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電子證據
Ⅰ 微信截圖是否屬於電子證據有法律效力嗎
微信截圖是可以作為證據的
但是法院應該對該截
圖的真偽進行核實。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包括:(-)
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
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
)勘驗筆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
定》第十四條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
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
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
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
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Ⅱ 電子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應
電子證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郵件作為訴訟證據使用時應注意保存與舉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首先,當事人在日常商務活動中應當對電子郵件及相關設備進行妥善保存和管理。
其次,在訴訟之前,當事人可以請公證機關作出公證文書,也可以採取律師見證、外交機構認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鑒證以及利用先進的電子設備製成視聽資料等方式保存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採取訴前證據保全。
最後,在訴訟中,當事人可以將導出的郵件放在軟盤中提交人民法院,經對方質證無異議的,可列印出來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後附卷。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無過錯方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Ⅲ 電子合同可以作為電子證據被法院認可嗎
合法有效的電子合同可以作為電子證據被法院認可。
互聯網時代下,司法審慎對包括涉及線上業務的案件審理提出了更高的電子證據要求。在線上類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可能需要提供電子簽名第三方平台證明、CA機構證明、第三方服務機構證明等,這些機構的證明具有一定權威度,但是屬於法院可以採信的證據,卻並非法院必須採信的證據。早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修訂)第九十三條 九十四條人民法院對於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就做出了更高要求的規定,具體如下:
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對於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應當結合下列因素綜合判斷:
(一)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完整、可靠;
(二)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或者不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時對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是否有影響;
(三)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具備有效的防止出錯的監測、核查手段;
(四)電子數據是否被完整地保存、傳輸、提取,保存、傳輸、提取的方法是否可靠;
(五)電子數據是否在正常的往來活動中形成和存儲;
(六)保存、傳輸、提取電子數據的主體是否適當;
(七)影響電子數據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第九十四條 電子數據存在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真實性,但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除外:
(一)由當事人提交或者保管的於己不利的電子數據;
(二)由記錄和保存電子數據的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或者確認的;
(三)在正常業務活動中形成的;
(四)以檔案管理方式保管的;
(五)以當事人約定的方式保存、傳輸、提取的。
電子數據的內容經公證機關公證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真實性,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作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電子合同平台,多年來我們也在不斷打磨自身產品,全方位布局智能化。我們的電子合同SaaS產品功能,在原有實名認證和合同簽署的兩大核心功能基礎上,增加了組織管理、審批管理、印章管理、合同起草、合同模板管理、公證存證六大模塊。較早前,我們還發布了手寫筆跡識別、碎片化存儲機制、文印安全防偽等多項技術。此外,針對線上司法處置通道缺失、電子證據效力認定標准不一等問題,我們推出了「實槌」保全系統,以實現證據保全、實時出證,在為客戶提供電子合同服務的同時,提供更專業高效的法律保障服務。
Ⅳ 別人欠我錢,只有微信的聊天記錄可以在法庭當證據么
別人欠錢,只有微信的聊天記錄可以在法庭當證據。
微信聊天記錄屬於電子數據,屬於證據類型的一種。電子證據泛指一方當事人以數字形式向法庭出示的任何形式的證據信息。電子證據是存儲於磁性介質之中,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訴訟證據。反對電子證據作為訴訟證據的人認為,電子證據可能由於人為因素以及網路環境和技術限制等原因無法反映客觀真實情況。但是其他傳統類型的證據在真實性、可靠性方面也不是沒有弊端的。
欠錢不還,進行起訴的流程如下:
1、寫好起訴書;
2、攜帶證據和起訴書到法院立案並交訴訟費;
3、法院開庭審理。如果在法官主持下調解,雙方當事人可以自願達成調解協議,無法達成調解協議的由法官作出裁決;
4、執行判決。如敗訴方不主動履行生效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勝訴方可依法申請強制執行。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欠別人錢到期被催仍不還的,債主到法院起訴申請執行,債務人收到執行通知,在規定期限內仍不歸還的,就會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Ⅳ 最高人民法院電子證據有關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為規范電子數據的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提高刑事案件辦理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司法實際,制定最高人民法院電子證據。
一、一般規定
