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法院王韜
㈠ 什麼是太平洋紳士
應該是太平紳士吧?
香港特區政府今天委任73名人士為太平紳士。這項委任今天已刊登在《憲報》上,這是香港回歸後第五次委任太平紳士。
在獲委任太平紳士的73名人士中,區永熙等50人根據《太平紳士條例》獲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白德年等23人根據《太平紳士條例》獲委任為官守太平紳士,任期均從2002年7月1日起生效。
太平紳士的主要職能是巡視監獄、羈留中心及其他院所,以確保其有效管理及沒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對待或被剝削權利。太平紳士還需要按行政長官指示執行其他職責,如進行專案調查等。
太平紳士
在香港已經實行了160多年的太平紳士制度,是一個有效的監督、視察制度。它提供一個獨立渠道,方便有需要人士提出投訴,並讓有關方面按規定就投訴進行調查、跟進工作。此外,相關的決策局或部門也可藉太平紳士提出的意見及建議,改善有關設施和服務管理的問題
一九九四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對香港的頒授勛銜及委任太平紳士制度是否應該在回歸後延續,進行了討論,與會人士認為,太平紳士制度可以保證一些熱心於社會服務及有貢獻之人士,繼續協助政府執行施政。預委會最後建議,整體而言,太平紳士制度有助於推動社會人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委任太平紳士獨立巡視有關機構,也有利於增強對有關機構的監管,提高公眾對該些機構的信任,所以應該保留此制度。香港特區政府並於一九九七年頒布了《太平紳士條例》(香港法例510章),從而確定了太平紳士在香港回歸後的法律地位。
太平紳士制度緣於十六世紀英國
有專門研究太平紳士制度的香港友好協進會主席李東海先生介紹,太平紳士制度,緣起於十六世紀前,是英國創立的一套旨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司法輔助制度。英文名稱為:JUSTICES OF THE PEACE, 簡稱J.P., 譯意是「和平公證人」或「治安推事」,後正式譯為「太平紳士」。
在香港回歸前的港英管治時代,太平紳士系由香港總督根據《英皇制誥》第14條的規定,委任對香港社會有「重大貢獻之人士」(當然必須是親英人士,如霍英東等雖然貢獻重大也不被委任),以協助政府維持社會治安。政府遇有重大案件發生時,可指定一位或兩位以上太平紳士,作為調查專員,以示主持公道。
香港首位華人太平紳士為法院陪審員
一八四三年,香港第一任總督缽甸乍,特選了44位英國人,組織成立了「英屬香港治安委員會」,任命為第一批治安委員。後來易名為太平紳士,權力亦得到擴大。
早期被獲委任的太平紳士,幾乎全屬英國人。直至一八八三年十二月,香港高等法院首位華人陪審員黃勝先生,才被委任為第一個華人太平紳士。黃勝早期留學美國, 一八四八年回港任《香港中外新報》首任主編, 後與王韜合辦中華印務總局,翌年助王韜辦香港首份華人獨立創辦的報紙——《循環日報》。此後,又有第一位華人立法局議員伍廷芳律師、首位獲冊封爵士的華人何啟、保良局創辦人韋寶珊等一批華人被委任為太平紳士。
李東海先生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九四八年及七十年代,港英政府為了舒緩當時裁判司法庭人手不足的工作壓力,訂立《裁判司條例》,首次賦予任選兩位太平紳士組成初級法庭(即太平紳士法庭),並在聯席主審案件時,代表政府執行等同裁判司的所有權力和司法權的任務。該事件開創了太平紳士直接參與司法裁判的先河。
回歸後已委任八批太平紳士
香港回歸後,根據基本法,原有的太平紳士制度得以保留。回歸前,太平紳士是由總督任命,回歸後改由特區行政長官委任。現行條例規定,行政長官可按所規定的條款及條件,委任擔任公職的適當人士為太平紳士;政務司司長亦可按所規定的條款及條件委任其認為合適的人士為新界太平紳士。
香港回歸後的八年中,幾乎年年都有人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截止二○○五年七月止,行政長官已經委任了8批太平紳士,每次多則80名,少則50名左右,加上回歸前任命的,人數可謂多不勝數。據李東海先生統計,截止二○○二年七月,全港共有現任太平紳士1,172名,其中非官守太平紳士827名,官守太平紳士(凡在政府內擔任公職者,被稱為官守太平紳士)345名。而到二○○五年七月,總計有1,400多名。
回歸前,凡獲委任為太平紳士者,均需宣誓效忠英廷,回歸後則改為「維護香港法律,忠誠盡責地為香港市民效力」。
離港6個月或離開公職即終止職位
香港的太平紳士大致分為官守、非官守及新界太平紳士三種。前面講過,官守太平紳士指擔任公職的人士,其任期也只限於在政府服務期間,如果不再擔任政府公職,其太平紳士的榮銜也就自動撤銷。非官守指獲行政長官委任的其它社會人士。而新界太平紳士則屬非官守的另一類別,政務司司長就有權委任,目前的新界太平紳士多為回歸前委任的,回歸後尚未有新委任的新界太平紳士。
雖然太平紳士只是一個虛銜,一種榮譽,但也有一定的約束。《太平紳士條例》規定:有關太平紳士的撤職或請辭,行政長官可在下述情況下向當事人發出通知,撤銷委任其為太平紳士:
1.獲委任後在香港或任何其它地方被定罪,並就所涉罪行被判監禁。
2.患有《精神健康條例》所指的精神紊亂。
3.在委任期間離開香港連續六個月以上,但如有行政長官批準例外。
4.行政長官顧及公眾利益及有關個案的一切其它情況後,認為該太平紳士已經不適合擔任此職務。
此外,太平紳士本身也可以隨時書面向行政長官請辭,而年齡達到七十歲以上的太平紳士可以不參與視察活動。
有巡視監獄、醫院及接受投訴之職能
太平紳士的委任,不僅是為了表揚對公共服務作出貢獻的人士頒授的一項榮譽,亦委以一種職責,太平紳士的職責與權力是什麼呢?
