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法官稅
Ⅰ 你如何看待滴血查癌創始人或面臨20年刑期這件事
相信很多關注國際新聞的人,都一定都聽說過“女版喬布斯”霍姆斯的故事了。她是一個家庭背景非常強大的女性,父母都是國家的知名人物,她也非常聰明,曾經在斯坦福大學上過學,但是最後十九歲的自己卻選擇了輟學,在輟學以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且聲稱自己的公司設備很先進,通過機器化驗人體的血樣,就能夠把人體的癌症和糖尿病等上百種疾病都查出來。剛剛開始還是有很多人相信,並且願意去查驗的,但是慢慢的,大家發現了一些誤會分析的苗頭,而且也發現這個公司很多驗血工作都是藉助外界公司普通的機器操作的。在經歷了多次錯誤暴露以後,法官開始審理霍姆斯的案件,如果她開的公司真的像大眾所說,不靠譜,那麼,即將面臨她的是二十年的監獄懲罰。
對於以上我的說法,你同意嗎?
Ⅱ 跪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的句話!什麼「一想到這一點,就讓我激動不已」什麼的,關於法律職業之類的
霍姆斯:"法律就像魔鏡,反映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而且是曾經存在過的所有人的生活!每當我想起這一宏偉的主題,我都難以自製."
Ⅲ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的介紹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1841年3月8日-1935年3月6日)是美國詩人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之子,他是美國著名法學家,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Ⅳ 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資料,越全越好
霍姆斯
出生年代:1841-1935
名人職稱: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
名人國家:美國
相關介紹:專
霍姆斯(O.W. Holmes, 1841~1935)。美屬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186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波斯頓從事一段時間的律師工作之後,於1870年入哈佛大學法院擔任講師、教授,1882年12月擔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長。1902年~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於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f the Law )、他逝世後出版的判決意見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見解》(The Judicial Opinions of Mr. 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中。
Ⅳ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的人物生平
1841年,霍姆斯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年輕時霍姆斯喜愛文學,支持廢奴運動,該運動在19世紀50年代在波士頓如火如荼。他1861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內戰爆發,霍姆斯加入美國聯邦軍隊參戰,並在戰爭中負傷。
內戰結束後,霍姆斯返回哈佛大學攻讀法律,1866年在波士頓開業當律師。 1870年,他成為《美國法律評論》的編輯,1882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和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法官,1899年他被任命為該法院的首席法官。他以觀點創新、論證嚴密著稱,他權衡了財產權和多數人統治,並認為後者優先於前者。他是最早承認工人的工會權利的人之一,此前在判例中有法官認為工會組織從本質上就是非法的。
1902年8月11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提名霍姆斯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同年12月4日參議院批准了該提名。霍姆斯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直到1932年,那時他已經90歲了,創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高齡紀錄,他聽從同事的建議,主動退休。1935年他因肺炎在華盛頓市逝世,再有兩天就是他94歲生日了。他被公認為是美國最高法院最偉大的大法官之一。
Ⅵ 如何學習涉外法律
學習涉外法律有3歌方面,第一英語要好,第二了解國外社會歷史背景,第三要懂得如何學習法律
前2個只有通過自己努力了,多學英語,多看一些有關外國法律背景的書籍
如何學習法律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法律有什麼特點。我始終強調世俗這個特點。法律是非常實用的,功利性很強的。所以抱太多的理想主義學習法律是不行的。世俗就是要解決各種問題,大的可能是國際間的爭端、地區間的爭端、民族間或種族間的爭端等,小的就是指我們日常的事務,夫妻間的糾紛、鄰居間的糾紛、同學間的糾紛等。再簡單地說就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有一些規則,有規則執行的機構――習俗、國家暴力機關等。比方說同一宿舍的同學生活習慣不一樣,便會產生很多小磨擦,如何解決呢?制定規矩,不必成文,但要起作用,保證生活的和諧。我們研究法律始終要考慮這樣的一些問題,這些法律到底以什麼的代價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效果。如宿舍的規則有時會給大家帶來很多的不便,但卻給大家帶來一種和諧,否則發生沖突,則大家都不好。所以規矩表面似乎很不方便,但實際上都給人們帶來某種程度的方便。
