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台灣法院院長

台灣法院院長

發布時間: 2022-04-29 13:32:23

①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

② 楊仁壽的介紹

楊仁壽,1942年02月17日出生,中國台灣省屏東縣人,1964年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72年獲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曾任台「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廳長、民事廳廳長、副秘書長,桃園、板橋、高雄、台北等地方法院法官兼院長,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法官兼院長、台灣「高等法院」法官兼院長、「司法院秘書長」、「大法官」。2007年8月1日 ,時任台「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的楊仁壽,被調任為台「最高法院院長」。著作主要有《法學方法論》等。

③ 賴英照的介紹

賴英照,台灣地區前「司法院院長」、「司法院」大法官。1946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礁溪鄉,畢業於宜蘭農校之後,即先後完成「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與美國哈佛大學法律學碩士之學位修讀,繼而於1981年完成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之學位;深造回台後即師承美國證券法泰斗 Louis Loss,成為台灣著名財經法律學者,歷任「行政院副院長」、台灣省副省長。

④ 台灣王金平事件是什麼回事

王金平關說案,於2013年9月於台灣爆發的政治事件。9月6日,特偵組對外揭露,」法務部「前負責人曾勇夫在任內涉嫌接受王金平的「關說」(從中給人說好話),指示檢察官對立法機構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所涉案件的判決不再提出上訴,讓柯無罪脫身。其後,曾勇夫辭職,丑聞焦點指向王金平。
8日,馬英九召開記者會,措辭嚴厲地批評王涉嫌關說「是侵犯司法獨立最嚴重的一件事」,11日表示王金平已經不適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當日被撤銷黨籍。同日下午,王金平就司法關說事件造成社會紛擾向民眾致歉。國民黨對王金平假處分提抗告案,26日下午開庭 。台灣高等法院2013年9月30日裁定駁回抗告。

台灣《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認為,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已是盡人皆知,沒人能否認關說案背後存在的權力斗爭,張景為分析稱:「民主時代有多元力量,大家都在睜眼看著,因此重點不在於是不是政治斗爭,而在於斗爭的過程中,誰能夠掌握更充分的理由,誰更能占據合理性和正當性,誰能贏得更多的民意共鳴。」因此,在政治上一向謹小慎微的馬英九對王金平下重手,一定經過了縝密考慮,他的幕僚首先對「立法院」的重新選舉進行過沙盤推演,對王金平去職後,對「立法院」的掌控應該是有十足的把握。同時,通過批王金平干涉司法獨立獲取正當性、合理性,贏取民意支持。最後,通過下重手,展現從來沒有過的狠勁兒,也向公眾展現馬英九原來不是無能。
《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事件的核心症結是司法關說,靠私人關系走後門早為台灣社會所詬病。《聯合報》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則認為,任由司法關說影響社會風氣,造成民眾對司法喪失信賴,並非台灣之福。
評論還痛斥關說丑聞的重要當事人柯建銘。《中國時報》在社論中批評說,柯建銘「打死不認錯」,沒有一絲道歉或反省,還反咬馬英九當局,根本是是非錯亂。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完全無視柯建銘司法關說的事實,對其進行袒護,也是價值紊亂。

案件爭議

第一, 王金平涉嫌的關說,是一般性的關說還是馬英九所言干涉司法的關說,分歧在哪裡,紅線在哪裡;
第二, 馬英九是否涉嫌對「立法院院長」違法監聽的問題;
第三, 特偵組將監聽內容直接向「總統」報告,是否存在違法泄密的問題。
挺馬一方意見認為,不能再縱容將「關說」變為「關心」,這種和稀泥的做法,不能糊弄了事,必須釐清,否則百姓將做何種觀感?親綠陣營則抓住後兩個問題,猛攻是否違法監聽、是否泄密,但他們對是否涉及關說、干涉司法,避而不談。
這三個焦點背後,還隱藏著三個潛爭議:
第一, 整個事件,到底是為了維護司法獨立和正義,還是一樁精心設計的政治斗爭?
第二, 王金平在國民黨內是重量級人物,為何馬英九出手如此之重?而且在短時間內展現如此決絕的處理態度,不留迴旋餘地?這等於是和王金平做了最後攤牌。
第三, 如果王金平因此下台,「立法院」會比王金平在任時更好嗎?

⑤ 黃尊秋的介紹

黃尊秋,台灣彰化人。歷任高雄地主法院庭長,澎湖地方法院、台東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庭長,台灣「監察院」監察委員、副院長。是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常委。1923年12月5日出生,台灣省彰化縣(一說南投縣)人。國民黨籍。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中央警官學校畢業,司法官訓察所第1期、革命實踐研究院黨政班第28期和戰地政務研究班第46期結業。

⑥ 台灣的議長是個什麼樣的官職

在台灣議長叫立法院院長,現任王金平。是立法院的首長,由立法委員相互提名、投票後選舉產生。有督導監管立法院各委員會,維持立法院開會秩序及處理議事之責,並負責主持召集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台灣下轄縣市級也有議會,設有議長職務。鄉鎮級的地方議會叫「代表會」,議長叫「代表會主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⑦ 台灣高等法院的歷史沿革

