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法官辦公室
㈠ 問: 我到法院開庭,不夠開庭室開庭,去了法官的辦公室開庭,聽審不可以進去!這樣合理嘛
首先,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開庭方式。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需要進行巡迴審理,就地辦案。
其次,就該問題而言,如果當事人認為法院的開庭程序違規,可以向本院,或者政法委等部門反映相關情況。但是,提問者必須清楚一點,只要分割保證了當事人的陳述權,且案件屬於簡易程序審理的,那麼就不屬於違規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簡便方式傳喚當事人和證人、送達訴訟文書、審理案件,但應當保障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第一百六十條規定,簡單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不受本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限制。
㈡ 人民法院規定接待當事人應在專門的接待室接待是什麼法律規定的
目前為止,該做法並非法律強制性規定。實踐中,一次不規范的會見,損害的不僅是法官個人的名聲,更多的是法院整體的形象和權威。因此,各地法院積極應對,很多地方法院規定:審判法官不準在法官辦公室接待案件當事人,接待案件當事人一律在法官接待室進行。為此,有的法院設置帶有監控設備的法官接待室,這種做法有利於在群眾中樹立法官公正辦案的良好形象。
法院在接見投訴、舉報人時,法律規定,法院應設置專門接待室。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違法違紀舉報中心工作辦法》
1、第二條 舉報中心受理對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和機關其他工作人員,高級人民法院正、副院長以及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下列違法違紀行為的舉報:
(一)貪污受賄;
(二)徇私枉法;
(三)濫用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四)隱瞞或者偽造證據;
(五)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審判秘密;
(六)違法採取強制措施;
(七)故意拖延辦案,貽誤工作;
(八)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
(九)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
(十)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請客送禮;
(十一)亂收費、亂拉贊助等違反訴訟費管理規定的行為;
(十二)為案件指定律師或者為律師介紹案件;
(十三)可能影響司法公正的其他違法違紀行為。
2、第三條 舉報中心設立接待室、公開舉報電話和公開舉報信箱。受理舉報人採用電話、電報、信函、面談等方式進行的舉報和代為他人進行的舉報。
3、第六條 舉報中心接談舉報人,應當分別單獨進行,接待人員應當做好筆錄,在徵得舉報人同意後可以錄音。舉報中心接受舉報電話,必須細心接聽,如實記錄。舉報中心對舉報信函和提交的書面材料,應當逐件拆閱、登記。
4、第十二條 各級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攔、壓制舉報人的舉報和打擊報復舉報人。
㈢ 法官審案只坐在辦公室里看資料,而不出去調查案情嗎
基本是,一般情況下,法官沒有權力主動調查取證,這是法官中立地位要求的。由訴訟當事人舉證法官主持質證辯論,居中裁判。但我國不完全排除法官依職權調查取證
㈣ 民事訴訟法官有徇私的可能,我作為當事人能不能拿攝像機到法官辦公室去當面錄像錄音提問不懂的地方就是
法院開庭不允許錄音錄像。即使取得也是違法
㈤ 民事訴訟二審不同意調解法院會怎麼處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據此,筆者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原則歸納為三項: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自願原則和合法原則。下面分項論述。
一、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我國司法及執法工作所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法治原則,一切司法和執法活動都不能突破這條「底線」,否則,再多再好的法律都將成為一紙空文,「依法治國」的美好理想必將化為泡影。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就是對該項基本原則的重申和強調,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而嚴肅地將「事實清楚」確定為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的「基礎」,將「分清是非」作為調解的必要前提。訴訟調解是人民法院的一項審判活動,並非只是當事人之間的簡單「談判」或「討價還價」,整個調解活動必須在法官的主持之下,嚴格依照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在查清案件事實,分清是非,明確各方當事人的責任,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前提下,對民事糾紛作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處理。究其本質,調解是人民法院的審判行為,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民法院的審判權與當事人訴權的有機結合。