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立法院胡

立法院胡

發布時間: 2022-04-27 16:20:24

『壹』 鬍子昂的介紹

鬍子昂(1897—1991),漢族,曾用名胡鶴如,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實業家;四川省巴縣(今屬重慶市巴南區)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曾任重慶市教育局局長、重慶華西公司、中國興業公司總經理、川康興業公司董事長、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立法院立法委員等職;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主席、名譽主席;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貳』 為什麼說商法民法的特別法

商法劃歸為民法的特別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商法沒有它自己特有的調整專對象,屬它調整的對象也是具有平等主體資格當事人之間因經營活動行為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既然商法沒有它特有的調整對象,也就不適合頒布相關的法典來進行規范,而是將它作為民法的特別法來進行劃分!
在中國是這樣認定商法的地位的,當然世界上有的國家是將商法典跟民法典分開的,也就是所謂的民商分立說!

『叄』 田桐的人物生平

田桐(1879年~1930年),辛亥革命先驅,同盟會發起人之一。酷愛讀書,文采出眾,曾考取秀才,後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讀書。曾與宋教仁、董必武同學。 1879年,田桐出生於湖北蘄州的田又青家,是家中長子。父親田又青,清末新派學者,在家鄉開辦一所私塾。6歲時,田桐隨父親受啟蒙教育。後來,田桐參加鄉試考中第一名。
1894年,16歲的田桐獨自來到白鹿洞書院學習。22歲時,田桐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該校監督紀鉅維是文人紀曉嵐的遠孫,深愛田桐之才華。在校期間,田桐結識了湖南同學宋教仁,二人常共同談論時政。田桐還常和居正、吳昆、陳干、石瑛等同學議論國事。1902年,14位青年共同登上黃鶴樓,結拜為兄弟,發誓共同反清救國。
1903年7月,自日本留學歸國來到武昌的黃興在兩湖書院和文普通中學堂進行反清演講,當局乃以「造反」罪名驅逐黃興。黃興留下了4千多冊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1903年,田桐在考卷上抨擊時弊,遭到告密,清朝湖北巡撫端方得知後,責令從嚴懲辦,紀鉅維當即暗示田桐離校避難。田桐遂於1904年赴日本,入弘文學院。 在日本留學期間,田桐結識黃興、陳天華等人,並和宋教仁、劉公、白逾桓等人創辦《二十世紀支那》,宣傳革命。1905年,田桐迎孫中山於東京,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並任中國同盟會東京總部執行部書記兼評議部評議員。他以「恨海」為筆名,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撰文鼓吹革命。他還編輯出版《亡國慘記》一書,不到一年便銷售3萬冊。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遭到中國留學生抗議。秋瑾等人提議中國留學生集體退學回國,各地留學生紛紛罷課示威。田桐也在弘文學院組織學生罷課。田桐、宋教仁、張繼、程家檉、吳昆、劉道一等18名學生領袖上了清廷駐日本使館追捕的黑名單。1909年,宣統帝即位,頒布赦免上諭,但田桐、宋教仁仍被宣布為不能「開復」。消息傳至蘄春,父親田又青當即撰聯鼓勵田桐:「焦桐名氣傳天下,文梓奇才壓海東。」 1906年3月,孫中山到新加坡創辦中國同盟會分會,同時決定辦《中興日報》作為革命派的宣傳喉舌,以駁斥新加坡保皇派主辦的《南洋總匯報》宣傳的君主立憲思想。孫中山派田桐到新加坡主持《中興日報》,與保皇黨展開激烈論戰,孫中山本人也以「南洋小學生」為筆名撰文參與論戰。經過數年筆戰,保皇派落敗。保皇派乃詆毀孫中山是「海盜」。孫中山在一些人的建議下,決定起訴索賠。田桐得知後,勸孫中山不要起訴,孫中山乃撤訴。不久,《南洋總匯新報》託人向孫中山道歉,事件最終圓滿解決。
1907年,孫中山來到新加坡,由新加坡的中國同盟會分會正、副會長陳楚南、張永福安排在烏節路111號居住,此處與清朝領事署副領事長楊圻的寓所毗鄰。楊圻和田桐、陳楚楠、張永福等人為鄰居,彼此認識,因愛文章,故楊圻和田桐一見如故。當時,孫中山的行蹤在清廷嚴密監控中,廣東巡撫張人駿得知孫中山到新加坡並住在楊圻寓所隔壁,當即派刺客來到南洋,准備刺殺孫中山。刺客到新加坡之後,新加坡總領事安排其潛伏至楊圻的寓所,楊圻經過反復思考,決定將此事告知田桐,田桐隨即通知孫中山,並幫助孫中山離開。同時,田桐請楊圻勸告刺客,刺客最終放棄刺殺計劃,離開新加坡。 1907年,荷屬東印度也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支部。為加強在荷屬東印度的革命力量,田桐、張繼、陶成章等中國同盟會會員先後來到爪哇三寶壟、坤甸、泗水等地創辦報刊,興辦學校,宣傳革命。[3]
