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武法官
『壹』 湖南歷史人物
蔣琬(168-246)
三國時蜀國大臣。字公琰,三國湘鄉縣(今祁東縣磚塘鄉,一說今湘鄉縣)人。初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授官廣都縣長官。及劉備為漢中王,任命他為尚書郎。後來諸葛亮成立丞相府,他先後任東曹椽、參軍、丞相府長史兼撫軍將軍等職,成為諸葛亮的重要助手。諸葛亮死後,劉禪遵其囑托,將國家大事託付給蔣琬,先後任其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大將軍,封安陽亭侯,復加為大司馬。公元246年,蔣琬卒於軍中,劉禪追封為恭侯,葬於涪(今綿陽市效西山之頂)。
劉巴(約170-222)
字子初,漢末蒸陽(今衡陽縣)人。出身官宦家庭,少以膽識才華聞名。荊州刺史劉表多次要提拔他,並舉薦為「茂才」。他見劉表非英明之輩,均辭謝不就。劉備攻取西蜀後,任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椽。劉備曾稱「子初才智過絕人」,諸葛亮也曾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任劉巴為尚書,後又叫他代法正為尚書令。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祗,凡諸文告策命,均出自劉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義,東漢桂陽郡耒陽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谷朗成年後,正值三國鼎立時期。朗出任吳國。先後任郎中、尚書令史、郡中正、長沙瀏陽令、都尉、尚書郎。後調入朝中,拜五官夕郎中,遷大中正大夫,專司察舉人才。吳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呂興背叛吳國。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經番禺、牂牁,進軍交趾,討代呂興。平亂後谷朗遷九真太守。吳鳳凰元年(272), 谷朗病逝任所,歸葬耒陽。為昭示其功績,時人刻有《吳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現存耒陽縣城,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羅含(生卒年不詳)
東晉文學家。字君章,桂陽耒陽(今湖南耒陽市)人。少有志尚。據說他曾夢見一隻文彩異常的鳥飛入口中,從此文思日進。始任州主簿,後為郡功曹。桓溫鎮荊州,召為征西參軍,轉州別駕。後入朝為尚書郎,又出任宜都太守。累遷散騎常侍、侍中,官終廷尉、長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他名重一時,謝尚稱其為「湘中之琳琅」,桓溫譽為「江左之秀」。所著文章流行於當世。《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三卷,已佚。今存《答孫安國書》、《更生論》,載《弘明集》。其文理精詞雋,不事繁詞。傳在《晉書文苑傳》。
歐陽彬(生卒年不詳)
字齊美,五代十國後蜀時衡山縣人。出身縣吏之家,博學能文,工於辭賦,有名於時。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繼位。衍喜愛詩文,生活奢侈,常派人來楚采購貨物及花石之類。歐陽彬在別人的資助下來到西蜀,向蜀主獻《獨鯉朝天賦》(也作《萬里朝天賦》),王衍大悅。歐陽彬被任為嘉州刺史,後蜀時,官至尚書左丞相。
趙葵(1186-1266)
字南仲,號倍庵,南宋衡山人,趙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軍,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歷任中大夫、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淮東安撫制置使、湖南安撫使、資政殿學士、福建安撫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為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淳佑九年(1249),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五年(1257),封衛國公。咸淳二年(1266)逝世,追贈太傅,溢忠靖。
趙方(?-1221)
字彥直,南宋衡山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進士,受任為蒲圻尉,後調知青陽縣。任內施政中提出:「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時人以為名言。南宋韓侂胄北代失敗以後,宋金之間達成和議。趙方已任湖北路安撫使,認為這種和議不可能久持,及招兵擇將,准備戰守。後金兵果然來犯,趙方數次大敗金兵,功遷龍圖閣侍制、長沙縣男、煥章閣直學士、顯漠閣直學士、太中大夫、刑部尚書、徽猷閣學士、京湖制置大使。嘉定十四年(1221)病逝,臨危仍叮嚀部下「協心報國」。
李芾 (?-1276)
南宋衡州治(今衡陽市)人,字叔章。宋末曾任知臨安府等職,不畏權勢,被賈似道罷黜。帝顯德佑元年(1275)為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抵抗元軍,守潭州三月,城破後壯烈戰死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義城鄉十三都(今衡東縣霞流鄉平日村)人。元延佑四年(1317),湖廣鄉試,何克明居榜首。次年,赴大都(北京)會試,廷試連獲第一,三元及第,在湖廣間享有盛名。中狀元後,任過上高縣知縣,衡州路推官。因在衡州路政績卓著,被召回京師任國子監丞。明朝北伐軍攻克大都時,何克明因父喪在家守制。元亡明興,他沒有應召出仕。晚提杜門謝客,從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詩經箋注》,可惜二書已散佚。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號茹庵。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於衡山東隅的藻江(今衡東縣石灣鄉的棗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國子監就讀,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洪武二十三年封為太子少保。建文四年(1402),燕兵攻破京城,朱棣召喚茹瑺,瑺第一個勸朱棣登位。不久,朱棣下詔,封茹瑺終身為忠誠伯,食祿千石,並立下金書鐵券,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獎語。嗣後,又把秦王第二女長安郡主下嫁給瑺長子茹鑒。永樂六年(1408),奉命出京營建長安郡主府第,回京後犯了所謂的「不送趙王」的罪過,被遣送回鄉。路經長沙,未去拜謁谷王,再遭彈劾,以違背朱家王朝祖先制度的罪名關進獄中,於永樂七年二月服毒自盡。
李璽(生卒年不詳)
字朝用,號玉山。明代衡州府耒陽人。宣德王年(1430)中進士,官拜監察御史,負責糾察百官,辨明冤獄,為朝廷耳目。李璽任監察御史期間,先後巡按江蘇、浙江、陝西、四川等地,不阿權貴,秉公辦案,為民伸張正義,享有「李青天」之譽。後調監視京闈,秉公無私為群僚仰慕。正統十年(1445),升遷浙江參政。正統十四年(1449),晉升雲南按察使。李璽在雲南任期,清廉勤政,深受滇民愛戴,明代宗朱祁鈺派禮部侍郎考核其政績後,很是贊賞,著晉京陛見。李璽先天走,次日雲南紳耆推選500人進京,詣闕保奏挽留。明代宗看了奏章後,賜詔褒異,晉通議大夫,仍今李璽赴雲南留任。李璽第二次赴雲南後,更是兢兢業業盡心民事,留任十三年之久,直至以疾乞歸。滇民為紀念李璽,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1460-1523)
字汝重,號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陽人。弱冠登進士第,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才猷練達,處理問題果斷,辦事迅敏。正德己巳(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監察御史,糾劾文武官員違先不如法者,肅正紀綱。胡文璧剛正不阿,兩浙官員欺民劣跡盡斂,百姓受到實惠。任滿後,擢為大常少卿。先後調守鳳陽,保定、天津。後因上《禁草皇莊疏》觸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貶為延安府檢校。嘉靖元年,明世宗朱厚熄繼位,復起用為四川按察使,未上任即病逝。
朱炳如(1513- )
字稚文,以字仲南,別號白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歷任行人官、御史、泉州知府、兩浙鹽運使、浙江按察使、陝西布政使。朱炳如為官清廉謹慎,地方饋贈一律不受。赴任時不講排場,一人一騎進城,隨行常僅兩箱圖書幾套公服。為御史時,不徇私情,不畏權勢,曾上書彈刻副將監司以下官吏的不法行為,海內稱為名御史。為泉州知府時,重視教育,培育人才,泉州學子感恩戴德,立朱公生祠以紀念之。其卒年不詳,死後葬於衡陽城西十里漁子鋪,即今衡陽市郊區長湖鄉境內。
陳薦(生卒年不詳)
字君庸,號楚石,祁陽鹹菜塘(今屬祁東)人。明隆慶丁卯(1567)舉人。辛未(1571)進士。歷任松江法官、監察御史、陝西及四川按察使、雲南巡撫,旋遷吏、刑、戶部尚書,兼理河道漕運。陳薦為官50餘年,潔己奉公,關心人民疾苦,曾疏請改折漕糧,均平排山(今屬祁東鳴鹿鄉)驛馬。
陳宗契(1569-1630)
字禖生,號景元,明湖南衡陽人。二十五歲中舉人,三十二歲成進士,選庶吉士,補福建道監察御史。他不怕得罪權貴,不顧自身安危,毅然以彈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為己任。曾多次上疏批評輔臣李廷機。特別是對控制陝西稅收的宦官梁永蠱害巡按御史徐懋恆一案,陳宗契上疏指陳梁永對人民吸脂敲髓,懷恨御史徐懋恆秉公執法,造蓄「蠱毒」謀害徐。陳宗契在奏疏中列舉事實,切中要害,請誅梁永以正國法,其直言敢諫之聲威,令朝臣無不震驚。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為通政司參議。後轉任右通政。時熹宗年幼無能,宦官把持朝政,忌宗契直言,遂派任太常寺卿,負責禮樂,別無實權。陳宗契不滿太監魏忠賢專權誤國,辭官隱居不出。在隱居期間,猶不忘民困,常具呈藩撫,訴民疾苦。崇禎三年(1630),召為兵部右侍郎,朝命未達前三日卒。
王介之(1606-1686)