第二個特點、法律是用來解決他人問題的。作為一名律師你就得為你的當事人謀求利益,如果他是刑事被告,你就是為他進行無罪或輕罪辯護。因此你們一言一行都關系著別人的生命或財產。在這個過程中,別人就給你施加了一種不同於一般的道德責任。我們決定的不是自己的事情,沒有自己的好惡,即使是成克傑,你也要維護他的權利。這不免會使你陷入一種道德的困境中。但學習法律就必須約束自己,不隨心所欲,決不能讓自己的感情隨便流淌。當我們畢業後走進社會,都有不同的角色在限制我們的行為。實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從事這種角色的轉換,只不過由於我們不是成熟的職業工作者而忽視罷了。可能在座的我們在大學時都會像個大人,但回到家在父母面前有時也會撒嬌。一旦我們進入法律職業後還要面臨一些更大的角色轉換,這就是要你牢記自己是一個法律人,你的一言一行都關系著他人的命運。
第三就是法律具有社會性。法律不是個人的事業,而是社會的事業。比方說檢察官的地位和辯護人就不一樣。檢察官是舉出證據作出對被告人不利的解釋,而辨護人則盡量對證據重新作對被告人有利的解釋。法律就是在不同的人追求他們各自的個人利益、職業利益、集團利益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它不是什麼思想家或者學者的產物,而是整個社會的產物。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你必定會遇到各種挫折,會有各種制約你不能順利實現理想的因素。走進社會後你會深深感到,個人的努力的結果很多時候都不是理想的實現,最終的結果其實是社會中 多種力量交合的產物、妥協的產物。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研究法學。
首先要關心現實,要把焦點放在如何把事情辦好辦成。法律非法學,絕大多數的人不會去從事法學。在中國社會里,重要的不是提出多少學術觀點,而是要通過實踐改造中國。宿舍的規則並不是法學家告訴你如何訂而定的,而是大家感到需要而制定的。法律的生成也一樣。中國20年來法律的發展根本原因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員的流動增加了,陌生人增多了,因而法律也急需增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陌生人之間是很需要法律的,他們之間更容易干壞事。你向自己的兄弟借錢時,你兄弟絕不會讓你寫借條,這是在一個熟人社會里,但如何我向你借錢,你就會讓我寫借條,甚至立一個不是契約的契約。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但陌生人卻更容易對陌生人犯罪。再比方賣淫嫖娼從來不會在自己家門口乾。
要關心現實,注意辦好事,千萬不要只顧理論,說起來頭頭是道,一遇到問題卻一愁莫展。我們要少花錢多辦事,甚至不花錢多辦事。但我們說關心現實不等於放棄思想,而是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敏稅,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否則你的理想就會落空,現實也會失去奮斗的方向。
法律對人生經驗是很需求的。世界各國決不會有什麼少年天才,美國最著名的法官霍姆斯,61歲才被任命為最高法院法官。從這你們看出,法律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你有無知識是通過實踐來體現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表現你對法律的把握,而這種把握的能力又是需要長期形成的。關心現實更重要有一種敏感,職業的或學術的敏覺,能發前人之未所見,在眾多頭緒中能抓住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法學院的學習不需要過目不忘,重要的是一種邏輯的推理。同一種現象,不同的人可以提出不同的理論。
事實上我們很多法律都是只適合城市的,像合同法、證券法、網路法等等。因為大部分立法者都是生活在城市這個陌生人的社會里。當我們走進農村,卻往往會大吃一驚。當法官告訴農民你有辯護權時,他不知所措,法官只好告訴他,你可以吵架,但不可以罵人。所有法律都是地方性的,可能後來才變成世界性。英國法律怎麼形成的?是十二十三世紀英皇派出很多法官巡迴審理,依照當地習慣裁案,整理成判例才逐漸形成普通法,以後才傳到了美國。所以我們中國法律也要注重它的本土資源。
其次要注意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微觀上研究許多細節,一定要把部門法學好,現在你們還處於一種模仿的階段,要找到自己的思想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我鼓勵大家要好高鶩遠,如果連眼睛都不往高處看,你又怎麼會往高處走呢?立志當存高遠,這樣可以使你不拘泥於理論,而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縱橫。
我們在抓住微觀的同時又要注意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成果,不要局限於法律,法律是一門不能自給自足又是極為枯燥無味的學科,說實話有誰願意讓自己的生命變成一把干白菜呢?因此要博覽群書,如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哲學等相關學科經典的當代的許多著作,博思廣益,這對以後的法學研究將會起莫大的作用。在廣闊視野的同時,更要注重開辟視野,看到前人所沒有的觀點,思考前人所沒有思考的問題,要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地創造。學問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第三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個政治化道德化的術語,實際上和你的事業有關。像剛才所說你作為一名律師,更要注意關心他人的利益,這個社會的利益。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好時代里,我們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這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動不動就跑到街上去遊行,而是要扎扎實實地去干實事,去真正理解這個社會,去放眼看世界。