1908年秋,田桐來到泗水,創辦了荷屬東印度最早的華文日報《泗濱日報》。《泗濱日報》成為東爪哇華僑的喉舌,是當時荷屬東印度言論最大膽的日報,受到南洋民眾歡迎,同時該報也成為中國同盟會的分支機構。[3]
後來,田桐翻譯了日本人大越因三郎的《南國記》。該文記錄了荷蘭殖民者欺壓華僑的歷史,揭露了荷屬東印度當局的黑暗統治,田桐因此遭驅逐出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此後到10月28日,革命軍被迫退至漢口市區。黃興、宋教仁、田桐、李書城等人在張竹君醫師的協助下,化裝成紅十字救護隊的醫生,於10月28日趕到戰斗前線視察部隊,策劃反擊。
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任命黃興為戰時總司令,田桐為秘書長參贊軍機,李書城為參謀長,在漢陽琴台設立司令部,全面部署保衛漢陽的「陽夏戰役」。面對清軍的德國新式炮,田桐建議黃興以漢陽兵工廠的鋼板加固工事,抵禦炮火,獲得黃興採納。革命軍堅守了十天十夜。11月27日,漢陽失守。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田桐任臨時政府內務部參事、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後,田桐辭去內務部參事、臨時參議院議員職務,此後來到北京,任《國光新聞》主筆。[3]1913年,田桐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
田桐在《國光新聞》每日撰文,抨擊袁世凱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操縱內閣,使《國光新聞》成為北京反對袁世凱政府最激烈的報紙之一。同時,田桐任《國風日報》編輯,《國風日報》也是北京重要報紙。袁世凱派田桐的舊友、農商部次長張仲華帶10萬元銀票給田桐,示意其不要再刊發此類文章。田桐拒絕,並命報社經理李基鴻拒收銀票。此後,袁世凱還曾派殺手在深夜到田桐的房間開槍行刺,幸而當時田桐正在報社工作沒有回家。 1915年9月25日,孫中山與即將回國舉行反袁革命的同志合影於東京國民社。前排右起:田桐、廖仲愷、居正、胡漢民、孫中山、陳其美、許崇智、鄭鶴年、鄧鏗。第二排右起:第七人為寧武。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黃興等人遭到通緝,先後赴日本,田桐也來到日本。孫中山決定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並親自擬定《中華革命黨章程》。田桐以小楷書寫了入盟《誓約》,用道林紙石印,其中有「服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一語。孫中山要求黨員宣誓後必須在《誓約》上打指模,表示決心。黃興反對,認為黨員不應當服從個人,不贊成「服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反對打指模,黃興稱「因為犯罪的人才打手印,我們入黨何必如此呢?」
田桐為彌合孫中山、黃興的分歧,建議在《誓約》問題上稍加改動,在人事安排上仍按中國同盟會的辦法,孫中山任總理,黃興任協理。孫中山對這一人事安排無異議,但堅決不同意更改《誓約》。 黃興乃決定赴舊金山,臨行前邀孫中山小酌話別,並致函田桐:「梓琴兄鑒:弟將遠適,特於明日(27日)午刻備小酌,恭請中山先生敘別(不談國事),乞屆時駕臨寄寓,藉慰離緒。此頌大安,弟興啟。6月26日。」
在孫中山的指示下,田桐、陳其美、居正、胡漢民、楊庶堪、周應時等人成立籌備委員會,以籌建中華革命黨總部。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精養軒舉辦成立大會,孫中山就任總理,田桐任黨務部副部長,同時兼任湖北支部長。後來在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護法運動中,田桐隨孫中山赴廣州護法,在廣州大元帥府任宣傳處長。1922年陳炯明發動六一六事變後,田桐曾被陳炯明的軍隊抓獲,田桐痛斥陳炯明。但後來,田桐反對孫中山的聯俄容共的政策。
1925年,在胡憨戰爭中,田桐與國民軍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胡景翼在虎牢關大敗直系將領憨玉琨,穩定了河南局勢。北伐期間,田桐擔任江漢宣撫使兼湖北省政府委員。其後,1927年被任命為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28年被任命為立法院立法委員,但因對蔣介石不滿而均未就任。1928年,田桐回到上海,主辦《太平雜志》,撰寫《太平策》。後與居正等人成立反蔣同盟。
1930年7月2日,田桐在上海寓所病逝。1931年,湖北省政府奉行政院令興建田桐墓。1932年9月16日,田桐靈櫬經江華輪運抵漢口。9月17日至19日,湖北省舉行公祭,全省降半旗致哀,一時間「白馬素車,填街盈巷」。9月20日,田桐靈櫬移到武昌洪山墓地,舉辦了「鄂省第一次禮節極為隆重」的公葬典禮。

