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反思

法院反思

發布時間: 2022-05-09 20:39:23

1. 你知道為什麼普通人對法院判案有那麼深的誤解呢

誤解一:法院一般不電話通知當事人

目前,我國各種電話詐騙事件層出不群,公安機關又無法對詐騙電話進行有效識別和及時控制,各地法院的法官辦公電話也不對外公開,導致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常以公檢法工作人員名義,通過電話方式,公然實施詐騙。為提醒民眾,很多電視台、新聞機構、銀行、公安等部門,都特意宣傳讓人別輕信以法院工作人員名義打來的各種電話,造成當事人對法院電話通知工作的誤解,以為法院不會打電話通知當事人相關事宜。

事實上,對一些程序性文件和流程性事務,法院經常通過打電話來告知當事人。電話通知,一方面可提高訴訟流程效率,避免郵件送達引發的路程時間損耗和部分地址錯誤引發的送達無效等問題;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照顧當事人時間,在當事人認可的時間內安排應訴、證據提交或開庭等工作。

其實,法院的電話通知,只是信息傳達方式,法院並不會通過電話要求當事人提供任何財產方面的信息,更不會要求當事人提供財產擔保或財產移交等。

2

誤解二:口述事實屬於「事實」

訴訟中,很多當事人證據意識比較薄弱,對證據形式要件也不清楚,很多當事人,甚至都不編寫證據目錄,也不寫證據證明目的,開庭過程中,大多數事實,均以當事人自己「口述」為准。

殊不知,民事訴訟,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實務中,經常出現很多「當事人自己認為把事情已說清楚了,但法官卻並沒有採信」的情況。事實上,口說無憑,無對方當事人認可的口頭陳述事實,法官一般也不會採信,只是聽一聽而已。

3

誤解三:法院認定的事實應與客觀事實一致

法院認定的事實,一般稱為「法律事實」。「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是兩個概念。「客觀事實」是真實存在和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事實」是通過思維邏輯和關聯證據由法官認定的事實,具有明顯的推理色彩和主觀性。

當事人清楚客觀事實的本來面貌,但法官並非案件事實親歷者,法官只能通過雙方提交的證據和事實陳述,在腦海中描繪出「法律事實」。「法律事實」具有主觀性,只能無限接近於「客觀事實」,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等同於「客觀事實」。有時候,基於法官認識和證據認定的不同,還會出現「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截然相反的情況。當事人對法官認定的事實,一旦認為與「客觀事實」不符,就會認為法官認定事實錯誤,或認為法官具有明顯偏向性,這其實是因「法律事實」無法還原為「客觀事實」的本質造成的誤解。

2. 法院幹警喝酒檢討書

態度決定來一切,細節決定成敗。自俗話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什麼是細節?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卻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敗,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響產生的結果。細小的事情常常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一個細節,可以使你走向你的目的地,也可以使你飽受失敗的痛苦。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無數個小的細節組成的,每一個都很重要。就好比是一條鐵鏈,有無數鐵環組成,無論其中哪一個鐵環壞了,整個鐵鏈也就沒有用了。
說實話,經過今天這件事,懊惱之餘,也還有點慶幸。懊惱的當然是自己違反規定,慶幸的則是也正因為這件事剛好點醒了我,令我幡然醒悟。相信在看完這么多以後,也會了解到我對待這件事真誠改過的態度。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監督我。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盡自己的一份力!

3. 復旦投毒案關於法律方面的反思

該案體現我國法律意識、規則教育淡薄。雖然我國大中學校課堂中,都有法律知識回的教育,答但很多學生並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就像復旦投毒的學生,反復辯稱自己是開玩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嚴重犯罪。事實上,在中小學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惡性惡作劇,也確實不少,比如,同學上課站起來回答教師問題,有同學悄悄把凳子移走,結果導致同學在坐下時嚴重摔傷。而對於這些惡作劇,往往都被學校從保護學生出發淡化處理。而實質上,這是嚴重傷害事故,應該追究當事學生的法律責任。由於沒有嚴肅追責,結果學生並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則當回事。

4. 重慶幼童墜樓案兩被告人一審被判死刑,通過這起案件我們該反思些什麼

重慶幼童墜樓案兩被告人一審被判死刑,通過這起案件我們該反思些什麼?我認為我們要反思,是自己的兒子閨女重要,還是自己的情人重要,我們怎麼能下這么狠的毒手,把自己的親骨肉殺害;畢竟,虎毒不食子啊;簡直是禽獸不如啊。

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教育我們的子女,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對自己負責,即使不愛,請不要傷害!