太平紳士是個體面的榮譽稱號。早先的太平紳士皆是港英政府看重的人士,有制止各種非法集會、下令拘捕、入屋搜查以及簽發拘票、主持聲明、接受投訴及視察院所、監獄等多項權力與職責。在香港的歷史上,太平紳士曾經擁有過司法大權。
李東海先生回憶,早在五、六十年代,當時香港沒有今天這么多法官,所以一些民事案件就交由太平紳士審理。比如一些不法市民在街頭隨便丟垃圾被警察抓到,根據法律是需要開庭判罪的。但那時因為沒有那麼多法官,港府就將這類小型民事案交由太平紳士來審理。具體做法是,由二名太平紳士與一名官守律師組成一個獨立小法庭,對一些隨便扔垃圾,隨地吐痰等民事案件進行審判,是判罰款還是坐監完全由二個太平紳士決定。
除做法官外,太平紳士還有簽署拘捕令的權力。李東海先生舉例表示,為了防止個別警察進行私人報復隨便抓人,法例規定,任何警務人員以疑犯有神經病為由抓人,必須有該區最少一名太平紳士的簽名認可才可抓人。除此以外,太平紳士的權力還包括為申請會計師、律師、核數師申請牌照之人士簽名以及香港以外人士來香港居留、內地人來港定居、投資、上市等事項之簽名,只有太平紳士簽名有關部門才會受理。但這些權力現在(有的在回歸前)已經沒有了。
回歸前後太平紳士之權力差異
回歸後,雖然有所調整,但太平紳士仍有一定權力及職能。
按照《太平紳士條例》的規定,太平紳士的主要職能是巡視監獄、羈留中心及其它場所包括醫院、感化院、老人院等。通過巡視及接受投訴以確保這些部門的有效管理及合理服務,更可以確保不會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對待或被剝奪合法權力。具體職責與權力為:
1.接受與監理有關人士的簽署申請、宣誓及聲明等。
2.簽發令狀或命令。當太平紳士接到投訴,且投訴人要求他們簽發傳票或令狀時,太平紳士首先應查看投訴內容是否合理及合法,尤其是簽發拘捕令時必須符合:有關投訴必須書面提出;有關投訴必須經過宣誓,宣誓後必須對投訴事項的真相作證;投訴人已在投訴書上以慣常簽名方式簽署;應在投訴書上簽注,證明投訴人已在投訴書註明的日期和地點在他面前宣誓。
3.巡視指定機構。香港太平紳士的主要職務是巡視指定機構。巡視活動包括由兩名太平紳士(官首非官守各一)同往監獄、羈留中心、勞役中心、醫院等機構進行法定及行政訪問。巡視是透過獨立巡視的制度及事先又不知會被訪機構的巡視時間,以確保住在上述地方人士的權利受到保障。
在委任方面回歸前後的不同之處是,回歸前一般一年委任二次,有時三次,但每次都只有十幾個,有時一個(一般為官守),回歸後一年一次,都在七月,一次多則七、八十個,少則也有五、六十個。李東海先生對此表示,如此委任下去,擔心太平紳士愈來愈多有濫的趨勢,他個人認為還是嚴格一些好。
㈡ 黃勝的生平簡介
黃勝是香港學者、傳媒工作者、商人及政治家。黃勝幼年就讀於倫敦傳道會創辦的馬禮遜紀念學校,後來與容閎及黃寬一同獲選到美國留學,返港後先後於《德臣西報》及英華書院印刷所等地從事印刷及翻譯工作,曾參與創辦《中外新報》、《華字日報》及《循環日報》,及與王韜合作編譯《火器說略》一書。
黃勝是香港首位獲港府認可為陪審員的華人,1870年參與創立東華醫院,後曾協助清廷率領第二批學童出洋留學美國,1884年至1890年獲委為定例局(即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該局歷史上第二位華人議員,另外也是首批獲委為潔凈局(後稱市政局)非官守議員的華人。黃勝亦曾從商,在香港透過買賣土地致富,是香港早期的華商。
生平 黃勝在1827年生於位於廣東的故鄉香山縣,早年在故鄉生活,1841年前往鄰近的澳門,入讀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Memorial School),同校同學計有容閎、黃寬及唐廷樞等人,他們後來都在清末民初有所成就。翌年,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於英國,並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予英國,黃勝遂隨校遷到香港生活。
到1846年,馬禮遜紀念學校校長包朗牧師(Rev. Samuel Robbins Brown)因身體欠佳,決意辭職返回美國。在得到外界贊助下,他很希望可以攜同校內數名優秀學生負笈美國,讓他們接受正規的西式教育。據記載,包朗牧師將消息告知全體學生時,表示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動起立,經一番考慮後,容閎在芸芸學生中首先起立,第二位起立的是黃勝,而最後一位是黃寬。
