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認定傷害
同等責任一般各付百分之50左右,主要責任起碼六四分,視具體案情分,不同法官審理可能也會不同。
⑵ 法官如何判斷是正當防衛還是故意傷害如果沒有目擊者的情況下
我國刑法所指的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損害以制止其不法侵害的行為。在理解和適用正當防衛時,應當明確以下問題:
1、正當防衛對廣大公民而言,是法律所賦予的同違法犯罪作斗爭以保護合法利益的一項權利,但對人民警察等一些特定的人來講則是應盡的法律義務。作為一項權利,廣大公民就有權決定是否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但根據有關規定,人民警察等特定人員在合法利益面臨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時,就必須進行正當防衛,否則,就要承擔因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
2、正當防衛雖然從表面看對不法侵害者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就其實質而言,防衛人主觀上是為了保護合法利益,不存在罪過;客觀上防衛人實施的也是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不具有刑法上的社會危害性。因此,刑法明確規定,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3、正當防衛雖然是一項權利,但並不意味著什麼時候想用就可以用。作為一項緊急措施,正當防衛權利只有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且有一定緊迫性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4、在可以用正當防衛權利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正當防衛同樣受到嚴格的限制,這些限製表現在防衛的目的、針對的對象和防衛的限度等方面。其中任何一個限制條件不符合,都不成其為正當防衛。正當防衛限度條件的基礎是「必要限度」。只有確定了「必要限度」,才能進一步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按照刑法理論的通說,「必要限度」是指防衛人在當時情況下,有效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利益實際所必需的限度。是否實際所必需,應當結合侵害和防衛雙方所使用的手段、強度、力量的強弱、防衛方所保護的合法利益的性質,以及當時的客觀環境等因素,綜合分析判斷。
5、只要是為了保護合法利益,就可以進行正當防衛。因此,任何一個人為了保護本人的合法利益、他人的合法利益,以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都可以進行正當防衛。
6、修訂後的刑法將正當防衛分成了兩種:一般正當防衛和特殊正當防衛。特殊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採取的沒有限度的防衛。其也被稱之為無限防衛、無過當防衛和特別防衛。
⑶ 法官的一次錯判會給當事人造成怎樣的傷害或損失
會給當事人造成終抄生不可磨滅襲的影響,比如說前一陣子在網上比較火爆的一個殺人犯,他曾經被判處19年有期徒刑,可是19年之後竟然被洗清大白,證明他是無辜的。
試想一個人的青春多麼重要,損害了一個人的19年的青春是多麼的難受。比如法官的一次錯誤的判決,很有可能會造成當事人的終身的一個遺憾和終身的遺憾。
所以說對於一個人來講最寶貴的和最重要的就是他年輕時候的那幾十年,一旦被誤判的話,造成了青春上的浪費或者時間上的浪費,這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也是對這個宣判者最大的城建,所以說無論怎麼樣都不要錯判。
⑷ 故意傷害致人輕傷和故意殺人未遂的認定和定罪
故意傷害致人輕傷和故意殺人未遂的認定的主要區別在於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故意。如果犯罪嫌疑人在主觀上以追求被害人死亡為目的,但實際上只造成被害人輕傷的,則仍應以故意殺人罪進行定罪量刑,但屬於犯罪未遂。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實施侵害行為時,主觀上只是想給對方造成傷害,而不是追求死亡的,則應以故意傷害罪進行定罪量刑。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法定量刑為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4)法官認定傷害擴展閱讀: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十三條【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⑸ 故意傷害罪輕傷標准
依據刑法有關規定製定的《人體輕傷鑒定標准》如下:
第二條 輕傷是指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輕微傷害的損傷。
第三條 鑒定損傷程度,應該以外界因素對人體直接造成的原發性損傷及後果為依據,包括損傷當時的傷情、損傷後引起的並發症和後遺症等,全面分析,綜合評定。
第五條 帽狀腱膜下血腫;
