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官當廳不宣判嗎
A. 法院開廳的時候當廳會不會宣布結果,一審的時候。
不管是一審還是二審,開庭審理後當庭基本上是不會宣判的,出現當庭宣判的情況無非是法院有觀摩學習活動,組織相關人員體驗法官開庭審理案件、宣判的連貫性,或者是法院為了宣傳的需要,如案件比較典型、有教育意義、起震懾作用等,讓媒體報道整個庭審、宣判過程,教育公民自覺遵紀守法。
B. 民事訴訟可以開庭日當庭宣判嗎
宣判民事案件需要起訴、立案、審查等幾個步驟,而能否當庭宣判就取決於這起案件適用的程序。一般來說採用普通程序的民事案件幾乎不會當庭宣判,基本上是擇日宣判;而對於那些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民事案件可以採用簡易程序審理,因而能夠達到當庭宣判時效的。
法律分析
民事糾紛案件是否當庭宣判,需要結合案件具體復雜程度,有無爭議等情況綜合判斷,並無法律規定民事訴訟必須當庭宣判,民事訴訟法對當庭宣判僅做了一般性規定。民事案件是當庭宣判要取決於採用何種審理程序。如果是採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像離婚訴訟,就能夠當庭宣判,但前提必須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不然就需要法院擇日宣判。而對於擇日宣判的案件法院並沒有規定明確的時限,是由主辦法官酌情安排的,只要不超過法定期間就符合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一般都應當當庭宣判,如果公民與其他公民出現了糾紛事件無法協商解決時,雙方也是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來解決的,那麼在提出訴訟時也是需要當事人提交相關的材料和證據到法院,那麼法院會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以及相關的證據來進行判決,如果當事人不認同判決結果也是可以提出復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五十三條 當庭宣判的案件,除當事人當庭要求郵寄發送裁判文書的外,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領取裁判文書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逾期不領取的法律後果。上述情況,應當記入筆錄。
C. 民事訴訟開庭後,如果沒有當庭宣判,是不是就會不開庭直接寄送判決書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如上可以看出按法律規定無論何種宣判都要開庭
但在司法實踐中有兩種情況
1、雙方當事人均已到庭參加訴訟,判決書經一定程序確定後,經電話或口頭傳喚,當事人拒不到庭領取判決書,通過特快專遞將判決書郵寄送達給未到庭當事人。
2、被告或經法院裁定不準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情況下,法院依法缺席審理案件後,將庭後確定的判決書郵寄送達給被告。
上述兩種情形均系未經公開宣判程序而以送達代宣判。
(3)民事訴訟法官當廳不宣判嗎擴展閱讀
當庭宣判的條件
1、案件事實清楚。案件事實清楚是裁判案件的基本條件,只有事實清楚,才能正確適用法律,公正作出裁判,事實不清,不能硬行判決。
2、必須在法庭進行宣判。如果到當事人住所進行宣判,不能視為當庭宣判。
3、必須在庭審調查後當日宣判,如隔日則為定期宣判。
4、宣判前的庭審辯論必須有新的實質性內容。如只為所示當庭宣判率,而刻意進行空洞的調查、辯論後宣判,則非真正意義上的當庭宣判。
當庭宣判的原則
合議庭、獨任審判員適用當庭宣判的方式,應依照民事訴論程序審理案件,充分發揮庭審功能,把庭審作為審判活動的中心環節,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確實通過公開開庭調查、舉證、質證、認證、辯論等一系列庭審活動,
查明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事實理由、訴訟證據、是非責任、適用法律的依據等,然後全面客觀地進行評議,依法當庭作出判決。
因此,只有堅持先審後判,才能有效防止先查後審、先判後審、先入為主的庭審走過場的做法,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只有堅持先審後判的原則,才能進一步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樹立法院執法公正的形象。
D. 法官明顯不主持公證,公開,公平,被告要求原告當廳出示原始證據,法官不理,原告出示7張假證據,卻全收,
如果是一審,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上訴,如果是二審可以向檢察院提出抗訴,或者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一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第一百八十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第一百八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E. 第二次開廳時有一方不同意法院會當廳判嗎
第二次開庭,一方不同意調解的,法院可以依法作出判決。
判決時,可以當庭判決,也可以擇期判決。
一般來講,只要有爭議的案件,法院不會當庭判決。
法律鏈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第一百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F. 離婚開庭當天不宣判嗎
離婚案件屬於民事案件,根據法律規定,一般民事案件簡易程序的審理期限是三個月,普通程序為六個月,從立案之日起開始計算。法律沒有規定離婚案件當天宣判。在離婚案件中法官當庭宣判的情況並不多見。如果離婚案件符合以下條件可能法官會選擇當庭宣判:1、證據充分且確鑿;2、案情不復雜,不牽涉子女撫養及離婚財產分割。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G. 從民訴角度如何看待法官審而不判,判而不審
你好!
審而不判,判而不審?
這倒是新課題,呵呵,你的意思應該是法官故意的拖延辦案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H. 很簡單的民事訴訟案件 法院遲遲不宣判怎麼辦 已經過了三個月了。。。
如果是簡易來程序的案件,你可以找源到辦案法官,問詢為何不宣判的原因,也可以找到庭長問詢。如果理由不能達到你的滿意,你可以要求法院做出判決。等下去,也不是辦法,積極的問詢下。
如果對判決不服,你可以上訴。如超審限,二審法院會注意這個問題。
I. 民事糾紛二審會當庭宣判嗎
如果僅是對刑事處罰不服的上訴案,或者是單純的民事糾紛,一般都是會當庭宣判的。但若是其中還涉及到民事賠償糾紛的,如果當庭能達成調解的也可以當庭就刑事案宣判。對於民事賠償不能達成調解需要判決的,則往往會另行宣判,而本來可以當庭宣判的刑事判決也會因此不當庭宣判。
一審和二審的區別:
1、性質不同。
歸根到底,由於審判依據和審判任務的不同,兩者在性質上有區別:人民法院第一審程序的審判依據是對行政案件的一審管轄權,其性質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人民法院第二審程序的審判依據是上一級人民法院對下一級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權,其性質是對第一審裁判合法性的審查,是將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方的特定爭議最終予以解決。
2、引起審理程序發生的原因不同。
第二審程序基於當事人行使上訴權而發生,而第一審程序是基於原告行使起訴權而發生。
3、審查對象和范圍不同。
一審法院審查的對象是被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僅對所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和相關的行政法律關系進行審查;而二審法院審查的范圍除此以外,其直接審查對象還包括一審裁判是否正確,即二審程序中的審查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和一審裁判的雙重性審查。
4、引起審理程序發生的訴訟主體不同。
一審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資格限制,提起訴訟並引起第一審程序的原告,即是行政對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二審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並不固定,沒有資格限制,原審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當上訴人、也可以充當被上訴人。
5、審理方式不同。
一審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一律實行開庭審理,包括公開和不公開開庭審理;二審中,人民法院除應採取開庭審理方式外,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6、裁判方式不同。
一審判決針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質量,可以作出維持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撤銷判決、確認判決、限期履行法定職責和變更判決等;二審判決則限於維持原判、依法改判兩種,並可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9)民事訴訟法官當廳不宣判嗎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後,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以逕行判決、裁定。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