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違法官員
『壹』 鄧永良落網記:天生的惡魔,殺害數十人,一點不手軟,後來怎樣
有很多惡人的犯罪背景是不相同的,可能有些人是因為童年陰影產生了扭曲的心理,也可能有一些人是受不了生活的壓力和身邊人的打擊,壓制不住內心的怒火沖動殺人,可是還有一些罪犯,他們天生就是殺人狂魔,視生命如草芥。
細數鄧永良的罪行,在他手中喪生的人有十多人,一旦發現對方報警,毫不猶豫地撕票,盡管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也毫無憐憫之心,他在的內心,只有對金錢的慾望,毫無人性。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再猖狂的惡魔,也逃不掉法律的制裁
『貳』 單縣人民法院行政庭劉霞塗改判決書違法嗎
法院判決書是不能改動的,塗改的判決書無效,判決書依法是可以更正的,但必須以法院名義下達裁定書更改,裁定書與判決書結合起來就是正確的判決書,不管是誰用筆或隨意更換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都是違法的,都應當受到嚴肅處理。但未生效、未發生法律效力、未蓋章的判決書更改是可以的,一旦判決書送達給當事人當事人已經簽收,就不能再做修改。
『叄』 山東省單縣政府違法批地案的事件發展
陳南將單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告上了法庭,認為該局頒發的拆遷許可證違法。陳南聘請的律師李岫岩在代理狀中寫道:單縣政府批准單政復[2010]2號文件系超越審批許可權,違法批復掛牌出讓。然而,單縣法院沒有支持這一申訴,判陳南敗訴。
就在村民們不斷向上反映,徵求縣法院立案違法征地的時候,「強征」土地卻開始了。十多名村民至今仍可以回憶起強制丈量土地時的細節:剛開始,對方用尺子量,村民奪尺子;對方於是換做鋼絲,村民又手挽著手,用腳踩住鋼絲……。 4月23日,陳南向記者出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長滿麥苗的土地,另一張是正在蓋高樓的鳳凰城工地,「兩張照片都是同一塊地,那47棟大樓就蓋在這塊麥田裡。你看下前後對比吧,麥苗才剛剛泛青……。」
當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單縣縣委書記。不過,該書記以工作忙為由沒有透露更多信息。記者隨後又致電單縣分管國土資源、城市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的副縣長,他只對記者表示,「國土部、省里都派人來了,已經在整改」。 在單縣居民風傳國土資源部領導進駐單縣的時候,記者在單縣各處走訪,部分工廠園區和被「圈起來的空地」外,有圍牆被推倒的痕跡。
4月24日,記者探訪園區已經長上野草的健泰工業園時發現,在一段被扒掉一半的圍牆邊,三四名工人正在作業,重新建起圍牆。
『肆』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出名的犯罪集團,組織
一、中國古代的方士
方士起源於戰國時燕、齊一帶瀕海地區,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一些整日煉丹而追求長生不老的道士,從戰國末年,即齊威宣王時候,這些人便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傳授系統,《史記》中將他們叫做「方仙道」。秦漢後漸盛的方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多服務於皇室成員,各朝都有皇帝因服用方士所煉丹葯而暴亡的記載,如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東晉司馬丕、唐太宗李世民、清朝雍正帝等等,這些古代君王聽信方士們的成仙之道,濫用毒性極強的丹葯,往往落得個英年早逝的下場。方士雖無官職也無實權,卻能夠掌握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生死大權,其影響力之強不言而喻。皇帝一死,國家面臨政權更迭,社會必然產生動亂甚至爆發戰爭,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方士的發家史貫穿著整個中國古代史,可謂邪教的開山鼻祖。
二、東漢「太平道」
「太平道」創始於東漢漢靈帝時鉅鹿人張角,緣起於事奉「黃老道」;太平道以「土」為吉,信仰「中黃太一」,崇尚黃色,隱含著主運土德的張角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黃天太平社會的願望。張角自稱黃天,頭裹黃巾,奉「中黃太一」為尊神。張角除了在家鄉冀州傳道以外,還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傳道,教徒人數達到了幾十萬,而張角就以教主的身份來佈道,據歷史記載,他佈道的方式主要是以給人治病來擴大影響。張角還自稱「大賢良師」,把自己看成大眾的先覺者。他把全國信徒按照地區,建立了軍政合一的組織『方』,共設三十六方,各方首領稱「渠帥」,在民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於當時社會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張角就順勢而起,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黃巾大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張角的「太平道」和黃巾起義成為東漢政權滅亡的導火索,一個曾經極為強盛,統治中國數百年的漢王朝就這樣土崩瓦解,為後來中原大地死傷無數的三國混戰埋下了伏筆。在黃巾起義中,大批太平道骨幹多在戰斗中犧牲,殘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三、張魯的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為東漢末年張修在漢中創建,後張魯殺張修,取得了教權,並編造出「三張」傳說和天師崇拜,才樹立起張天師的教主形象。張修的前期五斗米道是下層民眾的宗教,性質同於太平道。張魯的後期五斗米道,不再有反叛朝廷的行為,其性質已變為地方軍閥割據一方的思想工具,主要表現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又因要求學道之人要奉獻五斗米,固後人稱為五斗米道。後來號稱「系師」的張魯,投降曹魏,被拜為鎮南將軍,得封萬戶侯,然而其在漢中曾施行的政教合一與其相應的天師道組織也從此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張魯政教不分,把門戶之見、宗派勢力上升為治國安邦方略,從政治上強制推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致違背了廣大民眾的意志。盡管它有某些積極因素和合理東西,但終將被政治上的反動所湮滅。
四、北魏彌勒大乘教
北魏時期,沙門法慶自號「大乘」,創立彌勒大乘教,成為見於史料的最早一支一佛教名義創成的民間宗教。其基本教義為彌勒救世,所謂「三佛應劫」救世,就是把人類歷史分成青陽劫時代(燃燈佛掌教,代表過去)、紅陽劫時代(釋迦佛掌教,代表現在)和白陽劫時代(彌勒佛掌教,代表未來)。說白陽劫是世界最大災難來臨之時,由彌勒佛下世掌教,救度殘靈回歸天宮。在北魏時代,三佛應劫救世觀念已經出現,在隋唐以後形成了燃燈、釋迦、彌勒三佛應劫救世觀念,並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彌勒信仰的世俗化,彌勒信仰的異端思想引導出一系列沙們舉起造反的事件。從東晉到北魏、北齊,沙門造反時間不計其數。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法慶以「新佛出世、除去舊魔」為口號,以佛教為攻擊對象,率眾暴動。不久為當局擊敗,法慶被當局擒斬。法慶彌勒大乘教暴動不久,又發生了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人的彌勒大乘教暴動。隋唐時期,彌勒大乘教暴動(如王懷古造反)事件頻繁發生,在唐亡後,彌勒大乘教在民間愈演愈烈。到北宋時期,又發生了王則的彌勒大乘教起義。在宋代,還有彌勒大乘教與摩尼教相混合的教派,如香會、集經社等。到元代末年,香會又演化為香軍、紅巾軍,成為元末農民大起義的主力軍。明清兩朝,無生老母觀念日趨成熟,形成無生老母派遣三佛應劫救世觀念。彌勒救世觀念和無生老母信仰對後來民間宗教的形成與信仰有著巨大的影響。
