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李翔法官

李翔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5-01 19:03:20

Ⅰ 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能否實施正當防衛

大約一個月前,第一次聽李翔老師的刑法課,他講述法律的社會評價作用令我深受觸動。其間談到的問題,我和小權作了一些討論,認為其防衛行為可以構成正當防衛。 這篇博文,我醞釀了一個下午,但這個問題,卻是令我魂牽夢縈一個月的歌劇魅影。你應該猜到了,大概我又是想跟憲哥作對。 憲哥《刑法學》觀點是,首先應考察是否明知侵害人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已知,則不允許實施正當防衛,但可以採取緊急避險。不知,則可以採用反擊行為,視為正當防衛。而憲哥上課時是這么說的:不知,該行為為假想防衛,不絕對排除意外事件;如假想防衛則可能負刑事責任。他的理由大概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的侵害行為不是「不法侵害」。就此處「不法侵害」,憲哥的定性明顯是「犯罪行為」,而不是一般違法性行為。並且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犯罪構成四要件支持者。 學界有學者提出,正當防衛定義中的「不法侵害」應定義為一般違法性行為,他們認為,對一般違法性行為即可實施正當防衛,從而降低了正當防衛成立的條件。我不敢苟同。正當防衛雖為法律所鼓勵,但畢竟是對侵害人人身的一種損害,不能濫用。一般違法性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在於,一般違法性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小,刑法不予懲罰。如果法律允許對一般違法性行為即可實施正當防衛,則會導致權利濫用,使好的制度被不當利用,妨害社會公平正義。相反,我認為憲哥將其限制為「犯罪行為」的做法比較妥帖。 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犯罪」的內涵。宏觀上,要理清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的概念;微觀上,要審視犯罪構成要件。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可表述為: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運用。 犯罪構成只有在犯罪概念指導下才成為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標准。因此,先來看我國刑罰對犯罪概念的闡述。《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害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刑法條文中犯罪概念的落腳點是危害社會,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犯罪行為具有刑罰當罰性是以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為前提的。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犯罪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對此大家都已達成共識。而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相同行為,難道就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了嗎?非也,其社會危害性更大。 對於行為主體來說,他們過早地喪失了純潔品性,其尚未成型的世界觀、價值觀過早扭曲畸形,後患無窮吶。 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以刑事責任設定者為基準,存在評價說和刑罰說。刑罰說現已被摒棄,在此不做贅述。責任理論評價說認為刑事責任是國家根據刑事法律對犯罪行為或者行為人所做出的否定性的評價和譴責。日本學者大谷實認為,「關於刑事責任的概念及其內容,歷來存在著基本的對立,不十分一致……無論採取什麼立場,在把對行為人的法的責難性的判斷理解為責任一點上是共同的。」高銘暄教授認為:「在我們國家,刑事責任就是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規定,對實施犯罪的人作出的一種否定性的道德政治評價。」根據評價說的基本觀點,刑法設定的罪刑關系首先是一種國家的規范評價體系。評價方式既可以是刑罰的方式,也可以是通過非刑罰處罰的方式,還可以僅僅進行有罪宣告的方式。但都必須作出評價。A和B實施相同行為,法律不能對A作否定性評價、對B作肯定性評價,也不能對A作出否定性評價、對B不予置評——這都有違公平正義。對相同行為,法律對其評價,也就是「定罪」,不能有所偏頗,對罪與非罪的回答應當一致。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可以作為刑罰裁量,即量刑的考量標准,而不是定罪的依據。國外的陪審團制度正是如此,陪審團成員根據社會正義來評價某行為,對行為人作出有罪或無罪判決,法官則依照法律專業知識來為該行為確定合適的刑罰。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確實不該追究其刑事責任,因其並無承擔責任的可能性。這是量刑環節的考察因素,完全不必為其犯罪行為作「無罪」的辯駁。 對於犯罪構成,我掙扎了很久,在各個學說門前徘徊,迷茫不已。今天中午,終於決定,還是跟著憲哥沒錯。是,我支持四要件說,即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但是,我認為這里的犯罪主體要件應包括「單位是否構成犯罪主體」和「是否具備特定身份」兩方面,而憲哥認為居其「核心地位」的「刑事責任能力」,我認為應擱置到量刑環節,與法定、酌定量刑情節一並考慮。 只有先回答犯罪概念和犯罪構成的問題,才能對正當防衛問題做出合適的回答。

Ⅱ 建設工程合同中約定措施費和規費一次性包死,但實際施工和清單不一致,可否增加

如果工程量增加的話,措施費和規費是可以增加的。「建設工程合同中約定措施費和規費是一次性包死」是指在既定工程量的基礎上包干。現工程量發生了很大變化,措施費及規費應相應增加。
如果發生司法糾紛的話,法院不支持他的行為。

Ⅲ 英文翻譯

A US judge has sentenced a Chinese national, Xiang Li, to 12 years in prison for selling more than $100m (£62m) of pirated US software.

一位美國法官判決一個中國國籍的叫像李翔的人12年徒刑,因為他販賣了1億美元(相當於62億歐元)美國的盜版軟體。

Ⅳ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網路服務提供商在網路環境中的地位及侵權責任

網路環境對版權保護提出的最大挑戰,莫過於侵權者的匿名性、侵權行為的低成本性、侵權材料傳播的廣泛性與迅捷性。網路服務提供商是網路信息傳輸中樞,是網路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本文借鑒美國《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以網路服務提供商在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對如何正確界定網路服務提供商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責任如何認定、是否應當對網路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進行必要的限制以及限制是否有例外等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也是研究互聯網上的版權侵權責任不可迴避的一個全局性問題。

[關鍵詞]網路服務提供商 法律地位 版權侵權 歸責原則 責任限制

一、 ISP及ISP版權侵權責任概述

(一)網路服務提供商ISP

網路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因在於它能為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較以往任何方式更加方便有效的服務。網路上的信息浩如煙海,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花樣翻新,但是,在所有這些復雜現象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簡單的事實,即網路上的信息傳播無非是從信息提供者到信息接收者的過程,信息提供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中間環節就是網路服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簡寫),通過它們數以萬計的用戶得以「網上沖浪」。筆者認為對ISP應從狹義上去理解,僅指為網上信息交流提供各種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不包括直接作為信息交流的一方當事人ICP(內容服務提供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本文主要討論為信息傳播提供中介服務的ISP的民事責任,對於ICP的版權侵權責任可直接適用版權法及相關民法理論。

據此,ISP應當具有如下基本特徵[1]:

1、它是信息交流的支撐主體,為信息交流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撐,離開它的參與,網上信息交流無法實現。

2、它本身不是信息交流的主體,而是為信息交流主體提供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

3、由於服務的中介性,在信息交流過程中,ISP處於中立的地位,對信息的發送、傳輸的信息內容、信息的接收者等並不具有組織、篩選和決定作用,只根據交流主體即用戶的要求,提供傳輸通道、信息存儲和交流的空間與技術支持服務、認證服務和支付服務。

4、ISP的服務是通過技術化的自動過程實現的,這種技術化的自動過程對任何信息交流一律平等適用,不是因人因事而異的。

從功能上看,作為ISP的主體可分為以下5種,當然,實際生活中,某一具體主體可能有雙重或多重功能,但我們在具體分析某種主體行為的責任時,只能根據其在具體的服務或行為中充當的角色而不能根據其名稱來界定。

1、物理網路運營者NP(Network Provider)它們為用戶進入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物理基礎——網路,多是各國的電信企業。這些電信企業往往也利用自己的主幹電信網直接為其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接入服務或將自己的電信線路出租給他人用以為用戶提供接入服務。

2、接入服務者I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它們通過租用電信企業的公用通信線路(公用網)或自己鋪設的專用線路(專用網)為其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接入服務,它與NP一道為用戶進入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提供傳輸通道。

3、Web伺服器、虛擬主機提供者、電子公告板(BBS)、郵件新聞組、聊天室、網路會議室經營者。它們是為用戶在Internet上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空間場所服務的人,用戶可以在這些空間上通過上、下載信息從而實現信息交流的目的。

4、技術支持服務者IPP(Internet Presence Provider)。它們是隨著接入Internet的用戶數量激增和電子交易發展而產生的,專門為用戶(多為企業)提供鏈接、信息搜索工具、主頁設計與維護、網站寄存與管理、BBS自動生成等技術服務的新興中介者,它為用戶信息交流提供更高的訪問速度、全面的管理與監測服務、更高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更高的安全性、更及時的升級與更新,特別是更加低的和可控制的成本[2]。

