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驅逐
『壹』 法官有權利驅逐公民的權利嗎求大神幫助
法官對在開庭時擾亂法庭秩序的人有權責令退出法庭
麻煩採納,謝謝!
『貳』 法官在庭上有沒有權利要求原告更換律師呢
我記得歐洲好像有一個國家,法官是可以驅逐被告、原告的律師,但不能指定。內
據說立法原因,容是怕適用於死刑、無期徒刑之間情況下,為了勝訴率,私下被告、被告律師、原告檢方三方達成交易,檢方改變意向申請無期,導致真相蒙蔽。
『叄』 律師和法官之間為什麼會有分歧
律師和法官之間為什麼會有分歧?他們分歧的緣由何在?到底會有哪些分歧?我們能否通過制度改革而力促分歧減少或趨無?面對程序違法的庭審,律師是配合審判還是控告違法?面對司法甘受權力染指,律師是舉報還是容忍?面對司法不成司法,司法背離公正主旨,律師只能痛心疾首還是奮起反抗?面對……..可以說,在任何一起律師和法官分歧的案件中,都難免觸碰權力的身影。或許在當下中國的司法生態中,權力已經左右了任何影響性案件的審判,但是,任何一起影響性案件的背後,雖說實為權力指導結果,但總會披上司法的外衣,畢竟,這還是一個將「依法治國」停留在口號階段的國度,司法多多少少會在形式上掩蓋權力染指的內幕。而貴陽的「黎慶洪」等人涉黑案便是其中一例。任我如何評析,也絲毫不會將此案簡單定為司法主導的錯案之一,而只能將其定性為權力指導背後的司法冤案典型。
關於律師和法官的職業關系——是沖突還是合作?是對話還是對抗?是交流還是交惡?是舉報還是容忍?是配合審判還是守護法律?是甘受權力指導還是勇於揭露司法內幕?是堅決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還是犧牲被告人部分利益以換取罪輕刑罰?是針對法官的違法行為一再視而不見還是針對法官的違法行徑勇於舉報?這是擺在很多律師面前的難題,也是令很多律師困惑的問題,更是讓諸多律師難以招架的課題。
在2012年1月10日貴陽的黎慶洪等人涉黑案審判中,先後有四位律師遭遇法官驅逐,且有十多位律師接連遭遇法官訓誡,瞬間,律師和法官的職業關系沖突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按說,律師和法官本是法律職業共同體上雙向互動的法律主體。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追求應是力求查清案件事實,案件得以公正處理。而黎慶洪等人涉黑案特殊在法官向著檢察院和公安,法院是被逼上樑山的。於此,開庭前期,法官便期望律師配合法院審判,以便「圓滿」完成這場審判活動。但是,為什麼會有法官認為律師應當配合法院?在黎案中,這是因為法官認為自己審判案件宣告被告無罪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在罪行輕重上律師應該有所作為,不應「糾纏」於無罪辯護。但是,黎案恰恰是律師認為不構成犯罪,法官又不會判處無罪。這樣,便在律師和法官之間產生了分歧,但既然有分歧,那麼法官本應追求公正審判,以程序正義追求實體公正,但小河區法院卻一再固執地認為律師認為黎案做無罪辯護是「搗亂」,這樣,庭審期間的各類控訴和駁回控訴就容易導致兩者之間分歧漸趨火熱化,由此便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