『肆』 胡濟邦的人生經歷

1911年農歷9月11日,胡濟邦出生於浙江省永康縣古山鎮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
1927年,胡濟邦16歲,考入杭州法政學校,那一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大屠殺、馬日事變,共產黨奮起反抗,舉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暴動,腥風血雨迎面撲來,正值豆蔻年華的胡濟邦在此時開始接觸革命思想。
第二年夏天,胡濟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經濟系,加入反帝大同盟。這是我黨領導的愛國群眾團體,任弼時、潘漢年等人曾參與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12月,北平學生南下示威團到達南京,17日,南京、北平、天津、上海、武漢、廣州、安慶、蘇州、濟南等地學生共3萬餘人,從中央大學出發,舉行聲勢浩大的聯合總示威。胡濟邦作為中央大學護校委員會13名委員之一,慷慨參與。
1932年夏,因為參加抗日運動,胡濟邦被學校開除。21歲的年輕姑娘毫不氣餒,立即北上,到北京大學旁聽,她一邊學習,一邊參加革命活動。 1933年春,在國民黨兵工署預算處當會計,深得署長俞大維信任的四兄胡濟時介紹胡濟邦進入俞宅,教授俞公子英語。兵工署署長是國民黨高官,經常參加蔣介石的重要軍事會議。胡濟邦藉此獲得了大量國民黨核心軍事機密。圓融通達的胡濟邦,頗得俞大維一家喜歡,俞大維本人也對胡濟邦從不防範,常在公務之餘,和胡濟邦談論國事。
1933年7月的一天,俞大維從廬山回到南京,對胡濟邦欣欣然道:「蔣委員長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部署了進剿共軍的詳細計劃,我看,朱毛紅軍這次的日子恐怕不長了……」胡濟邦認定俞大維一定有蔣介石的「剿共」計劃,因為兵工署長必須熟悉軍事部署,不然,無法向各部提供武器彈葯。胡濟邦不動聲色,沒費多大週摺就找到了俞大維從廬山帶回的一大摞軍事文件,都是絕密材料。她用最快的速度一一拍照,將情報送了出去。
當江西瑞金中央蘇區的紅色通訊社刊出這些絕密文件的時候,蔣介石大驚失色,氣得差點暈倒。
1933年夏,經二哥胡濟川和恩師何浩若舉薦,又有俞大維和胡濟時的說合,胡濟邦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進入國民政府外交部國際司五科(護照科)任科員。
1934年春,23歲的胡濟邦由盧濤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中共秘密黨員王昆侖即來找她,請她辦幾張前往蘇聯的護照。在白色恐怖下,如果按正常渠道申請護照,恰是自投羅網。故而共產黨人往往從滿洲里和新疆偷越國境,但那是十分危險的。如果能拿到真正的護照,蓋上外交部的大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國繞道去蘇聯了。「縣官不如現管」,王昆侖考慮,倘若轉彎抹角從上層找關系,牽涉面太廣,反而誤事,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已經打入護照科的胡濟邦。當王昆侖遮遮掩掩地向胡濟邦說明來意,聰明的胡濟邦嫣然一笑,打趣道:「堂堂國民政府立法委員,需要幾本護照還不容易!需要幾本?盡管吩咐。我明天就給你送上。」王昆侖欣喜異常,沒想到如此輕而易舉就能拿到護照。
16本護照到手後,還要從南京安全送往上海,交到有關人員手中,而此時王昆侖已被軍統戴笠列入黑名單,行動受到沈醉的嚴密監視。形勢危急,胡濟邦假扮成王昆侖的情人,以去上海度周末為由,結伴而行。沈醉嗅出其中奧妙,即在上海霞飛路霞飛坊王公館四周布控,來個守株待兔。但王、胡二人更為機警,他們在上海站下車後,根本沒有回家,而是讓胡濟邦入住東方飯店,王昆侖下榻青年會,兩人迅即趕往事先約好的接頭地點,將護照交與組織。沈醉他們守了一夜,連個人影也沒見到!只好以「王和情人在外夜宿未歸」電告戴笠復命。一場風波化險為夷。
此事給當年黨中央軍委書記、總管特科的周恩來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當面誇獎胡、王二位:「多虧你們搞到了出國護照!」 1935年,胡濟邦被派往國民黨駐蘇使館工作。組織上交代她任務:利用國民黨大使館的崗位為黨(如客觀需要)也包括為蘇聯黨做工作。
1936年初,胡濟邦在上海獨自登船,乘一艘蘇聯破冰船,到達海參崴,然後坐了9天9夜的火車,穿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到達莫斯科,任當時的中國駐蘇大使館新聞專員,兼《中蘇文化》雜志駐蘇記者。
胡濟邦作為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的新聞專員抵達莫斯科,是中國有史以來派駐國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誰曾料到,此一去,竟是漫漫13年!毋庸置疑,這是胡濟邦一生最為燦爛的篇章。 此時,活躍在蘇德戰場上的身影屬於胡濟邦:她是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又是女性;唯一持有外交官護照的記者;在前線堅持時間最長的記者;中共秘密黨員。她的事跡媲美須眉,稱得上巾幗英雄。
年輕時的胡濟邦風姿綽約、儀態萬方,用當今時髦的話說,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記者。但她的名氣並非源自年輕貌美。埃德加·斯諾曾評價她:「胡濟邦女士是中國唯一的駐蘇戰地記者。蘇德戰爭如何?我看中國武官的分析是錯的。胡濟邦女士說勝利一定屬於蘇聯紅軍,那才是正確的。」這位《西行漫記》的作者,將毛澤東的照片和胡濟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書的扉頁上。
胡濟邦和斯諾是很好的朋友。1941年,斯諾接受《紐約先驅論壇報》的任務,前往蘇聯和歐洲,在莫斯科的記者圈子裡和胡濟邦相遇。「在語言大師中,最『威風』的恐怕非胡濟邦莫屬。這位先後為國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外交部效勞過的女秀才,正是曾經與世界五巨頭笑談國際風雲的唯一的中國外交官呢!」胡濟邦「跟蘇聯元帥斯大林在一起時說俄語,跟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英國首相張伯倫、丘吉爾在一起時說英語,跟法國總統戴高樂說法語。她還用流利的匈牙利語采訪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匈牙利總書記卡達爾。同時她還會日語、拉丁語……」。
這位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蘇德戰爭的全過程,寫出了無數篇戰地報道,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發表在國民政府情報司(即新聞司)英文版的《自由論壇》周刊和《中蘇文化》雜志上。胡濟邦憑借其卓越才能,成為莫斯科新聞、外交圈舉足輕重的人物。

『伍』 東京審判里的日本辯護團律師是誰

廣瀨一郎(由日本演員小池幸次飾演)

東條英機等戰犯的辯護律師。狡詐,雄辯,善於捕捉對手哪怕一絲一毫的微小瑕疵,並有力量和足夠的智謀出擊。可惜因為站在正義的對面而失道寡助,無力回天。永遠不會去犧牲,永遠做一個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者。

東京審判中主要演員所扮演的角色:

虛構人物部分

肖南(由台灣演員朱孝天飾演)

二十九歲,中國《大公報》記者,戰前在日本留學,精通中文,英文,日文。

清癯高貴,一切心中瞭然,外表淡定隱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象一個浪跡天涯的浪漫詩人,亦象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客。
有李白的風骨和酒量,有小李飛刀李尋歡的視落魄為從容,有杜甫的憂心忡忡。唯獨不敢放棄的是人的正直和美好。

和田芳子(由台灣演員林熙蕾飾演)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肖南的初戀情人。

因為總是被眾多的兄弟甚至妹妹呵護,她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善良是所有人的天性,丑惡和卑鄙是偏狹的人眼中的折射,不承認有些人會因為貪欲和自私以及體制內的責任而走向墮落,她反對戰爭,但又理性的認為戰爭不過是責任的延伸,是不可避免的。總而言之,她生活范圍的狹窄造成她對世事人心過於美好的輕信。