第四要注意方法。我們說利益分析方法,比方說公布一項法律,我們要看它使誰獲得了具體的利益,帶給誰什麼好處了。中國為什麼這么注重程序法的改革,更大是律師集團的推動。像誰主張誰舉證,刑事司法上的提前介入改革,律師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是最大的。為什麼檢察官反對,因為他們幾乎獲不得什麼利益,反而在辯論的過程中處於了不利的地位。程序確實很重要,但我們要注意到過分地注重程序,反而使中國的下層人民生活得更不好。程序多了,需要更多更好的律師,更好的律師意味著花更多的錢。
我們必須要用一種現實的目光去看待法律,只有對法律的思考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才能真正理解法制,推動中國法制的發展,不斷拓展中國的法學領域。
還要注重對社會、人性、自然的分析。研究法律的過程要考慮各種制約因素。如人性,有些人主張,人應博愛,提倡自由平等,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假定你自己的孩子餓了,你僅有十塊錢,你是給自己的孩子還是捐給非洲的難民呢?其實我們有時都很自私的,總是關心自己的親人為先。再比如你聽到自己的父母病了會著急,但聽到同學的就顯得若無其事。這反映的是人基本的生物性的特點。古代的刑訊逼供也是受當時的生活背景、生產水平限制的,如親子鑒定,以前要滴血驗證,而現在來個親子鑒定到了事了,科技解決了問題。
最後我還想說你們同學之間要互相學習。大家都是來自不同地方,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各有長處,可以平等地討論各種問題,沒有老師那種居高臨下。同時希望同學們全面地發展自己,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充實地過好大學的生活。
Ⅶ 美國霍姆斯大法官說 稅收是文明的代價,如何從稅法的角度理解
對價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內涵是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代價或得到該種承諾的承諾。
即指當事人一方在獲得某種利益時,必須給付對方相應的代價。在這里,顧名思義就是人類的文明是在稅收的基礎之上的,要實現文明必須要實施稅收,二者是不可分離的,沒有稅收就沒有文明。
在現代民主法治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理論認為,稅收是國家履行公共職能的需要,或者說是國家為了提供公共物品的需要。有些物品可以由市場來提供,也就是說,你可以在市場上從私人或者企業那裡購買,比如我們日常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物品都可以買到。但有些物品不能由市場提供,你無法在市場上從私人或者企業那裡購買,比如,國防、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義務教育等等。
Ⅷ Oliver Wendell Holmes 是誰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
姓名:霍姆斯 出生年代:1841-1935 名人職稱: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 名人國家:美國 相關介紹: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1841年-1935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曾加入美國聯邦軍參加內戰,1866年成為律師,1882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和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法官,1899年出任該法院首席法官,1902年至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霍姆斯被公認為美國實用主義法學、社會法學和現實主義法學的奠基人。他在《普通法》一書中針對法律形式主義傾向,提出了著名的「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的法律經驗論和「法律是對法院將要做什麼的預測」的法律預測論,闡述了有限遵循先例原則,為法官自由裁量權和判例法提供了法理支持,揭示了美國普通法的精神,吹響了美國法哲學的號角。 霍姆斯在漫長的司法生涯中提出過許多與大多數法官不同的意見,被譽為「偉大的異議者」。例如,在1905年Lochnerv.NewYork案中,其異議確立了「普遍命題不裁決具體案件」規則,支持了紐約州勞工立法的合憲性;在1908年Adairv.UnitedStates案中,其異議開創了國會對契約合法性標准審查的先河;在1918年Hammerv.Dagenhart案中,其異議支持了國會對貿易的絕對管理權;在1919年Schenckv.UnitedStates案中,其異議確立了解決公民言論自由和公共安全矛盾的「明顯而現實的危險」規則。盡管霍姆斯在美國法制史上頗受爭議,但其有限司法權主張對美國憲政發展影響深遠。
怎麼沒分啊。。。
Ⅸ 霍姆斯法官「為反對而反對」蘊含的法律精神
總體來說,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律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經驗論——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
眾所周知,「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普遍命題不裁決具體案件」是霍姆斯的著名警句。在這兩句名言中,霍姆斯想傳達的思想是:法律是歷史和經驗的總結與體現,法律的真正源泉是法律實踐和社會現實,因而,法官裁斷案件不能依靠法哲學的信條,而應從社會現實中汲取正義與良知。當然,霍姆斯並非全盤否認邏輯毫無用處,而是在邏輯與經驗之間,法官更需要用經驗去甑別,正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所說的,「在邏輯形式的背後,存在著相互競爭的立法理由的相對價值和重要意義的判斷,這是實際存在的」。這也就是法律經驗論的主要精神。
二、法官預測論——法官的司法技術