台灣高等法院 的前身應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台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台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台北,並於台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然由於依該職制審判僅一審且為終審, 因此台灣總督府法院僅是台北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並無高等法院之設。
1896年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改采三級三審制,於該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稱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可視為本院之濫觴。本院首任院長為高野孟矩,當時又因無適當處所設置院舍,故暫借大稻埕之一民屋辦公。
1898年7月19日總督府改正「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後,廢止高等法院,改采二級二審制,僅余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種,因此,組織法上暫無以高等法院為名的法院。日本本土前此雖亦曾有名為「臨時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審判機關,但當時系以「裁判所」稱法院,上開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慣用之「裁判所」以稱呼審判機關,乃是因為當時台灣實行軍政,統治者又不願逕以「軍事法庭」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以迄現今,因此台灣審判機關意外地早就以「法院」為名,與同樣繼承歐陸及日本而其後由國府帶入的中國審判系統正好相同。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台灣司法制度再度改革,台灣總督府法院於斯時仿效朝鮮之三審制,採取二級三審制,將覆審法院廢止,重新設立高等法院,又將高等法院分為覆審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為當時台灣的終審法院。
1927年台灣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單獨部及合議部,惟本院組織仍未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位於文武町三丁目,原系徵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棟,同時供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辦公,至1929年始動工改建,1934年4月,建築落成,是一棟三層鋼筋水泥大廈,高度僅次於總督府建築,同年遷入辦公,該建築即今司法大廈。
1943年,因二次大戰戰局吃緊,日本政府為求減輕法院負擔,將本土裁判所之戰時體制適用於台灣,對地方法院單獨部判決不服者得直接上訴於本院覆審部,再度成為二級二審制,該制行使至日治結束。計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共轄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別是台北及其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義支部與高雄地方法院。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府接收台灣,司法行政部派楊鵬為首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來台接收各級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完畢之後,正式將其全稱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 。
該院位在台北市,而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民、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均須由本院審理,因此台灣南部訴訟當事人咸感不便,故該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後,於1947年6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此為本院第一座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雲林縣以南及澎湖縣的案件。
1962年11月1日再成立第二座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台中縣以南、嘉義縣以北的案件。
1965年5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臨時庭轄花蓮縣及台東縣,1972年7月15日,本院更以花蓮臨時庭成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與臨時庭時期同。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廈完工,同年7月1日啟用,遷移法院法庭及檢察官偵查庭(當時院檢不分)至此。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轄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地方法院之第二審上訴、抗告案件及該地區屬於高等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同年5月1日,開始受理案件。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廈被「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跡。
2000年間因本院人員、審判業務俱增,「司法院」與「法務部」又增建第二辦公大廈,並於2004年3月落成啟用,其中的一半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廈僅余刑事庭,改稱刑事庭大廈。司法第二辦公大廈原編列總工程款十一億五千多萬元新台幣,由高院編列三分之二、法務部負擔三分之一。

⑧ 韓忠謨的履歷

韓忠謨教授1915年出生於安徽省休寧縣,1934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任江蘇省吳縣地方法院推事。1948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1950年獲耶魯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5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52年任台灣政府司法部部長機要秘書、主任秘書;後任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教授,法律學系主任,法律研究所所長,法學院院長。1975年任考試院銓敘部部長;1977年任司法院副院長;1979年任台灣大學教務長。1981年榮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1983年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兼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及副院長。1993年夏天逝世。

⑨ 現在台灣地區司法部門,監察部分與考試部門的負責人分別是誰

"考試院"--
"考試委員"19名。一兼任院長,一兼任副院長,任期六年。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內敘、保障、撫恤、退休;容及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俸、升遷、褒獎之法制事項。
"院長"姚嘉文,台灣彰化人,曾任民進黨主席。
"副院長"吳容明,台灣嘉義人。

"監察院"--
由監委29人組成,一兼任院長,一兼任副院長,任期六年。行使彈劾權、糾舉權及審計權。
(國親聯盟於立院程序委員會凍結監察人事案,導致目前監院正副院長與監委至今處於缺位狀態。)

"司法院"--
司法院共有大法官15名,一兼院長、一兼副院長,負責統一解釋憲法、法律及命令等。
"院長"賴英照,台灣宜蘭縣人,曾任台灣省政府副省長 ,"行政院"副院長。

⑩ 現在台灣最高法院院長是誰

楊鼎章,2012/2/15日就任至今。

熱點內容
屬於經濟法有 發布:2025-02-11 08:58:02 瀏覽:233
史法治 發布:2025-02-11 08:31:41 瀏覽:204
南寧鐵路運輸法院 發布:2025-02-11 08:30:53 瀏覽:271
跳槽自己開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07:59:36 瀏覽:669
應建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 發布:2025-02-11 07:45:33 瀏覽:958
食品安全規章制度銷售 發布:2025-02-11 07:36:23 瀏覽:518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2-11 07:21:27 瀏覽:850
微法院繳費 發布:2025-02-11 06:50:45 瀏覽:819
侵佔罪是刑法多少條 發布:2025-02-11 06:49:55 瀏覽:886
新舊工傷保險條例區別 發布:2025-02-11 06:33:54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