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清太平法院

清太平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5-04 08:38:36

『壹』 哈爾濱太平老法院在那

東直路上 21中對面 現在好像是個廣告公司吧

『貳』 清遠清新縣太平鎮歸哪個法院管轄,電話是多少 可以寄函起訴嗎

屬於清新縣管轄,至於電話你就打114查詢,查到電話打過去後可以詳細咨詢是否可以寄函起訴。

『叄』 周一太平人民法院在疫情的前提下上班嗎

周一太平人民法院在疫情的前提下,當然也是上班的。因為他們是人民法院也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雖然在疫情的前提下,當然他們也是上班的,他們會做好疫情防控的。

『肆』 哈爾濱太平法院的位置

位於哈爾濱巴彥縣太平路與北直路十字路口西北角

『伍』 北京海淀如何向法院起訴

起訴流程:

一、當事人起訴,首先應提交起訴書,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

當事人是公民的,應寫明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當事人是單位的,應寫明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姓名。起訴書正文應寫明請求事項和起訴事實、理由,尾部須署名或蓋公章。

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向法院起訴應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結婚證等證據的原件和復印件;企業單位作為原告的應提交營業執照、商業登記證明等材料的復印件。

2、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如合同、協議、債權文書(借條、欠條等)、收發貨憑證、往來信函等。

三、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證,應填寫一式兩份證據清單,詳細列明提交證據的名稱、頁數。證據經法院承辦人核對後,由承辦人在證據清單上 簽字蓋章,一份交當事人,一份備案。

四、立案庭在當事人履行必須的手續和交齊有關證據材料之後,在七天內,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當事人應在收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七天內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如確有困難,可在預交期內向本院提出減、緩、免交的書面申請,逾期不交或者書面申請緩、減、免交未獲批准而仍不預交的,本院將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六、立案手續後,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當事人應服從法院的各項工作安排,並於結案後到財務室結算訴訟費用,多退少補。

(5)清太平法院擴展閱讀

起訴,應當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

民事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不動產案件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行政案件,一般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對經過復議的案件,如復議機關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刑事自訴案件,由犯罪地所在的人民法院管轄。 起訴,應當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向人民法院提出。一般民事案件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對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延付或者拒付租金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案件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對於經過復議程序的,應當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提出。

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行政訴訟,依照法律規定應當交納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收費的具體標准可查詢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

『陸』 丁汝昌不過是一名降將,卻為何能被清朝重用

丁宜昌只讀了3年,他沒有聽說他的武術很高。許多人被清法院殺害了太平的天國投降。然而,丁宜昌被重復使用,最後是清代海軍的高級別指揮官。積極投降。在太平天達,像Shida開放和其他人一樣,它被警告到底,他看到沒有變化向清法院投降,但丁宜昌不是。丁宜昌是一個貧窮的農民。在初期閱讀3年後,父母生病並在15歲的災難中派出。在1583年,太平軍就像竹筍一樣,他教他的家鄉。丁宜昌被迫生活,必須參加太平軍,希望有機會改變窮人的命運。

丁宜昌有豐富的戰斗經驗,但他是軍隊出生,並對和諧一無所知。似乎它不適合外部男人。那麼,為什麼李洪章試圖向清陽丁·宜昌推薦,讓他做一個沃特馬斯特?我想讓北陽水制士進入李洪章,李洪章,刻意清朝。丁宜昌在他看來,淮君的將軍,以及很長一段時間,也忠於他,非常忠誠。因此,李洪章可靠地依賴,他試圖將丁宜昌作為北方水船的重要地位。在火炬之後,丁宜昌沒有抓住時間學習海戰的策略,並訓練了西風的軍官,但「住宿賭博,夜晚不露營」。但無論如何,他真的聽到李洪章,所有唯一李洪章馬會期待著。雖然他的辱罵,但他受到清代的彈性。然而,這些是無用的,李洪章被覆蓋,丁宜昌一直是一個高水平。不幸的是,丁宜昌非常聽李鴻章,但不幸的是,它是無情的,缺乏將軍和勇氣。在日本的戰爭的情況下,北陽艦隊最好,因為他的平庸,最後的軍隊沒有掩飾,所以清代海軍太迷失了。

