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用英文比較中美法官的區別

用英文比較中美法官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4-26 21:25:13

㈠ 法律英語中為什麼有一些中文詞會對應很多不同的英文該怎麼用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其實,在法律英語中,不是一些中文詞對應著很多不同的英文詞,而是英文詞對應著很多的中文詞。
按照法律語言學家的觀點,法律英語的詞彙運用,體現了法律英語的權威性、規范性、專業性、精確性和伸縮性。而漢語的字是單音節的字,靠字與字的形意結合,表達相應的涵義,因此,規范性寬松、精確性欠缺而伸縮性較大。
再說法律英語詞彙的運用,法律語言要求規范,所謂規范性主要是指法律文本中「使用官方認可的規范化語言或書面語」,要達到這樣的規范性必然要使用正式用詞,不用日常用詞。比方說,有這樣一條法律規定:「The rules of procer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shall be made by the Councilon its own, provided that they do notcon- travene this Law」,其中的provided that的意思是:但是,在法律中稱之為:但書。因為是正式用語,因此,不會使用同樣表示但是的but。
還有些情況,一些英文詞,在日常英語中是一種意思,但是在法律英語中,就是另外的涵義,比如「consideration」並不表示「考慮」,而是「對價」;「trust」也不表示「相信」,而是「信託」,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還有些就是特定指向的詞彙,比如說:esquire,舊時用法指騎士、先生、士紳等,但是在法庭中,這個字還是用,但是僅僅用這個字稱呼律師「先生」,法庭上稱呼法官只能用:My lord(英國);或者Your honor(美國),而不能稱呼他為:judge。
因此,你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了:在法律英語中,有固定的、規范的、習慣性的用詞方法,不能調換使用(當然,如果你換著用的話,其他律師、法官也明白意思,只是肯定你是法律圈的菜鳥一枚,難免心生輕視了)。
關於推薦的法律英語書,國內的就免了,很難跳出中式法律英語的限制,《law 101》中文書名為《推開美國法律之門》,可以看作是一本美國法的微型網路全書,正如其副標題所寫的:「你需要知道的美國法律體系的一切」。它為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及每一個想更好地掌握法律問題的人提供了一個豐富的信息資源庫——完整的、清晰的、生動的美國法律體系全貌。

再推薦一本,toles的考試教材,《The Lawyer's English Language Coursebook》,專門講法律詞彙用法,循序漸進,非常適合學習。
當然,什麼是最好的法律英語教材,不是誰推薦給你的,而是你一直堅持看下去的那本教材。
最後祝你法律英語學習快樂!!也是自勉。

㈡ 英文翻譯 中美文化差異

中美兩國文化差異研究論文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美國人以歐洲移民為主體,人數最多。因此美國文化是在歐洲文化基礎上發揚光大的現代歐美文化。歐洲文化的重理性、重科學等特性在現代美國文化中也有所繼承。美國人協調社會關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國人熱愛科學,相信實力,以發達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向世人說話。了解了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再看彼此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就會有一種撥開雲霧見天日的豁然開朗之感覺。因此研究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有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彼此的社會和社會關系,有利於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交往。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差異的對比,認清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優點,在交流與學習中取長補短,發展自身文化。 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 任京生,作者任京生老師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曾擔任商業文化課程「關系學」中方教師。來美國之後,任老師致力於中美關系學的研究,撰寫了《從東到西看關系》一書。此書目前已由中國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並被世界著名的德國貝塔斯曼圖書中國俱樂部選中作為暢銷書在網上銷售。任老師撰寫的這部書,不僅以大量的實例為讀者演繹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協調人際關系,而且從理論上探討了關系學的來龍去脈。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papers and character, the ancient emphasis on humanities, heavy emotions. Americans to European immigrants as the main body, the largest number. Therefore, the U.S. culture is to build on in the European culture of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 Rational European culture of heavy, heavy science feature in the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has also been inherited. Americans are 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of law, rather than human; Americans love science, I believe that strength, a well-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to speak to the world. Understand the deep-seated cultural differences, look at each other's think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 there will be a kind of clouds are cleared to suddenly see the light of the sense of sight. Therefore, the Stud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ll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each other's society and social relations are concive to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exchang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e can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cogniz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to learn the advantages of others, in the exchange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develop their own culture. International Press office Jingsheng,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is currently a teacher Ren Jing-sheng Ohio State University,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 has served as business culture course "Relations" Chinese teachers. Years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he served as a teacher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Sino-US Relations, wrote "From east to west to see the relationship," a book. This book is currently published by the Nanfang Daily China, and is world-renowned German Bertelsmann Book Club China selected as the best-selling book in the online sales. A teacher who write this book, not only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how the readers interpreted and acted, how to coordinate relationships, but also from a theoretical studie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s and outs.

