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如何克服衡平法與普通法中的法官能動性
A. 試述英國衡平法的形成及其與普通法的關系。
衡平法是普通法的補充。前者是法律體系的主導。後者只能起到完善和彌補的作用。
衡平法是由英國法官定期舉行學術會議演變而來的。最後形成了衡平法院制度。從而確定了其地位。
它也屬於判例法。只是判例來源上更加具有學理性。也因此只涉及普通法不能調節或者調節不力的領域。
基本就這些。要展開好多的。
B. 英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產生 共存與融合的進程並揭示其站發展規律
英國封建法律體系的形成。英國法的源頭是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習慣法。隨著王權的強大和完善的皇家司法機構的建立,逐漸形成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三大法律淵源,從而確立了英國封建法律體系。 (1)普通法的形成。普通法指的是12世紀前後發展起來的、由普通法院創制的通行於全國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它的形成是中央集權和司法統一的直接後果。 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征服英國後,他和繼任者為鞏固統治,擴大王權,採取進行土地調查、編制「末日審判書」(始於1086年,又稱「最終稅冊」/Domesday Book)等多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在統一司法方面,國王建立了御前會議,並從前者中逐漸分立出具有司法職能的財政法院、王座法院和普通訴訟法院。這些法院最初只在倫敦皇家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審理案件,但為了擴大王室管轄權,法官們開始到各地巡迴審判。 亨利二世統治時期的司法改革對普通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頒布《溫莎詔令》、《克拉靈頓詔令》等一系列命令,確立了陪審制,並將巡迴審判制度化。法官們進行巡迴審判時,在陪審團的幫助下,依據王室法令參照當地習慣來審理案件。回到倫敦的皇家威斯敏斯特教堂後,他們互相交流參照各地習慣形成的判案意見,承認彼此的判決,並約定在以後巡迴審判時使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普通法,所以後人習稱其為判例法。 體現王權的令狀制也與普通法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它要求原告只在申請到特定的以國王名義簽發的令狀後,才能向法院主張實體權利的保護。令狀成為訴權憑證,無令狀就不能起訴。「程序先於權利」的普通法特點與此不無關系。 (2)衡平法的興起。由於普通法在傳統令狀制度下,存在著保護范圍有限、內容僵化、救濟方法較少的缺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得不到普通法院公正保護的當事人,依照歷史傳統直接向國王提出的申訴越來越多,國王遂將其委託給大法官進行審理。15世紀正式形成了大法官法院(又稱「衡平法院」)。根據大法官的審判實踐,逐漸發展出一套與普通法不同的法律規則,即根據「公平」、「正義」的原則形成的「衡平法」,並逐漸成為一套有別於普通法的獨立法律體系。 相對於普通法,衡平法重內容而輕形式,訴訟程序簡便靈活,審判時既不需要令狀也不採用陪審制。凡普通法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大法官均予接受。衡平法適應社會發展,創制出信託、禁令等許多新的權利和救濟方法。一般認為,衡平法受羅馬法影響較深。 普通法實施領域廣泛;衡平法僅在普通法難以救濟的方面發揮作用,是對普通法的補充。其時可以認為:將普通法去掉,衡平法不復存在;而將衡平法去掉,普通法仍會存在。兩大法院系統的關系由於管轄范圍存在交叉重疊,大量案件從普通法院轉向衡平法院以及衡平法院的禁令可以干涉普通法院的判決,使兩者之間矛盾日漸增多。17世紀初,普通法院法官科克和衡平法院大法官埃爾斯密將沖突引向白熱化。這場爭端以國王詹姆斯一世確立「衡平法優先」的原則而告終。直到1875年司法改革前,普通法與衡平法的並立一直是英國法的顯著特徵。