第一條 電子數據是案件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數據。
電子數據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貼吧、網盤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以數字化形式記載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等證據,不屬於電子數據。確有必要的,對相關證據的收集、提取、移送、審查,可以參照適用本規定。
第二條 偵查機關應當遵守法定程序,遵循有關技術標准,全面、客觀、及時地收集、提取電子數據;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圍繞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審查判斷電子數據。
第三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電子數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
第四條 電子數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應當保密。
第五條 對作為證據使用的電子數據,應當採取以下一種或者幾種方法保護電子數據的完整性:
(一)扣押、封存電子數據原始存儲介質;
(二)計算電子數據完整性校驗值;
(三)製作、封存電子數據備份;
(四)凍結電子數據;
(五)對收集、提取電子數據的相關活動進行錄像;
(六)其他保護電子數據完整性的方法。
第六條 初查過程中收集、提取的電子數據,以及通過網路在線提取的電子數據,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Ⅵ 法院證據是u盤還是光碟
法院證據是u盤還是光碟,需要和法院溝通後移交安全程度更高的存儲介質。
u盤,刻錄的光碟是存儲錄音證據的介質,作為存儲介質的光碟和u盤在保存數據的穩定性上是有差異的,相比較而言,u盤不利於長期保存,關於存儲介質沒有統一的規定,不同的法院是否規定和規定內容不盡相同,為保證所移交的證據長期保存和訴訟的順利進行,需要和法院溝通後移交安全程度更高的存儲介質。
電子證據是存儲於磁性介質之中,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訴訟證據。反對電子證據作為訴訟證據的人認為,電子證據可能由於人為因素以及網路環境和技術限制等原因無法反映客觀真實情況。但是其他傳統類型的證據在真實性、可靠性方面也不是沒有弊端的。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一百三十八條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
第一百三十九條 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一百二十九條 審判人員必須認真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
Ⅶ 電子合同是怎樣成為被法院採納的電子證據的
早在2005年,電子簽名的有效性就通過第一版《電子簽名法》確定了下來。每個電子簽名背後都一張CA機構頒發的證書,以證書載明信息來確立電子簽名的歸屬、有效,同時證書可在各CA機構或通過API介面進行校驗。在獲得電子簽名之後,就可以簽署合同了。
用電子簽名簽好的合同,是一份格式為PDF的文件,此文件不管在時間上、內容上、簽署主體上、簽名有效性上等各種上都不能再被篡改,並形成文件的唯一指紋(hash值)。通過比對CA證書序列號、電子合同hash值等方式即可以認定電子合同的真實有效性。
比對數據源已經做了明確規定,由CA、電子合同服務商、保全存證機構、區塊鏈等機構來提供。
電子證據區別於紙質證據,因此對於電子合同的系統載體,也會作為司法機構的證據審理環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
①電子數據生成、收集、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等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安全、可靠;
②電子數據的生成主體和時間是否明確,表現內容是否清晰、客觀、准確;
③電子數據的存儲、保管介質是否明確,保管方式和手段是否妥當;
④電子數據提取和固定的主體、工具和方式是否可靠,提取過程是否可以重現;
⑤電子數據的內容是否存在增加、刪除、修改及不完整等情形;
⑥電子數據是否可以通過特定形式得到驗證。
結論:以上步驟走互聯網公證模式,就能一次性全部解決。
Ⅷ 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有怎麼的法律規定
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於2019年10月14通過,第1777次會議通過,自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對於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應當結合下列因素綜合判斷:
(一)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完整、可靠;
(二)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或者不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時對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是否有影響;
(三)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具備有效的防止出錯的監測、核查手段;
(四)電子數據是否被完整地保存、傳輸、提取,保存、傳輸、提取的方法是否可靠;
(五)電子數據是否在正常的往來活動中形成和存儲;
(六)保存、傳輸、提取電子數據的主體是否適當;
(七)影響電子數據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通過鑒定或者勘驗等方法,審查判斷電子數據的真實性。
第九十四條 電子數據存在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真實性,但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除外:
(一)由當事人提交或者保管的於己不利的電子數據;
(二)由記錄和保存電子數據的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或者確認的;
(三)在正常業務活動中形成的;
(四)以檔案管理方式保管的;
(五)以當事人約定的方式保存、傳輸、提取的。
電子數據的內容經公證機關公證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真實性,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作為被提及的第三方平台,我們始終將電子合同法律效力作為企業合規運營中最重要的一環。
目前,我們主要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子數據分布式存證領域,包括合同存證、郵件存證、文件存證、結構化數據存證等。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電子合同已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中,同時,以電子合同為證據的司法判例也在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堅以更完善、更優質的服務,做好互聯網時代下契約精神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