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林傑法官
Ⅰ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我是女方原告,上訴林傑擔任主審法官能判離嗎
法院判決離婚,衡量的唯一標准就是看雙方感情是否完全破裂。
離婚的上訴,原則二審法專院不會屬判決離婚。一般是維持原判。
建議當事人不要上訴,上訴既費時間,效果也不好,等六個月後可以再次起訴。
法律鏈接:《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Ⅱ 約翰·赫伯特·迪林傑的早年
1903年6月22日,約翰·迪林傑出生於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的橡樹山(Oak Hill),為約翰·威爾森·迪林傑(John Wilson Dillinger,1864年7月2日 ─ 1943年11月3日)和瑪麗·艾倫·蘭卡斯特(Mary Ellen Mollie Lancaster,1860年 ─ 1907年)兩個年輕孩子中的老二。 一些傳記作家考證後指出,約翰·迪林傑的祖父馬蒂亞斯·迪林傑(Matthias Dillinger)於1851年自今法國洛林梅斯的德語區移民至美國。祖父馬蒂亞斯·迪林傑出生於德國薩爾,也因此約翰·迪林傑擁有德國人的血統。1887年8月23日,約翰·迪林的雙親於美國印地安那州的馬里昂縣結婚,他父親為一家雜貨店老闆。跟據報道,約翰·迪林傑的父親是一個很苛刻的人;在一次采訪中,老迪林傑表示自己嚴格遵守行事准則,並且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1889年3月6日,約翰·迪林傑的姐姐奧德瑞·迪林傑出生。她於其母去世的同年——1907年時,嫁給了艾莫特·漢考克(Emmett Fred Hancock),這年約翰·迪林傑年僅4歲。 次年,奧德瑞·迪林傑生下了她與艾莫特·漢考克的第一個孩子,之後他們夫妻倆一共生下了7個孩子,並共同居住於印第安納州。最後奧德瑞·迪林傑於1987年3月的印第安納波利斯逝世,享年98歲。直到父親在1912年5月23日於印地安納州摩根郡、與伊麗莎白·費爾德(Elizabeth Lizzie Fields,1878-1933)再婚之前,迪林傑都是由他的姐姐照顧長大。 最初,迪林傑並不喜歡她的新繼母,但據說最後還是深深的喜歡上她。 約翰·迪林傑和伊麗莎白·費爾德共有三名孩子,分別為休伯特·迪林傑(Hubert Dillinger,1913年 ─ )、多麗絲·迪林傑(Doris M. Dillinger,1917年12月12日 ─ 2001年3月14日)和法蘭·迪林傑(Frances Dillinger,1922年 ─ )。 迪林傑在公立學校上了至少7年課程。在此期間,他經常因為斗毆、偷竊等違背規定的事情而惹上麻煩,又因為其「混亂的人格」及時常欺侮弱小同學的劣跡令人側目。最終已16歲的迪林傑選擇了退學,並為印第安納波利斯的一家五金店工作。盡管對這單調的工作表現的十分努力,但他經常會整晚前往各大聚會放縱,這使得他父親擔心城市的環境最終會毀了兒子。1920年,父親敦促迪林傑搬到摩斯維爾。 盡管換了新環境,迪林傑性格如同過去日子一般通滿野性及叛逆性。1922年,在因一次偷車被捕後,他的父親與他斷絕了關系。 為了擺脫麻煩,迪林傑選擇加入美國海軍服役;但數個月後,他又趁著服役的艦船停靠在波士頓的機會,擅離職守自行離開軍隊,這使得軍隊決定以逃兵的名義將其除名。 迪林傑回到摩斯維爾後,他與16歲的貝瑞·伊薩·霍維斯〔出生於1906年8月6日〕邂逅。1924年4月12日,兩人在馬丁維爾結婚。但是他卻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同時也無法保住婚姻, 兩人最終於1929年6月20日以離婚收場。
由於找不到工作,迪林傑和他的朋友艾德·辛格頓(Ed Singleton)兩人共同策劃搶劫計劃, 兩人從當地的一家雜貨店中搶走了120美元。但在逃離現場時,一位牧師認出了他們並向警察舉報。次日兩人便被逮捕,辛格頓堅稱無罪,而迪林傑在父親的勸說下坦承罪行, 結果沒有案底的他仍因蓄意搶劫而被重判10到20年有期徒刑。 約翰·迪林傑的父親在後來的采訪中表示,他很後悔自己對兒子的建議,認為正是他的建議導致了這起不公正的判決;盡管他之後曾試圖與法官會晤,以肯求法官對他的減刑,但並沒有成功。。在押運到監獄途中,約翰·迪林傑曾試圖逃跑,但很快就被抓了回來。
Ⅲ 《公眾之敵》的原型
主角原型是約翰·H·狄林傑(John Herbert Dillinger ,1903.6.22-1934.7.22),是美國中西部的銀行劫犯。
影片《公眾之敵》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有如史詩般的黑幫傳奇故事,關注的是著名的銀行搶劫犯約翰·迪林格那危難重重的短暫的一生,故事改編自布瑞恩·伯勒的小說《民眾公敵:美國最大犯罪潮及中情局的誕生》,描述1930年銀行大盜約翰·狄林傑的真實事件。
狄林傑在獄中接受了罪犯的生活方式,從印第安納州曼斯的哈里·皮爾邦特(Harry Pierpont of Muncie, Indiana)和塔拉亨特的拉塞爾·"波比"·克拉克(Russell "Boobie" Clark of Terre Haute)等老練的劫犯那裡摸清了搶劫的竅門。