頭皮撕脫傷面積達20平方厘米(兒童達10平方厘米);頭皮外傷性缺損面積達10平方厘米(兒童達5平方厘米)。
第六條 頭皮銳器創口累計長度達8厘米,兒童達6厘米;鈍器創口累計長度達6厘米,兒童達4厘米。
第七條 顱骨單純性骨折。
第八條 頭部損傷確證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和近事遺忘。
第九條 眼損傷
(一)眼瞼損傷影響面容或者功能的;
(二)眶部單純性骨折;
(三)淚器部分損傷及功能障礙;
(四)眼球部分結構損傷,影響面容或者功能的;
(五)損傷致視力減退,兩眼矯正視力減退至0。7以下(較傷前視力下降0。2以上),單眼矯正視力減退至0.5以下(較傷前視力下降0.3以上);原單眼為低視力者,傷後視力減退一個級別。
視野輕度缺損;
(六)外傷性斜視。
第十條 鼻損傷
(一)鼻骨粉碎性骨折,或者鼻骨線形骨折伴有明顯移位的;
(二)鼻損傷明顯影響鼻外形或者功能的。
第十一條 耳損傷
(一)耳廓損傷至明顯變形;一側耳廓缺損達一耳的百分之十,或者兩側耳廓缺損累計達一耳的百分之十五;
(二)外傷性鼓膜穿孔;
(三)外耳道損傷致外耳道狹窄;
(四)耳損傷造成一耳聽力減退達41分貝,兩耳聽力減退達30分貝。
第十二條 口腔損傷
(一)口唇損傷影響面容、發音或者進食;
(二)牙齒脫落或者折斷2枚以上;
(三)口腔組織、器官損傷,影響語言、咀嚼或者吞咽功能的;
(四)涎腺損傷伴有功能障礙。
第十三條 顴骨骨折或者上、下頜骨骨折;顳下頜關節損傷至張口度(上下切牙切緣間距)小於3厘米。
第十四條 面部軟組織單個創口長度達3.5厘米(兒童達3厘米),或者創口累計長度達5厘米(兒童達4厘米)或者頜面部穿透創。
第十五條 面部損傷後留有明顯瘢痕,單條長3厘米或者累計長度達4厘米;單塊面積2平方厘米或者累計面積達3平方厘米;影響面容的色素改變6平方厘米。
第十六條 面神經損傷致使部分面肌癱瘓影響面容及功能的。
第十七條 頸部軟組織單個創口長度達5厘米或者累計創口長度達8厘米。
未達到上款規定但有運動功能障礙的。
第十八條 頸部損傷出現窒息徵象的。
第十九條 頸部損傷及甲狀腺、咽喉、氣管或者食管的。
肢體損傷
第二十條 肢體軟組織挫傷占體表總面積百分之六以上。
第二十一條 肢體皮膚及皮下組織單個創口長度達10厘米(兒童達8厘米)或者創口累計總長度達15厘米(兒童達12厘米);傷及感覺神經、血管、肌腱影響功能的。
第二十二條 皮膚外傷性缺損須植皮的。
第二十三條 手損傷
(一)1節指骨(不含第2至5指末節)粉碎性骨折或者2節指骨線形骨折;
(二)缺失半個指節;
(三)損傷後出現輕度攣縮、畸形、關節活動受限或者側方不穩;
(四)舟骨骨折、月骨脫位或者掌骨完全性骨折。
第二十四條 足損傷
(一)2節趾骨骨折;
(二)缺失1個趾節;
(三) 庶骨2節骨折;跗骨、距骨、跟骨骨折;踝關節骨折或者 庶跗關節脫位。 撕脫骨折除外。
第二十五條 四肢長骨骨折;臏骨骨折。
第二十六條 肌體大關節脫位、關節韌帶部分撕裂、半月板損傷或者肢體軟組織損傷後瘢痕攣縮致關節功能障礙。
軀幹部和會陰部損傷
第二十七條 軀幹部軟組織挫傷比照第二十條。
第二十八條 軀幹部創口比照第二十一條。
第二十九條 軀幹部穿透未傷及內臟器官或者重要血管、神經的。
第三十條 胸部損傷引起氣胸、血胸或者較大面積的單純性皮下氣腫,未出現呼吸困難。
第三十一條 胸部受擠壓,出現窒息徵象。
第三十二條 肩胛骨、鎖骨或者胸骨骨折;胸鎖關節或者肩鎖關節脫位。
第三十三條 肋骨骨折(一處單純性肋骨線形骨折除外)。
第三十四條 女性乳房損傷導致一側乳房明顯變形或者部分缺失;一側乳房乳腺導管損傷。
第三十五條腹部閉合性損傷確證胃、腸、肝、脾或者胰損傷。
第三十六條 外傷性血尿(顯微鏡檢查紅細胞>10/高倍視野)持續時間超過二周。
第三十七條 會陰部軟組織挫傷達10平方厘米(兒童酌減)或者血腫二周內不能完全吸收的。
第三十八條 陰莖挫傷致排尿困難;陰莖部分缺損、畸形、陰囊撕脫傷、陰囊血腫、鞘膜積血;一側睾丸脫位、扭轉或者萎縮。
第三十九條 會陰、陰囊創口長度達2厘米;陰莖創口長度達1厘米。
第四十條 外傷性肛裂、肛瘺或者肛管狹窄。
第四十一條 陰道撕裂傷、子宮或者附件損傷。
第四十二條 損傷致孕婦難產流產。
第四十三條 外傷性脊柱骨折或者脫位;外傷性椎間盤突出;外傷影響脊髓功能,短期內能恢復的。
第四十四條 骨盆骨折。
第四十五條 燒、燙傷
(一)燒燙傷占體表面積
淺Ⅱ度5%以上(兒童3%以上);
深Ⅱ度2%以上(兒童1%以上);
Ⅲ度0.1%以上。
(二)頭、手、會陰部Ⅱ度以上燒燙傷,影響外形、容貌或者活動功能的。
(三)呼吸道燒燙傷。
第四十六條 凍傷比照本標准相關條文。
第四十七條 電燒傷當時伴有意識障礙或者全身抽搐。
第四十八條 損傷致異物存留深部軟組織內。
第四十九條 各種損傷出血出現休克前期症狀體征的。
第五十條 多部位軟組織挫傷比照第二十條。
第五十一條 多部位軟組織創傷比照第二十一條。
第五十二條 其他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損傷,致人體組織、器官結構輕度損傷或者部分功能障礙的比照本標准相關條文。
以上是輕傷標准,各部位損傷依照的標准不同。
(5)法官認定傷害擴展閱讀:
故意傷害罪的確認條件:
一、客體要件
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所謂身體權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完整性為內容的人格權。應注意的是,侵害的是他人的身體權,因此,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一般不認為是犯罪。
只有當自傷行為是為了損害社會利益而觸犯有關刑法規范時,才構成犯罪。例如,軍人戰時自傷,以逃避履行軍事義務的,應按刑法法第434條追究刑事責任。
二、客觀要件