五、摩尼教與明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摩尼教認為,物質世界出現前,黑暗物質與光明精神互斗,出現後,則是黑暗入侵光明,所以摩尼教反對物質,認為是黑暗。而史書的記載亦較詳細,可見該教在唐中期聲勢頗大。當時,摩尼教流行的地區以西北、華北地區為主,在閩浙沿海地區,因與波斯等國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勢力。經會昌一劫,摩尼教在中原民間被稱為明教秘密流傳,並漸與其他宗教結合,歷五代兩宋仍不衰。自此與下層的斗爭結合起來,成為農民起義的號召旗幟之一。盛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亦是借明教而取得江山,故取國號為「明」。後來由於朱元璋大殺功臣,原來明教信徒擔心遭到迫害,遂將明教改名為「日月神教」。陸游《條對狀》載:時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
六、禍害一方的白蓮教
白蓮教是中國歷史上最復雜最神秘的宗教,源於南宋佛教的一個支系,崇奉彌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間流行,傳說宋高宗紹興三年由茅子元創立佛教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後逐漸演化為民間社群組織白蓮教,是北宋至近代流傳的民間宗教。相傳凈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凈土念佛結社盛行,主持者既有僧侶,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紹興年間,吳郡崑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凈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元、明、清三代在民間流行,農民軍往往借白蓮教的名義起義。假借「彌勒下生」的民間秘密宗教團體。盛行於元、明、清。教派名目繁多,教內等級森嚴。常被用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工具,如元末紅巾起義,清嘉慶白蓮教大起義等。清朝中葉的白蓮教之亂波及數省,持續十年,成為清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七、貪得無厭的聞香教
聞香教為明代民間宗教之一。又稱東大乘教。萬曆(1573~1619)年間,河北灤州石佛口之王森所創立。自稱曾救一狐,狐自斷其尾贈之,有異香;以此號召徒眾,人多歸附,故稱聞香教,自號聞香教主,教徒遍及冀、魯、贛、晉、豫、秦、川等地。信奉燃燈佛、釋迦佛、未來佛,宣揚三期末劫、返本歸源等思想。聞香教是一宗家族宗教,王氏族人世代相傳,歷十代200餘年,全盛時期傳教遍及直、晉、豫、鄂、蘇、皖六省。嘉慶二十年治方榮升邪教案,聞香教在北方受挫,輾轉發展到福建、廣東、台灣,在台灣的一支稱「金幢教」,至今仍十分活躍。由於聞香教歷史綿長,而且教義駁雜荒誕,以致別名甚多,有大乘教、東大乘教、大乘弘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會、弘陽教、無為教、清凈門、白陽教、白羊教、歸一教、金幢教等,其別派又有圓頓教、大乘圓頓教、收元教。聞香教本以煉丹為主,斂財是為了更好地支持煉丹,但後來傳教治病(斂財)「成效」顯著,又熱衷於政治,於是放棄煉丹,專門斂財。早期教義中一些積極的因素漸次脫落,屢次干預國家政治,並進行蠱惑宣傳、組織教民暴亂,被朝延定為邪教,嚴加緝捕。嘉慶十九年,收元教教徒方榮升在安徽印製經卷,並大量散發匿名帖子廣泛散發給各級官員及平民,鼓吹「三教應劫」世界末日思想,策動反清,朝延嚴令查禁,但帖子禁而不止,反倒日益增多,終於在嘉慶二十年被查獲,方榮升及為首35人被凌遲或斬決。朝延窮治方榮升案,捕獲王氏族人為首傳教者,有7人被凌遲,其他斬監及流為奴充軍者無數,聞香教邪教體系在大陸基本被摧毀。
八、富甲一方的八卦教
八卦教又稱五葷道或收元教、清水教,是康熙年間山東單縣人劉佐臣自創教派。山東單縣人劉佐臣早年曾加入白蓮教、黃天道等教派,康熙初年自創教派,本名為收元教,教徒依八卦分為八股,故名八卦教。清初多傳布於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強調儒釋道三教合一、修煉內丹。八卦教在創教時並沒有明顯的政治色彩,目的只在於傳教斂錢,乃至第二代傳人劉儒漢時,教主的「聖庫」收入已成千累萬,竟至富甲一方。而清朝統治者一直認為民間宗教是產生社會動亂的重要根源,故對其發展一貫採用嚴厲鎮壓手段,致使八卦教不能公開發展,一向處於地下秘密傳布狀態。某些農民起義,往往利用八卦教作為組織紐帶。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清水教起義,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起義,都是八卦教異名教派組織的造反行動。近代義和團運動,也與八卦教有著密切關系。
九、拜上帝會與太平天國運動
拜上帝會亦稱「拜上帝教」或「太平基督教」,中國清代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義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組織。19世紀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佈道書《勸世良言》的影響,在家鄉廣東花縣組織拜上帝會,並模擬《勸世良言》寫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書,作為該會教義,同時又制定了宗教儀式與會規。拜上帝會的首領是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前身。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曾從傳教士手中接過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他第四次科舉考試落第後,創立「拜上帝會」,聲稱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四處傳教,招立信徒。當時廣西地瘠民貧,連年災荒,飢民處處,「拜上帝會」在當地吸納了大批信徒。公元1851年初,「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反清起事,建號「太平天國」,參與的信徒約一萬人。拜上帝會和太平天國起義導致4100萬人死於戰火,內憂外患的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使原本就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的廣大窮苦百姓遭受了更為深重的災難。
十、「扶清滅洋」義和拳
