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法院沈
⑴ 白兆山的詩詞
自李白始,歷代名人「選勝題詠者,不可勝數」(《安陸縣志》)於白兆山間景點。下列詩抄自道光版《安陸縣志 唐 李白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太白集》) 雲卧三十年,好閑復愛仙。
蓬壺雖冥絕,鸞鶴心悠然。
歸來桃花岩,得憩雲窗眠。
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
時升翠微上,邈若羅浮巔。
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
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
芳草換春色,飛蘿搖暮煙。
人遠構石室,選幽開山田。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
永辭霜台客,千載方來旋。(同前) 宋 安陸人宋祁
千尺虹泉界道飛,陰虯橫絕負雲楣。
浮梁跨岸神移石,刦燼翻波地獻池。
度日銜花翔翠鳥,經年支榻養靈龜。
披襟更可祛煩恡,不獨東京叔度陂。(《景文詩集》) 宋 河南洛陽人范雍
涢水夢澤地,古跡洵堪求。
白兆桃花岩,翰林棲此邱。(《沈志》) 元 貫雲石
自序 :白兆山桃花岩,太白有詩,近人建「長庚書院」。來京師時,同中書平章白雲相其成,求詩於詞林臣李秋谷、程雪樓、陳北山、元復初、趙子昂、張希孟,與仆同賦。
美人一別三千年,思美人兮在我前。
桃花染雨入白兆,信知塵世逃神仙。
空山亭亭伴朝暮,老樹悲秋發紅霧。
為誰化作神仙區,十丈風煙隔淮浦。
暖翠流香春自活,手捻殘霞此細末。
幾回雲外落清嘯,美人天上騎丹鶴。
神遊八極棲此山,流水杳然心自閑。
解劍長歌一壺外,知有洞府無人間。
酒酣仰天呼太白,眼空四海無纖物。
明月滿山招斷魂,春風何處求顏色。(《貫酸齋集》) 明 安陸人李通儒
地勢下臨涢子國,山光遙射楚王城。
惟有桃花岩上月,曾聞李白讀書聲。(《沈志》) 明 河北盧龍人王璽
桃花開處山悠悠,閑道青蓮此臥遊。
徑仄補藤殘欲沒,瀑高觸石斷還流。
雨催新蕨猿聲急,風拂寒林草色秋。
今日偶來尋往跡,人間誰道少丹邱。 清 湖南湘潭人張瓚
謫仙逸興寄層台,雲外荒山一快哉。
岩畔桃花應念客,泉聲日日喚重來。 明 浙江長興人韋商臣
躋石攀羅上翠微,桃花洞在昔人非。
山僧解說蒲團理,慚愧風塵未拂衣。(《沈志》) 明 安陸人何遷
秋日帶秋山,馳車野筱間。
乾坤吾道在,酒賦此身閑。
失路虛回首,逃名欲閉關。
郝公餘釣石,許可一躋攀。(自註:甑山釣台,迷不可問)(《吉陽詩集》)
又杪秋白兆山觀桃花岩絳珠泉留題
古桂故含秋色,石泉自遠秋山。
野老已忘津處,桃花莫到人間。(同前)
又桃花岩詩
屋上開岩洞,床頭滴澗泉。
流雲常到戶,纖月半垂簾。(同前) 明 安陸人 高翀
移席尋佳勝,珠泉寒且清。
玉波翻蠏眼,銀海照蟬纓。
洗盞醉還酌,臨流坐獨醒。
蘇門何處是,一笑滄州情。(《沈志》) 明 四川安岳人 湯紹恩
地僻青林靄,天開白兆雄。
一江來漢外,萬象落空中。
雲雨蛟龍窟,乾坤草木功。
夜分呼吸近,長嘯問蒼穹。(《沈志》) 明 蔡可教
雨霽紅塵遠,山逥白兆雄。
諸天羅象外,五馬度雲中。
祓楔臨涢水,游觀頌禹功。
非君能載酒,樂事與誰同。(《沈志》) 楊芷
望望仙岩逼,輕輕拂袖過。
春風來秀靄,旭日接晴和。
翹首青雲落,開襟白兆多。
何當謀小築,靜聽楚狂歌。(《沈志》)
又
江國閑游意已長,尋求還宿遠公房。
山逥大界空餘色,月到中天自上方。
幾載蹤塵滄海畔,一宵清榻白雲鄉。
從今誰辨松花屐,踏遍祇林興未央。(《沈志》) 劉紹
靈岩俯幽壑,傳似武陵源。
津遠誰堪渡,蹊成自不言。
徑紆蒼蘚合,石險白雲屯。
未見開花日,千秋名獨存。(《沈志》)
又重遊白兆詩
不覩山房三十年,重來情思總堪憐。
峯頭樹色渾非舊,洞口桃花別有天。
一代風流凌白社,千秋雲卧憶青蓮。
逢僧語罷尋初服,出世終歸半指禪。
又偕雷筠倩登白兆最高處詩
著屐攀躋萬仞余,香煙裊裊襲人裾。
依微丹嶂題仙跡,徙倚青雲賦子虛。
禪室青齊曾結社,洞天深處好藏書。
籃輿最好偕高士,一度言詩一起予。(《沈志》) 清 張擢士
山情到我即雲眠,石老苔斑鎖舊煙。
霧色深深藏碧岫,桃花片片落珠泉。
洞閑自許邀孤月,谷響猶疑醉百篇。
只有清狂黃魯直,不將勝事讓青蓮。(《沈志》) 潘嶺
桃花岩上桃花浮,花落岩荒水自流。
泉得花神凝紺色,僧依岩隙結丹邱。
天留一線私雲竇,月滿千峯到客樓。
把酒醉歌呼太白,名山豈為一人留。
又眺白龍澗詩
乘閑聊寄碧雲宮,翠浪晴霞隱玉虹。
一燭天門毫影燦,自將法雨灑虛空。(《沈志》) 北宋 吳之彥
春放桃源可半開,尋幽不為武陵來。
峯高俯瞰謫遷洞,野闊平吞宋玉台。
飛瀑濺珠花帶雨,斷碑脫字石衣苔。
何當閑結雲間社,笑倚天風坐絲莓。(《沈志》) 清 孝感人程大呂
岩靜萬山古,桃花去水平。
臨溪天倒見,絕地草能生。
只許閑僧住,時聞野鶴鳴。
捫蘿坐清淺,慚愧濯吾纓。(《沈志》)
又中秋諸子登白兆峯予未得往詩雲
夜來闤闠度笙歌,聲散琅玕滴露多。
有客閉門閑蠟屐,何人當月裊煙蘿。
亭邊鐵笛愁相負,溪畔桃花夢里過。
此夕山中追盛會,林光酒色定如何。(《沈志》)
讀貫酸斎題白兆桃花岩之作,因念昔日避亂於此,回首二十年,今又是一番太平景色矣,詩
柯一元
長庚書院迷遺址,彷彿題名四十年。
六七詞臣空有賦,桃花何處伴遊仙。
春來風落桃花片,瀖水悠悠人不見。
古往今來事幾非,青山惟識詩人面。
隱隱煙霞洞口橫,琤琤滴翠響棊聲。
壺中日月靈光迥,千樹梅英斂素魂。
月明幽谷寒香動,紫霧紛紛騰彩鳳。
白雲芳草舊宜人,眼前去住為誰慟。
人言天寶亂非常,不見從前古戰場。
馬蹄踏處深如井,六月人過徹骨涼。
二十年來一回首,風平浪靜銷刁斗。
牧童騎犢放歌行,釣叟求魚呼舊友。
不圖今日見西周,未審青蓮何處游。
一拳岩谷蒼松隱,還似當年寄縱不(否)?(《沈志》) 程正度
西郭晴郊外,春風古渡頭。
平沙低落日,曲水抱孤舟。
雲擁碧霞寺,煙寒太白樓。
桃花迷去路,咄咄對滄州。(《沈志》) 陳浩
步月尋太白,把酒問謫仙。
想公雲卧時,逸興何飄然。
落紅滿芳徑,醉藉花陰眠。
棌葯逐韓康,彈琴對成連。
手執綠玉杖,足躡青雲巔。
高盼邈八極,歌聲落遙天。
古人不可見,清光為誰圓。
蕭蕭風林影,渺渺寒溪煙。
漁燈照野水,獵火燒山田。
永夜默惆悵,絕徑窮攀緣。
僧窗展遺編,幽夢還周旋。 董旦
岩高懸百尺,人去隔千年。
吟泣此山鬼,醉逃何處禪。
桃花春暮矣,流水窅依然。
待呼斯人出,白雲共往還。 清 湖北應城人程大中
今日杯中酒,憑誰問謫仙。
千年花已萎,一片雨如懸。
虛閣生涼氣,山城帶野煙。
布衫容易濕,悵望獨悠然。(《在山堂集》) 孫甡
郡西三十里,重疊畫屏開。
昔有讀書客,桃花照酒杯。
岩留白兆寺,天老謫仙才。
採石磯頭月,精靈此往來。(《林庵詩鈔》)
又
屏開白兆郡城西,三月桃花紅欲齊。
醉把一編相對讀,照人山色滿涢溪。(同前) 董緗
散步西城陰,好風吹我襟。
倐與井囂絕,悠然瞻高岑。
遙天展夕嶂,爽氣宵轉深。
桃花渺不見,流水幾時臨。
遠浦下孤鶴,如送山人音。
我欲生羽翼,神交商古今。
飲君一斗酒,為誦百篇吟。
海客跨鰲去,碧峯思莫禁。
謫仙自不死,風月千載心。
涢水瀉江漢,梅花無處尋。(《袠圃詩稿》) 王旒
幾回立馬望清暉,繞得攀蘿入翠微。
千載客隨流水去,三春夢逐落花飛。
雲山西擁峰巒盡,煙壑東開草樹稀。
我欲誅茅分片石,蹉跎不覺素心違。 劉增
前山後山日色昏,上寺下寺雨翻盆。
寺門壁立俯萬仞,坐見雲氣山中翻。
山僧煑茶留客住,轉瞬已失門前樹。
也知身亦在雲中,卻指層雲問山處。
鳥飛絕跡人不來,四望浩渺煙濤堆。
惟聞雨聲飄澗谷,響落林業喧如雷。
我畏薄寒不能寐,黃昏肩輿下平地。
回頭卻憶山中僧,挑燈夜宿雲端寺。(《橫山詩集》)
偕錢柳汀黃嘯岩游萬氏山亭循徑登白兆讀太白題詩作絕句五首
清 婺源人詹應甲
卧雲只有碧山知,誰見先生問答時。今日並無鸞鶴夢,岩花落盡不題詩。
小有茆堂隱竹扉,洞天拳石綉苔衣。山人道我尋山區,遙指鍾聲認翠微。
同披殘碣翦蒿萊,老桂槎枒手自栽。一樣康山風雨夜,白頭拋卻讀書台。
記游詩詠玉泉香,流貶何年到夜郎。老我拋書塵撲面,居停愧領謫仙鄉。 清 嘉善人錢清履
釣鰲客已白雲游,南國名山跡舊留。
齊贅漂流曾坦腹,楚狂笑傲又扶頭。
長江明夜袁宏舫,兩水雙橋謝朓樓。
落落青天搔首問,不妨終老此糟邱。
厯落嶔崎千古名,星精墮地夢長庚。
令公釋繋免冠見,天子驚才降輦迎。
甫也山頭逢戴笠,仙乎海上遁騎鯨。
只今岩畔桃花發,如見宮袍吟嘯情。 劉光書
謫仙仙去已千秋,想堂遺跡此倚樓。
酒友尚餘明月在,詩情應倩碧山留。
東岑西嶂環僧院,流水桃花隱釣舟。
更上一層堪極目,關河清晏不須愁。
⑵ 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 (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年代】:唐 【作者】:高適 【作品】:別董大二首 【內容】: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朴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別董大二首(其二)
高適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別董大二首(其一)
高適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黃 雲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風 吹 雁 雪 紛 紛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無 知 己 ,
tiān xià shéi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誰 人 不 識 君 。
別董大二首(其二)
高適
六翮飄颻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譯文】