C. 衡平法與普通法有哪些主要區別
雖然普通法和衡平法都是以判例為表現形式,其產生都依託於王權,但兩者之間仍有區別:
① 調整對象不同,普通法調整的對象是全方位的,幾乎涉及法律的各個領域;衡平法調整的對象是有限的,只涉及普通法不能調整的私法領域。
② 淵源不同,普通法的淵源以習慣法為主;衡平法則以羅馬法為主。
③ 程序不同,普通法的程序復雜、僵化;衡平法的程序簡單、靈活。
④ 救濟方法不同,普通法的救濟方法只有損害賠償;衡平法的救濟方法則很多。
拓展資料:
所謂普通是相對於特殊而言,具有「共同」、「普遍」、「通行於全國」的意願。
從普通法的這一最初含義出發,又引申出其他四種含義:
① 與制定法相對而言,普通法是指判例法;
② 與衡平法相對而言,是指上述普通法法院的判例;
③ 與大陸法系相對而言,是指英美法(見英美法系);
④ 與教會法相對而言,是指世俗政權或法庭發布的法律。
在法律上,衡平法上的補救措施是一種由傳統衡平法法院,譬如曾經是英國最高衡平法庭的大法官法庭,所制定與授予的補償。時至今天,這些補救措施依然是普通法的管轄范圍之內。
D. 衡平法的衡平法補救措施
在法律上,衡平法上的補救措施是一種由傳統衡平法法院,譬如曾經是英國最高衡平法庭的大法官法庭,所制定與授予的補償。時至今天,這些補救措施依然是普通法的管轄范圍之內。
E. 什麼是衡平法
15世紀末-19世紀中葉,是衡平法發展的時期。當時的英國正從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日益發現自己的一些權利無法通過普通法法院來實現,因而就轉向英王或國會尋求解決,要求他們主持正義,採取補救措施。國王和國會收到申訴以後,往往交樞密院中負責司法事務的大法官去處理這類案件。�
到了15世紀後半期,由於這類案件不斷增多,最終形成了與普通法法院平行的衡平法法院。在實踐中,如果案件當事人覺得在普通法法院中得不到正義,就轉而尋求衡平法法院的支持。衡平法法院在訴訟中,採取了有別於普通法的原則和訴訟程序,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參考了羅馬法和教學法的原則。所謂衡平,用中文表達就是平衡,即公平、正義和良心。法官憑良心判案,所以衡平法院也叫良心法院(Court of Conscience)。衡平法院不實行陪審制,由大法官獨自進行審理,自由裁量的餘地很大,每個法官的判決也有很大差別。因此,有人說衡平法法院的判決,是由大法官腳的長短來決定的。衡平法法院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形成了一套判例,即我們所說的衡平法。因此,所謂衡平法並不是抽象的公平和正義,而是指衡平法法院的全部司法判例。衡平法曾得到相當的發展,一度曾和普通法分庭抗禮。衡平法和普通法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衡平法所採取的原則和普通法不同。普通法是法院在各地習慣法的基礎上,通過判例所宣示的法律原則;衡平法不是以習慣法為原則,而是憑公平、正義和良心來判案,實際上也就是所謂憑大法官的公正和良心來判案。衡平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際上是在普通法之外,將羅馬法和教會法適用到法律中,以彌補普通法的不足。�
第二,衡平法的救助方式和普通法不同。普通法中最主要的救助方式就是損害賠償,例如恢復原狀等等。衡平法就不是如此,它強調禁止命令,並且可以預先採取一些措施,可以事先禁止被告人實施某種行為,以防止不法行為和損害的發生。衡平法法院可以對被告人採取監禁措施,也可以對普通法中的某些概念進行擴大解釋。例如脅迫這一概念,普通法中原來僅指暴力脅迫,但國王解釋為包括精神上和道義上的脅迫,擴大了這一概念的范圍和含義。
由於衡平法法院的救助方式不同,就涉及到一些特殊案件的管轄。例如英國法中的信託和契約法,契約在普通法中規定得比較嚴格,如果衡平法法院認為這個契約的形式合乎契約原則,盡管可能契約本身有缺陷,也可以要求承認這個契約。反之,也可能宣布這個契約無效。值得一提的是,羅馬法中也有一些關於衡平法的規定,如執法官按照公平原則發布的一些告示,但這並不能說明衡平法是從羅馬法中發展而來的。�
