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評述意見

法官評述意見

發布時間: 2022-04-27 11:04:38

① 民事判決書如何做到說理充分

近年來,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推進,法院判決書的制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從總體上講,判決書的質量離社會公眾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為此,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加快裁判文書的改革步伐,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並出台了判決書的樣本,對判決書的製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增強判決的說理性」,「公開裁判理由」,「使裁判文書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載體,進行法制教育生動教材」。民事判決書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的集中體現,是對整個訴訟活動最精煉、最完整的概括。它不僅是法官業務素質強弱的重要評判依據,也是衡量辦案質量,宣傳司法公正,體現法律真義的司法產品。一份好的民事判決書,除了要求事實敘述清楚,證明事實的證據有力外,更重要的在於說理的充分透徹,這樣才能保證判決結果的准確,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民事判決書的說理問題已成為當前民事判決書改革的重點。
一、我國民事判決書說理不充分的表現
目前,我國法官製作的民事判決書中,有不少的民事判決書是不說理的。民事判決書不說理有種種表現,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事人訴、辯理由歸納過於概括、抽象。裁判文書不能完整、准確地反映當事人的陳述理由,有的以偏概全故意遺漏當事人的主張和理由,有的甚至任意曲解當事人的理由。
(二)、認定事實部分沒有體現當事人舉證、質證和法庭認證的情況。判決書中不列舉當事人的證據或不全部列舉,或雖在判決書中列舉當事人的證據,但未寫明事實與證據之間的關系,對當事人爭議的事實未結合雙方當事人舉證、質證及法庭的認證意見去寫。對採信的證據不說明理由,對不採信的證據也不說明理由或者不該採信的證據予以採信,應予以採信的證據不予以採信,斷章取義,任意取捨,枉法裁判。
(三)、判決書說理部分說理不充分、不透明、不全面。不少判決書不說理由,或者雖有說理,但說理不準,牽強附會,沒有針對訴訟各方當事人的主張及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說理,而是羅列同一類型案件共性的說理,慣用一些諸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證據確鑿充分」、「依法應予支持」等公式語言;有的對當事人的主張說理不全,只擇其所需,選擇對判決有利的部分,對其他部分不提或少提;有的說理只是證據和法條的簡單羅列累加,缺少對證據的分析認定,沒有法律適用方面的意見分析,更沒有揭示證據—法律—結論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對案件審理過程交待不夠。在首部寫作中沒有立案時間、開庭時間、追加當事人、審限等案件審理程序方面的事項,使案件審理缺乏透明度,不能全面反映案件審理過程。
二、民事判決書充分說理的現實意義
判決書充分說理可以減少法官在審判中的不公正行為,有利於防止「幕後交易」、「暗箱操作」等司法腐敗的產生;其次,判決書充分說理可以提高法官自身業務素質,從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上訴改判率;再次,判決書充分說理可以使法官在這一領域充分借鑒和運用大量事例、判例、著名學者和其他法官判詞的意見說明對本案的認識過程和判決結論的合法性,有利於改變呆板的「八股」文風,適應國際裁判文書改革的需要。
三、民事判決書充分說理的方法
(一)、心證公開,增強說理的透明度。心證公開,是指在庭審時及判決書的製作中,法官根據對所有證據進行分析判斷而形成的內心確信,包括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和法律上的見解,向當事人或在判決書的文本中闡明以求得當事人及公眾的認識、理解與支持。心證公開在民事判決書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公開法官認證的形成過程。認證過程其實就是法官憑借自己具備的知識和經驗對通過庭審所掌握的案件證據作出判斷,並為自己預先感知和判斷得出的結論給出理由的過程,它既是一種法律推理的過程,又是進行法律解釋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法官在判決書中公開展示自己經過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釋而得出的認證意見,公開表明法官對證據的理性判斷和取捨的原因,公布所採信證據的具體內容,並對證據的客觀性、相關性、合法性進行分析論證,使證據形成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的鎖鏈式的證據威力。此外,對不採納的證據也要據理駁回,表明認定的證據與判決結果有邏輯上的聯系。法官認證過程的公開,體現了判決書形式上的公正,以及判決書所認定的事實的可信度。
公開法官對當事人訴辯主張支持與否定的原因。民事訴訟是圍繞當事人訴辯主張來展開的。但是,在民事審判中並非當事人所主張的利益都是合理的,所辯駁的理由都是正當的,對這些問題,法官在製作判決書時不應迴避,而應旗幟鮮明地公開自己支持或否定當事人的訴訟主張的心證過程,說清原因和依據。此外,針對當事人對審判方向或狀況有疑慮和誤解的地方也要有所反映,說清法官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理由,消除當事人的疑慮和誤解,提高當事人及公眾對判決的信任度。
