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主持調解
⑴ 法官庭前調解的技巧
法官必須在司法實踐中認真揣摩,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調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彈性化、開放化、自主化的調解作為「東方經驗」,對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官非常善於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卻不注重調解的技巧和方法,導致許多案件久調不解、調而未解。法官調解的方法妥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調解的進程和效果。
2、調解時法官首先要及時有效釋明法律法規,對因不懂法的當事人通過講解法律規定使其釋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釋明法律時,態度要誠懇,語言表達要清楚、准確、通俗、親近,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法律規范。當事人之間難以達成調解,有時是因為信息不全面、不對稱、不暢通導致的。法官要暢通信息交流,以對方當事人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傳達,也可鼓勵當事人雙方進行信息的交換,改變當事人之間信息不全面、不對稱的局面,為順利調解打下有利基礎。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並非所有的當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認識者、評估者和決策者。因此,法官作為公正的中立者,應當幫助當事人分析、評估利害,並幫助當事人進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計算和衡量,指導其作出理性的選擇和決策。法官調解時還要善於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需要平衡協調,組成同一方當事人的不同獨立主體之間,作為當事人的組織內部不同成員或次級組織之間,以及當事人與其代理律師之間的利益分歧,也離不開法官的平衡協調。要成功地平衡協調各種利益分歧和沖突,法官必須在展現親和力的同時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協調利益時,應當鼓勵靈活性,要引導當事人把焦點從過去轉向未來,從而消除各方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戒心,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消弭雙方之間的矛盾糾紛。
4、調有方,大不同。在調解過程中,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有調解的意向,法官可應當事人的請求,也可主動提出調解方案,以供當事人參考。司法實踐一再證明,法官通過激勵各方當事人關注雙方相互對立的立場背後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創造力的方案,或者作為第三方提出富於創造力的解決方案並為雙方所接受,收到「雙贏」的結果。這種「增量調解」的方式,不但能實現原有的權利和價值,還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會調,也要會解。在調解時,法官要寓教於調,引導當事人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和履約意識。調解協議的簽訂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互相諒解,雙方當事人都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調解協議的達成要求當事人雙方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在主觀上必須誠實、善良,不得假借調解的名義意圖損害對方當事人、第三人和社會公共利益。調解時,法官要告誡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後,應當依約自覺履行,否則將承擔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後果。
⑵ 法官是怎麼調解離婚的
法律分析:1、法院調解的程序是法院調解離婚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2、調解工作既可以由合議庭共同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中的一個審判員主持,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可以由獨任審判員主持3、調解開始後,審判人員應當認真聽取雙方當事人關於案件事實和理由的陳述,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4、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法院應當將調解協議的內容記入筆錄,並由雙方當事人或者經特別授權的委託訴訟代理人或者法定訴訟代理人簽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一) 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
(二) 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三) 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
(四) 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
(五) 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⑶ 借款糾紛,在法院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但是主持法官不許提利息的事,調解書中並沒有說明放棄利息的權利
你好,調解程序是雙方自願才能進行的,庭審中如果任何一方不同意調解,法官即不主持調解。既然法官主持調解並達成了調解協議,說明原被告雙方是同意調解的。至於調解的內容,法官在主持調解過程中一般都會要求雙方各退一步,如果雙方同意,法官一般會根據雙方調解協議製作調解書,並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至最後簽收的當事人簽收之日發生法律效力,如果有任何一方不簽收調解書,調解書不生效,法院應當依法及時作出判決。
⑷ 民事糾紛的庭前調解有什麼好處及後果
你說的是訴前調解還是立案後未開庭的?
無論前者後者,調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費用,照樣可以出具法院調解書,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調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麼轉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後者,那麼法院開庭判決
⑸ 法官怎麼調解遺產糾紛
法律分析:法官調解遺產糾紛首先會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⑹ 法官勸被告調解意味著什麼
法官勸被告調解意味,具體如下:
1、調解的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但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調解。
2、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調解在訴訟的各階段、各審級中均可進行。具體來講,法院在案件受理之後開庭之前可以進行調解,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進行調解,在二審中乃至在再審中也都可以進行調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調解可以在答辯期滿後裁判作出之前進行,在徵得當事人各方同意後,法院可以在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庭審中的調解,通常情況下是在法庭辯論結束後進行。根據司法實踐,調解可以當庭進行,也可以在休庭之後另定日期進行。調解的開始,一般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提出建議,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開始調解。
3、調解的進行法院的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調解工作既可以由合議庭共同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中的一個審判員主持調解可以在法庭上進行,也可以在當事人所在地進行。法院進行一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這里所說的有關的單位和個人,主要是指當事人所在的單位或對案件事實有所了解的單位以及當事人的親友,由他們來協助調解,有利於緩解訴訟的緊張氣氛,解除當事人思想上的一些疑慮,促成調解協議的形成。的要求,所以法院一般都會極力組織被告雙方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⑺ 法官要求調解是律師聯系法官好還是當事人自己聯系法官好
摘要 您好,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時會徵求雙方意見是否願意調解。如果雙方都願意,法院就會主持調解。一方不願意調解或者調解不成的會擇日宣判。
⑻ 為什麼調解法官和審判法官是同一人
對於一宗案件,法院會就此成立審判庭,一般有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組成,如果案件當事人沒有提出法官迴避請求,這個審判庭的人員組成就是固定的,也就是從一開始調解到最終審結,都是有這個法庭進行,不會更換法官。
法官在調解中權利不大,並不能主宰調解,而同一個法官調解可以較好的掌握協商的節奏,更好的引導調解的方向,知道雙方的爭議在哪裡,也能夠知道雙方的底線,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通過在調解中雙方的交談,在判決中能夠提高判決被雙方接受的可能性,更好的解決問題。再次,因為調解後,要結案,還是要找主審法官銷案,負責的主審法官會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防止被騙,雖然只是職責之外的事情,但還是有很多法官做了。
⑼ 法院的人民調解員是法官嗎
法院的人民調解員不是法官。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對案件進行調解時候,調解員是法院的審判人員,調解可以由一名審判員或者收合議庭主持調解。調解分3類,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在村居社區鄉鎮街道調解的為人民調解,在法院公安調解的為司法調解。法官在判案前會進行調解。所以法院調解是法官或工作人員,不是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員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委員會聘任的人員擔任。人民調解員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如果對法官的裁決不服的,可以起訴法官,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申請再審。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起訴需要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只要滿足這些條件就可以起訴,起訴需遞交起訴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第九十五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