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大法官回憶錄

美國大法官回憶錄

發布時間: 2022-04-30 22:41:43

㈠ 芬妮·希爾回憶錄的內容提要

《芬妮·希爾回憶錄》是作者約翰·克萊蘭德在倫敦的一家債務人監獄中寫作出來的。小說的故事情節是:一個15歲的鄉村女孤兒,來到了倫敦,並希望找到一份家庭保姆的工作,但是等待她的卻是一份妓女的工作,小說描述的就是芬妮在妓院中的性體驗以及她的觀察。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和妓院老闆一起工作,這位妓院老闆希望把芬妮培養成一名性感的女子。那些主張應該把該小說視為禁書的人,在大約2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都在抱怨說該書的內容中包含著眾多的異性戀和女子同性戀性行為以及女性手淫、性虐待和窺淫癖等情節描寫。對於該小說,具有代表性的批評意見,是美國最高法院的克拉克·C·托馬斯法官於1966年所觀察到的這一一種觀點:
在小說中的每一個性描寫情節中,都會具體而微地描寫個體裸露的身體,而且,通常還會具體而生動地描述性活動期間以及之後個體的性器官在反應、狀況、形狀、大小以及顏色上的變化。
這一批評觀點忽視了該小說中多數情節中的語言都是經過修飾和比喻性的這一事實,正如克雷蘭德所指出的,小說中經常會用諸如「引擎」、「挑戰者」、「機器」以及「溫柔鄉」、「深淵」和「傷口」等比喻性的詞來指稱性器官。盡管該小說或許「必然是一本能夠引起不同情慾的指南書」,但作者卻是以一種幽默的形式將之表達了出來。作者在小說中並沒有使用通常被認為是「淫穢」的「四字母粗俗下流」詞,盡管他的確也直接使用了諸如「處女膜」和「玷污」等這樣一些詞語。人們通常還會指責該小說中包含著崇拜男子陽剛之氣的含義,其證據是:小說在描寫芬妮和她的第一個情人查爾斯之間的性行為時,是這樣寫的:
一個最為象牙白的柱子,其間覆蓋著美麗的藍色帷幕,而且還戴擁有一個完全裸露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朱紅色的頂部:這世界上最堅硬或堅挺的號角;同時也是世界上觸摸起來最光滑或最美好的絲絨……還有一對圓潤的球,既可以從裡面把玩它們,又可以承受來自外部的所有壓力——但必須是最溫柔的壓力。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主人公芬妮在經歷了眾多的性行為之後,離開了自己的罪惡生活,和查爾斯結婚了。作者通過芬妮的觀察向讀者介紹說:「就這樣,我終於找到了停靠的港灣,在美德的胸懷中,我收獲了這唯一沒有腐壞的甜美果實:回首我所經歷過的墮落日子,那些別有用心的花言巧語比起如今純真的無上喜悅,我不禁同情起那些一心追求感官享樂的人,哪怕僅僅是從品味上來看,他們也無法感受到「貞德」的魅力——它是「快感」最好的朋友,也是「墮落」最大的敵人。(摘自譯言古登堡計劃出品 《芬妮·希爾:歡場女子回憶錄》)

㈡ 美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水門事件-----是怎麼回事對當時有什麼影響

水門事件(Watergate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美國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1968年11月55歲的副總統尼克松(RichardMilhousNixon)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HubertHumphrey),當選美國總統

1970年7月23日尼克松批准一項計劃,同意美國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以及其他一些情報機構大量擴大在國內的情報收集工作。後來經過重新考慮,他取消了該計劃

1971年6月13日《紐約時報》開始登載來自美國國防部的文件——國防部在越南戰爭中的秘史。《華盛頓郵報》很快也跟進報道

1971年9月9日專事竊聽與盜取政敵文件的白宮「鉛管工人小組」(PlumbersUnit),從丹尼爾·埃爾斯伯格(DanielEllsberg)的精神病醫生處盜竊資料。埃爾斯伯格是國防部前官員,正是他將國防部的秘密文件透露給媒體

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凌晨2點30分在當場遭警方逮捕

1972年6月19日《華盛頓郵報》消息,一名共和黨安全官員涉嫌水門大廈事件。但美國前司法部部長約翰·米歇爾(JohnMitchell)否認與此次水門大廈竊聽有任何瓜葛,尼克松連任成功,此人功不可沒

1972年8月1日《華盛頓郵報》報道,參與水門大廈事件的一名案犯的銀行賬號上,有一筆2.5萬馬克的現金款項,很顯然來自尼克松的競選團隊

1972年9月29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約翰·米歇爾在擔任美國司法部部長期間,掌握一筆秘密的共和黨助選基金,廣泛收集對民主黨不利的情報

1972年10月10日《華盛頓郵報》消息,FBI承認,水門大廈強行潛入事件,實際上來自於一次大規模的政治間諜以及破壞行動,背後的操縱方就是為了讓尼克松再次當選的勢力

1972年11月11日尼克松以壓倒性優勢連任美國總統,他贏得了大約60%的支持選票

1973年1月30日尼克松的前助手李迪(G.GordonLiddy)和詹姆斯·麥考特(JamesW.McCordJr),被控策劃水門事件、盜竊以及竊聽罪名成立。其他人也被不同定罪

1973年4月30日尼克松的主要助手霍爾德曼(H.R.Halde-man)和埃爾利·希曼(JohnEhrlichman),以及司法部長克萊因·戴恩斯特(RichardKleindienst)因為涉嫌丑聞辭職。白宮顧問約翰·迪恩(JohnDean)被解僱

1973年5月18日參議院水門事件委員會開始舉行電視聽證。新司法部部長埃利奧特·李察德森(ElliotRichardson)任命考克斯(ArchibaldCox)為司法部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

1973年6月3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約翰·迪恩告知「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尼克松總統與他就如何掩蓋水門一事,討論過不下35次

1973年6月13日《華盛頓郵報》消息,「水門事件」檢察官發現一份埃爾利·希曼的講話備忘錄,其中記載有潛入埃爾斯伯格的精神醫生診所的計劃細節

1973年7月13日總統辦公室前主任亞歷山大·布特菲爾德(AlexanderButterfield)在國會作證時說,自1971年開始,尼克松就要求他將辦公室內進行的所有對話以及電話進行錄音

1973年7月23日尼克松拒絕將錄音記錄交給「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或特別檢察官

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的屠殺」:尼克松剔除了考克斯,而且清洗了特別檢察官辦公室。司法部長李察德森和副部長威廉·魯克爾斯豪斯(WilliamD.Ruckelshaus)辭職。國會方面也遭遇壓力1973年11月17日尼克松宣布,「我並非惡棍,」他堅持稱自己在「水門事件」中是清白的

1973年12月7日一份提交調查機構的磁帶中出現長18.5分鍾的空白,白宮對此無法解釋。辦公室主任AlexanderHaig的解釋是,有「惡勢力」強制抹去了這部分內容

1974年4月30日白宮將1200多頁的錄音編輯稿交給了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但該委員會堅持,錄音帶原件必須交出

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以不記名方式裁決,尼克松總統必須交出錄音記錄,其中應包括64次對話錄音。此外,高院還拒絕了總統申請特權的要求

1974年7月27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第一次彈劾,指責總統妨礙司法公正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成為第一位在任上辭職的美國總統。副總統福特宣誓接任美國總統。隨後福特發表書面報告,就「水門事件」中針對尼克松的全部指控道歉

㈢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生平事跡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生於俄國聖彼德堡Saint Petersburg一個富裕而顯赫的貴族家庭。納博科夫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Vladimir Dmitrievich Nabokov是一名自由派律師、政治家和記者。與他的母親埃琳娜·伊凡諾芙娜Elena Ivanovna née Rukavishnikova共育有五個子女。納博科夫的堂兄弟還包括了作曲家尼古拉·納博科夫Nicolas Nabokov
納博科夫是家中的長子,他的童年在聖彼得堡度過。納博科夫的家庭里使用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波科夫在孩提時就能講三種語言。但是讓他愛國的父親懊惱的是,納博科夫在學會俄語之前,就能閱讀和拼寫英語了。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納博科夫一家乘船離開俄國,前往克里米亞Crimea。他的父親成為了克里米亞的司法部長。在朋友家中暫住了18個月後,克里米亞的白軍起義失敗。於是納博科夫一家離開克里米亞前往歐洲西部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 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在英國,納博科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名學生,主修動物學,還學習了斯拉夫語和羅曼語。
1922年,納博科夫遷往柏林與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拳擊等維生。1923年,納博科夫接受劍橋法文與俄文學位,並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寫作,獲得了一些詩人與作家應有的名譽。
1922年,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制主義份子刺殺,原因是他盡力掩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Pavel Milyukov,一位擁護憲法的在野黨領袖。這一關於錯誤認知而導致誤殺的情節, 反反復復出現於作者的尤其是當角色因為誤解而被暴力殺害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席德被錯認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殺。
1923年,納博科夫母親與妹妹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恤金。而納博科夫繼續留在柏林。在1922年時,斯維特拉娜西Svetlana Siewert曾與納博科夫訂婚,但在1923年初卻又撕毀婚約。因為她的父母認為納博科夫不能照料好她。1923年5月8日,納博科夫於柏林一個慈善化裝舞會上,邂逅了猶太律師之女薇拉Vera Slonim,兩人在1925年於柏林成婚。1934年他們的兒子德米特里Dmitri出世。1936年,因為越來越重的反猶氛圍,維拉丟掉了她的工作。1937年,納博科夫與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漸蔓延的納粹禍亂。1940年5月,納博科夫一家為了躲避了納粹軍,乘珊普倫Champlain號渡輪前往美國。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納博科夫出版小說《王、後、傑克》、《聖誕故事》、《防守》、《眼睛》、《榮譽》、《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1941年抵達美國後,納博科夫一家居住在曼哈頓島。而納博科夫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10月,他遇到了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很快,納博科夫與威爾遜成為密友,威爾遜還為他推薦了編輯的工作。之後,納博科夫轉到紐約博物館工作。1942年,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每周三於威斯利學院教授俄文。1941-1942年期間,納博科夫一家遷於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鎮Wellesley, Massachusetts暫住。1942年9月,他們搬到劍橋,並在那裡定居,直到1948年6月。通過美國巡迴演講,1944-45年納博科夫曾作為俄語教授回到過韋爾斯利。1945年,納博科夫與薇拉成為美國公民。1948年,任康奈爾大學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他在康奈爾的學生金斯伯格成為了後來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期間,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志》、《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納博科夫在每年夏天在附近山脈進行的「收集蝴蝶之旅」時寫出了《洛麗塔》。他的妻子維拉充當了「他的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書目編制人、經紀人、業務經理、法律顧問、助理和司機」當納博科夫試圖燒毀未完成的草稿時,是維拉攔住了他。納博科夫稱維拉是他一生所見過的最好的女人。
1952年,納博科夫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1953年6月,納博科夫和他的家人去了俄勒岡州亞什蘭鎮Ashland, Oregon,並在米德街Meade Street租了一套房子。期間他完成了洛麗塔,開始寫作小說普寧。1953年10月1日,他和他的家人返回紐約伊薩卡島Ithaca, New York。後來他在那裡教授年輕的作家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
1955年,《洛麗塔》遭四家美國出版社拒絕後,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 《洛麗塔》獲得的巨大反響,使納博科夫有足夠的金錢回到歐洲,獻身於寫作事業。
1961年10月1日,他和維拉搬到瑞士蒙特勒Montreux的蒙特勒皇宮酒店直至他生命完結。
1977年,納博科夫在洛桑患嚴重支氣管充血,同年7月2日,納博科夫在家人的陪伴下病逝。他的遺體火化後埋葬在克拉倫斯的公墓。