按說,法官本應感謝律師對案件事實和證據提出質疑和質證,以便自己更能查清案件事實,以此作做公正判決,也防止法官自己被檢方的選擇性控訴而蒙蔽,由此導致冤假錯案的釀成。但是,在黎案中,不乏法官和公、檢兩家同處一室,都在聯合對付律師。法官的查明案件事實,公正做出判決的職責喪失了,成了和公、檢兩家一樣的追訴犯罪。這樣,法官勢必會認為律師控訴庭審程序違法是在搗亂,由此便對律師產生後天的厭惡,那麼,懲戒和驅逐律師的惡性事件就勢必發生。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探討,律師和法官本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定位?法官審判案件要求律師配合有無法理依據?律師不予配合,法官是否可以懲戒或是驅逐律師?法官在庭審中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律師的作用應該是什麼?兩者之間在案件審判上有無嚴重分歧?法官是否先入為主地認為審判案件律師做無罪辯護是無理取鬧?律師是否認為法官如果枉法裁判自己肯定要接連控訴程序違法?這些問題,都是釐清律師和法官之間分歧四起必須面對和回應的焦點。
而在我們的認知中,法官的職責在於庭審的兩造平衡中查明案件事實,依法作出公正裁決。在未裁決案件之前,法官不得偏方於任何一方,應該做到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審判案件不得甘受權力染指,獨立公正審判案件,憑借法律和良知對案件作出裁決。而法官的尊嚴也體現在自己能把握案件結果上,並非在權力的干涉中案件結果被他人定奪,自己充當權力靶子。法官審判案件既然不能偏向於任何一方,那麼當然不能要求律師配合法院審判,而應該要求律師依法辦案即可。
而律師的作用在於依法提出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材料,以便利於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針對檢方指控的犯罪事實和提交的證據材料依法提出質證和對質,以便法官在控訴和辯方的對質中逐漸釐清案件事實,一步步接近事實真相,以此作出公正裁決。律師是法官查明案情的得力質疑者,是防止法官辦錯案的最佳阻止者。律師認為法官枉法裁判,理應提出控告,雖然控告不一定會得到回復,但程序性權利的行使卻不能放棄,哪怕有一絲的期望,律師都應拿出百分百的努力保證被告人合法權益不被侵犯。
但是,在控方和辯方地位不甚平等的一些案件中,法官無法左右庭審程序的公正審判,當程序正義無從保障時,律師能否控訴法官偏袒控方,並以此為由拒絕辯護?這也是我國司法實踐中時有發生的情況。以黎慶洪案為例,眾律師質疑小河區人民法院審級違法,此案不應當由小河區法院審理,而應當由貴陽市中院審理,於此,律師和法官之間便產生了第一個分歧,此分歧乃程序程序正義的先決條件,未有審級合法,何談實體公正,據此,眾律師紛紛控訴,但法官就是不予理會,因此,法官還給了幾位律師以懲戒。這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便是,法官違法之後如何還讓律師尊重法庭程序,一個違法的庭審談何力求實體的公正裁決。因為,法官首先應該以自己的職權保障庭審的程序公正,然後才能要求律師尊重庭審秩序,如果庭審的程序違法在先,律師的控訴便在於保障程序正義,而不是無理取鬧。而微博能否「直播」庭審的辯論亦在向外界宣示,法官期望庭審不受關注,自己能安心審判,而律師認為違法的庭審應該向世人公告,以便遏制違法的庭審繼續下去,這是黎慶洪等人涉黑案的第二個分歧。此分歧表面在於理解法條的偏差,實為聽從權力還是依據法律辦案。按照公開審判的原則,連同記者和外人都可以庭審的案件,緣何律師不能向外播發信息呢?如果,律師播發的信息有誇大或是誤導之嫌,法院完全可以予以懲戒,但是,律師微博「直播」的庭審信息只是記錄庭審概況,完全可以等同於庭審見聞,據此,本不應被限制,但小河區法院卻依然採取限制舉措。這樣的分歧產生,不是因為理念之差,而是司法受制於權力之後,總後怕被人抓住把柄。