王夫之長兄,字石子,一字石崖,別署有耐園、鏗齋等。介之畢生致力於經學,對《春秋》研究尤精,著有《「春秋四傳」質》、《 「春秋」家說補》、《「周易」本義質》 、《詩序參》 、《詩經尊序》等書。《「春秋四傳"質》被《四庫全書》收入。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鼓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舉兵起義,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復陷,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展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穿身瑤洞,伏處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懇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發)。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斗精神,至死不渝。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所研究,精於經學、史學、文學。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善詩文,也會詞曲。論詩多獨到見解。著作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中在哲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號乾齋,自號南嶽老人。清時湖南衡陽白沙洲人。康熙時生員。平生精於詩、書、琴三藝,尤以草書見長。丁一焯在書法上成就非凡,《清泉續志人物方法技傳》、《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記載。著有《書法粹語》一書,對寫字的運腕、運肘、運神、運氣、結構布局等方面論述詳盡。
陳大受(1702-1751)
字占咸,生於祁陽金蘭橋(今屬祁東)。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選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授編修,次年御試得第一名,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任安徽巡撫。乾隆十年,任江蘇巡撫,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調任福建巡撫。任內勤政愛民,百姓實受其惠。清廷嘉其政績,於乾隆十二年冬升陳大受為兵部尚書。十三年,主會試,轉吏部尚書,夏,任軍機處協辦大學士,教習庶吉士,侍講經筵,當了皇帝的先生。秋,攝戶部尚書。這時正對金川用兵,軍事如織,陳大受日夜被召見,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平金川後,出任兩廣總督。後積勞成疾,卒於任所。
楊健(1764-1843)
字鱣常,號剛亭,先祖由浙江錢塘遷入衡城江東岸,遂為衡陽人。乾隆五十九年中舉人,嘉慶元年(1796)成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鄉試副考官、監察御史、知府、布政使、巡撫等職。因兩次遭誣陷,道光十年(1830)被降職回家,從此閉門謝客,但對地方公益仍是倡導或講言。道光二十三年病逝,葬於衡陽城郊金甲嶺。
彭浚(1769-1833)
字映旌,號寶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於衡山縣黃子堂(今衡東縣珍珠鄉黃梓塘村)。嘉慶十年考取狀元,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戶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著提升為內閣大學士、太僕寺少卿。不久,補奉天府丞、提督學政。道光十一年,調順天府丞兼學政。道光十二年因病辭職回鄉,十三年十月初七歿。
劉漢典(生卒年不詳)
清乾隆時衡陽縣人,以駕船為業。他是為衡陽縣首先引種單季晚稻的人。同治《衡陽縣志》興譽他為衡陽的神農氏。原來衡陽縣只有單季早稻和中稻,春種秋收。縣境蒸水兩岸廣大區域,夏季多發水災,早中稻被淹後,再不能種穀物,常致全年無收,而山田又常遭乾旱,故衡陽縣歷來糧食不足。後劉漢典至四川引進耐寒稻種,正適合衡陽大水後種植,自此沿河農民不愁洪水淹沒早稻,再種照樣有收成。人民為感謝他引種功勞,每年新谷登場,必先用新米飯祭他,奉之為五穀之神,救難之尊。
常大敦(1792-1853)
字南陔,又字正夫,衡陽石坳鄉人。清道光三年(1823)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不久升御史。在御史任上,他針對湘南、廣西吏治腐敗、官庫空虛、盜賊猖獗的事實,多次上疏,建議慎選清廉,訓練士兵,加強戰備,以防患於未然。道光三十年,升浙江巡撫。咸豐二年六月,調任湖北巡撫。不久又調山西。適逢太平天國農民軍圍攻長沙,武漢吃緊,他被留下來籌辦防務。次年1月13日,太平軍攻陷武昌,常大敦自縊而死。朝廷追贈總督銜,於湖北建專祠,賜祭葬。
唐訓方(1809-1876)
字義渠,今常寧縣湖塘鄉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舉,四次赴京會試,均落第。咸豐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候補教諭。咸豐四年,曾國藩令他以教諭隨征。咸豐五年,隨羅澤南鎮壓太平軍,得知府銜。咸豐十年解軍事,赴糧道任。隨後升按察使,再擢湖北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授安徽巡撫。後受僧格林沁親王彈劾降職。同治七年乞假回歸故里。回鄉後,倡立西鄉經緯公學,督修《常寧縣志》,編輯《常寧詩文存》、捐銀二萬兩建培元塔。著有《俚話征實》、《從征圖記》,有《唐中丞遺集》傳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軍將領。字雪琴,祖籍衡陽渣江,生於安徽安慶。道光十二年(1832),隨父回籍。1853年佐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後主其事,購買洋炮,製造大船。次年,在湖北武漢、田家鎮連敗太平軍水師。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為石達開所敗。後又悉力擴軍,逐漸控制長江水面,並參與圍攻九江、安慶。1861年擢為水師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書,受命赴廣東辦理防務。後以疾病開缺回籍。光緒十六年,逝於衡陽江東岸寓所,清廷追賜太子太保銜,賜謚「剛直」,並為他建了專祠。彭玉麟於軍事之暇,也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他的詩後結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
李紀方(1828-1885)
字倫青,白果長碧沖(今衡山縣松柏橋鄉長碧村)人。年輕時跟外祖父尹慎微學醫。同治二年(1863)開始行醫,對內科、外科、喉科、腫症等專心研究,醫術日見精進。當時白喉病甚為流行,而診治尚無專著,一般醫師對此病束手無策。李紀方開始試用外祖父所傳治白喉的一些方法。20年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輯成《白喉全生集》一書,使許多醫生解開了白喉惡症的疑難,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李紀方因之蜚聲國內,時人稱之為治白喉神醫。李紀方逝世後,後人為他雕刻石像,陳列於河南南陽的醫聖祠,與我國歷代112位名醫像並列,他的名字載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國醫學大辭典》。
譚上連(1840-1890)
字雲廷,因其膚黑性勇,又稱譚黑虎。衡陽縣龍田橋人。譚上連身偉而秀,膂力過人,少年時即得「譚無敵」稱號。咸豐八年(1858)投湘軍,歷任千總、參將、總兵。同治年間,新疆浩罕軍事頭目阿古柏,受英、俄帝國主義支持,成立「哲得沙爾國」。為防國土割裂,左宗棠於光緒二年(1876)委派譚上連為先鋒官從肅州入疆,斃敵2000餘名,生俘1200餘名,直搗托克遜城,打開了南疆門戶。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譚上連任最高軍事長官――烏魯木齊提督。光緒十六年三月初三(1890年4月21日),因槍傷發作卒於喀什,遺體歸葬衡陽縣醒獅鄉。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號椒生,清泉(今衡南縣泉溪獅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從戎。19世紀70年代,先後作為李鴻章和彭玉麟的部屬,駐防北塘海口和江蘇鎮江一帶。光緒五年,日本正式吞並琉球,威脅我國的東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歸國後,向朝廷上萬言書,陳夷務,自請帶銳師歸復中山。並將此行的見聞寫成《談瀛錄》。光緒十年,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王之春受命說泰國夾攻中國,因故中止。二十一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朝野人士激烈反對,要求廢止條約。他受命赴法,引法國出面干涉。俄、德、法三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聯合照會日本,迫使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侵佔。光緒二十四年,鎮壓四川余棟臣起義。二十八年,鎮壓廣西柳直起義,激起國內拒法運動。二十九年十月,遭愛國志士萬福華謀刺未遂,萬被捕,黃興、章士釗等牽連入獄,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三十二年卒,浩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貳』 在古代有「刑上大夫」的事嗎
據《宋史·蘇頌傳》記載,北宋熙寧二年,金州知州張仲宣因貪贓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對其處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後發配海島。審刑院知院事蘇頌聽聞此案後,向宋神宗上奏說,古代刑不上大夫,張仲宣官居五品,如果現在對其處以黥刑,並令其與徒隸為伍,即使他這個人不值得憐憫,但仍然處罰過重,因為這使大夫的名譽受到了污辱。宋神宗認為有道理,於是免除了張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將其流放賀州。此後針對官吏不適用杖黥法,成為宋朝固定的法律制度。這是對「刑不上大夫」原則的具體制度化。