霍姆斯認為,任何法律不過是立法者對法律的見解,與此相適應,法官預測便成為了一種必然。恰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指出:「人們想要知道,在何種情況下並且在多大程度上,他們會冒險面對遠比他們自身更為強大的東西,因此,揭示出何時將會擔心出現這一危險,便成為了一項職業。所以,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預測,就是對於公共力量通過法院這一工具而產生的影響范圍的預測」。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法官預測論的主要內容:法官在裁決案件時須考慮以下因素:哪些要素值得考慮、是否存在先例、是否要遵從先例、該如何裁決等。
三、壞人理論——法律概念的理解
霍姆斯認為,要想了解法律的概念,必須從「壞人」的眼光而不是「好人」的視角來預測法律。「因為壞人只關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能使他預見的實質性後果,而好人則總是在較為模糊的良知約束狀態中去尋求其行為的理由,不論這種理由是法律之內,還是在法律之外」。雖說法律是一種推理體系,但是如果從壞人的眼光分析,他根本不關心什麼公理或者推論,而只想知道法官事實上將作出怎樣的判決。因此,霍姆斯認為,對於法院實際上將要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什麼其他的自命不凡,這就是法律的含義。連法律的概念都來自於社會現實,足見霍姆斯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的真諦所在。
四、道德判斷——裁判的判定方法
霍姆斯從法律和道德的關系談起,認為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很密切,「法律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部積淀。法律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道德演進的歷史」。因此,法律當中經常會充溢著取自道德的術語。這里,霍姆斯顯然間接肯定了道德觀念影響著法律的發展,實際上,他對法律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他已發覺司法判決的判定經常包含著價值判斷,道德有時是法律的直接支撐。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者之間的不同。霍姆斯指出,之所以要強調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別,目的是要學習和理解法律的目的,掌握法律的特有標志,以更好地裁判案件。這里,霍姆斯也隱隱表達了一絲擔憂:「如果我們假設一個人在道德意義上的權利與其在憲法和法律上擁有的權利具有同等的分量,那麼,除了思想的混亂之外,我們將一無所獲」,即道德的過多干預將影響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因此,他主張法律與道德相互之間應當盡可能少交往,以維護法律應有的效力。
自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產生時起,便在美國法學理論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所言,「美國法律實用主義是法律思想中一個有高度影響力的趨勢,並將一直持續如此」。在大力倡導司法為民、和諧司法的今天,重溫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迪作用。
Ⅹ 稅收公式是什麼如何計算的
增值稅: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將您的數據帶入即可計算。
消費稅:應納稅額=銷售額×稅率,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或徵收率),組成部分應納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率),組成部分應納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率),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率),組成部分應納稅價格=(完稅價格+關稅)÷(1-消費稅率)。
拓展資料:
1.稅收是指國家按照法律規定,為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求,參與社會產品分配,強制、自由地獲取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2.稅收是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依靠公共權力,按照法律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制獲取財政收入而形成的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稅收利益分配中的特定分配關系。馬克思指出:一,。「稅收是政府機構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2.「一個國家存在的經濟表現是稅收。」恩格斯指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公民需要繳納稅費。」19世紀,美國法官霍姆斯說:「稅收是我們為文明社會付出的代價。」這些都表明稅收是為了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
3.強制征稅是指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依靠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律或政府命令強制征稅。有義務納稅的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必須遵守國家的強制性稅法。納稅人必須在國家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依法納稅,否則將受到法律制裁。這就是稅收的法律地位。反映強制性特徵體兩個方面:一方面,稅收分配關系的建立是強制性的,即稅收徵收完全基於國家擁有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稅收征管過程是強制性的,即如果存在稅收違規行為,國家可以依法予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