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答復
❶ 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復在實踐中有何意義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復可以為人民法院,律師等法律人辦理案件提供參考作用。
此外,對於一些較為概括的法律條文或者疑難點,最高法的答復會有一定的解釋與指導作用。每年最高法都會發出對於下級法院的答復,這對於司法實踐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❷ 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案件需要多少時間才有答復
人民法院受到再審申請後,應當在三個月內做出是否再審的裁定,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
法律分析
申請再審須知,為便利當事人申請再審,提高人民法院審查民事申請再審案件工作效率,現將申請再審的有關注意事項告知如下:1、當事人不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可以依法向作出該法律文書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2、申請再審的當事人為再審申請人,其對方當事人為再審被申請人。3、申請再審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應當屬於法律和司法解釋允許申請再審的生效法律文書。4、申請再審應當依據相關法律列舉的事由提出。5、再審申請人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並按照再審被申請人人數提交再審申請書副本。6、再審申請書應當寫明下列事項:再審申請人、再審被申請人基本情況。自然人應寫明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地及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寫明名稱、住所地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及聯系方式。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八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符合條件的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之日起五日內向再審申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並向被申請人及原審其他當事人發送應訴通知書、再審申請書副本等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四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但當事人依照本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選擇向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❸ 最高人民法院對交強險的財產損失如何回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交強險條例》第二十二條適用的回復
最高院【2009】民立他字第42號復函關於財產損失的范圍包括傷殘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的司法批復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二○○九年五月十九日報請的(2008)皖民申字第0440號《關於如何理解和適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同意你院審判委員會的少數人意見。
此復。
二OO九年十月二十日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皖高法【2009】371號
關於如何理解和適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二條的通知
各中級人民法院、縣(區、市)基層人民法院:
本院在審查申請再審人董某某與被申請人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阜陽中心支公司財產保險合同糾紛一案中,對如何理解和適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二條形成不同意見。案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形成兩種意見向最高人民法院請示。最高人民法院於2009年10月20日以【2009】民立他字第42號函答復我院。
根據答復精神,對《條例》第二十二條中的「受害人的財產損失」應作廣義的理解,即這里的「財產損失」應包括因人身傷亡而造成的損失,如傷殘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
希望在今後同類案件處理中貫徹執行上述答復精神,確保全省法院法律適用的統一。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❹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
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當事人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通知對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須具備合同法第九十三條或者第九十四條規定的條件,才能發生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
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法解釋(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對方當事人解除合同,對方當事人在《合同法解釋(二)》施行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答復下發之前已經終審的案件,不適用本款規定。
此復
【《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
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
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六條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❺ 法院的答復是什麼意思,答復具有法律效果嗎
原則上,答復不是司法解釋,按《立法法》的規定,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但現實中,回下級法院可答以參照執行,因此實踐中是有指導意義的。
我國法律適用原則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行政法規,規章,等, 另一種是司法解釋,行政解釋,這些都是有法律效力的。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可以在審判文書中直接適用。
最高法院的答復,復涵等,不是司法解釋,是針對各省高級法院對某一類案件或某個特別的有代表性的案件進行的請示,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一般情況下,它可以指導下級法院的司法實踐,下級法院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可以根據最高法院的批復、答復等精神來進行判決,但不能在判決文書中直接引用。
❻ 最高法院收到再審申請書及相關材料要多長時間給予答復
摘要 法院收到再審申請的,應當在三個月內作出是否再審的決定。再審申請被駁回後,又提出再審申請的,法院不予受理。
❼ 最高法院回復申訴有期限嗎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符合條件的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之日起五日內向再審申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並向被申請人及原審其他當事人發送應訴通知書、再審申請書副本等材料。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7)最高法院答復擴展閱讀:
申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對某一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正確,而向國家的有關機關申述理由,請求重新處理的行為。也是公民維護權益的一種方式。並具有法律效力。
申訴有兩種,一則訴訟當事人或其他有關公民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或者檢察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二則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政黨、社團成員對所受處分不服時,向原機關、組織或上級機關,組織提出自己的意見。
申訴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認為確有錯誤,向原審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提出的重新處理的一種訴訟請求。
在申訴期間,原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❽ 最高法院關於企業為職工補繳養老保險費引發糾紛問題的答復
實踐中用人單位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系非常普遍的行為,特別是未足額繳費現象非常突出。勞動者如果通過仲裁或者訴訟途徑主張權利,要求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裁判機關做何處理?我收集了最高法院對此問題的相關意見,供參考!