千里的雲似乎變成了黃色,陽光也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朴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作者簡介] 1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作者簡介] 2 高適(700—765) 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董庭蘭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 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陝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慾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 董庭蘭一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末年,,應宰相房琯之請,在其門下當過清客,為此曾遭到世人的誹議。 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 聲。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 高適(700—765) ,盛唐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 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而已。」 高適生平和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①開元二十年前,謀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詩歌創作開始時期; ②開元二十年至天寶八載,首次出塞,浪遊無成,為創作極盛時期; ③天寶八載至十四載,側身下僚,從戎入幕,創作才能繼續得到發揮; ④至德元載(756)後,仕途得意,雖然也寫過一些佳作,但總的說來,較前三個時期遜色。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不義戰爭、歧視少數民族的作品,如《李雲南征蠻詩》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③諷時傷亂詩。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於安史亂後,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詠懷詩,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復雜。象《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 而像《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遺》等,或抒發友情和別意,或嚮往隱居生活,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這類詩中也有一些企羨功名富貴和吹捧達官貴人之作,並無可取。此外,還有一些詠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寫旅途景色的詩如《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頗有佳句。高適的詩在當時已享有聲名。《新唐書·高適傳》說他「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殷□《河嶽英靈集》也稱許他「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王士□指出高詩風格為「悲壯而厚」(《帶經堂詩話》)。 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端直,筆力渾厚,是高適詩風的基本特點。以詩體而論,高詩古體勝過近體,尤以七古最為擅長。歌行長篇,波瀾浩瀚,聲情頓挫,最是沉雄激壯。五古質朴古直,接近漢魏古詩的氣息。近體則以七律和七絕為優。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有今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高適集校注》,皆附年譜。研究高適生平的著述有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周勛初《高適年譜》、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
⑶ 曹操及其詩作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國譙縣(安徽毫縣)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養子而改姓並繼承侯爵。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國演義中,南陽何禺頁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之亂時顯露頭角,董卓死後,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8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操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綉、呂布等割據勢力。曹操共有25個兒子,卞皇後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曹昂、相殤王曹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曹鉉、陳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曹矩,王昭儀生趙王曹干,孫姬生臨邑殤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殤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靈殤公子曹微,趙姬生樂陵王曹茂。其中長子曹丕曹操認為篤厚恭謹,立為後繼,成為後來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國演義中提到他黃須,勇而無謀;三子曹植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雖才華橫溢但個性怯懦,嗜酒放縱;四子曹熊體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長女曹節,次女曹憲,三女曹華,均嫁與漢獻帝為妻。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與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代表了東漢末年的文風,與蘇軾一家並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庭」,曹操一生有諸多作品,為眾人稱道的《觀滄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敗袁紹後於河南延津縣附近所作,《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他的高遠志向,公元208年冬於湖北漢口西南長江邊賦歌《短歌行》曹操的選人方面也有精闢見解和獨到眼光,可以概括為「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他曾經多次下令,公開向天下求賢。他針對東漢選官的積弊,以無畏的膽略,把「德行」、「名節」、「門第」等迂腐無用的選才標准一掃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發布的《求賢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公元217年,曹操已63歲,行將就木,但求賢之心愈切,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確指出對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具體實踐了他對人才的重視和愛惜,把人無完人,慎無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長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頂峰,充分表現了超越他人的氣魄和膽識。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出色表現,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經指出:「紹外寬內忌,所任唯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比如曹操並不因為外人忠於舊主或對自己諂媚而模糊選才用才的標准。蔡瑁、張允賣國求榮,曹操雖一時利用,但心中卻早有處置。漢中楊松,貪財賣主,獻城給曹操,仍被曹操斬首示眾。而對忠貞的張遼、文聘,棄暗投明,曹操慧眼識才,不僅由衷贊賞,而且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特別是晚年,重用與自己意見相左而非常有才華的司馬懿,最終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把唯才是舉的思想運用到完美無缺的境地。
,抒發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心情。
氣出唱(三首)
其一
駕六龍,乘風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歷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
行四海外,東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來翱遊。
驂駕六龍飲玉漿。
河水盡,不東流。
解愁腹,飲玉漿。
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
玉闕下,引見得入,
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火昆〕煌。
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
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