她的眼神里永遠透露出一種清澈和平靜。短暫的一生只憤怒了一次,這一次憤怒導致了她成為了一個仇恨的犧牲品。

她希望做一個真正的能客觀表達她的目擊和思考的記者。她討厭政治,她對戰爭因為沒有親歷,因而一直保持距離感,她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單純的記者行為,更多的是職業要求和習慣。她認為政治家的事情就是誰要做老大的問題,因此就有戰爭,就有爾虞我詐,就有出賣,就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必然結局,這就是游戲規則。沒有什麼正義不正義的。但北野雄的變化讓她警醒了,而正夫的最後一怒使她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單純和幼稚。但已經晚了。生活就是這樣的,只有失敗的時候才能認識到自己當初是多麼的愚蠢。

北野雄(由金馬影帝、香港演員謝君豪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鄰居,也是芳子哥哥的莫逆之交。

強悍,豪俠之氣貫通全身每一個毛孔,容易激動,也容易走向極端,象一塊極硬的隕石。鋒利而隱忍,為感情和他所認定的正義及利益敢於付出一切,不顧一切但又精通權謀,極愛沖動但又不失策略。往左走是英雄,往右走便成了梟雄。但此時此地的風雲際會不可能成為過人之人,偏狹的國恨家仇以及當時軍國主義的過度侵害只能使他最終走向毀滅。讓人嘆息,讓人憂慮,也同樣讓人鄙夷。

和田正夫(由香港演員曾志偉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哥哥,日本侵華軍人。

曾經是孔武有力的大哥,曾經是國家機器極佳的重要零部件。極富包容心和寬厚大度之優良品質,可以從容為國捐軀,可以凜然赴義,可以為家犧牲,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並且不求回報和彰揚,沉默如金,但又不憨傻,象一塊基石一樣可以托舉大廈,可以石破天驚。

但戰爭讓他變成了另一個人,心中翻江倒海面上不露一點痕跡,泰山崩於前依然靜默獨坐。患有重度失眠症。目光里有陰郁,有驚懼,這種驚懼是對自己對人的懷疑,北野宏的變化突然讓他感到人的可怕,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無知和人心不可把握的黑暗和能量,他既仇恨日本軍國主義倡導者,又恨參與和發動一切戰爭的政治家,在他眼裡已沒有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只要是戰爭,他都仇恨。戰爭使他感到自己的無力和無助,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什麼都不能抓住,他墜入了一個巨大無邊的空虛中。他一直沒說話,只有最後一次才說了幾句話,告訴北野雄,他的弟弟是他親手殺死的。最後他用行動表達了他對戰爭和正義的看法。然後,他死了。

和田纓子(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白雪雲飾演)

芳子的妹妹。曾經是熱血青年,曾經因為東條英機的鼓勵而成為一個獻身戰士的慰安婦,她視此為光榮使命,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高尚品質。但轉身已是滿身瘡痍,遍體鱗傷,她的美好的獻身被人所糟蹋,戰士需要的是她的身體,但不需要她的思想,戰士滿足的是性慾和發泄,不需要她的優良品質。她的付出除了給自己帶來致命的身心傷害外,其他的只是一個性工具而已。一個思想家,一個優秀妓女。一個把自己的燦爛年華隨手一擲奔赴污泥最終成為了行屍走肉的美麗少女。

北野弘

北野雄的弟弟,日本侵華軍人。曾經羸弱瘦小,文質彬彬,書生模樣,小弟做派。和山口正夫一起入伍,一直受山口正夫的保護。但戰爭的緊張驚懼,同伴的殘忍,國家的利益,戰士的瘋狂都讓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狂野,成為一個比任何人都要殘暴的殺人狂。後來的所作所為讓山口正夫目瞪口呆。

廣瀨一郎(由日本演員小池幸次飾演)

東條英機等戰犯的辯護律師。狡詐,雄辯,善於捕捉對手哪怕一絲一毫的微小瑕疵,並有力量和足夠的智謀出擊。可惜因為站在正義的對面而失道寡助,無力回天。永遠不會去犧牲,永遠做一個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者。

真實人物部分

梅汝璈 (由香港演員劉松仁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

42歲。戴眼鏡,稍黑,俊朗。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2歲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向哲浚是師兄弟。1924年留學美國,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
24歲時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離美後廣泛遊歷歐洲各國及蘇聯。回國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中國司法界名聲赫赫。

知識分子氣質,學識淵博。深愛祖國,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嚴懲日本戰犯,愛國之心火熱而處事冷峻自持。說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富於民族正義感,時常有冷幽默。

在東京國際大審判的很多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戰犯量刑階段堅持嚴懲戰犯,在多數法官主張輕判的情況下,頂住巨大壓力,運用智慧,最終促成了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最終公正判決。作為中國法官負責了判決書中"日本對華侵略"部分的起草工作。

向哲浚(由香港演員曾江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

52歲。個子不高,稍胖。

生於湖南寧鄉,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6年後被選送美國留學。耶魯大學畢業後,轉讀喬治o華盛頓大學法科。回國後從事司法教學和法院工作。曾擔任上海第一特區法院首席檢察官,後被任命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

使命感強,敢於承擔責任。帶領中國檢察組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工作的中國部分。

倪征燠(由英達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組組長。

40歲。三七分頭,圓圓臉,稍胖。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司法行政部與向哲浚成為同事。他們先後調往上海第一特區法院,向是首席檢察官,倪是法官。抗戰勝利前夕,倪受政府派遣去美國和歐洲考察英美各國的司法制度。一年後歸來,適逢向哲浚點名要他前往東京增援。

1946年深秋到1947年1月間在國內收集證據。在被告個人辯護階段登場盤問和反駁土肥原賢二與坂原征四郎。在此次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業務純熟,在法庭上鎮定自若,盤詰被告有理有據,講究技巧,展現了中國檢察官的風采。

