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法官
㈠ 急求中國古代宮廷官員職業列表
宋官品 紹興、乾道、慶元。先後修定,間有官、勛已從罷省,而令仍不廢,今具載焉。
諸太師,太傳,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傳,少保,王,為正一品。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傳、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
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 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 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
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大清朝官員等級
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㈡ 明明道在,堪消息,日月灘頭,去又還(秋去東來)指上什麼動物
1、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尚書左右僕射,
2、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光祿大夫為從一品。
3、門下侍郞,中書侍郎,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4、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5、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6、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6、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7、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8、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9、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10、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11、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12、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
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13、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
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14、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
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
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15、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16、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2)左武法官擴展閱讀: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以元豐改制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因素。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獨裁,宋朝廷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可以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㈢ 南宋軍民是如何看待岳飛冤案的
在被解除兵權之前,岳飛所統率的岳家軍有將官近三百人,有士卒十萬人。後來,秦檜、張俊等人費盡心機,不擇手段地威逼利誘,也不過在原岳家軍將近三百名將官之中,收買到四名敗類。而其他將官和普通士兵其實大多十分擁護愛戴他們原來的統帥岳飛,但是迫於奸臣當權的險惡環境,原岳家軍將士中的大多數人不得不保持中立。事實上,原岳家軍將士中的大多數人既沒有誣陷原先的統帥岳飛,也沒有公開反對秦檜,——他們被迫選擇了沉默。
秦檜、張俊等人費盡心機,不擇手段地威逼利誘,也僅僅在原岳家軍將近三百名將官之中,收買到四名敗類。這四名敗類只是原岳家軍近三百名將官中的很少的一小部分,與原岳家軍十萬將士的相比,更是少得微不足道。
很顯然,誣陷岳飛、附和秦檜的敗類其實並不多,而在原岳家軍全體將士中,附和秦檜的敗類更是只有極少數,只佔極小極小的比例。但是,卑鄙無恥而又居心不良的「無知小丑」先生卻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歷史,信口開河地編造謊言,胡說什麼「岳飛的很多屬下都附和秦檜誣陷岳飛」!
「四名敗類」能代表原岳家軍十萬將士嗎?與原岳家軍近三百將官比起來,「四個將官」很多嗎?與原岳家軍十萬將士比起來,「四個將官」很多嗎? 「無知小丑」先生是不是需要補習一下小學數學知識?
在岳飛入獄之前,原岳飛部屬王處仁和蔣世雄,冒著風險,多次給岳飛通風報信;岳飛部將張憲寧死不屈,堅決不誣陷岳飛。這些卻被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忽略了!
在岳飛入獄之後,也有很多不畏強權的正直之士出來為岳飛鳴冤,奮不顧身地設法營救岳飛。宋高宗趙構的「皇叔」宗室齊安郡王趙士褭曾經面諫宋高宗趙構,說願以全家百口性命作保,擔保岳飛無罪;當時,韓世忠已經罷官賦閑,仍鼓起勇氣,不計個人安危,前去質問秦檜;御史中丞(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何鑄天良發現,去見秦檜,力辯岳飛無辜;參與審理岳飛案的大理寺丞(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法官)李若朴、何彥猷等人認為『飛無罪』『飛不應死』,並據理『固與卨爭』,與秦檜黨羽萬俟卨爭辯;參與審理岳飛案的大理少卿(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副院長)薛仁輔曾認為岳飛的案是冤案,多次與秦檜黨羽萬俟卨爭辯;文士智浹、平民劉允升、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平民范澄之等人,也分別上書南宋朝廷,為岳飛鳴冤叫屈。
紹興十一年除夕,岳飛遇害。二十年之後,金國軍隊再次大舉南侵攻宋。紹興三十一年(1141年),南宋朝廷的御史中丞汪澈奉命『宣諭荊、襄』,到鄂州督軍。鄂州將士聯名上狀,要求為故帥岳飛平反昭雪,『哭聲如雷』,眾人甚至大呼:『為我岳公爭氣,願效一死!』。汪澈勸慰多時,答應稟報朝廷,將士們仍啜泣不止(《金佗稡編》卷9《昭雪廟謚》;卷20《籲天辨誣通敘》)。
以上史實也被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忽略了!