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經常與侍臣談論對待大臣的禮節問題。太史令劉基對朱元璋說:「古代公卿有罪,通常詣請自裁,從不輕易施以污辱之刑,目的在於保存大臣的體統。」侍讀學士詹同也說:「古代適用刑不上大夫的原則,以鼓勵形成廉恥之節操。如果能做到的話,則君臣之間的恩與禮就都可以實現了。」朱元璋對此深表贊同。在工部尚書王肅案中,王肅依法應當被處以笞刑,但朱元璋以「六卿貴重,不宜以細故辱」為由,命令其以俸祿贖罪。然而極為矛盾的是,明朝廷杖之刑也是從朱元璋開始適用的,再加上之後的廠衛制度,明代對士大夫可謂盡極戮辱之能事,這又是與「刑不上大夫」的原則格格不入的。
清代盡管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但經順、康、雍、乾四代之後,已經充分接受並認可了傳統中國社會之主流文化,或者說被傳統中國文化所吸納與融合,故而「刑不上大夫」的古老原則也清晰地體現於清代的法律之中。據《大清律例》,「名例律」中「應議者犯罪」律文後之附例規定:「三品以上大員革職拏問,不得遽用刑夾,有不得不刑訊之事,請旨遵行。」此外,在涉及文武官員犯罪的法律規定中,凡文武官員犯罪應當處以笞杖刑的,均可以罰俸、降級、革職等方式替代刑罰的直接適用。從中可以看出,至清代,「刑不上大夫」的原則已經非常具體地體現於法典的律文的規定之中了。
綜上所述,作為一項古老的法律原則,「刑不上大夫」在中國古代雖歷經幾千年的演進、變革,但未曾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通過對此的討論,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國「禮」與「法」之間那種既有明顯區別、又共同深嵌於傳統社會背景之中的微妙關系。
『叄』 九司的九司簡介
九司、三省主理神霄府之政務,另有四府,則專司調兵遣將,制邪破獄,收攝群魔,其功能相當於兵部、刑部。《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曰:「北極紫微大帝統御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聖君、玄武君分司領治,天罡神、河魁神,是為召雷檄霆之司,九天流金火鈴大將軍、天丁力士、六丁玉女、六甲將軍,是為節度雷霆之使。九天嘯命風雷使者、雷令使者、火令大仙火伯、風令火令風伯、四目皓翁、蒼牙霹靂大仙,是為攝轄雷霆之神。火伯風霆君、風火元明君、雷光元聖君,雨師丈人仙君,是為雷霆風雨之主,中有三五邵陽雷公火車鐵面之神,中有負風猛吏銀牙耀目飈火律令大神,狼牙猛吏大判官,五雷飛捷使者,五方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大將,五方蠻雷使者,三界蠻雷使者,九社蠻雷使者,實司其令,用贊其權。」
神霄雷霆的主帥即為天蓬、天猷、翊聖、玄武四大元帥,合稱北極四聖。《道法會元》卷一六九曰:「夫四聖元帥者,妙德貫於三界,威靈建乎八弦,為斗罡之大帥,實北帝之雄神,部轄四天丁,考召諸魔鬼。」(77)《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說:「四聖元帥,永鎮玉帝殿下,統攝三界妖邪,每歲常乃降於人間,察人善功,賜人昌吉,保持帝祚,覆陰群迷,斷絕惡根,增延祿壽。」其《啟清咒》曰:「仰啟北方四元帥,束縛群魔大聖尊。披頭仗劍偉形容,百萬天兵常擁護。天蓬天猷除凶惡,翊聖真武賜吉祥。臣今伏願降靈壇,一切災厄自消散。」並講述了他們各自的形象。
第一是北極天蓬大元帥,他「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鍾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帥為嗣教外台卿,別有神局,是陰治之有司,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陰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舉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御萬殺,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79)同書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鍾;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亦述天蓬英武儀貌:「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
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斗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御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即是以天蓬為北斗九宸之首輔,主四時八節、陰陽造化之政。
道書中首載天蓬者為《上清大洞真經》卷二,但已演變成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氣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過,結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將,二神待立。」並附有存思圖,其天蓬大將雙手抱於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親,乃人體腦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宮中有帝席,魂神魄靈,分化列位,隱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見《上道禁經》、《三匝斗內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書》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須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戶之時,以凈水一鍾,安神尺於水鍾之上,俱置天蓬元帥真形前。次安九天寶印,在水鍾下。然後二手結元帥印,存見五臟分明,六甲五臟分明,六甲六丁待衛。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虛中來罩兆頂,紫氣出於泥丸後戶。蓋於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帥,長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齒九通,念凈天地神咒。又叩齒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過。畢,再叩左齒,撞天鍾;後叩右齒,鳴天磬;次叩中間二齒,擊天鼓,各七通。然後微咒之,務以數多立限,若至萬遍,功德滿足,邪鬼魔精凶惡妖怪,聞名即去,萬病千殃,傳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湧泉,破五鬼疫癘,降六天故氣,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隨咒絕其影響矣。用印封鎖鬼洞,伐戮蛟螭,通達章詞,無截遏之侮,吞佩貼鎮,有起死之功。」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十載天蓬咒,謂此咒屬北帝煞鬼大法,內隱豐都六宮鬼神名諱,「鬼有三被此咒者,眼精自爛而身即死矣,此上神咒,皆斬鬼之司名,北帝秘其道。若世人得此法恆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此所謂北帝之神咒,煞鬼之良法,鬼三被此法,皆自死矣。」天蓬大法自東晉以來,主要秘傳於道教上清派中,繼楊羲、鄭思遠、陶弘景、董大仙、北華仙人之後,初唐又有鄧紫陽精通此法,並創道教北帝一派,天蓬的神格與地位亦大大提高,成為威震唐宋時期的北極四聖首輔。《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夫天蓬神咒出自《北帝玄變真經》,古今修學上道,無不先當授行。蓋驅伏魔試之上法,不死致仙之徑路。兼元帥真君門下有董大仙者,專於此道以成高仙,驅用直月五將,奏拜鷹犬靈章,助翼威神,斬馘小丑。及紫陽鄧天師有倒持之法,七字密語,玉尺神印,流傳塵世,功驗難窮,無所不治。」
隨著神霄派的興起,以北極紫微大帝(北帝)為主尊的眾多神靈皆被納入神霄派神系。天蓬元帥亦成為雷部首帥,並出現了多種威猛忿怒的變相。《道法會元》卷一五六說:「祖師九天尚父五方都總管北極左垣上將都統大元帥天蓬真君,姓卞名庄。三頭六手,執斧、索、弓箭、劍、戟六物,黑衣玄冠,領兵三十萬眾,即北斗破軍星化身也,又為金眉老君後身。生於周時,孔子稱卞莊子,即其神與。元帥威猛,制伏妖魔。凡行雷法,無天蓬不可以役雷神。獨行雷法,無天蓬不可以顯驗。元帥側有從童,或騎夔龍,部領一氣都統大將軍,直月五將軍,飛鷹走犬二使者,無義神王,威劍神王,戰伐神王,聾兵啞將,黑殺洞淵,三十萬兵,三十六大天將,無鞅天仙兵吏,並在煌煌紫雲火焰之中。」或顯四頭八臂,亦大忿怒像:「身長千尺口齒方,四頭八臂顯神光。手持金尺搖帝鍾,銅牙鐵瓜滅凶狂。手執霹靂宰鑊湯,雷震電發走天光。草木焦枯盡摧傷,崩山竭石斷橋梁。傾河倒海翻天地,收擒百鬼敕豪強。捉來寸斬滅災殃,吾使神劍誰敢當。」
在天蓬元帥的摩下有一大批猛將,重要的有天罡大聖:「身長百丈,素羅衣,披發,左手掐訣叉腰,右手執劍,跣足丁立,面紫色,三目,中目光明照耀天地,頂中出氣兩條,一青一白,青白中復出青赤氣,如絲彌布天地。」有統兵主帥混元一氣都統大將王煜:「頂通天冠,皂幘,金甲,皂衣,手執弓箭、戟。」有統兵四目老翁雷霆殺伐大將陶元帥:「老人相,四目,執柱杖。左有黃判官紫公,服金花,惡相,仗劍。右有雷使者,黃衣黃巾,綠吊敦靴,玉帶。」還有三十六將,如九天殺童大將,「即北斗第八星,乃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天殺大神,青衣大袖弁冠,執戟,領兵萬眾,御制風顛百怪惡鬼。」高刁北翁神將,「即三洞天中三元神王、北都三殺大神,玄布纏頭,皂衣大袖,左執金鍾,右執玉錘,領兵萬眾,制御五瘟疫癘之鬼。」長顱巨獸大將,「即四天門王、四海龍王,有四萬天兵將吏,人面鳥觜,頭有一角虎,手執鍾,龍足,領兵萬眾,收攝山精邪魅,制伏蟲元蛇毒蟲之鬼。」威劍神王大將,「即風伯雨師八風大神,五嶽四瀆神王,四海龍王,雷公神部八政雷兵八千人,迎雲游天請雨存役之,青衣大袖弁冠,口吐青氣,左執劍,右執牌,領兵制御客亡野死,依草附木百怪之鬼。」