㈣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水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水門事件從一起竊聽案到挑戰美國憲法權威,總統最終遭到彈劾,成為美國歷史上政治丑聞事件之一。

這起事件的主角是中國的老朋友美國總統尼克松,尼克松在1968年美國大選中成功勝出,當上美國總統,在1972年訪問中國,使得兩國的關系得以破冰,慢慢走向正常化。



尼克松在當政期間政績卓著,結束了越南戰爭,使得美國從戰爭泥潭中脫身,也給了越南人民和平,與蘇聯簽定反彈道導彈條約,緩解了美蘇兩國關系,對世界局勢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他當了四年總統後,也就是1972年,美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大選,尼克松是很希望能夠得到連任的,為了這一目標,尼克松的競選團隊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他的法律顧問迪安跟他說想要贏得勝利,最好在對手民主黨的總部——華盛頓區的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以獲取民主黨競選策略的情報。

1972年6月17日晚上,尼克松競選團隊中的安全顧問麥科德帶著四個古巴非法移民跑到了水門大廈,不知道是由於資金不足還是因為不相信體制內的人,這種事情居然請了幾個非常不專業的古巴移民來做,這批散兵游勇在安裝竊聽器的過程中,被大樓保安和巡警當場抓獲,人贓俱獲。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講,在彈劾通過前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水門事件」中,尼克松想以一己私慾從根本上挑戰美國憲法的權威,但最終以總統不能將自己置於法律之上,維護了美國民主和三權分立制度劃上了句號。

㈤ 阿曼達·諾克斯的事件介紹

阿曼達·諾克斯,美國女大學生。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在義大利佩魯賈一所大學留學。因被指控在義大利留學期間殘忍殺害室友,而震驚義大利全國,被稱為「天使臉孔殺手」。2011年10月3日被無罪釋放,回到美國西雅圖後撰寫了回憶錄《waiting to be heard: A Memoir》,中文版書名是《等待傾聽--阿曼達·若克斯回憶錄》。

事發經過

2007年11月1日夜裡, 諾克斯的室友、來自英國的梅雷迪思·克爾徹遭性侵犯後被人割喉致死。11月3日,當接到報案的義大利佩魯賈市警察沖進21歲的女大學生梅雷迪思·克爾徹的房間中時,他們被眼前恐怖的景象驚呆了:梅雷迪思倒在自己的卧室中,四周的牆壁和地板上都濺滿了她的鮮血。為了防止這個恐怖的景象影響到其它辦案人員,當地警方負責人果斷下令封鎖了這間房子。

警方的調查

據梅雷迪思報案的室友羅曼妮·費奧梅娜聲稱,梅雷迪思是佩魯賈大學的一名英國留學生,生性開朗,深得同學的喜愛,但在案發前卻突然失蹤,卧室的門一直反鎖,她的手機也處於關機狀態。當地法醫盧卡·拉里的驗屍報告指出,梅雷迪思的遇害時間是在11月1日晚上10點到午夜,死亡的原因則很簡單:她被人用利刃割破了咽喉,並且在極端恐懼和無助的情況下流血致死。拉里說:梅雷迪思經歷了一個痛苦而緩慢的死亡。」驗屍報告還指出,梅雷迪思在死亡前還遭到多次鈍器的擊打,而兇手下手的手法也極其嫻熟,既割開她的喉嚨卻又沒有破壞動脈,最終使得梅雷迪思活生生地流血致死。

調查報告

根據佩魯賈警方的調查報告,梅雷迪思是在2007年9月份從英國赴佩魯賈大學學習的,在此期間,她還交了一位義大利男友西勒尼茲·吉阿科莫,而她的男友也同樣住在這棟房子中。在案發當晚,西勒尼茲與宿舍中的其它3名男生都不在學校,而是分別去了波爾圖和博羅尼亞等地;梅雷迪思的女舍友羅曼妮、 勞拉以及阿曼達·諾克斯也都分別有不在場證據。

監控錄像

而宿舍門口的監控錄像則顯示,在梅雷迪思被害當天的確沒有人出入,宿舍周圍的環境也說明沒有外來破壞的痕跡,梅雷迪思的舍友還指出,她雖然人緣很好但卻很傳統,一般只允許男友西勒尼茲在自己的房間中逗留,這樣的情況曾一度令佩魯賈警方陷入了破案的困難。

辦案人員的洞察

不過,一名經驗老到的辦案人員發現,梅雷迪思最要好的舍友阿曼達·諾克斯與她的男友拉法埃萊·索 萊西托在看到破門而入的武裝警察時居然驚呼「郵政人員來了」,神情顯得極度誇張做作,這引起了警方的懷疑。

口供消息

根據阿曼達和索萊西托的口供,他們在案發當天的下午1點曾最後一次見過梅雷迪思,之後阿曼達便到男友住處一直呆到第二天早上11點才返回。

就在警方緊密調查的同時,梅雷迪思的父親也從英國趕到佩魯賈,他向警方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索。梅雷迪思曾多次在電話中向父親抱怨,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阿曼達喜歡帶自己的男友回宿舍,並且經常用曖昧的話語挑逗梅雷迪思。而阿曼達平日為人非常圓滑,被同學們私下稱為「狡猾的諾克斯」。

這個線索更加堅定了警方的猜測,他們不再將搜索范圍局限於案發現場,而是在宿舍周圍數公里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排查。終於,一個有力的證據浮出了水面:在當晚離梅雷迪思宿舍1公里外的一個停車場的夜間錄像中出現了3個人的身影,其中一個赫然是聲稱在男友家從未出門的阿曼達和她的男友索萊西托!當這段錄像在阿曼達面前播放時,「狡猾的諾克斯」終於俯首認罪。 阿曼達供認稱,她與男友索萊西託交往已經一年多,兩人感情並不穩固,索萊西托喜歡追求刺激,喜歡多人的性游戲。而原本思想比較保守的阿曼達根本無法接受,「但我太愛他了。」深愛著索萊西托的阿曼達無法拒絕男友的變態要求,最終也與索萊西托沉迷於內。而當梅雷迪思從英國來到義大利僅一周後,過來女友宿舍探望的索萊西托一眼就看上了梅雷迪思,並開始與阿曼達共同計劃引誘梅雷迪思上勾。但事與願違,生性單純的梅雷迪思委婉地拒絕了索萊西托的引誘,這使他勃然大怒。於是,索萊西托找來有同樣愛好的酒吧老闆蓋德,制定了一個迷奸梅雷迪思的計劃。

宣布審判

11月1日晚,趁著梅雷迪思的男友西勒尼茲與其它舍友出門的機會,索萊西托與阿曼達、蓋德在凌晨悄悄趕回梅雷迪思的宿舍,並將車停在1公里外的地下停車場中,然後悄悄地從阿曼達預先留好的宿舍樓後窗溜進了宿舍。當他們再次向梅雷迪思提出無理的性要求遭到拒絕後,惱羞成怒的三人將梅雷迪思捆綁起來,用鈍器殘忍地進行毆打,試圖讓梅雷迪思就範。而梅雷迪思不但沒有屈服,還大聲呼救,並聲稱要報警抓捕三人。於是,學醫出身的索萊西托掏出隨身攜帶的手術刀,兇殘地割開了 梅瑞狄斯的喉嚨。已經喪失人性的阿曼達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在梅雷迪思流血不止的時候拉上兩個男人,到隔壁房間行樂,任憑梅雷迪思在長達三個小時的痛苦中流血致死。索萊西托下手之准,即使在破案後仍然令法醫感慨不止。