衛勃(美國演員Daniel Albert Ziski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

澳大利亞人。身材很高(1米8以上),較胖,59歲。

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

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

西方社會的標准執業法官。循規蹈矩,剛正不阿,精力過人,工作勤奮。外表一副英國紳士的風度,骨子裡還保持著澳大利亞人的粗獷性格。

庭下他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誠摯、從容和氣,少語,但實際上胸有成竹,一旦開口,,往往話語中肯,態度公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型人物。

在法庭上,衛勃有時發言語調平穩柔和,有時則非常坦白、直率,不免粗暴急躁,因此常常引起一些小的沖突。此外他在法庭上不好獨斷,作決定常與其他法官商量。頗具幽默感。

剛到東京時希望與西方法律界同事緊密合作,但逐漸為中國法官梅如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終在梅的堅持下同意在法庭上將中國法官的座次靠前。曾試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罪責,但迫於美方政治壓力最終放棄。

衛勃主持了遠東國際大審判,並為審判定下了基本公正客觀的基調。遠東國際大審判最終基本體現了公正和理性,衛勃功不可沒。

季南(由美國演員John Henry Cox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美國人。年齡60歲左右。身高在1米8左右。較胖,紅鼻子紅臉,粗眉毛。

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1914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職業律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美國陸軍前往歐洲戰場,戰後出任俄亥俄州立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局長。辦理刑事案件以干練著稱。與政界交往頗深,曾得原總統羅斯福的信賴,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關系也很深。

性格外向,好交遊。場面上往往談笑風生,周旋自如,慷慨大方,但實際上知道何時避重就輕,必要時可以玩弄一些"詭計",有些政客作風。

剛到東京便宣布要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制服日本戰犯。在法庭上能言善辯,提問尖銳,經驗老到。有時喜好長篇發言,用大文章,引用"名人名言"(羅斯福等),因傲氣自負脾氣有時不免暴躁。

季南強勢推動了國際檢察局對戰犯的審訊和證據搜集工作。因其強悍、雷厲風行和高壓態度而贏得了綽號--"魔鬼檢察官"。

印度法官巴爾

58歲。平頭,較黑。

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小村莊。三歲喪父,幼年的教育完全依靠慈善施捨,母親替人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依靠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20年獲得加爾各答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其間擔任當地律師工會的辯護士。1940年任加爾各達高等法院法官。

從庭審一開始就認為國家犯罪不應該追究個人責任,因此主張全體被告無罪,認為"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用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

溥儀:末代皇帝

滿清末代皇帝,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鍵證人之一。

41歲。身材瘦長,尖臉,帶黑邊圓框眼鏡,一口正宗北京話。

1909年四歲的時候登基。因夢想復位而成為日本人的傀儡,1932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1946年8月由蘇聯的伯力看守所前往東京作證。

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關鍵證人,並創造了作證時間最長(8天)的記錄。

在法庭上用詞新潮,情緒激昂的控訴日本人試圖利用他分裂中國的過程。但為了逃避責任,他在有些方面也說了與歷史有悖的話。

東條英機(由日本演員星野晃飾演)

甲級戰犯。戰爭狂人,兇狠殘暴,外號"剃刀將軍"。

受審時63歲。身材適中,有仁丹鬍子,齒暴牙黃。

1884出生於東京一軍閥家庭,其父崇尚武士道精神。

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22歲即被授予少尉軍銜。日俄戰爭爆發後,隨軍進入東北。1928年擔任陸軍省整備動員課課長。1933年升任參謀本部軍事調查部部長。1937年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其間瘋狂鎮壓抗日軍民,並支持731部隊的活人試驗。

1940年任陸軍大臣,主張進一步擴大對中國戰爭,並准備跟蘇聯及英美開戰。1941年出任日本首相,並兼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隨後密謀策劃了"珍珠港事件",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春天,在太平洋戰爭日方屢戰屢敗的情形下,逼迫參謀總長辭職,從此身兼四職,一意孤行實現其稱霸東南亞的"理想",由此將整個日本都壓進了大炮的槍膛,導致了國家的毀滅。戰後被捕,多次試圖自殺,但最終未遂,被視為鬧劇。因此雖視他人生命如草芥,輪到自己,卻是"千古艱難惟一死"。

東條受其父影響,養成了冷漠固執、殘忍好戰同時又不失謹慎的性格。掌權時陰冷高傲,必要時卻用看似溫和的微笑作為面具。

在東京法庭上因特殊身份被所有法官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穿舊軍服出庭,囂張氣焰不再,一直端坐如泥塑木雕,較為鎮定。後寫了220頁的口供書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櫻花瓣呀,悄悄而哀愁地落下來了。

土肥原賢二(由日本演員小池榮飾演)

甲級戰犯。日本陸軍特務系統中出了名的"中國通"。

64歲,圓臉,較胖。

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1913年來到北京,在日本特務機關"坂西公館"擔任助理,從此開始了在中國長達三十餘年的間諜特務生涯,後擔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步兵第九旅團長、陸軍航空總監、陸軍大將、日本東部軍總司令等職。擅長在中國各階層間製造內亂,是中國人所最熟識的著名日本特務。曾充當沈陽市長,扶植溥儀稱帝,勾結關東軍陰謀華北自治,煽動內蒙獨立,在各地唆使漢奸成立偽政權和維持會。

老練狡猾,詭計多端。個子不高,留著精心修剪的仁丹鬍子,談笑風生,善於交際,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法庭上幾乎不發一言。

松井石根(由日本演員名取幸政飾演)

甲級戰犯。

69歲。日本陸軍大將。

陸軍士官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長期供職於參謀本部,繼任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及陸軍第十一師團團長等職。深切了解中國地理形勢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地理形勢,在軍中有"中國通"的稱號。1937年在淞滬作戰中擔任總司令,南京淪陷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造成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在中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奉調回國,但仍在內閣和各種法西斯組織中擔任要職。

出庭時手持佛珠。在法庭上給人的感覺是一個"馴服得像綿羊一樣的老好人",一個"失了業或者欠薪已久的銀行書記員"。用各種荒謬的邏輯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長空籠煙霧,雲山兩茫茫,惟有富士雪,皚皚照遠方。