北極四聖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條厄四聖妙經》說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 ,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嶽巡遊,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豐幽,蒼禽獅子,巨海蛟虯,三十萬兵,從我周遊,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氣,滌盪無憂。」《道法會元》卷一七四謂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領玄都蛟龍金龍驛吏萬千,執印施符,救助萬民,「氣濁者以印上之,靈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鎮山川大澤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運動靈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帥,遊行太空。」
四聖的第三位是翊聖元帥,亦名黑殺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錄,絕斷鬼門,行神布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鍾,頭戴昆侖,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師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傳世。《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殺神符,並曰:「若黑殺真君聞龍蜃觸符,即親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紙書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鎮宅,除災驅怪。」
這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據王欽若《翊聖保德傳》記載,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於終南山中築上清太平宮,每逢三元、諸聖誕節,致醮祀神。於是翊聖真君經常降臨,為人祛殄驅怪,靈驗不可勝紀。故官吏民眾不遠千里,「或馳誠遙禱,或齋潔朝拜,以祈真受,時有所聞。大抵多隨其性習,加以訓助。人臣依於忠,人子依於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貪酷者警以要道,詞甚平易,頗葉音韻。」如降言曰:「盡力事君以為忠臣,濁財勿顧,邪事莫聞,整雪刑獄,救療人民,動合王道,終為吉人。積愆為咎,必有沉淪。眾生本無形之性,配有形之軀,曠劫以來,不能自悟,自有無極世界不夜之鄉,混合太虛,杳冥同理。」凡此類降言,內容涉及廣泛,有講修心觀空,有論煉氣養生,有勸善君臣民眾,充分顯示了道教度人濟世的一貫作風,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與祭禮。 北極四聖的最後一位即真武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謂他乃「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將,頂戴三台,披發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影,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為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隨著漢族民間對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與高漲,真武元帥後來又升格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成為與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記載紫微大帝及北極四聖的神跡及道法的著作頗多,如《北帝說豁落七元經》、《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經》、《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北帝紫微神咒妙經》、《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北方真武妙經》、《玄天上帝啟聖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等。《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攝凶,翻天撼地,震動虛空。瓊魁元帥,天威天蓬,威靈氣焰,萬神祖宗。明元副帥,天猷天雄,自號赫奕,諸天齊功。翊聖大神,天靈太沖,內諱招搖,斬邪滅蹤。真武大聖,天武天童,內名玄武,嚴攝北豐。北極四聖,顯靈威雄,下游塵世,上登玉隆。」
今重慶大足地區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號窟為紫微大帝窟,鑿造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於雙頭龍靠椅上,坐身高1 30米,肩寬40米,他頭戴平頂通天冠,頭兩側垂香袋護耳,身著圓領寬袖袍服,項下佩方心曲領於胸部,雙手在胸前捧玉圭,兩足著雲頭靴擱於方形踏幾上,面慈無須,此即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側,各立一護法神將,身高1.45米,均頭戴束發金冠,冠側有繩系於頸,身著鎧甲,橫目怒目。左神將三頭六臂,面容猙獰,其左上手執帝鍾,右上手舉一兵器(殘);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於一龍頭的雙角上,右下手執一方天戟,戟尖有紅纓下垂。右神將為一頭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舉一法印,右上手執鉞;左下手握一絹素,右下手斜持寶劍,又有一龍蹲伏其右腳旁。這就是四聖元帥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帥。
在石門山第十號三皇洞(原名聖府洞),亦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於雙龍頭靠背椅上,中央主神,頭載平頂通天冠,冠側有香袋護耳,內著圓口荷葉邊中單,外罩寬袖大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足著靴,踏於方形幾上,雙手於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輕英俊,其造型、服飾與舒成岩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當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側當為玉皇大帝,其臉形長方,頜下有須;左側當為後土地祗,亦呈庄嚴端相。在紫微大帝頭部上方的岩壁上,一字排列著三個小圓龕,每龕內各有一天尊坐像,這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兩側左、右壁前,各立一位護法神將,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猙獰,頭戴束發冠,身披胸甲,腳蹬戰靴,披帛繞體下垂。左像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舉法印,右上手握帝鍾;左中手在傍執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龍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於體側。右像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於胸前持物(殘),右上手於腹前拄劍(殘);左下手反執一長矛,右下手握拳砸於一龍頭上。毫無疑問,他們就是天蓬、天猷元帥。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五像眼瞪目張,額敕束發箍,腦後有雙飄帛上拂,身著鎧甲,左手牽右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劍,赤足立於一龜背上,龜左側有一蛇盤曲,十分明顯,這是四聖中的真武元帥。其餘的五尊造像皆著官袍朝服,形容端莊嚴肅,如上朝面聖之狀,則當為五斗真君。惜右壁造像無乎全毀,但亦可推測當為翊聖元帥與五星真君,以與左壁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層,還有二十八尊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當為二十八宿星神,亦屬雷部諸真。《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啟皈命天蓬將,摧碎群魔大力神,嚴駕夔龍降道場,赫奕威光動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劍斬妖精,掌持寶印除凶魅。帝鍾搖響震天宮,驅雷掣電走紛紜。」大足石刻中的這幾組道教造像,至今已有八百六十餘年的歷史,其題材豐富,造像精美,系統完整,神系清晰,且與眾多道經所記一一吻合,十分珍貴。尤其是紫微三帝、北極四聖的造像,是我們至今為止所見到的同類題材的最古者,亦可謂道教雷法的神聖道場,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當朝拜頂禮之。 三清聖祖、紫微三帝之下,則為神霄九宸大帝。九宸之中,又以神霄玉清真王為主尊。《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記述說:「吾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其次則有東極青華大帝,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宮太乙大天帝,六天洞淵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韓可丈人真君,九天采訪真君,是為神霄九宸。」《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五亦曰:「九宸,曰長生大帝、青華大帝、普化天尊、雷祖大帝、太乙天帝、洞淵大帝、六波帝君、可韓真君、采訪真君,即元始九氣化生也,故號九宸上帝。代天以司造化,主宰萬物。」這九位大神多系神霄派的新造,為神霄派雷法之本尊,總號「雷霆九宸高真」。