5、認證服務者和支付中介服務者等輔助服務者。它們為在網上參與網路交易的各方的各種認證要求提供數字證書,使得交易與支付各方在開放、虛擬的網路環境中能夠據此識別確認其他各方的身份。

(二)、ISP版權侵權責任

網路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體,其上可能發生多種侵權行為,包括侵犯他人版權,如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擅自修改他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網頁著作權、以播放、表演、復制等方式擅自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以及鏈接的侵權。任何侵權行為均涉及直接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內容提供者(包括ICP或提供侵權信息的電子商家、企業、個人等)和為侵權信息傳播提供媒介服務的ISP。現實中,由於網路具有虛擬性、技術性、交互性、全球性、即時性、數字化、無國界性以及復雜性等特徵,權利人往往難以找到直接的侵權行為人(例如不知是誰把軟體作品擅自上載到某個電子公告板上供公眾下載),於是就把矛頭指向了ISP,使ISP不斷被牽扯進糾紛當中,成為侵權訴訟的被告。這種現象發生的背後自有緣故:一是沒人為互聯網付錢,但是用戶為ISP的中介服務付錢;二是沒人管理互聯網,但是ISP可以管理自己的網路系統;三是ISP通常比提供侵權材料的單個用戶更有經濟實力,更有能力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四是當直接侵權的用戶在別的國家時,ISP卻始終在本國司法管轄范圍內,權利人當然選擇在本國提起訴訟。在美國,《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以下簡稱DMCA)對ISP在版權侵權中的民事責任確立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法律制度的原則和規則。但我國現行法律尚未對ISP版權侵權責任做出專門規定,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院解釋)作了部分規定,且比較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如何從法律上正確界定ISP在版權侵權行為中的地位與責任,使ISP風險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不僅直接關繫到ISP和用戶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繫到社會公共秩序及網路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 ISP在版權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

(一)ISP對信息流的控制

一般地,信息在網路中流通可分以下幾個流程:信息源、信息公布、信息傳遞、信息儲存、信息刪除。

對於僅僅為信息的傳播提供設備支持的ISP,其根本不參加信息的具體製作、發布、傳遞、儲存、刪除等流程,此時,ISP對信息無法進行控制,我們總不至於因為網路中有侵權行為而把網線拔掉,從根本上不讓侵權信息傳播,這樣做無異於因噎而食[3]。對於其他ISP,其對信息也不具有選擇、確認作用,更不能選擇信息的接受者,對信息源的內容也不能進行直接的干預。這種不直接干預分為不能幹預和不必要干預。但是,ISP卻主導著信息公布、傳遞、儲存、刪除等各項流程,其對信息的不直接干預並不等於不加以控制。就目前網路的現狀來看,ISP對信息流可以進行間接控制,其形式主要有以下2類[4]:

1、協議控制

用戶要向ISP申請注冊成為會員時,大多會被要求閱讀一份協議或聲明,上有關於注冊會員的權利、應當遵守的義務以及相關的責任。這類協議往往都有不得利用各種方式在網上發布虛假或侵權信息的聲明。被侵權人發現侵權信息時,有權要求ISP對相關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ISP不得以該協議來對抗被侵權人的請求。

2、許可權控制

許可權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ISP對信息的控制。指ISP可以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刪除(如有用戶在BBS上發表了侵權權作品,ISP可以應相關當事人要求進行刪除、限制等等控制。也就是說,雖然ISP事先對信息源不能進行控制,但事後卻可能對其加以審查和刪除,可以行使事後監督的權利。以BBS服務為例。BBS對於任何一個注冊用戶上傳到特寫欄目的「帖子」都將自動加以發布。雖然BBS的經營者可以設置過濾軟體對信息內容進行掃描和過濾,但這畢竟只是計算機自動進行的過程,其中並沒有人的參與。該「帖子」在BBS中自動發布之後,任何登錄至該BBS的用戶都可以自由地瀏覽、下載和轉發。如果「帖子」含有侵權內容,則侵權後果在信息自動被發布後即可發生。但是,BBS的經營者可以對所有被自動發布的信息加以事後的閱讀和審查,如果發現內容不當,即可予以刪除,甚至暫時停止BBS系統服務,以阻止其他用戶看到和傳播該信息。又如ISP在提供鏈接服務時,用戶可以通過鏈接,接收更多的信息,但ISP對所鏈接的內容並不能事先進行審查,一旦發現所鏈接的某一網站或某一網頁含有侵權內容,可以採取技術措施暫時停止該鏈接,以阻止侵權信息傳播。

二是ISP對訪問者許可權的控制。指ISP對訪問者在網路上活動能力的限制。如在一般的BBS上,「遊客」只能瀏覽網頁而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不能看到網站內一部分信息等等,而注冊用戶不僅可以瀏覽網頁,而且還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看到專門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信息,還可以定期收到網站發來的電子郵件信息等等。

(二)ISP在侵權行為中法律地位的特殊性

ISP在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目前並未達成共識,主要有是提供線路服務的傳統電信從業者還是作為媒介服務的傳播媒體從業者之爭。前者是基於強調ISP提供服務具有「公共通道」性質,後者則強調ISP傳播功能。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根據ISP對信息流的控制,ISP對用戶利用網路瀏覽、下載或上載信息起著重要作用,這是由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共同決定的。其中,客觀方面是指ISP對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在客觀上所起的作用;主觀方面是指ISP對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否有過錯。如上所述,從技術角度看,任何在網路中發生的侵權行為都離不開ISP,一般情況下,僅為信息傳播提供接入服務的ISP,對信息源和信息傳播無法進行控制,僅僅是信息傳輸的通道而已,事先審查義務在技術上無法行使,事後監督能力也是有限的,其法律地位如同傳統的電信從業者,一旦發生侵權行為,僅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對侵權損害後果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其他ISP對信息流有一定的間接的控制能力,但也必須藉助技術手段。因此,ISP只能在技術上可行和經濟上合理的限度內承擔監控義務,違反該義務,除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外,還要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時,ISP的法律地位既不同於傳統的電信從業者,也不同於報紙、電視電台,也有別於書店、報刊亭和圖書館,屬於一種新型媒體,在他人的侵權行為中處於中介者和間接侵權人的地位。

三、 ISP版權侵權責任形式

依國外一般侵權理論,ISP承擔版權侵權責任的形式可能有直接責任(direct liability)、替代責任(vicarious liability)和輔助責任(contributory liability)[5]。

直接責任,指只要ISP所傳輸的信息帶有侵權性內容,ISP就應該承擔責任。有人認為,理論上一般不承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分類法[6]。但筆者認為,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予以區分更有助於分清責任。在網路環境下,ISP為了履行其信息傳輸中介職責,可能會涉及對他人作品的使用,而構成直接侵權。這種使用主要出現在ISP承擔傳輸通道、系統緩存、根據用戶的要求在其系統或網路中存儲信息及提供信息搜索工具等四種功能的情形下。根據上述對ISP法律地位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ISP對信息源不能進行直接控制,對其直接侵權責任應當給予豁免或適當的限制(下文再詳細分析)。

替代責任,指當自然人或法人對於直接侵權人的行為有權利與能力加以監督與管理,並且這種權利與能力對版權材料的使用有明顯直接的經濟聯系,即使事實上不知道侵權行為正在發生,那麼監督人被視為對版權侵權承擔替代責任[7]。亦即,構成版權侵權替代責任應符合兩個條件[8]:一是被告有權利及能力去控制侵權人的行為;二是被告直接因侵權行為獲得了行為人的財產利益。目前國外特別是美國,法院更多地認為由於ISP更類似於房主而不是音樂廳老闆,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如美國的RTC v. Netcom案[9]、Marobie FL案[10],就表明了這一態度。

輔助責任,類似於我國最高院解釋第4條規定的共同侵權責任。此種侵權責任形式對發展網路服務業較為有利,積極為美國法官所推崇,也為我國立法所確認。如美國的Sega案[11],美國法官認為,對ISP適用直接侵權責任將使每個ISP承擔不合理的法律責任,然而如果他們對使用者的侵權行為知曉且參與其中,就適用輔助性侵權責任。

