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法47條

法官法47條

發布時間: 2022-04-29 00:04:28

❶ 迴避制度的法官任職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的法官任職意思是:法官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同時擔任的一些職務。

職務如下:

(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

(二)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和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三)同一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四)上下相鄰兩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

第十七條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不得擔任原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擔任該法官所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發布《關於對配偶子女從事律師職業的法院領導幹部和審判執行崗位法官實行任職迴避的規定(試行)》。

第一條人民法院領導幹部和審判、執行崗位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職法院轄區內從事律師職業的,應當實行任職迴避。本規定所稱法院領導幹部,是指各級人民法院的領導班子成員及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

本規定所稱審判、執行崗位法官,是指各級人民法院未擔任院級領導職務的審判委員會委員以及在立案、審判、執行、審判監督、國家賠償等部門從事審判、執行工作的法官和執行員。

本規定所稱從事律師職業,是指開辦律師事務所、以律師身份為案件當事人提供訴訟代理或者其他有償法律服務。 在許多案件當中,法官或者代理人,就有違背此規定的,可以依法提出迴避的申請。

迴避的理由因案件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定范圍內的人員,如果具備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

(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迴避方式有兩種自行迴避與申請迴避。

❷ 我國的現行法律有哪些

中國現行法律目錄

(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36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8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04年)
2.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1954年)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79年,1982年修正、1986年修正、1995年修正、2004年修正)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79年,1982年修正、1986年修正、1995年修正、2004年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79年,1983年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1979年,1983年修正)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1980年)
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982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82年)
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1983年)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4年,2001年修正)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的決定(1984年)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1986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1987年)
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的決定(1988年)
附: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1989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1989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89年)
19.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0年)
附件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附件二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
附件三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1990年)
2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1990年)
22.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1990年)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1991—年)
24.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1992年)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1992年)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3年)
附件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附件二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
附件三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
2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1994年)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1995年,2001年修正)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1995年,2001年修正)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法(1996年)
31.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1981年,1996年修訂,修改為現名稱)
3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1996年)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1998年)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1999年)
3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

(二)民法商法(30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79年,1990年修正、2001—年修正)
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0年,2001年修正)
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年,1993年修正、2001年修正)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4年,1992年修正、2000年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1985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1986年,2000年修正)
8.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1986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1988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988年,2000年修正)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0年,2001年修正)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1年,1998年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1992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993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3年,1999年修正、2004年修正)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1995年,2003年修正)
1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1995年,2004年修正)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1995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1995年,2002年修正)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1996年,2004年修正)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1997年)
23.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1998年,2004年修正)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1999年)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1999年)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1999年)
27.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2001年)
2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003年)
30.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2004年)

(三)行政法(76件)
1.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1954年)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的決議(1957年)
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1957年)
附: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的決議(1957年)
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1958年)
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1978年)
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
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的決議(1979年)
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
8.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0年,2004年修正)
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1980年)
附: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1999年修訂)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年,1991年修正、2002年修訂)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1996年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84年,1998年修正)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1984年,2001年修訂)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人境出境管理法(1985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5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1986年,1994年修正)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6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1987年,2000年修正)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1995年修正、2000年修訂)
22.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1987年,1996年修正)
2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88年,1994年修正)
24.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1988年)
25.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年,2004年修正)
26.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2004年修訂)
2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1990年)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1990年,2000年修正)
3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1992年)
32.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1992年,2002年修訂)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1993年)
3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1993年)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年)
3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1994年)
37.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1994年)
38.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1994年)
3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1995年)
4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
4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1995年)
42.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1995年)
43.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2004年修訂)
4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95年)
4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1996年)
46.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1996年,2001年修正)
47.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
48.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
49.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1996年)
5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1996年)
5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1996年)
5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1997年)
5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1997年)
5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1997年)
55.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1997年)
56.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年)
57.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1998年)
58.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1998年)
59.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
6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999年)
6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年)
62.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1999年)
6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
64.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1988年,1994年修正、2000年修正,修改為現名稱)
6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2001年)
66.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2001年)
6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2001年)
68.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2年)
69.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年)
7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年)
7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年)
7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銜條例(2003年)
73.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2003年)
74.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
7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2003年)
76.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

