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書法院長
Ⅰ 谷向陽的人物經歷
谷向陽 ,1944年生,漢族,犁雲居士,齋號犁雲書屋,山東嘉祥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為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至今任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書法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書法協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楹聯出版社《百家聯稿》叢書編委會顧問、山東聖域詩聯學會顧問、中國北方畫院名譽院長等20多個國內知名書畫藝術團體機構的要職。自1994年11月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聯壇十傑」榮譽稱號起,一直活躍在弘揚楹聯文化的前沿,2007年著作《中國楹聯學概論》編入國學大師季羨林主編的「東方文化集成」出版發行。
谷向陽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書法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楹聯出版社《百家聯稿》叢書編委會顧問,山東聖域詩聯學會顧問,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北方畫院名譽院長,谷向陽聯墨畫院院長。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
從1966年文革開始,谷向陽教授潛心完成了從傳統楹聯資料收集整理、楹聯創作、理論研究編撰的「楹聯三部曲」,成績斐然;
80年代起,他主編的對聯書籍「幾等身高」,編著對聯大部頭專集共計16部1200萬字。楹聯創作近6000 副。
在系統理論研究上,他撰寫楹聯理論文章多篇,共計80餘萬字。
他的論文汲取前輩的理論精華,秉承北大前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學風,著力對資料精心掌握和認真選擇,盡量做到從論據到論點的細致論證,全面客觀理性的分析,使自己推理的內在邏輯盡量嚴密,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1969年,谷向陽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直至成為東方學系教授。45年來,他一直熱衷於中國楹聯、書法藝術的探索和研究。筆者看到一副他的自撰書聯:「甘當教授因傳道,願化春泥猶護花」,就是他真實的自我寫照。在校期間,他講授楹聯、書法等傳統文化課,教過北大國內學生、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印尼、澳大利亞、埃及、美國、英國、法國等亞非歐美洲達30多個國家留學生,辛勤培養了眾多學子,可謂桃李遍天下。
當今,常言道:功夫在筆墨之外。他的書法源自於他在北大文化氛圍的長期浸染,源自於他的博學多識,更源自於他對楹聯藝術的摯愛。從而厚積博發,融會貫通,形成妍婉雅緻、俊逸空靈、溶融通達的藝術特徵,酣暢怡然之書風很快被感染、被磁化。特別是品讀他的自撰聯墨,蘊籍有味,文書並茂,令人賞心悅目,越欣賞越覺心曠神怡,越欣賞越覺回味無窮。
為中國楹聯尋找「坐標」
——記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谷向陽
一個新理論的確立,被學界比作是迷霧下的坐標原點。學者王克煜認為,谷向陽為傳承和發揚楹聯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潛心於古老的楹聯藝術,數十年嘔心瀝血,孜孜不倦,為楹聯這一文化系統找尋「坐標」。他用一顆恆心,在楹聯的藝術世界裡,演繹著自己絢麗多彩的人生。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的生活從未離開過楹聯,盡管誰都不去懷疑它這「小文章,卻顯大學問」,正所謂「撐天拄地兩行字,納古藏今一段文」。但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龐大的文化體系裡,楹聯就如同一粒不起眼的小石子,多少年來就從來沒有找到它應有的位置。
現任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書法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書法協會副主席、年近七旬的谷向陽,一生衷情於楹聯。他孤獨地行走在文字里,只一墨一硯一筆一紙。寒暑更迭40餘載,潛心於古老的楹聯藝術,執著、沉醉、痴迷,經他收集整理楹聯書籍共計16部1200萬字,楹聯創作6000餘副,研究撰寫的理論文章80多萬字……他嘔心瀝血幾十年,幾乎傾其所有,最終完成《中國楹聯學概論》,被學界高度評價為:「在文學藝術的基本框架內,為楹聯這一文化系統找到了一個坐標原點。」
谷向陽的楹聯講究平仄相諧,對仗工整,修辭傳神達意精煉巧妙,具有很濃的古典人文氣息,雅緻新穎,不落窠臼,非大手筆不能出也。楹聯再經他揮墨書寫,則是不可多得的聯墨藝術品,為行家所稱道,深受眾多藏家的好評,如題泰山雲步橋聯:瀑斜雲橋,仙梭織錦;空懸玉磴,天降布梯等。
1965年,谷向陽考入北京大學,喜愛瀏覽祖國的名山大川的他,外出遊玩時,被園林勝跡、古寺廟宇中的一副副楹聯所吸引,尤其是泰山上楹聯中深邃的文化內涵更是令他回味不已,流連忘返。也許是出於下意識的喜歡,他把看到的精美楹聯都記錄了下來,一年多記了幾十個筆記本。他被楹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震懾,從此與楹聯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0年,谷向陽畢業留校工作,主攻很少有人研究的楹聯、書法。從此,他開始了楹聯的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工作。工作之餘,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圖書館,有關楹聯的圖書幾乎都讓他翻遍了。能復印的資料就復印,不能復印的就抄寫,這些資料整整裝了一大麻袋。他邊收集資料邊進行系統輯錄和整理。還利用出差或寒暑假到各地考察,輯錄名聯、訪問當地名人學者、僧家道人、山野村夫,搜集與楹聯有關的掌故、傳說,每次出行都是滿載而歸。面對收集來的數十萬副楹聯,又是一項浩瀚的工程:進行鑒定、分類、注釋……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工作到天明,有多少個周末忘記晨昏。
在研究中,谷向陽發現,楹聯是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為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文學。楹聯文化是具有極強滲透力的文化,既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又為文人雅士喜聞樂見。因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能夠得以連綿延續,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因為種種原因,楹聯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多年以來被長期排斥在文學殿堂之外,面臨散失的危機。谷向陽以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責任感緊迫感,賦予自己一種使命:對中國楹聯文化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研究,以自己為基石,構架起一座中國楹聯文化系統大廈。谷向陽在掌握了大量楹聯資料,並進行分析、整理、歸類後,立足當代領先的理論基礎上,博採眾長,執著探討,精研考證,旁征遠引,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名勝楹聯大觀》、《中國店堂對聯集成》、《中國楹聯大典》、《中國楹聯學概論》等圖書一部部脫穎而出。《中國楹聯學概論》的問世,終於使古老的楹聯藝術從迷霧中走出,從「鄉野小道」中走出,從與謎語酒令為伍的陰影中走出,第一次從理論及文化地位上,真正找到自己的歸宿與落腳點。中國楹聯學會創始人、著名楹聯學家馬蕭蕭老前輩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高度盛贊說:「這是一本最能代表中國現代楹聯學理論、既繼承和發揚傳統又超越創新的經典力作,為現代楹聯學大廈的構建奠定了基石,對楹聯學的發展歷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寶劍鋒從磨礪出。谷向陽在楹聯領域內卓越的學術成就。楹聯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以內容和形式之美,對立而統一,營造出和諧之美。從1970年至今,他創作、受邀題寫全國各地風景名勝聯、各種嵌名聯、賀婚聯、賀壽聯、慶典聯、行業部門聯、廳堂居寢聯、格言聯、即興聯、禪意聯、題贈聯、新春節日聯、輓聯等各類楹聯。他的楹聯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極高的品位,風格清新、健朗、雅逸,獨具魅力。不論敘事還是詠物,寫景還是抒情,言志還是論理,谷向陽都游刃有餘,輕松自如,切人、切事、切情,不露痕跡,鑲嵌自然。