㈢ 中美法律差異

第 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 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 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燕尾 服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 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

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 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3)用英文比較中美法官的區別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但統治階級意志本身並不能直接形成為法,由統治階級的國家制定或認可,才能成為法。

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之所以採取國家形態是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一切行為規則、社會規范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強制性是最強的――即不執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不執行――輕者剝奪權利、重者剝奪生命;國家強制力的物質形態:即一系列的國家執法組織:法院、檢察院、監獄、軍隊、警察等保證實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



㈣ 中美文化在語言方面的不同例子(英語句子)

1、語音的差異。
語音分為語調、音調、音節。中國語調有感嘆、疑問、陳述等。單從語調就可聽出是問話還是感嘆。音調包括「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輕聲」。讀起來抑揚頓挫,響亮好聽,有規則、音節,就是單音節、基本不存在什麼閉音節,如「ha」加上「t」,就只能從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語言文字是要講究開音節、閉音節的,包括輕音節、重音節,並且有單音節、多音節。這些特徵決定了根本上的差異。
2、語形的差異
講到語形,自然馬上想到中國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勝枚舉,一看就明白其一、處處,和自然形象聯系起來就是一幅圖,一幅美景圖的精化,比如現在的各種書法,特點鮮明,意境深遠,字的結構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圍、半包圍,像建築結構,通透看是立體互通,形象彰顯,自身融入自然界,達互通互構之效其自然性特徵,而西方的文字則非立體性結構,只是一種流線型的符號化了的字母、文字,沒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畫畫的符號,人文性強,有邏輯聯系,強調的是一種智力的運行規律、軌跡。這種外形、結構上的差別無疑產生的效果、效應不同,其主導暗示了某種潛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黃沙浩瀚動乾坤」。寫景詩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氣貫長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別枝驚鵲」就是一副鏡頭而且是特寫鏡頭,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個點,中國文字的優點使然。用外國文字就很難達到這種意境,尤其用外國文字翻譯的中國古詩,美都給翻譯沒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彎曲的符號,五味至極,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語形的差異。
3、語義的差異
西方文字很精確,表達什麼,表述什麼都有確定的詞。詞的分類比較多,意多義少。中國文字則一音多義,並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種解釋,使得中國文字的概括性高,綜合性強表達簡化,甚至一個字能釋放一個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達精確,定義性強,講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確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區別也暗示了中西萬戶的差異
4、語法的差異
西方文字在詞法方面有前綴、後綴、時態等嚴格規定的同時有著機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語,詞的詞態、詞性都用符號表示並標注在每個詞後面,沒有絲毫自由靈活。中國文字後安排就行對自由靈活得多,前後顛倒詞的順序,靈活多變,甚有像「上海自來水來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義不變,稱「迴文句」,運用相當靈活自如。創造、創新性提高,但語法結構、詞法結構不太發達,一些介詞運用也相對少許多。語形、語音及時補足遺憾。字形的生動含義、語形的多姿多彩彌補缺失,即自然萬物、萬事都有其組織結構並自行調節的功用,彌補短缺。中西文化也不例外,從最初的起源到發展,長亦發展,短亦補足,各有其發展的軌跡。也就形成了語法的差異,導致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

㈤ 《費城故事》中體現的中美律師制度的區別

法系可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
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
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
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大陸法系的特點:(1)全面繼承羅馬法;
(2)實行法典化,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3)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
強調制定法的權威性,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法功能。(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
中起著重要作用。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
特別是以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特點:(1)以普通
法為基礎;(2)以判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遵循先例;(3)變革相對緩慢,
具有保守性,"向後看"的思維習慣;(4)在法律發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5)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性;(6)注重程序的"訴訟中心主義"。

㈥ 論中美行政制度的異同

由於中美兩國有著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法律制度,因而兩國有關行政決定執行的概念有很大差異。在中國,行政決定的執行有兩種含義:一種較寬,包括監督;違法行為的調查;對違法行為的處罰以及行政強制執行。另一種較窄,僅指行政強制執行,即政府採取措施迫使不履行義務的相對人履行義務。在美國,行政決定的執行涉及對行政機構規則或命令履行的監督與調查,以及解決履行爭議的非正式裁決或正式的行政與司法程序。

在美國的行政法領域,當履行行政規則或決定有爭議時,行政機構具有最初的執行權。行政執行的法律包括那些被認為是執行前活動的法律──即規范監督行政決定履行,提交表格和報告,檢查和調查,以及和這些活動相聯系的強製程序(傳票)的法律;行政執行的法律也包括行政機構為確保行政規則或決定履行而採用的程序規范──非正式的解決程序和協定,請願程序,在行政機構內進行的聽證和上訴以及行政機構可能給予的制裁;最後,行政執行的法律還包含了規范民事或刑事法庭以及對不履行行政規則或命令而予以司法制裁的法律。在後兩部分行政執行法律中,隱含著一系列的問題,涉及行政機構的執行權在何處終止,法院的執行權從何處開始。在行政執行的許多方面,行政機構的權力與法院的權力有相當程度的交叉。