5. 法院檢討書 法院讓我寫一份檢討!

寫給法院的不是檢討書,而是具結悔過書,與檢討書相比,重點在於悔過,是對你的違法或犯罪行為的過錯在違法性方面的一種認知.是與棄罪圖新相聯系的,沒有認識到錯誤就不會改正錯誤,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悔過,才是你棄舊圖新的開始.人生的道路很漫長,也很短暫,希望你能珍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二次,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6. 因為打架給法院的檢討書怎麼寫急急...

史上最牛逼的檢討書

敬愛的經理:
你好!我做了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我的內心內疚不已.夜不能寐.經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我終於決定將我的
罪惡行徑告訴你,來減輕我內心的愧疚.
我現在總結如下方面的罪惡行徑:
1.我不該在頒布新政策時,積極響應,踴躍點菜,秉著多點多得的心裡,想多掙點錢,以至於虎妞了別的同事.為此我感到
深深的內疚.
2.我不該棄惡從善,改過自新.不應該再也不在上班時間玩手機.踴躍點菜.以至於沒有促進同事愛.
3.我不應該嫉妒同事,嫉妒他可以玩,可以少幹活.要知道人與人是有差別的.我不應該將這種心態帶入工作中.以至於導致第4點,
我感到深深深深的愧疚.
4.顧客來時,沒有及時點菜,即使沒點,被自己嫉妒的同事說,也不要還嘴,努力的忍著,將不甘,委屈,憤怒,傷心,埋在心底..不應該感到委屈.即便他當時在玩手機.我也不應該一時之氣,
沒去點菜.我深深的反思,深刻的反省.深深的愧疚著.
5.我不應該在已經知道的情況下,還覺得委屈.我應該回歸舊色,團結同事,努力搞好同事愛.
敬愛的經理,我錯了,我深深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正准備改過,請敬愛的經理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盡快回到以前的狀態的.
深深愧疚的員工