心恬澹,無所〔忄曷〕。
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
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葯。
跪受之,敬神齊。
當如此,道自來。
其二
華陰山,自以為大。
高百丈,浮雲為之蓋。
仙人慾來,出隨風,列之雨。
吹我洞簫,鼓瑟琴,何□□(「門」內有「言」,音「銀」)!
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
玉女起,起舞移數時。
鼓吹一何嘈嘈。
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
乘雲駕龍,郁何〔艹務〕〔艹務〕。
遨遊八極,乃到昆侖之山,
西王母側,神仙金止玉亭。
來者為誰?赤松王喬,乃德旋之門。
樂共飲食到黃昏。
多駕合坐,萬歲長,宜子孫。
其三
游君山,甚為真。
崔嵬砟硌,爾自為神。
乃到王母台,金階玉為堂,芝草生殿旁。
東西廂,客滿堂。
主人當行觴,坐者長壽遽何央。
長樂甫始宜孫子。
常願主人增年,與天相守。
--------------------------------------------------------------------------------
精列
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
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昆侖居。
思想昆侖居。
見期於迂怪,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
周禮聖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
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
對酒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禾巨〕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
秋胡行(二首)
其一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車墮谷間。
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
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
歌以言志,晨上散關山。
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
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
負□(「拚」的「厶」改為「合」,音「演」)被裘,似非恆人。
謂卿雲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來到此間?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
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歷觀,遨遊八極,枕石漱流飲泉。
沈吟不決,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侖山。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
正而不譎,辭賦依因。
經傳所過,西來所傳。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
經歷昆侖山,到蓬萊。
飄遙八極,與神人俱。
思得神葯,萬歲為期。
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陽,殊不知老;
赤松王喬,亦雲得道。
得之未聞,庶以壽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長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儀合聖化,貴者獨人不?
萬國率土,莫非王臣。
仁義為名,禮樂為榮。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關。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
大人先天而天弗違。
不戚年往,憂世不治。
存亡有命,慮之為蚩。
歌以言志,四時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
壯盛智愚,殊不再來。
愛時進趣,將以惠誰?
泛泛放逸,亦同何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
善哉行(三首)
其一
古公□(「擅」去提手旁,音「膽」)甫,積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於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斷發文身。
伯夷叔齊,古之遺賢。
讓國不用,餓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聖賢。
齊桓之霸,賴得仲父。
後任豎刁,蟲流出戶。
晏子平仲,積德兼仁。
與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國為君。
隨制飲酒,揚波使官。
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其窮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雖懷一介志,是時其能與!
守窮者貧賤,惋嘆淚如雨。
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願於天窮,琅邪傾側左。
雖欲竭忠誠,欣公歸其楚。
快人由為嘆,抱情不得敘。
顯行天教人,誰知莫不緒。
我願何時隨?此嘆亦難處。
今我將何照於光曜?釋銜不如雨。
其三
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
悲弦激新聲,長笛吹清氣。
弦歌感人腸,四坐皆歡悅。
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
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眾賓飽滿歸,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雲漢,羅者安所羈?
沖靜得自然,榮華何足為!
--------------------------------------------------------------------------------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
卻東西門行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
舉翅萬餘里,行止自成行。
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
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
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
奈何此征夫,安得驅四方!
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
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
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步出夏門行 (五章)
艷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臨觀異同,心意懷�豫,不知當復何從?
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土不同
鄉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難。
錐不入地,〔艹豐〕〔艹賴〕深奧。
水竭不流,冰堅可蹈。
士隱者貧,勇俠輕非。
心常嘆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昆鳥〕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博改金旁)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謠俗詞
瓮中無斗儲,發篋無尺繒。
友來從我貸,不知所以應。
--------------------------------------------------------------------------------
董逃歌詞
德行不虧缺,變故自難常。
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
郭景圖命盡於園桑。
--------------------------------------------------------------------------------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上台下木,音「喜」)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
陌上桑
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疑歷玉門。
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謁東君。
交赤松,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
食芝英,飲醴泉,柱杖桂枝佩秋蘭。
絕人事,游渾元,若疾風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數千,壽如南山不忘愆。
⑷ 原山東省永平府千南縣沈家莊現在的確切地址在那裡尋祖籍!