在包朗牧師的帶領下,黃勝與容閎及黃寬在1847年1月4日乘船從上海出發,並在同年4月12日抵達美國,入讀麻省孟松學院(Monson Academy),但黃勝僅待了一年,就因為水土不服的關系,被迫在1848年返回香港。黃勝前往美國時正式受浸為基督徒,至於返港後則成為了倫敦傳道會的會眾。 黃勝返港後,在曾贊助他到美國留學的《德臣西報》創辦人蕭德銳(Andrew Shortrede)安排下,獲該報聘用,學習印刷,後來還參與過編輯工作。未幾,黃勝在1853年獲英華書院印刷所聘任為監督,以協助倫敦傳道會承印及翻譯新創辦的《遐爾貫珍》。此外,黃勝亦有份協助書院的理雅各牧師翻譯《四書》成英文,該書在1861年印行時,理雅各牧師更特別地在序言中向黃勝致謝。
理雅各牧師
黃勝在英華書院的翻譯工作深得港府賞識,這除了使他在1858年成為首位獲認可為陪審員的華人外,高等法院更願意出月薪120元聘請他出任法庭翻譯,當時法院注冊官更表示如黃勝不接受聘用,他願意每月多付10元月薪,以示誠意。盡管黃勝當時在英華書院的月薪僅有30元,但他卻以服務教會為樂,拒絕了法院的重金禮聘。
透過理雅各牧師的關系,黃勝還認識了因避難來港的洋務學者王韜,王韜曾協助理雅各翻譯《尚書》,又與黃勝合作,翻譯《火器說略》,專門介紹西方兵器,並分別講授「煉鐵」、「造模」、「置爐」、「鑽炮」及「驗葯」各大范疇。《火器說略》一書後來由王韜進呈曾國藩幕僚丁日昌及淮軍統領李鴻章,深受賞識。
在得到丁日昌的引薦下,黃勝有機會在1864年前往上海同文館掌教英文。到1867年,黃勝協同唐廷樞到香港國家大書院招攬學生,安排學生到福州船政學堂深造,但不久因故辭職返港,並重新於英華書院印刷所工作。 參見:中外新報、循環日報及華字日報 憑借在《德臣西報》及英華書院印刷所的工作,讓黃勝累積不少印刷及辦報的經驗。早在1858年,黃勝就曾與伍廷芳租用《孖剌西報》的一套中文鉛字,共同創辦《中外新報》,並以《孖剌西報》的中文晚刊名義印行,成為香港歷來第一份完全以中文編印的報紙。
1882年的《循環日報》。
到1872年4月,黃勝又參與創辦了另一份報紙。這次是與《德臣西報》副主編陳靄庭合作,將原本附屬《德臣西報》的《中外新聞七日報》獨立出來,成立《華字日報》。《華字日報》由黃勝出任主筆,亦是繼《中外新報》後,香港歷來第二份華文報紙。
另一方面,英華書院在1871年因故一度停辦,並將印刷所的印刷設備出售,黃勝遂與王韜合共出資10,000元墨西哥鷹洋,購入設備,並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專門承印各類中西書籍。後來在洪干甫及錢昕伯等人協助下,王韜在1874年2月4日創辦《循環日報》,並由中華印務總局承印。黃勝本身支持王韜創辦《循環日報》,但由於他身在美國的關系,所以《循環日報》由王韜主持。有別於《中外新報》及《華字日報》,《循環日報》是香港首份由華人自資及自行打理的中文報紙,並曾經是香港非常流行的主流報紙,惟於1947年停辦。 參見:洋務運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在1873年,清廷洋務派曾向一度停辦的英華書院購入兩副大小鉛字,以用於京師武英殿衙門前的西法印書局,當時黃勝獲書院委派,親自將鉛字帶到京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西法印書局的創立奠下基礎。
同年,負責大清學童留學美國事務的正、副監督陳蘭彬及容閎,邀請黃勝帶領第二批學童前往美國留學。黃勝有見受舊同學的委託,於是放棄了香港的工作,在1873年6月帶領為數約30名的學童赴美。在得到陳蘭彬的保奏下,黃勝又在清廷駐美使館充任翻譯官,協助清廷與美方人員交涉,並在美國處理留學學童事務。黃勝一直到1876年才任滿返港,同時獲清廷保舉以同知升任知府,並獲賞戴花翎。 普仁街的東華醫院。
誠如前文所述,黃勝早在1858年獲港督寶靈爵士委任為首位認可陪審員的華人。到1870年,黃勝代表英華書院,與其他華人紳商興辦東華醫院,成為該院的興建總理。東華醫院在1870年奠基,1872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的華人慈善機構,為華人贈醫施葯,他後於1886年至1887年出任該院丙戌年主席。