根據承擔責任的方式,ISP應承擔的版權侵權責任形式主要有二種:停止侵害、賠償損失。首先,當受害人發現侵權行為時,如果侵權行為狀態還在繼續,那麼受害人有權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侵害。停止侵害適用於各種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不管ISP是否有過錯,甚至ISP還沒有意識到侵權信息的存在,權利人均可以先行向ISP發出通知,要求ISP採取措施阻止侵權行為蔓延,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其次,賠償損失是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對ISP同樣適用。通常情況下,作為中介服務的ISP主觀上並沒有侵害權利人的惡意,客觀上也沒有實施積極的侵權行為,造成權利人損害的主要原因在於侵權信息的製造者。因此,ISP無需對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也無需承擔賠禮道歉責任。

四、 ISP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及責任構成

(一)歸責原則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將侵害人的主觀狀態與侵權的民事責任相關聯,這幾乎是我國大多數侵權法理論及教科書的基本點與出發點。據說這是在吸收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經典民法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細看這幾部外國法典的相關條文,卻均是把主觀要件僅僅與賠償責任相關聯,不涉及其他民事責任[12]。

筆者認為,主觀過錯只是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中的侵權責任應做限制解釋,即僅指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形式。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無需以行為人主觀狀態為要件,如「停止侵害」責任。因此,通常所說的歸責原則,是指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准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13],包括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14]。

(二)ISP過錯責任

在網路版權侵權行為中,對ISP適用何種歸責原則體現著ISP責任制度的價值取向和對網路正義、公平、自由、安全等方面理性化的追求 [15]。對共同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應無疑議。對直接侵權責任,在早期的一些判例中,對ISP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如美國早在其1995年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通稱的「白皮書」)[16]中,認為ISP的系統或網路中的基於其履行中介服務所必需的自動、暫時性復制與傳輸,屬於版權法上的復制,ISP應對此負嚴格責任。德國法院早期的判決也認為ISP有義務確保任何侵權行為不會在他的伺服器中發生,ISP應對在其存儲系統中存放的任何非法內容承擔責任[18]。但在其後不久的一些案件的審判中,法官的判決與上述立場相佐。法官認為,如果ISP在他人的侵權行為過程中的作用不過是建立和運行一種維持網路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系統的話,那麼,讓無數這樣的ISP陷入責任之中就是不明智的,畢竟,讓整個Internet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並不能有效地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18]。通過不斷的司法實踐,DMCA和2000年通過的《歐盟電子商務指令》均規定對ISP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情形下,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對ISP也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最高院解釋第4條規定,ISP是否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取決於其是否在知悉的情況下即是否存在主觀過錯的情況下參與、教唆或幫助用戶實施了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適用的也是過錯責任原則。而且,對ISP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也不符合網路實際。首先,令ISP承擔無過錯責任,不僅沒有法律依據,相反卻脫離了ISP的監控能力,會損害網路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其次,令ISP承擔無過錯責任,意味著對ISP課以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ISP因監控網路所增加的運營成本最終也會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損害廣大上網用戶的利益。第三,ISP還可能為了不惹麻煩,只為「靠得住」的用戶提供服務,另外一些人則被人為地排除在網路空間之外,享受不到信息社會的好處。第四,過錯責任原則並不是以犧牲權利人利益為代價,而是從網路特性出發更好地實現權利人的利益與信息傳播者、使用者利益在網路空間的平衡。從無過錯責任向過錯責任的轉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勢,已有越來越多的早期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的國家轉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三)ISP責任構成

根據過錯責任原則,ISP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不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者缺一不可。對ISP而言,難點是如何認定其是否具有過錯。過錯是指加害人主觀上的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在實施某種行為時,心理上有沒有達到其應當達到的注意程度[19]。認定ISP的過錯應採取合理的、謹慎的人的行為標准[20],即把行為人的行為與一個虛擬的標準的合理人的行為進行比較,進而認為行為人有無過失。確定這一標准能夠督促ISP努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先進合理的技術盡量地避免對他人造成損害[21],也有利於維護網路空間各種利益的平衡與各類行為主體的和諧共處。

實踐中用戶要證明ISP是否存在過錯是非常困難的,而ISP確又可能通過監視網路中信息內容發現並制止侵權活動。因此,在早期的網路侵權訴訟中,一些法院認為只要ISP提供的服務客觀上成為侵權行為的工具,就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具有主觀過錯。如在美國第一個有關ISP版權侵權責任案[22]中,被告Frena公司經營一個BBS,一個用戶上傳了170張高清晰度的《花花公子》雜志享有版權的照片。雖然Frena公司發現後立即刪除了它們,但法院仍然判決被告行為構成侵權。過錯推定實際上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因為過錯推定是以確定過錯為目的,在責任的構成要件上,與過錯責任原則一樣,均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最終依據[23]。但過錯推定這種做法,正如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樣會極大地影響網路服務業的發展,也是極不公平的。因此,過錯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難以為外人所知曉,法律必須確立一系列從外部的行為和相關事實與情況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的基本規則,而不能簡單適用過錯推定。

五、 ISP版權侵權責任認定的基本規則及責任限制

如上所述,ISP對網路中信息是否含有侵權內容負有合理注意義務,問題是如何認定ISP是否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這是實踐中確認ISP是否具有過錯,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關鍵。DMCA和以及我國最高院解釋正是在如何判定ISP是否具有過錯這一關鍵問題上,確立或澄清了一系列基本規則,從過錯的認定上,對ISP責任做出必要的適當的限制,也就是說,對ISP不課以過高過重的義務,實際上也是限制了ISP在提供服務時應負的法定義務。

(一)ISP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相反在提供服務時卻負有保持中立地位的義務

前文已述,在早期的網路侵權糾紛中,部分法院以「過錯推定」的方法認定ISP具有過錯,而採用這種方式的前提就是認定ISP 「合理注意義務」應當包括監視網路活動、積極發現並制止用戶利用網路服務進行的侵權行為。鑒於此,DMCA第512條(m)款明確規定:ISP沒有監視網路、尋找侵權活動的義務。《歐盟電子商務指令》第15條[24]也宣布:成員國不得規定ISP負有監視其傳輸或存儲的信息的義務,以及積極發現相關侵權事實的義務。正如王遷博士所說,這意味著如果ISP沒有主動監控網路活動,並不能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而具有過失;即使ISP主動採取監控措施,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其本應能夠發現侵權信息,也不能因其確實沒有發現侵權信息而認定其具有過失[25]。

最高院解釋沒有明確ISP不負有監控網路的義務,從相關判例來看,我國法院也不認為ISP負有這樣的義務。在「博庫股份有限公司訴北京訊能網路有限公司、湯姆有限公司侵犯作品專有使用權糾紛案」中,北京二中院指出:「如果要求設鏈者設置鏈接時,必須對鏈接來的內容承擔事先審查的義務,無疑會使鏈接的功能受到阻礙,這對於促進互聯網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設鏈者事先不知道鏈接來的作品存在權利上的瑕疵而予以鏈接,其主觀上就沒有侵權的故意,當然無需承擔民事責任,該責任只能由登載作品的網站承擔。」顯然,法院認定ISP並沒有審查被鏈接的信息是否含有侵權內容的 「合理注意義務」。在「《大學生》雜志社訴李翔、北京京訊公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網路用戶李翔將《大學生》雜志中的文章上傳到「首都在線」的個人主頁中。北京二中院認為「根據互聯網技術的特點,僅提供網路技術和設施的網路服務提供商,一般不應對網路使用者的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這同樣說明ISP沒有監視網路使用者行為的義務。因此,實踐中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

當然,ISP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並不意味著ISP對網路侵權活動聽之任之,ISP仍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DMCA規定[26]:即使ISP並不實際知曉侵權行為,只要其知道能夠明顯推出侵權行為的事實或情況而不採取相應措施,就應當為損害後果承擔責任。美國國會將這條規則解釋為「紅旗標准」[27],意思是如果侵權行為非常明顯,像一面紅旗在ISP面前公然地飄揚,以至於一個合理的人都能夠意識到侵權行為的存在,則即使受害人沒有就侵權的事實通知ISP,ISP也可能因過失沒有發現和制止侵權行為而承擔責任。

(二)ISP在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范圍內負有阻止侵權信息繼續傳播,防止危害結果擴大的義務