「無知小丑」先生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歷史,不擇手段地貶損岳飛,信口開河地編造謊言,胡說什麼「岳飛被殺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人替他說話,相反他的很多屬下都附和秦檜誣陷他,只有韓世忠出於老交情問了一句而已」!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真是既卑鄙無恥,又居心不良!
岳飛自二十歲從軍到三十九歲被殺害,在抗金斗爭中始終赤膽忠心,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無愧是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保衛各族人民免遭金兵的屠掠,為保衛南宋發達的經濟文化事業,為收復中原失地和保住南宋政權等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人民的敬重。當廣大人民知道他被殺害的消息時,『天下冤之』,『皆為流涕』,為他的冤案鳴冤叫屈,為他的冤死而感到悲痛。
宋高宗,秦檜殺害岳飛的罪惡行徑,激起了南宋軍民的無比憤慨。在封建時代,宋高宗是皇帝,由於當時避諱,人們不能公開責罵他,但對於權奸秦檜,上自朝臣,『下至三尺童子,亦怨秦檜』。全國男女老少,對秦檜無不切齒痛恨!
在岳飛遇害之後,南宋朝廷『以飛獄案令刑部鏤板,遍牒諸路』,企圖一手遮掩天下耳目,將無辜的受難者,誣蔑成十惡不赦之徒,妄圖為南宋投降派殘害忠良的罪行辯護。然而這種倒行逆施,只能更加激發南宋民眾對愛國英雄的深摯悲悼和哀思。
《宋史》卷473《秦檜傳》記載:『(紹興十一年)十二月,殺岳飛。………子雲及張憲殺於都市。天下冤之,聞者流涕。』
《宋史》卷474《萬俟卨傳》記載:『飛父子與憲俱死,天下冤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207記載:『飛死於獄中,梟其首。市人聞之,凄愴有墮淚者。』
《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記載:『雲、憲坐斬,並賜飛死,年三十九,妻子徙嶺外,天下冤之。飛略知書傳,禮士恤民,所至秋毫無犯,民不知兵。』
《三朝北盟會編》卷220《中興姓氏錄》記載:『(秦檜)忌岳飛忠勇,亦與張俊不協,罷其政。又誣其反,殺之於大理寺,天下怨之,三軍解體。』
《三朝北盟會編》卷207《岳侯傳》記載:『侯中毒而死,葬於臨安菜園內。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雲。』
《中興小紀》卷29記載:『(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癸巳),詔賜飛死,斬憲、雲於市,令殿前都指揮使楊沂中蒞其刑,家屬立徙廣南,且籍其家貲。……飛知書而得士,且濟人之貧,用兵秋毫無犯,民間安堵,不知有軍。先計後戰,屢勝強敵,號為良將。其死也,天下冤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3記載:『(紹興十一年十二月) 癸巳,詔飛賜死,命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沂中蒞其刑,誅憲、雲於都市。……仍籍其貲,流家屬於嶺南。天下冤之。飛死年三十九,……飛知書,善待士,且濟人之貧,用兵秋毫無犯,民皆安堵,不知有軍。至今號為賢將。』
《金佗續編》卷21章穎著《鄂王傳》記載:『送兩家(指岳飛和張憲兩家)之孥,徙之遠方。行路之人見者,為之隕涕。』
《忠文王紀事實錄》卷4記載:『先是,王薨一年前後年此日,諸將復之武昌騎戲,又一下卒忠義所激,自題一詩雲:「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武昌門外千株柳,不見楊花撲面飛。」聞者為之悲泣,罷游。』
《金佗續編》卷27《孫迪編鄂王事》記載:『湖之南,江之西,比屋繪像,事王如生。』