相比之下,同謀的酒吧老闆蓋德就顯得幼稚很多了。在案發後的第二天,心虛的蓋德就換掉了自己的手機號碼,當天晚上,索萊西托還和女友一起來到蓋德的酒吧,教他如何串供,如何應對警察的盤問。據悉,有著同樣愛好的蓋德與索萊西托在一次派對上認識, 臭味相投的兩人 一拍即合,並且將魔爪伸到了身為索萊西托女友的阿曼達身上。在三人苟且之後,阿曼達便將梅雷迪思的事情告知蓋德,三人便一起策劃了這起驚動全英國的血案。

「天使臉孔殺手」獲刑26年

2009年12月4日,義大利佩魯賈一法庭宣布,留意美國女大學生阿曼達·諾克斯殺害室友梅雷迪思·克爾徹罪名成立,判處26年監禁。這起震驚全義大利,牽動全美國的案件終於告一段落,但被稱為「天使臉孔殺手」的諾克斯仍可繼續上訴。

整個庭審過程已持續大約一年。 陪審團12月4日經過長達13小時的討論,最終判定諾克斯殺人罪名成立,同案被告、諾克斯的義大利籍前男友拉法埃萊·索萊西托也被判有罪,獲刑25年。法官念出判決書後,諾克斯淚流滿面。

面容嬌美的諾克斯今年22歲,來自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在義大利佩魯賈一所大學留學。2007年11月1日夜裡,來自英國的克爾徹遭性侵犯後被人割喉致死。警方經過調查,拘捕克爾徹的室友諾克斯和索萊西托,另一名涉案嫌疑人、來自象牙海岸的無業遊民呂迪·蓋德此後不久在德國落網。現年22歲的蓋德已另案被判殺害克爾徹罪名成立,獲刑30年。

檢方認為,諾克斯同克爾徹不和,案發當晚教唆索萊西托和蓋德與克爾徹玩「性游戲」,但這一「游戲」最後變成性侵犯與血腥殺戮。檢察官指控諾克斯殺死了克爾徹,索萊西托在旁協助,兩人還在現場偽造有人強行闖入的跡象。諾克斯和索萊西托堅稱自己清白,稱蓋德才是真正兇手,而蓋德也堅持自己是清白的,眼下仍在上訴。

這起案件由於當事人容貌俊美、案情曲折離奇,再加上有諸多噱頭,在義大利、美國和英國引起媒體極大興趣,諾克斯被媒體稱為「天使臉孔殺手」。宣判當天,美國諸多電視台集中火力大肆報道,宛若「 真人秀」。在義大利佩魯賈法庭外,大批媒體、市民聚集,部分市民情緒激動。

要求無期

留學義大利的美國女學生諾克斯涉嫌在瘋狂暴力性愛游戲中謀殺英國籍室友克爾徹。義大利檢察官24日求處無期徒刑。留學義大利的美國學生諾克斯24日出庭。法院2009年認定,來自西雅圖的24歲諾克斯在義大利前男友索萊西托協助下,兇殘殺害克爾徹,判她26年徒刑並已發監執行。

檢察官在諾克斯上訴庭中總結,要求維持諾克斯有罪的判決,同時要求法庭判處諾克斯6個月的日間單獨監禁。 他們也要求法官將索萊西托原本25年的徒刑,延長為無期徒刑,外加2個月的單獨監禁。

當檢察官宣讀求處無期徒刑時,綁著馬尾、由律師和監獄人員陪同的諾克斯面無表情一動也不動地坐著。坐在不遠處的索萊西托反應同樣木然。諾克斯的父親表示,女兒對於檢察官可能求處無期徒刑已有心理准備。

諾克斯的父親柯特表示:「讓法院來審判你的生命本來就不是件能夠輕松面對的事,但過去僅是暗殺她的人格,而今天面對的則比較技術上的事情。」

克爾徹在柏魯加與諾克斯分租公寓,她2007年半裸陳屍在公寓外,喉嚨上有深深的刀傷。柏魯加是位於伯利亞省山村的大學城。檢察官表示,諾克斯親自操刀殺害克爾徹。媒體將諾克斯稱為「性感諾克斯」。

無罪釋放

2011年10月3日,義大利上訴法院推翻「殺人游戲」兇嫌美國女大學生阿曼達·諾克斯的謀殺罪,理由是主要物證上的DNA樣本存在瑕疵,並下令將其釋放,諾克斯在義大利監禁4年後將返回她的家鄉美國西雅圖。回到家鄉的諾克斯在西雅圖機場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而她的律師則宣稱她完全無罪,並且強調她與被害人之前的友誼。

義大利最高檢察院檢察長稱對無罪判決非常失望,並將繼續開展調查並上訴至義大利最高法庭。而被害人克爾徹的家人也表示要找到真正的兇手。這段疑案看來還遠遠沒有結束。

將被重審

2011年10月,在坐牢4年後,義大利上訴法院因作為主要證據的DNA樣本出現問題以及沒有發現凶器,宣判諾克斯和索萊希托無罪釋放。然而,這一裁決現在被義大利最高法院推翻,將對二人重新審判。諾克斯住在家鄉美國的西雅圖。按照法律,義大利不能為重審而強迫她回義大利,但如果重審裁決她有罪,她就可能被引渡回義大利。諾克斯在一份聲明中說,接到義大利高院的裁決後她感到很痛苦,因為對她的殺人罪指控已經被證明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但是她表示將繼續進行法律抗爭,並相信會澄清事實。諾克斯的同案犯、前男友索萊希托的律師說:「我們滿懷希望,我們知道索萊西托是完全清白的。」

被害的英國女學生梅雷迪思·克爾徹的家人對義大利最高法院的這一決定表示贊賞,稱這是受害者家屬和義大利司法的勝利。在義大利上訴法庭判決諾克斯和索萊西托無罪釋放後,檢控方再次向最高法院上訴,預期新的審判將在佛羅倫薩舉行。

回憶錄

阿曼達·諾克斯在無罪釋放回到西雅圖之後撰寫了自己的回憶錄,從計劃留學義大利開始寫起,整本書詳細記錄了她在義大利的生活、學習情況,特別重點回顧了案件整個過程。英文版與2013年4月出版(書名為《Waiting to Be Heard: A Memoir》)。中文版書名是《等待傾聽--阿曼達 若克斯回憶錄》

㈥ 誰能介紹一下顧維鈞的生平和主要作為

一生婚事三部曲

顧維鈞,字少川,貌美善言。早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學博士。民國時期內政局勢幾度滄桑,人事代謝,而顧維鈞這位職業外交家卻始終站得很穩,頗令人稱奇。

顧維鈞一生之中共有過四次婚姻關系。第一次是同一個舊式家庭的千金,此事的起因還在光緒末年顧父入上海道尹袁觀瀾幕府時,顧維鈞只有12歲,入上海英華中學讀書。當時同在袁觀瀾幕府的還有一人叫張衡山,此人看好顧維鈞前程無限,許下女兒終身,又供其赴美留學。顧維鈞學業優異,還擔任了美國東部各州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

顧維鈞回國後不久,就由他的岳父張衡山介紹,北上去見唐紹儀。唐頗為賞識顧維鈞的才幹,因此向袁世凱推薦任用顧為總統府的英文秘書和翻譯。顧維鈞翩翩少年,公餘出入各種社交場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邂逅了唐紹儀的女兒唐梅小姐,唐對顧一見鍾情。有了這層關系,顧維鈞開始步步高升,在北京兩年,官已至外交部情報司長了。

顧唐聯姻中間還存在著張氏小姐這個障礙,據說,唐小姐用盡辦法,其父通過手段逼張解約退婚,張小姐後出家落發,張衡山抑鬱而亡。二十年後顧維鈞出任外交部長,在上海得知張小姐生活清苦,特意寫了一封信並附送一筆五萬元巨款以示懺悔,但張小姐連信帶款原樣退回。

1915年,年僅27歲的顧維鈞出任駐華盛頓公使,這在當時是最年輕的使節。

唐氏夫人因時疫去世,遺下一子一女。顧維鈞在倫敦的社交場合中結識了「糖王」黃奕柱的愛女黃蕙蘭,娶為繼室。黃某為英倫華僑第一巨富,死時積財五百萬英鎊。不數年顧維鈞要組閣,事前有人問章士釗說:「你看這事能成嗎?」章士釗很痛快地回答:「以顧夫人的多金,顧少川要當總統也不難,豈僅是一個國務總理!」未幾,顧維鈞果然組閣。

1956年,顧維鈞與黃蕙蘭離婚,後又同嚴幼韻結婚,直至1987年逝世。顧維鈞年老時,曾與人閑談婚事,他認為自己一生婚姻似有三部曲:主貴,與唐梅聯婚,得以發展政治地位;主富,與糖王之女黃蕙蘭女士通婚;主愛,與嚴幼韻女士結婚,相親相愛,期能白頭到老。

巴黎和會初露鋒芒

顧維鈞的一生中,最成功的一幕,就是參加巴黎和會。他外交成績的發軔在此,名揚四海的創始亦在於此。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法意日五國代表匯集巴黎,討論德國戰敗後遺留下來的問題。二月下旬,五強國十人會議(即包括美國總統與國務卿,英首相與外相,法總理與外長,意首相與外長,日西原寺親王與代表)討論分配戰時所佔有之德國海外屬地問題,經激烈爭辯仍不得解決,於是臨時提議討論日本對中國山東問題的要求。當時日本根據中日所訂的二十一條及戰爭期間的英日、法日、意日所訂密約,承認日本在山東的特權,堅持和會加以追認。美國因無日本簽密約的束縛,提議應先聽取中國的意見方能討論解決。