在中國,行政強制執行的概念通常被定義為: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機關依法所作行政決定中所規定的義務,有關國家機關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的狀態(3)。

與美國的行政執行相比,這一概念較窄,它是法律執行的最後一個階段,而不包含執行的其他階段,如調查、協調和行政處罰等。

中國已經開始依法治國的巨大變革。法律改革的實質內容之一是規范政府,這也是行政法的主要內容所在。雖然行政法改革自身有許多內容,並且改革尚處在建立完備的行政程序法和規范行政的其他法律的早期階段,但中國行政法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如何建立一種行政秩序來確保行政決定的執行。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行政強制執行體系和機制仍然零散和不完整。對行政執行沒有系統的做法,也沒有統一的國家標准、規則和程序來規范各類行政決定的執行。由於美國的行政法較為發達,並且在行政執行方面行政機構和法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因此,對中美行政執行制度進行比較,吸收各自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

(一)中國行政執行概述

中國目前的行政執行制度是在近20年中逐步形成的。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法治觀念的確立以及法律的制定成為改革的中心目標。隨著法治觀念的普及,尤其是法律的不斷制定,行政執行制度和程序的缺乏已成為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的確,法律不能得到忠實的執行已成為中國法治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

目前,行政執行,尤其是行政強制執行狀況可歸納如下:

1.行政決定的執行

一般來說,在中國行政決定的執行包含三個階段:行政監督、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執行。行政執行的第一階段是行政監督。在這一階段,行政機關對受規范的相對人的活動進行一般檢查。如果行政機關從有關的信息中得知某相對人違法,將進行具體的調查。如果調查結果顯示違法確實發生,則進入行政處罰階段。(4)行政處罰的主要目的在於對違法的當事人予以制裁。行政處罰既可以制裁違法者,也可以遏制違法。行政執行的最後階段是行政強制執行,目標在於確保法定義務的完全履行。與行政處罰相比,行政強制執行主要關注法定義務的履行,而不是對違法者予以制裁。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行政強制執行通常是行政執行的最後階段,但有時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處罰也可同時進行。

2.行政強制執行立法

在中國,目前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法律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單行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這部分規定比較具體,並直接服務於實際需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37條的規定。(5)另一部分行政強制執行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這些規定比較抽象,可適用於一般需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6條的規定(7)。總的來說,雖然法律規定了行政強制執行,但已有的規定並沒有達到改革的目標。有些規定非常原則,難於執行。此外,一些重要的問題沒有包含在現行的規定中,如現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

3.行政強制執行的中國模式

概括地說,中國的行政強制執行模式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為原則,以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執行為補充」(8)。因此,人民法院是行政強制執行的主要主體,大多數行政強制執行權被賦予人民法院,一小部分被賦予行政機關。在實踐中,這一模式運作不理想,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人民法院進行強制執行的范圍和程序不明確,行政強制執行的手段不充分,人民法院對行政強制執行的任務缺乏充分的認識和准備(9)。

4.行政強制執行的案件情況

近年來,中國的行政強制執行案件迅速增長,尤其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統計數據指出,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數已超過當年相對人提起的行政訴訟案件數。人民法院面臨許多壓力,行政機關也常常為其行政決定得不到法院的及時執行而頭疼。

5.中國行政強制執行面臨的問題

目前,中國正在著手建立一套完備的行政強制執行制度。對中國來說,行政強制執行機制應建立在公正和效率的基礎上,並努力在公正和效率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

為此,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考慮:第一,哪些國家機關有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第二,哪些國家機關可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第三,行政執行包含哪些內容?第四,行政強制執行應當遵循哪些程序?(10)

(二)美國行政執行概述

對美國行政執行的簡短概述需要從美國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徵開始。首先,美國的體制是聯邦制。這里我們將主要描述聯邦政府的行政執行原理。同時要理解的是除了聯邦政府的行政執行制度外,50個州以及許多地方政府各有自己的行政執行制度。美國聯邦憲法的最高效力條款(11)使得在聯邦、州以及地方的行政執行規則相沖突時,聯邦法律具有最高效力,並且國家立法機關可以並經常就某些行政領域制定統一的行政執行要求。然而,通常是各州和比較大的地方政府建立他的自己的行政執行制度,作為聯邦行政執行的補充。此外,在某些行政領域,尤其是在健康和安全領域,行政執行權為聯邦和州政府所共享。最後,有一些行政領域,如土地使用規則,其執行責任完全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擔。