7. 佘祥林案的反思

多年來,在政法工作中存在著「重打擊,輕保護」的傾向,突出的表現是「怕漏不怕錯」,強調「嚴厲打擊」但對防止冤錯重視不夠。破案率的高低,往往成為考核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政績優劣的關鍵。對於某些影響重大的惡性案件,上級領導往往會「限期破案」。
2001年又進一步提出「命案必破」,這就給刑偵部門帶來了巨大壓力。命案一旦告破,則立功授獎,皆大歡喜,也就證明了你是稱職的領導;命案破不了,那就表明你工作不負責任或者沒有能耐,一票否決,甚至會丟了「烏紗帽」。提出「命案必破」的初衷,無非是要求高度重視對故意殺人等惡性案件的偵破,本意並不錯。但是,真理跨越一步就會變成謬誤,這一口號蘊含著極大的危險。
同其他刑事案件相比,殺人案件較容易偵破。這是因為殺人案件必然會留下許多證據———有被害人的屍體;有犯罪現場;有血跡、血衣或其他痕跡;有殺人所用的凶器,等等。再者,由於殺人案件影響較大,公安機關也捨得投入精力去偵破,因而殺人案的破案率通常會高得多。
但是,由於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必定會有一部分命案難以偵破。國內外的刑偵實踐表明,對命案能夠達到70%—80%的破案率,就是了不起的成績,「命案必破」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
達不到這種硬性的指標怎麼辦?直接的後果就會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破不立」,形成一部分隱案、黑案;二是虛報戰功———只要抓到一個犯罪嫌疑人,就要其認罪。只要招認了就算破了案,對上、對外都能交賬。在這種功利主義的驅動下,出現冤假錯案就在所難免。
如果這種硬性的考核指標和功利主義的機制不改變,類似的冤案即使不發生在佘祥林身上,也可能發生在王祥林、李祥林身上。 從佘祥林提供給媒體的申訴材料看,在他被刑警隊扣押後,審訊持續了10天11夜,一天只吃兩頓飯,不讓喝水,不讓睡覺。申訴書列舉了刑訊逼供的幾個場景,盡管具體情節還有待進一步證實,但可以確信,佘祥林肯定被實施了刑訊和指供、誘供。要不然好端端的一個無辜青年,怎麼會招認殺人?
刑訊逼供,就是對被訊問者施以肉刑或變相的體罰,逼使其承認被指控的罪行。如在本案中連續10天11夜的「突擊審訊」,由兩隊警察輪番上陣實行疲勞轟炸,施加一個人無法承受的肉體痛苦和精神折磨,使被拷問者陷於極度疲勞、極度睏乏和極度恐懼中,使其產生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屈從拷問者的意志,承認原本並未犯過的「罪行」。
指供、誘供,則是在所提問題中包含著希望得到的回答,誘使被訊問者「順桿爬」。被訊問者在神志不清、迷迷糊糊的狀態下,採用這種訊問方式會迅速見效,幾乎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而一旦招供,訊問者又會進一步確信他就是罪犯。其思維邏輯是:如果你沒有罪,怎麼會交待出那麼多細節?殊不知這些所謂「細節」,正是由訊問者誘導而逼使無辜者復述出來的。無辜者一旦屈打成招,便掉進了無底深淵,那可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在佘祥林「殺妻」案中,當年荊州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正是以這種屈打成招的、完全不可靠的口供作為主要證據,一審判處了佘祥林死刑。
古今中外的無數實例證明:幾乎所有的冤假錯案,都是由嚴刑拷打造成的,刑訊逼供和指供、誘供是造成冤假錯案的總禍根。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迄今許多警察對嚴禁刑訊逼供的政策與法律規定還當作耳旁風,甚至提出種種說詞,認為「刑訊逼供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對犯罪分子決不能心慈手軟」。正因為如此,刑訊逼供才屢禁不止。直到如今,一些執法部門對刑訊逼供的嚴重危害還缺乏清醒的認識,糾正的決心不大,措施不力,它與嚴格、公正、文明執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距甚遠。
佘祥林「殺妻」案以「死妻復活」的荒誕形式,再次把嚴禁刑訊逼供的嚴肅課題擺在了全國公眾面前。要高度重視,拿出切實措施,不能聽任其一而再、再而三地鑄成冤案。 據新華社的有關報道,佘祥林「殺妻」冤案,當初就有一些辦案人員對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存在認識分歧,但經過市、縣兩級政法委組織有關辦案單位、辦案人員進行協調,並提出了明確處理意見,要求京山縣法院「一審拉滿(判15年),中院二審維持原判」。這樣就繞開了省高級法院。這種近似於「先定後審」的做法,違背了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是導致冤案發生的重要原因。
佘祥林冤案的平反,再一次凸顯出「先定後審」的弊端。必須認真落實黨的十五大「推進司法改革」的要求,「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即使有關部門組織協調,人民法院也必須堅持法定的訴訟程序,認真審核有關證據,把好事實關和證據關,堅持依法獨立審判,才能避免此類冤案的再次發生。 以往的司法實踐中,常常以「民憤」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之一,特別是對於死刑判決,往往突出強調「民憤」,所謂「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在佘祥林「殺妻」冤案中,我們便看到了「民憤」是如何影響司法機關辦案的。
事實上,除了刑訊逼供之外,張在玉的娘家親屬無端懷疑佘祥林殺妻,並以各種方式對司法機關施加壓力,客觀上成為鑄成這起冤案的重要助力。在張在玉失蹤3天後,其三哥張在生就到派出所報案,並提出佘祥林可能因其妻患上精神病而殺妻的懷疑。在公安機關發現了一具無名女屍後,張家親屬認為很可能就是張在玉,張佘兩家遂反目成仇。假如當初那具無名女屍的身份沒有被錯認,也許不會釀成這起冤案。後來在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現此案的疑點要求重審時,張家親屬多次上訪,並組織220名群眾簽名上書,聲稱「民憤」極大,要求對「殺人犯」佘祥林從速處決。
由此可見,當某些群眾由於不懂法而又認准了一個死理時,往往會打著「民憤」的旗號,做出一些極度不理智的舉動,迫使司法機關按照他們的錯誤認識去辦案。
其實,「民憤」是一種情緒化的概念,具有相對性。例如,一般民眾對小偷十分痛恨,而對走私犯罪則幾乎沒有民憤。丟了自己的錢,人們會感到切膚之痛,恨不得把小偷都殺掉才解氣;而走私是偷國家的錢,人們似乎感覺不到自己有什麼損失,反而還能買到便宜貨,所以對走私犯罪以及盜用名牌、盜版光碟等沒有「民憤」。
看來,我們應該對「民憤」再冷靜地思考。如果司法機關頂不住「民憤」的壓力而鑄成了冤案,那些無知的民眾卻不會為你去埋單,吃不了還須你自己兜著走。 佘祥林「殺妻」冤案真相大白後,下一步面臨的是再審改判,為蒙冤者平反昭雪並進行賠償。據報道,對佘祥林如何進行賠償,有關法院已做了研究。用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一位負責人的話說,「佘祥林被羈押了3995天,按照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初步估算的賠償金將在22萬元左右。」
國家賠償法第26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國家賠償法是1994年制定的,上述賠償標准顯然過低。近些年來許多地方搞「形象工程」,請一位名演員去唱一首歌,出場費動輒數十萬元。而無辜者背著「殺人犯」的黑鍋,受盡了委屈與折磨,坐冤獄11年卻得不到名角唱一首歌的收入。兩相對照,令人深思。
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賠償法,規定的賠償額很高,通常是受害人經濟損失的數倍。美國有一位被控強奸的犯人入獄17年後,檢驗出精液不對,宣布無罪釋放,法院給了他冤案賠償費850萬美元。平均每坐一年牢獲賠50萬美元,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年薪相等。
與其他國家的冤獄賠償相比,我國的賠償金額確實過低,而且它的計算方法就頗成問題:所謂「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該如何理解?這使人聯想到黑心老闆被迫補發拖欠民工的工資,難道蒙冤坐牢是為監獄打工?他遭受的折磨就可以一概不計嗎?
再說,「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是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當前我國職工的收入呈現相當復雜的情況,一般職工除了工資以外,另有各種補貼、津貼和獎金,例如公務員的「車補」每月就高達一兩千元。工資以外的收入通常都大大超過了工資。 ①佘祥林的母親楊玉香因不相信兒子會殺人,上訪申訴竟被關了9個月。9個月後,讓她家拿錢來領人。佘母被領回時已變成又聾又瞎,3個月後含恨而死。
②佘祥林的長兄佘鎖林,為給弟弟申冤,被關41天。
③某村村民倪樂平,因寫了一個曾見過張在玉的良心證明,被關了3個月。
可憐無辜的佘祥林被錯定為殺人犯,他一家竟被搞得家破人亡。這些問題該如何處理?是否屬於應該賠償的范圍?如果說國家對佘祥林僅僅賠償22萬元的話,豈不等於在舊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那就會又一次造成新的不公正。
總之,佘祥林「殺妻」錯案凸顯出立法、司法和國家賠償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又為我國法制建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感謝張在玉的「死而復生」,佘祥林也絕不應是白坐11年冤獄。作為普通百姓,我們不應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熱鬧,而應以主人翁的姿態,剖析這一冤案產生的原因和總結經驗教訓。但願佘祥林的冤案不要在熱炒了一陣之後又被人們漸漸地淡忘,佘祥林付出的代價,理應對健全法治和保障人權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8. 國際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嗎——「荷花號」原則的當代國際法反思