這天午飯時分,中國代表團第一次獲悉中國將被邀請出席下午的「十人會」,闡述自己的主張。因時間緊迫,開會時,顧維鈞沒有講稿,憑口直言,將日本對中國傳統侵略之政策,及提出二十一條迫我簽約之經過陳述一遍,並指出日本侵略山東不僅違反公道與國際公法,且必將危害他日遠東及世界和平,有違巴黎和會的本意,將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等。顧維鈞的講話如行雲流水,情切意深。講完之後,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首先向其表示祝賀,並說整個發言是對中國觀點的卓越論述。坐在前排的代表也有很多人跑來同其握手,整個場面同日本代表發言後的冷場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各列強對中國的同情僅僅是曇花一現,後為了各自的利益使山東問題仍不能公平解決,最後制定了方案:日本將獲在膠州租借地和中德條約所規定的全部權利,然後再由日本把租借地歸還中國,但歸還後仍享有全部經濟權利,包括膠濟鐵路在內。顧維鈞等在得知此內容後,首先全力設法使此方案能夠修改,但無濟於事。

當時的中國政府已經下定決心要簽字了,率團的外交總長陸征祥憂懼拒簽的後果也傾向於簽字。6月24日以後,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形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總長自行定奪。可陸總長此時已住院多日了。

6月28日,關於尋求妥協的種種方法均告失敗,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拒絕出席巴黎和會的閉幕典禮。而直到下午三點,和會最後會議結束之後,代表團才收到北京政府的拒簽命令。在這次拒簽和約的事件中,顧維鈞起了重要作用。代表團一些代表態度曾游移不定,但迫於國內民眾壓力,不得不同意顧維鈞的意見。

巴黎和會之後,顧維鈞名聲大振,他在巴黎和會國聯委員會中當選為「小國」五名代表之一,參與擬定國聯公約。1920年11月,又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出席了國聯第一次大會。

促成聯合國的誕生

1922年8月,在各派系的斗爭中王寵惠組閣,顧維鈞被任命為外交部長。王內閣倒台,顧維鈞辭去外交總長之職,轉而在孫寶琦內閣任外交總長。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顧維鈞辭職並逃到天津租界。1926年5月,他回北京在顏惠慶內閣任財政總長,10月任代理內閣總理及

外交總長。不久以後國民革命軍因顧維鈞支持張作霖政府而下令通緝他,他先逃往威海衛,又去了法國和加拿大。

1929年,顧維鈞回國後至沈陽與張學良共事,張學良勸請蔣介石取消對顧維鈞的通緝並發還他的財產。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同張學良談要顧維鈞到南京去,並派飛機去迎接他。他從那時起才從北洋政府轉入國民黨政府,又回到外交領域。1934年,顧維鈞任國聯大會中國首席代表,後歷任駐法、駐英大使。

顧維鈞回到重慶時蔣介石對他禮遇倍加。有一次他應蔣介石之約,同赴黃山住了一夜。其間他同蔣介石步行了一個半小時,隨走隨談,蔣介石對他招待殷勤備至,送他就寢時還親自陪往房中檢查床褥;出門時必喊人幫助穿大衣並備汽車;他有什麼意見時,蔣介石必從抽屜中拿出紙筆記下。顧維鈞認為蔣介石的這些舉動得力於與宋美齡結婚從而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其實是蔣介石當時急需西方的大力支援,對駐外使節則倍加籠絡罷了。

顧維鈞早在一戰時期就非常關心成立一個組織以維持世界和平的問題,他是中國政府中最早敦促國家關注這一問題的人之一。1944年9月,顧維鈞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了頓巴登橡樹園會議第二階段的會議,這個會議提出了戰後建立一個國際組織——聯合國。1945年3月,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出席了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他代表中國於1945年6月25日,在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舉行的簽字儀式中第一個簽字,使中國成為四個發起國中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在組團參加舊金山會議時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顧維鈞主張代表團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摒棄內政上的歧見,可包括各黨各派的代表。他提出請董必武作代表,他任駐法大使時在巴黎曾與董必武有一面之緣,董通曉國際事務和藹可親善於辭令等給顧維鈞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終,在羅斯福總統的要求下,董必武以共產黨代表的身份出席舊金山會議。顧維鈞在聯合國憲章上莊重簽字時,董必武就站在身旁。

舊金山會議後,顧維鈞任聯合國籌備委員會的中國首席代表。

價值非凡的回憶錄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已進入最後期限,而顧維鈞也面臨著他外交生涯中最為尷尬困窘的一頁。

他請求美國政府指示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駐廣州,又請求美國撥款以幫助國民政府穩定軍心應付財政,都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1956年初,葉公超傳達了蔣介石要他去台灣議事的指令,顧維鈞以一個外交官的敏感意識到自己已到辭職的時候了。回到台灣,顧兩次拜謁蔣介石,他開誠布公地說:「我已像一匹老馬,體衰力竭了。」而蔣介石也並不表示挽留。後來,通過張群之口委任他為「總統府」資政,住在美國。就這樣,顧維鈞告別了外交舞台。這一年,他已是68歲的老人了,在紐約郊外的佩勒姆庄園租了一所住房,過上了隱士般的生活。

平靜的生活並未持續多久,1956年7月,顧維鈞突然收到了來自台灣的電報,葉公超在電文中希望他同意由台灣駐海牙常設仲裁法庭代表提名他為候選人,參加聯合國進行的國際法院法官的選舉,以遞補由於徐謨逝世遺留下的空缺。國際法官地位尊崇,待遇優厚,顧欣然同意了。

在他擔任國際大法官期間,撰寫回憶錄的工作也斷斷續續地開始了。早在1956年,他退休之初,就有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公司、道布爾戴出版社約請他寫回憶錄了。從他開始外交生涯以來,他就堅持寫下每日大事,上至政治事件,下至生活細節,從不間斷,即或公務繁忙無暇動筆,也肯定會事後補齊。不僅如此,他還保存有歷年外交檔案副本,包括給當時政府的報告,政府訓令和他與英法美等國政要及工商界巨子的談話、演講稿、剪報、秘密卷宗等等,可謂資料翔實。

這部口述史學巨著的編寫工作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幫助。哥大柯克校長的繼承人麥基曾對《顧維鈞回憶錄》這樣評價:「顧博士的回憶不僅有極詳細的記述與評論,更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因為他在政治、外交、國際公法各方面都有崇高地位,他是哥大傑出的老校友。」

在顧維鈞的晚年,除每周三次的編撰工作外,生活是平靜而輕松的。偶然也打打「衛生麻將」,他出牌從來不費什麼思索,也不在乎輸贏,純粹消遣,與當年做外交官時毫釐必爭的心境已大為不同了。

1972年9月,出席第二十七屆聯大的中國代表團成員章含之受毛澤東之託曾拜見過顧維鈞,故人之女的來訪使他異常高興,他詢問了大陸很多的情況。而對來自祖國的熱情邀請,他既興奮又遺憾,因為當時條件不成熟,他未能回國一訪。在身居美國的幾十年間,顧維鈞始終未加入美國國籍,他的心一直牽記著那太平洋的彼岸,他曾滿懷深情地說:「我常心懷中國,我知道,中國將會統一的。」1985年11月,就在97歲華誕即將來臨時,他仙逝於紐約寓所。

11月18日下午,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鹿野,駐紐約總領事紀立德前往麥克遜大道坎培爾殯儀館弔唁,中國駐美大使韓敘及前駐美大使章文晉也發來唁電,電文中說:「顧老為我國傑出的外交家,業績顯著,我們忝屬後輩,素所景仰,晚年回憶錄正在出版,對我國外交學界貢獻卓著,尤所欽佩。」中國台灣方面的輿論對顧維鈞的一生事業也大加贊賞,海峽兩岸對他評價的一致性,在我國現代史上實屬少見。

㈦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1亞伯拉罕·林肯
他挽救了聯邦,解放了奴隸,重建了美國。
2喬治·華盛頓
他不僅打敗了一個國王,自己也拒絕成為一個國王式的總統,由此成就了今日之美國。
3托馬斯·傑斐遜
他寫下了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六個字「人人生而平等」。
4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他用行動證明了他那句廣為人知的話「惟一值得我們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5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戰士、銀行家和政治學者。是他帶領美國走上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強國的道路。
6本傑明·富蘭克林
他是所有領域的先驅—科學、印刷、寫作、外交、發明等等。像美國一樣,他容納了廣闊的事物。
7約翰·馬歇爾
是他明確了首席大法官的職責,是他使最高法院和立法、執法部門平起平坐。
8小馬丁·路德·金
實現種族平等的夢仍然困難重重,只有他使這個夢朝現實邁出了最大的一步。
9托馬斯·愛迪生
他發明的不止是電燈泡,門洛帕克的奇才是美國歷史上最多產的發明家。
10伍德羅·威爾遜
他用美國的干預而不是民主使世界更安全了。
11約翰·D·洛克菲勒
美孚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為商業巨頭設立了模式——先賺錢,然後捐贈。
12尤利塞斯·S·格蘭特
他是差勁的總統,但他是林肯的得力將軍。他寫出了美國史上最好的政治回憶錄。
13詹姆斯·麥迪遜
他是憲法之父並起草了《權利法案》。

㈧ 美國歷屆總統的故事

林肯小時候,父母都是墾荒者,收入很低,生活貧困。一口三餐,勉強充飢,根本沒有錢買玩具、連環畫和書。

父母白天到外面去做工,晚上回來。七歲的林肯每天都要去野外揀樹枝,挖樹根,弄柴禾,並把它們背回家,堆到住室的旁邊,以供全家做飯和取暖之用。由於生活貧苦,林肯小時候只上了四個月的小學,就輟學了。此後再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林肯後來具有的豐富知識,是他長期刻苦自學獲得的。