『柒』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究竟是對還是錯

1853年2月9日,太平軍自武漢三鎮水陸並進,水軍船隻萬艘,帆幔弊江,銜接尾數十里,順江而下;陸軍數十萬人,旌旗蔽日,沿長江兩岸長驅東進,目標是清帝國在南方的心臟——江寧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2月18日,太平軍攻破重鎮九江。

2月23日,巢湖之戰爆發,太平軍用計謀擊敗清軍「偽為差弁,約期速進,(兩江總督)陸建瀛信為實,急飭所部,溯流上,陸建瀛與翼長安徽壽春鎮總兵恩長遂越道士洑,恩長戰歿,屍順流下,全軍大駭,反棹急奔。」

那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有沒有繼續北進呢?當然有!這就是著名的太平軍北伐,2萬太平軍精銳孤軍北伐,他們雖然打到了天津,卻也功敗垂成。很多人於是認為,如果全力北伐,那一定能成功!

其實這還真不一定,有分析就指出,太平天國北伐軍雖然人少,但都是最精銳,戰力最強的部隊,以廣西老兵為主;如果全力北伐,不一定有多大幫助,而且全力北伐的話,太平天國的後勤保障很難安穩,一路「急趨燕都」的戰術顯然不可行,那穩扎穩打呢?顯然,這更是困難多了,北方可遠沒有南方富庶,而且北方清朝的統治能力要強很多。

沒有穩固根據地的流寇戰術是很危險的,前期可以,現在太平軍規模越來越大了,再東逃西竄顯然不現實,人心會散的。

『捌』 我是清遠市太平鎮的人,我要去法院起訴離婚,我應該去哪裡法院起訴

共同居住地,
戶籍所在地
,被告住所地都行,你就去
太平鎮
法院就行。

『玖』 太平法院院長是誰

肖正光(阜新市太平區法院院長)

『拾』 概括清政府編訂法院編訂法的特點


清朝法律內容及其特點
(一)刑事立法的重要變化
1.改變五刑制度
清朝仍沿用隋唐以來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但具體適用往往有一些改變。笞杖刑可折為板責,每十下折責四板,再除去不足五板的零數。笞十至五十,依次折責為四、五、十、十五、二十小竹板。杖六十至一百,依次折責為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大竹板。[⑥]徒刑一至三年五等,分別附加杖六十至一百,每等遞增十杖。流刑二千里至三千里三等,每等附加杖一百。死刑仍為絞、斬兩等,分為立決和監候兩種執行方式。立決屬決不待時,立即執行。監候適用於罪行相對較輕的死刑犯,一般是留待秋後,經秋審或朝審最終裁決。《大清律例》對適用立決或監候的罪名都有明確解釋,對「雜犯死罪」也有一些變通處理,因過失殺人、誤殺人及某些職務犯罪被判處死刑者,往往減等執行徒刑五年。