黃勝在1876年自美國返港,開始投身商業,而憑借其過往經歷,他在香港華人社區中聲譽日隆,亦漸獲港府重用。在1876年3月,黃勝獲港督堅尼地爵士委任為中國語文考試委員會委員。在1883年12月28日,黃勝入籍英國的申請獲得批准,正式成為英籍人士。翌日,黃勝旋即獲港督寶雲爵士奉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是香港早期少有的華人太平紳士之一,在華人社會具一定地位。
港督寶雲爵士
香港歷史上首位定例局華人議員是伍廷芳,他在1880年至1882年於定例局供職。不過,伍廷芳當時僅是以臨時議員的身份,持續代表一位長期缺席的議員出席定例局會議,因此他在1882年離開定例局後,局內再沒有華人議員,直到1883年4月港督寶雲爵士上任後,情況才有所改變。
寶雲爵士希望定例局內設有一個永久性的華人議席,好讓華人意見能夠反映,因此他任內向英廷提出改組定例局,以增加其代表性。寶雲爵士的提議獲得英廷接納,結果在1884年2月28日新一屆的定例局會期中,該局議席出現很大的變化。當中,官守議席增加兩席,由過往以非官守議員名義出席定例局會議的總測量官及總登記官兼撫華道出任。另一方面,非官守議席由四席增至五席,其中兩席分別由香港總商會及太平局紳互選產生,另外三席由港督委任,而五席之中必須有一席由華人出任。
昃臣
由於出任定例局議員的華人必須是英籍人士,而且又以通曉英語,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俱佳的人士較為理想,適合的人選可謂寥寥無幾,港督難以作出選擇。港督寶雲爵士最初曾考慮委任何啟醫生入局,但基於何啟醫生過於年輕,而且生活非常西化,因此擔心他不能代表華人社區。最終,港督寶雲爵士選擇以黃勝出任定例局議員,他認為,黃勝「完全勝任以英國人的眼光觀察華人事務,並以華人眼光觀察英國人的事務」,加上他是基督徒及英籍人士,同時與華人及西人社區關系密切,所以是最合適的人選。
黃勝於1890年辭職後,何啟醫生獲委任填補其定例局議席。
不過,黃勝首次出席定例局會議就出現一次小插曲,由於黃勝填補過往由政府官員擁有的非官守議席,律政司柯馬理發現有關議席依例須由總商會或太平局紳互選產生的人士出任,變相使黃勝不符合資格填補議席。為及時解決有關的技術性問題,總商會界別非官守議員昃臣自願放棄議席,讓黃勝填補其席位,然後再讓政府委任入局。這次事件使政府、昃臣及黃勝相當尷尬,亦令不少華人感到面目無光。
黃勝在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期間,於1888年6月11日連同何啟醫生獲委為潔凈局非官守議員,成為首批出任潔凈局議員的華人。至於在定例局內,黃勝曾任常務法律委員會委員,但在議會以甚少發言著稱,並為人詬病。黃勝被認為未能反映華人利益,結果華人社區有時甚至選擇尋求外籍議員協助,而不接觸黃勝。例如華人團體與政府商討《1889年建築物條例》時,華人團體就選擇以遮打,而非黃勝,作為中介人爭取權益。黃勝在1890年7月以商業業務繁忙為理由,辭去定例局職務,其議席遂由何啟醫生接替。 離開定例局後,黃勝仍任潔凈局非官守議員,至1892年方才卸任。黃勝早年曾購入不少土地,盡管後來地價上漲,但他仍堅持回饋社會,沒有加租,再加上要應付日增的家庭開支,所以他晚年仍然過著儉朴的生活,頗受稱許。
黃勝短暫抱恙後,終在1902年8月5日晚上時份病逝於香港島中西區卑利街55號家中,終年75歲。黃勝的遺體在8月7日出殯,其靈柩由一名警長及四名印警護送下,由其故居送到「香山號」輪船,沿途吸引大批市民圍觀。黃勝遺體稍後由「香山號」輪船運回故鄉香山縣,在宗族墓園安葬。
㈢ 理雅各的人物生平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在於英國蘇格蘭阿伯丁郡的哈德利鎮。1815年至1822年間理雅各家與在馬六甲傳教的英國傳教士米憐經常通信,這些信使理雅各初步接觸了傳教事業。1822年,美魏茶(米憐之子)與理雅各在同一所學校讀書,此時理雅各更多地受了傳教士家庭的影響。
1829年,理雅各完成了在哈德利教區學校的小學學業,進入阿伯丁語言學校開始接受中等教育。
1831理雅各經考試獲阿伯丁皇家學院一等獎學金。此前他因遇到公眾集會騷亂而遇險,但是死裡逃生。1831年至1835年理雅各就學於阿伯丁皇家學院,即大學教育期間。1835年畢業時獲阿伯丁皇家學院授予的最高獎學金哈頓尼恩獎學金。