對於少年林肯來說,最愉快的是在晚飯後那段時間,媽媽給他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林肯和姐姐就坐在樹樁上,側目靜聽,這時少年林肯彷彿被帶到夢一樣的世界。

靠著長期刻苦自學,林肯獲得淵博知識,而且他還學會了做人,人品高尚,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出色的記憶力和很強的工作能力,贏得美國國民的擁護被選為大總統。有趣的是,原來與他競爭總統的一個候選人西沃德,曾經是哈佛大學法律學教授兼任紐約州長。此人的學識和經驗在共和黨里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他沒有競爭過林肯,總統交椅被林肯奪走了。西沃德在林肯手下當了總理。但是,對於自尊心很強的西沃德來說,是不甘心在林肯手下工作的,因為林肯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然而,西沃德在林肯手下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對林肯的人品和工作能力,特別是對林肯的敏銳的觀察力記憶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㈨ 美國歷史上十大有爭議的刑事判例,美國多少判例

| 10、1994年辛普森謀殺案(O.J. Simpson Murder Trial)
指控:謀殺妮科爾•布朗和隆•高曼(Nicole Brown and Ron Goldman)
請求:無罪
判決:無罪
這起關於前海斯曼獎(Heisman Trophy)獲得者、國家橄欖球聯盟(NFL)明星後衛歐•傑•辛普森(Oreutnol Ganmes Sympson)謀殺案糾結了美國民眾數月。電視節目的開頭就是1994年6月17日警方追捕駕著一輛白色福特小馬吉普車在洛杉磯公路上逃竄的辛普森。
這個案件在美國引起的震動是空前的,不僅因為辛普森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體育、電影、廣告三棲明星,更因為這個案件的戲劇性發展,17日追捕辛普森時,全美三大電視網ABC、CBS、CNN同時終止了一切節目的播放,全部焦點集中在辛普森遭到警方追捕的全過程。
辛普森於1985年與妮科爾•布朗(Nicole Brown)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1992年,辛普森與妮科爾因為激烈的沖突而不得不以婚姻的破裂而告終,但辛普森始終不肯放棄她。1994年6月 11日,辛普森與妮科爾參加了其女兒在洛杉磯的比賽,接著便分開了。布朗與朋友一起去用餐,辛普森收拾行李准備飛往芝加哥。第二天早晨,鄰居發現妮科爾• 布朗和其男友隆•高曼被謀殺於高曼在洛杉磯的寓所外。
所欲證據看起來都指向辛普森。1994年6月30日,開始預審,7月7日,經預審辯論,法官裁決:「現存證據已經表明下列罪行,且有足夠理由相信,被告犯 下了被控的罪行。」1994年7月22日,洛杉磯最高法院伊藤法官正式宣布受理辛普森案,由陪審團審判。11月3日,12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1995年 1月24日,正式開庭審理。
經過一年多的審理。陪審團分析了113位證人的1105份證詞後作出了宣判。10月3日上午,美國上至總統、下至百姓,有1.5億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視著電視屏幕。歐洲也有多家電視台參與轉播判 決的實況。10點07分,法庭正式宣布。「辛普森無罪」。
暴露出來的最嚴重的社會問題還是種族關系重新緊張。由於此案涉及黑人明星、黑白關系等因素,所以具有高度種族敏感性。關於辛普森有罪無罪的問題,白人和黑 人一直看法不一樣。近一半白人認定有罪,而絕大多數黑人認為辛氏無辜。多數黑人認為,如果辛普森被判有罪,那將表明美國司法制度對黑人的長期不公正還在延 續。而不少白人則認為,如果辛氏無罪釋放,那是由於他的黑膚色而受到照顧。
| 9、1893年莉琪•波登謀殺案(Lizzie Borden)
指控:謀殺其父安德魯•波登與其繼母艾比•波登(Andrew and Abby Borden)
請求:無罪
判決:無罪
莉琪•波登謀殺案通過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而存留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莉琪•波登拿起斧頭,劈了其老母四十下;當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又砍了其老爸四十一 下。」(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按:實際上兩位被害者總共被砍二十九下。)
該案發生於1892年8月4日。馬薩諸塞州瀑布河城(Fall River)銀行家安德魯•波登(Andrew Borden)33 歲的女兒莉琪•波登基於如下事實而被捕:謀殺案發生時只有她在家,而且現場沒有打鬥的跡象。
案子審理期間法庭內外都有相當激烈的推理、辯論,有不少人直覺以為和繼母一直處得不好的莉琪有行凶動機,然而卻缺乏有力的犯案證據以及目擊證人;法庭上淑女形象的莉琪•波登看起來無助而纖弱,卻贏得全以男性成員組成的陪審團(當時美國女性尚無參政權)同情,在一個多小時的討論之後,認定其人並非兇手。若不 是莉琪殺了自己的父母,那兇手又是誰?對於這個案件的調查研究,一百多年來未曾間斷,各種謠傳更激發出無數文學藝術,甚至是紀念工藝品的創意;發生命案的 房子,現在是瀑布河城能提供遊客用餐甚至居住的知名旅遊景點。
| 8、1954年薩姆•謝帕德謀殺案(Sam Sheppard)
指控:謀殺其妻瑪麗琳•謝帕德(Marilyn Sheppard)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但稍後被宣判無罪
據說該案是電視節目《亡命天涯》(The Fugitive)的故事藍本。薩姆•謝帕德是俄亥俄州的一位著名外科醫生,1954年7月4日因涉嫌棒殺其已有身孕的妻子瑪麗琳•謝帕德而被捕。他自稱 無辜,其妻之死乃是外人入室將其擊昏後所造成。此案公開後,立刻引起全國和地方各媒體的極大關注,有關評論和報道隨即鋪天蓋地而來。(註:若干年後,謝帕 德的辯護律師向聯邦最高法院提交了五卷載有傾向性內容的剪報,以作為謝帕德受公平審判權利被侵害的證據,見Ronald L.Goldfarb,TV Or Not TV,1998,p.10.)
謝帕德案以審判過程被嚴重干擾為由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當時最高法院駁回了上訴。謝帕德被判犯有二級謀殺罪。在獲得聯邦法院重審之前,謝帕德已在監獄里度 過了11年。1966年,謝帕德案件被重新審理,他被無罪釋放。最高法院把審判前和審判中關於本案的媒體報道形容為「亂哄哄的瘋人院」,宣判謝帕德無罪的 大法官克拉克(Clark)代表法庭陳述意見時說道:「一個負責任的新聞界常常被看作是有效司法管理的助手,特別是在刑事案件領域。……從這個案子,我們 看出對於未決案件的不公正和有偏見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了。正當程序要求被告人接受不受外界影響的公正的陪審團的審判。考慮到現代傳播媒介的普遍性和從陪審 員的頭腦中抹去存在偏見的輿論的難度,審判法院應該採取有力措施保障被告人的權利,受理上訴的法院有義務獨立地對該案件的情況做出評價。當然,這並不是要 禁止新聞界報道在法庭中發生的事情。……法院必須根據法律原則和規則來保障他們的審理程序不受外界干擾而存在偏頗。不管是檢察官、被告律師、被告人、證 人、法院的工作人員,還是警察都不能破壞這種職能。律師和新聞界在信息方面的合作,會影響刑事審判的公正性,不僅應該受到規制,而且應該受到責備和法庭紀 律的處罰。」
| 7、1925年斯考普斯「猴子審判」(Scopes Monkey Trial)
指控:在學校非法講授進化論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這起猴子審判的結果至今仍然影響著美國的教育。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代頓市(Dayton)的中學教師約翰•斯考普斯(John Scopes)被「神創論」的支持者(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告上了法庭。原來,當時田納西州的法律禁止在中學講授違反《聖經》的理論,而 斯科普斯卻違反該法公開講授進化論。「神創論」的支持者把進化論歪曲簡化成「人是猴子變來的」,因此那場審判被稱為「猴子審判」。
當時美國出了名最善辯的兩個人:來自芝加哥代表被告的名律師克拉倫斯•戴洛(Clarence Darrow)和作為檢方律師的著名政治家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都加入了這場審判。「猴子審判」從1925年7月13日持續到7月21日。最後,陪審團只花了9分鍾就得出了確認被告違法的結論。被告斯考 普斯被判罰100美元。
在「神創論」被科學界反復駁斥之後,「智能設計論」又冒了出來,並要求在科學課程中得到「平衡介紹」。
| 6、1982年小約翰•辛克利行刺總統案(John Hinckley Jr.)
指控:試圖暗殺羅納德•里根總統
請求:精神病
判決:因精神病被判無罪
像美國歷史上多起刺殺總統案一樣,小約翰•辛克利(John Hinckley,Jr.)行刺里根總統案撲朔迷離,眾說紛紜。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法院對辛克利案的審判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刺客辛克利並沒有精神病,有 毛病的是過分保護罪犯權利的法律法規和槍支泛濫的美國社會。
1981年3月30日,小約翰•辛克利在華盛頓中央公園酒店(Park Central Hotel)外面朝里根總統開槍。在案發現場,刺客當場被擒,人槍俱獲,鐵證如山。根據警方調查,刺客身世清白,沒有任何犯罪和國際恐怖組織背景。他刺殺 總統的動機,竟然是痴迷一位電影女星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追星不成便試圖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偉業」,以轟動效應贏得意中人的敬慕和青睞。消息披露後,刺客的動機不僅沒人敢信,而且令人啼笑 皆非。
辛克利入獄後,聯邦政府起訴他犯有非法購買、擁有、使用槍支和謀殺總統、重傷四人等十三項重罪。控辯雙方都派出精神病專家,與辛克利反復接觸交談,觀察其 談吐舉止,診斷妻心理精神,長達三個月之久。他們還對與辛克利打過交道的各界人士,諸如心理醫生、機場警衛、旅館服務員、案發現場的聯邦特工等進行了認真 的調查和取證。
1982年4月27日,聯邦法院開庭,正式審理欣克利案。控方律師和醫學專家認為,欣克利雖然精神怪異,行為乖張,不可理喻,但是他並非醫學意義上的精神 病患者;他謀劃行刺卡特總統和刺殺里根總統之舉,並非精神失常,鬼迷心竅,而是在神智完全清醒的情況下,蓄謀已久,精心策劃,冷血實施。因此,他應對自己 的行為負刑事責任。辯方反駁說,辛克利毫無政治動機,手無縛雞之力,甘冒殺身之禍,以荒誕不經的方式追星,其想法和行為大異於常人。從醫學角度而言,他是 一個典型的「妄想狂」型精神病患者,把自己與電影《計程車司機》中的虛構角色混為一談,異想天開,神智錯亂。因此,被告不應負任何刑事責任。
1982年6月21日,陪審團裁定:欣克利無罪,理由是他作案時精神錯亂。法官宣布:把欣克利送往華盛頓市一所名叫聖伊麗莎白的精神病醫院,接受監護治療。
| 5、1933年林德伯格嬰兒綁架案(The Lindbergh Baby Kidnapping)
指控:謀殺小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Jr.)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1927年5月20日早晨8點多鍾,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1902 年2月4日—1974年8月26日)架著一架很小的單引擎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從紐約羅斯福機場起飛直奔大西洋對岸的法國巴黎而去。33小時後,飛機到 達巴黎。他的此次飛行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第一次實現了從紐約到巴黎的直達飛行;是航空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連續飛行。
1930年7月22日,林德伯格的兒子小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Jr.)出世。1932年3月1日晚,綁匪從他位於新澤西的豪宅中綁走了他20個月大的兒子,並索贖金五萬美元。盡管付出了贖金,5月12日小查爾斯•林 德伯格的屍體還是在離家不遠的灌木叢中被發現。保姆貝蒂•格羅與其男友受到調查,但後來被證明是清白的。女傭薇奧萊特•夏普因證詞含糊也被懷疑,她選擇了 自殺而不是說出實情。兩年後,警方終於發現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紐約木匠布魯諾•理查德•豪普曼(Bruno Richard Hauptmann)。在法庭上,證據被一一出示,七個筆跡專家認為豪普曼的筆跡與勒索贖金紙條上的筆跡相符;最有力的證據是那些贖金本身,事實上,豪普 曼就是因為使用這些錢才被發現的,而且盡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蕭條時期卻過著與其收入不符的優越生活。經過11小時的討論,陪審團得出了一致的結論: 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終拒絕認罪,上訴被駁回後,1936年4月3日他被送上了電椅。豪普曼被處死後,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
| 4、1913年利奧•弗蘭克殺人案(Leo Frank)
指控:謀殺瑪麗•帕茛(Mary Phagan)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與喬治亞州瑪麗埃塔(Marietta)的南方背景相比,猶太男子利奧•弗蘭克(Leo Frank)被控謀殺其鉛筆廠年輕女工瑪麗•帕茛(Mary Phagan)。有證據顯示,是這家廠的看門人詹姆士•康利(James Conley)而不是弗蘭克謀殺了那個女孩。但主要由於弗蘭克是個猶太人,他便被判有罪,並被判處死刑。1915年,在死刑執行前又被改判為終身監禁。不 久,弗蘭克被一群自稱為「瑪麗•帕茛騎士團」(Knights of Mary Phagan)的白人市民從監獄里劫出來,並被帶到馬里塔小鎮用繩子絞死。(在弗蘭克被處以私刑後,喬治亞州3000多猶太人約有一半離開了該州。弗蘭克 的逮捕和審判導致了1913年反侮辱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的成立。)
| 3、1914年阿爾傑•希斯偽證案(Alger Hiss)
指控:偽證罪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阿爾傑•希斯偽證案是當時的國會議員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發起的。民主黨人阿爾傑•希斯當時是美國國務院官員,他曾以美國總統羅斯福顧問的身份出席了雅爾塔會議,還擔任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 他於1948年被指控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共產黨間諜網成員,曾向蘇聯提供國務院機密文件。後因偽證罪被判刑5年。
1948年8月,《時代》周刊編輯、前美國共產黨員惠特克•錢伯斯(Whitaker Chambers)向當局舉報希斯是他的黨內同志,稱希斯和他的同志們企圖在政府機關內安插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錢伯斯的大膽「舉證」在美國引起軒然大 波,希斯立刻被推上了潮頭,不得不站出來在法庭上與錢伯斯對質。雙方辯論了多次,牽動了整個美國人的眼球。
44個月後,希斯提前出獄,由於沒有工作,妻子離他而去,他只好以推銷文具為生,並出了兩本回憶錄,在書中,希斯始終堅持他的清白與無辜。這起間諜案直到現在還是一個疑案。
| 2、1931年斯科茨伯勒男孩強奸案(The Scottsboro Boys Trial)
指控:強奸罪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1931年3月25日,9名年齡在13至21歲之間的黑人男孩乘坐穿過亞拉巴馬州鄉村的敞篷貨車時因斗毆被捕入獄。隨後被控強奸了兩名搭乘同輛貨車的白人 女孩——魯比•貝茨(Ruby Bates)和維多利亞•普賴斯(Victoria Price) ——而受審。在指控後,給兩名女孩進行體檢的醫生說,並未發生過強奸。盡管有這一證據,但9名男孩中有8人被草率地定罪,判處死刑。當年只有13歲的羅伊 •賴特(Roy Wright)倖免於最終的死刑判決。
「斯科茨伯勒男孩訴亞拉巴馬州」(Scottsboro Boys v. the state of Alabama)是轟動全國的案件,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大前兆,並導致了美國最高法院兩個里程碑式的裁決,從而加強了所有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該案不僅在 民權史上,而且在憲法的發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正是這一案件,使第十四條修正案關於「平等的法律保護」(equal protection under the law)和「適當法律程序」(e process of law)的保證得到意義廣泛的解釋。
| 1、1963年肯尼迪刺殺案(JFK Assassination)
涉案人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和傑克•魯比(Lee Harvey Oswald and Jack Ruby)
指控:奧斯瓦爾德刺殺肯尼迪總統,魯比謀殺奧斯瓦爾德
判決:有罪,魯比後來被改判
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於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在夫人傑基•肯尼迪(Jackie Kennedy)和德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陪同下,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迪利廣場(Dealey Plaza)時,遭到槍擊身亡。負責總統遇刺案調查工作的沃倫委員會(the Warren Commission)在經過了長達10個月的調查之後,於1964年9月發表了一份官方報告。報告指出,刺殺肯尼迪的兇手是德克薩斯州教科書倉庫大樓的 雇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
兩天後,傑克•魯比在眾目睽睽之下槍殺了奧斯瓦爾德。1964年3月14日,傑克•魯比被判以電椅處死。但德州法院推翻了這一裁決。在其再次受審前,魯比於1967年死於癌症。