近代中國的義和拳也叫義和團運動或稱庚子事變、庚子國變、庚子拳亂,是公元1900年前後中國清末,中國甲午戰敗後,在西方列強對華滲透侵略日益加重、對清廷控制日益加深、華北遍布教案的情況下,在中國北方發生的以華北農民和部分清軍為主體,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在華西方人及華人基督徒的保國保種暴力運動及其引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其參與者被稱為「拳民」,貶稱則為「拳匪」。義和拳本來與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省)一帶的白蓮教等傳統民間秘密宗教有關。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份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隨著中國近代史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沖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在義和團運動中,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野心,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但是由於具有籠統排外色彩和愚昧與殘暴,也使得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較差。義和團運動後期,由於成員日益復雜,出現了許多違法亂紀的現象,但連後來的清政府上諭也不得不承認「……淶涿拳匪既焚堂毀路,亟派直隸練軍彈壓。乃該軍所至,漫無紀律,戕虐良民,而拳匪專持仇教之說,不擾鄉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愛匪,匪勢由此大熾,匪黨亦愈聚愈多」。義和團的行為除了殺害無辜的外國人外也直接造成許多無辜的中國人(數量遠超過洋人及教民)受害,而且針對對象從光緒帝(所謂一龍)、李鴻章、奕匡(所謂二虎)、京官大臣(所謂十三羊,或謂三百羊,宣稱京官除十八人外全應殺)至洋人、教民、普通百姓(所謂十毛),無法無天,除屠殺外,也姦淫據掠,其不人道處比八國聯軍更甚,不論以中外的傳統道德觀點來看,義和團的行為實屬野蠻殘暴。如據當時記載:「城中日焚劫,火光連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其殺人則刀矛並下,肌體分裂,嬰兒生未匝月者,亦殺之殘酷無復人理」,「京師盛時,居人殆四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鹵掠一空,無得免者。坊市蕭條,狐狸晝出,向之摩肩擊轂者,如行墟墓間矣。」「義和團之殺教民毛子也,備諸酷虐,銼舂,燒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殺,殆難盡述。京西天主堂墳地,悉遭發掘,若利瑪竇,龐迪我,湯若望,南懷仁諸名公遺骨,無一免者。勝代及本朝御碑,皆為椎碎。保定屬有張登者,多教民,團匪得其婦女,則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體,以為笑樂。」
望採納,謝謝
『伍』 有氣節的人物的親身經歷
張巡(708年--757年),唐代河南南陽鄧州人,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出生於河南南陽鄧州。
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
張巡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志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盡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毫縣)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分迎接叛軍。張迎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土捆於庭院准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占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布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於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不多,正在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期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百船經過雍丘城,於是派兵夜間出戰。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不僅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叛軍無數。
到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後將其隨從押送李祗。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土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土,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門言)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揚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張巡派部將南霽雲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但擁兵臨淮的賀蘭進明,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等都觀望不肯發兵。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馬百匹;寧陵守將援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雲率領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後,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又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飢憊不堪,棄城而逃,必無生理,所以最後仍決定堅守。直到當年十月,當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斗能力,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琦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門言)、雷萬春等36入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
張巡堅守睢陽,與占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 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對戰爭的最後勝利,贏得了豐厚的經濟來源。
張巡在抗擊叛軍中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以戰略而言,他認識到堅守睢陽可屏障江淮的重要意義;以戰術而言,他「用兵未嘗依古法,勒大將教戰,各出其意。或問之,答曰:『古者人情敦樸,放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表現了不泥古法、靈活多變的戰術思想。張巡還能贏得部下的尊敬、信賴和拚死相助,每次戰斗,張巡都「不親臨行陣,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謂曰:『我不去此,為我決戰。』士感其誠,皆一當百。待人無所疑,賞罰信,與眾同甘苦寒暑,雖廝養,必整衣見之,下爭致死力,故能以少擊眾,未嘗敗。」
『陸』 安史之亂期間,張巡他們是吃了30000個人嗎
凡食「三萬口」也許有誇張的成分,但不是張巡一個人吃了人,是他的軍隊在 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才吃得人,古代歷史中像「人相食」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准。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