(四)經濟法(51件)
1.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1955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1958年)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1980年)
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1993年修正、1999年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1983年,1996年修正)
7.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1998年修正)
8.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1985年,1993年修正、1999年修訂)
9.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1985年,2002年修訂)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1985年)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986年,2000年修正、2004年修正)
1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86年,1996年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6年,1988年修正、1998年修訂、2004年修正)
14.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1986年)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2002年修訂)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1988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1989年,2002年修正)
18.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990年)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1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1991年)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
22.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1991年)
2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1992年,工995年修正、2001年修訂)
24.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1993年,2000年修正)
2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1993年)
2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1993年,2002年修訂)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1993年)
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1993年)
29.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1994年)
30.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1994年)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1994年,2004年修訂)
32.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4年)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1994年)
3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1995年,2003年修正)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1995年)
36.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1995年)
37.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1996年)
38.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1996年)
3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1997年,1999年修正、2004年修正)
40。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1997年)
4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1997年)
42.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1997年)
43.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1997年)
44.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0年,2004年修正)
4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
4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2002年)
4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2002年)
48.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2003年)
49.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2003年)

(五)社會法(13件)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1978年)
附: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1981年)
附: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2001年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2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2年)

❸ 人的年齡在法律上的效率

一、胎兒

《繼承法》第28條: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相關:1.《刑法》第49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2.《刑事訴訟法》第214條(監外執行)、《刑訴解釋》第342條(停止執行死刑)

二、出生

《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說明:法律對孕婦和正在哺乳自己未滿一周歲嬰兒的婦女有特別保護,可參考相關條文。

三、6、7歲

《義務教育法》第11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四、10歲

《民法通則》第12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相關:1.《合同法》第47條(效力待定,純獲利益的除外)2.《民通意見》第6條

五、12歲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72條: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二)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

相關:上述條例第73條:在道路上駕馭畜力車應當年滿16周歲,並遵守下列規定: ……

六、14歲

《刑法》第17條第二、三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第236條第二款: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根據《刑法》第262條第一款規定,拐騙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構成拐騙兒童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根據該條之一(修正案六第17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手段組織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乞討的,構成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根據該條之二(修正案七第8條)規定,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治安管理處罰法》第12條: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第二款,毆打、傷害不滿14周歲的人,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七、16歲

《民法通則》第11條第二款: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勞動法》第15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刑法》第17條第一款: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四款: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1條第一項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依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二款規定,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84條第三款:詢問不滿十六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

八、18歲

《民法通則》第11條第一款: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憲法》第3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根據《勞動法》第58條第二款規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該法第64條規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刑法》第49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4條第二款規定,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8條第二款規定,詢問未滿十八周歲的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相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6)、《最高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

九、20歲、22歲

《婚姻法》第6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十、23歲、25歲

《法官法》第9條,《檢察官法》第10條規定,擔任法官和檢察官的最低年齡為23周歲

《公證法》第18條規定,擔任公證員的最低年齡為25周歲,最高為65周歲

十一、45歲

《憲法》第79條第二款: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四十五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十二、50、55、60

目前我國關於「退休年齡」的規定似乎比較亂,需另外梳理。常見的三個分別是女工人50歲,女幹部55歲,男60歲。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六十周歲以上的公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第二款規定,毆打、傷害六十周歲以上的人,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根據《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5條第一款規定,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

類似規定還有該司法解釋第28條第一款關於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規定,第29條關於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十三、70歲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1條規定,七十周歲以上的人違反治安管理,依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十四、75歲

根據《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5條第一款規定,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❹ 申請人向審判長申請迴避審判長不與受理審判員長有哪些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第十條 審判基本制度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條規定了迴避的基本制度(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在《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七條規定了迴避制度的程序規范。
1.迴避的法定情形及適用對象:
《民事訴訟法》第44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近親屬通常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關系。
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指案件處理的結果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法官或其他有關人員的利益。
其他關系,指除上述關系外的、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的足以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關系,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等。
同時,《迴避規定》細化了應當迴避的情形。
迴避適用的對象首先是法官和陪審員,其次是書記員、執行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2.迴避的方式和程序:
迴避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自行迴避,即確有法定的迴避原因時,由法官或其他有關人員主動要求迴避;其二是依據《民訴法》第45條,由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法官或其他有關人員迴避。
當事人申請迴避,可採用口頭或書面兩種方式,不論採用何種方式,均應當說明申請的理由。在必要時,還應當提供證明應當迴避情形存在的證據。提出迴避申請的時間,一般在開庭之時。法院按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一般應當在合議庭組成後的3日內將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
在開庭審理時,審判長要詢問當事人是否申請迴避。當事人如申請迴避,就應在此時提出。但有時當事人在審理開始後才得知有應當迴避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可在法庭辯論終結前申請迴避。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迴避申請提出後,除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外,被申請人員在迴避與否的決定作出前,應當暫停參與案件的審理工作。對當事人等提出的迴避申請,法院應進行認真的審查,並在申請提出的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作出決定。決定迴避的許可權依被申請迴避人員的不同而異: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如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在實行獨任審判時,則由法官決定。
3.救濟措施:
《民訴法》第47條: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4.違反迴避規定的後果:
審判人員應當迴避而未迴避是嚴重違反訴訟程序規則的行為,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向法院紀檢、監察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法院對依法應當迴避而未自行迴避的審判人員,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的規定予以處分。審判人員應當迴避而未迴避,也是再審的法定事由。