依道經所言,九宸上帝之中以玉清真王的神格最高,他為元始天尊的小弟。老君曾告訴五雷君等曰:「卿等當知,昔在劫初,玉清神母元君,是浮黎元始天尊之後,長子為玉清元始天尊,其第九子位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專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為大帝統領,元象主握陰陽,以故雷霆之政,咸隸焉。」玉清真王自述其生平時亦說:「朕為浮黎元始天尊之子,玉清神母元君之男,玉清元始天尊之弟,太上老君之叔,兒婦日月,眷屬星辰,奴婢風霆,車馬雲霧,出無入有,隱聖顯凡,策空駕晨,乘空躡梵,三官飈舉,五帝景從,朕胡為尊,敢不自效,是故效心三界,戮力五行。」這里所說的「浮黎元始天尊」又稱「元始天王」,始見於《枕中書》。內稱元始天王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而生扶桑大帝、西玉母與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大庭氏、伏羲、神龍、祝融、五龍氏等是其後裔。其中扶桑大帝乃元始陽之氣,主治東方,「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並方三萬里,上有太真宮,碧玉城,萬里多生林木,葉似桑。又有椹樹,長數千丈,二十圍,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名曰扶桑。宮第象玉京也,眾仙無量數。玄洲方丈諸仙未升天者,在此。」據此,扶桑大帝乃元始天王之子,為東方之大神,且與神霄玉清真王沒有關系。
考六朝道經《上清大洞真經》中所載諸神中有高上神霄玉清王,這當是他首見於經典。至北宋徽宗時,神霄派道士遂將其與扶桑大帝相融合,構造了一位新的尊神。《高上神霄紫書大法》序曰:「昔太空未成,元氣未生,元始天王為昊莽溟氵幸大梵之祖,凝神結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氣,方名混虛。元始天王運化開圖,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萬氣祖母太玄玉極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長曰南極長生大帝,亦號九龍扶桑日宮大帝,亦號高上神霄玉清真王,一身三名,其聖一也。」這位一身三名的玉清真人凝神金闕,思念世間一切眾生三災八難,一切眾苦,又見九幽泉豐一切罪魂受報,生死往來如旋車輪,即諧元始上帝,懇請九霄寶錄,願以其神通,憫救「三界一切眾生。元始上帝即敕太皇萬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護命秘法傳付下世。」一部三卷,「皆梵氣成文,九天太玄雲霞之書。上隱萬天之禁,中隱神仙萬年之法,下明治人治鬼保國寧家之道。」
元始天王的其餘幾位兒子,皆有封號官品職任。次子封保生大君,任東華帝君職;三子封掌命大君,任蓬萊靈海君;四子封護命大君,任蓬萊公元大帝君;五子封明皇大君,任東井大帝君;六子封非卿大君,任清都大帝君;七子封南極大君。任清靈大帝君;八子封北台大君,任中皇大帝君。所謂「九霄總梵,八帝治天」。他們稟天王、玉皇之旨,分治九霄天境及三十六天獄。九霄天境皆為元始大梵之氣化生,包括神霄玉清虛皇天、丹霄南極玉文天、碧霄太虛真極天、玉霄玉靈素華天、太霄太靈真元天、琅霄素靈皓元天、紫霄九靈上極天、景霄妙靈寶華天、青霄玉華無極天。「此九霄九天,皆混洞赤文之所開化,明煥妙梵,清英紫丹,上靈之秀而成天篆真文矣。故赤文化混洞,混洞化彌羅,總天元九氣之道,下復九因,至八梵真王宮,亦此文之化也。」
從《混元赤文九光之氣化生九天之圖》中可知,神霄天位置中央,其餘八天分布八方,為元始八帝所治領域。如東華帝君「任青霄好音元真寶耀天帝」,公元大帝君「任景霄至妙變空天王」,東井大帝君「任玉霄天王」。總之,九霄天境中的元始八帝變化無窮,名號亦多。故道書曰:「七九之道,千端萬化,諸天高上之玉帝,皆八王之異號。」
元始八王之中,共有二位列職九宸之帝。即除玉清真王居其首位,尚有青華大帝居其次位。《道法會元》卷三曰:「東華青華大帝,亦名東極青玄上帝尋聲救苦天尊。居東極青華宮,又名東極妙嚴天宮。」他就是道教神系中出入地獄,解厄賜福的大神太一救苦天尊。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載,在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天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此聖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三界萬靈眾生,若遇危厄苦難,比如時遭疾疫,病痛纏綿;波浪所驚,魚龍欲傷;值雷霹靂,風雨驚怖;六親不和,兄弟乖疏;兵火作亂,風雨不調;邪精鬼賊,妄來所傷;胎孕不安,臨產艱難;頻遭枷鎖,屢受冤牢;流滯地獄,未得托生,「但當存思,念誦聖號,便得解脫,出離囹圄。」
自宋代以後,道教中人對太一救苦天尊的崇拜十分流行,並深入漢族民間,得到朝廷的推重,從而成為「六御」之一。《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二四曰:「金闕虛無三清上帝,昊天六御宸尊。」即在原有的「四御」之上增補了南極長生大帝(即玉清真王)、東極青華太一救苦天尊。救苦天尊的聖相多變,或「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凈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或「化一女子,身著火錦襯衣,披發跣足,躡於蓮花,手執金劍,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繞於身形。」《太一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中講述了豐都羅山的九幽之獄、二十四獄、三十六獄、一百八獄及阿鼻地獄、岱嶽十八地獄、八萬四千幽獄的悲苦情況,宣稱眾多罪魂冤鬼被拘其間,「煎煮身心,骨肉潰爛,苦楚難禁,動經億劫,不睹光明。爾時救若天尊坐九色蓮座,宣說真符玉冊,頒行諸獄幽境,威光遍滿十方,光明普照諸獄,赦宥罪魂,普使一切產厄、血湖罪魂,脫離苦趣。得睹陽光。」「已生未生,悉遂生成之樂;前化後化,俱蒙化育之深仁。」由此可見,太一救苦天尊拯救亡魂,超度眾生的功德甚大,他的地位與影響,相當於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
神霄九宸的第三位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他的神威亦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經》謂其主治玉霄府,「所統三十六天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官妙閣,四府六院及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總司五雷,天臨三界者也。」普化天尊又號九天貞明大聖,道書謂其乃玉清真王的化身,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能力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恩被十方,德沾萬匯,統天三十六,天天歸宰制之權;歷劫千五百,劫劫軫慈悲之念。苟運寸誠而稱誦,當令萬願以克從。凡所希求,悉應其感。」
白玉蟾解釋說:九天乃統三十六天之總司,正出雷門,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諸司府院之印,卿師使相,列職分司。「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檢押啟閉,管龠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無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榮枯,非雷霆無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隸焉。」故曰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聲普化天尊,天尊以歷劫應化,隨時示號,本元始祖劫一氣分真,乃玉清真王九霄主宰,一月四辰,監觀萬天,浮游三界九洲萬國,賞善錄愆,是為普化,至大至貴也。」在中國漢族民間,雷聲普化天尊的信仰非常普遍。《歷代神仙通鑒》卷四謂黃帝得道升天後,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居雷城之中,「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聲,實時雷公雷師發雷聲也。」《封神演義》載:雷部正神,乃聞仲也。因其證修大道,貞烈可憫,元始天尊特敕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之職,率領雷部二十四大護法天君。《西遊記》中亦有雷聲普化天尊應孫悟空之請,差鄧、辛、張、陶諸師率領雷部眾真,隨大聖下凡施法。經過這些文藝小說的渲染,民眾對雷聲普化天尊的崇拜更加深入人心。
九宸之中尚有幾位,如九天雷祖大帝居九天雷霆中宮,太一大天帝居紫微碧玉宮,六天洞淵大帝居洞淵中宮,可韓司丈人真人即青城丈人朱陵度命天尊,居青城可韓宮,九天采訪使應元保運妙化真君居九天保運宮,又名紫玄景耀宮。他們各有神司,分理所治。如九天采訪使,稟自然之氣,監卸萬靈,巡察三界,賞善罰惡,「佩九天采訪南上真君使者金冊、九元之劍,玉帝伏魔之印、九天真王之印、采訪靈威攝邪之印,授北極天帝、五靈尊神、吏兵天丁之印,五百靈宮、五帝三官、三河四海、五嶽四瀆、九江五湖、十二河源、溪女吏兵之印,白鶴獅子擁御,青龍白虎護衛,六丁六甲侍列左右,九天仙女十二溪真陳奏樂部,扶桑大帝、陽穀神王、太極真人以為副從。」「威德備三清之法,尊崇亞天帝之位,采訪之權靈通感應著於聞見,皆可考焉。則知真王乃天中貴神,所以分真宅靈,下鎮洞天福地,利澤邦家,體虛皇以闡慈,代昊天而示化,累朝崇奉,縉紳信禮,士庶欽仰,靈貺昭彰。」
『肆』 咸平之治的政治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史稱「咸平之治」。而它的締造,得益於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舉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個傳諸後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頒布了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 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 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 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務實,不要貪圖虛名; 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 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 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 這《文武七條》均是廉政之舉,是統治者苦心孤詣的安排,也是百姓們的熱切期望。在宋真宗看來,「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頭,就能實現「德治」。