㈩ 美國的紅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你是說水門事件吧.

水門事件指美國共和黨政府在1972年總統競選運動中的非法活動暴露後的政治丑聞。

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1972年6月17日有5個人因闖入大廈內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捕。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破壞選舉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結果導致政府的幾個官員鋃鐺入獄以及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現的總統辭職。

在5個人被捕後幾天,前白宮助理小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總顧問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盜竊罪和竊聽罪。1973年1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賽里卡主持審訊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認罪,另外2人由陪審團定罪。1973年3月23日宣判時賽里卡法官宣讀了被告之一麥科德的來信。信中指控白宮至今仍在掩蓋它與闖入水門的關系。麥科德還說白宮曾對7名被告施加壓力,要他們認罪並保持緘默。在白宮顯然有牽連的情況下,尼克松總統於1973年4月17日宣布他已開始一次新的調查。4月30日尼克松公開聲明他對捲入此案的白宮工作人員的行動負有責任。他接受了顧問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的辭職,並宣布解除迪安的職務。然而尼克公一口咬定他對政治諜報活動以及掩蓋錯誤的努力毫不知情。他選擇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考克斯為水門事件的特別檢查官。後來調查中心轉向參議院,開始由該院總統競選活動特別委員會(由參議員小歐文領導)舉行由電視播放的公眾聽證會。歐文委員會根據證詞判定白宮和競選委員會成員有罪。然而只有迪安一個人證明尼克松總統有直接捲入掩蓋活動。1973年7月16日前白宮工作人員巴特菲爾德揭露:在總統辦公室的談話都錄了音。考克斯和歐文委員會立即(7月23日)票傳錄音帶。尼克松以行政特權和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交出。當賽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交出錄音帶的時候,尼克松表示可以提供有問題的錄音帶的文字提要,但以不再索取總統文件的協定作為交換條件。考克斯拒不接受這個建議。10月20日總統命令司法部長理查森解除特別檢查官的職務。理查森和副部長拉克爾肖斯寧肯辭職也不執行這個命令。最後考克斯的職務是由副總檢察長解除的。群眾抗議的怒濤迫使尼克松於10月24日交出了錄音帶。但賽里卡要的是9盤,他只交出了7盤。白宮聲稱另外兩盤根本就不存在。5月20日賽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向特別檢查官賈瓦斯基提交其他的錄音帶。7月27日—30日期間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彈劾案。8月5日總統提交三盤錄音帶的文字本,這些文字本清楚表明總統與掩蓋活動有關。因此尼克松在國會里失去了最後的支持者。他於8月8日宣布辭職,次日上午11時35分離開白宮。1974年9月8日繼任總統福特給予尼克松以無條件的赦免,不受進一步懲處。