第三,衡平法的訴訟程序和普通法的訴訟程序不同。衡平法法院由大法官獨立審判案件,不採取陪審制,也可以不要求原被告出庭;而普通法則不行,除採取陪審制以外,當事人一定到庭參與訴訟。另外,衡平法法院的訴狀可以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書寫,提倡書面審理,而普通法法院的訴狀則一般用拉丁文,提倡口頭辯論。�
在衡平法時期,除了衡平法法院以外,英國國王還建立了一些特權法院,以利於國王直接干涉司法案件。當時的星法院(Court of star chamber),實際上是國王設立的特別刑事法院,管轄一些政治性比較強的案件。最初主要受理偽造和誹謗性質的案件,後來發展成為迫害清教徒和反對派的法院,受到人民的抵制,於1641年被國會下令廢除。此外,還有海事法院和教會法院。海事法院主要適用羅馬法的一些原則,教會法則適用寺院法。當時,英國牛津大學開始培養一些懂得羅馬法的人,到衡平法法院和星法院里工作,這些人主張在英國系統地照搬羅馬法,但未獲成功。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官和法學家愛德華.科克(Edward Coke, 1552-1634)是普通法堅定的維護者,曾因管轄權問題多次和英王發生沖突。1613年,科克調任主要審理刑事案件的王座法院的首席法官後,與當時的衡平法院首席法官埃利斯米爾(Lord Ellesmere, 1540-1617)發生了激烈沖突,不準執行以詐欺手段而取得的一項普通法院的判決。科克堅決反對衡平法院對普通法法院的干涉,認為普通法是至高無上的。後由於英國接受總檢察長(Attorney-General)培根(Francis Bacon)的建議,使衡平法法院獲得勝利,從而確立了衡平法法院的管轄權和衡平法效力上優先的地位。1873年,兩個系統的法院實際合並,結束了相互獨立的局面。�
第四,19世紀以後,是現代的立法時期。英國自1688年的光榮革命以後,就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優勢地位,王權趨於衰落。在隨後的立法改革中,對眾多的法律進行綜合整理,將傳統的普通法變為制定法,並且大規模地改變了民事和刑事訴訟程序。19世紀制定的重要的單行刑事法規,主要有《盜竊法》(Larceny Act)、《侵犯人身法》(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1878年國會曾討論過《刑法典》草案,但未獲通過。這個時期制定的重要法律,還有1882年的《票據法》(Bills of Exchang Act)、1890年的《合夥法》(Partnership Act)、1893年的《貨物銷售法》(Sale of Good Act)等等。�
20世紀後,英美國家的成文法更是大量涌現。在美國,由於政府的活動大大增強,聯邦政府的行動涉及日常生活的范圍越來越廣,規章條例也以創記錄的速度增加,以《聯邦法典》這部登錄新頒布法律的專書為例,近來年,每年都要新增加8萬多頁,簡直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規矩越訂越多,造成了當代美國「無事不言法」的奇特景觀。代表各種政治勢力的協會和組織,成為申張正義的一種後盾。選民集團的發言人、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以及婦女,都紛紛聘請律師到法院爭取公道。於是,一時間美國出現了一場「權利爆炸」,人人爭先恐後,都要法院把受苦受難之事看作涉及憲法的問題來處理。司法干涉過多,使人們降低了對法律的信任,不再認為法律是什麼永恆真理的反映,而法院也成了爭取一時一事之利角的逐場,未必在於伸張正義。這是當代美國應當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F. 衡平法和普通法有什麼區別
區別:
(1)調整對象不同,普通法調整的對象是全方位的,幾乎涉及法律的各個領域;衡平法調整的對象是有限的,只涉及普通法不能調整的私法領域。
(2)淵源不同,普通法的淵源以習慣法為主;衡平法則以羅馬法為主。
(3)程序不同,普通法的程序復雜、僵化;衡平法的程序簡單,靈活。
(4)救濟方法不同,普通法的救濟方法只有損害賠償;衡平法的救濟方法則很多。
(6)英國如何克服衡平法與普通法中的法官能動性擴展閱讀:
普通法是12世紀前後發展起來的,由英國王室法庭實施於全國的普遍適用的習慣法和判例法。普通法實際上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王權強化的結果。(《外國法制史》復旦大學出版社何勤華,李秀清主編)
