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層法官劉黎
『壹』 2015年法治勛章是啥樣
今年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設立1周年,也是全國普法宣傳周年。此次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以國家憲法日宣傳為重心,評出的獲獎人均是全方位詮釋憲法至上精神、在實踐中維護憲法尊嚴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表率。據了解,為適應傳媒形勢變化,活動主辦方特意為入選的候選人打造了電影品質的90秒宣傳片,並製作了肖像漫畫。目前,宣傳片在中央電視台及各大網站展播後收獲良好反響。
當選2015年度法治人物的還有: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人大主席李竹奎、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主任張世峰、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奧運村法庭代庭長劉黎、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編委高級記者湯計、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巫昌禎、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彭少勇、法律援助律師馬蘭、騰格里沙漠守護者《新京報》首席攝影記者陳傑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群體、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人民調解員馬善祥。2014年底到2015年在法治工作崗位上犧牲的逝者群體獲評2015年度致敬英雄,其中頒獎禮年度致敬英雄代表還有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黨組成員、副院長、高級法官鄒碧華,湖南省新田縣人民檢察院原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陳運周。另外,天津市西青區義務普法員陳萬宏、河北省懷來縣司法局宣教股股長李芳、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義務普法員潘恆球、廣東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律師)伍思揚、北京市昌平區司法局副處級調研員邢建平5位基層普法工作者也代表普法工作者群體獲評年度致敬人物。
此次活動由中央電視台、全國普法辦、司法部主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協辦。
『貳』 為什麼明星出事大多數都是去朝陽法院
很好解釋,一般都是原告就被告原則,被告住哪就告哪,只能說明星們住朝陽區多。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成立於1952年12月1日,前身是北京市東郊區人民法院。法院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甲2號,主要受理轄區內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及執行案件。
所獲榮譽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榮獲全國優秀法院、全國法院刑事審判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法院民商審判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法院司法警察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法院黨建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中國知識產權審判基層示範法院、司法公開示範法院、北京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北京市模範法院、北京市先進法院等榮譽稱號,並涌現出一等功集體2個,一等功個人3人,以及中國十佳人民法庭、全國優秀人民法庭雙橋人民法庭、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法官十傑、全國模範法官鍾蔚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全國模範法官、最美基層法官劉黎,全國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幹警、全國法院辦案標兵臧德勝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
『叄』 政法幹警考試限制藏漢雙語專業,我是旅遊管理(藏漢雙語)專業報名時通過了,筆試也過了,資格復審時能過
推進雙語法律人才培訓促進民族地區法治建設
我國政法系統首套藏漢雙語法律培訓教材編譯出版
本報記者 徐愛龍
