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糾錯程序刑事案件
⑴ 刑事錯判是如何糾正的
法院錯判是包括在國家賠償的范圍的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第十七條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四)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第十八條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
(二)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的。
⑵ 什麼是刑事案件糾錯程序
就是糾正冤假錯案比如2018年河北省的聶樹斌案件的平反就是啟動了刑事案件的糾錯程序的結果
⑶ 刑事案件到法院了該走怎麼程序
法律分析:刑事案件的法院審判流程為:(一)庭前准備。查閱公訴人移送審查起訴的案卷材料,必要時召開庭前會議排除非法證據。(二)開庭。(三)法庭調查。(四)法庭辯論。(五)被告人最後陳述。(六)法院進行評議和宣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第一百八十六條 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
第一百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⑷ 法院的錯案糾正機制是怎樣的,是否對判錯案的法官進行處罰
主要的糾錯途徑是啟動審判監督程序。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依法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有利於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准確有效地懲罰犯罪分子,充分體現和貫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政策;有利於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及時發現審判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審判工作方法和作風,提高審判人員的素質;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審判工作的監督作用。 審判監督程序的啟動有以下途徑: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提起 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提起 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提起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出申訴,但必須經過法院的審查再決定是否啟動審判監督程序。 對於判錯案的法官,根據其主觀過錯,有不同的處理辦法: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 【徇私枉法罪】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⑸ 刑事判決本級法院能自我糾錯嗎
一、刑事再審程序的概念及錯案糾錯功能分析
(一)刑事再審程序的概念界定
刑事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現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依法提起並對案件進行重新審判的一種特別程序。 廣義的刑事再審程序,是指由法院、檢察機關以及當事人對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認為確有錯誤,而提起再審或申請再審的程序。狹義的刑事再審程序僅指司法機關對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認為確有錯誤,而提起再審並予以糾正的一種補救和監督程序。筆者將從廣義上對刑事再審程序進行研究。
(二)刑事再審程序的錯案糾錯功能分析
刑事錯案從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做出不同的定義, 本文以審判階段發生的刑事錯案展開討論。在刑事審判中, 由於刑事案件的復雜性和司法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刑事審判活動要受到證明規則、訴訟期限等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已經生效的刑事裁判存在錯誤是難以避免的。生效裁判發生錯誤的刑事案件即為刑事錯案,其不僅會產生極大的社會危害,還會對司法公信力造成致命傷害。為了弱化刑事錯案的消極影響,刑事司法制度能做的就是密織法網,除了預防以盡可能降低錯案的發生之外,還必須建立健全錯案的糾錯機制以及時發現和糾正錯案。從邏輯上來講,一起刑事錯案的糾錯過程應該是這樣的:產生--發現--糾正。為了防止和糾正刑事審判中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錯誤裁判,世界各國普遍設立了刑事審判糾錯機制。在我國,刑事審判糾錯機制包括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和刑事再審程序。 刑事再審程序是我國刑事審判糾錯機制的核心部分和關鍵所在,其主要職能就是發現並糾正存在錯誤生效裁判的案件。在我國,刑事再審程序同時承載著刑事錯案的發現和糾正任務,對於保障人權和維護刑事司法公平和正義有著重要意義。
二、刑事再審程序的錯案糾錯現狀
當前我國刑事錯案的典型糾錯模式是「真凶落網」或「被害人復活」——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在這個過程中,錯案發現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被動性,刑事再審制度自身的錯案發現機制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我國刑事再審程序的錯案糾錯功能幾乎處於失靈狀態。一方面,它引發刑事錯案的發現和糾正呈現為一種偶然性的現實,司法機關適用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不過是在程序上走走過場而已。另一方面,一些刑事錯案發生後數十年未得到糾正,蒙冤者為申冤通常要經歷漫長曲折的過程,被錯誤羈押時間往往都比較長。這種司法現狀顯然與我國設立刑事再審程序立足於糾正錯案的立法初衷相悖。
