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誰說的算
① 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到底誰說的算,檢察院還是法院
對一個人定罪和量刑當然是由法院決定,但是檢察院又是法律監督機關,如果判決確有錯誤,檢察院可以依法啟動審判監督程序。
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公安,檢察都沒權做決定,只有經法院宣判後才有權最終定性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也就是說嫌疑人是否有罪只有法院才有權下定論,其他任何機關和部門都沒這個權力。
② 打官司是律師說了算數還是法院的院長說了算數。
判決說了算數。判決是承辦法官做出的,原則上院長不會干涉,一個好的律師可以盡可能地向法官展示於你有利的事實情況,幫助法官做出於你有利的判決,但最後還是法官自己判。
③ 案件的嚴重是檢察院說了算還是法院說了算
在我國,刑事案件是經過偵查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分工負責,相互配合,互相監督完成的。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所以,案件是否嚴重,根本上將是有案件事實本身決定的,是有犯罪的性質、情節、犯罪嫌疑人的是否認罪悔罪等來決定的。人民檢察院和法院在其中是依據案件事實,依照證據,依據法律來辦案,最終是事實與法律說了算。
④ 判刑法院和檢察院哪個說了算
法律分析:定案是檢察院的事情,但是最終根據案件性質,判案結果由法院說了算,當然,檢察院也可以對判定的案件結果抗訴,但二審還是在法院手裡,也就是始終還是法院說了算。檢察院在提出公訴意見時,可以提出對被告人的量刑建議。法院在量刑時,要對檢察院的量刑建議是否適當進行研究,但法院不受量刑建議拘束。
法律依據:《最高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一條 在審判長主持下,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分別陳述。
⑤ 法院定刑哪個法官說的算
你好,如果該案是獨任審理的,是承辦法官說了算的,如是合議案件,由審判長定,如果要上審判委員會的由審判委員會定案。望採納
⑥ 請問一下現在的法院是被告說了筫嗎
現在的法院是法官和判決書說了算,也就是誰有理誰說了算。如果你有證據,有必要的人證物證,這樣法官就會下達判決書。並不是被告說了算,被告只是因為你被別人告了,起訴到法院了,被告根本就沒有權力說了算。
⑦ 在中國法庭怎麼判一個人有沒有罪是誰說了算,是庭長,還是陪審團,過程是怎樣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法庭判一個人有沒有罪,是審判員(法官)說了算!中國的"合議庭"都是參與審案的法官組成的。而英國的陪審團成員既非達官貴人,也不一定是專家教授,而是街上請來的。對陪審團員唯一的要求是:必須要有良心,必須由原被告雙方接受。如告辯雙方中任何一方認為某某坐在陪審團會不公正,他可要求將其排除出陪審團。以中國而言,則任何反對共產黨的官司都必須將共產黨員排除出判案過程。如果這一點做不到就不會有真正的司法公正。文革中,因為鄧小平等領導人對制度造成的不公正深有所感,曾大力提倡政治改革,黨政分家,最高領導人不能一人身兼黨政軍數職。但是九十年代中國在這方面卻又走了回頭路。工業革命之所以在英國產生,是因為它最早實現"黨政分家"。早在16世紀,國王的財政與國家的財政分家 ( 這在中國相當於執政黨的財政與國家財政分家 ),而國民黨的財政直到1980年代才真正與國家財政分家。英國最早實行了執政黨或處於競爭執政地位的政黨不允許直接從事嬴取商業利益活動的制度。有了這些制度,貪污才能根治。而台灣的黑金政治正是因為執政的國民黨有太大的"黨營事業"(盡管它已與國家財政和國營事業脫離)。英國早在16`17世紀就形成了國王財政和政府財政不可獨立於議會權力的制度。正因為行政當局沒有獨立的財權,限制政府權力的制衡機制才有根基。所有現代的憲政民主國家都實行這種制度。在中國實行這些制度也是中國現代化和根治貪污腐化的基本條件。
⑧ 法院判決都是審判長說了算嗎
法律分析: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如果意見分歧,應當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評議筆錄,由合議庭的組成人員簽名。合議庭是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基本審判組織,其成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臨時組成的,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則自己擔任審判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三十條 合議庭由法官組成,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成員為三人以上單數。合議庭由一名法官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理案件時,由自己擔任審判長。審判長主持庭審、組織評議案件,評議案件時與合議庭其他成員權利平等。
第三十一條 合議庭評議案件應當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筆錄。評議案件筆錄由合議庭全體組成人員簽名。
⑨ 如何區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由誰說了算區分的標準是什麼
一: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相比有本質的不同,區分和區分標准如下:1、性質不同。民事案件主要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性質的糾紛,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性質。而刑事案件則是危害社會、觸犯刑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犯罪,屬於階級矛盾性質。2、適用的實體法不同。民事案件所適用的實體法是民法通則、婚姻法、海商法等。而刑事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刑法。3、適用的程序法不同。審理民事案件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而審理刑事案件則適用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進行審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話語權是由法律主宰的。
二:民事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以民法理論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為基礎,以法律關系的內容即民事權利類型來編排體系,結合現行立法及審判實踐,將案由的編排體系劃分為一級案由、二級案由、三級案由和四級案由。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國家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進行立案偵察、審判並給予刑事制裁(如罰金、有期徒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等)的案件。
⑩ 庭長和法官哪個說了算
依據法律,應該是主審法官說的算,「錯案終身追究」和「法官自由心證」,是法律賦予主審法官的權力。
但實際操作中,法官的裁判權受限,合議庭的裁判,庭長沒有簽字不能打出裁決文書。如果該院院長有不同意見,主審法官必須服從。
資料擴展:
院長和庭長是職務名稱,一個法院的領導就是院長。庭長是一庭之長,比如法院民一庭庭長、民二庭庭長、刑一庭庭長、立案庭庭長等等。
1.顧名思義,所謂庭長,是指一個法庭的長官,是一種行政職務。
所謂主審法官,是指法院在審理一件案子的過程中,主持該案審判的法官,是一個人。
2.法庭庭長需由本院院長提名,當地人大任命方可有效;反之,庭長職務的免除程序也是一樣的,同樣需由本院院長提請,當地人大免除。所以,庭長不是誰想當就能夠隨便當得上的。
一旦任命,這種職務是長期性的,其在任期內對所管轄的法庭負全責,直至任期屆滿或終結。
3.任主審法官就簡單得多了,在一個案件較復雜的情況下,需要組成3人以上的合議庭來審理,這就需要一個主審法官。
主審法官一般由庭長擔任,也可以由其他資深法官擔任,還可以由院長直接指定某法官擔任。當然,如果某案件的審判工作只由一個法官來完成,那麼TA就是主審法官了。
請注意,本段中使用的是「擔任」一詞,而不是「任命」。主審法官(或者是審判長)是臨時性的,TA只對審理的本案負責任,案子審判完畢,這個職位也就不存在了。
4.綜上所述,前者是一種長期職務,後者是一個臨時職位,根據「物以類聚」的原則來判斷,二者是不具備可比性的。所以也就無所謂誰大誰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