第二,權力分離原則使得聯邦政府的行政執行機制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大多數國家,包括大陸法系國家。與議會制以及世界其他的憲政模式不同,美國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離在行政執行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美國,政府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實踐上都區別於總統。總統除了任命國會所設置的機構的官員以及要求這些官員以書面形式匯報在其責任范圍內的事務外,行政行為的法律責任不受總統的直接影響。[10]相反,總統被賦予行政權並「負責」法律的「忠實履行」(12)。雖然行政官員,包括總統在內,在行政管理中有相當的影響,但權力分立確保行政機構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總統的意願。同時,一系列的外部控制可以確保行政機構自身不侵犯三權分立原則。由於行政機構經常同時具有國家政府的三種職能──制定規則;執行規則;裁決有關這些規則的爭議──因此,要使行政機構在制定和執行規則時遵循有關的法律規定,以及有對行政機構決定可進行司法復審的機制的存在以提供法律控制,從而保證三權分立原則不被侵犯。

從某種程度上說,行政執行是政府的基本使命。影響公民行為的政府權力很大程度來源於政府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以確保政府規則的履行。因此,在實質上,政府的每一項職能都包含了行政執行。行政執行的手段包括罰款、監禁、禁止令、中止和終結令、福利的中止和許可的撤銷等。行政執行的方法和程序有相當的差別,例如,取決於所履行的刑事職能,福利的管理,許可或規范項目。

因此,行政執行的內容隨著政府職能的不同而變化。由於美國行政執行的原型被稱為「命令和控制」規則,並且這一模式典型包含了美國行政執行的許多共同特徵,因此,本文將用命令與控制項目模式作為行政執行的一個範例。

在美國,行政執行活動傳統上被認為包含監督和調查階段,以及對違法的指控。因此,行政執行包含了要求提交報告和審計,監督、檢查和搜查,以及採取措施指控、制裁違法者和對行政執行決定進行司法復審。一般來說,行政執行是由制定被執行的規則和決定的行政機構來發動,而不是由專門的執行機構或法院來發動。此外,行政機構發動執行正日益被這樣一種趨勢取代,即在沒有司法官員干預的情況下,由行政機構和當事人談判,協商解決條款和條件,以保證行政規則和決定的執行。

在執行前,行政機構通常有幾種執行選擇。最基本的問題是行政機構要決定是否執行它自己的規則和決定。通常,行政機構被賦予自由裁量權來決定是否執行。僅在極少的情況下,如果行政機構放棄執行它的規則或命令,則當事人以外的人可以依法通過法院要求行政執行。因此,行政執行的決定要仔細考慮。一旦一個行政機構決定採取行政執行,可有幾種選擇,包括是否發動行政機構自己的行政執行程序,或通過法院的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來尋求執行。此外,行政機構還有權同時發動行政機構的執行程序和司法執行程序,(13)如果在行政機構執行的同時發動訴訟,那麼這種訴訟很可能是一個刑事指控。這是因為民事訴訟所能提供的救濟很可能相同或類似於行政機構執行自身提供的補救。行政機構可以制定政策來決定執行的選擇,例如建議哪種選擇──行政機構自己的執行,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適合於哪些具體的情況。

一個典型的行政機構自執行案要經過三個左右的執行階段。第一,行政機構將收集信息,了解違反行政規則或決定的行為是否發生。這些信息可能來自於當事人自動提交的表格或報告,或通過自我監督程序,或可能是行政機構檢查的結果。第二,如果發現違法,行政機構將把案件帶入執行階段。這一階段涉及聽證前的程序,包括雙方交換意見和材料以及聽證前的解決會議。最後,如果違法者沒有解決它與行政機構的爭議,某些正式的行政

裁決程序將會啟動,接著可能是行政機構執行決定的司法復審。這樣,行政執行情況的巨大差異以及違法程度的不同趨向使行政機構的執行程序成為一種公開的和相對的不正式的程序,這種程序鼓勵爭議雙方盡力採取非正式協調解決問題。如果不履行爭議協調解決不成,正式執行程序將會啟動。受影響當事人經過的執行階段越多,正式程序或辯論性程序啟動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美國行政執行初始階段,涉及信息的獲取,即行政機構的規則和決定是否得到履行。由於沒有這些信息,行政機構無法完成它的任務,因此賦予了行政機構一系列收集信息的手段。廣泛地說,行政機構可以通過行政檢查、搜查、扣押、傳票和提交表格和報告來獲取信息。在整體上,行政執行的調查階段沒有為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所覆蓋,(14)但可以為其他法律授權。因此,調查權並不包含在行政機構的一般權力之中。調查權一被授予,調查的安排和手段通常適用於非正式的和簡易程序。