❺ 夫妻都是法官,在法院任職迴避上有哪些職位

1、《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六章。

第十六條 法官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同時擔任下列職務:

(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

(二)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和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三)同一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四)上下相鄰兩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

第十七條 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不得擔任原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擔任該法官所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2、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發布《關於對配偶子女從事律師職業的法院領導幹部和審判執行崗位法官實行任職迴避的規定(試行)》。

第一條 人民法院領導幹部和審判、執行崗位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職法院轄區內從事律師職業的,應當實行任職迴避。

本規定所稱法院領導幹部,是指各級人民法院的領導班子成員及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本規定所稱審判、執行崗位法官,是指各級人民法院未擔任院級領導職務的審判委員會委員以及在立案、審判、執行、審判監督、國家賠償等部門從事審判、執行工作的法官和執行員。

本規定所稱從事律師職業,是指開辦律師事務所、以律師身份為案件當事人提供訴訟代理或者其他有償法律服務。 在許多案件當中,法官或者代理人,就有違背此規定的,可以依法提出迴避的申請。

審判迴避制度

迴避的理由因案件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定范圍內的人員,如果具備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

(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關系;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迴避方式有兩種自行迴避與申請迴避。 陪審員屬於審判人員,陪審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刑訴中:第30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

民訴:第47條: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迴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審判人員自行迴避,即負責案件的審判人員,認為自己具有迴避制度法定情形之一而主動提出迴避;另一種是當事人申請迴避,即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有迴避制度法定情形之一的,用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申請他們退出該案的審理。

❻ 我國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為什麼沒有酷刑

三、中國關於反酷刑的立法及相關保護措施

(一)中國反酷刑立法

如上所述,不少國際條約含有反酷刑條款,但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卻是其中最重要的國際法文件之一。聯合國安理會從1984年10月開始適用該公約,1986年中國政府簽署了它;198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一步批准了該公約,1988年11月3日該公約開始對中國生效。除此而外,中國還於1998年10月5日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目前正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

《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4條第一、二款分別規定:「每一締約國應保證將一切酷刑行為定為刑事罪行……」。「每一締約國應根據上述罪行的嚴重程度,規定適當的懲罰」。這就是說,各締約國應當在自己的刑法典中增設各種具體的酷刑罪並附設法定刑。據此,作為已經簽署和批准了該公約的主權國家,中國業已通過一系列國內立法作出了反酷刑的照應性規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中國刑訴法典和刑法典先後於1996年和1997年經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強化人權保障和反酷刑也是其修改目的之一。據此,中國現行刑法典通過六個法條,設立了七種涉及酷刑的犯罪。即,根據中國現行刑法典第238、245、247、248、254條和第443條的規定: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者,構成非法拘禁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者,構成非法搜查罪:「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者,構成刑訊逼供罪或暴力取證罪:「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刑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從重處罰」。[18]

――「監獄、拘留所、看守所等監管機關的監管人員對被監管人員進行毆打或者體罰虐待,情節嚴重」者構成虐待被監管人犯罪:「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刑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從重處罰」。

「監管人員指使被監管人毆打或者體罰虐待其他被監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者,構成報復陷害罪。

――軍職長官「濫用職權,虐待部屬,情節惡劣,致人重傷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構成虐待部屬罪。

除了上述罪狀、罪名規定外,對此七種酷刑犯罪,我國現行刑法相關條文還逐一設定了相應的法定刑。表明我國業已認真而全面地履行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4條規定的國內相關立法義務。

我國現行刑訴法典第43條也就以刑訊逼供的方法非法收集證據的酷刑行為作了明確規定。該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

――除上述法律規定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法官法》、《檢察官法》、《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中也含有若干禁止酷刑的法律規定。

(二)中國有關反酷刑措施

自批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以來,除相關立法外,中國還採取了下述多項措施來預防和反對酷刑。包括:

第一,廢止「收容審查」制度。中國刑訴法在修改前曾經有過「收容審查」規定,最初,它本是用作維持治安秩序的行政處分,但這一規定確曾使得許多人未經指控而被關押。自80年代以來,特別是在幾次「嚴打活動」中,「收容審查」制度更為公安機關廣泛使用並一度失控、以致成為中國的主要人權問題之一,曾遭到國內外人士的廣泛批評。[19] 顯然,這一制度不僅有悖《世界人權宣言》的規定,也屬於廣義的酷刑行為。特別是在面對嫌犯的場合,容易發生刑訊逼供等酷刑犯罪問題。加之,這一規定太過方便拘禁任何人,特別對那些批評、舉報過國家工作人員的批評人、控告人等不利。因而,這一制度的廢止,可謂中國履行《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的重大進展。

第二,通過酷刑取得的口供或證據無效的規定。為了更加卓有成效地防止酷刑,除了中國刑法典第247條的規定和刑訴法典第43條的規定以外,中國還在刑事司法程序中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司法措施。即以由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6月29日發出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形式,制定了明確的補充規定,確認以酷刑方法取得的口供和證據無效。

第三,改革現行勞動教養制度。現行勞動教養制度的主要依據是國務院1982年發出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這一試行辦法又源於1957年國務院的《關於勞動教養的決定》。在此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這一制度主要適用於那些實施了違法行為但對其還不足以科處刑罰的人。為了通過教育改造他們,國務院決定對這些人採取較刑罰相對更輕的處分――勞動教養。然而,事實上,由於立法的疏漏和執行過程中的錯誤,反而產生了不少問題。例如,從遭受勞動教養的人被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期限及限製程度可看出,這種懲罰比之因適用刑罰而被判處兩年管制刑或拘役刑者實際上更加嚴厲。中國的管制刑上限為2年、下限僅3個月;拘役刑上限6個月;下限僅1個月。而勞動教養的期限可達1~3年;必要時,還可以再增加1年。[20] 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發現了如下案件:即批評或投訴了某個公安機關的人則被公安機關決定勞動教養。這種不合理的規定和事實表明:改革這一制度勢在必行,否則,難以確保公民基本人權,對那些針對公職人員的批評人、控告人、申訴人或舉報人來說,更是如此。

基於上述理由,自從完成了現行刑法典的修改以來,中國立法機關一直在嘗試著制定一項新的法案或一項新的勞動教養條例。過去幾年間,有關立法機關一直在徵求方方面面的意見,例如學術機構、各級人民法院、各級人民檢察院、各級國家機關,包括正在適用著這一制度的公安機關的意見。各界人士已經提出了大量的立法建議。其中,多數人主張在保留現有勞動教養制度基礎上改革之。例如有人主張在大中城市設立「治安法庭」,專門負責審理由治安部門提請審批的勞動教養案件。[21] 少數人主張在廢除現有勞動教養制度基礎上改革。例如,有一種觀點主張:對於違法行為不足以構成犯罪的人可給予治安行政處罰或「保安處分」:對那些行為已經構成輕微犯罪而毋需刑罰處罰的人,就可以採用這種保安處分――而此類「處分」規定可以被增設並包容於現行刑法典有關保安處分專章之中;也可以另行草擬專門的保安處分法。例如現行的勞動教養處分就可以經改造後植入現行刑法典或專門的保安立法中,並名之為「勞作教養處分」或「強制收容矯治處分」。它與現行勞動教養制度的本質不同點在於:前者須由法官判決;後者卻在事實上由公安機關裁決。在教養的方式、期限和地點上,前者既是法定的,又富有彈性――處罰期限將根據受處分人的自新狀況及對社會的危險程度酌情增減;而後者既非嚴格意義的法定,又失諸相對固定和僵化。[22]

第四,匿名舉報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制度。所謂舉報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括舉報一般違法案件、刑事犯罪案件、違背黨紀、政紀等各類案件。「匿名舉報」,顯然有利於國家對舉報人的保護,否則他們可能因其「舉報」遭到公職人員的報復。特別是公職人員通常掌握一定公職權力,這就使其存在將其報復心理外化為酷刑或其他殘忍行為的客觀條件。而這種行為是違反現行刑法典第254條規定的,情節嚴重者將構成報復陷害罪。為此,匿名舉報制度的規定,顯然不僅有利於對大小腐敗官員的進一步披露和揭發,而且有利於國家和社會對舉報人的權益保護。

第五,強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司法和執法的監督。過去幾年間,關於對《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的執行,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而強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司法和執法的監督,很有必要。經過多方努力,過去數年間,中國已在涉及或可能涉及酷刑的案例審判及監督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度公報,1999年間,最高人民法院共收到123件由全國人大代表提交的議案或提案。對此,最高法院已在規定期限內全部處理或作答完畢。同時,1999年間,全國人民法院共審理了6,788件國家賠償案件,比1998年增加了8%。1999年全國法院還審理了96,793件再審案件,其中21,862樁案件被改判。考慮到人民群眾告狀難的情況,全國各級法院都設置了「院長公開接待投訴日」。1999年間,全國法院共收到和受理了一千零六十九萬件公民投訴案件。同年,法院審決了14,069件由檢察機關提出抗訴的案件。其中,3,185項判決已經由人民法院改判;3,751項判決被維持;951樁案件已經由檢察機關撤回抗訴;1,429樁案件被發回原審法院再審;4,753樁案件由人民法院調解解決。[23]