如今,谷向陽的書法作品已經被陸續收錄在50多部專集中。他聲譽遍及海外,曾受邀遠赴美國、日本、加拿大、泰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者訪問,舉辦個展、連展、楹聯書法藝術交流展,弘揚祖國的楹聯書法藝術魅力,架起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盛況空前,極大地弘揚了華夏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和文明。
今天,楹聯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谷向陽退休後依然精神煥發。誠如他自撰自書的《江城子·述懷》所言:年逾花甲鬢添霜。體不胖,志猶壯。賦對吟詩,拙筆記滄桑。潑墨揮毫抒感慨,銘心語,為人忙。名利淡泊襟坦盪。時狂放,又何妨。效春蠶吐絲,余熱伴夕陽。憂樂榮辱誰計得,一滴水,匯海江。
Ⅱ 關於徐悲鴻的資料
生平簡介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 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志。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奔馬圖》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九方皋》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 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耶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田橫五百士》
這幅《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6�1田儋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後,田橫和他的五百 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史記�6�1田儋列傳》原文這樣記載:"……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里,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可見徐悲鴻作此畫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於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的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於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眾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凄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佔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凈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慨。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虹-雄獅
《負傷之獅》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我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著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現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備戰斗、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愚公移山圖》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復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卧,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在繪畫筆法和色彩方面,這幅畫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傳統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運用於人物外形輪廓、衣紋處理和樹草等植物的表現上,而西方傳統繪畫強調的透視關系、解剖比例、明暗關系等,在構圖、人物動態、肌肉表現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並直接用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徐悲鴻的首創,也是這幅作品另一頗為獨特之處。可以說,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中將中西兩大傳統技法有機地融會貫通成一體,獨創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
Ⅲ 中國書法家名單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
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
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
2、李志敏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民法學家,北京大學燕園書畫協會(北京大學書畫協會前身)首任會長。
早年求學於武昌藝專,學習書法、繪畫,後專攻書法,是我國當代草書大家、書法理論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藝委會副主任、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
精研文史,擅長真草隸和藝術理論,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書論》、《草論》。是「引碑入草」的理論首創者和實踐開創者。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有當代草書」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譽。
在20世紀書壇,李志敏是具有代表性和學術研究價值的書法大家。與其他書家相比,其不僅在當代書法史上,開創了引碑入草新路,填補了20世紀狂草史空白,促進了當代書法理論的發展;
而且在國際書法交流史上,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的他,也以無出其右的外語優勢和博大深邃的國際視野,開改革開放時代書法藝術交流之先河,推動了中國書法在世界上的傳播。