如前所述,實踐中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ISP承擔責任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ISP是否要為其本身計算機系統或網路存儲和傳播的侵權內容承擔直接侵權責任;二是ISP是否要為他人藉助其計算機系統或網路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1、ISP直接責任

DMCA對ISP在履行傳輸通道、系統緩存、存儲功能以及在通過提供諸如超級鏈接、網上索引、搜索引擎等信息搜索工具將用戶引向或鏈接到載有侵權信息的網址的行為時的侵權責任做出了限制性規定[28],認為ISP只要符合一定條件,如實際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侵權行為的發生、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得到經濟利益、在收到侵權告知後,立即清除該信息或阻止對該信息的訪問,不承擔直接侵權責任。

ISP直接侵權責任,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具體規定,立法應當借鑒DMCA的相關規定,正確認定ISP直接侵權責任,保護ISP和著作權人雙方的利益。

(1)由於ISP除可採取自動化的技術過濾等預防性措施外,不負有對其系統或網路中傳輸、存儲或緩存信息的監控義務,只要不知曉或沒有合理的理由知曉侵權行為,以及知曉後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就沒有主觀過錯,對其系統或網路中技術化的自動傳輸、存儲或緩存的侵權信息不負侵權責任。具體而言,ISP享受責任限制必須符合下列條件:①ISP應遵守信息提供者有關獲取(或訪問)信息的措施,不得更改上述措施;②信息在ISP系統或網路存儲或緩存的時間不得超過合理長的期限;③ISP應遵循業界有關信息刷新的規則;④ISP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得到經濟利益;④ISP在收到侵權告知後或得知侵權信息被從源頭移除後或被法律要求移除後,立即採取封鎖網路上某個特定站點或特定用戶賬號(提供侵權材料的人)的方法,或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來達到停止侵權內容傳播的目的。

(2)ISP在享受責任限制的同時,還有例外情形,如:①ISP自己決定把某些材料存儲在其伺服器的高速緩沖存儲器中供用戶訪問,則不管其是否知曉這些材料是否包含侵權內容,都不適用責任限制。②ISP已經知曉某一用戶反復進行某一侵權活動,盡管其可能並不具體知曉每一次侵權行為的發生,仍然有義務以停用其賬號、刪除被緩存信息的方式制止或阻止侵權活動。如果ISP怠於履行這一義務,就可能因具有主觀過錯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在美國著名的Napster案[29]中,法院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的一個原因正是在於其明知有用戶反復地進行上傳和下載MP3文件的行為,卻沒有封鎖這些用戶的賬號。在另一起針對接入服務商的訴訟案[30]中,美國法院認定接入服務商只要在知曉侵權行為之後封鎖了侵權者的賬號,就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不承擔侵權責任。這也是我國最高院解釋沒有澄清的問題,應當通過以後的立法予以補充。③ISP不得干預權利人採取的聲明、標識等保護其作品的技術措施,否則也可能因主觀過錯而承擔侵權責任。最高院解釋第7條對此有規定。當然這些技術措施應當符合ISP與權利人通過公開、公平、自願協商達成的共識,並且不會實質性地增加ISP運營成本或網路負擔。這一條件有助於鼓勵ISP與權利人協商並採取技術手段防止侵權行為發生。

2、ISP共同責任

我國最高院解釋第4條對網路服務提供商共同侵權責任作了明確規定。筆者認為,該規定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1)規定所稱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解釋為提供中介服務的ISP。(2)根據該規定,在何種情況下ISP可以被認為「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而承擔責任並不清楚。因此這種認定完全取決於法律為ISP設定的義務,而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承認ISP沒有主動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ISP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對其網路系統中他人傳輸的所有信息的合法性進行不間斷地監控,ISP提供服務又是通過自動過程進行的,故ISP只有在知曉或應當知曉侵權行為發生,且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情

Ⅳ 如何理解「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

【出處】本網首發
【中文關鍵字】感情投資;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
【學科類別】刑法學
【寫作時間】2016年

今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更加細化、明確了司法實務中的若干問題,尤其是針對實務中出現的「感情投資」問題,直接規定了相應條款予以指導。但是對於《解釋》中第十三條第二款中的「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如何理解,似乎仍略有爭議,本文對於該問題提出粗淺見解,供理論界及實務屆的同仁們商榷,以期待得到拋磚引玉之效果。

《解釋》第十三條第二款對「感情投資」行為進行明確規定,進一步虛化了「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筆者認為,該條款中規定的「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系逗號之前表述的同位語,是為法律推定。即只要國家工作人員索取、收受具有上下級關系的下屬或者具有行政管理關系的被管理人員的財物價值三萬元以上,就表明該行為可能影響到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行使,已符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無須再根據身份關系之外的其他證據,甚至出於刑事政策的考量,裁量或證實其是否可能影響職權行使。

作此理解,一方面原因在於,司法解釋的指導意義是明確的,尤其是該條款在涉及到是否構成犯罪的定性問題上,刑事政策的考量應慎用,司法實務中的裁量權也應予以適當限制;另一方面原因在於,司法實務中,認定其為法律推定更具有合理性,符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客觀認定,也不至於擴大打擊范圍。

一、司法解釋指導意義確定性的要求

(一)司法解釋意義之所在

為保持對職務犯罪打擊的高壓態勢,進一步嚴密法網,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徵求意見時,就有學者提出擬單獨設立「收受禮金罪」,以規制司法實務中大量出現的「感情投資」問題。但是正式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並未設立「收受禮金罪」,而是由司法解釋在基於現實考量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虛化「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完成了對「感情投資」行為的刑法規制。

在《解釋》出台之後,針對「感情投資」條款的規定,李翔教授在《「兩高」關於貪污賄賂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一文中指出,該條款「使用了較為『模糊性』的表述,這似乎因為解釋而導致出現新的問題,將原來模糊的問題進一步」模糊化「處理,體現了刑事司法解釋政策化的傾向,這些模糊性的表述,應根據『解釋』適用時候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民意表達等綜合性因素加以理解」。誠然,「兩高」的司法解釋須以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為基礎,基於刑事政策的考量,對刑法規範本身進行闡明。但是從本旨上來講,「兩高」的司法解釋是在符合法律規范目的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擴大、限縮或其他解釋方法,對刑法規範本身進行闡明,其意義就在於對司法實務中出現的爭議問題給予明確化的指導,使得法律適用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且相對統一。

對於「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若不做法律推定的理解,則會產生如下的問題,即在國家工作人員索取、收受具有上下級關系的下屬或者具有行政管理關系的被管理人員的財物價值三萬元以上之後,仍需考裁量或證實是否影響了職權行使。那麼在裁量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基於刑事政策的考量和自由裁量權的擴張。在此,我們姑且不論司法解釋是否有立法之嫌疑,但是司法解釋本質上即是對刑法的適用,在《解釋》規定該條款時已經進行刑事政策考量的基礎上,具體案件的司法適用在定罪方面再次進行刑事政策的考量已無必要,同時個案自由裁量權的擴張,也有可能會違背罪責性相適應的原則,不利於法律適用的公平性和統一性。尤其是考慮到我國當前的司法狀況,司法實務中適用政策性考量難免會出現司法不統一甚至司法權濫用的情況,造成對於該條款適用的虛化,背離了《解釋》本身的應有之義。

(二)行賄罪立法修正之借鑒

《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前,刑法規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該條款僅從規范層面來看,可以說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司法實務中,卻因為賦予了司法者過於寬泛的自由裁量權,同時由於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濫用,導致對於行賄人的追究出現嚴重的司法不統一現象。

法制日報評田學仁案《打擊行賄犯罪的底線不能失守》、河南商報撰文《劉鐵男案的行賄者不能安然無恙》、新京報撰文《為什麼對行賄官員下不了狠手》、南方周末撰文《向同一人行賄:商人倒霉,官員高升?》等等,這些案件中對於行賄犯罪的打擊不力或者法律適用不統一的現象,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會效果。基於此,《刑法修正案(九)》明確了「犯罪較輕的,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同時《解釋》對於「犯罪較輕」、「重大案件」、「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都予以了明確規定。可以說,《刑法修正案(九)》及其解釋,在限制自由裁量權、防止刑事政策濫用方面做出了重要修正。

法律制度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我們在理解《解釋》第十三條第二款「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就應借鑒行賄罪立法修正的意義,即將司法的自由裁量許可權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時在犯罪構成的定性問題上盡量慎用刑事政策,嚴格依法辦案。同理,在「感情投資」問題上,若不認定「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是為法律推定,而需進一步裁量或證實是否影響了職權行使,司法裁量權的范圍就會很大,法律適用的個案不統一甚至司法權濫用的問題也就會隨之而來。