2.增加法外酷刑
清朝除以上法定五刑外,還增加了一些法外酷刑,主要有充軍、發遣、遷徙、枷號、刺字及凌遲、梟首、戮屍等。充軍創立於明朝,重於流刑,是將罪犯發配戍邊,分為附近(二千里)、近邊(二千五百里)、邊遠(三千里)、極邊(四千里)、煙瘴(四千里)五等。發遣為清朝新增,又重於充軍,是將罪犯發配東北、新疆、蒙古等邊疆地區,充當駐防官兵的奴隸。遷徙是將罪犯強制遷往千里之外安置。充軍、發遣及遷徙等罪犯可以帶家屬前往服刑,不遇恩赦准許,終生不能返回原籍。枷號是一種侮辱體罰性質的附加刑,主要適用於犯奸、賭博、逃軍、逃流或竊盜再犯等罪,是讓犯人帶上重枷,在城門、衙門等公眾聚集或來往之地示眾。枷重者達35斤,枷號時間由三日五日至半年一年。刺字也是一種帶有侮辱性質的附加刑,主要適用於竊盜、逃軍、逃流等罪,即在犯人的臂或面部刺以特定標記或發配地名、犯罪事由等。此外,清朝還沿用了前代的凌遲、梟首、戮屍等極其殘酷的死刑執行方法。
3.調整刑罰適用制度
在繼承前代統治經驗的基礎上,清朝對刑罰適用制度有所調整,主要有:(1)擴大自首適用范圍。如康熙時的《督捕則例》鼓勵逃人「自回自首」,逃亡三次自首仍可免罪;嘉慶時規定,在監犯人因故逃逸又自行回歸者,按原罪名減一等處置。(2)加重處罰家人共犯。凡家人共犯奸盜殺傷之罪,不分首從,一律按首犯論處。(3)實行類推報批制度。清律對唐律的法律類推加以限制,規定「斷罪無正條」者,雖可使用類推,但必須上報皇帝批准,不得擅自裁斷。(4)化外人案件屬地管轄。對「化外人」犯罪案件,清律放棄唐律分別適用屬地、屬人的原則,改為「凡化外(來降)人犯罪者,並依律擬斷」[⑦]。
4.推行重刑高壓政策
清朝入關以後,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壓制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清情緒,極力推行重刑高壓政策。
首先,清律加重對謀反、謀大逆和強盜等罪的處罰。凡反逆案犯,不分首從,共謀者凌遲處死,十六歲以上同居男子斬決,十五歲以下男子及女性家屬罰沒功臣之家為奴。凌遲犯子孫實系不知情者可免死,但均解交內務府閹割,發新疆為奴,十歲以下幼童亦監禁至十一歲時閹割。清律還擴大反逆、謀叛大罪的范圍。例如:上書言事不當或犯忌諱,常按大逆重罪處罰;「倡立邪教」、「編造邪說」者,比照反逆及謀叛定罪;異姓人歃血訂盟,結為異姓兄弟,也比照謀叛定罪。對於強盜罪,清律規定,但得財,不分首從,皆斬;同時又有殺人、放火燒人房屋、姦汙人妻女、打劫牢獄倉庫、侵犯城池衙門等行為,積至百人以上,不分得財與否,一律梟示(懸首示眾);響馬強盜,執弓矢軍器,白日邀劫道路,贓證明白者,不分人數多寡,梟示;越城入室行劫,伙盜行劫官帑、漕船,糧船水手行劫殺人等,也都梟示。
其次,清朝統治者還大量製造文字獄,以語言文字定罪,對漢族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控制。據不完全統計,僅康、雍、乾三朝文字獄即達一百多起,常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無辜。例如:康熙朝著名的庄氏明史案:浙江人庄廷錢私修刻印明史,使用南明年號,稱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被人告發,認為其不奉清朝正朔。案發時,庄氏本人已死,仍開棺戮屍,株及家屬,作序、刻印、買書者及未查覺之地方官等七十餘人也全部處死。雍正朝有名的查嗣庭案:江西考官查嗣庭以「維民所止」為科舉考題,被認為是詛咒「雍正去頭」,論罪處死。乾隆朝胡中藻詩案:胡中藻詩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等句,被認為是譏諷朝政,也被處死。可見,清朝的文字獄案絕大多數都是牽強附會、猜忌羅織而成。造成文字獄的根本原因,是滿清統治者加強專制獨裁所致,其中多數案件都涉及到他們最忌諱的「夷夏之防」問題,唯恐漢族士人把他們當作入侵的「異族」。其結果是扼殺了思想、文化、輿論,阻礙了學術的正常發展。
(二)旗人特權的維護
1.保障滿族貴族統治地位