﹛註:在岳飛冤案昭雪之後,南宋朝廷於嘉泰四年追封岳飛為鄂王,此後世人也以「岳王」代指岳飛﹜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其著述《老學庵筆記》卷1中寫道:『張德遠(張浚字德遠)誅范瓊於建康獄中,都人皆鼓舞;秦會之(秦檜字會之)殺岳飛於臨安獄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註:岳飛遇害那年,陸游年方17歲﹜
直到岳飛身後好幾十年,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戶戶張掛岳飛的遺像,奉祀不衰,還流傳了很多歌頌岳飛的民間故事。鄂州城內的旌忠坊,特別為岳飛設立忠烈廟(《金佗續編》卷14《湖北轉運司立廟牒》《敕建忠烈廟省牒》,卷28《孫迪編鄂王事》,卷30《郢州忠烈行祠記》;《輿地紀勝》卷66《鄂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南宋朝廷給岳飛和張憲家屬解除拘禁,以開「生還」之路,於是岳飛家屬自嶺南蠻荒之地北返。岳飛三子岳霖途徑贛州(原名虔州),『父老帥其子弟來迎』,當地百姓夾道迎接,個個淚流滿面,他們說:『不圖今日復見相公之子』。後來,岳霖到荊湖北路任官,鄂州軍民聞訊後,『設香案,具酒牢,哭而迎』,以表示他們對岳飛的緬懷(《金佗稡編》卷9)。
但是,不學無術的「無知小丑」先生卻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歷史,不擇手段地貶損岳飛,信口開河地編造謊言,想當然地憑空臆斷,胡說什麼「岳飛在當時人的心目中地位並不算怎麼崇高」!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秦檜還沒死,南宋狀元張孝祥就上書宋高宗,請求朝廷給岳飛平反昭雪。《於湖居士文集》附錄《宣城張氏信譜傳》記載:『先是,岳飛卒於獄,時廷臣畏禍,莫敢有言者。公(張孝祥)方第,即上疏言:「岳飛忠勇,天下共聞,一朝被謗,不旬日而亡,則敵國慶幸,而將士解體,非國家之福也。」又雲:「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當亟復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義,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於九泉,公道昭明於天下。」帝(宋高宗)特優容之。時公尚在期集所,獨未官也,秦相益忌之。』(還可參見《建議以來系年要錄》卷166)。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自認為准備就緒,滅宋之謀便不再遮掩,金軍開始大舉南侵功宋,「臣構」祈和不成,命且不保,南宋再度面臨亡國的嚴峻形勢。金軍的大舉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趙構、權奸秦檜之流長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徹底破產,主和誤國之罪昭然若揭,抗戰派再次得到人們的尊重和仰賴。
南宋官員杜莘老等人上奏朝廷,請求給岳飛平反昭雪。杜莘老說:『臣竊見往者秦檜擅權,力主和議,沮天下忠臣義士之氣,使不得伸。是以胡銓,直臣也,以上書激切,檜遂貶之遠方,二十餘年不用。岳飛,良將也,以決意用兵,檜文致極法,家屬盡徙嶺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為之出涕。臣願陛下思咸之義霈渙號之恩,召還胡銓,亟賜擢用,昭雪岳飛,錄其子孫,以激天下忠臣義士之氣。則在廷之臣必勵勉而盡忠,沿邊之將必踴躍而效命。臣鄰盡忠在內,將士效命在外,以此破敵,何敵不摧?以此建功,何功不立?此誠帝王鼓動天下之至權也!』
南宋太學生程宏圖、太學生直學宋芑,以及倪朴等人先後上書,請求南宋朝廷給岳飛平反昭雪,並追究秦檜禍國殃民的罪行,以謝天下,以激勵南宋軍民的忠義之氣,進而振奮宋軍將士的士氣。此外,他們不僅要求南宋朝廷恢復岳飛的爵位和名譽,錄用岳飛的子孫,而且還要求追奪秦檜的官爵,沒收秦檜的家產,甚至還要將秦檜開棺戮屍!