「藏漢雙語法律培訓系列教材」出版座談會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由一批具有較高法律素養、通曉藏漢雙語的專家學者歷時一年多時間編寫的《憲法教程》《刑法教程》《民法教程》等10本教材正式出版發行。
這是我國政法系統首套藏漢雙語法律培訓教材,首次用藏語文系統精煉地對我國現行法律體系進行了准確闡釋,填補了法律培訓教材缺乏藏漢雙語的空白,打通了藏漢雙語法律人才培養的制約瓶頸。
我國政法系統首套藏漢雙語法律培訓教材
夏河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審判員、「全國最美基層法官」稱號獲得者才讓旺傑在實踐中發現:當地80%的案件當事人是藏族群眾,由於漢語普及率低,他們參加訴訟必須請翻譯。然而,翻譯人員雖然懂漢藏雙語,但卻不懂法律,在翻譯時常常出錯,不僅影響交流,更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證據的判斷。
於是,才讓旺傑改用藏漢雙語開庭審理或主持調解,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強了藏族群眾對法官的信任。但隨著雙語審判的深入,才讓旺傑發現,大量司法解釋沒有藏語譯本,用藏語寫成的法律書籍也十分匱乏,許多專業術語和法律條文難以統一和准確地翻譯。不同人作出不同的解釋,常常讓當事人摸不著頭腦。
根據我國憲法和三大訴訟法,許多案件庭審時需要同步口譯為藏語,判決書需要翻譯成藏文,然而,整個甘南藏族自治州的8個縣市中,能寫藏文判決書的法官只有7名,平均每個縣不到1名。長期以來,藏族法官司法能力的提升,僅僅依靠少數資深法官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手把手的傳授,始終處於專題講座、短期培訓等單一、低層次的運行狀態,導致語言翻譯、法律知識等基礎能力培訓一直無法得到有效開展。而藏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需要一大批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中國法律精神、法治精神的高素質法官。
為了加強「雙語」司法人才的培養,去年11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推進民族地區雙語法官培養培訓工作改革試行方案》,確定了關於雙語培訓工作的24項具體改革任務,要求相關單位和部門從加強民族團結、推動國家法律在民族地區正確實施的高度,充分認識推動「雙語」司法人才培訓工作的重大意義,堅持立足甘肅多民族的省情特點,統籌謀劃、整合資源、加強協作、扎實推進,努力做好雙語培訓工作。
落戶在我省舟曲的少數民族法官培訓基地承擔起了「雙語」人才培養的重任。同時,省委政法委牽頭,省高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聯合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少數民族地區政法幹警雙語培訓工作的意見》;協調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建立漢蒙、漢哈雙語人才省際合作培養機制。
然而在培訓過程中,缺乏專業、實用、系統、規范的培訓教材,成為藏漢雙語人才培養的最大制約。為此,省高院通過積極向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匯報,取得了多方面的支持,決定編撰一整套藏漢雙語法律培訓系列教材。
2013年,經省委政法委研究決定,正式成立了甘肅政法系統藏漢雙語法律人才培訓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編委會聯合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西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高校的雙語專家教授,同時邀請四川、雲南、甘肅、西藏、青海五省司法部門藏漢雙語專家,堅持以專業性、規范性、實用性、系統性相統一為原則,分門別類,科學設置編寫組,全面展開教材編寫工作。計劃於2018年底前編撰完成一整套、共33本藏漢雙語法律培訓教材,內容包括了當前法學理論與實務的主幹課程,還有專門針對藏族習俗、習慣、法律文化的輔助性資料。
經過歷時一年多的緊張編寫,《憲法教程》《刑法教程》《民法教程》《刑事訴訟法教程》《民事訴訟法教程》《特殊權益保護法教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教程》《民族區域自治法教程》《治安管理處罰法教程》《婚姻法教程》等10部教材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徹底打通雙語法律人才培養制約瓶頸
「藏漢雙語法律培訓系列教材」立足雙語法律人才教育培訓的規律和特點,本著「理論適度夠用,突出實務能力的培養」要求,首次用藏語文系統、精煉地對我國現行法律體系進行准確闡釋,填補了目前藏區尚無雙語法律培訓教材的空白。
這是一套實用的工具書,針對司法工作實際,突出實務需要,將立案、民事、刑事、審判監督、執行等工作全面涵蓋,通過引用藏區法院審判案例、指導性案例,採取以案說法,以法明理的形式,做到了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但為法律條文提供了一個全面而規范的藏語翻譯標准,改變了以往漢藏翻譯因人而異、因理解而異、因語境而異的混亂現狀,為康巴、安多、拉薩三大語系間政法幹警提供了標准、全面、無交流障礙的藏語法律入門讀本,也為統一司法尺度、充分釋法明理、實現司法公正提供了先進的司法理念和精確的法律准繩。