清朝官制形式上標榜滿漢一體,中央六部長官設滿漢復職,但實權操於滿官之手。為了保證滿洲貴族統治地位,清朝特設「官缺」制度,所有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作為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如中央理藩院、宗人府及掌握錢糧、火葯、兵器的府庫全部為滿官缺,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參贊大臣、盛京五部侍郎等也全部是滿官缺;而地位卑微的小官職,如迎來送往的驛丞全為漢官缺,不得任命滿人擔任。地方督撫、司道、總兵、提督等雖滿漢兼用,但近畿和要隘多用滿官。康熙時漢人督撫「十無二三」,乾隆時巡撫「滿漢各半」,但「總督大都是滿人」[⑧]。直到咸豐以後,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力量得以壯大,漢官在地方大員中才漸居多數。
2.保護旗地旗產經濟利益
清朝入關之初,滿洲貴族及八旗兵丁大肆圈佔漢人土地作為私產,得到清廷肯定和法律保護。由於八旗子弟不事生計,奢侈墮落,大量旗地旗產又逐漸流入漢人手中。為了維護旗地旗產等經濟利益,清廷多次申令,禁止漢人典買旗地旗產,並由官府出資予以贖回。僅乾隆時期就四次定例,禁止民人典買旗地旗產;如有違反,沒收其地產房宅,並按律治罪。這些規定反映了清律對旗人經濟利益的特殊保護。
3.維護滿人司法特權
清朝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賦予滿人各種司法特權。凡屬滿人違法犯罪,一般可享有「減等」、「換刑」等特殊優待。例如:笞杖刑可換折鞭責,變相減等;徒流刑可換折枷號,免予監禁服役或發配遠鄉;雜犯死罪和僅次於死刑的極邊充軍,也可換折枷號;死刑斬立決可減為斬監候;竊盜罪可免予刺字;重罪必須刺字者,則刺臂而不刺面。對滿人案件的審理,由特定司法機關管轄;對滿人的監禁,也不入普通監所;宗室貴族入宗人府空房,一般旗人入內務府監所。
(三)經濟立法的主要內容
1.賦役立法
清朝入關以後,鑒於明末賦斂無度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明令廢除「遼餉」、「剿餉」、「練餉」等「三餉」加派,並仿效明制編訂《賦役全書》,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頒布,開始建立清朝賦役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登記土地、人丁的等級與數量;計算和確定田賦、丁銀的數量;記載各地承辦內廷及朝廷所需實物貢賦的種類與數量;確定地方所征賦稅的分配與使用原則等。
康熙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轉移速度的加快,農民人口大量流動,原來按人丁征稅的賦役制度已難以保障。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詔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定額(2 462萬)徵收丁銀,今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五十五年,廣東各州縣率先實行「攤丁入畝」,把固定的丁銀額按土地畝數平均分攤到田賦中,不再按人口征稅。至雍正元年(1723年),又將「攤丁入畝」之制推行到全國,從而簡化了征稅標准,減輕了農民負擔,廢除了沿襲兩千年的人丁稅,削弱了農民的人身束縛。
2.工商立法
順治三年(1646年)下令,廢除明朝匠籍制度,將匠戶編入民籍,與農民一體納稅當差,禁止官府以各種名義無償役使手工業工人,使其獲得了與農民相同的法律地位。同時,放寬了國家對手工業的專擅壟斷,除武器製造、貨幣鑄造及宮廷所需重要物品由官府經營外,其他行業經過官府批准,並按規定納稅,都允許民間手工業者經營。為了發展私營商業,清朝廢除明末加征的各項稅負,並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康熙六年(1667年)又下令,禁止官僚貴族欺壓掠奪商賈,以保護商人的合法經營。康熙二十五年,還曾建立牙行制度,由其代表官府監督商稅的徵收,管理市場物價,規范市場交易秩序。
不過,這些工商立法並沒有改變其重農抑商政策的本質,清朝仍是極力壓制民間工商業發展的。當時,除對重要商品繼續實行官營禁榷制度外,還以法律禁止或限制民間私自采礦,並由戶部和工部廣泛設立征稅關卡,高額盤剝工商業者的經營活動。
3.海外貿易立法