其次,宋朝嚴明賞罰,官員有試用期,試用官員轉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員保舉,按規定,官員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污罪的官員。宋朝允許在職官員參加科舉考試,考中者可提前轉正或越級提拔,但曾犯貪污罪者不許參加科舉考試。宋朝官員通常定期升級,但曾犯貪污罪的官員升遷則舉步維艱。一個官員若犯貪污罪,這樣,只有才德兼備者才能被選拔進入官員隊伍,官員的貪污行為也就相應減少。
同時,宋代吏部還建立了官員檔案,這樣的規定,動員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監督力量,杜絕了貪污腐敗者上升的空間,並將他們置於嚴密的監管體系中,避免其再次腐敗。
第三,建立了一套監察官員的瀆職懲處制度、選拔的標准和職務迴避制度。宋朝對具有紀委職責的監察官員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監察官違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處罰。還特別規定了監察官失察、自身貪暴受懲處的制度。對於失察的監察官,宋真宗實行嚴厲的處罰。史載,王曙為河北轉運使,「坐部吏受賕,降知壽州」;張觀任解州通判,因「鹽池吏以贓敗,坐失舉劾」,被降監河中府稅;河北路走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邊肅貪縱故也」。
據有關史籍的記載,宋朝監察官員台官(御史)的選拔,有嚴格的標准:
首先要「鯁亮敢言」,廉潔無私,糾彈不避權貴。
其次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從政的實踐經驗。宋朝規定,台官「於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員外郎以下舉充」。強調薦舉具有基層實踐經驗的官員充當御史。
三是實行官親迴避制度。凡宰執所薦之人,以及宰執子弟,親戚和屬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執不得薦舉御史,宰執所薦之人不得為御史,以及與宰執有親嫌、同鄉關系或為其屬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為宰相奏舉御史,御史必然與宰相結黨營私,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準宰執奏舉御史的原因所在。
因為這些廉政舉措,宋真宗和他的後來者們創造了一個政治清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的宋王朝。 宋真宗即位後,提拔了李沆、呂蒙正、夏侯嶠、楊礪等人擔任宰相和執政大臣,保留了張齊賢、呂端等。這些人大多能夠做到忠於職守,使得此時期政治較為清明。如張齊賢在咸平元年完成了「編敕」的編撰工作,成為正式法律《刑統》之外的重要補充。提出了職田,廢除了江南前面幾朝苛捐雜稅的建議。重用寇準,使其在澶淵之盟時能夠力挽狂瀾。
且真宗能較能聽取各方意見。他在即位後就通過御史台向轉達他的意思,要京師內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誤、看到利病、對軍事有好的建議,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遞奏摺。在咸平元年四月,他下令各路轉運使輪流到京師向他述職,講述所在地情況。咸平二年(999年),遇到大旱,要求「直言極諫」,他會給予提出好意見的人賞賜。也是這一年,他對身邊大臣說他每天看奏章近百份,很有收獲,他要大臣們也要看,並且把其中有益的方案挑出來。此後,他也多次下詔徵求「直言」,所以這段時間上書言事特別多。 宋真宗本人很厭惡嚴刑峻法,主講謹慎用刑。又下詔廢除了斷截手足、鉤背烙身等刑罰,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嚴厲批評軍中對逃兵施以的烙傷手腕、敲碎脛骨等做法。同時對私鑄銅錢、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減輕處罰。
對待嫌疑犯上,宋真宗不允許使用酷刑、搞刑訊逼供。在景德四年(1007年),有個叫潘義方縣尉對嫌疑犯朱凝嚴刑拷打,並用牛皮套頭,勒令招供。朱凝受不住作了假證,後來經查明,宋真宗撤了潘義方的職,並向全國通報此事,嚴令不許嚴刑逼供。
同時在京設立糾察刑獄司,地方設立提點刑獄司,負責對各種刑事審判、刑罰、監獄進行監察。凡是判處徒刑之上的罪都必須要向此機構通報,這個機構有查詢復審的權利。如果初審官員處理不當,此機構有權向朝廷提出,並對該官員提出彈劾。如電視劇《包青天》那種審理案件方式在宋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真宗經常跑去主持各種審決在押囚犯,特別是幾乎每年夏天都搞一次「慮囚」,處理一些長期關押的囚犯,免得他們在監獄待時間過長受苦。另外他的親自下問審理一些重大貪腐案件,如齊化基案、孫朴案等。 宋真宗時,定「州縣三課」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為上,幹事而無廉譽、清白而無治身者為次,畏懦貪猥為下。」宋初,內外官任滿一年,為一考,三考為一任。特別對法司之官,既有明確的轉官年限,也有嚴格的考課與迴避制度。
宋代官員有試用期,試用員轉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員保舉,按規定,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污罪的官員轉正。宋朝允許在職官員參加科舉考試,考中者可提前轉正或越級提拔,但曾犯有貪污罪者不許參加科舉考試。又規定,凡重要職務和接觸錢財的職務,一律不允許曾犯貪污罪者擔任。宋朝官員通常定期定級,但曾犯貪污罪的官員升遷則舉步維艱。
一個官員犯貪污罪,其上司、曾薦舉過他的官員都要受到處罰。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範下屬犯貪污罪,薦舉者很關心被薦舉者的德行,這就使官員貪污受到牽制。宋代吏部設有官員檔案,凡犯貪污罪者都記錄在案。宋代還規定,這些犯罪者,每次晉級或調動職務時,都要向吏部主動申報自己曾犯過貪污罪,並規定,此類官員不得隨意更改姓名。
「德治」就是以道德教育,啟迪官吏的道德良知,使之不去越軌,但它必須與「法治」相結合:以法律約束,令其奉公守法,不敢貪污。為達到《文武七條》之「奉公」(廉潔奉公)宗旨,真宗倡廉工作的一大重點是加強監察官員自身的廉政建設。宋朝對具有紀委職責的監察官員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監察官違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處罰。還特別規定了監察官失察、自身貪暴受懲處的制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九月,真宗「詔諸路官吏蠹政害民,轉運使、提點刑獄官不舉察者坐之」。
對於失察的監察官,真宗實行嚴厲的處罰。王曙為河北轉運使,「坐部吏受賕,降知壽州」。張觀任解州通判,因「鹽池吏以贓敗,坐失舉劾」,被降監河中府稅;河北路走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邊肅貪縱故也」。因為這些廉政舉措,1009年的北宋,可謂政治清明,這更加速了宋王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歲末年節時,皇帝賜臣僚宴飲,既是增進君臣關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時機。歷朝皇帝都有此舉措,宋真宗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賜近臣歲節宴於宰相呂端第,自是遂以為例。」另外,有資格參加節序賜宴官員的范圍較前期大為擴大,如1009年二月,「舊制,節序賜宴,惟皇族、近列、諸帥、內職。三月甲子,始詔自今上巳、重陽,三司副使、判官及館職事官並別置會。其後,知雜御史、三院御史、法官、開封府判官亦預焉」。即從原來的內朝高官擴大到外朝一般官員。同時,節日時還饋送朝臣節物,並客省齎簽賜羊、酒、米、面;立春賜春盤。寒食神(食炎)、餳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陽糕,並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賜冰。享受饋送節物的官職之廣,幾乎包括文武百官;節日之多,幾乎全部囊括。
宋真宗「詔自今伏日並休務」,增加了官員伏日的休務假,對官員節日之外的事假也較以前靈活,將祭奠亡親的私忌假的范圍擴大到所有官員,私忌日給假一天,並新創了餞行假。一些節假,不僅只施行於官員,那些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給在福建險惡山路上運送官物的軍士以旬假和節假。
從現有史料記載來看,宋真宗時期官員約一萬餘人。此外,還有數十萬在各級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級武職人員及其家屬。其中,文武官員每年可休傳統節假,還有新設假日。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工商業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準最高、官吏的俸祿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階層最強大、最富裕的時期。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史稱「咸平之治」,將北宋王朝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而它的締造,得益於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舉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個傳諸後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頒布了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嚴謹有效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嚴明賞罰,試用期轉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員保舉,按規定,官員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污罪的官員轉正。自然而然,官員的貪污行為也就相應減少了。