坂原征四郎(由日本演員平松慎吾飾演)

甲級戰犯。

62歲。日本陸軍大將。

方臉,留仁丹鬍子。

仙台陸軍幼年學校及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參加日俄戰爭,此後供職於關東軍,官至關東軍參謀長,長期在中國東北活動。1941年後分別任朝鮮軍總司令和駐新加坡日本第七方面軍總司令。

1904年參與日俄戰爭,1931年,身為陸軍大佐,參與策劃和實施了"九一八事變",謀劃成立"偽滿洲國",建立內蒙傀儡政權和華北傀儡政權;1938年出任陸軍大臣,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

看上去懵懵懂懂,實際上狡猾殘忍。

在法庭上自己提出了長達48頁的書面證詞,號稱要和中國檢察官大戰三百回合。

被判絞刑後作詩:不為軀體憂,不為靈魂懼,但念人世無情而獨悲。

田中隆吉(由日本演員大島宇三郎飾演)

45歲左右,圓臉,前額無發,微胖。

原日本陸軍中將,陸軍省兵務局局長。1942年退出現役。1946年7月5日作為證人出現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畢業於陸軍大學,一直在日軍參謀本部工作,1927年後派駐北京和上海,後任關東軍參謀,並參加"東條軍團"侵佔內蒙古,對侵華日軍的運作了如指掌。

記憶力奇好。與不少被告關系密切,了解相當多的侵略陰謀內幕。在法庭上的證言非常關鍵和具有殺傷力。

大川周明(莫歧飾演)

甲級戰犯。

61歲。乾瘦。

日本的"戈培爾"。綽號"大東亞雄辯家"。

長期從事日本法西斯主義理論研究,法西斯理論狂熱的宣傳家和煽動家,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分子。"大東亞共榮圈"理論的鼓吹者。曾擔任南滿鐵路東亞研究所所長;參與策劃"九.一八"事變。

受審時有些神經質。邋邋遢遢。

在開庭第一天裝瘋逃過審判

『陸』 胡宗南為什麼抓何輔堂

因為當時胡宗南要大戰共產黨,需要很多錢去充當軍費,由於何輔堂錢多,所以胡宗南派他秘書去安排勒索何輔堂,把他關在在三號監獄裡面,但又不允許他死在監獄里,然後以勒索的方式每年用500個金條換取一瓶葯,不然就用葯殺了何輔堂。

『柒』 求民國歷任正副議長全名單,謝謝

中國近代軍閥的形成是從北洋軍閥開始的。北洋軍閥的產生有其原因和過程,我們不妨從更早一些時候的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談起。

1840年,清朝政府在鴉片戰爭中遭到失敗,中國的門戶被帝國主義列強的大炮轟開,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統治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日益激化。1851年1月,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出廣西,陷湖南、湖北,沿長江直取南京,把清朝滿族地主手中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殺得七零八落。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漢族地方的力量,號召各地的士紳自行組織地方武裝——團練,以抵抗太平軍。這樣,便逐漸形成了一些封建軍閥集團,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地方家庭出身,時任禮部侍郎,因喪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幫助湖南巡撫督辦團練。於是,曾國藩便在湖南湘鄉一帶大力督辦團練,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湘軍。全軍有水師五千人,陸軍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計一萬七千人。湘軍的大小將領大多是曾國藩的親戚、朋友、學生和同鄉。湘軍士兵以營官自招為原則,每個營只服從營官一人,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一種濃厚的封建隸屬關系。湘軍將領主要有曾國荃、左宗棠、劉長佑、劉坤一、羅澤南、李續賓等。湘軍於1854年起出省作戰,編制逐步擴大,成了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及捻軍等的主要力量。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進士。1853年太平軍進占安徽時,曾在合肥參與辦團練,被太平軍擊敗。後任曾國藩幕僚。1861年在曾國藩的支持下,以團練為基礎編練淮軍約七千人。次年,率淮軍在上海、江蘇一帶與太平軍作戰。到1865年,全軍達六萬人,成為鎮壓捻軍的主力。淮軍主要將領有張樹聲、郭松林、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清末反動勢力中的一個重要武裝政治集團。

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清政府勾結外國侵略者組織了洋槍隊,後擴編為「常勝軍」和「常捷軍」。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統治者,在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以後,洋務派官僚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以「自強」和「求富」為標榜,進行洋務運動。他們開辦近代軍事工業,以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武裝湘軍和淮軍,並成立北洋海軍。

但是,湘軍和淮軍等畢竟還是舊式的軍隊,只不過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們的落後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戰爭中展現無遺。1884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主將張樹聲、潘鼎新被革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都在作戰中一敗塗地。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採用西方新式武器,編制和戰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優越性,與清軍的腐朽落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大刺激了清軍將領和清朝統治者,要求改革軍隊,編練新式軍隊的呼聲日高。當時的西太後等最高統治者,也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鞏固和加強其封建統治,也需要依靠一些新式的軍隊。於是,清廷連發上諭,決定「參酌中外兵制」,改練新軍。指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欣為首,慶親王奕劻為會辦,李鴻藻、翁同和、榮祿、長麟會同辦理。同時,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體負責編練新軍。

胡燏棻(?——1906),安徽泗州人。同治進士,曾任廣西按察使等。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胡燏棻受命留駐天當辦理東征糧台。同年11月,受命在天津馬廠主持新式練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請德國人漢納根為教習,仿效西法訓練,從組織、訓練、技術、武器裝備上都改變了湘淮各軍的腐朽落後的狀況,編成十營,號稱「定武軍」。計有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胡燏棻練兵,小有成績,但他畢竟是個官僚,不大熟諳軍事,因此,1895年底,胡燏棻調任蘆津鐵路督辦,小站練兵則由袁世凱接替。