張巡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盡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份迎接叛軍。張迎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士捆於庭院准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占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布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於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不多,正在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期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百船經過雍丘城,於是派兵夜間出戰。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不僅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叛軍無數。
到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後將其隨從押送李祗。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土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揚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張巡派部將南霽雲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但擁兵臨淮的賀蘭進明,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等都觀望不肯發兵。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馬百匹;寧陵守將援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雲率領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後,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又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飢憊不堪,棄城而逃,必無生理,所以最後仍決定堅守。直到當年十月,當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斗能力,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琦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人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
張巡堅守睢陽,與占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 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對戰爭的最後勝利,贏得了豐厚的經濟來源。
『柒』 張中丞軼事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准。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
張巡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志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盡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毫縣)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分迎接叛軍。張迎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土捆於庭院准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占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布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於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不多,正在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期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百船經過雍丘城,於是派兵夜間出戰。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不僅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叛軍無數。
到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後將其隨從押送李祗。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土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土,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門言)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揚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張巡派部將南霽雲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但擁兵臨淮的賀蘭進明,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等都觀望不肯發兵。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馬百匹;寧陵守將援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雲率領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後,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又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飢憊不堪,棄城而逃,必無生理,所以最後仍決定堅守。直到當年十月,當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斗能力,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琦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門言)、雷萬春等36入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
張巡堅守睢陽,與占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 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對戰爭的最後勝利,贏得了豐厚的經濟來源。
張巡在抗擊叛軍中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以戰略而言,他認識到堅守睢陽可屏障江淮的重要意義;以戰術而言,他「用兵未嘗依古法,勒大將教戰,各出其意。或問之,答曰:『古者人情敦樸,放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表現了不泥古法、靈活多變的戰術思想。張巡還能贏得部下的尊敬、信賴和拚死相助,每次戰斗,張巡都「不親臨行陣,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謂曰:『我不去此,為我決戰。』士感其誠,皆一當百。待人無所疑,賞罰信,與眾同甘苦寒暑,雖廝養,必整衣見之,下爭致死力,故能以少擊眾,未嘗敗。」