公開法官作出判決結果的理由。要防止給予當事人突襲裁判的感覺,法官在判決書文本中,對自己所作出的判決結果必須公開心證過程及理由。一是論證法官對當事人訴辯主張、爭議焦點的概括歸納是恰當的;二是結合所採信的證據層層分析論證法官內心確信的心證事實,充分反映舉證、質證、認證的全過程;三是分析論證適用法律的理由。總之,心證公開促使法官盡其所能地論證其判決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增強判決書的透明度,促使當事人服判息訴。同時,法官對事實認定,判決理由論述得越詳細,心證公開的程度就越大,就越能體現判決結果理由的充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和任意性就會受到更大的限制,從而提高判決結果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此外,心證公開也有利於律師、當事人及公眾對法官判決行為的監督,從而促使法官更加盡職盡責,公正判決。
(二)、就事論理,增強判決的公信度。就事論理,就是針對當事人爭議的焦點進行分析論證,明辨是非。爭議焦點是建立在案件事實的基礎之上的,而案件事實又是判決結果的依據。因此,爭議焦點抓得不準,就無法弄清事實,事實不清,事實認證部分就會有錯、有假、有矛盾,而以不清的事實作為依據作出判決結論,就會影響到判決結論的正確性、公平性、合法性、合理性。對爭議焦點的剖析論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能夠論清的爭議焦點,主要指能夠由證據證明的事實;其二是無法論清的爭議焦點,主要指雙方當事人的舉證都無法證明事實的真偽。但無論是哪一種,法官都必須依據自己心證的情況及法律的有關規定進行分析論證。具體操作是:一是依據當事人的訴辯主張及證據,概括歸納爭議焦點,分清核心焦點或一般焦點,是一個焦點或是多個焦點;二是緊扣各個爭議焦點,對當事人在庭審中所舉證、質證、認證、辯論的具體內容進行透徹分析,准確判斷,揭示案件性質與責任分擔的內在聯系;三是對當事人訴爭焦點所主張的權利、依據評述,表明是支持或是不予採納,並說清理由;四是對無法論清的爭議焦點出現事實真偽不明時,法官要依據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論證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舉證不能時,應當承擔敗訴的法律責任。五是對爭議焦點的分析論證,要加強證據分析與事實認定的邏輯關系及必然聯系,體現的是「蓋然性占優勢」或「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使事實、理由、主文連貫統一,渾然一體,從而增強判決書的公信力。
(三)、依法說理,增強判決的說服力。如果說事理是理由的筋骨,那麼法理就是理由的靈魂。由此可見,「說理」其實就是依據法律規定的內涵分析事理,闡述法理。具體包含的內容有:
對法律適用予以解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法律規定更是如此。立法者總是根據內蘊法律需要的社會生活中的相關事實進行預測分析然後進行立法的。因此,法官適用法律的過程實際上是法官對法律解釋的過程。法官的責任是當法律運用到個別場合時,根據他對法律的誠摯理解來解釋法律。法官的職責就是根據法律的指引評述案件事實、判斷案件的是非曲直。同時通過對法律的解釋,使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具體,變得實際有效,從而揭示法律內涵與實際的案件事實之間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的、直觀的聯系,使當事人的訴辯主張,誰是誰非,一目瞭然。
對法律局限進行彌補。社會生活變化不定,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相對穩定的法律總是難以涵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事物,由此帶來了法律的空白或法律的局限性。因此,法官在進行法律解釋時,既要闡述現行法律的內涵,同時還要運用自己深厚的法學理論、科學的思維方式、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能力作出分析判斷,揭示尚未被發現的法律含義,以彌補法律存在的局限。這種彌補局限的法律解釋,主要是通過對法律的公理或法律的教義、信條進行闡述,也是一種法理闡述。總之,法理是將案件事實與判決結果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在判決書中論述法律的理由越充分,就越能使當事人及公眾相信判決的公正性和權威牲
(四)、依情說理,增強判決書的親和力。「情」,從社會生活角度來說是「情感」,是人類七情六慾的概括;而從法律生活角度來說,則是「理解」,是法官根據案情,對當事人具體的法律行為依據法學原理、社會道德規范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得出的一種合乎民意,符合社會公序良俗的認可。這種認可是法官解釋法律的結果,也是法官內心良知的反映。因此,在判決書中,法官不僅要講事理,講法理,也要講情理。事理是判決公正的基石,法理是判決公正的大廈,情理則是判決公正的夜光碑。可以說,事理、法理、情理組成判決書強大的生命力。情理在判決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是法官一種博大、豁達、充滿理智的心境,也是司法公信力的最好展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情理」不是法律規范,法官不能從法律條文上直觀地感受它的存在,法官是靠悟性,靠靈氣,去感悟它,去理解它,用心去發現它的存在,去尋找它的精髓,去把握它的氣度。因此,在判決書中要講情理並不能隨心所欲。筆者認為,講情理,主要是針對如下情況進行:(1)法律規定不周全、不明確時,法官應根據法律條文字里行間所反映出來的真實含義,或立法者的目的,去理解、分析、判斷、講清其中的道理;(2)法律規定有缺陷時,應從理解對象的背景,包括文化、傳統、思想等,在一定的范圍內,依照公正原則的價值取向進行說理;(3)根據情勢所需,進行情理分析。這時候要講清情理,主要從社會的公序良俗、人情事理、社會的公平、正義的要求等方面分析說理。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講情理應體現如下內容:一是符合法意,即符合法律之精神;二是順遂民情,也就是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人情事理;三是符合正義、公正、公平、合理的價值取向需要。總之,情理講得透,說得明,既增強判決書的公信力,又增強了判決書的親和力。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人民法院