『捌』 中央財經大學的傑出校友

政界精英 田紀雲 原國務院副總理
王丙乾 原財政部長、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李金華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金人慶 原北京市副市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財政部部長
戎子和 原財政部副部長、代部長
王紹鰲 原財政部副部長
胡立教 原財政部副部長
貝仲選 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余蔚平 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翟熙貴 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陳 華 審計署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主任
李予昂 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程法光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孫志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
穆 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 保監會黨委副書記 副主席
柯卡生 銀監會非銀司 司長
曹聰 國家稅務總局地方司 副司長
郭左踐 中國保監會財險監管部 主任現中國保監會天津監管局 局長
楊凌隆 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副主任
丁先覺 財政部基建司司長 國務院金融監事會 原主席
范巍 國務院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侯慧君 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易仁萍 審計署管理司副司長
張漢興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民政部計財司司長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魏禮江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傅東 中國財政雜志社黨委書記兼社長
譚純喜 中國審計報社社長
貴敏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
路英 財政部社保司副司長
劉光忠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劉鍵 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副司長
謝庚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畢朝英 財政部離退休局 副局長
杜儉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原主席
劉高潮 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副局長
馮秀華 財政部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正司長級別)
崔敬伯 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 民建第三、四屆中央委員
央行系統 戴相龍 原中央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現任中國社保基金會黨組書記
王成銘 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成員兼機關黨委書記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
樊晡生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黨委書記
史紀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現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王啟人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 中央委員,中央駐澳門聯絡辦主任
李東榮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副行長
段曉興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行長助理
金建棟 原人總行金融管理司 司長
郭玉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 司長
任 俠 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 原副司長
蔡 荀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 副行長
李亞新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副行長
郝治安 人民銀行太原市分行 行長
趙保衛 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朔州分行 行長
路國英 中國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 副行長
李小秋 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副行長
王樹臣 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分行 行長
商業銀行系統 總行
牛錫明 交通銀行總行 董事長
陶禮明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 行長
段曉興 原華夏銀行行長
史紀良 原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行長
吳北英 中信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文彥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 董事
喬 偉 交通銀行董事會 副董事長
魏盛鴻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副行長
林克平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黨委副書記
宮少林 招商銀行總行 副行長 招商局集團董事
劉淑蘭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 副行長
顧京甫 中國建行總行業務總監(副行長級別)
錢中濤 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希坤 中國光大銀行總行 副行長
郭玉華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兼紀委書記
郝震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 副總經理
郭義明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財務總監、黨委委員
朱紅波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 紀委書記
胡亞輝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 副總經理
王 燕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信息技術管理部 副總經理
何志成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高級經濟師
陳 偉 平安銀行副行長
何仲森 銀川商業銀行董事長
於化北 河北省張家口商業銀行 董事長
謝 衛 全國人大代表 交通銀行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王德衍 中國銀行總行董事長、行長
各地分行
杜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
沈若雷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行長
張德寶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辦公室 總經理
楊志宏 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總會計師
張永革 中國農業銀行青海省分行 行長
周金倫 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 行長
李楚章 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 行長
姚金華 光大銀行南京分行 行長
施繼德 中信銀行蘇州分行 行長
王樹臣 中國銀行寧夏自治區分行 行長
徐常寧 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分行 副行長
束堅 中國農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 副行長
沈弟茵 交通銀行海南分行 副行長
李文占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 副行長
楊 傑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分行 副行長
魏秀蘭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 紀檢委書記
汪長安 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於丕濤 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倪百祥 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 行長
任海龍 民生銀行杭州分行 行長
潘守庚 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 行長
閆振生 中國銀行石家莊分行 副行長
杜 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 行長
徐良 深圳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副行長
申松君 中行浙江省分行 行長
邱發宗 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長
葉一新 中行澳門分行行長
王德文 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長
丁燕生 前中銀香港及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副總裁
吳念魯 前中國銀行盧森堡分行行長
張 斌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業務部總經理
吳慶平 中國工商銀行山東萊蕪分行 行長書記
曹霖 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地方政府 侯 凱 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章銳夫 湖南省政協 副主席
高瑞科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長
王詩全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駱玉林 青海省副省長
韓 英 廣東省九屆人大副主任
庄惠春 浙江紹興市人民政府 原副市長
曾廣宇 民建北京市委員會 副主委
楊任遠 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邵明鈞 廣東省深圳市稅務局 原局長
周桂根 江蘇省財政廳廳長
苑廣睿 天津市河北區區長
冀國強 天津市靜海縣縣委書記
李雙成 江蘇省財政廳 副廳長
邵桂芳 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大 原副主任
李小平 江蘇省地稅局 局長
張 凡 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黃玉德 陝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 局長
李生誠 新疆銀監局 局長
吳炳貴 廣西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
李培林 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朱小莉 湖北省水利廳紀委書記
葉 青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小烈 河南省審計廳 副廳長
王連清 河南省國家稅務局 局長
繆學剛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
王希龍 江蘇省徐州市市委 書記
左紹偉 河北省財政廳 副廳長
顧月濤 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王維國 甘肅省地稅局 局長
董樹林 甘肅省煤炭工業局 局長
崔正華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 春 甘肅省發改委 主任
吳仰東 甘肅省白銀市政府 市長
張智軍 甘肅省財政廳 副廳級
馮 毅 雲南省審計廳廳長
陳秋生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財政廳 廳長
陸 浩 雲南省統計局 局長
陳輝明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何紹華 成都市副市長
趙世洪 河北廊坊市委書記
劉新春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 主任
李愛慶 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
王 罡 北京市財政局機關服務中心 辦公室主任
黃炳福 江蘇省蘇州市委 副秘書長
趙文娟 江蘇省蘇州市政協 副主席
任振榮 財政部駐寧夏監察專員辦事處 專員
呂勇 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賈國明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 副主任
竺向東 青海省財政廳辦公室 副主任
楊之春 甘肅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
李 津 寧夏地稅局 副局長
蔣金波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巡視員省委書記辦公室 副主任
企業系統 金建棟 國泰證券首任總裁
邵 淳華 夏證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航母的奠基人
崔立中 中國水利水電對外公司總會計師
謝 衛 全國政協委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姚江濤 江南證券有限公司 總裁
張樹忠 大通證券總裁
徐 鍔 原攀鋼集團總會計師、副總經理
陶 冬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香港)有限公司 副總裁
黃 強 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
沈若雷 香港申聯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長
鄭 浩 鳳凰衛視中文台專題組 副總監
魏崇智 香港中國廣告有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小平 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
張志鴻 鴻基世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袁振宇 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平原 長江三峽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胡 峰 銀河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
董 鋒 中信建投證券公司財務總監
繆建民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戴鳳舉 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總經理
劉家德 中國人壽股份副總裁
馮知傑 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
王新利 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王志泰 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
葉 楠 招商局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總經理
段方曉 瑞泰集團副總裁
陳剖建 天安集團董事長
劉 央 西京投資管理公司(香港)主席
向可碧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雲南省分公司 原總經理
張亦興 中國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董事
汪曉峰 金信信託董事長
劉志忠 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
徐 波 微軟中國區財務總監
魏 東 涌金集團創始人
譚麗霞 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財務官
陳基華 中國鋁業執行董事、副總裁
范肇平 南山集團副總經理 科研院所 於中一 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名財政學專家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副局長
張天成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
呂世傑中國國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系統 王廣謙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
王柯敬 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邱 東 中央財經大學前黨委書記 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院長
高一斌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 黨組書記
姚 遂 中央財經大學原副校長
陳 明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梁 勇 中央財經大學副書記
史建平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郝書辰 山東財經大學 黨委書記
姚得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
李光龍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院長
郝如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杜英斌 山西財經大學前校長
陳永達 原青海省工商銀行副行長、現杭州工商幹部管理學院 副院長
劉姝威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CCTV感動中國人物
易仁萍 南京審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高一斌 國家會計學院第三任院長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 怡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副主任
梁紅梅 西北師大經濟教研室 主任
趙國春 新疆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 院長 老一輩名師 陳岱孫,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
崔敬伯,1932年回國,曾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川康直接稅局局長,直接稅團副團長和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建國後,歷任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中央財政幹部學校副校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崔書香,193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39年獲哈佛大學瑞德克利夫學院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52年至今,先後任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部幹部學校、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姜維壯,1962年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教授,財政部學位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和全國在職同財政幹部培訓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聞潛,著名經濟學家,均勢市場理論和消費啟動理論創始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天民,著名會計學家。