1972年6月18日,星期日。 溫暖的陽光,清新的海風,茂密的樹林,松軟的沙灘,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初夏海 濱風景畫。畫里還有錯落有致的幾幅別墅,那是美國總統在佛羅里達的比斯凱恩灣的 寓所。正在這里度假的尼克松總統,心情和這天氣、景色一樣的好。 4個月前的2月21日至27日,尼克松總統在他的對外政策首席顧問基辛格博士的陪 同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從而結束了兩國之間20多年的敵對狀 態。此舉贏得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贊揚和美國人民的普遍歡迎,尼克松的聲望大振。 1個月前的5月22日至28日,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 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 2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讓世界在日益升級的軍備競賽中 看到了一絲有所克制的曙光。 有一系列令人矚目政績的尼克松總統,今年任期已滿,他正躊躇滿志地開始了競 選連任的准備工作。這次度假,他的公文包里還放著一份競選備忘錄。在他的案頭, 放著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回憶二次大戰的書著《勝利與悲劇》,這本書他已讀了幾遍, 他想進一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尼克松並沒有意識到,正當他向勝利的高峰攀登時,悲劇也在悄悄地向他襲來。 此刻,尼克松正端坐在沙發上,漫不經心地瀏覽當天的報紙。他有早讀的習慣, 看報就像吃早餐一樣必不可少。 《邁阿密先驅報》第一版左側的一段小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標題是:「企圖 在民主黨總部裝竊聽器的邁阿密人在華盛頓被拘留」。 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部去實施竊聽,真有意思,尼克松不由自主地看了下 去。報道說,昨天(6月17日)夜裡有5個人在華盛頓的水門大廈被捕,民主黨全國委員 會總部就設在該處。這5個人中,有4個是從邁阿密去的,其中一個自稱是中央情報局 的職員,另 3個是古巴人。他們隨身攜有照相機和電子偵察設備,是戴著橡膠手套安 裝竊聽裝置時被發現,當場被捕的。 據尼克松自己在回憶錄中說,他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段新聞荒謬得很,古巴人到美 國民主黨總部來裝竊聽器,真會開玩笑。所以,他把報紙放一旁,便自由自在地投入 大海暢遊了好久。後來他甚至覺得,這是有利於他競選連任的消息,因為它可以聲明, 由於有「左派」之稱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一向對古巴卡斯特羅政權 採取謙讓政策,在美國國內的古巴僑民都害怕這一點,故在民主黨總部實施盜竊。這 樣的消息傳播開來,可以狠狠打擊民主黨。 然而,事情並非像尼克松想像的那麼簡單,那麼如意。被捕的 5個人中,那個自 稱是中央情報局職員的麥科德,實際上是尼克松的「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安全顧 問,其餘 4人也不是什麼古巴人,很可能是受雇於「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特工人 員。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如此前景的麥科德等人的被捕,使水門事件很快變成了新聞 界熱炒、全國關注的爆炸性新聞。 專門辭去司法部長職務、充任尼克松的競選連任委員會主席的米切爾,不得不向 新聞界聲明,在水門大廈被捕的那 5個人的行為,純屬他們的個人行為,與本委員會 毫無關系。 民主黨展開了攻勢。它們對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和這伙竊賊提出民事訴訟,要求 賠償100萬美元,後來又增至640萬美元。當時它們並沒有想到,它們本來可以得到的 更多——當然,並非是指金錢的數額。 兩天後,即 6月20日上午,《華盛頓郵報》的一則消息使尼克松不安起來。報道 說,從被捕的人員隨身攜帶的通訊錄中,發現了曾在白宮任職的前中央情報局特工人 員,他叫霍華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級顧問科爾森手下任職。聞此消息的白宮,像 挨了地震。 昨天剛從度假地返回華盛頓的尼克松,見報後馬上召來其心腹、白宮辦公廳主任 霍爾德曼商談此事。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似乎還沒有找到萬全的對策。下午繼續 探討同一個問題。情況不明而又怕牽連的尼克松,首先要求霍爾德曼如實告訴他,在 我們「自己人」中,不管屬於哪一層次的官員,是否已經使我們捲入這個尷尬的局面。 然後一起研究,目前的一切調查與口供,如果進行深查細究,會不會讓民主黨抓住把 柄,對我們競選不利。據尼克松日記記載,米切爾曾在電話里神秘地告訴霍爾德曼別 捲入此案。但此時霍爾德曼很肯定地向尼克松保證,白宮的官員不會被牽涉到此案中, 米切爾也與此事無關,盡可以放心。聽到這一保證,尼克松擔心被信心所取代,他決 定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 然而,霍爾德曼還告訴他,查究水門行動的主使人已經查到競選連任委員會財政 組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身上,聯邦調查局正在追查因水門事件被捕的麥科德身上攜 帶的款項,該款項很可能出自競選連任委員會。「必須阻止聯邦調查局追查那筆錢的 來源!」尼克松不容置疑地說。後來,中央情報局的一位高級官員授權向聯邦調查局 代理局長打電話,請他「別管這件事」,因為在這兩個局之間,早有互不幹涉對方秘 密行動的協議。 盡管白宮利用其執政的權力進行掩蓋和阻撓,檢察機關對水門事件的調查仍在進 行。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證據之後,在這一事件中當場被捕的麥科德等5人被依法 起訴,同時被起訴的還有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霍華德·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 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 盡管有水門事件的陰影纏繞,尼克松爭取連任的競選依然搞得有聲有色。大選前 夕的10月26日,從巴黎回國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國人民公布他與北越代表黎德壽進行 一系列秘密會談的成果,宣稱:「和平即將到來。」這給尼克松政府的政績本上又增 添了濃重的一筆。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之流, 是「嘲笑我們國家的過去和將會妨礙它的未來的激進集團」。他針對麥戈文借口水門 事件攻擊他的政府是「最腐敗的政府」一說進行抨擊道:「這些年來批評美國的制度 已變得很時髦。批評者們堅持認為,它是如此偏頗,如此腐敗,如此不義,以致我們 應該摧毀它,用別的什麼東西取代它。我完全不同意,我相信美國的制度。」 麥戈文顯然不是尼克松的對手。在中學時代就以擅長演講和辯論著稱的尼克松, 巧妙地將對手指責他和他的政府的腐敗,變成了攻擊美國制度的腐敗。盡管水門事件 的許多事實已經揭露,但美國選民們似乎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們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 政績,所以,11月7日公布的大選結果,尼克松就得了61%的選民票和520張選舉人票, 而麥戈文只獲得 34%的選民票和17張選舉人票。這是在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上少有的 以如此懸殊的票數決出勝負的一次。 以米切爾為首的總統連任競選委員會成員個個喜形於色,他們似乎忘記了還有 7 個「難兄難弟」因水門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監獄里接受審訊。 尼克松滿面春風,走馬上任,開始了新的一屆總統任期。在1973年 1月20日的連 任就職演說中,他還沒有忘記抨擊他的對手:「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我們總是受到那 些認為美國一無是處、絕少正確的人們的困擾。但是,我深信,這不是歷史對我們有 幸經歷這些非凡的年代的評判。」他在演說中自豪地用了一連串「讓我們感到自豪的 是……」的字句,宣稱「本世紀美國的經歷在世界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然而,水門事件的陰影並不因為尼克松滿面春風而消散,相反卻一步步向他逼來。 當尼克松在台上發表連任就職演說時,對水門事件被告的審訊也在抓緊進行。這場審 訊從1月8日開始,被告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交代其犯罪事實,有的公開表示對各種指 控服罪。他們究竟做了哪些交代,會不會將白宮里更大的人物牽扯進去?還有,為掩 飾真相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會不會弄巧成拙,欲蓋彌彰,反而增添新的罪證?這一切, 都使白宮彌漫著一種焦慮的氣氛,尼克松及其心腹官員更是坐立不安,失眠頻頻。 本來應該沉浸在競選連任勝利的喜悅之中,如今卻被水門事件的陰影所籠罩,尼 克松未免感到沮喪。他這時似乎已經意識到,從一開始阻止調查就是個錯誤,而且是 比到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本身更大的錯誤。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 和形象,這條路哪怕是錯了也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風雨飄搖的白宮,彷彿在經受地震後日益增強的餘震的煎熬,誰能保證這不是又 一次更大的「地震」到來的前兆呢?