因此,訴訟調解自始至終必須嚴格本著尊重事實、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則,主持調解的法官必須秉持法律人的良知與理性,本著對社會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公平合法地審理案件,絕不能搞無原則的「和稀泥」,更不能罔顧事實與法律純粹地「忽悠」當事人。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審判實踐中,已經出現了部分令人擔憂的現象。個別法官為了提高「調撤率」,追求統計數據的好看,從而進行「不良調解」。究其「病理原因」,其一、案件數量與日俱增,承辦法官完成審判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基層法官,每天開兩到三個庭,經濟發達地區的法官一天開四、五庭的情形也不罕見。法官連寫判決書的時間都沒有,因此能調盡量調,至少可以免寫判決書;其二、調解結案不必擔心當事人上訴,免得多生「事端」,不管是否真正能夠做到「案結事了」,起碼在某個具體承辦人手上,作為一起案件在訴訟程序上已經「了」了;其三、當下民事調解已然成為「主旋律」, 「調解優先」也成了一項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成為司法人民性的一種表現。民事案件的「結案率」、「調解率」、「撤訴率」、「一審服判息訴率」、「上訴率」、「一審案件被發回重審改判率」等等一系列重要指標,直接關繫到法官的年終考核,影響法官的評先評優,甚至是職務晉升。此乃不可小視之「頭等大事」,事關法官的切身利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承辦法官所在業務庭在全院的績效位次,進而影響到所在法院在全市法院乃至全省法院的績效位次,當然也就影響到庭長、院長的工作業績。在如此強大的動力和壓力之下,就難免出現部分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注重對事實的調查了解,忽略對證據的審查認定,在案件事實沒有完全查清的情況下,就急於進行調解,以達到調解結案,快速結案的目的。此種情況尤其突出地表現在訴前調解中。即,不開庭審理,承辦人直接把雙方當事人約至法官辦公室進行調解。所有的訴訟程序均可簡化,一切「虛禮」都可免去,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經過承辦人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是「背靠背」,繼而「面對面」,法官只不過多廢些口舌,盡可能地「和人民群眾拉近距離」,「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很快雙方當事人便接受了法官的意見,達成協議。書記員馬上製作調解筆錄,雙方當事人簽字。稍頃,調解書也已「出爐」,一起民事糾紛就此得以圓滿化解,「案結事了」,雙方當事人即可簽字走人,審判工作達到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可是,筆者對這樣的調解心存憂慮。個人以為,這種「草草了事」的做法極易產生「後遺症」,搞不好「案結事發」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為,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並沒有把案件事實完整清晰地認定、記錄下來,以這種方式結案的調解筆錄往往也比較簡單,只對案件事實簡要地敘述「三言兩語」之後,便產生了「調解協議」,筆錄更難以反映出對案件證據的審查、判斷和認定過程。因此,一但事後有任何一方當事人反悔,回想起當初在法院處理該案時,似乎受到了對方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或者是承辦法官的「忽悠」,法官在其中並未真正地主持公道,而使自己稀里糊塗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盡管從法律上講,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對調解書當事人不能上訴,無法啟動二審程序。但在實踐中不主動履行調解書的當事人已普遍存在,目前就調解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也與日俱增,自願達成的調解協議卻不能得到自願履行。如此,當事人必然會對法院心生怨氣,司法的公信力漸微,人民法院的形象受損。當事人不能上訴,那就只能申訴或上訪了。至此,事態已完全逆著我們的良好初衷而逆向發展,「案結事了」的社會效果也難以實現。
季衛東先生曾經這樣論述法律程序的功能,他說:「在這里,只有原告、被告、證人、代理人,而不管他們在社會上是賢達名流還是販夫走卒。在這里,只討論紛爭中的判斷問題,而不管早晨的茶館談笑、傍晚的交通擁擠。在這里,只考慮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和法律,而不管五百年前的春秋大義、五百年後的地球危機。總之,通過排除各種偏見、不必要的社會影響和不著邊際的連環關系的重荷,來營造一個平等對話、自主判斷的場所。這就是現代程序的理想世界。」[1]法庭就是這樣一個場所,它給雙方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公平博弈的平台,一個發泄胸中怨氣的場所,也是集中展示法律威嚴的聖殿。法庭上的審判,與辦公室的調解所營造的氛圍和產生的「氣場」是截然不同的。曾經不止一次有當事人在筆者面前親口表達了其到法院打官司而未得進入的法庭的深深遺憾。雖然事情解決了,只因未能在庄嚴的法庭上一味為快,盡數對方的「惡行」,而總覺「美中不足」,似乎缺了點什麼。因此,筆者以為,最好是選擇庭審中的調解比較合理和穩妥。首先還是要進行必要的法庭調查,將案件證據和事實固定下來,給各方當事人充分發言的機會,讓當事人把長期積壓在胸中的「怨氣」釋放出來,緩解一下雙方的對立情緒,在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充分陳述、情緒得以充分發泄,雙方基本已回歸理性,案件事實、證據被固定下來之後,法官再居中主持調解,這樣原告的付價不會太「離譜」,被告的還價也不至太「狠毒」。筆者以為這樣進行調解的成功率會比較高,而且事後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即使採用庭前調解的方式,也應該先將案件事實和證據在調解筆錄中完整清楚地反映出來,固定下來,以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二、自願原則
