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院訴訟
❶ 簡述國際法院的訴訟主體
一、國際法院的訴訟主體只有國家。
國際法院不能受理一個國家與一個國際組織間或兩個 國際組織間的爭端,也不能處理公司或非政府組織或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
二、國際法院的咨詢只面向國際組織,主要是聯合國 的有關機構,並僅就法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國際法院的管轄分為訴訟管轄和咨詢管轄 。國際法院的管轄是建立在訴訟當事國同意的基礎上的。根據規 約36條有三種表同意的方式:
第二,對事管轄。國際法院的對事管轄是指什麼事項能夠成為國際法院的管轄對象。根據法院規約,國際法院管轄案件的范圍有三個方面,或者說國際法院的對事管轄權可由以下方式建立:
第一種是自願管轄。對於任何爭端,當事國都可以在爭端發生後,達成協議,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法院根據當事國各方的同意進行管轄。
第二種是協定管轄。在現行條約或協定中,規定各方同意將有關的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提交法院的爭端及范圍等可以通過在條約中設立專門條款,也可以在訂立條約的同時,再訂立專門的協定加以規定。
第三種是任擇強制管轄。《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可以通過發表聲明,就具有下列性質之一的爭端,對於接受同樣義務的任何其他當事國,接受法院的管轄為當然具有強制性,而不需要再有特別的協定。這些爭端是:對於條約的解釋、違反國際義務的任何事實、違反國際義務而產生的賠償的性質和范圍等。這里「任擇」是指當事國自願選擇是否作出聲明;一旦作出聲明,在聲明接受的范圍內,國際法院就具有了強制的管轄權,而不需其他協定。目前,世界上有60個左右的國家作出這類聲明,但都附有各種保留。中國政府於1972年撤回了國民黨政府1946年作出的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的聲明。
❷ 國際法院與國際刑事法院都有哪些區別
國際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轄許可權的民事法院,其訴訟主體只能是國家。
國際刑事法院則只對犯有種族屠殺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具有管轄權,對其進行起訴和審判。
❸ 國際法院有什麼職權
國際法院的職權包括訴訟管轄權和咨詢管轄權
(1)訴訟管轄權。
國際法院的訴訟管轄權是指國際法院審理爭端當事國提交的訴訟案件的權利。
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國包括以下三類國家:
1聯合國會員國。聯合國的會員國同時也是《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
2非聯合國的會員國的《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
3其他國家,預先向國際法院交存聲明,表明承認國際法院管轄權,保證執行國際法院的判決的國家。
國際法院受理的案件有:
1各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
2 《聯合國憲章》或其他現行條約及協定中所特定的一切案件;
3 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提交的案件。
(2)咨詢管轄權
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可就任何法律問題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經聯合國大會授權的聯合國機關及其專門機構只有權請求國際法院就其職權范圍內法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
任何聯合國會員國無權請求,亦不得阻止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
❹ 國際法院如何處理國家行為不一致
國際法院處理國家行為不一致
平行訴訟在平行訴訟造成管轄權沖突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在強調國家主權的同時,應適當地採用「一事不再理」原則,承認外國法院的訴訟效力,並考慮到有利於判決的執行等因素。具體言之,對於「對抗訴訟」,人民法院經司法審查後,一般應予受理,且不得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的判決。對於「重復訴訟」,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對於當事人已在外國法院起訴而正在進行中的案件,再到我國法院起訴的,應按「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予受理。對於當事人在外國法院起訴後獲得勝訴,但判決在該國得不到執行,再就同案向我國法院起訴的,不宜按「一事不再理」原則處理,而應當允許當事人再行起訴。
❺ 國際法院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確定其訴訟管轄權
國際法院的管轄
訴訟管轄
自願管轄 在爭端發生後,經當事國協定提交案件
協議管轄 在締結有關條約時已約定將條約事項的爭端提交國際法院,接受了條約中的有關條款就有接受管轄的義務
任意強制管轄 由《規約》36條第2款規定,屬任意條款,但是接受此款下列事項法院當然取得強制管轄:i、條約之解決;ii、國際法之任何問題;iii、任何事實之存在,如經確定即屬違反國際義務者;iv、因違反國際義務而應予賠償之性質及其范圍。依照第3款規定,在聲明接受第2款時可以做出保留:限定期限(只在聲明的期限內接受強制管轄)或限定數個或特定的國家(而不是「接受同樣義務之任何其他國家」)或限定事項范圍(而不是接受規定的全部事項)
咨詢管轄 ①《聯合國憲章》第96條規定,大會、安理會得就任何法律問題,請求法院發表咨詢意見;聯合國其他機關和專門機構,得隨時以大會授權,請求法院發表咨詢意見。依照《規約》,可以請求法院發表咨詢意見的是由聯合國憲章授權之「任何團體」。實際中,有權和提出過咨詢請求的只有聯合國機構,包括:大會、安理會、經社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大會臨時委員會、聯合國專門機構、聯合國行政法庭要求復核判決的申請書審查委員會。②咨詢管轄可以由國際法院決定進行,國家無權反對法院提供咨詢意見。咨詢管轄提出的咨詢意見只具有咨詢性質,沒有法律拘束力。③聯合國秘書長、會員國不能向法院請求咨詢。