1836年,理雅各因堅持非國教信仰,不改信國教而放棄在阿伯丁皇家學院教拉丁語的機會,隨後在英格蘭布萊克本一所公理宗學校教數學與拉丁語一年半時間。
1837年,理雅各在倫敦海伯里神學院攻讀神學。
1838年,理雅各加入倫敦會,決心到海外傳教。是年理雅各與倫敦會理事會的成員約翰·摩里遜的女兒瑪麗·伊莎貝拉·摩里遜訂婚。
1839年,理雅各師從倫敦大學中文教授修德學習漢語。是年理雅各不顧醫生對其健康狀況的警告,與米憐的孩子美魏茶乘同一批船到馬六甲傳教。
1840年1月10日理雅各到達馬六甲,此後理雅各夫妻水土不服,健康欠佳。在馬六甲,理雅各擔任倫敦聖教書會的記者與顧問,兼任馬六甲英華書院的伊雲士的助理,同時管理書院的印刷事宜。是年,馬六甲發生霍亂。11月,伊雲士與約塞亞·修茲染霍亂而死,理雅各獲得書院一個教高級的職位。這時英國與清廷正談判開放通商口岸,理雅各向倫敦會建議將英華書院遷至香港。
1841年,理雅各編寫了《英、漢及馬來語詞典》,後用作馬六甲英華書院的教材。此時理雅各已經開始了漢學研究,並進行基督教漢語文獻方面的整理,翻譯與編撰工作。馬六甲流行霍亂之際,理雅各寫了《致馬六甲華人有關霍亂書》在當地頒發,從醫學角度勸人們放棄迷信,皈依基督教。此時華人何福通成了理雅各的傳教助手。1841年7月13日理雅各因「為基督教世界與文學領域的顯赫貢獻以及虔誠的信仰」獲美國紐約大學所授予的神學名譽博士學位。11月理雅各正式擔任英華書院校長。
1842年,《南京條約》後,倫敦會理事會決定籌募龐大的基金,展開對華的傳教活動。理雅各繼續為學校遷址而努力,他與給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通信,馬儒翰時任東印度公司的秘書、馬禮遜教育協會及香港華民的秘書與翻譯。
1843年7月,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中文印刷所遷入香港。此後,理雅各面臨著艱苦的生活,混亂的社會治安與惡劣的生活條件等問題。但他的住宅已成了上聖經課的地方,何進善繼續配合理雅各佈道傳教。是年理雅各向香港政府申請撥地擴建英華書院遭拒絕,因為香港政府需要翻譯的時候,英華書院未做反應。8月22日至9月4日,英美來華新教傳教士在香港討論《聖經》譯本的修訂問題,希望能推出統一的委辦本;理雅各具有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對漢語也具有相當的把握,因此被邀加入。但修訂工作進行中傳教士的宗教學術爭議一開始就很激烈。
1844年,英華書院更名為英華神學院。1844年第二個安息日理雅各在香港開設了倫敦會的第一座華人禮拜堂下市場堂。教堂由理雅各主持,但其後理雅各暫時返回英國時,何進善受理雅各委託管理教堂,實際上許多事務也由何進善負責。是年起由何進善和黃勝做理雅各的助手編寫,印刷漢語的宗教宣傳冊子。其中理雅各撰寫的宗教文冊《耶穌山上垂訓》(1865年再版)是由何進善合作翻譯注釋的。
1845年年初,理雅各對香港政府提出應該有一所政府資助的學校,「免費」為中國人提供教育,但該建議未被採納,因為計劃「過於繁雜,而且代價太高」。是年理雅各籌建的佑寧堂落成。這年理雅各與麥都思博士談了他的基督教文獻的翻譯觀,認為「神」是翻譯「Elohim」與「Theos」的合適字眼。11月,理雅各因幾次長時間高燒不退而回國治療,並帶去三個中國學生:吳文秀、李金麟與宋佛儉。
1846年,理雅各一行到達英國,在英國社會引起注意。從到達英國至1848年,理雅各周遊英國講道。此間,理雅各向國務大臣格萊斯通談了香港傳教近況,尤其是教育的發展,試圖推行教育世俗化的改革,後來得格萊斯通就此事致信香港總督德庇時。
1847年5月20日,理雅各在返回香港的途中立志要研究漢學,翻譯中國經書,襄助傳教。7月2日,《聖經》修訂工作開始,到5日就出現了嚴重分歧,形成了後來曠日持久的譯名之爭,理雅各不可避免地將捲入這個問題。是年,理雅各推崇的補助書館計劃開始在香港實施。12月6日,港府在《香港政府憲報》上宣布以每月10元的標准資助三所中文學塾,並成立教育委員會,負責監督。這標志著政府對教育干預的開始。但此時政府並沒有與教會爭奪教育控制權,而且此時宗教教育的氣氛仍頗為濃重。(註:1847年理雅各尚未抵達香港,仍在路途中。)