訴訟調解存在的前提是當事人對私權的自由處分, 是民法原理中意思自治原則,也稱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反應。民事調解主要基於各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達成的合意, 最明顯地體現出調解不同於判決的特殊性,也可以說民事訴訟調解最顯著地體現了司法的民主性特徵。所以自願原則天生就成為訴訟調解的基本原則, 是人民法院調解制度得以生存的根基。
自願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具體體現為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和實體結果的支配權。也就說,在民事訴訟調解中,案件當事人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法官只是充當程序的主持者和推進者,同時承擔對調解程序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和確認的裁判者角色。具體而言,在程序方面,當事人基於其真實意思,可以自由決定是否進行調解(離婚案件除外);可以自願放棄某些程序上的權利,比如被告放棄自己的答辯期,提前進入調解程序;當事人有權選擇調解的時機,比如可以在立案後、開庭前,也可以在庭審進行中,也可以在庭審結束後、宣告判決前申請調解。在實體方面,當事人有權提出自己的調解方案,同對方當事人交換意見;當事人也有權請求承辦案件的法官提出調解方案,供各方當事人協商決定;當事人有權決定調解協議的具體內容和文字表述,只要不違法,均應得到尊重。法官在調解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組織、引導和審查。一是組織各方當事人開展和平、有序的調解,避免矛盾激化和意外事件的發生,為有序和有效的調解營造一種理性、文明的環境和氣氛;二是引導當事人朝著正確的調解方向進展,避免產生「南轅北轍」的意外結果。努力尋求各方當事人利益平衡點,引導當事人確定一個各方都相對較易接受的調解方案。引導當事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打消「絕對個人本位主義」的錯誤思想,本著互諒互讓、文明禮貌的原則,力促當事人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達成協議;三是審查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是否存在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惡意調解行為,是否有可能系虛假訴訟,確保訴訟調解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訴訟調解中,也出現了一些違背調解自願原則的現象,有些案件的當事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進行調解,在無奈之下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概言之,在審判實踐中有如下幾種表現:一是一方當事人由於經濟狀況不佳,沒有委託代理律師,而另一方當事人有代理律師。這樣在調解過程中就明顯地感覺到雙方訴訟力量的不平衡。對法律一無所知的當事人無力招架專業律師的進攻。有些律師的言辭不盡完全合理合法,加之承辦法官結案心切,對此也漠然置之,視而不見,甚至還要再加上一句「你如果不同意這個調解方案,我看你最終連一分錢也拿不到。」在這樣的情形下,當事人也就只有承受「被自願」的結果,滿腹狐疑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此種弱勢一方,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原告,多為受害人。也有的承辦法官為了達到以調解結案的目的,反復多次調解,拖延訴訟,調解不成,堅決不判,審限已到,動員原告先撤訴,再立案,換個案號繼續調,直到把當事人調累、調垮,調到筋疲力盡,一直調到調解結案,調到「案結事了」為止。如此調解,何談司法公正?何談司法效率?何談司法權威?何談司法為民?筆者在此強調,作為一名人民法官,一定要本著對正義的崇尚,對真理與良知的追求,嚴格監督和審查當事人的協商行為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絕不能允許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利益肆意損害,更不能允許雙方當事人惡意調解損害第三人利益或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同時,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調解結案,而不顧訴訟效率,久拖不決,如此這般的「調解」,是更嚴重的不公平、不公正,已明顯違背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所確立的「調解不成,及時判決」的訴訟效率原則。
三、合法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訴訟調解的一項根本原則,該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均有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願調解的,應當及時判決。」這些都是訴訟調解必須遵循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規定。