在美國,雖然檢查是行政機構最廣泛可見的調查手段,它也可能在沒有聽證的情況下,作為行政機構原始決定的基礎。例如,農產品可以根據檢查人員對有關產品的檢查而進行分等和分類。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認可這類程序,在這類程序中,行政機構的決定僅建立在檢查的基礎上,而排除通常的裁決式聽證的要求。(15)

為執行目的而進行的檢查或搜查必須由法律授權,行政機構通常可獲得這種授權。在調查階段中,調查手段的運用既可作為發現不履行行政規則和決定行為的手段,又可確保當事人的履行。尤其當檢查被用來決定當事人不履行行政規則或決定時,美國憲法(16)要求行政機構在進入受規范的公司進行檢查前,要事先得到司法批准。雖然最高法院最初認為憲法第4條修正案不適用於行政搜查,因為這種搜查的目的不是為了發現刑事犯罪活動,(17)但是後來法院改變了觀點,認為第4條修正案和它的搜查令要求應用於居所和商業場所行政搜查。(18)然而,與刑法執行中要求在簽發搜查證以前要有個人違法嫌疑相反,法院決定可以因為中立的原因而簽發行政搜查令,例如,自上次檢查以來隔一段時期的再檢查,或者是隨機檢查(19)。

在本世紀70年代,法院也開始認可對普通規范的企業的行政搜查,行政搜查令是不必需的。雖然關於什麼樣的工業可以被定性為受「普通」地、「程度較高」地、「密切」地規范尚有爭議,但許多長期被規范的工業,如酒精、鞭炮,以及近代服從於全面規范的工業均受制於這一規則,(20)在這種情況下,法院要求檢查或搜查要服務於重要的政府利益,並且要依法在搜查前通知受影響的當事人。(21)這樣,檢查的可預先性取代了搜查令。

通常,行政機構也被授權來要求選民提供表格和報告。這樣,行政機構可以依法或依據依法所制定的規則來要求在其管轄范圍內的當事人定期提交報告,或保持紀錄並在行政機構要求時提供。一般來說,如果受影響的當事人不能提供這種報告或表格,他會受到罰款或其他制裁。唯有當在報告中所要獲取的信息專用於對當事人的刑事指控時,美國憲法認可不提交該類報告是一種特權。(22)但聯邦行政機構在採用要求報告手段前,必須尋求總統行政與預算辦公室的批准。根據1980年的《公文減輕法》,(23)行政與預算辦公室被授權或者要求尋求報告的行政機構與其他行政機構協調其報告要求,或者認為行政機構的提議「對行政機構職能的履行,包括該信息是否有實踐功用是不必要的。」(24)

在調查中,行政機構通常可以採用強製程序,或傳票來支持一個在行政聽證過程中的調查。傳票或者要求當事人出庭作證;或者提交材料,一般為書面材料。在某些情況下,受影響的當事人可能有動力來提供所要求的信息。例如當申請許可或其他政府福利時,當事人必須提供信息以作為獲得許可或福利的條件。然而,如果當事人拒絕服從調查傳票,行政機構通常要求尋求司法執行。法院會維持行政機構依法定授權所採取的行為。法院也會決定調查的主體與法定目的是否相關,行政機構的要求是否太模糊或麻煩,以及要求提供的信息是否受法律保護。(25)由於受影響的當事人可以對法院執行行政機構傳票的決定提起上訴,這種類型的司法程序可能會延遲正在進行的行政機構的執行。

最後,自我監督和自我審計也給行政機構提供了履行其決定的有關情況。從受規范公司的角度來看,自我審計對公司有益。對公司來說,對行政規則履行的自我監督比面對或保護自己免受行政或司法執行的代價要低。同時,自我監督可使受規范的公司來預測其是否達到了它所受制的規范項目的目標。免於行政機構執行的最好保障是避免違法。只要公司對其守法情況了如指掌,做到這一點並不難。為了有效地自我監督,受規范的公司必須有一套機制來建立和保持常規記錄或者對行政規則的履行情況進行復審。此外,公司必須訓練有關人員來負責監督履行。最後,一個成功的自我審計政策應該包括如何改正在審計中發現的錯誤的有關規定。

二、中美行政執行觀點比較考定

雖然獨立委員會,以及行政機構,必須服從公文減輕法,但是如果委員會採用公開投票的方式,他可以對行政和預算管理局的不批准行為表示反對。

在簡單回顧了兩國的行政執行制度與現狀後,下面將從幾個方面來比較中美行政執行的經驗,以服務於中國的改革需要。

(一)哪些國家機關有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

在美國,具體的行政機構設置法通常規定了行政執行的內容和手段。聯邦行政程序法沒有直接涉及執行問題,但規定「除非法律授權,行政機構不得簽發、制定調查命令,並予以執行。」(26)這樣,在美國,與執行程序和制裁一樣,調查必須有法律授權。聯邦行政程序法沒有規定行政執行權。這種狀況的形成很大程度是源於行政執行活動比較寬泛,在不同情況下,所要求的執行政策、策略和手段不同,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美國新的行政執行制度是在本世紀70年代後在大多數規范項目中實質確立的,遠在聯邦行政程序法頒布之後。