最後是大眾傳媒對司法與執法的監督。過去幾年間,中國各種大眾傳媒也加強了對執法的監督――特別是涉及到對有關人權保護的監督。許多有關報復陷害、非法拘禁、刑訊逼供、暴力取證、非法搜查、對被拘禁人的肉體懲罰和虐待案件等,都是由報紙、雜志或中國網站上的網頁及其有關書籍曝光的。例如發生在山西省嵐縣的李綠松因批評縣政府當局慘遭酷刑的案件,就是媒體最早發現並披露的。

四、關於中國反酷刑立法及其執行述評

自從《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在中國生效以來,中國在反酷刑立法及其執行上已有很大進步。這一點,前文已經逐一述及,也為世人所廣泛承認。然而,我們還應看到,在此過程中,還有不少亟待關注或改進的問題。特別是在基層一級,國家工作人員、警察等對有關批評人、控告人、申訴人、舉報人等實施酷刑的現象依然存在,個別地方還相當嚴重。為此,特提出立法、司法、執法建言如下:

首先, 一般而言,一國憲法應當對有關國際法在國內法律體制中的地位作出規定,中國憲法卻沒有這方面規定。盡管根據中國某些基本法的規定,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基本上採用「二元制」的立法法的結論,中國憲法卻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

例如,《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4條規定:「每一締約國應保證將一切酷刑行為定為刑事犯罪」。根據本條精神,中國現行刑法典第247、248、254、443條等設定了相應的犯罪――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虐待被監管人罪、報復陷害罪、虐待部屬罪等――這就從基本法對國際法的照應立法角度,表明了我們的「二元制」立場。

但是,僅有基本法的照應立法顯然不夠,在憲法中明確這一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接入原則仍有必要。這不僅是一個國家法制健全的表現,也因為惟有「二元制」立法原則的正式確立,我國對《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及其他國際法文件的系統接入及其適用才能依法而有序地進行。為了盡快接入和適用,當前我們有必要研究、借鑒他國經驗――例如丹麥在此方面的經驗。主要經驗是:丹麥議會一旦批准了某項國際條約,該國議會會立即展開一個有關現行丹麥法與該國際條約是否兼容的調查程序。爾後,丹麥議會將啟動一個積極轉換或直接接入某項國際法到國內法的程序。[24] 對此,中國立法機關所作的有關兼容性調查看來遠不如丹麥議會所作的多。個別時候,對外交部主持簽署或參與的國際條約,我國「議會」的工作機構――全國人大法工委甚而久久未予獲得情況通報、更甭說兼容性調查了。可見,立即強化這種調查和從事某些國內法的相應修改或補充,至關重要。

其次, 一般而言,轉換或接入國際法於國內法的工作,很容易滯後於執行某些國際法的需求。中國憲法因而宜於作出國際法優於國內法的法律適用原則來,當然,中國業已宣布保留的條款應當除外。在此問題上,現今惟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有所明確規定。該法第142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鑒於《民法通則》僅適用於民事領域,因而在憲法中對此原則作出全面規定,將減少在各基本法中逐一規定它的立法成本,有利於憲法體系的完善;同時有助於國際法在國內部門法體系中的適用方式的規范以及有益於國際法與部門法的法律實效的提高等。

再次,為了減少酷刑並最終消滅之,有必要在現行刑法典中增設酷刑罪專章。關於本章的基本構架,我們認為,首先,本章宜當按照《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的規定確定酷刑定義。其次,宜采列舉規定的方式規定若干酷刑的具體行為。同時,對各種酷刑行為,應分別設置出具體而對應的酷刑罪名。現行刑法典中所規定的若干酷刑犯罪如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報復陷害罪、虐待被監管人罪、非法搜查罪、非法拘禁罪、虐待部屬罪等都應包括進去。再次,對酷刑罪,應當明確界定其為身份犯或不純正身份犯,[25] 因而應結合《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的規定,對其主體身份作出明確規定。最後,《聯合國反酷刑公約》所規定的其他殘忍或虐待行為,也宜規定於本章之中。當然,鑒於《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6條已經明確確定此類行為不屬於酷刑。所以,很清楚,對此其他殘忍或虐待行為,不宜設定為狹義的酷刑犯罪范圍。但如前所述,因其性質上仍屬廣義的酷刑,因而有必要在本章一並規定,並為其設置相應的、性質上屬於保安處分的非刑罰處分。