❻ 瑞士取得國際法院訴訟當事國的資格的原因是什麼
瑞士取得國際法院訴訟當事國的資格的原因為:屬於《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
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只能是國家,而國際組織、自然人和法人都不能成為國際法院的當事方,即不能成為國際法院的原告或被告。包括三類:聯合國會員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為《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瑞士便是一例;
既非聯合國會員國也非《國際法院規約》當事國,但根據安理會決定的條件,表示願意接受國際法院管轄並保證執行法院判決和履行《聯合國憲章》第94條規定義務的國家。(P380-381)。
(6)國際法院訴訟擴展閱讀:
《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介紹如下:
在國際法院的訴訟程序中,第三國在認為其法律性質的利益可能會受到法院對案件所作判決的影響時,可以向法院提出參加請求並由法院決定是否予以許可。
該制度早在常設國際法院時期就已設立,但是一直鮮有司法實踐。直到二十世紀70年代以後,才有國家相繼在有關案件中以第三國身份向國際法院提出參加請求。國際法院在前期案例中數次拒絕了該請求,而1990年參加制度的發展出現了實質性轉折。
❼ 國際法院訴訟管轄權是什麼
(1)訴訟管轄權。國際法院行使訴訟管轄權,涉及「對人管轄」和「對事管轄」兩個方面:「對人管轄」是指誰可以成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四條規定,只有國家才能成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國。「對事管轄」是指什麼事項可以為國際法院管轄的對象。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六條,國際法院管轄三類案件:爭端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聯合國憲章》或其他現行條約所特定的一切事件;國家事先聲明接受國際法院管轄的一切爭端。
(2)咨詢管轄權。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九十六條的規定,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大會臨時委員會、要求復核行政法庭所作判決的申請書委員會以及經大會授權的十六個聯合國專門機構和其他機構,可以就執行其職務中的任何法律問題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國家和個人,包括聯合國秘書長,都無權請求國際法院,也無權阻止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咨詢意見沒有法律效力,不需要徵得有關國家的同意。
❽ 什麼人可以上國際法庭
國際法庭法官可以上國際法庭。國際法庭不審判個人,只審判國家。
國際法院依據《國際法院規約》和本身的《國際法院規則》運行,依照國際法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向國際法院提交的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必須是國家。
國際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轄許可權的民事法院,而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法庭管轄權包括根據《公約》及其《執行協定》提交法庭的所有爭端,以及在在賦予法庭管轄權的任何其它協定中已具體規定的所有事項。
國際法庭的任期: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主要機關之一,是唯一具有一般管轄權的普遍性國際司法機構,設於荷蘭海牙,負責審理各國就國家間爭端向法院提交的訴訟案件,並可就聯大等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
國際法院由15名不同國籍的法官組成,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候選人必須在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同時獲得絕對多數票支持才能當選。
❾ 國際法庭的起訴程序是那些
應為國際法院而非國際法庭。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國際法院審理案件一般應全體法專官出席屬開庭。
審理程序為:
1、起訴,爭端當事國以請求書或特別協議通知提起訴訟的形式想國際法院提起訴訟;
2、訴訟程序,分口頭程序和書面程序;
3判決,庭審結束後,法官討論和起草判決。討論秘密進行,並永遠保密。國際法院的判決是終審判決,不得上訴。
另,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包括訴訟管轄權(聯合國、聯合國專門機構、其他國際組織和個人不能成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和對事管轄權。
❿ 國際法院審理案件適用的法律包括
法律分析:國際法院審理案件適用的法律包括一般法律原則、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司法判例和權威最高的公法學家的學說。
法律依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子)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丑)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卯)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