『玖』 胡漢民的簡介有哪些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鴻,字展堂,廣東番禺人。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舉人。1902年、1904年兩度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師范科、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稍後又由孫中山指定任本部秘書,從此成為孫主要助手之一。主編《民報》第1~5期,根據孫口授寫成《<民報>發刊詞》,先後在《民報》發表《民報之六大主義》、《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等文,與康、梁保皇派展開論戰,對孫中山思想多所闡發。1907年隨孫到河內設立革命機關。組織同盟會於華南發動的歷次起義中擔任籌餉、運械等工作。
1908~1909年胡漢民在新加坡《中興日報》上發表大批文章繼續批駁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在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1911年11月廣東獨立時被推為廣東都督。12月隨孫至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1912年4月在孫支持下再任廣東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國民黨廣東支部長。1913年6月被袁世凱免去粵督職務。「二次革命」失敗後隨孫中山赴日本,繼續進行反袁斗爭。1914年5月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志。1917年6月奉命聯絡西南實力派,為發動護法運動作準備。9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交通總長。1918年5月隨孫離廣州赴上海。1919年作為孫的代表參加「南北議和」,在和會上堅持孫恢復舊國會、取消賣國密約的主張。8月任《建設》雜志主編,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發表《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等文,對唯物史觀作些介紹。1921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陳炯明叛變後,協助孫進行討陳工作。1923年任辦理和平統一事宜全權代表。6月任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贊成孫改組國民黨的決策,參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起草與審查。1924年1月被孫指定為國民黨「一大」主席團主席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主持上海執行部。5月奉命回粵,代理大本營事務,兼任黃埔軍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帥職權,留守廣州。10月兼任廣東省長。對商團事變始主妥協,後執行孫的命令參與領導平定商團叛亂。
1924年胡漢民以後日漸主張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愷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蘇聯考察。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長。1931年2月遭蔣軟禁,10月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
1935年胡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家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胡(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下午7時40分逝世。(劉秉榮《國民政府秘史》896頁)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里,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胡漢民。台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拾』 民國胡漢民生平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漢民」為其自名,意為不做滿清順民,做大漢之民。廣東番禺人, 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1]代表人物之一。
家境貧寒,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幫人代考獲得酬勞後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1907年至1910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胡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胡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制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胡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7年,寧漢分裂時,胡支持蔣介石,與其合作共組南京國民政府,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持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1935年6月,胡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胡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9日,在廣州一場與朋友的象棋對弈中,突發腦溢血,12日病逝。

為紀念胡漢民的貢獻,國民政府設立漢民路,位於廣州市(今北京路),高雄市及台北縣中和市亦有漢民路。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發布:2025-02-11 21:24:59 瀏覽:289
刑法同業競 發布:2025-02-11 21:19:32 瀏覽:995
後勤領導幹部學習准則條例心得 發布:2025-02-11 21:03:29 瀏覽:639
注冊公司後法律條文 發布:2025-02-11 20:02:13 瀏覽: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條例宣傳 發布:2025-02-11 19:33:43 瀏覽:191
消費者權益屬於社會法嗎 發布:2025-02-11 19:29:40 瀏覽:14
廣東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2-11 18:47:46 瀏覽:217
一個店鋪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11 18:05:14 瀏覽:830
教育法學案例 發布:2025-02-11 17:45:19 瀏覽:198
鎮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2-11 17:11:04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