這也是一套專業的宣傳手冊,在全面介紹我國法律體系的同時,還涵蓋了黨和國家在司法改革、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理論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藏族歷史、藏族民俗等內容,為藏區群眾提供了一個最全面、最簡便、最通俗易懂的普法、學法、用法讀物,不但能滿足藏族同胞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而且也能有效增進藏族群眾對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的理解和認同,進而提升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主動性。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專門出席了座談會,對「藏漢雙語法律培訓系列教材」的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套教材填補了目前藏語地區政法幹警還沒有『雙語』培訓教材的空白,必將在加強民族法官培訓、提高藏族聚居區法院司法水平、保障藏族聚居區群眾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表示,編譯出版「藏漢雙語法律培訓教材」,雖然只是民族地區法治建設進程中邁出的一小步,卻為提高司法效率、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促進國家法律在民族地區的正確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
來自基層的法官代表才旺讓傑說,這套系統的培訓教材,為徹底提升我國藏漢雙語人才司法能力奠定了基礎。藏漢雙語系列法律教材的出版發行,不僅可以提升藏區法律培訓層次,改善藏區政法幹警的司法能力、翻譯能力,而且為實現藏區繁榮穩定,和諧發展這個偉大的夢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實的智力支持。
據了解,省高院將按計劃啟動後續23部政法系統藏漢雙語法律人才培訓教材的編撰,另一方面將依託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積極聯合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民族出版社以及甘、青、川、藏、滇五省區藏區民族高校藏學專家和政法系統實務界雙語法律人才,著手開展對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漢藏對照規范翻譯工作。
『肆』 基層法官與基層公務員的12個區別
1.誰的入職門檻更不易跨?
要想成為一名普通公務員,擺在你面前的只有一道門檻,就是公務員考試,如果你足夠有實力,運氣也不錯,「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並非難事。而你要想成為一名法官,橫亘在你面前的卻有兩道門檻,你既要通過被譽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又要通過「中國第一考」的公務員考試,這兩道門檻往往會把一個正常的人蹂躪地苦不堪言,說句實話,成為一名法官比中國足球贏一場都難,因此,凡是考進法院成為法官的同志其實力都不可小覷。
2.誰的任命程序更高大上?
作為一名審判員,需由本院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這相當於同級政府部門主官的任免程序,而且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3.工作壓力不同
普通公務員絕非「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那麼輕松愜意,加班寫材料、加班下鄉、加班籌備會議,這個早已褪掉光鮮外衣的鐵飯碗只有公務員自己知道有多沉重。如果說普通公務員「壓力是多的」,那法官更是「壓力山大」,如果說普通公務員的工作會時常下起暴雨,那訴訟案件就如同那湍流不息的河水,抽刀斷水水更流,只會借雨水漲船高。以一個法官平均一年辦200件案子計算,平均不到2天就要辦結一起案件,所以,作為法官,絕對不能愚公移山,只能力劈華山。
4.個體性格不同。
如果將普通公務員的性格比喻為一個圓形。而法官的性格則是一個多邊形,內圓外方,在接待當事人時,要像劉備一樣溫和而有耐心,春風化雨從而定紛止爭。而在法律和證據之前,又要像張飛一樣稜角分明,堅持原則,據理力爭,決不讓步。
5.個體長相不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你要辨識出誰是普通公務員則難入登天。而當你看到一個人整日目光凝重暗淡、眼袋發黑下垂、眉間川字凸顯、頭頂金光乍現,有著四十歲的年齡五十歲的面相,長得最著急的那個人很可能就是法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6.接觸人群不同
普通公務員所面對的人群中公務員和群眾各佔一半,當然基層鄉鎮機關、扶貧、民政等單位公務員要接觸更多的群眾。反觀法官,特別是民事法官,所接觸的是清一色的普通群眾,而且要麼是怒火中燒的原告,要麼是怏怏不服的被告,法官深處矛盾的漩渦之中稍有不慎便會成為標盤上的圓心。