三、刑事再審程序錯案糾錯功能失靈的原因
作為發現並糾正錯誤生效裁判案件的一種糾錯機制,刑事再審程序的錯案糾錯功能緣何失靈?筆者認為,其原因可以從我國現行刑事再審程序存在的缺陷中得到答案。
(一)刑事再審程序的指導原則過於片面
一直以來,我國刑事再審程序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不枉不縱」的指導原則。設立刑事再審程序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錯案,實現案件的實體真實,所以,刑事訴訟法對刑事再審程序的適用范圍未作任何限制,不僅沒有區分有利於被告人的再審和不利於被告人的再審,對再審的次數也未作限制。可以說,這一訴訟理念從總體上說是正確的,在多年的實踐中對於糾正冤假錯案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片面強調刑事再審程序的糾錯功能,必然會使裁判的確定性、穩定性、法的安定性等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受到嚴重損害,同時也使被告人面臨隨時被追訴的危險,這與當前堅持程序正義和人權保障的現代刑事訴訟理念相違背。
(二)刑事再審程序啟動主體的缺陷
在我國,司法機關主動發現刑事錯案並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是法定的錯案糾錯方式。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205 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己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己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這三種途徑均屬於以司法機關為核心的刑事錯案主動糾錯機制。然而事實上,上述三種途徑在錯案糾錯方面的效果並不理想。從我國近幾年的刑事錯案糾錯情況來看,刑事錯案能夠得到糾正並不是基於刑事再審程序中司法機關主動的自我糾錯,而是依靠「命運的眷顧」( 被害人復活或真凶出現)或「代價沉重的被告人申訴」。
1、法院缺乏主動提起刑事再審程序的動力
法院有權主動提起刑事再審糾正刑事錯案,這似乎擴大了再審的渠道,有利於糾錯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不會主動提起刑事再審程序進行自我糾錯。首先,基於已公正審判的思維慣性影響,在案件的生效裁決確定以後,原審法院往往堅定地認為,刑事公訴案件已經經過偵查、起訴、審判程序;刑事自訴案件的受理審判也是慎之又慎;部分案件還經過二審和死刑復核程序作出了終審裁決,故不相信會存在錯誤。其次,基於錯案責任追究和國家賠償制度以及內部績效考核等現實利益考慮,原審法院怠於主動發現和糾正存在錯誤的生效裁判案件。再次,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在提審或指令再審時,還無法擺脫法院整體利益、案件請示匯報制度和上下級法院之間特殊關系的不當影響。例如上級法院為了維護法院的整體形象,往往不願意啟動刑事再審糾正下級法院的錯誤;上下級法院之間的請示匯報制度,會使上級法院成為案件的真正裁判者,這也會影響上級法院主動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自己」錯誤的積極性。總的來說,法院主動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錯在實踐中存在難以迴避的障礙。
2、檢察機關不能正確行使刑事再審抗訴權
從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來看,檢察機關發現錯誤生效裁判的案件時,有權提起再審抗訴,法院不管審查結果如何都必須啟動刑事再審糾錯。實踐中檢察機關行使再審抗訴權暴露出體制上的弊端。首先,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其角色既是監督機關,又是控訴機關, 這種角色沖突很難讓檢察機關既正確履行控訴職能,又維護被告人的利益,從現實角度出發,檢察機關更多的是站在維護被害人的立場,其主動提起的再審抗訴往往都是針對不利於被告人的情況,結果可能導致對被告人再審加刑。其次,當主動發現刑事錯案時,檢察機關往往與法院溝通處理。由於利益共同體的存在,導致檢察機關的再審抗訴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再次,被告人在服刑期間向檢察機關提出糾正錯案的申訴,檢察機關提起再審抗訴也可以糾正錯案,但實踐中檢察機關接受服刑在押的被告人申訴並最終糾錯的案件並不常見。
(三)當事人申訴引起刑事再審難
刑事錯案的發現主要依賴於被告人的申訴,但被告人通過申訴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十分困難。《刑事訴訟法》第241條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第242條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這表明,申訴只能作為司法機關發現錯案的材料來源,不會必然導致啟動刑事再審,是否啟動再審取決於司法機關的審查。由於審查申訴的程序並無法律規定,司法機關對申訴的處理帶有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實踐中刑事再審申訴案件的數量居高不下,但只有極少數申訴案件能夠順利進入刑事再審程序,而通過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的數量更是微乎其微。司法機關對被告人的申訴不重視或是疲於應付使得我國刑事司法糾錯機制為此陷入困境。