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監察官員的瀆職懲處制度,選拔的標准和職務迴避制度。宋朝對具有紀委職責的監察官員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監察官違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處罰。還特別規定了監察官失察,自身貪暴受懲處的制度。對於失察德監察官,宋真宗實行嚴厲的處罰。
首先要「鯁亮感言」,廉潔無私,糾纏不避權貴;其次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從政的實踐經驗。
『伍』 寧可我負天下人,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梟雄都有誰
1、勾踐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荀子·王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2、劉邦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里街道)人。漢朝開國皇帝,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 。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 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收買人心。 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敗屢戰。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 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系。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慕容垂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鮮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縣(今遼寧錦州市義縣),鮮卑族。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軍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為蘭淑儀。
十三歲隨父征戰,才兼文武,勇猛多謀。慕容皝十一年(344年),參與討伐鮮卑宇文部逸豆歸,從旁攔擊,斬其主將涉夜干,導致宇文部散亡。慕容儁元年(349年),乘著後趙石虎新喪內亂之機,獻策攻打後趙,為燕王所採納,率軍攻取幽州等地,力勸燕王勿殺降卒,收服人心。元璽三年(354年),受封為吳王。建熙六年(365年),隨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陽,拜征南大將軍、荊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溫進攻,大敗晉軍,威名大振。不久,前燕內訌,西投前秦,深得苻堅賞識。次年,前秦滅亡前燕,回到鄴郡,密圖興復。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勸苻堅進攻東晉。結果,淝水之戰中,前秦慘敗,兵力大損。慕容垂屯據鄖城(今湖北安陸),實力保存。
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抗前秦,建立後燕,次年稱帝。建興十年(395年),派遣慕容寶進攻北魏,慘敗於參合陂。次年三月,親率兵馬,大敗北魏。四月,因病還師,卒於途中,時年七十一歲,謚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5、石勒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㔨(bèi),字世龍,上黨郡武鄉縣(今山西榆社縣)人 ,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建立者。羯族部落首領周曷朱之子,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奴隸皇帝。
石勒壯健有膽力,雄武好騎射,喜歡儒家文化。跟隨流民帥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馬穎部將公師藩。八王之亂後,投靠漢趙國主劉淵。重用名臣張賓,以襄國為根據地,消滅王彌、幽州王浚、並州劉琨、冀州邵續、遼西段匹磾的割據勢力,占據幽並冀州之地。靳准發動平陽政變後,正式與劉曜決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稱趙王,定都襄國,西取關中,東擒苟晞和曹嶷,滅亡前趙,南掠晉土,北征代國,令後趙成為北方最強的國家,實行多項措施,推動了文教和經濟的發展。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歲,謚號明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高平陵。
6、劉裕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明人李贄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稱。
『陸』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勝利,以孫中山為首,建都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臨時參議院(南京)通過,3月11日公布實施,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914年5月1日因袁世凱《中華民國約法》(俗稱「袁記約法」)的公布而被取代,但在1916年6月29日為大總統黎元洪所恢復。1917年7月1日被復辟帝制的張勛破壞,隨後的段祺瑞政府拒絕恢復,9月10日以廣東為基地建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展開護法運動,所護者即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在北洋政府部分,1922年4月被控制北京政府的曹錕、吳佩孚以「法統重光」的號召,再度恢復。1923年10月10日被人稱「曹錕憲法」的《中華民國憲法》的施行而取代。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政府發布命令,稱「法統已成陳跡」,《臨時約法》再次被廢除。
在南方政府部分,則從未正式廢止,直到1931年6月1日《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公布才依新法優於舊法原則而失其最高效力,但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建立後即少談及此一法律。
主要內容
仿法國式之責任內閣制:蓋當時之參議院為抑制袁世凱之野心,乃將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之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使袁世凱成為虛位總統。
總綱以簡潔之文字,將國家之要素作原則性的規定。
人民權利義務之保障已有詳盡之規定,並設有法律保留條款。
大總統副總統之選舉:仍沿《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之精神由參議院選舉之。
司法已有獨立審判規定,符合三權分立原則:《約法》規定法院以臨時大總統及司法總長分別任命之法官組織之。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全文
民國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
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第三條 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第六條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
一 人民之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
二 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 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
四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
五 人民有書信秘密之自由。
六 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
七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條 人民有請願於議會之權。
第八條 人民有陳訴於行政官署之權。
第九條 人民有訴訟於法院受其審判之權。
第十條 人民對於官吏違法損害權利之行為,有陳訴於平政院之權。
第十一條 人民有應任官考試之權。
第十二條 人民有選舉及被選舉之權。
第十三條 人民依法律有納稅之義務。
第十四條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義務。
第十五條 本章所載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
第三章 參議院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十七條 參議院以第十八條所定各地方選派之參議員組織之。
第十八條 參議員每行省、內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選派五人;青海選派一人。其選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參議院會議時每參議員有一表決權。
第十九條 參議院之職權如左∶
一 議決一切法律案。
二 議決臨時政府之豫算決算。
三 議決全國之稅法幣制及度量衡之准則。
四 議決公債之募集及國庫有負擔之契約。
五 承諾第三十四條、三十五條、四十條事件。
六 答復臨時政府咨詢事件。
七 受理人民之請願。
八 得以關於法律及其他事件之意見建議於政府。
九 得提出質問書於國務員,並要求其出席答復。
十 得咨請臨時政府查辦官吏納賄違法事件。
十一 參議院對於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 分三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十二 參議院對於國務員認為失職或違法時,得以總員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第二十條 參議院得自行集會開會閉會。