此外在美國,實際的行政執行體制可能是立法與行政機構規則相結合的產物。通常,行政機構)設置法只廣泛設定行政機構執行的長遠目標和具體目標,而具體執行的內容及程序則由行政機構來制定。

在中國,目前法律沒有規定哪些國家機關可以設定行政強制執行。一種較流行的觀點認為行政強制執行應由法律設定,特別情況除外。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設定行政強制執行。同樣按照這一觀點,部委規章和省、自治區及直轄市政府規章也不得設定行政強制執行。(27)這種觀點的基礎是行政強制執行是法律執行的最後階段,其潛在的制裁十分嚴厲。行政強制執行可能會導致對相對人的傷害,因此,行政強制執行的規定需慎重考慮。

毫無疑問,這一觀點有其合理性。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設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權力也應賦予地方當局。由於地方性法規覆蓋大量地方事務,地方當局同樣需要強制執行。在這一方面,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此外,無論行政強制執行權如何分配,行政法規應當經法律授權後才能制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手段和程序。

將美國與中國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加以比較,可以看出以下區別:第一,在美國存在兩套設置系統,聯邦和州都可以設置行政強制執行,這是由美國的聯邦體制所決定的。而在中國,僅存在統一的設置體系。第二,在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都可以在他們自己的立法中設定行政強制執行,但在中國,僅中央和省一級地方政府有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而且主要屬於中央政府。第三,在美國,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權被賦予各級立法機關。除非法律授權,行政機構不得自行強制執行,而在中國,除法律設定強制執行外,行政法規也在設定行政強制執行。

(二)哪些國家機關實施行政執行?

在美國,行政機構決定的執行首先是行政機構的責任。根據行政機構設置法,行政機構可以有幾種執行選擇,包括在法院發動民事或刑事程序。然而,行政執行的決定最初由行政機構官員作出,而不是由法官或其他政府官員作出。

關於實施行政執行的主體制度,中國和美國在某些方面相同,而在另一些方面不同。相同的是行政機構和法院都有權力來執行行政決定,並且行政機構有多種執行選擇。其區別在於,首先,在美國,行政機構可以發動行政程序來實施行政執行,但當當事人不服從行政機構的執行命令時,行政機構無權強迫當事人服從。相反,行政機構必須起訴和尋求司法執行。法院是強制執行的最後主體。但在中國,雖然法院在大多數情況下實施行政強制執行,但有些行政機關也可依法進行最後的強制執行。其次,在美國,法院參與行政執行的程度較高,尤其是強制執行。在中國,法院僅參與行政執行的最後階段。

目前,中國正在研究如何完善行政執行的主體制度。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宜由法院負責強制執行。這種觀點著眼於對行政機關的控制和保護當事人的權益。第二種觀點主張行政強制執行權宜授予行政機關。在中國,這一觀點,比較盛行,因為這一模式

可使得行政機關有效地進行行政強制執行,並可以減輕法院的負擔。第三種觀點建議維持目前的執行主體體制,但行政強制執行權應當在行政機關和法院之間合理配置。根據美國的經驗,法院應該成為行政強制執行的最後主體,但行政機關應該被賦予更多的執行選擇,法院的行政強制執行程序應更好地設置。

(三)行政執行的內容

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的行政機構可以從一系列的執行手段中進行選擇。取決於不同的行政機構,他們可以選擇幾種形式的制裁──行政命令(像中止或終結違法行為的命令,或暫停從事違法行為的受規范公司的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行政罰款或其他制裁,以及個別協調解決。此外,行政機構通常可以在法院尋求民事救濟,包括禁止令,也包括罰金和其他制裁,行政機構也可以進行刑事指控。

一旦行政機構對當事人課以執行制裁,按行政機構決定司法復審的一般理論和術語,當事人也可以申請對該執行決定進行司法復審。具體地說,行政機構的執行決定可能會基於行政機構對事實的錯誤理解、對法律的誤用、以及對其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如罰款的數量)而受到挑戰。

在中國,行政機關在行政執行階段也有幾種選擇,如給予行政處罰、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直接強制執行。有許多具體的行政強制手段為法律、或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確立,如強制扣繳。(28)這些強制手段可以分成兩類:間接強制手段和直接強制手段。間接強制手段包括代履行和滯納金等,而直接強制手段包括一系列的直接強制方法,像行政強制拘留。和美國一樣,對所有的行政強制執行決定均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在行政執行的手段上,中美兩國有著重大的區別。在美國,行政機構可以尋求民事救濟或刑事指控,也可以啟動行政機構的執行程序。而在中國,行政機關主要依賴於行政程序,如果在行政程序後當事人仍不履行他們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要求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自己強制執行。這里不存在民事救濟。此外,除非在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刑事指控也不常用於行政強制執行。

(四)應遵循什麼樣的程序?