(四)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理由不合理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理由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通過對各種申請再審材料的認真審查,發現「己生效的裁判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即對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採用「確有錯誤」的標准。筆者認為,該規定雖然充分反映出刑事再審的價值取向是糾錯,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的唯一標準是糾正錯誤,但仍存在如下缺陷:1、刑事再審啟動理由不具有可操作性。由於「確有錯誤」沒有明確的判斷標准,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隨意啟動再審或拒絕啟動再審的現象十分普遍,危害了生效裁判的權威性和穩定性,而司法權威缺失現象的發生又反過來加重了大眾對審判質量的信任危機,導致「錯案」越來越多,再審變得越來越被動,失去了程序設計之初的本來意義。 2、將「確有錯誤」作為再審的啟動條件,容易造成先定後審的怪圈。已生效的裁判是否確有錯誤,只有經過刑事再審程序審理後才有結論,如果再審審理後維持原判,那麼將與審理之前所認為的「確有錯誤」的理由自相矛盾。3、刑事再審啟動理由採用「確有錯誤」的標准,還會導致當事人申訴的存有合理懷疑的刑事錯案很難啟動刑事再審程序,因為司法機關在審查當事人的申訴時,可以以生效裁判不是「確有錯誤」為由任意駁回當事人的申訴。
四、刑事再審程序錯案糾錯功能的重塑
我國刑事再審程序在實踐運行中存在的諸多弊端,使刑事再審程序發現和糾正錯案的功能遭遇阻礙,因此,亟需對現行刑事再審程序予以改革和完善,以走出當前依靠被害人復活或真凶落網才能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刑事錯案的怪圈。
(一)確立有利於被告人的刑事再審指導原則
「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司法理念,但對司法實踐來說,既不合適,也不可能。我們應當將其與程序正義、人權保障、一事不再理原則等現代化的刑事司法理念相結合,在刑事再審程序中確立有利於被告人的刑事再審指導原則,即「在錯案糾正方面,對有利於被告人的錯案糾正,應該採取客觀標准,堅持『有錯必糾』,而對不利於被告人的錯案糾正,應該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和既判力理論進行嚴格限制,原則上不予糾正。」 具體來說,應當包括如下內容:第一,對於因證據不足、達不到確信無疑證明標準的「有罪被認定為無罪」的事實認定錯誤,應當貫徹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的原則,不能將其視為應當予以糾正的刑事錯案。原則上,被告人都受一事不再理和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保護,不得通過再審剝奪此項合法權益。第二,對於法律適用中的「此罪被認定為彼罪」、「重罪被認定為輕罪」和「輕罪被認定為重罪」的錯誤,也應當根據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和一事不再理原則,一般不將其視為刑事錯案,不應啟動刑事再審程序。但如下兩種情形例外:一是存在作偽證情況的;二是法官貪贓枉法。如果確認存在上述兩種情況之一,並且對原裁判有實質影響,可以啟動再審程序。
(二)法院不宜主動啟動刑事再審
在我國,法院有權主動發現存在錯誤生效裁判的案件,並自行啟動刑事再審程序進行糾錯。從司法基本原理和司法實踐兩方面來講,法院依職權啟動刑事再審都是不可行的。
首先,「不告不理」、「控審分離」是現代訴訟的基本原理,法院作為刑事再審程序的裁判者,應當保持中立。「從性質上說,司法權自身不是主動的,要想使它行動,就得推動它。向它告發一個犯罪案件,它就懲罰犯罪的人;請它糾正一個非法行為,它就加以糾正;讓它審查一項法案,它就予以解釋。但是它不能自己去追捕罪犯、調查非法行為和糾察事實。」 同時,法院如果主動啟動刑事再審程序,需要法院主動去發現原生效裁判是否確有錯誤,而要發現原裁判是否確有錯誤,就必須對原裁判所涉及的有關事實主動進行調查與偵查,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是否啟動刑事再審程序。在我國,法院顯然不享有刑事偵查權,因此,法院主動發現錯案啟動刑事再審,違背現代訴訟原理。其次,賦予法院主動提起刑事再審程序啟動權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實際運行中會出現困難。刑事訴訟法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生效裁判發現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但是,生效裁判作出前,案件一般均已通過該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除非發現確實充分的證據,否則要讓原審法院改變原生效裁判是比較困難的。更何況,即使發現確有錯誤,想要其承認並糾正自己的錯誤,也絕非易事。而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一般不會主動全面檢查下級法院已生效裁判的案件是否確有錯誤,僅通過例行一般性的復查或審查工作很難發現錯案。即使發現了錯案,也往往會從維護法院系統的社會形象出發,不輕易提審或指令再審。總的來說,法院自身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錯誤,出於種種原因的考慮,也不容易承認和糾正自己的錯誤,這使得法院自行提起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存在障礙。最後,比較域外主要國家的刑事再審制度,都沒有法院可以依職權主動啟動刑事再審的規定。綜上,法院不宜主動啟動刑事再審,法院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應當以檢察機關的再審抗訴和當事人的再審申請為前提。
(三)限制檢察機關的刑事再審抗訴權
糾錯或促成糾錯並不僅是當事人的責任,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同樣負有主動糾錯的義務。因此,檢察機關提起的刑事再審抗訴可以直接啟動刑事再審程序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也有利於錯案的糾正。但是實踐中檢察機關多是站在被害人的立場提起刑事再審抗訴,而忽略了被告人的人權保障問題。因此,為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有必要對檢察機關的刑事再審抗訴權作出合理限制。筆者認為,檢察機關隨時可以提起有利於被告人的再審抗訴,並且不加任何限制; 檢察機關提起不利於被告人的再審抗訴則要作出必要限制。比如被告人被宣告無罪的判決,檢察機關再審抗訴的,應在作出生效判決的兩年內提出;被告人服刑在押的, 檢察機關提起再審抗訴,只能以被告人未執行完畢的刑期為限,且只能抗訴一次。