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1.要有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的方式,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亦可以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
前者如拳打腳踢、刀砍槍擊、棒打石砸、火燒水燙等;後者則如負有保護幼兒責任的保姆不負責任,見幼兒拿刀往身上亂戳仍然不管,結果幼兒將自己眼睛刺瞎的行為,就可構成本罪。
既可以由自己實施,又可以利用他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還可以利用馴養的動物如毒蛇、狼犬等實施。既可以針對人身的外表,造成外部組織的殘缺或容貌的毀壞,又可以針對人體的內部,造成內部組織、器官的破壞,妨礙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總之,無論是直接由本人實施還是間接實施,亦無論是針對何種部位,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只要出於故意,能造成他人的人身健康傷害,即可構成故意傷害罪。
2.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是非法進行的
如果某種致傷行為為法律所允許,就不能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正當防衛造成傷害而未過當的,醫生對病人截肢治病等。經被害人同意的傷害,是否合法,要做具體分析。如果被害人的同意是為了達到危害社會的目的,這種同意不能排除傷害行為的非法性;
如果這種同意是為了有益於社會的目的、則可以排除他人傷害行為的非法性。對於具有激烈對抗性體育運動項目中發生的傷害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應作具體分析。
如果這種致傷動作本身為該項運動項目的規則所允許,這種傷害一般不能認為具有刑法上的非法性。如在足球比賽時,依據「合理沖撞規則」所實施而引起傷害的動作,一般不認為是傷害罪:如果比賽中動作粗魯,明顯違反規則要求,具有傷害他人身體故意的,也應按故意傷害罪論處。
3.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損害,才能構成故意傷害罪
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腳踢、推拉撕扯,不會造成傷害結果的,則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傷害結果其表現可多種多樣,有的是破壞了他人組織的完整性,如咬去鼻子、砍斷手腳;有的是損害了他人器官的正常功能,如聽覺、視覺、味覺喪失,精神失常等。
但就結果的嚴重程度而言,則有3種形態,即輕傷、重傷或死亡。如果沒有造成輕傷以上的傷害如沒有達到傷害等級或雖達到等級卻屬輕微傷,則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所謂輕傷,是指由於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於輕微傷害的損傷。鑒定應當以外界因素對人體直接造成的原發性損害及後果包括損傷當時的傷情、損傷後引起的並發症和後遺症等全面分析、綜合評定。
所謂重傷,是指使人肢體殘廢或者毀人容貌,喪失聽、視覺或者其他器官功能以及其他對於人身健康有重大損害的傷害。
三、主體要件
故意傷害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故意傷害罪,其中,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自然人有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行為的,應 當負刑事責任;致人輕傷的,則須已滿16周歲才能構成故意傷害罪。
四、主觀要件
故意傷害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在一般情況下,行為人事先對於自己的傷害行為能給被害人造成何種程度的傷害,不一定有明確的認識和追求。
無論造成何種程度的結果都在其主觀犯意之內,所以,一般可按實際傷害結果來確定是故意輕傷還是故意重傷。故意輕傷的犯罪還存在犯罪未遂問題。但對重傷意圖非常明顯,例如企圖嚴重毀容,並已著手實施的行為,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即使未造成任何實際傷害,也應按故意重傷罪(未遂)定罪量刑。
在故意傷害致死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存在混合罪過形式,即同時具有傷害故意和致人死亡的過失,這是區別故意傷害致死同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同過失致人死亡的主要標志。
⑹ 法官怎樣認定家庭暴力
法律分析:家庭暴力的認定:
1、主體須為家庭中的成員。
2、主觀方面是故意。
3、客體是受保護的婚姻家庭關系。
4、客觀方面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⑺ 對致人輕微傷情形下造成他人死亡的傷害案件如何定性