再者,律師和法官之前的分歧,除了個別是因為對法律的理解偏差外,在我看來,更多集結於司法受制於權力,司法不成司法,司法背離公正本旨導致的「體制性羞辱」。由此,律師對司法的公正追求和法官受制於權力的司法不公導致兩者之間分歧漸多。而何以平息和調解律師與法官之間的分歧,恰當之處在於,司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司法,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案件結果可由法官決定,外界無從或是不得插手過問案件,那種「領導過問案件很正常」的說辭完全是司法甘受權力染指的罪證。當律師面對公正的司法審判時,何以會無端或是無故控告司法不公呢?當然,我們亦不排除個別律師主動通過關系疏通而尋找案子解決之道的其他途徑,但在多少律師看來,能遇見一位講法律、懂情理、會辦案的好法官,實乃辦案之幸。
最後,我們分析律師和法官之間的分歧,當然是寄望於在調和兩者之間分歧的同時,可以找到他們的共同價值取向和職業追求。他們站在同一法律起跑線上,一方主導案件結果,一方幫助當事人處理法律紛爭。其共同目的在於將案件事實查清,還當事人以公正結果。法官通過程序正義保證實體公正,律師通過程序性事務處理協助當事人達至案件公正結果。在兩造構架中,律師依法辦案,不得作出有悖於律師職業道德和紀律之事,並充分保證當事人合法權益,以此努力力促當事人利益最大化。而法官亦依法審判案件,不得偏向於任何一方,對每一方都本著公正之心,充分保證每一位當事人之合法權益,以此努力促使案件程序正義,並達至實體公正。這,才是正常的律師和法官關系之形態,雖有理想化之嫌,但卻是我們應予努力的方向;雖有超然之意,但卻是我們應予追求的理想形態之巔。
『肆』 開庭法官無故驅逐法庭怎麼辦
可以起訴。
法官開庭時無正當理由離開法庭違法,法官在開庭時需要離開法庭處理其它事務的,應當宣布休庭後才可以離開法庭。
『伍』 關於一律師被逐出法庭的法理分析
庭審節奏是個很主觀的東西,到底是快還是慢是由法官說了算,律師在法庭辯論中有按自己的意識辯論的權利,作為一個法官無權因自己的喜好要求律師改變自己說話的節奏和方式,重復相同的觀點也可能是出於強調的目的,無可厚非,只要律師沒有無理取鬧或語無倫次法官不應阻止,具體在場狀況我不清楚所以不做明確的決定,但是我可以肯定法官有他不當之處,樓主可以查閱相關法律條規看看在什麼情況下才叫違反法庭紀律以及法官出於什麼理由才有權利驅逐律師
『陸』 法官有權力將律師驅逐出法庭嗎
如果律師干擾到庭審的正常進行,是可以讓法警帶出去的甚至扣押處理~
『柒』 律師被驅逐法庭之外怎麼來伸張正義
這就是我國司法權強大的怪異現象。當公檢法三家聯合製造冤假錯案的時候,作為辯護律師,幾乎喪失辯護權。表現在:公訴人故意歪理邪說拖延時間,主審法官會阻止辯護律師進行辯論。令人發指的是:公訴人控制庭審,可以隨意打斷辯護人依法辯護;公訴人廢話連篇時,辯護人說一句話就會被扣上「擾亂法庭秩序」的帽子。
這種事情我經歷過,蘄春縣(鄂)1126刑初306號判決書,經過四次開庭和一次庭前會議,所謂的「盜竊罪」沒有一個可以定罪的合法證據,起訴書指控4074元,第二次鑒定為1456元,第三次鑒定時間為2017年9月27日,鑒定做出後的第三天(29日),自編自演「取保候審」將非法羈押110天的被告從看守所放出,10月25日最後一次開庭,栽贓數額為810元,被被告和我當庭依法排除,合議庭宣布休庭,於25日作出判決:以「盜竊罪」給被告處以6個月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000元。判決書沒有依法送達,現在還在蘄春縣人民法院檔案室。審判長竟然說:「已過上訴期」,此案已結判決書已經存檔拿不出來。
不僅非法剝奪了被告的上訴權,導致沒有判決書不能依法申訴。誰來伸張正義呢?