3、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
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
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集》 四卷。
4、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唐安鄉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 ;
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
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5、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後,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
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人」,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
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志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虞世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蔡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渭
Ⅳ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是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有:
1、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顏真卿
顏真卿唐代名臣、書法家,其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代表作有《顏氏家廟碑》。
3、米芾
米芾,北宋書法家,其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1]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4、趙孟頫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博學多才,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5、王鐸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王鐸的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
6、吳昌碩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
7、於右任
於右任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同時也是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其代表作為《標准草書》。
8、李志敏
李志敏是我國當代草書大,、,他精研文史,擅長真草隸和藝術理論,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書論》、《草論》,是「引碑入草」的理論首創者和實踐開創者。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有當代草書」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譽,與林散之並稱「當代草聖」。
9、趙佶
宋徽宗趙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其代表作有《草書千字文》。
10、張旭
張旭以草書著名,書法與懷素齊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其代表作有《古詩四帖》。
Ⅳ 張國華的名家點評
沈 鵬:中國書協顧問
(觀看北大書法研究生的畢業展時,走到國華作品前)這幅作品不錯,有氣勢,見功夫。
王 鏞:中央美院博導、著名書畫家
書法功底好,有才情,視覺形式不錯。
劉正成:著名書法家
國華書家湘西北桃源二張之一也。十年前某去湘西與會至也,猶如昨。今忽見國華斗方小字十數紙,嘆為傑構也。乙酉秋偶記一得,正成。
王岳川:北京大學博導
國華的書畫有現在這樣的才情和功底,今後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陳振濂:浙江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國華傳統基本功非常扎實,才情也很好。
陳 平:中央美院博導、著名畫家
(中央美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咱們班來了一個書法寫得好的學員。
沃興華:復旦大學博導、著名書法家
近幾年,張國華的書法進步很大,特別是大行草作品兼王鐸、徐渭之風格,有強烈的震撼力;小作品精到,有晉唐風韻,情趣盎然。
石 開:著名書法家
用筆用墨不錯,風格形式多樣,有才情。
曾來德:著名書法家
國華書法,才情、功夫、風格皆可觀。
徐 寒:著名書畫家、教授
書畫乃佳,為當今書壇佼佼者。
丘 挺:著名山水畫家
(在「山水精神高研班」上)國華的山水畫進步非常大,完全得益於他的書法功底和才情。
何滿宗:中國書協理事、湖南省書協主席
國華書法好,是湖南中青年書法家裡面的優秀人物。
李 立:著名金石書畫家
(觀看張國華書法長沙展時說)隸書「洞庭、長島」聯很精彩,有古人之風。
顏家龍:著名書法家
張國華的書法在中青年中是一流的,他對傳統的把握是比較深入的。
劉 墨:北大博士後、書畫家
國華是北大首屆書法研究生班的高手,他的書法的基本功以及才情都不錯。
陳羲明:中國書協理事
國華草書有林散之的挺勁,有三筆三跡高雅的氣韻,其線條蒼潤、老練、自然。
周祥林:著名書法家
既然桃花源可以引來高士,那麼不久的將來,桃花源會走出一位辛勤耕耘著自己書法園地的「武陵人」,你可以說他是顏真卿、米芾、徐渭、金農、王鐸,或者都不是,而是他自己。我們將拭目以待。
Ⅵ 北大著名書法家是哪位
王一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教委會副主任
張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楊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書法家
張振國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書畫研究會會長
Ⅶ 中國現代書法家前十名都有誰
1、啟功
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及國家博物館顧問等職。
啟功獨創了「啟體」書法,他的作品中無論條幅、冊頁、屏聯,都能表現出深遠的意境和優美的韻律。如今「啟體」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當代書法收藏和拍賣市場中的「硬通貨」。
啟功還提出了「黃金分割率」,對學習書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Ⅷ 徐悲鴻的介紹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1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Ⅸ 中國有哪些著名書法家
1、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2、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3、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4、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5、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