(四)建立當事人刑事再審申請制度
最早認為案件錯判、具有強烈糾錯願望的往往只是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說,被告人的申訴是推動刑事錯案糾正的強大力量。所以,應當為被告人的申訴提供規范化的渠道以期在最大程度上發揮錯案發現之功能。由於申訴與刑事再審存在嚴重脫節,被告人很難通過申訴及時有效的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因此,應當把申訴納入訴訟程序,使之訴訟化, 有效保障當事人的糾錯權利。
大陸法系國家已設立有完整的申請再審程序,成為當事人通過訴訟程序實現對錯誤生效裁判予以法律救濟的重要途徑。 我國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中均規定了當事人再審申請制度。從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現實實踐需要出發,刑事訴訟法中應當設立當事人再審申請制度。刑事再審申請是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提出書面要求,請求檢察機關抗訴或法院重新審判的一種訴訟活動。刑事再審申請與刑事申訴是不同的,它是一種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訴訟行為,只要當事人依法提出再審申請,審查再審申請就成為一種訴訟活動進入訴訟程序,司法機關受理和審查申請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進行,不能對再審申請束之高閣、敷衍了事,這將有助於司法機關通過當事人的申訴及時發現刑事錯案。當然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再審申請權,刑事訴訟法可以規定當事人提出再審申請的條件和期限,以使刑事再審申請制度化、規范化。
(五)完善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理由
如何在現有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避免冤假錯案得不到及時有效地糾正,完善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理由很重要。筆者認為,首先,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理由要明確具體,易於司法適用。其次,要從保護被告人的利益出發,將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理由明確區分為有利於被告人的再審和不利於被告人的再審。這種規定也是域外各國的普遍做法。在我國,有學者認為:「凡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致使原判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上確有錯誤的,均可以提起有利於被判決人的再審:1、發現原生效裁判所依據的實物證據系偽造、變造,或者原審所依據的言詞證據經查證為不真實或者是採取刑訊等非法手段取得的,不具有可采性。2、同一案件事實,發現新的犯罪人,足以證實原判有罪人為無辜的。3、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未達到法律規定的證明標準的,即證據不確實充分。4、發現新證據,與證明原裁判事實的證據存在嚴重矛盾的。5、適用法律上的錯誤,主要指違反刑法關於犯罪構成的規定、違反追訴期限及量刑違反刑法規定的。6、司法工作人員在辦理該案件過程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處理行為的。不利於被判決人的再審理由應當嚴格限於:1、嚴重犯罪漏判的,即原判證據不足判為無罪,後來發現新的證據證明原被判無罪的人確實實施了嚴重犯罪的。2、由於以下兩種情形導致錯判無罪、重罪輕判、量刑畸輕的:司法工作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處理行為的;被判決人串通證人、鑒定人作偽證、虛假鑒定的。」 筆者贊同此觀點。最後,對於當事人再審申請的理由應當以生效裁判可能存在錯誤為標准,只要當事人能夠對原審判決據以認定的證據鏈條提出合理懷疑,打破證據鏈條結論的唯一性,即可啟動刑事再審,避免先定後審,以更及時的通過當事人的申訴發現錯案並有效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糾正錯案。
⑹ 如何啟動法院院長糾錯程序
法律分析: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各級人民法院的院長發現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錯誤的,可以交審判委員會處理,進行審判監督程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三條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⑺ 刑事案件申訴復查程序是什麼
《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已經2014年月2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
第五章 復 查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十五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應當由二名以上檢察人員進行,原案承辦人員和原復查申訴案件承辦人員不再參與辦理。
第二十六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應當全面審查申訴材料和全部案卷,並製作閱卷筆錄。
第二十七條 經審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認為需要調查核實的,應當擬定調查提綱進行補充調查:
(一)原案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二)申訴人提供了新的事實、證據或者證據線索的;
(三)有其他問題需要調查核實的。