《三朝北盟會編》卷236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戊午)太學生直學宋芑上葉樞密書,書曰:「……凡前日中外之臣誤我以和議者,無問存歿,悉正典刑。於是斵秦檜之棺,而戮其屍,貶竄其子孫,而籍其資產以助軍,以正其首倡和議、欺君誤國之罪;復岳飛之爵邑,而錄用其子孫,以謝三軍之士,以激忠義之氣。詔下之日,使東南之民聞之,莫不怒發動冠;西北之民聞之,莫不感激流涕。如此則出師之日,吾之民將見人自為戰,彼之民必有倒戈者矣。……」』(註:紹興三十一年,宋芑上書請求昭雪岳飛冤案、追究秦檜罪責之事還可以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90)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90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五日戊戌)太學生程宏圖等上書,言:「今日之事,國家所以應之者,其先務有四:一曰留使者以款敵人之謀,一曰下詔書以感南北之士,一曰先舉事以決進取之策,一曰用人望以激忠義之心。……國家自和議之後,為故相秦檜所誤,沮天下忠臣義士之氣二十年矣。一旦思所以得其戮力,必有以感動其心而奮起之,可也。故哀痛之詔不可不亟下!然詔不可徒下也,當首正秦檜之罪,追奪其官爵,而籍其家財,追賜宇文虛中之爵,而為之立祠,昭雪趙鼎、岳飛之冤。而又下親征之詔,移蹕建康,則其氣固足以吞強敵矣!……」』(註:紹興三十一年,程宏圖上書請求昭雪岳飛冤案、追究秦檜罪責之事還可以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237)
倪朴在上書中還指出岳飛『勛烈炳天地,精忠貫日月』『志清宇宙』,『而反受大戮』,並強烈要求朝廷給岳飛平反昭雪(《倪石陵書•擬上高宗皇帝書》)。
後來,南宋宰相史浩等官員也陸續上書朝廷,請求給岳飛平反昭雪。《玫瑰集》卷93《純誠厚德元老之碑》記載:『公(史浩)既相,益思所以報上者,首言前宰相趙鼎、參政李光之無罪,大將岳飛之久冤,宜復其官爵,錄其子孫,凡坐廢者次第昭雪。』(註:史浩上書請求給岳飛等人平反昭雪之事還可以參見《保慶四明志》卷13《史浩傳》、《宋史》卷396《史浩傳》)
自從宋金達成和議,北方人民既要遭受金國女真貴族的殘酷奴役,忍受來自金國女真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又要承擔金國對蒙古戰爭引起的各種負擔,大批漢人壯丁被金國女真統治者強征戍邊,在金國與蒙古之間的戰爭中,充當炮灰,苦不堪言(註:金國始終存在著很強烈的民族歧視政策,當時的金國把民眾分為五等,其中女真人是第一等,漢人是第四、第五等)。
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北伐前後,金國內外交困。然而,在達成宋金和議之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休養,加上南宋每年進貢給金國的大量財富,金國的國力得以恢復,金軍將士也養得膘肥體壯。
而紹興三十一年的南宋,經過秦檜及其黨羽將近二十年的折騰,已經變得國困民窮,「國之府庫,無旬刀之儲,千村萬落,生理蕭然」,宋金國力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附註:秦檜專政期間,是宋朝最黑暗、專制、腐敗的時期之一;南宋日後的繁榮,大半是建立在宋孝宗的勵精圖治之上,與秦檜趙構之流毫無關系)。
同時,經過秦檜及其黨羽將近二十年的壓制和破壞,到了金國再次發起攻宋戰爭的紹興三十一年(秦檜已經死了),南宋軍備已廢弛多年,宋軍將士也早已失去紹興十年時的那種進取之心和雪恥之志,此時算得上是兵無精兵,將無良將。結果,在名將劉錡(已經六十多歲)的指揮下,雖然集中了江州、池州、建康、鎮江四支大軍,但宋軍在兩淮還是一敗再敗。毫無疑問,劉錡此時手中的兵馬,已非昔日驍勇善戰的八字軍,而是被秦檜之流腐化削弱後的軍隊。劉錡縱有千般能耐,此時也無濟於事了。
想當初,早在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當曾被岳家軍扁得滿地找牙的金軍再次進犯淮西之時,宋高宗頗不以為然地說:『中外議論紛然,以敵逼江為憂,殊不知今日之勢與建炎不同。建炎之間,我軍皆退保江南。杜充書生,遣偏將輕與敵戰,故敵得乘間猖撅。今韓世忠屯淮東,劉錡屯淮西,岳飛屯上流,張俊方自建康進兵,前渡江窺敵,則我兵皆乘其後。今虛鎮江一路,以檄呼敵渡江,亦不敢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9)
然而,到了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聽說金主完顏亮率大軍氣勢洶洶地撲來,宋高宗趙構馬上嚇得尿褲子,趕緊備船,准備逃亡海上。多虧了臨危不懼的愛國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殘部憑借長江天險據守,加上金國後來發生內訌,南宋總算又逃過一場劫難。