謝萍(省法院刑一庭法官):(一)不宜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認為,基本犯為單一行為的結果加重犯,它的構成是以基本犯既遂為前提的。也就是講,作為單一行為的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這一結果加重犯,它的犯罪構成必須以故意傷害罪的基本構成為前提。所以,對於行為人致他人輕微傷或者不構成任何傷害後造成了死亡後果,不能追究行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責任。(二)根據介入因素、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關系位置,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法律評價———過失致人死亡、直接故意殺人、間接故意殺人或意外事件。在案件發展過程中,經常發現在一個危害行為引起某一危害結果的過程中,介入了第三個因素。對介入因素、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關系之間的位置評價不同,就導致對案件處理的不同結論。應當注意區分以下情況:1.介入因素出現後成為死亡結果產生的直接原因,但介入因素完全是在行為人的行為決定下自然出現的,從而構成行為引起結果進程中的一部分。如由於傷害行為引起被害人恐慌,被害人未經考慮實施的應急行為,包括自衛、逃避等等,而給被害人本人或他人帶來的危害結果。這類案件,行為人主觀上傷害或毆打的故意比較明顯,盡管行為人的行為違法性輕微,但對介入因素的出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行為人的行為和結果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對行為人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從客觀上看發生了致他人死亡的結果,傷害行為是被害人死亡的條件之一。二是行為人實施傷害行為後,對被害人面臨的死亡危險有採取措施的救助義務。當然,如果行為人面對被害人救助的請求而故意逃避,構成故意殺人罪;如果主觀上過於自信或者疏忽大意,認為被害人不會有意外,而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行為人主觀心態和客觀行為就發生了由過失致人死亡向間接故意殺人罪的轉化。2.介入因素出現後成為死亡結果產生的直接原因,行為是介入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在死亡結果發生過程中並沒有起積極作用,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負承擔刑事責任。如傷害動機還不十分明顯時相互間的叫罵撕扯,造成特殊體質的被害人突發性死亡的,在這一過程中,行為人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主觀上既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應當屬於意外事件。如行為人致被害人輕微傷後,被害人到醫院就診的路上,遭遇車禍,行為人的行為和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應承擔刑事責任。以上講的是處理這類案件的基本方法和原則。事實上,審判實踐中這些案件各不相同,事實也很復雜。審理這類案件時,要在認真分析行為人的行為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大小以及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正確確定傷害行為和死亡結果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然後再分析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席剛(日照中院刑庭法官):行為人實施輕微毆打,但因被害人體質特異而造成死亡案件的定性,無論是司法實踐,還是法學理論,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主要有三種意見:屬於意外事件、構成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此類案件可以歸結為兩個爭執點:一是行為人行為時對出現的危害後果持有何種主觀心態,故意,過失,還是不可預見。二是作為案件關鍵事實的介入因素能否影響到危害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偶然性的因果關系能否成為行為人構成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一)從行為人主觀心態方面分析。主觀惡性是確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的基礎要件,主觀無罪過即無刑事責任。由於致人輕微傷的情形下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案件情況各異,因而也不可能有單一的定性,必須個案分析,區別對待。現一一列舉分析:1.行為人具有故意殺人的主觀心態。如果行為人事先知道被害人機體是一個具有潛在危重疾病特異體質的病體,身體某個部位遭受一定程度的輕微打擊就可能死亡,而有預謀的去實施該種行為,其主觀目的就是希望剝奪被害人的生命,顯然是一種故意殺人行為,造成被害人死亡,就應定故意殺人罪;如果被害人未死亡,也應定故意殺人罪未遂。如果行為人實施完傷害行為,並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應定間接故意殺人。2.行為人具有傷害的故意。