二、司法實務中認定司法推定之合理性

盡管學術界從立法論的角度一直在討論應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但《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使得在司法實務中仍應堅持該要件。

(一)直接認定為法律推定有利於實務操作

筆者贊成「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新客觀說,將「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直接認定為法律推定是比較客觀的。《解釋》第十三條第二款在規定「感情投資」問題上,已經將行受賄的主體限定在具有上下級關系和具有行政管理關系的范圍之內,且對數額對了規定,大量的司法實務案件能夠表明該種利益輸送往往已經影響到國家工作人員職權的行使,應當從客觀上做法律推定,使得證明更加客觀化。最高法院苗有水法官在解讀《解釋》二十個疑難問題中指出「具體如何認定『可能影響職權行使』需要結合個案把握。我本人認為,實踐中不太可能發生不影響職權行使的情形。」最高檢察院萬春主任在解讀《解釋》時指出「該款規定強調行為性質是權錢交易,即可能影響職權行使」。

在認定「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問題上,有學者提出控方應當承擔舉證責任,同時在證明是否可能影響職權行使時,可以根據雙方的關系緊密程度來認定,關系愈是緊密,則影響的可能性越大。那麼關鍵問題就在如何來認定雙方的關系緊密程度?我們是否可以通過雙方聯系的頻率來證明其關系是否緊密?是否可通過其親屬關系遠近來證明其關系是否緊密?這在實務中恐怕是一個很難證明的問題,而且也不會是客觀准確的的證明。

在認定「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問題上,我們更不可能寄希望於言詞證據。在辦理「感情投資」類型案件中,我們可能能夠通過加強審訊強度、運用審訊技巧,得到受賄人的供述「收了他的錢,可能會影響到我的職權行使」。但是這會存在很多問題,其一,即便確實存在謀利事實的情況下,行受賄的言詞證據都是雙方一對一的,而在「感情投資」類案件中,是否「可能影響職權行使」僅能靠受賄人來證實,孤證更加難以定案;其二,言詞證據容易翻供,當偵查工作全部做好後,受賄人在法庭上翻供,認為受下級或者被管理人的財物不可能影響其職權行使,如何定案?其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為他人謀取利益」並非主觀構成要件,否則在上述翻供的情形下,很容易造成不當的縮小受賄罪的處罰范圍。

據此,我們在理解「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問題上,就應把握受賄罪法益保護的核心,索取、收受具有上下級關系的下屬或者具有行政管理關系的被管理人員的財物,這種靠利益輸送維持的緊密關系,直接推定為「可能影響職權行使」是恰當的,也是客觀的。

(三)直接認定為司法推定不會造成打擊范圍過大

首先,《解釋》第十三條第二款在規定「感情投資」問題上,已經將利益輸送的主體限定在具有上下級關系和具有行政管理關系的范圍之內,且對數額對了規定;其次,「感情投資」並非新設罪名,「可能影響職權行使」也僅是證實「為他人謀取利益」來作為受賄罪成立的要件之一,表明收受財物與職務行為之間的對價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利用職務便利」這一要件合理區分收受的財物是否是職務行為的不正當報酬,將基於合乎情理的人情往來等收受的正當財物排除違法所得。

三、結語

關於如何認定「可能影響職權行使的」,雖然在受賄罪的犯罪構成中並非是一個核心問題,但是若不做釐清,就會給司法實務帶來新的困擾,造成個案之間的罪責性不相適應,不利於法律適用的統一。

【作者簡介】
李亞亞,石家莊市長安區人民檢察院。

Ⅵ 著作權侵權責任--從《大學生》訴「首都在線」及李翔侵權案談起

此案發生在98年,故而只有《著作權法》可以適用,如果發生在今天,那麼要適用《著作權法》以及《信息網路傳播條例》。根據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通知刪除義務,首都在線在合理的時間內就將侵權內容刪除,可以免責。
李翔侵害了原告的著作權。對於其抗辯「原告出版發行的《考研勝經》與出版主管機關的有關批件內容不符,且未能提供所有原作者許可其使用作品的證據,因此,原告對該書不享有著作權」。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累累,著作權跟主管單位的批復何干。著作權的產生是一種事實行為。縱然未經過原作者同意而匯編,只要具有獨創性,也是一個新的作品(但是行使著作權的時候必須要經過原著作權人許可,否則侵權)。
判決內容:《考研勝經》含有《大學生》雜志社的編輯思想,享有著作權,而李翔未經許可在個人網站上登載相關內容,其行為已構成侵權,故判決其不得未經許可在其個人網站上刊載與《考研勝經》選材、編排相同的內容;並應「首都在線 263"個人主頁頻道的首頁上發表致歉聲明,同時賠償《大學生》雜志社經濟損失5000元;而京訊公司在接到律師函後,採取了相應措施,故不承擔責任。

Ⅶ 相關專家如何談上海「殺妻藏屍案」自首問題

「自首並非『免死金牌』!」8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學刑法學教授張紹謙和華東政法大學比較刑法與國際刑法研究所所長、教授李翔分別接受專訪,並就「殺妻冰櫃藏屍案」諸多網路質疑發表看法。

華東政法大學比較刑法與國際刑法研究所所長、教授李翔表示,在邏輯表達上,自首是「可以」從輕處罰,但這個「可以」應理解為「沒有特殊情況就應當」的意思。

同時他還表示,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認定被告人自首後,如果對被告人採取了從輕或減輕處罰,一般不需要說明理由,但是在認定自首卻沒有採取從輕處罰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就應當專門說明理由。

他進一步解釋說,本案中,二中院在判決時已明確說明了理由:朱曉東在作案到自首期間「長時間藏匿被害人屍體」,且用被害人錢財「肆意揮霍享樂,無悔罪表現,社會危害極大,罪行極其嚴重」,故依法不予從輕處罰。因此,該案的死刑判決合理合法,也不會影響後來者的自首積極性。

同時李翔教授還認為,在家庭糾紛殺人案件中,自首情節和死刑判決沒有必然聯系,量刑是一個綜合性的價值判斷,而不是基於某個情節。我國對死刑適用採取了「立法上保留死刑,司法上嚴格限制死刑適用」的態度,但嚴格限制及慎重適用死刑的刑事政策,並不意味著死刑在案件中不適用。

Ⅷ 對仲裁員缺少法律及行政制裁導致大量枉法裁決出現

一、 問題的由來:設立「枉法仲裁罪」的必要性
「訴訟不如仲裁,仲裁不如調解,調解又不如預先防止發生法律糾紛,這幾乎是不言而喻的。」[①]施米托夫這句對民商事糾紛的解決方式上作出的概括性斷言,為許多法律人士諳熟。仲裁[②]以其具有的自主性、效率性、意思自治和及時性的特點,已經成為各國國內普遍採用的民商事糾紛方式。仲裁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司法外糾紛解決方式在當今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影響仲裁公正性基礎的問題:個別仲裁人員徇私情、徇私利或者接受當事人的賄賂,違反公正的職責,對糾紛做違背事實和法律的仲裁。

在民商事糾紛、勞動爭議和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以及海商海事糾紛解決方面,仲裁與司法發揮著相近似的作用。仲裁活動作為國家司法活動的必要補充和變通,具有一種准司法的性質。在仲裁過程中,仲裁員始終處於組織者和決定者的地位,他決定著仲裁的進程和仲裁的結果,實際承擔著「准法官」的職責,仲裁裁決與法院裁判一樣,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將對當事人的民事實體權利義務發生重大的影響。在仲裁活動中,仲裁員理應小心謹慎的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履行職責,以維護仲裁裁決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如果仲裁裁決一旦失去公正性,將可能給當事人造成損害。仲裁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民間性的糾紛解決方式,它的正常運作離不開國家的恰當而有效的干預,國家有必要對仲裁活動運用司法方式進行監督和制約。