第二十一條 參議院之會議須公開之。但有國務員之要求或出席參議員過半數之可決者,得秘密之。
第二十二條 參議院議決事件咨由臨時大總統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條 臨時大總統對於參議院議決事件,如否認時,得於咨達後十日內聲明理由,咨院覆議。
但參議院對於覆議事件,如有到會參議員三分二以上仍執前議時,仍照第二十二條辦理。
第二十四條 參議院議長由參議員用記名投票法互選之,以得票滿投票總數之半者為當選。
第二十五條 參議院參議員於院內之言論及表決,對於院外不負責任。
第二十六條 參議院參議員除現行犯及關於內亂外患之犯罪外,會期中非得本院許可,不得逮捕。
第二十七條 參議院法由參議院自定之。
第二十八條 參議院以國會成立之日解散。其職權由國會行之。
第四章 臨時大總統、副總統
第二十九條 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以總員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滿投票總數三分二以上者為當選。
第三十條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條 臨時大總統為執行法律或基於法律之委任,得發布命令並得使發布之。
第三十二條 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海陸軍隊。
第三十三條 臨時大總統得制定官制官規,但須提交參議院議決。
第三十四條 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條 臨時大總統經參議院之同意,得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
第三十六條 臨時大總統得依法律宣告戒嚴。
第三十七條 臨時大總統代表全國接受外國之大使、公使。
第三十八條 臨時大總統得提出法律案於參議院。
第三十九條 臨時大總統得頒給勛章並其他榮典。
第四十條 臨時大總統得宣告大赦、特赦、減刑、復權。但大赦須經參議院之同意。
第四十一條 臨時大總統受參議院彈劾後,由最高法院全院審判官互選九人組織特別法庭審判之。
第四十二條 臨時副總統於臨時大總統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得代行其職權。
第五章 國務員
第四十三條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
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於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第四十六條 國務員及其委員得於參議院出席及發言。
第四十七條 國務員受參議院彈劾後,臨時大總統應免其職。但得交參議院覆議一次。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條 法院以臨時大總統及司法總長分別任命之法官組織之。
法院之編制及法官之資格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九條 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
但關於行政訴訟及其他特別訴訟,別以法律定之。
第五十條 法院之審判須公開之。但有認為妨害安寧秩序者得秘密之。
第五十一條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第五十二條 法官在任中不得減俸或轉職。非依法律受刑罰宣告或應免職之懲戒處分,不得解職。懲戒條規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 本約法施行後限十個月內,由臨時大總統召集國會。其國會之組織及選舉法由參議院定之。
第五十四條 中華民國之憲法由國會制定。憲法未施行以前,本約法之效力與憲法等。
第五十五條 本約法由參議院參議員三分二以上,或臨時大總統之提議,經參議員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三之可決得增修之。
第五十六條 本約法自公布之日施行。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於本約法施行之日廢止。
『柒』 在古代直接成為法律的化身!法字中到底有什麼神獸
春秋時期,齊庄公手下有兩個人打官司。
一個叫壬里國,另一位叫中里繳。
案情復雜,打了三年官司也沒有打贏。
齊庄公就找了一頭神獸幫忙,這神獸就是「廌」。
壬里國先說,神獸沒動靜,中里繳說了一半,神獸用自己的角頂翻了他。
『捌』 師爺從身兼數職到專職一項,體現出古代官府什麼樣的特點
明清時期,社會當中的出現了一批有些特殊的職業群體,他們活躍在官場之中,但又存在於編制之外,他們處理著各個地區的官府政務,但又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這就是被各級官員稱為智囊的“師爺”。其實到了清朝時期,“師爺”這個職業已經有過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了,這是屬於古代,幕業的一種,但又和普通的慕業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當然這種差別在清朝早期的師爺行業中還是很小的。在當時,師爺仍是身兼數職,官府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由其一人來處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爺卻由原來的身兼數職變為了專職一項,這樣的變化也和當時官府獨特的政治特點有關。
而這對於一些地方官員來說也是極為困難的,就像上文中所說的一樣,清朝時期的官吏基本上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坐上官位的,對於這些讀書人而言治理國家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是他們比較擅長做的,但一些專業能力較強的“技術活”到了他們這就顯得有著無從下手了,所以他們就需要一些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應對這些問題。
但在當時不管是各級官吏也好還是當時的行政部門也罷,一般都秉承著行政為大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以“治”為主,這也讓“技術官員”嚴重欠缺,從而迫使直接面臨問題的各級官員不得不將師爺的工作屬性逐漸細化,同時增加師爺的聘請數量。
2.只起監督作用的官府行政部門
就以當時的“刑名師爺”為例,在當時它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於現實的逼迫。
在當時社會上其實還有著一種職業叫做“訟師”,主要為人們處理訴訟事物,也就是幫別人打官司,和現在的律師差不多。但當時地方的官府內部又沒有法官,而且清朝的律法又極為的詳細,所以地方官員只能聘請專門研究律法的師爺來到官府當中充當法官的角色,與訟師進行對質。
再加上當時對於各階級官員的審查工作都非常嚴格,稍有做的不好不僅會被降級甚至還可能會被革職,官員們自然也不會因小失大,大量聘請師爺的主要原因也是為了官府明面上的業績能夠好起來,在人民群眾之間有一個好口碑,自己也能安安穩穩的坐在官位上。
但師爺這一職業產生變革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當時的政府特點,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主要還是對百姓進行一種監管,它們並不服務於百姓。這也讓他們重視百姓的權利,但卻又不重視服務於百姓的義務,最後也只能採用聘請師爺的方式來進行彌補。
結語:
官府的政治特點決定了“師爺”行業的變革,清朝時期“師爺”由身兼數職變為專攻一科的根本原因正是來自於當時官府獨特的政治特點,“監督型政府”很難適應於當時社會的發展,勢必會造成與社會脫軌的局面。
想要在對百姓進行監管的同時又要做到服務於人民,就需要得到師爺群體的幫助,於是乎大量的“師爺”群體被任用,彌補了當時官府對於“技術性官員”的欠缺,從而也就形成了清朝官府較為獨特的“佐官以治”的官府政治特點。
『玖』 偷偷錄音能當證據嗎
偷偷錄音能當證據。首先肯定地說,錄音或錄像證據是法律允許的證據形式之一。
按法律規定,非法取得的證據是不可以作有效證據的,錄音證據如果是非法取得的,也仍然不能作為有效證據使用。
因此,只要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和侵犯別人的合法權益,可以作為證據提供。
【法律依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9)張文武法官擴展閱讀
證據不足一般是不進行逮捕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條件,法律的規定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因此證據不足是不可以進行批捕和處理的。
『拾』 斬雞頭、燒黃紙。
斬雞頭又叫「燒黃紙」,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儀式開始,雙方跪在神案前,面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各執一張黃紙,高聲吟誦誓言,多為「清心直說,並無虛言」、「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之類。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准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隻,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為了結。後來法庭處理一些無頭案時,利用民眾愚昧的民俗心理,也採取這種形式,土洋結合,「斬雞頭,斷疑案」。而且也偶有成功。 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多次不能化解,於是只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師爺、律師同時前去「監斬」。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跪下發誓,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於是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此案當時轟動了整個香港。此種裁決形式雖然已成為了歷史,但將賭咒習俗搬上法庭也實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