清朝初年,為了阻斷沿海地區與台灣抗清力量的來往,曾多次頒布禁海令與遷海令。順治十二年(1655年)頒布禁海令,規定寸板不得下海,違者按通敵罪論處。順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2年)和十七年,又三次頒布遷海令,強制閩廣蘇浙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越界立斬,致使海外貿易遭到徹底禁絕。康熙二十二年收復台灣以後,開始解除海禁,允許出洋貿易,並設立廣東(廣州)、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南(雲台山,今連雲港)四個海關,負責徵收關稅。但是,沒有統一的海關法規,稅率也各有不同。
其中浙江與廣東海關可以接待外國商船,其他主要管理國內沿海貿易。至康熙五十六年再頒禁海令,停止與南洋的貿易,並嚴禁賣船給外國和運糧出口;違者,造船人與賣船人皆立斬。如出洋人留在外國,要將知情同去人枷號三個月,並行文外國,將其解回立斬。外國的商船也需由地方官員嚴加防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規定「一口通商」,外國商船隻能至廣州港停泊交易,由粵海關對外國商船徵收船舶稅和貨稅,總稱關稅。當時嚴格限制出口貨物的種類和數量,凡馬牛、軍需、金、銀、銅、鐵、鉛、錫、銅錢、硫磺、書籍、糧食等都不準出口,而允許出口的絲綢、茶葉、大黃等也嚴格限制數量。此外,清朝還規定,在廣州進行的中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指定的壟斷代理商行「十三行」進行,由它充當外國商人的全權代理人,包銷進口商品,代繳關稅,采購各類出口商品。十三行行商既是外商在華行為舉止的保證人,也是中國官府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中介人,外國商人的一切請求均由行商轉達,而中國官府對外國商人的一切政令要求也由行商傳達。十三行還在廣州城外開設「商館」,供外商作為來華貿易的辦事處和住所。以上海外貿易立法,束縛民間海外貿易的開展,阻撓中外正常貿易的進行,影響了社會經濟順利發展。
(四)行政立法的主要內容
1.行政管理體制
在清朝行政管理體制中,皇帝仍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切軍政事務由其「乾綱獨斷」。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和臣下結黨營私,清律嚴禁宦官參與政治,嚴禁大臣交結朋黨及內外官交結,犯者按「奸黨罪」處斬。在皇帝之下,仿明制設內閣「贊理機務,表率百寮」[⑨],代擬批旨,呈進奏章。內閣大學士名額不定,康熙時多用滿漢大學士四員,雍正時六員,乾隆時增協辦大學士一至二員。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位列百官之上,但實權遠不及明朝,僅僅具有上傳下達的職權。內閣之外,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等輔政機構。雍正即位後,因西北用兵而設立軍機處,取代傳統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並侵奪了內閣的部分職權。軍機大臣位高權重,只服從皇帝命令,是清朝君主專制極端化的標志。
內閣與軍機處之下,沿襲明制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侍郎各二人,下置郎中、員外郎等屬官。六部長官對皇帝負責,只能奏請皇帝頒發必要的詔令,無權向地方直接發布命令。六部之外的院、寺、府、監均有較大裁並,九寺只剩下審理刑獄的大理寺,管理祭祀的大常寺,管理馬政的太僕寺,以及管理典祀筵宴朝會的光祿寺和鴻臚寺;五監僅剩下掌國學政令的國子監;只有培養封建統治人才的翰林院仍維持明朝時的地位。
地方政權機關分為省、道、府、縣四級。明朝臨時派遣的督撫已成為固定的省級長官,握有地方軍政大權,但必須秉承朝廷指示行事。布政使和按察使失去了明朝時行政上的獨立性,成為隸屬於督撫的分理地方民財和刑獄的兩個機關。與省平級的行政單位有順天府、奉天府和東北、外蒙、新疆的各駐防將軍轄區以及西藏辦事大臣轄區等。省下設道,作為省的派出機構,負責聯絡省與基層的關系,由道員主管政務。道下設府,由知府主管行政、經濟與司法等事務。與府平級的機構有廳和直隸州。府下設州和縣,州置知州,縣置知縣,由中央直接派遣。縣下設有徵收賦稅錢糧的里甲和防範盜賊的保甲。