"國際法不禁止即為允許"這一論斷起源於國際常設法院1927年"荷花號"案件的判決,又稱"荷花號"原則。"荷花號"原則被公認為實在國際法的結構性原則,但在理論和實踐中爭議極大。本文通過考察國際法院實踐和學者學說,指出"荷花號"原則並非抽象的絕對原則,而只是對有限范圍的特定事項有效,即只適用於主權國家處理其領土管轄范圍內的內政和外交事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合作的深化、國際組織的廣泛建立和人權保護的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權國家的自由。隨著全球化和各國相互依賴的加深,"荷花號"原則作為國際法原則越來越不足以有效調整國家間關系和約束大國權力的濫用。

9. 連雲港法院貼錯執行公告還如此蠻橫對此你有何看法

在我看來,首先第一點,該法院貼錯執行公告就已經是嚴重失職了。而當蔡女士打電話通知法院方面公告貼錯時,工作人員如此蠻橫無理,更是罪上加罪。

其實這種現象存在的並不是一天兩天了。總有一些低素質的執法人員,嘴上說著為人民服務,但打心底覺得自己比普通民眾更高一級。看不起普通老百姓。他們習慣性的蠻橫無理,而這一次終於被爆到了網上,導致他們院長上門道歉,可謂是大快人心。但是,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屢禁不止。

有錯改之,這是基本的態度。做錯了事就要道歉,也是一直不變的一個道理。當法院都不再講道理的時候,那還有多少地方會講道理呢?希望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