一、最高法院關於企業為職工補繳養老保險費引發糾紛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於2010年12月21日在其官網()的答復:201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頒發的《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規定了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而對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或者因繳費年限、繳費數額等發生爭議的,未規定由法院受理。因社保機構對用人單位欠繳費用負有徵繳的義務,如果勞動者、用人單位與社保機構就欠費等發生爭議,是徵收與繳納之間的糾紛,屬於行政管理的范疇,帶有社會管理性質,不是單一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社保爭議。因此,此類爭議不宜納入民事審判的范圍,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或者因繳費年限、繳費數額等發生爭議的,應向相關部門申請解決。以上答復僅供參考。
二、最高法院關於對「社會保險的勞動爭議」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於2011年11月23日在其官網()的答復:「關於網民反映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的問題,實際上主要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人民法院受理社會保險爭議的范圍。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在《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三)》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這個問題主要關繫到如何正確界定人民法院司法職責許可權與人力資源的社會保障部門行政權能的合理分工。我們認為,在確定這兩者界限范圍時,應當以《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社會保險法》的規定作為依據。根據這兩部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社會保險從辦理登記、繳費、發放社保費用到監督檢查等均明確規定了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和管理,這一規定是與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如果人為地由司法權強行介入和干預,不僅不利於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險功能的正常運行,而且不利於合理劃分司法權與行政權的職責,導致二者許可權交叉重疊混亂,最終不利於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切實保護。因此,只有那些未被《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由社會保險管理部門負責處理的事項,因而發生爭議的,才納入到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三、最高法院關於用人單位不繳或少繳社會保險費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於2011年12月20日在其官網()的答復:我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明確規定了征繳社會保險費用是社會管理部門的職責,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依法辦理社會保險。如果用人單位已經為勞動者辦理了社保手續,但用人單位不按規定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金,無論欠繳社保費或者拒繳社保費,社會管理部門均可依法強制征繳。這種爭議並非單純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社保爭議,屬於行政管理的范疇。
四、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王某與某公司勞動爭議糾紛申請再審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法研[2011]31號)
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2010)甘民申字第416號《關於王某與某公司勞動爭議糾紛申請再審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原則同意你院審委會的第一種意見,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征繳社會保險費屬於社會保險費征繳部門的法定職責,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另,建議你院可結合本案向有關社會保險費征繳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建議其針對當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因社會保險引發爭議所涉及的保險費征繳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妥善處理類似問題,依法保護有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此復。
附判例,請鏈接: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❾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建議答復可以公開嗎
司法公開,不涉及秘密和商業機密等相關需要保密的信息都要公開
❿ 如何理解最高法院關於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最新答復
2014年7月12日,最高法作出民一他字第十號答復,內容如下:」在不涉及他人的離婚案件中,由以個人名義舉債的配偶一方負責舉證證明所借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如證據不足,擇其配偶一方不承擔償還責任。在債權人以夫妻一方為被告起訴的債務糾紛中,對於案件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認定。如果舉債人的配偶舉證證明所借債務並非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則其不承擔償還責任。"
(一)以往關於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裁判規則
《婚姻法》41條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由人民法院判決。
最高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 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離婚時應當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
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 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照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19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二)解讀
離婚財產分割司法解釋第17條的適用對象是離婚訴訟。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離婚訴訟的當事人僅為夫妻雙方,債權人不得參加訴訟。婚姻法司法解釋24條 對於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法律直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免去了債權人的舉證責任,而夫妻一方如要推翻該推定,則要承擔很重的舉證責任,且除外情形只有兩種: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以及債權人明知夫妻雙方實行約定財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