公元1161年,曾經親歷公元1140年宋金戰爭的金主完顏亮再次發起攻宋戰爭,當時金軍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岳飛不死,大金滅矣!』(原文『逆亮南渡,胡人自為「岳飛不死,大金滅矣!」之語』,相關記載可見於《浪語集》卷22《與汪參政明遠論岳侯恩數》)。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經過金主完顏亮的「提醒」,宋高宗趙構突然想起已經被他夥同秦檜冤殺了將近二十年的那位名將岳飛。為了激勵士氣,宋高宗趙構下令給岳飛和張憲的家屬解除拘禁,以開「生還」之路。然而,心胸狹隘的宋高宗趙構到底還是不願承認自己害死岳飛的罪責,所以別有用心地把岳飛、張憲等愛國將領與蔡京、童貫等誤國權奸並列,以混淆視聽。
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北虜犯邊,連年大舉,上(指宋高宗趙構)思曰:「岳飛若在,虜軍豈容至此。」即時下令修廟宇。』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 六月,『失德甚多』的宋高宗趙構宣布退位,趙眘(原名趙瑗)即位,是為宋孝宗。南宋帝位從此歸屬於宋 的後裔。
宋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是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宋孝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改革內政,勤儉治國,為南宋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宋孝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史稱『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在即位之初,宋孝宗胸懷大志,傾向抗金復國,即位僅一個月,在並未對岳飛冤案進行重新審查的情況下,就宣布給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以禮改葬於臨安(今浙江杭州)棲霞嶺下。同時,訪求岳飛子孫,授予官職。
《宋會要輯稿》職官76之70記載:『孝宗紹興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三日,詔岳飛特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先是有詔:「飛起自行伍,不俞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屢立功效,不自矜誇,餘烈遺風,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雖坐事已歿,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追復元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故有是命。十一月三日,詔故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岳飛妻、前楚國夫人李氏特與復楚國夫人,男前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雲追復舊官,前忠訓郎、閣門祗候雷追復舊官職。』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200記載:『(紹興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詔岳飛復元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宋史》卷33《孝宗紀》記載:『(紹興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追復岳飛元官,以禮改葬。……(十月)壬午,官岳飛孫六人。』
《齊東野語》卷20《岳武穆御軍》記載:『周洪道(周必大,字洪道)為追復制詞,有雲:「(岳飛)事上以忠,至不嫌於辰告;行師有律,幾不犯於秋毫」,蓋實錄也!辰告者,謂岳飛上疏請建儲雲。』(註:還可以參見《周益國文忠公集》卷4《岳飛追復元官》)
《宋史》卷364《韓彥直傳》記載:『拜(韓彥直)司農少卿,進直龍圖閣、江西轉運兼權知江州。時朝廷還岳飛家貲產多在九江,歲久業數易主,吏緣為奸。彥直搜剔隱匿,盡還岳氏。復為司農少卿,總領湖北、京西軍馬錢糧,尋兼發運副使。會時相不樂,密啟換武,授利州觀察使、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註:韓彥直是韓世忠長子)。
《宋會要輯稿》職官76之71記載:『乾道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詔故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察使、京西、湖北路馬、步軍都總管、鄂州駐御前諸軍都統制張憲追復元官,四子各補承信郎。其子敵萬自陳,當建炎、紹興間,憲從岳飛與金人戰,屢立奇功,中坐飛事死。今飛已蒙朝廷褒恤,錄及子孫,惟憲尚掛罪籍,乞援飛例,追復元官,給還恩數。故有是命。』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初,就很快給岳飛冤案平反昭雪,對岳飛大加褒崇,對蒙受牽累者予以平反優恤,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宋孝宗本人確實知道岳飛冤枉,知道岳飛等人遇害是一大冤案。淳熙五年五月,宋孝宗在便殿召見岳飛三子岳霖時,曾對岳霖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但值得注意得是,宋孝宗這番話是在便殿對岳霖所言,而不是在正式場合,更非正式詔敕;至於宋孝宗認為岳飛冤枉到什麼程度,另當別論;