② 如何評價一名法官

法官辦案要公正透明,為老百姓說話。

③ 作為一名法官,談談如何依法治

回首自己初任法官的這幾個月,感受頗多,細細品味,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成熟了許多,自己更加了解了法官的職業,也更加深刻的知道,要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就要求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領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法院的權威、法律的權威。 首先,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對黨和人民有著一顆忠誠之心,黨和人民把法官的權力交給了我,就一定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始終心懷敬畏之心,不然,就千萬不要隨意接過法官的法槌,一個好的法官,必須始終堅持中立的形象,做到表面和實際都不偏私,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對法治的信心,才能做到,依法治國,才能宣揚法治精神,才能夠伸張正義,才能夠忠於法律,維護法官形象。宋魚水法官說過一句話:「法律人要甘於寂寞,要始終保持一份內心的安靜,甘於寂寞就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遵守自己的職業的操守,忠於事實,忠於法律,清正廉潔,默默奉獻。只有有了這種境界,才能在審理案件時有了方向感和主心骨,才能懂得權為民所給,一定要權為民所用,利一定為民所謀,情一定要為民所系,有了這種的境界,才能忠於法律事實,不為情所惑,不為利所誘,不為勢所嚇,堅持法律不放鬆,只用這樣才能精確剖 析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為民解憂,為社會解難,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法官,一定要弘揚這一精神,展現當代法官化解糾紛,實現司法為民的宗旨,我們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最真正保護人民的利益,法官才不再是「官」,而是真正的使者,是陽光下最干凈的職業。其次,要想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准確並嫻熟運用法律的每一個條款,做到洞察秋毫、不錯判、漏判、誤判、公平公正,要加強自己業務能力學習,把自己承辦案件,都當做一篇論文來做,細細研究,做一名知識型、學者型法官,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先進國內外法律理念,把終身學習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做為一名初任法官,承擔著處理,決斷社會各種紛爭的歷史重任,是捍衛文明的使者,是公平正義化身,是良知的守護神,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律實施的效果,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外經濟糾紛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法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法官,唯有不斷學習豐富知識、提高本領,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才能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證。新時期的法官,所應具備的政治、業務理論知識應該是綜合多方面的,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完成歷史賦予法官的使命。作為一名初任法官,要加強法學基礎理論學習,形成完整法律思維,掌握正確法律方法,對實踐中各種法律現象抽其表象,看其本質,正確認知新生事物,發展理論,並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從而正確運用裁量權做出合理公正判決,要堅持學好、掌握好新的法學觀點和理論,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從而樹立法官的形象,贏得社會尊重和信任。再次,作為一名好法官,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審理案件時,不能讓有理的當事人因為不懂怎樣打官司而吃虧,而且要快審快結,要法律陽光盡早撫慰弱者的心靈。法官是公正和愛心的化身。法官應當做有利於當事人的換位思考,使法院各項工作能從當事人的利益出發,減少當事人的訟累,提高每一次開庭的效率,認真把握每一起案子事實,正確運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實體並重,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辦鐵案,無錯案,提高案件質量和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每一名當事人都帶著問題來,而帶著微笑走,做到案結事了,用誠信正義及一顆愛民的心來抒寫法官的情懷,讓法院成老百姓最值得信賴、最講公平、最講道理的地方。我們是人民的法官,一定要把握正義天平。作為一名初任法官,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名「平民」法官,感同身受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拉近法官與群眾的距離,走群眾路線,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脫下身上的法袍,放下手中的法槌,深入到群眾中去辦案,用群眾聽的懂的語言,接受得了的方式,把司法的關愛和溫暖送到百姓的心間,讓司法更加貼近百姓,讓司法與百姓心連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非常漫長,而同樣當一名知識型、學者型好法官,也同樣漫長,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才能,才能擔當起人民對於法官的重託。