在美國,許多聯邦行政機構制定了他們自己的內部規則和程序來指導行政執行。這類規則和程序主要涉及行政執行的非正式階段,例如要求當事人提交的表格和報告,或涉及爭議的協調解決。這類內部機構規則不需服從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的規則制定要求。然而,這類規則一旦被制定,行政機構必須遵循,直到它被改變。

如果一個執行爭議不能被解決,一個正式的裁決式的聽證程序可能被要求。根據機構設置法的語言而定。如果是一個有記錄的聽證要求,(29)則要適用聯邦行政程序法的正式聽證條款,以及為行政機構設置法所規定的條款。根據相同的行政機構決定司法復審的觀點和標准,可以對行政機構的執行決定提起司法復審。(30)

在中國,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很不完善。有關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分散規定在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中。但是這些規定既不完整也不具體。因此行政機關在行政執行程序方面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至於法院的行政執行程序,法律規定比較含糊。關於法院是否要對行政強制執行決定進行實質性審查的爭論至今沒有解決。在一定意義上,法院在執行程序方面也有相當的自由裁量權。

關於行政執行程序,中美兩國也有許多差異:第一,在美國,民事和刑事司法程序可作為行政執行的選擇,取決於行政機構的權力。此外,如果行政機構申請法院執行其行政執行的命令,法院通常應用相對簡單的程序。在中國,法院行政強制執行的程序比較特殊,不適用民事訴訟程序。第二,美國在行政執行中協商解決的程序選擇非常特殊,這一程序可用比較小的代價解決執行問題。而在中國沒有這類執行程序。

三、美國行政執行的實例:環境保護法的執行

(一)引言

任何規范項目執行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確保被規范者的自覺履行。由於減輕污染的經濟代價很大,所以許多污染者有很大的動力來避免,至少是延遲「受到清算的日子」,也就是他們必須服從需適用的污染控制要求的那一天。因此,美國聯邦環境法包含了非常有力的執行條款,由美國聯邦環保總署負責執行。

美國聯邦環保總署對環境法的執行分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環保總署必須收集證據,決定違法是否發生。在第二階段:環保總署必須決定採取執行行為。如果採取行動,它將決定運用哪一種執行手段。由於執行費時而且費用昂貴,因此,聯邦環保總署裝備了一個執行的「武器庫」(多種執行手段)。這些「武器」的有效使用要求環保總署在每一個案件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最好的執行手段(包括決定不採用任何執行手段)。

(二)調查違法

決定被規范的企業是否守法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容易。通常工業設施要服從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對污染物排放的限定。如果被規范的主體數量大而且有很大差異,那麼對這些主體是否服從這些限定的監督和測量可能會非常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有效的環境執行主要依賴於自我監督和自我報告,即把它作為一種發現違法的手段。因此,現行大量的環境法授權聯邦環保總署要求受規范者承擔監督、保持記錄和報告的義務,由於依賴於受規范者自我報告其違法有明顯的缺陷,因此,法律通常也授權環保總署進行實地檢查和簽發提供信息的傳票。從技術上說,這種強制獲得信息的手段是在沒有法院介入的情況下採取的。受規范的企業認為:從長遠來看,服從環保總署提供信息的要求,與其保持一種和諧的工作關系對企業有益。因此,環保總署的大多數檢查都是提前安排,以保證企業的關鍵人員到場,環保總署要求的信息很少或不會受到抵制。在那些可能最終導致刑事制裁的案件中,這些自願的安排將為環保總署或聯邦調查所取代。這些檢查將根據有關的搜查令進行,並且這種訴訟程序要由司法部提起,大陪審團裁決。

㈦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區別與相同是什麼用英文翻譯下,我要去口語考研

建議你去專門的英譯漢網,不收錢

㈧ 一般說中日,中美,英文是不是用SINO,還是用CHINA,兩者有什麼不同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a或其變體,據認為是來自「秦」的音譯。以英語為例,有觀點認為「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國古代瓷器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事實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詞china是從中國一詞China轉化來的。Sino 和Chinese 都表示「中國的」的意思.