第二十八條 對與案件有關的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和鑒定意見,認為需要復核的,可以進行復核,也可以對專門問題進行鑒定或者補充鑒定。
第二十九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可以詢問原案當事人、證人和其他有關人員。
對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認為需要提請抗訴、提出抗訴的刑事申訴案件,應當詢問或者訊問原審被告人。
第三十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應當聽取申訴人意見,核實相關問題。
第三十一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可以聽取原案承辦部門、原復查部門或者原承辦人員意見,全面了解原案辦理情況。
第三十二條 辦理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進行的詢問、訊問等調查活動,應當製作調查筆錄。調查筆錄應當經被調查人確認無誤後簽名或者捺指印。調查人員也應當在調查筆錄上簽名。
第三十三條 復查終結的刑事申訴案件,應當是案件事實、證據、適用法律和訴訟程序以及其他可能影響案件處理的情形已經審查清楚,能夠得出明確的復查結論。
第三十四條 復查終結刑事申訴案件,承辦人員應當製作刑事申訴復查終結報告,提出處理意見,經部門集體討論後報請檢察長決定;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報請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
經檢察委員會決定的案件,應當將檢察委員會決定事項通知書及討論記錄附卷。
第三十五條 下級人民檢察院對上級人民檢察院交辦的刑事申訴案件應當依法辦理,並向上級人民檢察院報告結果。
下級人民檢察院對上級人民檢察院交辦的屬於本級人民檢察院管轄的刑事申訴案件應當立案復查,不得再向下交辦。
第三十六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應當在立案後三個月以內辦結。案件重大、疑難、復雜的,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對交辦的刑事申訴案件,有管轄權的下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收到交辦文書後十日以內立案復查,復查期限適用前款規定。逾期不能辦結的,應當向交辦的上級人民檢察院書面說明情況。
(7)法院糾錯程序刑事案件擴展閱讀:
第二節 不服人民檢察院訴訟終結刑事處理決定申訴案件的復查
第三十七條 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在收到不起訴決定書後七日以內申訴的,由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立案復查。
被害人向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的,作出決定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申訴材料連同案卷一並報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第三十八條 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在收到不起訴決定書七日以後提出申訴的,由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審查後決定是否立案復查。
第三十九條 被不起訴人不服不起訴決定,在收到不起訴決定書後七日以內提出申訴的,由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立案復查;在收到不起訴決定書七日以後提出申訴的,由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審查後決定是否立案復查。
第四十條 對不服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決定的申訴復查後,應當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不起訴決定正確的,予以維持;
(二)不起訴決定認定的事實或者適用法律錯誤,需要變更的,應當變更不起訴決定;
(三)不起訴決定認定的事實或者適用法律錯誤,應當對被不起訴人提起公訴的,應當撤銷不起訴決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或者本院有關部門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第四十一條 對不服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決定的申訴復查後,應當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不批准逮捕決定正確的,予以維持;
(二)不批准逮捕決定正確,但是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維持不批准逮捕決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或者本院有關部門依法辦理;
(三)不批准逮捕決定錯誤,需要依法批准逮捕的,應當撤銷不批准逮捕決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或者本院有關部門依法辦理。
第四十二條 對不服人民檢察院撤銷案件決定的申訴復查後,應當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撤銷案件決定正確的,予以維持;
(二)撤銷案件決定正確,但是所認定的部分事實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應當糾正原撤銷案件決定書中錯誤的部分,維持原撤銷案件決定;
(三)撤銷案件決定錯誤,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原撤銷案件決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或者本院有關部門重新立案偵查。
第四十三條 對不服人民檢察院訴訟終結的刑事處理決定的申訴復查後,認為應當維持原決定的,報請檢察長決定;認為應當改變原決定的,報請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