1848年4月,啟程返香港。途中離開新加坡的時候,理雅各與家人乘坐的船發生火災,理雅各指揮男乘客滅火。7月22日到達香港。1848年8月香港與廣州的傳教士開會建立傳教站,理雅各任秘書。傳教站每三個月聚會一次,協調兩地傳教事宜。8月31至12月1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一次摧毀性的台風。是年理雅各的第四個女兒安妮死去,理雅各夫婦悲痛不已。黃勝任職於英華書院,曾協助理雅各翻譯儒家經典。自1848年起,理雅各改變了自己在「術語之爭」中的立場,選擇了「上帝」一詞來翻譯基督教的「God」。
1849年,理雅各撰寫佈道文冊《上帝的日子》。
1850年,理雅各第一任妻子瑪麗寫信給倫敦會東方委員會,要求加大對英華書院附屬女子學校的支持。該校是英華書院遷港之初理雅各授意瑪麗創建的,該校是中國最早的女學之一。倫敦會基本同意瑪麗的提議。3月20日,理雅各向總部提出了到廣州建立教堂的想法。8月20日,總部致函理雅各,否決理雅各的提議。
1851年12月28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二次摧毀性的台風。
1852年,廣東南部農民起義軍被清軍擊潰後,清軍大肆屠殺。理雅各從清軍手下解救一個中國女孩,並幫助急救一個老人。是年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中國人的鬼神觀》,這是理雅各研究中國宗教學術的真正開始。這年理雅各又撰寫了宗教文冊《約瑟紀略》、《養心神詩》(後改名《宗主詩章》)與《重休禮拜堂仁濟醫館祈禱上帝祝文》。10月17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三次摧毀性的台風。也在10月,理雅各第一任夫人瑪麗病逝,其後兩個女兒先後夭折。11月22日,理雅各繼續進言倫敦會總部要求到廣州建立教堂,但沒有結果。
1853年,理雅各應邀進入教育委員會(1853—1862,後改為教育局),提出了官學的獎學金制度:《聖經》或《四書》知識掌握得最好的獎勵1.5英鎊,英語或地理讀得最好獎一英鎊。是年起理雅各主理香港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由黃勝協助。同年,淘金熱使大量華人湧入美國加州與澳洲,理雅各以傳教為目的撰寫了關於移民美國事務的冊子《往金山要訣》,並安排五位英華書院的學生到美國加州建立教堂與兩個青年到澳洲宣教。也在1853年理雅各最小的女兒在被送往蘇格蘭的路上死了。理雅各悲痛不已,當時只剩下他一個人在香港。大約在1853年前後,理雅各幫助太平天國確立了「拜上帝會」的名稱。
1854年理雅各撰寫中文傳道冊子《勸崇聖書》、《新約全書注釋》與《耶穌門徒信經》並初次翻譯《周易》。同年韓山文把在逃的洪仁玕帶來見理雅各,理雅各幫助安排他去教書。
1855年,理雅各發展一個道士皈依基督教。1855年1月12日,理雅各繼續堅持要倫敦會總部到廣州建立教堂,提出將印字局移到中國腹地上海去發展,沒有結果。《遐邇貫珍》因人力不濟停刊。1855年(至1858年),洪仁玕受雇於倫敦會,成為牧師,解經佈道,做理雅各的助理。
1856年,理雅各編譯的教材《智環啟蒙塾課初步》在香港出版,作為英華神學院的教科書。(1859年香港官學把該書作為標准教材,1862年、1864年分別在廣州、香港重版;1867年傳入日本,首先由江戶開物社出版訓點翻印本,名為《翻刻智環啟蒙》,在日本廣泛流傳,成為許多學校的教科書,出現多種版本。)但1856年在香港維持了13年的英華神學院因人手不足及經費問題而停辦。是年理雅各撰寫了《聖書要說析義》、《亞伯拉罕紀略》。同年理雅各給車錦光施洗。這一年,理雅各要求付給中國醫生王風與西方傳教士同樣的工資,引起外國人的議論。(關於給華人基督教徒與西方相同的工資的問題,理雅各與倫敦會之間的商議持續至1860年。)是年理雅各在英華書院的學生樑柱臣離開香港到澳洲維多利亞省與傳教士建起禮拜堂。(60年代初樑柱臣在澳洲的巴拉臘特又建了兩所教堂,1866年在中國內地建立佛山堂,這是華人自發自資並成功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教堂。)1856年起,理雅各在香港的公理宗用英語、漢語佈道,閑暇時間翻譯中國經書。
1857年,當地一家麵包店的廚師下毒要毒死所有英國人,理雅各倖免於難。這年理雅各因健康問題以及中國經書譯著的出版事宜第二次返英。理雅各走後,洪仁玕得湛約翰牧師資助盤纏到南京。