『捌』 多少個中管幹部被點名紀委有啥應對措施
57名中管幹部不收斂不收手。
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收斂、不收手的領導幹部。」近日發布的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公報表
梳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審查調查欄目發現,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18日,總計有57名中管幹部被通報在黨的十八大之後「不收斂、不收手」。
結合黨的十九大關於反腐敗斗爭形勢的判斷,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公報的表述,既彰顯了中央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也釋放出了未來反腐敗將重點打擊不收斂、不收手領導幹部的趨勢,堅決遏制腐敗增量。
黨員領導幹部不收斂、不收手的行為,客觀上挑戰了中央反腐敗的權威。
『玖』 單縣司法院院長能幹涉碭山法院么
稍微糾正一下,在我國沒有司法院的編制,在市縣二級的,只有司法局;根據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中央以及最高檢、最高法、司法部等均嚴禁領導幹部違法插手、干預辦案。況且,單縣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碭山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意圖跨省干涉個案,難。
一、《民事訴訟法》第六條: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二、《刑事訴訟法》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三、《行政訴訟法》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四、中央以及最高檢、最高法、司法部等均嚴禁領導幹部違法插手、干預辦案。
各部委均出台了《關於領導幹部干預、插手辦案活動和司法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處置工作規定》。
《工作規定》內容側重規范操作,將中央的相關規定,從工作流程及運行程序上進行了細化和規范,使其真正落實、運行到具體工作之中。包括從記錄、報告、線索處置、調查、通報、追究六個環節,詳細規范了各自的程序及工作的銜接。嚴禁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和影響,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檢察權、審判權。違反規定的,將予以嚴肅追責。
『拾』 張巡在「安史之亂」中的作用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准。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張巡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他從小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安史之亂
張巡
張巡
時,張巡誓死守衛睢陽(今河南商丘),他雖為文官,但精通兵法,屢次擊敗叛軍,但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於睢陽。張巡殉國時,身首支離,芮城、鄧州和睢陽三地皆招魂而葬。據說他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1]
張巡於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盡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雍丘抗敵
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份迎接叛軍。張巡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睢陽(今河南睢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士捆於庭院准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占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布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張巡殉國
張巡殉國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於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不多,正在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潮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百船經過雍丘城,於是派兵夜間出戰。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不僅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叛軍無數。
到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後將其隨從押送李祗。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轉戰寧陵
張巡祠
張巡祠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死守睢陽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睢陽老城
睢陽老城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
張巡墓
張巡墓
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塌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張巡派部將南霽雲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但擁兵臨淮的賀蘭進明,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等都觀望不肯發兵。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馬百匹;寧陵守將援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雲率領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後,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又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飢憊不堪,棄城而逃,必無生理,所以最後仍決定堅守。直到當年十月,當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斗能力,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琦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人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