『捌』 外國人被犯什麼法律能被驅逐出境,需要懂法的人士給詳情
我國《刑法》第六十一條確定了刑罰裁量的基本原則,即「對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驅逐出境作為我國刑法規定的一種刑罰,適用該原則自不例外。同時,正如有的學者指出,不同的刑罰具有不同的懲罰功能,這是各種刑罰的個性。[9]筆者認為,就刑罰屬性而言,驅逐出境具有三個特徵:(1)是一種附加刑;(2)是一種資格刑;(3)只對外國人適用。在具體裁量時應當根據基本原則和特徵把握以下的准則:
1、驅逐出境的適用應當符合罪刑相適應的原則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我國刑罰裁量的基本原則。根據我國《刑法》第六十一條之規定,在適用驅逐出境時,要綜合考量外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具體而言,包括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與犯罪構成要件有關的事實(被告人犯罪前後的表現);被告人觸犯的罪名、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對我國國家利益和公共秩序的損害程度等。[10]一般而言,對於故意犯罪,犯罪性質嚴重,人身危險性大的外籍被告人應當附加適用驅逐出境;對於罪行較輕、無前科劣跡,綜合被告人犯罪事實、情節等,認為其在我國境內繼續居留不會再次危害我國利益的外籍被告人(如交通肇事等過失性犯罪、偶發性的妨害公務犯罪等案件被告人)可以不適用驅逐出境。
2、驅逐出境的適用應當與主刑輕重相匹配
我國《刑法》規定了五類主刑,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根據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和刑事審判實踐,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拘役、管制適用於罪行較輕的罪犯;而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包括無期徒刑、死刑適用於罪行較重的罪犯。作為一種附加刑,驅逐出境的適用應當與主刑的輕重保持一定程度的關聯。[11]事實上,有的國家就明確規定判處重刑的外籍被告人應予驅逐出境。如義大利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除法律另有明文規定外,外國人受十年以上徒刑之宣告時,法官應命令驅逐出境。」筆者認為,對於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外國罪犯,原則上不應獨立適用驅逐出境,而應當考慮附加適用驅逐出境;而對於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罰的外國罪犯,是否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則要根據罪犯的各種量刑因素予以綜合考慮。
3、驅逐出境的適用應當以居留資格為裁量重點
正如前述,驅逐出境是一種資格刑。通常認為,資格刑的裁量應重點考慮以下因素:一是看犯罪是否與濫用某種資格有關;二是看犯罪人是否可能利用其資格繼續犯罪。[12]因此,在適用驅逐出境時無疑也應當以外國人在華居留資格為裁量重點:(1)被告人犯罪是否與其濫用在我國境內居留的資格有關。如有的外籍被告人進入我國境內目的就是實施犯罪,獲取在我國境內居留的資格已成為其犯罪的必要條件[13],對於此類罪犯,應當適用驅逐出境;(2)犯罪人是否可能利用其居留的資格繼續進行犯罪。有的外籍被告人人身危險性大,可能會利用其在我國境內居留的資格再次犯罪,對於這種存在再犯可能性的外國國籍罪犯亦應驅逐出境。實踐中,可以從被告人犯罪故意形態屬於故意還是過失,犯罪手段一般還是殘忍,犯罪後果一般還是嚴重,社會危害性大還是小等方面綜合判斷。
4、驅逐出境的適用應當遵循國際司法慣例
由於適用驅逐出境的案件屬於涉外刑事案件,在某種程度上涉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及我國刑事司法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歷來相當敏感,必須強調驅逐出境的適用應當遵循國際司法慣例。(1)遵守國際公約。有的國際公約明確締約國不得驅逐出境的對象,如《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三條第1項規定「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有遭受酷刑的危險時,任何締約國不得將該人驅逐、推回或引渡至該國。」我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根據「條約神聖」的國際法原則,應當遵守上述規定;(2)保障人權原則。一般而言,對於住所地在我國境內,而在境外並無住所的外籍被告人不宜適用驅逐出境。理由為:在一國境內居住和停留的權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之一[14],如果剝奪了其居留資格導致其服刑完畢後流離失所既不利於基本人權的保障,也不利於展示我國刑事司法形象;(3)堅持對等原則。應當指出,當前國際司法合作是大趨勢,但是,司法對等仍是各國司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如果他國對在其境內犯罪的我國公民均適用驅逐出境的,則我國完全可以採取對等措施,對該國在我國境內犯罪的公民一律適用驅逐出境
『玖』 最近被中國驅逐出境的美籍法官是誰
你說的是最近那個新聞上的案件嗎?他叫鮑毓明,你可以查一下當時新聞
『拾』 新民訴修改後,如果對方代理人是公民代理,法官不理睬沒有發表任何異議,我們在法庭上可否申請法院驅逐
申請法院驅逐,是沒有這個權利的。按照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審查內身份是法院分內容的事情,如果一方認為對方的代理人不適合,應當當庭提出異議,法院應當作為決定。如果法院不採納,而這邊有足夠的證據,可以對法院的決定申請上一級法院復議。而不恩能夠申請法院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