《仲裁法》、《民事訴訟法》中對枉法的仲裁裁決進行的監督方式有兩種:一種監督方式是法院撤銷仲裁裁決。另一種監督方式法院不與執行仲裁裁決。這兩種監督方式的范圍僅僅是仲裁程序和仲裁後果,很少觸及仲裁人的個人切身利益;這種監督機制的性質屬於事後監督,防範於未然的效果不明顯。不難看出這種監督機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監督方式上的缺位導致不能實現預期的監督效果。實踐證明,不觸及仲裁人的個人切身利益,僅僅通過法院撤銷不當裁決和不與執行仲裁裁決的方法不可能有效的杜絕枉法裁決的產生。從權力制約的角度,立法應當在仲裁裁決的監督機制里確立一種新的監督方式:通過追究枉法仲裁人個人責任,有效的預防違法仲裁的情況出現。

筆者認為,仲裁人對枉法裁決應當承擔的責任形式除了民事責任、道義責任以外,還應當包括有限的刑事責任。如前所述,枉法裁決和枉法裁判一樣,都是對法律的歪曲和破壞以及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侵害,都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於嚴重的枉法仲裁行為,仲裁人理應承擔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因為害怕承擔個人責任視仲裁活動為畏途而拒絕接受委託或者指定,從而導致糾紛不能順利解決,立法應當恰當的確定仲裁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應當在追究嚴重枉法仲裁行為刑事責任和豁免普通過失仲裁責任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既向仲裁人施加一定的責任,促使其謹慎的行使仲裁權,保障仲裁的公正性;同時又不能過分干預,要確保仲裁人獨立行使職權,不必擔心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和攻擊,保障仲裁的有效性。

二、解讀《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枉法仲裁罪的構成要件

仲裁員的刑事責任是一個復雜和敏感的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議近幾年一直不斷。2005年12月下旬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六)》草案中規定了「枉法仲裁罪」的內容:「依法承擔仲裁責任的人員,在仲裁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前款規定人員收受賄賂,有前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規定之罪,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理論界和實務界對這個徵求意見稿展開了熱烈的討論。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在刪去了後半句以後通過了這條修正案,並把它歸入《刑法》第399條。

根據《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規定的內容,可以歸納枉法仲裁罪的罪質:枉法仲裁罪是指依法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在仲裁活動中故意違反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決,情節嚴重的行為。

根據枉法仲裁罪的罪狀,可以分析出該罪的構成要件:

1、犯罪主體

本罪是身份犯,只有具備仲裁員身份並且在具體案件中承擔仲裁責任的人才能構成枉法仲裁罪。換言之,本罪的犯罪主體屬於特殊主體,只有通過仲裁委員會聘任以後,又被選定或者指定作為某一具體案件仲裁庭成員的個人,才可能成為枉法仲裁罪的實行犯。「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不僅包括《仲裁法》中規定的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還包括其他依法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我國《體育法》、《反興奮劑條例》、《著作權法》、《勞動法》、《公務員法》、《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都有關於仲裁機構和仲裁人員的規定,依據這些法律法規從事仲裁活動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無疑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③]對於收受、索取賄賂或者徇私情、循私利的「黑哨」體育裁判,就可以按照枉法仲裁罪的罪名定罪處罰,這樣就解決了對於性質嚴重的「黑哨」行為進行定罪處罰於法無據的難題。

不具備仲裁員身份沒有在具體案件中承擔仲裁責任的個人,如果對特定案件的仲裁人實施了教唆、幫助行為,則可以構成枉法仲裁罪的教唆犯和幫助犯。

2、犯罪主觀方面

認定本罪的主觀方面需要嚴格界定故意、過失和合法的自由裁量的心理因素,以辨別仲裁行為的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的界限。根據《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規定的枉法仲裁罪的敘明罪狀,本罪的主觀方面應當是直接故意的心理態度。從認識因素上來看,行為人對於違背事實和法律作出枉法仲裁的行為和基本的危害結果是明知的;從意志因素上來看,行為人對於違背事實和法律作出枉法仲裁的行為和基本的危害結果持積極追求的主觀傾向;行為人對「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中的加重後果,既可能是追求也可能是放任。枉法仲裁罪里沒有過失犯成立的餘地。事實認定錯誤和適用法律不當的過失仲裁行為只可能承擔民事責任或者行政責任,不構成犯罪。在仲裁活動中,仲裁員具有合法的自由裁量權,即便對仲裁結果有爭議,仲裁行為也是合法的。

行為人實施枉法仲裁的行為的通常的動機是徇私利、徇私情,行為人基於何種動機實施了枉法仲裁的行為,不是刑法所關注的對象。考察動機的法律意義僅僅限於量刑方面,並不涉及定罪領域。在枉法仲裁罪中,動機不是必備要件。

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員裁決糾紛的權力來自於當事人的授權。一經當事人選定,仲裁員就根據事實和法律獨立的裁決糾紛,仲裁員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仲裁員雖然只有通過仲裁委員會的聘任才能錄入仲裁員的名單,但是仲裁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和仲裁員之間並不因為聘任關系產生上下級領導指揮關系,仲裁委員會並不介入糾紛的裁決,仲裁決定也不經過仲裁委員會的批准,仲裁員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獨立決定仲裁的活動的進程和結果,仲裁裁決作出以後既發生法律效力,仲裁委員會也無權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從運作程序來看,仲裁活動比司法活動具有更強的獨立性,仲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更明顯反映出仲裁員的獨立意思。因此,仲裁員的枉法仲裁行為比《刑法》第399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的司法工作人員具有更強的道義上的可責性,仲裁員應當對於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作出的枉法仲裁裁決承擔刑事責任。

3、犯罪客體

需要仲裁的糾紛往往具有財產權的內容,仲裁的方式解決糾紛又以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為前提,因此違法仲裁行為的危害肯定是多方面的。本罪的犯罪客體是多重客體,枉法仲裁行為不但擾亂了仲裁秩序、降低了仲裁機構的威信、損害了仲裁活動的中立性、純潔性和不可收買性,還濫用了當事人的委託、損害了國民對仲裁活動公正性的信賴,往往還損害了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財產權益。在枉法仲裁犯罪侵犯的多種客體中,何種客體是主要的,理論界和實務部門有不同的看法。《刑法修正案(六)》把枉法仲裁罪歸入《刑法》第399條,明顯反映出了把本罪的主要客體確定為仲裁秩序的立法意圖。

4、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必須具備行為人在各種仲裁活動中索取、接受賄賂、徇私情、循私利並且違背事實和法律做枉法仲裁的行為,以迫使他人實施無義務實施的事項或者妨害他人行使應當行使的權利。至於是否發生行為人預期的「迫使他人實施無義務實施的事項或者妨害他人行使應當行使的權利」的結果,則在所不問。枉法仲裁可能發生的領域不僅是《仲裁法》規定的民商事活動中,「而且還包括依據《體育法》、《反興奮劑條例》、《著作權法》、《勞動法》、《公務員法》、《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法律規定從事的仲裁活動中」[④]。

枉法仲裁的行為主要是指索取、接受賄賂、徇私情、循私利並且對案件事實做不符合原來真相的認定或者歪曲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對糾紛做違法裁決的行為。在實踐中,這些枉法行為主要表現為索取、接受賄賂、偽造毀滅證據材料、串通當事人製造偽證、指使證人做偽證,篡改仲裁筆錄等情況。

枉法仲裁的行為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可能構成犯罪。對於情節一般、危害不大的枉法仲裁行為不應當認為是犯罪。本罪屬於情節犯,「情節嚴重」具有犯罪構成要件意義,是區分枉法仲裁行為罪與非罪的重要事實依據。「刑法分則以及其他各種刑罰法規分別規定的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是基本的構成要件。與此相對的修正的構成要件,則是刑法總則就未遂犯、共犯對基本構成要件進行修正而形成的構成要件。」[⑤]犯罪構成可以分為基本的犯罪構成和修正的犯罪構成,筆者認為情節犯中的情節嚴重是基本的犯罪構成要素,不是修正的構成要素。在枉法仲裁罪中,沒有情節一般的未遂犯成立的餘地。是否情節嚴重關繫到枉法仲裁行為罪與非罪的判斷標准,而不是既遂與未遂的判斷標准。在本罪中,更強調犯罪成立「量」的要求。法律沒有對情節嚴重的具體內容和判斷標准作出明確的規定,需要司法機關在實踐中把握。枉法仲裁是個新罪名,由於刑法沒有對何謂「情節嚴重」作出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還沒有積累足夠經驗以供參考,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罪與非罪的困惑。

三、進一步完善:對定位和情節的探討
《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為規范和制約仲裁秩序並且對性質嚴重的枉法仲裁行為進行制裁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這條規定還存在著兩處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