1858年,理雅各在英格蘭的時候,通過其長兄喬治所在的公理宗之安排,結識了寡婦漢娜,其亡夫也是牧師,已有一個女兒。後來理雅各與她結了婚。同年理雅各帶著第二任夫人及其女兒和他原來的兩個女兒到香港。回港後,香港最高法院的注冊主任拜訪理雅各,要黃勝到法院任口譯。黃勝出於傳教工作的志向而婉拒。
1859年,理雅各發表了《秦國——倫敦會成立六十五周年講話》。10月間,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四次摧毀性的台風。50年代後期,理雅各的兩個女兒加入理雅各的事業,分別在理雅各所建立的不同學校里教書,並都在香港結了婚並居住下來。
1860年,洪仁玕被洪秀全封為干王,此後與理雅各通信頻繁,理雅各希望他能夠糾正太平天國在信仰上的偏差,並堅持與外國人和解的路線。洪仁玕曾託人給理雅各送錢,但理雅各拒收。這年,理雅各撰寫了宗教文冊《聖會准繩》與《基督教信仰與行為》,並為車錦光帶來的人施洗。同年,香港教育委員會被改組為教育局,成為專管官立學校的政府機構。此時理雅各已成為該機構的權利人物,便大張旗鼓地推崇世俗教育。7月3日,理雅各在教育局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革新計劃」,後來又以書面形式刊登在《香港政府憲報》上。他建議停辦所有位於維多利亞城的皇家書館(即受資助的學校),把全部學童集中於一所新的中央書院並強調英語教學。在理雅各的推波助瀾下,香港教育事業的重點從19世紀60年代起始由宗教教育轉向世俗教育。
1861-1872年間《中國經典》第一版在香港陸續出版。其中,第一卷含《論語》、《大學》與《中庸》,出版於1861年,第二卷《孟子》出版於1861年,第三卷《書經》與《竹書紀年》(分兩冊)出版於1865年,第四卷《詩經》(分兩冊)出版於1871年,第五卷含《春秋》與《左傳》(分兩冊)出版於1872年。
1861年,廣東被英法攻陷之後,理雅各與他的朋友在廣東河南(廣州市的地名,現中山大學康樂園的一帶)參觀,看一座佛教寺廟遭到襲擊,原因是民眾敵視所有外國人。同年春天,理雅各與湛約翰乘船到廣東的博羅等地去看看車錦光的傳教工作,一路上受到當地人的歡迎。他們此行長達四個星期,但後來遭到了襲擊。10月,由理雅各施洗的廣東人車錦光被其仇家所害,理雅各曾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救車錦光,而且臨走前叮囑英國領事:萬一他死了,不要動用軍艦,因為他要把清白的名聲帶回家。
1862年,理雅各在香港太平山與灣仔籌建兩所教堂。2月,在港府的支持下,中央書院正式開學,標志著香港教育事業把重點轉向了世俗教育。中央書院首任校長由史釗活擔任。史釗活承襲了理雅各的世俗教育主張,並付之於實踐。理雅各就此解除了教育局繁重的文秘和管理職責。是年,理雅各的一封信在英國公開發表,抗議戈登率領的英法聯軍鎮壓太平軍的行為。同年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五次摧毀性的台風。這年王韜流亡香港,開始襄助理雅各翻譯中國經書,歷時20年。(從1862年到1865年,理雅各為香港政府培訓筆譯、口譯人員三年。)
1863年年底,理雅各為修建佑寧堂籌捐了21000元。
1864年6月6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六次摧毀性的台風。是年理雅各再次陷入健康危機,於是到廣東省的西河去游歷、養病。
1865年,理雅各與教育理事會其他成員退位,政府辦學部取而代之。同年因為理雅各在公益事業上的突出貢獻,被邀到香港政府用茶點。是年,理雅各陪第二任妻子漢娜到汕頭、廈門、上海,後到日本治病。漢娜終因水土不服回國,也帶走了女兒。
1866年,香港發生了罕見的火災,理雅各成功地進行了募捐活動以賑災。是年他又探訪感染猩紅熱的學生,還為一個他認為無罪的死囚奔忙。理雅各在香港昂船洲經歷一次爆炸的事件,一艘載著80噸炸葯的商船被引爆,原因不明。
1867年2月,理雅各因健康欠佳暫回英國養病,翻譯中國古代經典的工作暫時中斷。理雅各不久來信邀請王韜去蘇格蘭。年底王韜赴蘇格蘭,並游歷了法國等國家。