7.健康狀況不同
如果說普通公務員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法官的健康狀況則更為堪憂。大多數法官,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6小時左右,由於常年坐著開庭、調解、寫判決,勁椎病、腰椎病這兩個小夥伴與法官關系最好,除此之外,很多法官還與冠心病、糖尿病、腎結石等疾病保持重要夥伴關系。
8.價值感受不同
普通公務員在寫好一份重要材料、組織了一次重要會議、引進了一個重要項目時成就感自然很是強烈。而法官的成就感則源於一起起犯罪的打擊、一個個矛盾的化解,源於正義的實現和公正的彰顯,法官通常都不苟言笑,但你看到他突然笑了,肯定是當事人冰釋前嫌了,在那個時候,法官的成就感、價值感那是杠杠的。
9.技術層面不同
從職業特點來看,法官屬於技術類公務員,這種技術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和醫生一樣要針對不同的案情對症下葯,並會隨著法官從業時間的不斷延續而日益精湛。在法律適用、證據認定上技術更為嫻熟的法官其辦案質效更高,法官也因為其技術能力不同而有法官等級之劃分。
10.職業風險不同
相較普通公務員,法官的職業風險不是一般的高。疾病隱患帶來的職業風險暫且不論,在辦案實踐中,刑事法官被打擊報復、民事法官被威脅傷害、執行法官遭遇暴力侵襲常常見於報端,甚至不乏有法官犧牲在工作崗位上,法官的職業風險固然不能和警察相比,但也是風險四伏。
11.承擔責任不同。
普通公務員職位越高責任越大,工作失誤會被問責。由於工作性質不同,任何一名普通法官都需要對自己所承辦的案件承擔錯案問責制和終身負責制,一名法官在崗期間要辦理數千件案件,不可能每件案件都辦的堅如磐石,但如果錯案發生,很可能一不小心毀掉一世英名,真可謂是如履薄冰。
12.廉政要求不同
古語雲,民不畏我嚴而畏我不廉。法官作為特殊群體,除了嚴格遵守普通公務員必須遵守的「一準則、兩條例」等各項廉政行為要求之外,還應遵守《法官法》、法官職業道德、「五個嚴禁」等針對法官群體所特有的廉政行為規范,同時,媒體對於法官的監督力度相比普通公務員更強。身正不懼影斜,法官務必慎獨自律,方能使自己所承辦的案件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真正考驗。
『伍』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有姓曹的
這種情況可以到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找人咨詢。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成立於1952年12月1日,前身是北京市東郊區人民法院。法院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甲2號,主要受理轄區內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及執行案件。2014年,全院共有人員708人,正式在編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佔98.1%,其中博士5人,碩士323人,佔57.4%。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榮獲全國優秀法院、全國法院刑事審判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法院民商審判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法院司法警察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法院黨建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中國知識產權審判基層示範法院、司法公開示範法院、北京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北京市模範法院、北京市先進法院等榮譽稱號,並涌現出一等功集體2個,一等功個人3人,以及中國十佳人民法庭、全國優秀人民法庭雙橋人民法庭、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法官十傑、全國模範法官鍾蔚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模範法官、最美基層法官劉黎,全國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幹警、全國法院辦案標兵臧德勝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
『陸』 如何有效緩解基層法官的壓力
法官,一個偉大而神聖的職業,令多少人羨慕不已。然而,在這耀眼的光環之下,法官需要承受難以忍受的壓力,是旁觀者無法體會到的。
如今,人們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大量矛盾糾紛走進法院,進入訴訟程序。如離婚糾紛、相鄰糾紛、新型疑難案件等反映的社會矛盾大量湧入法院,案多人少,法官辦案壓力倍增。法官不單純地只是辦好案,同時還要參加各類會議、政治學習、業務學習等活動,繁重的工作量使得法官的心理和身體都不堪負重。涉訴信訪形勢嚴峻,當事人動輒赴京上訪,給承辦法官增加無形壓力。為化解社會矛盾、提高辦案質量、避免錯案發生,法院也不斷出台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法官的工作如走鋼絲,稍不留神就有被扣上「錯案」、「上訴」、「上訪」的頭盔,並直接與經濟掛鉤。