2.職官管理制度
在職官選任方面,清朝仍以科舉取士為正途,每三年一考,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在省城舉行,由取得秀才資格者參加,通過以後成為舉人。會試在京城由禮部主持,由取得舉人資格者參加,合格後再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通過以後成為進士。科舉考試的內容,仍然採取明朝時的八股文,用以禁錮士大夫的思想。取得舉人或進士出身者,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清朝規定,滿、漢官員均須經過科舉考試,但滿人做官往往憑借特權。科舉考試只是為漢官鋪設的一條參加政權的階梯。正途之外,還有「特簡」、「會推」、「捐納」、「蔭生」等制度。「特簡」即由皇帝直接任用;「會推」是由大臣互推任用;「捐納」是捐錢買官;「蔭生」又分恩蔭、難蔭和特蔭三種:恩蔭主要用於三、四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子孫。早在順治時便規定: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學習期滿後,按其父輩的品級授予官職。
在職官考核方面,清初沿用明朝的考滿法。康熙四年(1665年),廢除考滿法,實行「京察」與「大計」。「京察」是對京官和地方督撫的考核,每三年舉行一次。京察結果分為稱職、勤職和供職三等,按考核等級實行獎懲。「大計」是對督撫以下外官的考核,也是三年一次。大計分卓異與供職兩等,按等予以獎懲。京察與大計的標準是統一的,即「四格六法」。四格是從守(廉、平、貪)、政(勤、平、怠)、才(長、平、短)、年(青、中、老)四個方面對官員作出評價;六法是從「不謹、罷軟無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六個方面處理不稱職的官員,具體作法是不謹、罷軟無為者革職,浮躁、才力不足者降調,年老、有疾者退休。考核優異者可以得到引見、陞官、晉級、賞賜、封贈等獎勵,考核差劣者則給予罰俸、降級留任、革職等處分。
在職官監察方面,清朝基本沿襲明制,中央仍以都察院為監察機關,長官為左都御史。為了集中皇權,雍正元年(1723年),將六科給事中並於都察院。六科給事中與十五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分別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糾彈,使監察機構實現了一體化。當時有科道官密折言事制度,將軍機處以外的所有機關和官員都納入監察稽違的范圍之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令左都御史為議政大臣,參與朝政決策,充分發揮科道官作為皇帝耳目的作用。地方則由省按察使派出的「分巡道」和省布政使派出的「分守道」分別對府、州、縣官員進行監察,同時廢除了巡按御史制度。

熱點內容
與道德有關的詩 發布:2025-02-08 23:08:55 瀏覽:973
廣州天河法院招聘 發布:2025-02-08 23:03:48 瀏覽:675
東方市的律師 發布:2025-02-08 22:54:46 瀏覽:977
全國法律碩士報名人數 發布:2025-02-08 22:46:13 瀏覽:23
勞動法休息休假的案例 發布:2025-02-08 22:39:05 瀏覽:512
廣東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發布:2025-02-08 22:37:11 瀏覽:184
民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08 22:22:16 瀏覽:897
2018勞動法產假假期 發布:2025-02-08 21:33:51 瀏覽:928
民法規定特殊情況 發布:2025-02-08 21:16:29 瀏覽:930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21:06:26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