故意傷害罪的成立主觀上要求行為人有傷害故意,客觀上要求有傷害行為。由於行為是人的主觀意識的征表,故對行為人持何種主觀心態通常是通過其外在行為來進行事後評判。這便要求人們對傷害的涵義要有正確的理解。我國犯罪概念中存有定量因素,要求構成犯罪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體現在故意傷害罪中便是要求致人輕傷時才構成犯罪。也就是說,盡管傷害經常性表現為毆打或其他暴行,但並不是所有的毆打行為都是刑法中所謂的「傷害」,應當區別毆打與傷害,對傷害進行嚴格解釋。國外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不含定量因素,在傷害罪之外還規定了暴行罪。我們習慣於從生活用語出發對傷害的涵義作廣義理解,導致了故意傷害罪打擊范圍的非正常擴大,因此應當將沒有犯罪化的一般暴行(常態為毆打)從故意傷害罪的傷害行為中排除出去。本條所指的就是符合故意傷害罪特徵的「傷害故意」,沒有犯罪化的一般暴行將在下條中探討。第一種情形:行為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被害人是特異體質。此種情形下,應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是結果加重犯,其罪過構造公式是「(對傷害行為的)故意+(對死亡結果的)過失」。行為人在傷害故意的驅使下,對被害人實施了輕微的傷害行為,符合了上述構造公式的第一步,雖然行為人並不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後果的發生,但其應當預見到被害人不同於常人的體質,或雖預見到但輕信不會發生死亡後果,此時行為人對最終後果的出現完全是過失的,但發生被害人死亡的後果,就應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第二種情形:行為人不知道被害人是特異體質。行為人對被害人實施了較輕微的傷害行為,雖然符合上述構造公式的第一步,但由於行為人無法預料到被害人具有特異體質,也無法預見到其輕微傷害行為會導致被害人死亡,其主觀上不存在過失,無法完成構造公式的第二步,行為人具有刑事違法性的行為只能停留在故意傷害中,由於傷害行為達不到輕傷以上,無法作犯罪處理,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當時意圖實施較重的傷害行為,目的要致被害人輕傷或重傷,但傷害行為還沒有積累達到較重的情況,就出現了被害人死亡的後果。故意傷害罪屬於結果犯,那麼理論上可以考慮定故意輕傷害罪或故意重傷害罪的未遂。3.行為人具有非犯罪化的毆打意圖。在司法實踐中,要查明行為人有無傷害的故意,是一件十分復雜的工作。特別是在一推一搡、一巴掌、一拳頭造成他人死亡的情況下,認定有無傷害的故意較為困難。這里就需要法官自由心證與裁量,結合案發的情形、事件的起因、雙方的關系、行為人的動機,作定量分析判斷。第一種情形:行為人應當知道被害人屬於特異體質。此種情況下,由於行為人應當預見到但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或者已經預見到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危害後果,應定過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種情形:行為人不知道被害人屬於特異體質。由於行為人既無傷害的故意,又完全不能夠預見到被害人的特異體質,應屬意外事件,行為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上述完成了對行為人行為的定性分析,但事實仍存在於一種不穩定狀態,即被害人特異體質這一介入因素,能否隔斷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具有因果關系,則喪失了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上述的定性分析顯然毫無意義。(二)從刑法因果關系方面分析。刑法中的因果關系雖然不是犯罪客觀方面的構成要件,但卻是認定犯罪的重要工具。要將所發生的結果歸咎於行為人,就必須要求行為人的行為與實際發生的結果之間具有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否則這種歸責就違背了罪責自負的要求。由於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理論都有很大的不合理性,主張採用相當因果關系加以修正。相當因果關系說主張,根據社會一般人生活上的經驗,在通常情況下,某種行為產生某種結果被認為是相當的場合,就認為該行為與該結果具有因果關系,即以行為時客觀存在的一切事實為基礎判斷因果關系。那麼,我們可以認為,符合以下情形的偶然因果關系,由於行為人在主觀惡性、行為的目的、結果等情節上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一是從行為人對結果所持的主觀態度上看,行為人是否對最終危害後果的發生持直接故意、間接故意或者過失心態。二是從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上看,在最終危害結果發生之前,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是否仍然處於實行或者持續、繼續狀態;三是從造成最終危害結果發生的偶然因素的介入情況看,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對偶然因素的介入起到了積極的支配和促進作用。