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庭換法官相關流程
❶ 開庭前三十分鍾換了法官,是否違法違規
無論從程序角度還是法律角度而言,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先從最基本的案件角度出發,法官只是案件的審理人和流程主導人,無論換哪一個法官來審判同一個案件,最基本的業務能力還是有保障的,畢竟每一位法官都是國家的有關部門精挑細選,通過層層測試之後才選出來的。
而且我們也要相信,如果不是出於必要原因,法庭肯定是不會臨時更換法官的。如果情況正常的話,法院會比案件當事人還不想節外生枝,畢竟法院的工作有多忙每個人都清楚。綜上所述,如果真的在正式開庭審理前換了法官,並不用過於擔心。
❷ 法院開庭到審判需要哪些步驟
法律分析:法院開庭的具體步驟:
1、首先,由書記員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並宣布法庭紀律;
2、其次,由審判長宣布開庭,並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3、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其間,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4、進行法庭辯論。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法庭辯論終結後,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5、評議和宣判。法庭辯論或被告人最後陳述結束後,法官進入評議室評議,做出裁判。先提交證據,在進行互相辯論,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先進行辯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第一百三十七條 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❸ 開庭的時候可以不可以重新換法官
當然不可以,法官不是律師說換就換的,法官是由法院或者政府指定的,況且現在的法官很少會有受賄貨這批偏袒的情況。
❹ 開庭的時候可以不可以重新換法官
如果當事人認為法官不適合審理該案件,可以申請迴避。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第四十四條規定,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四十五條規定,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規定,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第四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❺ 民事案件如何才能換法官
民事案件的相關人員與法官有密切關系的,可以更換法官。
《民事訴訟法》第44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5)開庭換法官相關流程擴展閱讀
法官任職迴避是指法官基於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而不得在一定的崗位任職的一種限制性制度。根據《法官法》第15條的規定,法官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同時擔任下列職務:
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和審判員、助理審判員;同一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上下相鄰兩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
法官的公務迴避是指法官對與本人有特定關系的案件,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本人不得參與辦理。所謂特定關系是指法官本人與案件的處理有利害關系或者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其他關系。
實踐中主要包括:本人是案件的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本人或本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本人是本案的證人或者曾擔任過本案的鑒定人、辯護人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等。
凡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法官本人應當主動提出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在說明理由的情況下申請法官迴避。
被申請迴避的法官,除案件需要採取措施外,應當暫停執行職務。人民法院對申請迴避所作的決定,可以口頭或者書面通知當事人,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法官不停止對本案的審理。
被申請迴避的法官對決定不服的,也有權提出復議。法官進行公務迴避後,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案件進行干預或者施加影響。法官的地區迴避是指對具有特定職務的法官不得在原籍任職的限制。
❻ 開庭能否要求換法官
法律分析:可以換法官辦理案件。但不是隨意更換的,是有以下條件的: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❼ 開庭前的基本流程和步驟
一、開庭審判階段的步驟是怎樣的
開庭階段可分為五個階段:
(1)宣告開庭之前,書記員應先查對公訴人、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向訴訟參與人及旁聽群眾宣讀法庭規則,請審判長、審判員入席,並向審判長報告開庭前的准備工作已經就緒。
(2)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建議的;
(3)當事人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延期審理原因消失後,合議庭應再行開庭審理。
關於第一審程序的期限,《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自受理後1個月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遇有《刑事訴訟法》第126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1個月。如遇人民法院改變管轄的案件,應從改變後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審理期限。人民檢察院建議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法院後,人民法院可重新計算審理期限。因當事人和辯護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而延期審理的時間不得超過一個月,延期審理的時間不計入審理期限。
❽ 在法院開庭時,什麼情況下可以要求更換法官
還有就是法官在庭審過程當中,因為與當事人發生矛盾,當事人要求更換法官,這是不允許的,當沒有發生法律規定的法官必須迴避的情況下,是不可以申請更換法官,因為更換法官就必須符合迴避條件,然後迴避的條件就是法律規定的法官必須迴避的時候才可以迴避。
❾ 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可以更換法官嗎
1、這是可以的。你說的情況不是「更換執行法官」,而是「審理過程中合議庭成員的更換」,現行有關規定規定,合議庭成員因為需要迴避或特殊情況需要更換的,可以更換。2、「要求雙方重新把案子的事情經過敘說一遍」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這是該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遵守「集中審理原則」和「直接原則」的體現。根據這兩個原則的要求,該法官在重新參與到這個案件中後,需要自己親自審查證據,檢驗物證,讓當事人、證人、鑒定人出庭並親自聽取他們的口頭陳述,聽取法庭辯論,所以也就需要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 附上相關規定,供你參考:《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除因迴避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不能繼續參加案件審理的之外,不得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更換。更換合議庭成員,應當報請院長或者庭長決定。合議庭成員的更換情況應當及時通知訴訟當事人。
集中審理原則,又稱不中斷審理原則,是指法院開庭審理案件,除特殊情況下應在不更換審判人員的條件下連續進行,不得中斷審理的訴訟原則。直接原則指法官、陪審人員必須親自接觸案件的所有材料,在審判庭上直接審查證據,檢驗物證,讓當事人、證人、鑒定人出庭並親自聽取他們的口頭陳述,聽取法庭辯論,然後據此對案件的實質問題作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