首先,你的地址有錯字,應該是山東省永平府遷安縣沈家莊,永平府在現在的河北省秦皇島、唐山市一帶,明時曾屬山東省管轄
我只知道在現在的河北省唐山市遷安縣附近,大致位置應當在遷安、遷西、盧龍縣。
⑸ 別董大這首詩的題目釋義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朴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⑹ 別董大別董大
別董大二首(其二)
(唐)高適
liù hé piāo yáo sī zì lián
六 翮 飄 颻 私 自 憐,
yì lí jīng luò shi yu nián
一離 京 洛 十 余 年。
zhang fu pin jiàn yīng wèi zú
丈 夫 貧 賤 應 未 足,
jīn rì xiāng féng wú jiǔ qián
今 日 相 逢 無 酒 錢。
[編輯本段]【作者】
高適(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陝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慾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董庭蘭一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末年,應宰相房琯之請,在其門下當過清客,為此曾遭到世人的誹議。 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聲。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⑺ 任在姓里念什麼
ren二聲的我有個同學叫任海靜
1、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
2、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左傳正義》所載,相傳黃帝少子禹(禺)陽被封在任國(今山東省濟寧市),其後裔以國為氏。周朝時,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
3、由遠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風姓。《通志•氏族略》記載,認為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為風姓之國,故址在今山東濟寧一帶,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5、其他改姓而來。如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6、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所載,巴(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播遷 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來源雖眾,但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其來源考證,有兩個不同的記載:一是《通志•氏族略》記載: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二是《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之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便以國為氏。也就是說,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後裔,也有黃帝的後裔。
各支任姓中,影響最大者是出自黃帝之後的一支。據某些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後,六傳至奚仲,再封於薛(今山東滕縣南)。春秋戰國時,魏國有任座,秦國有任鄙,他們都是禺陽的後代,楚國有任不齊。可見在先秦時期,任姓已播遷於今湖北、山西、陝西等境。同時,還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東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樂安」為其堂號,其後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
戰國時魏國(都今山西夏縣)。
據《史記•南越列傳》載,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有南海尉任囂,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廣東。
至漢時,任姓已散居於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可見,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徐州)之任敖,其後有子孫遷陝西渭南。
三國以後,任氏分布更為廣泛,如西晉任旭為章安人(今浙江臨海),東晉任延皓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軍閥混戰,夷族入侵,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任姓族人為避戰亂,開始大舉南遷至今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並有任姓人遷入福建。
唐時,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東的任姓又興旺起來。
南宋末期趙姓末代皇帝四處逃亡,元蒙古騎兵南下,使任姓逃難於我國南方各地。南宋有紹興進士任文薦,為閩縣人(今福建福州市),這說明至遲在宋代已有任氏遷閩。
元末明初,旱澇蝗疫肆虐,農民起義軍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銳減,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
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
如今,任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尤以河南、山東為多,兩省任姓約佔全國漢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郡望 任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樂安郡:東漢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清縣高苑鎮西北)。三國魏改為郡,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南朝移治千乘(今山東廣饒),隋初廢。
2、東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
堂號有「水薤」、「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四、歷史名人略傳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里。」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征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後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後所殺。
任峻(公元?-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天下大亂,他勸中牟令楊原代理河南尹,被任為主簿。不久歸附曹操,任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後勤。曾任典農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魏文帝時謚成侯。
任棠(生卒年不詳):字季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有學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後漢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唐高適《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詢(公元1133-1204):字君謨,號龍岩,又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於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於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公元1157)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公元460 -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並相友善。永元三年(公元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於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用文體知名於時,與詩壇聖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並稱為三大藏書家。 《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任昉作。」事見(《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生卒年不詳):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唐顯慶四年(公元659)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後卒於軍中。
任伯雨(公元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十《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敦、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公元1102),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著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現存《春秋絳聖新傳》。
任得敬(公元?-1170):西夏臣。原為宋西安州(寧夏海原西)通判。西夏破西安州,遂降。獻女於崇宗乾順。累擢靜州都統軍。仁宗仁孝嗣位,夏州統軍蕭合達叛亂,哆訛領導黨項部族起義,他率兵抗禦鎮壓有功,授翔慶軍都統軍。天盛間任國相,封楚王,專擅國政,仁宗不能制。乾祐元年(公元1170)迫使仁宗分西南路及錄州、啰龐嶺地與他,自立其國,因金拒絕冊封,轉而通宋求助,謀泄,被仁宗誅戮。
任仁發(公元1255-1327):元畫家、水利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青浦)人。元滅南宋後,為宣尉掾,授青龍鎮水陸巡官。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升海道副千戶,改海船上千戶,轉漕直沽。大德七年(公元1303),授都水監丞,後升都水少監,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俯並提,傳世作品有《張杲見明皇》、《二駿圖》等。撰有《浙西水利議答錄》。