④ 子女如何向法官表達自己的意見書面材料格式怎麼寫、能行嗎

當事人是可以向法官提出書面意見的,條理清晰,文字簡練,表達清楚就可以了,不要重復累贅。

⑤ 法官對鑒定意見的審查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十九條規定: 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內當事人質詢。 鑒定人容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條規定:經法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詢問證人、鑒定人、勘驗人不得使用威脅、侮辱及不適當引導證人的言語和方式。

法官對對鑒定結論的審查,通常關注如下方面:
a、供鑒定的材料是否充分可靠;
b、鑒定部門和鑒定人的資格;
c、鑒定所採用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學;
d、鑒定人在鑒定過程中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擾;
e、鑒定結論與有關證據是否一致;
f、鑒定結論與有關證據有矛盾,或者對鑒定結論有異議,應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通知鑒定人出庭接受當事人詢問。

⑥ 怎樣評價法官的優點缺點

你好,如抄果是單純的評襲價法官職業的優缺點,法官職業的優點在於可以用自己的專業法律知識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而該職業的缺點在於職業壓力比較大,工作可能會比較繁忙,此外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需要為人正直低調,注重日常的言行舉止,以維護法官和法院良好的司法形象。

⑦ 法官建議一審撤訴,我該聽法官的建議嗎

一、一般法官是不會輕易給出建議,除非他已經確定這場官司你沒有任何勝訴的可能性,他才會提出建議一審撤訴,可以考慮聽取法官的建議。

我們相信大多數法官的建議還是比較中肯,會根據法官自己的經驗以及整個官司情況來作出判斷。大多數情況之下,其實我們也要考慮其中的利害程度,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接受敗訴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選擇撤訴,也是一種方式。如果敗訴對你的受傷程度並不大,那麼你也可以考慮繼續,法官也只會給你建議,不會強行要求離撤訴。

⑧ 法官「對雙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進行評價」是什麼意思

就是法官根據雙方所提供的證據,依據有關規定,由法官根據證據及證據的規則,對案件的事實進行認證,也就是說法官判斷出來的案件事實。

⑨ 法官審查判斷鑒定意見時,主要審查哪些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十九條規定: 鑒定人應當出內庭接容受當事人質詢。 鑒定人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條規定:經法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詢問證人、鑒定人、勘驗人不得使用威脅、侮辱及不適當引導證人的言語和方式。

法官對對鑒定結論的審查,通常關注如下方面:
a、供鑒定的材料是否充分可靠;
b、鑒定部門和鑒定人的資格;
c、鑒定所採用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學;
d、鑒定人在鑒定過程中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擾;
e、鑒定結論與有關證據是否一致;
f、鑒定結論與有關證據有矛盾,或者對鑒定結論有異議,應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通知鑒定人出庭接受當事人詢問。

⑩ 法官如何判斷鑒定意見的真實性

如果沒有其他證據證明
鑒定意見
存在錯誤
那麼法官直接採信
鑒定意見

熱點內容
我國行政法學 發布:2025-04-22 15:32:49 瀏覽:595
國家開放大學民事訴訟法性考核冊 發布:2025-04-22 15:24:17 瀏覽:259
有權修改或者撤銷部門規章 發布:2025-04-22 15:17:59 瀏覽:243
法院備案號查詢 發布:2025-04-22 15:17:48 瀏覽:36
民法總論法條分析題 發布:2025-04-22 15:15:35 瀏覽:903
法律碩士經驗貼集合 發布:2025-04-22 15:14:04 瀏覽:870
在職備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4-22 15:13:58 瀏覽:771
同一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2 15:07:51 瀏覽:127
gsp公司規章 發布:2025-04-22 14:49:41 瀏覽:271
淮北市司法局 發布:2025-04-22 14:48:55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