第一,准確定性何為「錯案」。案件出現信訪苗頭不能與錯案劃上等號。在現行法律框架下,上訪、上訴也是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承辦法官在案件審理中做好當事人息訴罷訪的工作是無可厚非的,但不應對個人追究錯案的責任。
第二,司法活動要權責一致,不能只追究案件具體承辦人的責任。因為對一個具體案件來講,承辦法官只是案件的具體承辦人,不一定是案件的決定人。特別是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是合議庭在審理案件,相應的應由合議庭對案件結果負責,而非案件承辦個人來擔責。如果法官的工作得不到組織內部的理解與支持,其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第三,鼓勵法官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業務素質水平,並提高自身修養。
第四,定期做心理和身體方面的檢查。因法官長期從事伏案的腦力工作,有可能患上憂鬱症、頸椎病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以防老來終生遺憾。
第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外出旅遊,轉移工作上帶來的不良情緒,不僅陶冶了情操,也為繁重的審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組織應多給法官分憂,盡可能提供優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他們能安心無憂地投入工作。
『柒』 如何提升基層法官的調研水平
□李悅 基層法院應堅持「圍繞審判搞調研、搞好調研促審判」工作思路,緊扣法院司法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組織全院幹警特別是青年幹警開展調研,實現了司法調研工作的承前啟後與薪火相傳。 一、強化組織領導,激發調研工作群體活力 完善調研工作領導機制。堅持調研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斷強化調研工作領導,成立了以院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堅持調研工作「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形成一級抓一級、人人有指標、個個有責任、上下齊抓共管的調研工作格局。加強調研工作隊伍建設。注重發揮辦公室在調研工作中承上啟下、統籌協調的引領作用。完善調研工作網路,把各部門優秀青年幹警確定為兼職調研員,充分發揮青年調研骨乾的能人效應。注重加強調研隊伍梯隊建設,把培養青年調研人才作為首要任務,推行青年法官導師制,對青年幹警一對一傳幫帶,成立青年法學研究會,多途徑、全方位地培養和提升青年幹警的調研能力,努力使審判經驗得以傳承,司法理論得以驗證,實踐成果得以升華。發揮領導帶頭垂範作用。為引領和激發青年幹警重視調研、參與調研,院領導身體力行,帶頭撰寫調研文章。 二、嚴格考核獎懲,完善調研工作激勵機制 建立調研工作崗位責任制。把調研工作實績納入部門和幹警特別是青年幹警的整體司法能力考評范圍,每年年初制定出台實施意見,將全院調研工作任務分解到各部門,重點給青年幹警壓擔子。實行調研工作與審判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督查考核,堅持調研工作「一票否決」制,將完成調研任務作為青年幹警獎勵提拔的先決條件,凡沒有完成的,不得參加年終評先評優和晉職晉級。是建立調研工作通報督促制。院辦公室明確專人,負責對每個部門和每位幹警的調研成果進行登記,每季度對各項調研徵稿任務、臨時調研活動、重點調研課題、案例編報任務的完成情況,在全院考評通報一次,著力在全院幹警尤其是青年幹警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調研氛圍。建立調研工作考核獎勵制。為激發幹警的調研熱情,專門制定出台獎勵措施,根據刊用情況給予幹警不同層次的獎勵。對在核心期刊上登載學術論文或調研文章的作者,分別給予重獎,放大激勵效應。 三、突出工作重點,提升調研工作整體水平 依託審判實踐開展調研。組織青年幹警充分利用審判實踐挖掘調研題材,針對審判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調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對策建議,努力通過調研培養一批精法律、善思考、會研究的青年幹警,推動其審判能力與調研水平同步提高。突出做好案例編報工作。引導青年幹警把做好案例編報作為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切實提高青年幹警的案例編報質量,努力打造精品案例、品牌案例。對具有新穎性、典型性或重大指導意義的個案,分管院長在簽發裁判文書前,及時推薦納入典型案例備選庫。對備選典型案例,由分管院長召集案件承辦部門負責人、合議庭人員和相關青年調研骨幹集體研討,必要時提交審委會研究。 (本文作者系建湖縣法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