任環(公元1519-1558):字應乾,長治(今屬山西)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蘇州同知、按察僉事、右參政。以能幹出名。御倭寇,與士卒同寢食,所得全分給士卒。軍事緊急。終夜露宿,或數日不餐。曾書姓名於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賊平,乞許守喪期滿。逾二年卒。贈光祿卿。著有《山海漫談》。
任大椿(公元1738-1789):清經學家。字幼植、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累官陝西道監察御史。工文辭。曾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博搜材料,綜合精考,考釋古代名物,著《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小學鉤沉》、《字林考逸》等。
任熊(公元1823 -1857、一謂公元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早年在寧波(今浙江寧波)為姚燮所稱許。後寓居蘇州(今江蘇蘇州),往來於上海(今上海)賣畫。他擅畫人物,工畫花鳥、山水,師法陳洪綬。筆法圓勁,形象誇張。畫有《任渭長四種》,為晚清木刻畫之精品,《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公元1853-1901),合稱「四任」。
任武(公元?-1863):清末陝西回民起義軍領袖。回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陝西團練大臣張帶強迫回民抽拔壯勇,又在華州(今華縣)虐殺回民。他率回民殺張芾,起兵攻克華州、大荔、高陵,圍攻西安,號稱十八營,佔領渭河流域,屢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後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帶回民村莊,英勇戰死。(一說1864年他率余部退往陝甘交界的董志原,後不詳)。
任化邦(公元?-1867):清末捻軍將領。小名柱,安徽蒙城人。早年參加捻軍。1857年與太平軍聯合,轉戰江淮之間,封為魯王,1864年4月,偕張宗禹等率捻軍轉戰於豫南等地,與太平軍賴文光會師,整頓隊伍,尊賴文光為領袖。他率騎兵入山東,在曹州(今菏澤)殲滅僧格林沁軍。後又入湖北,在安陸(今京山)尹隆河之戰大敗湘軍和淮軍。1867年11月19日在江蘇贛榆戰斗中,被叛徒潘貴升從背後襲擊,遇害犧牲。
任熏(公元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公元1840-1896):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其父任鶴聲,善畫並長於寫照。年輕時從文學畫,後得著名畫家任熊賞識,為其弟子,並得任熊介紹,又拜著名畫家任薰為師。中年後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所作之畫師承明清畫家陳洪綬、華喦,復受朱耷影響,擅長花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到之處。偶作雕塑小像,也頗生動。其畫風在江浙一帶影響很大,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代表作品《觀刀圖》、《九老圖》、《蘇武牧羊圖》等。
任弼時(公元1904 -1950):原名二南,培國,湖南湘陰唐家橋(今屬汨羅)人。1920年,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在「八七」會議上被選入政治局,成為黨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中是紅六軍團和後來紅二方面軍的最高政治領導人。在延安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45年,中共「七大」後,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次日,即10月26日晚,研究戰局,思考對策,長時積勞,病情惡化,次日去世。葉劍英在追悼他時評價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可見其精神在黨內影響至深。
任光(公元1900-1941):作曲家,曾用筆名前發,浙江嵊縣(今嵊州)人。1940年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中犧牲。作品有電影歌曲「漁光曲」、「大地行軍曲」、「月光光」和抗戰歌曲「打回老家去」等,還有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等。
任天知(生卒年不詳):近代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劇作家、演員。名文毅,或稱任調梅,藝名天知。籍貫、生卒年月不詳。武昌起義前曾在上海創辦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所編演之劇本大都以反對專政、帝政和封建勢力為其主要題材。計有《共和萬歲》、《黃金赤血》等。他擅長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說,為中國早期話劇創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岩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分會常務理事。著有《楷書基礎知識》、《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任政行書千家詩帖》等。
任建新(公元一九二五年八月至?):山西汾城(今襄汾)人。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學習,肄業。一九四八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任華北人民政府秘書廳秘書。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任中央政法委員會辦公廳秘書,中央法制委員會秘書。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九年任國務院法制局秘書。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科長、處長。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一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五七幹校」勞動。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一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部處長、法律部部長。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二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法領導小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秘書長,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副主任。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一九九七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一九九八年三月至二零零三年三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九九八年四月後兼任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名譽主任。並曾任中國法學會會長、中國法官協會會長、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中國分會會長,中國經濟法學會副會長,通過法律維護世界和平中心執委兼亞洲地區主席,中國國際法學會名譽會長、世界法律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版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領域作出的貢獻。一九九七年獲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成就獎。
五、各地現存任氏族譜目錄1806【河北盧龍】任氏族譜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豐六年(1856)鈔本、河北盧龍縣地名辦、膠卷復制清咸豐六年(1856)鈔本、河北盧龍縣文
1807【江蘇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譜八卷、(清)任承烈纂修、清光緒九年(1883)鉛印本、八冊、歷史所、註:任欽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1808【江蘇江都】任氏南渡後分支、輯族譜八卷、(民國)任承鑄主修、民國十九年(1930)活字本、十二冊、歷史所、註:任欽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1809【江蘇如皋】任氏大宗譜續修如皋支系十二卷、(清)任大時等輯、任為霖等續輯、民國十三年(1924)石印本、十二冊、北圖、吉林大學
1810【江蘇】無錫梁溪任氏宗譜二十卷、(民國)任鴻聲等修、民國十年(1921)樂安堂活字本、二十二冊、美國
1811【江蘇宜興】荊溪任氏家乘十二卷、(清)任道?修、清光緒十五年(1889)一本堂木刻本、三十二冊、河北大學、註:朱仲始修於明景泰四年
1812【江蘇】宜興任氏家譜十六卷、(民國)任承弼編、民國十六年(1927)一本堂刊本、三十六冊、南開大學、註:朱仲始修於明景泰四年,此為十三修
1813【江蘇宜興】任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任葆仁、張大齡等六修、民國五年(19l6)詒谷堂木活字本、北圖、日本、美國
1814【浙江】 蕭山任氏家乘十六卷、(清)任以治等重修、清嘉慶十二年(1807)永思堂木活字本、十六冊、日本、美國(有鈔補)
1815【浙江】蕭山任氏家乘二十卷、(清)任丙炎、任蘭陔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4)永恩堂木活字本、北圖、美國
1816【浙江】蕭山埭湖任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清)任榮光等四修、清光緒六年(1880)永恩堂木活字本、四冊、美國
1817【浙江餘姚】姚江任氏宗譜十二卷、(清)任開誠、任德增重修、清光給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十二冊、河北大學、註:版心作《東山任氏宗譜》
1818【浙江鄞縣】古堇任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任良球、張永睦纂修、民國十四年(1925)敦倫堂木活字本、十六冊天一閣
1819【浙江鄞縣】鄞南梅陽任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任尚修菜、任孝鏞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報本堂木活字本、八冊、天一閣