其二,岳飛對宋孝宗立儲、登皇帝寶座有功,宋孝宗心存感激;
其三,為了收攬人心,急於鼓舞士氣,爭取軍隊的支持。宋孝宗即位初期,金軍大舉滅宋雖已失敗,但宋軍大舉北伐正加緊准備。經由作為太宗後代的宋高宗禪讓,作為 後代的宋孝宗得以榮登皇位,但是立足未穩,亟需安撫內傷、收攬人心,特別渴望得到軍隊的鼎力支持。而這時的岳家軍將士及其後代,對岳飛冤獄的平反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與影響。
一年前(紹興三十一年),大臣汪澈奉命宣諭荊襄,岳家軍將士及其後代聯名上書為岳飛申冤,群情激憤,哭聲雷動,宋孝宗當然不可能不聞不顧。『況今行營將士,往往故飛部曲』,南宋朝廷豈敢掉以輕心?而之所以未經重新審查甄別,就倉促宣布平反岳飛冤案,對岳飛家屬優恤有加,並特別在《追復旨揮》中提到:『去冬出戌,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在《追復少保兩鎮告》中提到:『行師有律,幾不犯於秋毫』,——這些顯然是急於勸勉岳家軍將士及其後代,並籠絡全體將士。
再者,在皇位坐穩之後,宋孝宗很想擺脫屈辱地位,渴望建立蓋世功業,仍需要得到軍隊支持,需要激發將士抗金報國之心,故急需為岳飛平反昭雪。
至於宋孝宗對岳飛冤案平反有所保留、諱言冤案,不肯追究冤案製造者,甚至褒獎奸佞張俊,其原因和動機也是相當復雜而微妙的。太上皇宋高宗趙構的影響非常大,這是眾所周知、顯而易見的原因。
宋孝宗的謚號為「孝」,可見他對宋高宗趙構的孝心。而在禪位之後,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足足當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這期間宋高宗不僅生活安逸舒適,倍受尊崇,而且還與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聯合起來,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對於選中自己繼承皇位的養父太上皇趙構,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維護其體面,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對太上皇趙構還心存畏懼,對趙構長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將群體及其盤根錯節的關系網也多有顧忌。如果真要重新審查岳飛冤案,仔細追究冤獄製造者,追查兇手,徹底平反昭雪,勢必觸動宋高宗趙構和一大批文官武將後代的盤根錯節的龐大關系網,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險妄動的。
在宋高宗和秦檜的長期打壓之下,抗戰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宋孝宗手下幾乎無人可用。主和派經過宋高宗和秦檜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們背後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趙構。面對這種復雜的形勢,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謹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於是,宋孝宗迫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現實壓力,不得不與以太上皇趙構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達成了某種妥協,而不敢公開宣傳岳飛當年北伐的戰績。此後二十多年,面對南宋朝廷中安於現狀的主流意識,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強大勢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他恢復中原的遠大抱負無從施展,昔日的銳氣漸漸消磨下去,後來也變得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了。
始終制約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趙構,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歲的高齡去世,宋孝宗已是年過60 的花甲老人。
宋朝褒揚岳飛,卻又不能把宋高宗趙構置於冤殺岳飛的元兇和主犯的地位。宋亡以後,方無此禁忌。
㈣ 宋朝官職從大到小排列
太祖南征北戰統一中國之後,許多投降的割據政權遺留的官職一時沒法肅清,造成宋朝官職最多最繁瑣,成為後代效仿的榜樣,從此官員越來越多,百姓越來越苦.