這些人制定了他們獲釋後的搶劫計劃。狄林傑一從密歇根市的印第安納州州立監獄獲釋,就構想出了一個計劃,幫助皮爾邦特、克拉克和其他在獄中洗衣房工作的大多數人。
這群人就是"第一狄林傑幫"("first Dillinger gang"),其中包括皮爾邦特,克拉克,查爾斯·馬克里(Charles Makley),愛德華·W·肖斯(Edward W. Shouse)等。
在狄林傑從克勞點的郡立監獄逃走後,霍默·范·米特(Homer Van Meter)和萊斯特·吉利斯(Lester Gillis),又名娃娃臉尼爾森(Baby Face Nelson)也加入其中,就是"第二狄林傑幫"。
在狄林傑眾多事跡中,較為著名的是他假裝成某公司銀行警戒系統的推銷員。據報道,他潛入了印第安納州和俄亥俄州的許多銀行,並用這種詭計去估測目標銀行地下室的安全系統。另一次,狄林傑幫偽裝成電影攝制組,為一場「銀行搶劫」戲選外景地。
就在狄林傑幫實施搶劫並滿載戰利品逃跑的時候,旁觀的市民還在旁佇立、微笑。類似的故事,都不過是狄林傑傳奇經歷中的滄海一粟。
(3)重慶林傑法官擴展閱讀
狄林傑1903年6月22日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 (Indianapolis, Indiana),是家中的次子。
他的父親約翰·威爾遜·狄林傑(John Wilson Dillinger,1864-1943)和母親瑪麗·艾倫·"莫莉"·蘭卡斯特(Mary Ellen "Molly" Lancaster,1860-1907)於1887年8月23日在印第安納州的馬里昂郡(Marion County, Indiana)結為夫婦。
據報道,狄林傑的父親是個食品雜貨商,經常對孩子拳腳相加。這對夫婦的大女兒,奧黛麗(Audrey)生於1889年3月6日。在莫莉死後,狄林傑主要是由姐姐撫養,而他們的父親卻在做他的生意。
奧黛麗在1907年嫁給了埃弗雷特·"弗雷德"·漢考克(Everett "Fred" Hancock),1908年,二人七個孩子中的第一個降生。
狄林傑的父親於1912年3月23日在印第安納州的摩根郡(Morgan County, Indiana)再婚,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伊麗莎白·"莉奇"·菲爾茲(Elizabeth "Lizzie" Fields,1878-1933)。
最初,狄林傑不喜歡繼母,甚至嫉妒她,但是據報道,最後狄林傑就像愛自己的生母一樣愛他的繼母。監禁期間,狄林傑曾獲假釋看望重病在身的繼母,但到家時卻發現她已經永遠離去。狄林傑的父親和繼母有三個孩子——休伯特·狄林傑(Hubert Dillinger),生於1913年。
多羅斯·狄林傑(Doris Dillinger),生於1917年12月12日,後嫁給郝克曼(Hockman),卒於2001年3月14日(在印第安納州的馬丁斯威爾);弗朗西斯·狄林傑,生於1922年,後嫁給湯普森(Thompson)。
2004年4月9日,埃塞爾·斯庫林·狄林傑(Ethel Schooling Dillinger)卒於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享年86歲。她被列為休伯特·M·狄林傑(Hubert M. Dillinger)的遺孀。
Ⅳ 你認為符合哪些條件才算就業
您好,
案例
臨畢業工作不算勤工助學
2013年4月,臨近大四畢業的林傑通過網路求職被廣州某工作室招聘,但雙方並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僅口頭約定林傑任職文員,工資構成為基本工資、飯補、加班費。
半年多後,林傑離職,以該工作室應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及加班費為由,申請勞動仲裁,後仲裁庭支持了林傑的關於經濟補償金、雙倍工資的請求,駁回關於加班費的請求。而該工作室不服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稱依據原勞動部關於「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的規定,認為林傑以在校學生身份在該工作室實習,雙方不屬勞動關系,其不應向林傑支付經濟補償金和雙倍工資。
法院經審理認為,林傑在臨畢業前通過網路求職入職該工作室,並在此工作至畢業後半年,此情形不屬於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應適用上述規定。同時,林傑在該工作室長期、穩定的工作,接受工作室的考勤管理並提供勞動獲得報酬,可以據此認定雙方自始已建立事實勞動關系。因此法院判決支持仲裁決定。
法官評析:我國勞動法律法規對勞動者的要求僅兩個條件,一是須年滿十六周歲,二是須具備相應的勞動能力,故在校學生符合勞動法中構成勞動者身份的要求,在校生的身份並不限制其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臨近畢業的在校學生以勞動者身份提供勞動,可依法享受法律賦予的勞動者的權利,用人單位應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