第四,刑事訴訟法宜繼續修改以符合反酷刑的要求。首先,刑訴法典應當明確規定由刑訊逼供取得的口供或證據無效。如上所述,雖然現行刑訴法典第43條已規定禁止通過酷刑手法獲取口供或證據,卻沒有明確規定這樣的證據無效。當前,這種無效的依據僅來自司法解釋。這種「解釋」,無論就其適用的效應還是從立法完善上看,都不能與「立法」本身相提並論。

第五,中國監獄法及其他有關規定應當增設關於被拘留人或囚犯可以自由地會見其所在拘留所或監獄的上一級長官或獄內檢察官的規定。而且,這種會見還應當安排在任何第三人的聽力、視力所及范圍之外的「私下」進行。當前,現行監獄法第47條僅僅規定寫給上級監獄機關或司法機關的信不能被檢查。該法第48條還規定,囚犯可以根據有關規定會見他/她的親屬,監護人,而非任何上一級司法官員或檢察官等。這對於確保此類囚犯的人權而言,遠非完善。

第六,設立一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直接領導的反酷刑委員會。與歐洲防止酷刑公約不一樣的是,歐洲防止酷刑公約設定了一個用以禁止酷刑的雙重保護機制:司法機制(歐洲人權法院)和預防性的非司法機制(歐洲反酷刑委員會)。因而它可以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來相對有效地預防和遏制酷刑。

相比之下,聯合國反酷刑公約沒有下設專門的人權法院,有鑒於此,締約國內的各級法院可謂國內反酷刑的司法機制;但迄今為止,我國尚欠缺禁止酷刑的非司法機制。為此,我們設想,可以通過設立一個反酷刑委員會的途徑來彌補這一不足。

考慮到《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3條明文規定:「每一締約國應確保凡聲稱在其管轄的任何領土內遭到酷刑的個人有權向該國主管當局申訴,並由該國主管當局對其案件進行迅速而公正的審查。應採取步驟確保申訴人和證人不因提出申訴或提供證據而遭受任何虐待或恐嚇」。據此,我們認為建立這樣一個委員會完全符合該條規定精神。它的設立宗旨正是為了確保酷刑得到「迅速而公正的審查」。為此,該委員會可以受理那些主張遭到酷刑或虐待人的投訴,定期檢查被拘留人或囚犯的待遇;發布各種反酷刑的信息。當然,這些活動都是通過非刑事司法程序來進行的,但它可同司法程序殊途同歸,以最大限度地預防、防止和減少酷刑與虐待。

第七,定期公布由各級檢察機關、各級人民法院或其他權威機構受理的反酷刑及其他殘忍、虐待案件的數據資料。根據《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1條規定精神,每一締約國應經常有系統地審查對在其管轄領土內遭到任何形式的逮捕、扣押或監禁的人進行審訊的規則、指示、方法和慣例以及對他們的拘留和待遇的安排。因此,定期公布上述數據,經常檢查辦案質量,對於全面履行公約規定、有效預防酷刑頗有裨益。

第八,改進警察文化。當前,對於任何想要執行一項新的警察策略的人而言,最大的障礙很可能是很難改變現在正在進行和實施中的警察文化。[26] 縱觀中國歷史,「刑訊逼供」幾乎已經成為當局辦案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根除此類病態的警察文化,國家和政府曾採取多種措施,包括法律措施或立法措施以圖根除它。時至今日,無可懷疑,此類文化已在刑偵工作中根深蒂固的滲透於人的血液與意識之中,政府要在短時間內根除它是不可能的。[27] 然而盡可能地改善這一狀況卻是可行的。因而,除了法治措施外,我們還應通過各種社會政策、文化教育、人權意識的灌輸等來逐漸改進這一病態文化。當前,在各種改進措施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政府應當鼓勵、倡導社會建立更多的關於反酷刑的非政府組織。據了解,在羅馬尼亞就有一個相當健全的、動態而篤定的非政府組織網路。現在,這一網路在羅馬尼亞這樣一個相對較小的國家已包括120萬個非政府組織,其中不少組織正在為有效防止酷刑孜孜工作。所以採用各種非政府組織來改進此類病態文化是必要且可行的。