調解的合法性原則包括程序上的合法和實體上的合法。程序上合法主要是指調解必須在遵循我國《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各項基本原則和程序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當事人所享有的各項程序性權利若非出於當事人自願放棄,絕不能被剝奪。比如當事人在訴訟中所享有的答辯權、申請迴避權、向法庭提交證據以及質證的權利、法庭辯論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發表調解意見的權利、閱讀審查庭審筆錄或調解筆錄的權利,以及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申請重新鑒定的權利、申請庭外和解的權利等等,上述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都應當得到尊重。當事人的這些訴訟權利在適用簡易程序時,經當事人同意可以放棄,但絕不能未經告知而被剝奪,否則即是違法。實體上的合法性主要指雙方當事人所達成的調解協議,在內容上只能處分屬於涉案當事人自己的合法權益范圍之內的標的,不得處分屬於案外第三人的權益,不得處分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權益,更不能進行惡意調解,訴訟欺詐。同時,即使是對案件當事人自己權益的處分,也不能損害到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有違社會普遍遵循的公序良俗。違法,即無效。
結語
民事訴訟調解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基礎;自願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前提;合法原則是調解協議產生法律效力的最終保障。在事實沒有查清、是非不明的情況下就草草地進行「調解」,這樣達成的「調解協議」必有「後遺症」;違背當事人意志,誘騙、強迫或變相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違法的;盡管案件事實是清楚的,協議內容也是自願的,但如果調解程序不合法或者協議的內容違反國家強制性法律規定,或有損社會的公序良俗,則該種調解協議同樣也是無效的。
總之,法官在運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絕不能無視國家法律的尊嚴,漠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調解而調解,言則為民,實則害民。當事人喪失了上訴權,減少了上訴案件,卻增加了上訪案件,最終走向司法為民的對立面。無原則的調解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極大的傷害了司法的公信力,與人民法院服務大局,為民司法,構建和諧社會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是每一位有人性良知和司法理性的人民法官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最後,筆者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本傑明•卡多佐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以警同仁。
「邏輯、歷史、習慣、效用以及為人們接受的正確的行為標準是一些獨自或共同影響法律進步的力量。在某個具體案件中,哪種力量將起支配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決於將因此得以推進或損害的諸多社會利益的相對重要性或相對價值。最基本的社會利益之一就是法律應當統一並且無偏私。在法院的活動中,一定不能有偏見或偏好,一定不能有專斷任性或間歇不定。
㈥ 當事人可以到法院與法官見面嗎二審判決已經判了,想問問法官憑什麼這么判
可以與法官見面有接待室,法院有判後答疑可以給你解答,不服二審判決的可以在接到二審判決書後六個月內申請再審。
㈦ 法官與當事人見面,違法嗎
嚴格意義上來說,私下見面是不能被法律承認的。其實當事人和法官見面很正常的,很多當事人在審判前就跟法官見面,甚至有的案子就是法官給當事人介紹律師的呢!那個法官比較倒霉,被抓到小辮子了。
㈧ 法院辦公室主任有實權嗎
法律分析:法院辦公室是法院的綜合協調機構,是法院工作的協調部、參謀部、監督管理部、服務部和保障部,既是法院的「資料庫」,又是法院的窗口,因此工作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法院辦公室工作唱主角的辦公室副主任,其作用更不可忽視,他既是辦公室工作的組織領導者,又是具體的工作實施者。在法院這個法律業務十分強的單位,辦公室主任大多是經過審判實踐鍛煉後才步入辦公室工作的,他對審判工作也略知一二,對法院工作的全局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這為從事法院辦公室工作奠定了基礎。而到辦公室工作後有一個職能的轉變過程,即由審判職能轉為行政職能,由專業型過渡到綜合型的工作。
法律依據:《關於依法保障法官權利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法官法第八條和公務員法第十三條規定的法官享有的權利應當予以充分保障,各級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有效工作,切實維護法官依法履行職責時享有的各項權利。
第二條 保障法官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各級人民法院應當採取必要措施保障法官依法審判案件不受干涉,對干涉者可以向有關機關提出予以處理或者處分的司法建議。
第三條 保障法官履行職責應當具有的職權。各級人民法院對影響和妨礙法官履行職權的下列行為,應當進行批評和教育;情節較重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或者規定予以處理:(一)拒不服從法官的指揮,違反法庭規則,擾亂法庭秩序的;(二)拒絕或者妨礙法官依法調查取證、進行財產保全的;(三)限制或者壓製法官充分表達對案件的處理意見,或者授意、迫使法官拖延辦案、違法裁判、違法執行的;(四)債務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或者有義務協助執行而拒不協助的;(五)向法官探聽審判秘密的;(六)為當事人說情、轉送財物,或者約請法官參加由當事人、辯護人或者代理人支付費用的各種活動的;(七)其他干擾或者妨礙法官履行職權的。
第四條 保障法官履行職責應當具有的工作條件。
㈨ 當事人去法院到法官的辦公室面談,法官必須要再找一個法院的同事陪同才可以與當事人見面嗎謝謝
如果涉及重要事務,或者會影響判決的公正性,應該有兩人以上在現場才符合會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