1820【浙江嘉興】任氏宗譜九卷首三卷、(民國)任松年等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十二冊、浙江圖
1821【浙江海鹽】任氏家譜五卷首一卷宗支全圖三卷、(清)任昌運等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本、十冊、上海圖
1822【浙江紹興】越城任氏家譜不分卷、(清)任元運編、清嘉慶元年(1796)序、清光緒七年(1881)重修、鈔本、台灣、日本(有後人增鈔)美國(有後人增鈔)
1823【浙江鄞縣】剡東樂安任氏宗譜五卷、(民國)任永謨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浙江鄞縣圖(存卷1一3)、浙江嵊縣中愛、鄉馬鞍橋
1824【浙江鄞縣】剡東方山任氏宗譜□□卷、民國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浙江嵊縣圖(存卷4、5)
1825【浙江浦江】浦陽任氏宗譜□□卷、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刊本、浙江浦江縣檔(存卷7)
1826【浙江黃山】璜山任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任尚歧等修、民國十二年(1924)活字本、十二冊、歷史所
1827【安徽旌德】任氏宗譜六卷、(清)任有餘、任全松重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敘倫堂木刻本、六冊、河北大學
1828【安徽旌德】任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任起?纂、民國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二十二冊、安徽博
1829【安徽懷寧】 懷寧淥水任氏宗譜十三卷、(清)任鸛峰等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慶源堂木活字本、十三冊、美國
1830【福建閩候】君山任氏族譜不分卷、(清)任朝寧重修、清雍止五年(1727)寫本、福建師大
1831【福建閩侯】君山任氏支譜不分卷、(清)任正沛等續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四冊、日本、美國
1832【山東東昌】東郡任氏族譜五卷、(清)任春?等修、清同治六年(1867)登瀛閣刻本、一冊、北圖、人民大學、美國
1833【河南】葉縣任氏家譜不分卷、(清)孝思堂重修、清咸豐十年(1860)鈔本、河南葉縣檔
1834【湖北新洲】任氏宗譜二十卷首四卷、(民國)任嗣黃、任萬東續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縣紅旗鄉曾寨村、註:任開恆、任開第等創修於清乾隆六十年
1835【湖北新洲】任氏宗譜十八卷、(民國)任嗣黃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縣馮鋪鄉
1836【湖北谷城】任氏族譜三卷、(民國)任聯芳撰、民國二十一年(1932)銅字本、湖北谷城縣圖
1837【湖南寧鄉】溈寧任氏家譜四卷、(清)任龍文修、任孟元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活字本、湖南圖(存卷1)
1838【湖南湘陰】任氏三修族譜□□卷、清嘉慶二十五年(1845)樂安堂刻本、湖南圖(存一冊)
1839【湖南湘陰】任氏族譜□□卷、(清)任月盛修、任正官纂、清光緒八年(1882)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上)
1840【湖南湘陰】任氏家譜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任際盛修、任世鼎纂、民國七年(1918)樂安堂活字本、二十四冊、湖南圖
1841【湖南常德】任氏族譜□□卷首一卷、(民國)任月樵纂、民國六年(1917)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卷1)
1842【四川劍閣】任氏族譜一卷、(民國)周紹文撰、民國十六年(1927)鈔本、四川劍閣縣張王鄉
1843【四川宣漢】任氏宗譜六卷、(清)任有瑞編訂、清同治四年(1865)木刻本、四川宣漢縣檔(缺卷1、4、5)
1844【貴州】 任氏宗譜一卷、清光緒間鈔本、一冊、四川圖
1845【安徽徽州】任氏家譜、清乾隆間刻本、安徽徽州地區博(存一卷)
1846【江蘇海門】東洲任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閱木活字本、一冊、杭州大學
1847【浙江蘭溪】高演任氏宗譜□□卷、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本、浙江蘭溪縣文管(存二卷)
1848【四川儀隴】四川儀隴任氏尚斌、尚文兄弟兩支族譜《任氏宗譜》修訂增補本、一冊(1999年)
1849【重慶璧山】重慶璧山任氏族譜清咸豐十一年(1861)刻本一卷、重修增補本、一冊(1994)、重慶璧山縣丹鳳任家村、來鳳蝦子石
1850【河南洛陽】孟津任氏族譜民國二十九年(1940)刻本、若干卷、重修增補本一套(1999)、重刊本(公元二零零六)、四冊分裝、西霞院
⑻ 王昌齡出塞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題解: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出塞:樂府《橫吹曲辭•漢橫吹曲》舊題。唐人樂府有《前出塞》、《後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從《出塞》這一曲調演變而來。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是用樂府舊體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詩體多用以入樂的七絕,與高適岑參多用古體詩不同。
王昌齡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慶市作為高考詩歌鑒賞題的選詩。原題如下: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這兩道題都不難。初讀全詩就會明白,這首詩是抒發徵人思念親人之情的。抓住「邊愁」「別情」就能體會到徵人的思鄉之情。首句「琵琶起舞換新聲」與「總是關山舊別情」構成對照。「新聲」無法排遣戰士的「舊別情」。而「舊別情」就是「邊愁」。第一題問「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我們已經知道「舊別情」就是「邊愁」,「新聲」無法排遣邊愁別情,兩相對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並不矛盾。
第二題更為簡單。前三句,第一句是敘事,二三句是議論加抒情。最後一句是寫景。我們知道。詩歌里的景語都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蘊含在其中,並且「高高秋月照長城」中的「月」在詩歌中作為一個意象有其特定的內涵,往往同思鄉思親連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最後一句用景語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使詩歌的意味更加深遠。
參考答案: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2、前三句敘事抒情,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王昌齡的幾首《從軍行》首首是名篇。盡管他的邊塞詩不多,但因為寫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邊塞詩派。他的邊塞詩有它獨特的地方。拿他的邊塞詩同岑參的邊塞詩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對征戰生活和邊塞風光的描繪上,而在記寫將士的思想感情上。在他的筆下,邊塞環境只提供了一種人物心理活動的背景,詩的中心是戍邊戰士的內心世界。
正因為如此,所以王昌齡的幾首邊塞詩都非常適合作為詩歌鑒賞的題目,下面我就王昌齡的其他三首邊塞詩設計幾個題目,並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
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設題:這首詩的三四句在抒發戍卒思鄉之情上有什麼特點?
解析:第三句通過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鄉親人的《關山月》,表現他思鄉念妻之情。士兵本想通過吹笛來排遣這種愁思,但是笛聲並沒有把他的思緒平息下來,他想把思念親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斷絕,但妻子思念萬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現在腦際。
作者在抒寫戍卒思鄉之情時,沒有隻寫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開一筆,寫家中妻子對戍卒的思念。對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實寫,第四句是虛寫。虛實結合就寫出了這種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這種避開正面而從對方寫起的手法,在表現心理活動的深刻性上有其獨特的特徵。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徵。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設題:1、前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2、第三句寫的是什麼內容,它對最後一句起什麼作用?
解析:詩的前兩句從景物描寫入手,情景交融。首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寫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彌漫著濃密的長雲,在湖的對岸橫亘著綿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二句「孤城遙望玉門關」寫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望。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畫面作者抓住邊塞典型的景物,極力渲染西北邊疆空曠凄涼、條件艱苦、環境險惡的氣氛,藉以襯托遠征將士戰勝艱難困苦的大無畏精神。
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以黃沙百戰,金甲穿破,點出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殘酷艱苦以及敵軍的兇悍邊境的荒涼。在這樣的環境下,將士們發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以身許國的豪邁誓言。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襯托將士的報國壯志沒有磨損反而更加堅定。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設題:1、首句作者為什麼在「明月」 「關」前用「秦時」「漢時」作定語?
2、三四句表現作者什麼樣情懷?