以英語為例(其他西文情況類似),目前所得到一般認可的考證為:古印度語梵文cina和chinas-希臘語Sinai/Serica-古拉丁語Sinae-後期拉丁語Sinology,但古印度人為何使用cina目前沒有定論。 疑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目前有多數學者認為指西周的秦國,(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 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㈨ 關於中美教育異同的英文作文

提供一些英語專業的論文題目,供參考。語言學研究英語在香港的傳播英語在中國文化中的重生英語帝國:是現實還是神話二戰後英語發展的非正式化趨勢英語的全球化和區域化英語中的性別歧視英語中的女性歧視現象英語中的性別歧視和西方婦女的社會地位女性語言特點及其社會根源論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淺析商務信函的文體特徵源自英語的漢語表達為漢語和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一個社會語言學調查語音與語義---音義關系中的非任意性笑話致笑的原因論幽默的因素英語幽默中的語用學幽默的跨文化障礙分析拉丁文對英語詞彙的深遠影響英語發展史中法語對英語的影響初探網路英語詞彙和構詞方式網路語言對日常語言的滲透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詞彙中的映射翻譯研究淺談中文標牌語的英譯商標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耶希�6�1斯圖爾特的短篇小說《劈櫻桃樹》的翻譯與評析意志的力量--短篇小說《無視失敗》的翻譯與評析英語諺語在口語中的運用及其翻譯怎樣翻譯英語習語隱藏的主角們——《我們的生存之道》的翻譯與評析短篇小說《我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翻譯與評析跨文化在中菜西譯的體現文化差異對旅遊翻譯的影響論譯者主觀情感在作品中的體現科技英語中詞彙翻譯的技巧與策略英漢基本顏色詞彙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淺談機器翻譯文化感知與文化翻譯翻譯中雙關語的處理在新的語言中新生---翻譯中的轉類跨文化研究從「趙燕在美被打」事件看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中英科普文章對比研究教育使美國移民融入主流社會:比較猶太家庭與亞裔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從《成長的煩惱》看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之差異奧普拉和陳魯豫的成功範例給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啟示現代中西方家庭淡化的透視中英姓名文化內涵比較中西文化禮儀的異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內涵沖突與融合 —— 好萊塢與亞洲電影的互動跨文化在中菜西譯的體現中西方商務禮儀的比較中美跨文化商業行為比較國際商務禮儀中的文化沖突商務禮儀差異對中國涉外商務洽談的影響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決策因素淺析禮貌原則的不同視覺中西方廣告的差異中西方時間觀差異對比中美婚姻觀新視角中美性狀比較從文化象徵意義、宗教信仰及例行儀式看中西婚禮論中西方恐怖電影的差異論英國騎士精神與中國武俠主義中希臘神話中女性形象的比較研究英漢基本顏色詞彙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中英色彩文化與語義對比的研究美國生活方式對中國年輕一代的影響及其原因論跨文化價值觀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從養生觀看民族特性從電影角度看決策中的文化差異幽默的跨文化障礙分析美國文化霸權下的民族文化保護策略---法國叫板美國"文化帝國主義"從<圍城>看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從王家衛電影看中西方文化交融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文化意識與跨國交流中國古代太學與歐洲中世紀大學之比較——兼論現代大學的起源從中美英語教學的差異談如何改進中學英語教學英語教學研究淺談語境引入在中國高校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法意識合作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從多元智力原理分析中學生課堂英語學習策略的個體差異性互動式語言教學在鄉村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關於多媒體課件對大學英語教學影響的思考構建課堂英語教學新模式——從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入手英語習語的理解和教學論外語習者與二語習者英語詞彙擴大的途徑教師在英語網路教學中的角色網路教育資源和高校英語寫作教學淺談教師在教學中的中介作用外教在當代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作用背景知識和聽力教學通過問卷調查對農村中學生聽力問題的分析和展望英語詞彙教學的問題和應用論記憶的聯想策略少兒英語教育的問題及策略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優勢第二語言從兒童學起的意義寓英語教學於游戲論中國大學生英語閱讀技能的提高詞彙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非英語專業大學新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一項基於實證的研究新加坡與中國在推廣雙語教學中具體措施的比較與分析英語演講中的藝術與技巧大學英語寫作的措辭缺陷及解決方案大學生英文作文中的中式英語現象從中美英語教學的差異談如何改進中學英語教學「注意」的規律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意義英國兒童文學的特色與貢獻文學研究從《飄》到《冷山》:看美國南北戰爭文學作品的變遷俄狄浦斯情節初探論《呼嘯山莊》艾米莉�6�1勃朗特的哥特情結評呼嘯山莊中Katherine自我意識與傳統道德間的沖突淺析艾略特詩歌的轉變解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義逃離「社會」----《哈克貝利�6�1費恩歷險記》主題分析荒誕與理性 --- 論《第二十二條軍規》宿命與現實——從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