第四十四條 對不服人民檢察院訴訟終結的刑事處理決定的申訴復查後,應當製作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書,並在十日以內送達申訴人、原案當事人,同時抄送有關部門。
上級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復查決定,可以委託下級人民檢察院送達。
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書應當公開宣布,並製作宣布筆錄。
第四十五條 下級人民檢察院對上級人民檢察院的復查決定應當執行,並將執行情況書面報告上級人民檢察院。
上級人民檢察院必要時可以製作糾正案件錯誤通知書,指令下級人民檢察院執行。
下級人民檢察院對上級人民檢察院的復查決定有異議的,應當在執行的同時向上級人民檢察院報告。
⑻ 法院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如果是自訴案件,法院審查後,如果認為犯罪事實清楚,有足夠證據的案件,應當開庭審判;如果認為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對於公訴案件,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按照公訴案件的庭審流程進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於自訴案件進行審查後,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犯罪事實清楚,有足夠證據的案件,應當開庭審判;(二)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自訴人經兩次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訴處理。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對證據有疑問,需要調查核實的,適用本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
⑼ 刑事案件辦案流程圖
1、偵查階段(公安階段)。
從人被抓一直到案人件移送檢察院,這一階段稱「偵查階段」,一般情況下是三個月左右。主要包括拘留以後一個多月,和執行逮捕以後兩個月左右。這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在於通過公安部門的偵查,搞清楚案件的來龍去脈、基本事實。
偵查階段公安機關的辦案流程:
1、受理立案。公安機關對於公民扭送、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都要接受、問明情況後製作《接受刑事案件登記表》,經過審查,對於不夠刑事處罰需要給予行政處理的,依法處理,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且屬於自己管轄的製作《刑事案件立案報告書》。
2、公安機關對已經立案的刑事案件,進行偵查。要收集、調取證據;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進行勘驗、檢查;進行進行搜查;查封、扣押物證、書證等。
3、偵查階段可以採用強制措施。如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
(1)拘傳:對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強制其到案接受訊問的一種強制措施。
(2)取保候審: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
(3)監視居住: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並對其行為加以監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4)拘留:扣留,拘禁。公安機關在緊急時刻對需要受偵查的人依法暫時扣押;行政拘留指將違反治安管理的人關在公安機關拘留所內,一般不超過十五天,合並處罰最長不超過二十日。行政拘留是最嚴厲的行政處罰。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5)逮捕:逮捕是檢察院、法院批准或決定,公安機關執行的,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時間內完全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
4、偵查終結。公安機關在偵查終結後,發現犯罪嫌疑人不構成犯罪,且已採取強制措施的,應當予以釋放並發放證明。如涉嫌犯罪的,公安機關應當在偵查終結後,及時將案件移交人民檢察院,以便審查起訴。
(9)法院糾錯程序刑事案件擴展閱讀:
刑事案件辦案期限:
1、刑事案件辦案期限是法律規定的司法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的時間限制。其目的在於避免辦案時產生推拖現象和官僚主義。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被逮捕或拘留的人犯,必須在24小時內進行訊問;對被告人在偵查中的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少數案情復雜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1個月。
2、同時,人民檢察院應在1個月內對公安機關移送起訴或免予起訴的案件作出決定,重大復雜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在受理後1個月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後,應在1個月內審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上述規定必須嚴格遵守。
刑事案件-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網路
刑事案件辦案期限-網路
⑽ 法院違反刑事自訴案件立案程序,自訴人可以請求檢察院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嗎
可以。
檢察院對法院刑事自訴案件有法律監督的權利。法院違反刑事自訴案件立案程序的,自訴人可以申請檢察院刑事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