解析:明月之前著「秦」字,雄關之前著「漢」字,從而使讀者把明月下的邊關同秦漢時期築關備胡,以及與胡人發生的一系列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壯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故事聯系在一起,從而使「關」和「月」這個廣闊的空間與「秦」「漢」這綿遠的時間融會交織在一起,既拓展了詩歌的時空范圍,也給讀者創造了更為廣闊的想像餘地。
過去分析「秦時明月漢時關」僅限於互文的修辭手法,這其實還很不夠,應該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而不是僅僅記住一個不怎麼重要的修辭格式。
三四句寫詩人面對雄關,思古慨今,感情激盪,只要朝廷用人得當,招賢使能,有能直搗龍城的衛青,使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就還會有秦漢那樣鞏固的邊防。「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詩人衷心的願望,堅定的誓言,洋溢著鞏固邊防,保家衛國的豪邁激情。
分析三四句的思想感情,學生可能想到這里是不是有王昌齡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情緒,進而把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這么理解看似有理,但不符合實際。因為那個時候大唐國勢強盛,君王開明,詩人在詩歌里只是表現最好的願望,而非對朝廷不滿。因為在盛唐邊塞詩里,詩人們抒發的是高昂的盛唐精神。這和中晚唐的邊塞詩內容有明顯的不同。
王昌齡有「詩家天子」之稱,七絕更是被譽為「開天聖手」。在當時和李白的七絕齊名。只要我們抓住王昌齡邊塞詩的重在表現征戍將士思想感情,邊塞環境只是來烘托將士心理的特點,就不難解析他的邊塞詩。
王昌齡詩精選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今存《王昌齡集》2卷,輯入《唐人小集》、《唐詩二十六家》,《王昌齡詩集》 3卷,輯入《唐百家詩》。《全唐詩》編錄其詩為 4卷。又《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王昌齡《詩格》2卷、《詩中密旨》1卷。現在所見到的《詩格》與《詩中密旨》,收於明人所編的《格致叢書》。但前人也有懷疑不是王昌齡作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司空圖《詩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雜錄》提要)。考唐時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所作《文鏡秘府論》已述及王昌齡評詩之語。在遍照金剛所作的《獻書表》中也說到《王昌齡詩格》 1卷(《唐文續拾》卷十六),可見王昌齡確曾作過《詩格》。至於現存的《詩格》和《詩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齡原著,則尚待考證。
塞下曲四首 緱氏尉沈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九江口作 初日 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 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送郭司倉 從軍行七首 出塞二首 采蓮曲二首 春宮曲 長信秋詞 閨情 聽流人水調子 芙蓉樓送辛漸 送單十三畢五歸
--------------------------------------------------------------------------------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共塵沙:一作向沙場。
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其三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願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其四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雲。
緱氏尉沈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林色與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漁舟,棹月情已醉。
始窮清源口,壑絕人境異。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陰地。
久之風榛寂,遠聞樵聲至。
海雁時獨飛,永然滄州意。
古時青冥客,滅跡淪一尉。
吾子躊躇心,豈其紛埃事。
緱峰信所克,濟北余乃遂。
齊物意已會,息肩理猶未。
卷舒形性表,脫略賢哲議。
乘月期角巾,飯僧嵩陽寺。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櫧楠無冬春,柯葉連峰稠。
陰壁下蒼黑,煙含清江樓。
景開獨沿曳,響答隨興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疊沙積為崗,崩剝雨露幽。
石脈盡橫亘,潛潭何時流。
既見萬古色,頗盡一物由。
永與世人遠,氣還草木收。
盈縮理無余,今往何必憂。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雲議舛降,豈是娛宦遊。
陰火昔所伏,丹砂將爾謀。
昨臨蘇耽井,復向衡陽求。
同疚來相依,脫身當有籌。
數月乃離居,風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謳。
寒月波盪漾,羈鴻去悠悠。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九江口作
漭漭江勢闊,雨開潯陽秋。
驛門是高岸,望盡黃蘆洲。
水與五溪合,心期萬里游。
明時無棄才,謫去隨孤舟。
鷙鳥立寒木,丈夫佩吳鉤。
何當報君恩,卻系單於頭。
初日
初日凈金閨,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
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
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
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
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發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本來清凈所,竹樹引幽陰。
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
圓通無有象,聖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會,陵異識鍾音。
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從軍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獨上:一作獨坐。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舊別情:一作離別情。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北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玉門關:一作雁門關。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采蓮曲二首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閨情 飛龍在天(電信)-熱血三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連天:一作連江。
送單十三畢五歸
寒江綠竹楚雲深,莫道離憂遷遠心。
曉夕雙帆歸鄂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⑼ 曹操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參考資料:《曹操集 》曹操著,中華書局編,中華書局,1959
回答者:kgdxk - 榜眼 十二級 3-22 18:56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參考資料:《曹操集 》曹操著,中華書局編,中華書局,1959
回答者:descl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2 19:05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參考資料:《曹操集 》曹操著,中華書局編,中華書局,1959
回答者:逍遙☆藍妃 - 魔法學徒 一級 3-22 20:09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參考資料:《曹操集 》曹操著,中華書局編,中華書局,1959
回答者:光與影的痕跡 - 魔法學徒 一級 3-26 21:29
怎麼連曹操也不認識?
回答者:happyjaeky - 試用期 一級 3-26 21:32
一樣啊,
回答者:heidi911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3-26 21:34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
⑽ 廊坊十月一前被紀檢委查處的案子,有結案的嗎
北京市
北京市通報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潘家園派出所民警楊金剛違規接受吃請等問題。2013年3月,楊金剛接受他人請托,通過其他民警干預某案件處理情況,事後接受請託人吃請及襯衫一件(價值人民幣600餘元)。2014年2月,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給予楊金剛行政警告處分。
2.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東石古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向傑違反財經紀律問題。2012年春,張向傑虛報本村養蜂人數,從鎮政府冒領養蜂專項補貼款人民幣2400元,後個人決定將該款發放給外村村民高某。2014年3月,門頭溝區王平鎮黨委給予張向傑黨內警告處分。
3.北京市昌平區延壽鎮望寶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小龍收受禮金問題。2013年5月,高小龍接受監控器械代理商在營銷推廣過程中給予的禮金人民幣4萬元。調查期間,高小龍主動退出違紀款項。2014年3月,昌平區紀委給予高小龍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4.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審判員李書林違反工作紀律問題。2011年7月,因某被告對一審判決不滿,李書林約被告之父吃飯並向其解釋判決情況,談話被全程錄音。李書林違背司法中立要求,私自以不當方式會見案件關系人並發表不當言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2014年4月,大興區人民法院給予李書林行政記過處分。
5.北京市密雲縣溪翁庄鎮黑山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煒違反財經紀律問題。2013年6月至10月間,王煒先後收取黨員活動經費贊助款和部分樹木補償款共計人民幣3萬元,個人決定不列入村集體賬目,直接用於村委會支出及發放慰問款等。2014年4月,密雲縣溪翁庄鎮黨委給予王煒黨內警告處分。