宋國的幹部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為18個級別(本朝好像是25級),從楊家將,水滸和精忠岳傳中可以留意一些官職的設置.
正一品有如下官員: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少師,少傅,少保,親王.
潘美就當過太師,是文官裡面最高的人物了,還有蔡京也是太師,對了,秦檜也是太師,怪不得古裝戲裡面太師都是反角.
從一品主要是樞密使和郡王,還有太子太保等.
岳飛被收了兵權之後,就和韓世忠張俊一起當樞密使,岳飛後來被平反,追賜的鄂王稱號也屬於郡王一級.
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參知政事(就相當於宰相)
水滸裡面逼反林沖的高俅就是這一等級,基本上是武官的最高職位,可見宋朝以文官為重.
從二品是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和金吾衛上將軍以及節度使.
正三品是翰林學士,散騎常侍等
從三品有御史中丞,開封尹,上將軍,護軍,正議大夫、通奉大夫 ) 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 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E'xW-Lq
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hTmg\eKe>
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閤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閤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承事、承奉郎,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
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㈤ 北宋的巡上宰是啥官職
北宋沒有此官職。
公元960年,後周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在宋州發動了政變,即「陳橋兵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大將對 宋太祖趙匡胤軍隊的控制,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政治方面,北宋政府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將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同時還設置了樞密使(軍事長官)、參知政事(副宰相)、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1樓 諸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全為加官,不是常職。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為正一品)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諸承事、承奉郎,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㈥ 宋朝武修郎和武功郎是什麼官銜
武修郎是正八品,拿到現在來說相當於正營級別。
武功郎是正七品,相當於現在的正團級別。團縣平級。
正一品: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全為加官,不是常職。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
從一品: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光祿大夫。
正二品:門下侍郞,中書侍郎,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
從二品: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
正三品: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
從三品: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
正四品: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
從四品: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
正五品: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
從五品: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
正六品: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
從六品: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
正七品: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
從七品: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
正八品: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
從八品: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
諸承事、承奉郎,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
正九品: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
從九品: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
宋朝的官員品級十分之復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勛官、爵位,貼職等組成。
差遣:實際上做事的崗位,多數為臨時工。
本官階:又稱寄祿官,即享受怎麼樣的待遇,名稱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職。
散官階.:實際的上的等級,又以文資和武階對應文武大臣。
勛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並無實際作用。
爵位:榮譽頭銜加額外補貼,封邑與實封往往不一樣。
貼職:專為文人而設的榮譽稱號,如某館某閣大學士、學士等。
元豐改制時曾廢掉差遣以本官實任,以散官階定俸祿。
另附政和末年散官階:
文官: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門改)、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崇寧時通仕郎,政和再換)、修職郎(崇寧時登仕郎,政和再換)、迪功郎(崇寧時將仕郎,政和再換)。
武官: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下班祗應。
㈦ 古代官職高低排布
宋朝職官表
部門
官職品級
職掌
說明
(三師)
(三公)
(三孤)
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師、三公本為親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時,蔡京為太師時,掌宰相實權。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正一品