丟卒保車,大總統揮淚斬馬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想以攻為守的尼克松總統,漸漸地處於防不勝防的境地。 尼克松在1973年 2月14日的日記中,憂心忡忡地寫道:「我可以料想得到,假如 法官把亨特叫到面前,拿35年的刑期來恫嚇他,他很可能為了免受刑罰而就把自己所 知道的一切,全盤吐露。」 亨特,這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不僅與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的 5名案犯 有牽連,而且他曾和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法律顧問利迪一起,在白宮的縱容下,私 闖心理治療專家埃爾斯伯格的辦公室,企圖竊取加害埃爾斯伯格的材料。這個埃爾斯 伯格曾經把五角大樓關於越南戰爭的秘密材料交報社發表,對尼克松政府不利,政府 起訴他盜用文件罪,正在受審。白宮顯然想置他於死地。一旦這一事件抖露出來,豈 不是又一次「地震」。 如何使亨特保持沉默,或者絕不供出幕後的縱容者,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3月21 日上午,在尼克松的橢圓形辦公室,總統和他的法律顧問約翰·迪安商談著。 「亨特給競選連任委員會的一名律師寫信,索取12.2萬美元,作為個人和請律師 的費用。他甚至規定了交款期限。」迪安向尼克鬆通報了這一情況。 「他們到底想要多少錢?」尼克松知道,有第一筆,就會有第二、第三筆錢;有 第一人,就會有第二、第三人要。 「在整個訴訟期間,至少要付 100萬給各個被告。」迪安報出了一個不少的數目, 雖說這一數目對美國總統來說是不難辦到的,但在風聲很緊的情況下,畢竟要冒不少 風險。 從迪安的口氣中,似乎不想再去冒險。騎虎難下的尼克松總統,卻只有按照既定 方針走下去這一條路。他曾兩次向公眾信誓旦旦地保證,他和他領導的白宮在水門事 件一案中是清白的,經得起調查的。如果退縮的話,他和他的政府豈不成了信譽掃地 的說謊者和騙子。 「也許我們這樣做是錯的」,尼克松緩緩而又堅定地說,「但此時此刻,你難道 不同意最好的出路是把亨特的問題妥為應付嗎?我想,此時此刻,這是值得一為的。」 他顯然把賭注押在了讓被告守口如瓶上。他是在位的總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 樣押寶也許有他的道理。因為,如果這些被告拿了錢,還想獲得自由,即使法院判他 重刑,作為總統還有特赦罪犯的權力。有總統作強大的後盾,聰明的被告是不會吐露 對總統及其領導下的白宮不利的事實的,尼克松相信這一點。 迪安嘴上答應了總統的要求,心裡卻像掛了15個吊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尼克松在回憶錄中承認:「從事後看,這一天是我任期內一個悲慘的轉折點。」 事實正是這樣。不久便「反戈一擊」的迪安,使尼克松和白宮狼狽不堪。 迪安不僅說出了白宮幾名重要人物與5名竊賊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一案有關, 而且坦白了案發後的一系列掩飾真相的企圖。他公開表示,白宮的辦公廳主任霍爾德 曼、總統的內務顧問埃利希曼以及他自己,都卷進了此案,有「阻撓司法的舉動」。 他還透露,總統的私人律師坎姆巴克曾受命籌款給水門事件一案的被告。 而關在獄中受審的麥科德,也指控爭取總統連行委員會主席,前司法部長米切爾 應對他們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行竊一案負責,並且供出在受審期間,有人表示可 予以寬赦,交換條件是他緘口不語。 負責審理水門事件一案的聯邦地方法院法官也似乎打定主意要與白宮過不去。在 3 月底進行的宣判中,對第一位將政界要人牽進這一事件的被告麥科德從寬處理,予 以保釋,而對其餘 4名潛入水門大廈行竊的被告則予以重判,暫定為40年徒刑;與此 案有關、又犯有私闖埃爾斯伯格醫生辦公室行竊之罪的亨特和利迪,前者被暫判為入 獄35年,後者曾因不肯開口而犯了蔑視法庭罪,就此暫判為6年零8個月徒刑,另處罰 款4萬元。 輕重懸殊的宣判,給至今抱有僥幸心理、不願吐露全部事實的被告形成了巨大的 威懾力。尼克松明知這樣的判決過重,甚至實屬蠻橫,因為對一些殺人犯的判決也不 至於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地方法院法官所採取的一種文明的策略,就是要促 使被告說真話,因為他們的宣判並非最後的判決,如果坦白交代,檢舉揭發有功,麥 科德就是他們的榜樣。 隨著水門事件真相的不斷抖露,群情激憤,輿論大嘩。尼克松的防線是如此脆弱, 已經到了不找幾個替罪羊就難以過關的程度。 4 月中旬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接替米切爾擔任司法部長的理查德·克蘭丁斯特, 急匆匆地求見總統尼克松,說有要事相告。無心度假、正在白宮舉行午後宗教禮拜儀 式的尼克松,在儀式結束後馬上同他進辦公室密談。克蘭丁斯特省去了拐彎抹角的客 套話,直截了當地告訴總統:「迪安把我們告了。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被認為是授權 闖入水門大廈行竊的主謀人。」「不,這不可能。」尼克松驚訝得差點叫了起來,緊 接著又半信半疑地問他的司法部長:「真有其事?」克蘭丁斯特沒有正面回答,說: 「讓刑事廳長來談,您看如何?」尼克松點了點頭。 不一會兒,身穿一件贓兮兮的 T恤衫和一條濕漉漉的牛仔褲,腳蹬一雙網球鞋的 司法部刑事廳廳長亨利·派德遜,在克蘭丁斯特的帶領下,走進了尼克松的辦公室。 他是在洗刷遊艇時被召來的,連衣服也沒來得及換。下屬官員如此打扮到白宮來,實 屬不敬,要是在平時非被轟出去不可,但這次尼克松只是皺了一下眉頭,便讓他將掌 握的迪安指控的情況一一道來。這位廳長遲疑了一會,瞥了身旁的部長一眼,在得到 「照實說」的眼神暗示後,便將迪安如何指控總統的辦公室主任霍爾德曼、內務顧問 埃利希曼捲入水門刑事案的情況做了匯報,末了還斗膽建議:「應該讓他們兩個辭職, 不然會有麻煩的,會使您和您的總統職位處境難堪。」 尼克松默默地聽著,思索著,眼睛直愣愣地望著天花板,半晌沒說一句話。克蘭 丁斯特部長和派德遜廳長面面相覷,不知所措。「你們走吧。」尼克松有氣無力地說。 寬大的辦公室只剩下沉思的尼克松一人。「好一個吃裡扒外的迪安!」尼克松想 對他施加壓力,讓他明白作為總統可以阻止他獲得行政豁免權,到頭來一樣受刑,可 是又擔心把他逼急了眼,說不定會把指控的矛頭直接轉向他。 「我沒有什麼把柄掌握在迪安手裡。」尼克松的心裡暗暗地為自己打氣。雖說他 事先確實沒有授權任何人去干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這樣的蠢事,但 事後的掩蓋行動他能逃脫罪責嗎?一想到這里,他的心又有點發虛。雖說他和年輕的 法律顧問迪安商談掩蓋對策時,沒有第三者可以出來證明,但誰又能保證沒有留下任 何可以作為證據的話柄呢? 苦思冥想,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對策。想找幾個心腹顧問來集思 廣益,可是不少人已經涉嫌水門一案,要是再冒出一個像迪安那樣「反戈一擊」的顧 問,那不就更慘了。看來,只有變以攻為守為以退為進了,「丟卒保車」不失為一種 明智的選擇,尼克松終於拿定了主意。 幾天後,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被召到總統辦公室。尼克松把上次司法部長及該部 刑事廳廳長談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講給他們聽,然後,婉轉地請他們拿個主意。這兩個 人是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和多年的忠實朋友,為他謀取總統職位立下過汗馬功勞,如今, 要尼克松開口讓他們辭職,實際上是把他們開除出白宮,尼克松真是有點開不出口。 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顯然被總統介紹的不利於他們的事實驚呆了。雖說這些事實 都是他們經歷過的,但一旦作為罪證指控則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非常敏感而又特 別能領會總統意圖的辦公廳主任和內務顧問,此刻,只有吞下辭職這杯苦酒,以便保 全總統和白宮的面子。「我們會現實地面對這一切的。」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說這話 時,眼睛有點發紅,鼻子開始發酸。 三人相對無語。誰也沒有說出「辭職」這兩個令人難堪的字眼,但誰的心裡都非 常明白。還是彼此心照不宣吧,各自的心情當然有所不同。 尼克松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境: 「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要他們離職,真是自私得可以了;不過我還不至於狠心到 能夠心安理得地傷害自己所深切關懷的人。我憂慮他們被迫辭職時所受的打擊,但我 更憂慮他們留任不去會使我遭受的打擊。」 「我現在的問題,是必須把做過一些我亦有份之事的幾個朋友開除。」 4月 30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國發表講話。他重申自己與水門事件沒有牽連,但接 著又說,他將為那些「在一件他們原來深信是正確的事情中可能犯了錯誤」的下屬承 擔應負的責任。尼克松藉此機會宣布:「今天,我做出了任期內最難的一項決定,我 接受了白宮兩位最親信僚屬的辭呈。他們是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稱得上是我有幸遇 到的最優秀公務人員中的兩位。」他用如此贊美的語句,送給被迫辭職的朋友,與其 說是對朋友的撫慰,倒不如說是為了使自己的心裡也好受些。同時宣布已經辭職的還 有那個「反戈一擊」的顧問迪安,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前者如果不從白宮清除 出去,怎解尼克松的心頭之恨,後者辭職是因為他的一些親密同事可能「與違反美國 法律的某些行為有牽連」。 尼克松演出了一幕現代「揮淚斬馬謖」的話劇。然而,就像馬謖被斬並不能奪回 失去的街亭一樣,丟了「卒」的尼克松能保住自己這個「車」嗎?

熱點內容
女子司法所 發布:2025-02-10 08:01:29 瀏覽:962
法官辭職做法務 發布:2025-02-10 07:54:06 瀏覽:890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
新刑事訴訟法第33條 發布:2025-02-10 06:59:51 瀏覽:951
勞動合同法重要意義 發布:2025-02-10 06:28:26 瀏覽:826
朝國刑法 發布:2025-02-10 06:18:30 瀏覽:633
金華法院判決 發布:2025-02-10 05:36:59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