最後,改進現行權力配置;強化對權力的限制和監督。許多學者提及,「酷刑是對民主的反動」:「酷刑可以說是一種很強的反民主的武器」:「酷刑是權力的工具」。[28] 這些觀點均有其正確性和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追根溯源,權力的過分集中且缺乏監督,也是滋生酷刑的土壤和根源。因而,沒有對權力的限制和監督,也就沒有酷刑的遏制、根除乃至消滅。特別是對警察的權力應當進一步地限制和監督,其中某些權力可配置給上文提及的反酷刑委員會或相關檢察官、法官。惟其如此,一個更富效率的遏止酷刑機制方才可望最終形成並良性運營。

滿意望採納

❼ 中國所有法律分類

中國法律共分為七大類: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類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1954年)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的決定1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的決定(附: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17.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附件二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附件三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1990年)2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22.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26.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附件二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附件三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2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29.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31.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3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3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3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3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37.反分裂國家法3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39.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民法商法類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20.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2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22.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26.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2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9.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3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行政法類包括:

1.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附: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

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

7.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

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2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22.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6.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27.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29.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3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3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34.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35.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3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3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8.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39.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40.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4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4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43.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44.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4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46.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4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4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4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5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5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52.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5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54.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55.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56.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5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58.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5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60.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6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6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6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6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65.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6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6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6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銜條例69.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70.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7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72.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7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74.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7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76.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7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7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經濟法類包括:

1.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2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22.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27.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29.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31.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3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34.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35.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36.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3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38.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3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40.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41.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42.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4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4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4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46.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47.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4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4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50.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5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5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53.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5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社會法類包括: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刑法類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類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❽ 職業道德講義

第一章 法律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概述

重點一:法律職業道德的概念

法律職業道德是指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員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

重點二:法律職業道德的特徵

法律職業道德具有示範性、規范性和約束性三個主要特徵。

重點三:法律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社會主義法制,實現社會正義。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忠於事實和法律。

3.嚴明紀律,保守秘密。

4.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5.恪盡職守,勤勉盡責。

6.清正廉潔,遵紀守法。

7.為人表率,注重修養。

重點四:法律職業責任的種類

法律職業責任包括紀律處分、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第二章 法官、檢察官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

重點一:法官職業道德的概念和特徵

法官職業道德,是指法官等從事審判職業的人員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我國現行法官職業道德的規范基礎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發布的《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這一準則對於規范和完善法官職業道德標准,提高法官職業道德素質,維護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法官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徵:

(1)法官職業道德適用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其適用的主體包括法官、人民陪審員、法院行政人員和法警。根據法官法第2條的規定,法官是指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48條規定,人民陪審員依法履行審判職責期間,應當遵守本准則。人民法院的行政人員和法警,參照執行本准則的有關規定。因此,法官職業道德適用的主體並不限於法官。

(2)法官職業道德的調整時間具有後續性。《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46條規定,法官退休後應當繼續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當言行而使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因此,法官職業道德在法官退休前後都應當適用。

(3)法官職業道德的調整空間具有廣泛性。《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不僅適用於法官的業內行為,也適用於法官的業外行為。

重點二: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根據《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的規定,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六個方面,即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潔、遵守司法禮儀、加強自身修養和約束業外活動六個方面。

重點三:保障司法公正的主要要求

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切實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出公正,避免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在保障司法公正方面法官應當遵循的道德原則主要有:

1.司法獨立原則。

(1)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忠實於憲法和法律,堅持和維護審判獨立的原則,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不受來自法律規定之外的影響。

(2)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

(3)法官應當尊重其他法官對審判職權的獨立行使,並做到:a.除非基於履行審判職責或者通過適當的程序,不得對其他法官正在審理的案件發表評論,不得對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案件提出處理建議和意見;b.不得擅自過問或者干預下級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c.不得向上級人民法院就二審案件提出個人的處理建議和意見。

(4)法官除履行審判職責或者管理職責外,不得探詢其他法官承辦案件的審理情況和有關信息。

(5)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避免受到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的不當影響。

[/REPLYVIEW]2005-1-29 12:47:00 fakao

等級:論壇遊民
威望:10
文章:136
積分:997
門派:天劍派
注冊:2004年12月18日第 2 樓

--------------------------------------------------------------------------------
2.中立原則。

(1)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除了應當自覺遵守法定迴避制度外,如果認為自己審理某案件時可能引起公眾對該案件公正裁判產生合理懷疑的,應當提出不宜審理該案件的請求。

(2)法官應當抵制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或者案外人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的說情,並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3)法官不得違背當事人的意願,以不正當的手段迫使當事人撤訴或者接受調解。

(4)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得私自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

(5)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平等對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得以其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任何歧視,並有義務制止和糾正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員的任何歧視性言行。