所謂普通是相對於特殊而言,具有「共同」、「普遍」、「通行於全國」的意願。
從普通法的這一最初含義出發,又引申出其他四種含義:
① 與制定法相對而言,普通法是指判例法;
② 與衡平法相對而言,是指上述普通法法院的判例;
③ 與大陸法系相對而言,是指英美法(見英美法系);
④ 與教會法相對而言,是指世俗政權或法庭發布的法律。
G. 英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起源,各自有什麼特點
英國衡平法是英國普通法和制定法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淵源,它出現於14世紀並隨著19世紀後期英國司法體制的改革而與普通法實現了法制上的融合。它以其獨特的原則和調整方法顯示出其靈活性、創新性和簡便性的特點,它重新塑造了法律人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因此,對其起源進行一番系統考察,對加深人們對其認識和了解以及促進當代法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H. 在英國,衡平法法院在審判中應遵守普通法的訴訟程序。 (2 分)否 是
否,衡平法就是為了彌補普通法的不足,以實現和體現自然正義為主要任務。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大法官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衡平法的形式更加靈活,在審判中更加註重實際,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
I. 衡平法的簡介
14世紀以前,按照英國的普通法制度,當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訴訟,須先向大法官申請以國王的名義發出的令狀。令狀載明訴訟的條件和類別,法官只能在令狀的范圍內進行審判。但是令狀的種類和范圍都有限,因此,許多爭議往往由於無適當令狀可資依據,而無法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訴訟。同時,有的訟案即使在普通法法院審理,也由於普通法規定的刻板和救濟方式的有限而難以獲得「公允」的解決。還有,普通法對於違反契約或侵權行為的訴訟,只能判處損害賠償或准予回復動產與不動產,不能頒發執行令,強制履行契約,也不能頒布禁止令,防止重大不法行為的發生等。遇到上述情況,當事人為保護自己的權益,根據古老的習慣,便向國王提出請願。國王被看成是「正義的源泉」、「公正的化身」,而國王本人也借機表示自己的「恩典和仁愛」,於是便通過王權進行直接干預。開始通常是委託大法官根據國王的「公平正義」原則來審理;1349年起,允許原告人直接向大法官提出申請,由大法官審理。15世紀末又進一步設立衡平法院,專門負責審理衡平案件。大法官和衡平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時,採用「遵循先例」的原則,其判例逐漸形成一整套獨特的衡平法的基本原則或准則,如「衡平法決不許可過失者得以逍遙法外」、「求助於衡平者須自身清白」等。
衡平法 (Equity) ,也稱平衡法、公平法、公正法。它是英美法系的一個分支,它包括根據公平與正義比普通法更重要的思想而建立的一些法則。因此,在裁決法律訴訟時,如果在法律原則和公平原則之間產生分歧,那麼公平原則應占上風,法庭並會按此作出裁決。現時,所有法院可同時適用衡平法和普通法。而當衡平法與普通法出現矛盾,便以衡平法為歸依。衡平法與普通法形成的嚴格規則形成對照,它產生的理由是「法越嚴時無辜者傷害也就越大 」 (Summum jus,summa injuria,summa lex,summa crux) ,通常指普通法過嚴,約束一人也就有害於他人,如無衡平法來調節,則不公道,所以衡平法代表公平 (Equity dele gate equality) 。
J. 普通法和衡平法有什麼區別
普通法也可以說是「判例法」。他最早是藉助巡迴法院和總結各地習慣和判例而形成的獨立的法律體系,它要求原告先申請以國王名義簽發的令狀,才能向法院主張權利。而隨著在傳統令狀制度的沒落,普通法出現了保護范圍有限,內容僵化、救濟方法較少的問題。後來出現的衡平法法院(大法官法院)也可以說是對普通法的補充。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