綜上,可以推斷出,在存在特異體質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奠定了行為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三)處罰規則與量刑。由於介入因素的出現,偶然因果關系的存在,必然要增大行為人的注意能力和注意義務,有時難免會非正常的擴大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基礎,難以實現罪責刑相統一的處罰原則。在此種情形下,總體原則是從寬處罰,但又必須區別對待,考量各種因素,合理、適當處罰量刑。1.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當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或故意重傷害罪未遂時,如果行為人具有自首、立功、未遂、未成年等法定從輕或減輕處罰情節時,必須從輕處罰,必要時應當減輕處罰。當行為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時,除須遵循上述規則外,一般情況下可以認定為情節較輕,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下量刑。2.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但不具有法定從寬處罰事由的。如果案件情況特殊,按法定刑處罰明顯畸重的,可以按照刑法第63條之規定,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3.行為人具有傷害的故意但情節輕微的。對於構成故意輕傷害罪未遂,或傷害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按照刑法第37條之規定,免予刑事處罰,作非刑罰化處理。4.屬於不能預見的意外事件。依據刑法第16條之規定,應當認定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但可以作民事案件處理,由行為人對被害人親屬進行經濟賠償或補償。座談內容和焦點問題:1.在介入因素存在的情況下,行為人的傷害行為的力度不足以致被害人死亡,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屬於結果加重犯,屬於復合型犯罪,必須要有一個故意傷害基本犯的存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故意傷害基本犯罪構成,何來的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意見一:介入因素的存在,行為人的行為力度是不足以致被害人死亡的,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是由於傷害的行為嚴重程度足以造成被害人死亡,其前提是故意傷害罪的存在,因此,該種情形下不能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意見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雖然是故意傷害罪的結果加重犯,其客觀要件就是「故意傷害行為」加「被害人死亡的後果」,主觀要件是行為人對死亡後果是過失,就可以構成該罪。5.是否存在傷害的故意與非犯罪化的毆打意圖意見一:這種區分實際中很難認定,特別是在一拳、一掌就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形下,如何認定是傷害的故意,還是非犯罪化的毆打意圖。意見二:這種區分是實際存在的,對於行為人的意圖必須進行區分,這就存在定量分析的問題,如民事案件中的一般性的毆打行為,其「量」是達不到刑事案件定量標準的,所以只能按民事侵權來處理,當其毆打達到輕傷程度以上的,就上升為刑事的故意傷害。當然,這種情況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結合雙方當事人的關系、案發的原因來綜合分析認定。劉兆法庭長綜述意見:1.區分傷害的故意和非犯罪化的毆打意圖,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理論上需要深化,關鍵是實踐中如何區分認定,定量分析可以,但這個量變轉質變的度如何把握,則是一件較難的事情,需要法官結合個案具體分析,綜合判斷。2.對於因特異體質而發生的致人死亡案件,應當按主觀心態的不同進行區分,理論上可以分別定故意殺人、間接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過失致人死亡或意外事件。
⑻ 在上海,什麼樣的證據能夠讓法官認定工傷
一、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才屬於工傷。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二、符合以上條件的,僅需確定存在勞動關系即可。
《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
二、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⑼ 法院認定的故意傷害罪事實和證人證言根本不相吻合,這樣也能定罪嗎
法院審判要求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認定事實必須證據真實合法確實充分。如對一審判決不服,可以在上訴期內提出上訴,對生效判決有權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