第一,《刑法修正案(六)》把枉法仲裁罪歸入《刑法》第399條似乎與刑法分則的體系不協調。《刑法》第399條屬於瀆職犯罪的內容,眾所周知,瀆職罪的本質是國家機關內部成員的腐敗行為和侵犯國家作用的行為。瀆職罪的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客觀方面也是表現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實施的違法行為;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職責活動。枉法仲裁罪的本質是對仲裁活動公正性的歪曲。各種類型的仲裁委員會是民間性的事業單位法人,仲裁員也並不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各種仲裁活動體現了自治性和民間性的特徵,並不屬於公務活動的范圍;客觀方面表現為仲裁員在仲裁活動中的實施的違背事實和法律的裁決行為。對二者加以比較很容易看出仲裁活動瀆職犯罪的罪質和構成要件與枉法裁判罪的罪質和構成要件有諸多不同之處,二者難以兼容。現代仲裁製度是市場經濟發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在本質上是市場主體在沒有國家干預的情況下自主了結爭議的民間性糾紛解決機制。在市場經濟里,仲裁是一種法律服務,這就是仲裁活動的基本定位。枉法仲裁行為歸根到底損害了市場經濟秩序。筆者以為,按照枉法仲裁行為所侵犯的客體,把枉法仲裁犯罪納入刑法分則第三章第八節擾亂市場秩序罪更為恰當。

第二,《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把「情節嚴重」作為把枉法仲裁行為構成犯罪的法定標准。一方面,這樣的規定過於籠統模糊,可操作性不強,司法認定中缺乏統一客觀的標准。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法院、不同法官的價值判斷標準的差異會造成類似的枉法仲裁行為的處理結果大相徑庭。容易造成理解和適用該罪的分歧。從另一方面來講,「情節犯自身表述上的模糊性不可避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整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而且無法解決的問題。刑法明確性的要求不能過分,模糊性的法律語言同樣具有刑事法治價值內涵。」[⑥]

在罪刑法定的原則下把握枉法仲裁罪的情節嚴重的標准,需要平衡明確性原則和模糊性原則,還需要在調節法律局限性和穩定性與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之間的矛盾。在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枉法仲裁的數額與非法所得、對仲裁秩序的擾亂程度、是否造成嚴重後果、是否造成惡劣影響、是否經常違背事實和法律裁斷糾紛等內容。同時,司法人員還要根據枉法仲裁行為的動機、目的、手段、形式、對象等因素作出情節是否嚴重的綜合判斷。總之,「情節嚴重」的要求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被賦予不斷變化的內涵,因此,不能就事論事的作出簡單判斷。情節犯的模糊性要求司法者根據法律的基本精神對枉法仲裁行為情節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作出相對合理的解釋和判斷,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①]施米托夫:《出口貿易——國際貿易的法律與實務》,〔M〕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頁。

[②]本文所指的仲裁,不僅指民商事仲裁,還包括勞動爭議仲裁和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以及海商海事糾紛仲裁。

[③]劉志紅:《略論枉法仲裁罪》,載於《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11期,第18頁。

[④]參見黃太雲:《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與適用(下)》,載於《人民檢察》2006年第15期,第25頁。

[⑤]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

[⑥]李翔:《刑事政策視野中的情節犯研究》,載於《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第6期,第26頁。

Ⅸ 欠錢不還跑的人影子都看不到起訴未央區人民法院開庭被告李翔沒有了,到了申請執行了法院讓我回家等

判決生效後,法院已經強制執行,這是您敘述的過程。
至於是不是執行到位專,看具體屬情況,如果被執行人實際上有執行能力(有錢),法院的查詢與強制措施到位,是會查扣到相關財產,會執行到錢,返還給您。
如果被執行人無能力,當然無法執行到位,您無法得到執行款。
無法執行到位,法院仍會強制執行,直到能執行完畢為上,沒有時間限制。