6.北京市密雲縣巨各庄鎮金山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福斌違反廉潔自律問題。2011年9月,趙福斌在負責村民佔地補償款發放過程中,未經村兩委成員集體研究,違規向親屬鄭某等人額外發放補償款人民幣6萬元。2014年4月,密雲縣紀委給予趙福斌撤銷黨內職務處分並將違紀所得予以收繳。(北京市紀委)
天津市
天津市通報3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天津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所屬汽車服務中心司機祁金虎「五一」期間違規使用外租車輛問題。給予司機祁金虎行政記過處分,當天用車費用300元由個人負擔,在全系統通報。
2.天津市西青區國土資源分局土地監察所科員謝劍夫違反工作紀律問題。謝劍夫工作時間玩電腦游戲。給予謝劍夫行政警告處分。
3.天津市檢察院第二分院二審監督處副處級檢察員王建宇公車私用問題。給予王建宇行政記過處分。(天津市紀委)
河北省
河北省通報12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李軍,唐山市遷西縣政府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兼礦業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違規隱瞞截留公款,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收繳違紀資金。
2.申懷平,邯鄲市涉縣司法局原局長,因貪污、受賄等問題,受到開除黨籍處分,已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3.張書勛,衡水市商務綜合執法監督局法人代表,因強令他人履行非法定義務、私設「小金庫」、濫用職權等問題,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行政記過處分,收繳違紀資金16369.64元。
4.劉永傑,張家口市蔚縣城第二中學校長,因學校亂收費問題,受到行政記過處分,並將違規收取的試卷費、補課費予以退還。
5.李國祥,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逸夫實驗小學校長,違規組織學生購買點讀機和課外閱讀圖書,受到行政記過處分。
6.謝賀龍,廊坊市固安縣渠溝鄉南黃垡三村黨支部書記;吳景坡,廊坊市固安縣渠溝鄉南黃垡三村黨支部委員;張永新,廊坊市固安縣渠溝鄉南黃垡三村黨支部委員。因虛報冒領糧食直補款,謝賀龍、吳景坡分別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張永新受到黨內警告處分,違紀所得資金全部予以收繳。
7.張久紅,秦皇島市盧龍縣蛤泊鄉中學校長,為其子大操大辦婚宴,違規收取禮金70000元,其中,收取管理對象禮金6000元,受到黨內警告處分,違紀資金予以收繳。
8.韓厚群,邢台市廣宗縣葫蘆中學校長,挪用專項資金用於發放教師福利,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挪用補助金予以收回並用於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
9.李國強,定州市大鹿庄鄉北祝村黨支部書記,弄虛作假、騙取國家合作醫療補償款,私自收取村民辦理低保費用,受到留黨察看二年處分,違紀所得資金予以收繳退還。
10.田炳強,石家莊市裕華區東風路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代主任,故意刁難群眾,受到行政撤職處分。
11.黃元峰,保定市新市區民政局科員,工作時間上網玩游戲,在單位造成了不良影響,受到行政警告處分。
12.楊存奇,辛集市前營鄉沙河村衛生室醫生,騙取新農合補償資金7652.59元,全部用於個人生活開支,調查中其主動退出違紀所得,受到留黨察看一年處分。(河北省紀委)
山西省
山西省通報4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樊有貴,男,山西省展覽館副館長,公車私用,2014年4月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2.陳家富,男,山西省晉城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輝,男,山西省晉城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直屬一大隊大隊長。因違規印製宣傳台歷,2014年4月分別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3.劉金寶,男,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友宰鎮紀委書記,違反工作紀律,2014年4月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4.劉連柱,男,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示範小學副校長,大辦婚喪喜慶,2014年4月給予黨內警告處分。(山西省紀委)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通報2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馮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林業局職工,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違反工作紀律,長期不上班,在呼和浩特市承攬校安工程,受到行政記過處分。
2.張樹輝,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住建局局長,2013年12月29日和2014年1月2日,張樹輝分批次在阿榮旗某飯店和某商務會館為兒子舉辦結婚喜宴,違規收受禮金35600元,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收繳違規禮金35600元。(內蒙古自治區紀委)
遼寧省
遼寧省通報3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撫順市群眾藝術館違規發放福利,館長朱連義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被免去撫順市群眾藝術館館長職務。
2.撫順市群眾藝術館違規發放福利,副館長趙進受到行政警告處分。
3.鞍山市岫岩縣牧牛鎮政府婦聯主席、計生辦主任田淑萍操辦喬遷慶典,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違紀款予以收繳,並被免去鎮婦聯主席、計生辦主任職務。(遼寧省紀委)
吉林省
吉林省通報9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扶余市價格監督檢查局原局長劉廷有公款送禮,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和免職處理。
2.樺甸市第六中學違規收費發放教師加班補助,第六中學校長李守華受到行政記過處分。
3.遼源市龍山區壽山鎮永治村主任蔣衛陽違規操辦女兒喬遷,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4.圖們市月晴鎮安山村黨支部書記劉相起違規操辦女兒婚宴,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5.長春市國家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違規購買處置車輛,投資項目評審中心主任婁俊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6.通榆縣住建局規劃辦副主任楊春富公車私用,受到黨內警告處分,住建局局長劉寶輝被誡勉談話、住建局規劃辦主任侯永生被通報批評。
7.遼源市財政局調研員徐傑私自駕駛公務用車到殯儀館參加葬禮。遼源市紀委常委會討論決定,給予徐傑黨內警告處分。
8.公主嶺市卡倫水庫灌區管委會黨支部書記王玉祥上班時間打麻將。公主嶺市水利局黨委會議研究決定,給予王玉祥記過處分,免去其卡倫水庫灌區管委會黨支部書記職務。
9.磐石市寶山林場公益林監管員吳利忠借喬遷之機大操大辦。磐石市紀委常委會討論決定,給予吳利忠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吉林省紀委)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通報3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李德方,男,黑龍江省望奎縣火箭鎮正蘭三村村委會副主任,違規核銷招待費,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2.李興義,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四合村黨支部書記,大辦婚喪喜慶事宜,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3.閻繼承,男,黑龍江省伊春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所長,違反工作紀律,給予黨內警告處分。(黑龍江省紀委)
上海市
上海市通報3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間,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以會務費等名義虛列支出,用於接待和購買購物卡等,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給予局黨組書記、局長施海寧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2.2013年11月,上海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違反財經紀律,組織公款旅遊並發放現金,給予中心主任范玉林黨內嚴重警告、行政記過處分,給予主持黨委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曹美琴黨內警告、行政警告處分。
3.2014年1月8日,閔行區農委召開培訓會議,會後違反規定安排與會人員用餐並發放食品,區農委黨委書記劉明、黨委副書記沈德駒、紀委書記顧海生被誡勉談話並承擔相關費用。(上海市紀委)
江蘇省
江蘇省通報4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
1.宿遷市泗陽縣衛生監督所黨支部書記林其勝公款送禮問題。2013年中秋節期間,泗陽縣衛生監督所黨支部書記林其勝用公款購買價值4000餘元禮品送禮。泗陽縣紀委給予林其勝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免去其黨支部書記職務。
2.宿遷市泗陽縣國稅局個別工作人員向企業亂攤派問題。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宿遷市泗陽縣國稅局第二分局稅源管理二股股長胡勇、稽查局科員庄召正,向企業亂攤派。泗陽縣紀委給予胡勇、庄召正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3.宿遷市沭陽縣地稅局個別工作人員向企業亂攤派問題。2013年4月,宿遷市沭陽縣地稅局科員錢奎,向企業亂攤派,並收取回扣。沭陽縣地稅局給予錢奎行政降級處分,並調離原崗位。
4.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副鎮長許爾鈞工作失職問題。2012年至2013年,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副鎮長許爾鈞工作失職,造成14戶業主入住近一年卻無電使用。宿城區紀委給予許爾鈞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江蘇省紀委)
還有好多,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