯邦最高法院以9比0對孔恩訴美國案〔7〕(Koon v. United States, 1996)做出裁決,以警察違法打人與金拒捕有關系為理由,推翻了聯邦上訴法院關於對警察加重刑罰的裁定。轟動一時的羅德尼.金案終於降下了帷幕。
坦率地說,羅德尼.金被毆案觸發洛杉磯大暴亂的緣由極為復雜:美國經濟全球化導致大都市地區黑人勞工階層大量下崗失業,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里根執政時期大幅度消減福利計劃,致使貧富懸殊惡性發展;黑人貧困社區長期遭受忽視,犯罪率居高不下;司法制度弊端叢生,警察執法犯法、濫用權力現象極為普遍。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是,新聞媒體呼風喚雨,大造聲勢,用刪剪過的錄像和偏離事實真相的司法新聞誤導民眾,在某種意義上一手導演了這場前所未有的都市大暴亂。而金本人又集前科罪犯、拒捕嫌犯和暴力受害者於一身,充份反映出美國社會中種族矛盾和民主制度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萊克(Hugo L. Black,1937─1971任職)有句名言:言論自由與公正審判是我們文明中兩種最為珍貴的東西,實在難以在二者之間取捨。〔8〕羅德尼.金被毆案反映出的諸多問題,正是這種兩難困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