1868-1869年理雅各與王韜在哥拉潛心譯書,抽空游歷愛丁堡、格拉斯哥、雷斯與阿伯丁。當時理雅各已經不想繼續留在倫敦會,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中國古代經典的翻譯。
1870年1月5日,理雅各及其女瑪麗與王韜一起返華。3月,抵達香港,此後王韜成為獨立的報業人士並逐步成為社會改良者,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理雅各與倫敦會簽訂合同,在佑寧堂做了三年牧師。由於佑寧堂有印刷業務,理雅各印刷其譯著《中國經典》更為方便。
1871年,理雅各在英國士兵中開《聖經》課。是年撰寫了佈道文冊《無償的福音》。2隻,理雅各聯合其他傳教士和一些商會,組織了一千多人簽字,要求取締賭場。
1872年7月,理雅各深夜翻譯過勞而休克,手部摔傷。
1873年,理雅各到中國北方觀光,對落後的狀況非常痛惜。5月17日,理雅各游歷孔府,在日記里提到當地種植鴉片的情況。是年理雅各告別香港,臨別王韜撰文贊美理雅各。理雅各後又游歷了美國,其後返英定居。理雅各回到英國公開反對鴉片貿易。從1873年到1876年理雅各寫了長達330頁的手稿,力圖將贊美詩翻譯成詩體拉丁語,並對一些語言點做了一番詮釋,類似於他在其譯著《中國經典》中所做的工作。
1874至1875年,約翰·萊格牧師等人為理雅各再譯《詩經》提供幫助。
1875年,穆勒約理雅各為《東方聖書》系列譯著提供譯稿。4月20日,牛津大學決定讓理雅各做首任漢學教授。
1876年,理雅各因翻譯中國經書的成就獲儒蓮中國文學首屆國際獎。10月27日,理雅各在謝爾德廉戲院發表就職演說,開始了執教牛津大學的生涯至去世。
1877年,理雅各的著作《儒教與基督教對比》在對華傳教士上海大會由人代讀,在傳教士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被認為過高評價儒教和再次引發術語問題而被拒絕出版。後該文在友人資助下獨立出版。是年理雅各准備重新翻譯《易經》,再次邀王韜前往。但王韜未受此邀。
1878年,理雅各發表論文《中華帝國的儒教》、兩小卷的《孔子生平及其學說》與《孟子生平及其學說》。
1879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三卷,含《書經》、《詩經中的宗教》和《孝經》。是年理雅各應邀請到長老宗做牧師。
1880年,理雅各以他在牛津大學講課和研究心得,在倫敦發表了《中國的宗教:儒教、道教與基督教的對比》。是年,理雅各提名中央書院第二任校長。同年理雅各的第二任妻子漢娜去世。
1882年,理雅各完全失聰,但仍然堅持授課與翻譯。是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十六卷《周易》,為第九版《不列顛網路全書》撰寫了《老子》的條目。
1883年,理雅各的《基督教與儒教關於人生教義的對比》由倫敦聖教書會出版。
1884年,理雅各到授予他神學博士的愛丁堡大學參加校慶。
1885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禮記》。
1886年,理雅各譯出了《法顯行傳》(或稱《佛國記》)。是年理雅各患中風,健康狀況惡化。
1887年,理雅各發表漢學研究論文《菩薩的形象》。
1888年,理雅各開設「在華基督教傳教史」的講座,再一次對鴉片貿易深表痛惜。同年理雅各發表了《基督教在中國:景教、羅馬天主教與新教》一書。
1891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三十九、四十卷《道德經》與《莊子文集》,並發表漢學研究論文《因果報應論》。
1892年,理雅各的《四書》譯本經他修訂後再版。
1893年至1895年理雅各修訂《中國經典》,並由牛津克萊仁登出版社再版。
1897年11月29日,理雅各病逝牛津。
(資料來源:架設東西方的橋梁 [專著]: 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 / 岳峰著.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 370頁 : 圖 ; 20cm. --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叢書/篇名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