Ⅹ 走向暴風雨的主演介紹

基本檔案
【中文譯名】宋允兒
【韓文寫法】송윤아
【英文寫法】Song Yoon-a
【正確漢名】宋玧妸
【出生日期】1973年6月7日
【出生地】慶尚北道 金泉市
【身高體重】169cm,50kg
【血型】O型
【職業】電視藝人,電影演員
【家庭成員】父母,兩個哥哥,嫂子,4名侄子侄女(大哥 宋秉浩 韓國知名耳鼻咽喉科醫生)
【婚姻狀況】已婚(2009年5月28日與演員薛景求結婚 2010年8月3日兒子出生)
【信仰】天主教
【洗禮名】Anna
【教育經歷】金泉中學
漢陽大學ERICA campus 文化人類學 學士
【出道】1995年 KBS超級明星大賽 金獎
【所屬公司】S2007 Entertainment
【綽號】青蛙眼(因為從小眼睛就很大)
小牛(和「宋」的韓文發音有關)
再來一碗(因為很喜歡吃飯,時常說「再來一碗」,該稱呼同時也是宋允兒韓國後援會的名稱)
【性格】慢性子,積極的,總是往好的方面去想問題
【韓國後援會】「再來一碗」宋允兒後援會
【專屬美容院】Musee Neuf(院長:金華蘭)
【圈內好友】崔華貞、金泰熙、崔智友、金喜善、姜惠貞、嚴智苑、河智苑、金敏貞、崔真實(已故)、鄭善姬、宋慧喬、孫藝珍、李恩宙(已故)、金正恩、金孝珍、金素妍、金智秀、明世彬、申賢俊、車仁杓、柳時元、張東健、安聖基、樸重勛、金勝友、許峻豪、金聖洙、車太鉉、金民鍾、李東旭、朴容夏(已故)、洪智敏、李英子、洪京貞、嚴正花、李素拉等
【關系要好的童星】金有貞、金香奇
【住址】首爾江南區清潭洞豪宅(109坪 市值30億韓元)
喜愛偏好
【最愛食物】不挑食,最愛吃白米飯和甜甜圈
【最珍惜的東西】日記本(從小學的時候到現在寫的日記)及自己的愛車
【最喜歡的衣著風格】不一定,視當天的情況而變(O型性格)
【睡眠習慣】一定要安靜全黑,用兩層窗簾擋光;就算到夏天,棉被也要蓋到腳尖
【愛好】電影鑒賞,讀書
【特長】鋼琴、網球
【初戀】高考時補習班的同學(雖然暗自希望能和他說話,但最終還是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自己最喜歡的戲】《鐵漢柔情》
【最喜歡的角色】《情定大飯店》的徐臻茵
從藝經歷
在1995年大學二年級時,同系的前輩瞞著宋允兒,替她報名參加明星選選拔賽。真的是象電影中演的一樣,她在大賽上出人意料的獲得了金獎,從此開始了演藝生涯。從小就作的電影明星夢就這樣實現了。看她所拍攝的《暴風之中》,《龜尾號》, 《愛》,《龍的眼淚》,《越過地平線》等作品,也逐漸的認識了她。但是讓觀眾真正認識她的,要算她在《可愛先生》中扮演的亞米溫。此後,她更是不斷地努力去嘗試塑造其它的形象。正氣凜然的女法官、30年代堅強,美麗的女人蓮芝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視劇作品
正式出演
2008年 SBS 水木劇《On Air》(主演:宋允兒李凡秀朴容夏金荷娜)
2006—2007年 MBC 周末劇《姐姐》(主演:宋允兒金聖洙許英蘭)
2005年 SBS 水木劇《香港特急》(主演:車仁杓 宋允兒 趙在顯 金孝珍)
2004年 SBS 周末劇《暴風中》(主演:宋允兒 金石勛 金民俊嚴智苑)
2002年 SBS 《恐怖的瞳孔》(主演:宋允兒宋慧喬)
2002年 MBC 水木劇《禮物》(主演:宋允兒朴正哲孫世昌金志英)
2001年 MBC 水木劇《我愛熊》(主演:宋允兒 金國振)
2001年 MBC 水木劇《情定大飯店》(主演:裴勇俊宋允兒金勝友宋慧喬)
2000年 MBC 《壞朋友》(主演:安在旭宋允兒金智秀 許峻豪)
2000年 SBS 水木劇《愛戀系列單元劇——遺失》(主演:宋允兒 許峻豪 劉智泰韓高恩)
1999—2000年 MBC 周末劇《GO!我們的天堂》(主演:柳東根李美淑 辛愛羅 宋允兒 朴正哲)
1999年 MBC 月火劇《乞丐王》(另譯:《鐵漢柔情》)(主演:車仁杓 宋允兒金南珠 許峻豪)
1998年 MBC 月火劇《辯護師》(又譯:《法庭風雲》)(主演:孫昌敏 李英愛 宋允兒全光烈 金相慶)
1998—1999年 KBS 周末劇《紙鶴》(主演:柳時元明世彬宋允兒 蔡貞安 李尚仁)
1998年 SBS 納涼特輯《恐怖的雙瞳》(主演:宋允兒宋慧喬姜成民)
1998年 SBS 水木劇《Mr.Q》(主演:金民鍾 金喜善宋允兒)
1998年 MBC 月火劇《愛情》(主演:張東健崔智友宋允兒)
1997年 SBS 日日劇《超越地平線》
1997年 KBS 月火劇《傳說的故鄉—九尾狐》
1997年 KBS 月火劇《暴風中》
1996—1998年 KBS 周末劇《龍的眼淚》
早期配角作品
1996年 MBC Best劇場《門房店女人》
1996年 KBS 日日劇《媳婦三國志》
1995—1996年 KBS 大河劇《燦爛的黎明》
1995年 KBS 周末劇《大膽的男人》
1995年 KBS 月火劇《個性時代》
1995年 KBS 日日劇《善男順女》
1994年 SBS 晨間劇《Elegy》
電影作品
2010 《婚紗》/《Wedding Dress》(主演:宋允兒 金香奇 李基佑)
2009《秘密》/《Secret》(主演:車勝元宋允兒柳承龍金仁權)
2006 《阿娘》/《Arang》(主演:宋允兒 李東旭)
2005 《錯失的愛情》(愛將逝)/《Lost In Love》(主演:薛景求宋允兒)
2004 《Face》(主演:宋允兒申賢俊)
2002 《光復節特赦》/《Jail Breaker》(主演:薛景求車勝元宋允兒)
2000《不朽的名作》/《A Masterpiece In My Life》(主演:樸重勛宋允兒)
1998 《棒》/《Zzang》(主演:車仁杓 宋允兒)
1997 《1818》(主演:鄭俊浩宋允兒)獲獎經歷
2011年 第二屆 韓國珠寶大賞 鑽石獎
2009年 安德烈·金Best Star Award 明星獎
2009年 MBC廣播表演藝術最佳傑出功勞獎
2008年 SBS演技大賞 十大明星獎 最優秀演技賞(《On Air》)
2008年 Cosmopolitan100期Party Fun Fearless Female年度獎(with鄭宇成)
2007年 MBC廣播表演藝術最佳傑出功勞獎
2007年 安德烈·金Best Star Award 明星獎
2006年 首爾電視節 女藝人獎
2006年 第四屆 Korea Fashion World Awards最佳衣著獎
2004年 SBS演技大賞 十大明星獎 優秀演技賞(特別企劃部門)(《暴風中》)
2003年 第11屆 春史羅雲奎 電影藝術節 女子助演賞 (《光復節特赦》)
2003年 第40屆 大鍾賞電影節 女子助演賞 (《光復節特赦》)
2002年 第23屆 青龍電影賞 女子助演賞(《光復節特赦》)
2002年 Best Dresser 白鳥賞
2002年 MBC演技大賞 最優秀賞(《我愛熊》)
2000年 SBS演技大賞 BIG STAR賞
1999年 百想藝術大賞 人氣賞
1998年 SBS演技大賞 優秀演技獎
1998年 KBS演技大賞 人氣獎
1995年 KBS超級明星大賽 金獎
1995年 KBS超級明星大賽 Julia獎
1995年 KBS超級明星大賽 最上鏡獎
MC擔當
2010年 第八屆 大韓民國電影大賞(獨立主持)
2008年 第七屆 大韓民國電影大賞(獨立主持)
2007年 第六屆 大韓民國電影大賞(安聖基宋允兒)
2006年 第五屆 大韓民國電影大賞(安聖基宋允兒)
2005年 第四屆 大韓民國電影大賞(安聖基宋允兒)
2005年 Hungry 24小時 援助飢餓人士籌款戶外節目
2004年 第三屆 大韓民國電影大賞(安聖基宋允兒)
2003年 MBC演技大賞
2002年 SBS演技大賞(劉正賢 宋允兒)
2002年 Golden Disc Award
1998年 MBC演藝情報(車勝元宋允兒 金京植)
1997年 富川國際夢幻電影節 97前夜祭 祝賀公演(金炳燦宋允兒)
1995年 KBS1 體育全景(李翔決 宋允兒)
評委擔當
2011年 TvN《Korea's Got Talent》評審委員
音樂作品
2008年 SBS 水木劇《On Air》OST《影子》
2002年 電影 《光復節特赦》OST《粉紅口紅》 基本資料
金錫勛
性別:男
星座:牧羊座
身高:1.82米
體重:75KG
血型:A型
家中排行:獨生子
婚姻狀況:未婚
最喜歡的顏色:藍色
嗜好:古典音樂 旅行
特長:芭蕾,現代舞
信仰:基督教
性格:外柔內剛
最喜歡看:棒球比賽
希望:做人人尊敬的好演員
自認缺點:無法把整個經歷投入到一部戲里
圈中好友:李鍾原,金相慶,鄭俊
出道:1998年成為韓國國立劇團成員,2010年成為SBS《納悶的故事》主持人
演出電視
1997年 SBS 《青春的陷阱》(客串演出,與李鍾原合作)
1998年 SBS《洪吉童》(與李鍾原,金相中合作)
1999年 SBS 《漢城奇緣》,又譯《番茄》《忽然情人》(和金喜善,金相中,金志英,朴元淑,金子玉合作)
2000年 SBS 《SWAT POLICE(世紀特警)》(和李鍾元,金幽美, 金相中 合作)
2002年 SBS 《情》(和金芝荷,韓彩英合作)
2004年 SBS 《STORM(暴風深處)(走向暴風雨)》(和宋允兒,金民俊合作)
2004年 MBC《hanriver(漢江水)(漢江戀歌)》(和高斗心,金慧秀合作)
2005年 MBC 月火劇 《The Secret Lovers(秘密男女)》(和韓智慧,權五中,宋善美合作)
2006年 MBC 周末劇 《火花游戲》(與韓彩英,姜至煥合作,友情客串)
2007年 KBS2 周末劇 《幸福的女人》(與尹晶喜合作)
2009年 KBS2 周末劇 《千秋太後》(與蔡時羅合作)
2011年 MBC 周末劇《一閃一閃亮晶晶》(與金賢珠合作)
演出電影
1999年《北京飯店》(和明世彬合作)
2000年《丹赤飛燕秀》(《銀杏床》)(和崔真實合作)
2003年《TUBE(地鐵危機)》(和裴斗娜,朴相民合作)
2004年《SO CUTE(真可愛)》(和藝智苑合作)
2007年《馬江飯店》(和金成恩合作)
2008年《1724妓房亂動事件》(和李政宰、金玉彬合作)
MV
《承諾》(和明世彬合作)
《荊棘》(和李英愛合作)
《熱吻》(和張真英合作)
《ALSO I LOVE YOU》(又譯《還有愛》)(和李嘉欣, 宋智孝合作)
《尋人》(和黃寶拉合作) 《過了三年》(和辛智秀合作)
廣告代言
1999 KT韓國通信
2000 VONIN化妝品
2000 HIMART連鎖超市
2001 Towngent服飾
2002 Towngent服飾
2002 東洋繪畫中心
2003 首爾奶品
2003 金剛制靴購物卷
2004 LG電子
2007 SOLUS服飾
2008 SOLUS服飾
2009 trebise服飾
2009 首爾阿里水
2009 漂亮商店
2010 AK PLAZA
戲劇
1998《血脈》《1997漢城的假期》(與崔真實,張東健合作)
1998《巨龜》
1999《友人到》《無意島之行》《阿Q正傳》《十二夜》《陰天寫的信》
2001《哈姆雷特》
2003《國王與我》
2006《三月的ART》
2007《愛情與偶然的玩笑》
2009《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
獲獎
1998 SBS新人獎
1999 SBS優秀演技獎
2004 MBC優秀演技獎
2009 KBS演技大賞優秀演技賞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