3.避免偏見原則。

(1)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避免主觀偏見、濫用職權和忽視法律等情形的發生。法官應當充分注意到由於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和居住地等因素而可能產生的差別,保障訴訟各方平等、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2)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

(3)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審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4.職業廉正原則。

(1)法官在公眾場合和新聞媒體上,不得發表有損生效裁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的評論。如果認為生效裁判或者審判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可以向本院院長報告或者向有關法院反映。

(2)法官不得向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泄露或者提供有關案件的審理情況、承辦案件法官的聯系方式和其他有關信息;不得為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聯系和介紹承辦案件的法官。

(3)法官根據獲得的情況確信,其他法官有可能或已經違反法官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法律工作者有可能或已違反職業道德,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採取適當的措施向有關部門或者有關機關反映。

重點四:提高司法效率的主要要求

法官應當勤勉敬業,全身心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不得因個人的事務、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為影響職責的正常履行。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法官應當遵循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遵守時限。

(1)法官應當遵守法律規定的訴訟期限,在法定期限內盡快地立案、審理、判決。

(2)法官必須杜絕粗心大意、無故拖延、貽誤工作的行為,認真、及時、有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並做到:a、合理安排各項審判事務,提高訴訟效率;b、對於各項司法職責的履行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於所承辦的案件都給予同樣審慎的關注,並且投入合理的、足夠的時間;c、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前提下,注意節省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時間,注重與其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共事的有效性。

2.勤勉管理。

(1)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監督當事人遵守訴訟程序和各種時限規定,避免因訴訟參與人的原因導致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延誤。

(2)法官在執行生效法律文書時,應當依法採取有效措施,盡快予以執結。

重點五:保持清正廉潔的主要要求

在保持清正廉潔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不濫用法官身份。

(1)法官在履行職責時,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地利用職務和地位謀取任何不當利益。

(2)法官應當妥善處理個人事務,不得為了獲得特殊照顧而有意披露自己的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的聲譽和影響為自己、親屬或者他人謀取私人利益。

2.清正廉潔。

(1)法官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款待、財物和其它利益。

(2)法官不得參與可能導致公眾對其廉潔形象產生不信任感的商業活動或者其他經濟活動。

2.管理個人及家庭經濟事務。

(1)法官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和水準,應當與他們的職位和收入相符。

(2)法官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如實申報財產。

(3)法官必須向其家庭成員告知法官行為守則和職業道德的要求,並督促其家庭成員不得違反有關規定。

3.不得執業。法官不得兼任律師、企事業單位或者個人的法律顧問等職務;不得就未決案件給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提供咨詢意見和法律意見。

重點六:遵守司法禮儀的主要要求

法官應當嚴格遵守各項司法禮儀,保持良好的儀表和文明的舉止,維護人民法院的尊嚴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在遵守司法禮儀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尊重他人人格。法官應當尊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格尊嚴,並做到:a、認真、耐心地聽取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發表意見;除非因維護法庭秩序和庭審的需要,開庭時不得隨意打斷或者制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發言;b、使用規范、准確、文明的語言,不得對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有任何不公的訓誡和不恰當的言辭。

2.遵守法庭規則和司法禮儀。法官開庭時應當遵守法庭規則,並監督法庭內所有人員遵守法庭規則,保持法庭的庄嚴,並做到:a、按照有關規定穿著法官袍或者法官制服、佩帶徽章,並保持整潔;b、准時出庭,不缺席、遲到、早退,不隨意出進;c、集中精力,專注庭審,不做與審判活動無關的事。

重點七:加強自身修養的主要要求

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法官應當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法官應當具備忠於職守、秉公辦案、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的良知,正直善良、謙虛謹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個人聲譽。

2.法官有權利並有義務接受教育培訓,樹立良好的學風,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識,提高駕馭庭審、判斷證據、製作裁判文書等各項司法技能,具備審判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專業能力。

3.法官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嚴格自律,行為檢點,培養高尚的道德*守,成為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

熱點內容
鎮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2-11 17:11:04 瀏覽:512
湖南省耒陽市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1 16:58:13 瀏覽:970
立水橋律師 發布:2025-02-11 15:58:04 瀏覽:364
就業證明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15:45:57 瀏覽:126
法學概論下載 發布:2025-02-11 15:32:58 瀏覽:435
大連市勞動法產假規定 發布:2025-02-11 15:29:11 瀏覽:605
廣西社區矯正條例 發布:2025-02-11 14:58:38 瀏覽:250
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講座信息 發布:2025-02-11 14:52:20 瀏覽:498
行政法適用從舊兼從輕 發布:2025-02-11 14:09:13 瀏覽:648
入選區黨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1 13:50:16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