(宰相)(宋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一品總理全國政事以宋初為例,其他時代變化很多。(以下同)
參知政事正二品副相
樞密院樞密使
(知院事)從一品
正二品專司「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以及「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戌賞罰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正二品
門下省侍中佐天子,審中外出納之事。
門下侍郎佐侍中
中書省中書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佐令
尚書令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書省左、右僕射佐令
左、右丞相佐令
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國錢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
副使
翰林
學士院
翰林學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文件
翰林侍讀學士正三品
翰林侍講學士正七品
崇政殿說書從七品
諫院知諫院掌規諫朝政缺失
六部
(吏、戶、禮、兵、刑、工)
尚書
(各一人)從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組織上屬於尚書省。
侍郎
(各一、二人)從三品
郎中正六品
員外郎從六品
御史台御史大夫從二品專掌監察、執法
1.「大夫」為加官,不除人。「中丞」為實際上之台長。
2.宋仍於御史台設三院。
御史中丞從三品台長
侍御史
(台院)從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正七品
監察御史
(察院)從七品
(九卿)
(九寺)卿
(各一人)正四品
(或從四品)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祿寺、衛尉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少卿
(各一至二人)從五品
(或正六品)
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掌教育行政
司業正六品
國子博士正八品
國子監丞正八品
路轉運司:轉運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財賦、又兼管監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謂「漕司」
提刑司:提點刑獄公事掌司法和刑獄南宋謂「憲司」
提舉常平司:提舉常平茶鹽公事掌常平倉及貸放錢谷等事務南宋謂「倉司」
提舉學事司掌所屬州縣學校和教育行政徽宗設,不久廢。以上各官謂之「監司」。
經略安撫司
經略安撫使掌軍事及民政南宋謂「帥司」
府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開封尹
正三品掌府之事宋於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稱「府」
(少尹)開封少尹從六品
(判官)
(推官)開封府均從六品
州(判某州事)
(刺史)從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設「太守」,「刺史」乃虛銜。
判某州事
(權知某州軍州事)
知州
(簡稱)兼指揮軍事
軍監縣知某軍事戌兵駐縣官,兼管軍事宋代之縣,分為:
赤縣:在京城內
畿縣:京城外
望縣:四千戶以上
緊縣:三千戶以上
上縣:二千戶以上
中縣:千戶以上
中下縣:不中千戶
下縣:五百戶以下
知某監事
知縣(縣令)赤縣:正七品
畿縣:正八品
其它:從八品掌縣之治
縣丞
(小邑不置)赤縣:正八品
畿縣:從八品
其它:從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縣:從八品
畿縣:正九品
其它:從九品
尉赤縣:從八品
畿縣:正九品
其它:從九品掌閱習弓手,戢奸禁暴,凡縣不置主簿則尉兼之
由於太多,請見一下參考
宋朝參考:http://hi..com/taopie1006/blog/item/4e6dd1378c93fa360a55a992.html
還可參考:http://tieba..com/f?kz=403409497
唐朝如下:http://tieba..com/f?kz=30214902
http://hi..com/57777/blog/item/f8568c8b72be597b9e2fb4a1.html
元朝參考:http://wenwen.soso.com/z/q100959235.htm
http://tieba..com/f?kz=399401964
http://..com/question/24873613.html
隋朝參考:http://..com/question/77236314.html
http://tongfei308.blog.163.com/blog/static/12038530200751731210650/
漢朝參考:http://..com/question/59330176.html
http://hi..com/luckforall/blog/item/9211d309202b8782d0581b5a.html
秦朝參考:http://hi..com/ykyz/blog/item/7ca5632731a81a01908f9d56.html
http://tieba..com/f?kz=73635420
周朝參考:http://ke..com/view/494769.htm
http://www.sortol.com/knowledge/391/.html
商朝參考:http://hi..com/yihua/blog/item/1ff6ae5135f746898c543059.html
http://..com/question/52487202.html
夏朝參考:http://hi..com/yihua/blog/item/681f622703f70505918f9d5f.html
三國參考:http://ke..com/view/583550.htm
http://hi..com/kinglin/blog/item/4ef65801aa32b0d3267fb5ce.html
http://www.xici.net/b369415/d24185499.htm
http://bbs.sina.com.cn/112/2006/0513/1583.html
南北朝參考:http://..com/question/47480405.html
北朝:http://www.sinology.cn/thtj/wkgx/89/t-168489.html
南朝:http://bbs.tiexue.net/post_2624514_1.html
㈧ 我認為中國任何級別的法官、律師在面對四百萬元個人借貸訴訟中對原告方回答不清楚必需重視
你應該將法院的判決在不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情況下亮出來,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㈨ 高中歷史
秦漢之後:三公九卿制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ch/ch-cpl/public_html/chin-hist/ch_1/o.gif
隋朝
尚書右僕射 最高政務次官(隋)
內史侍郎 輔政次官(隋)
納言 最高輔政官之一,即侍中(隋)
民部尚書 主管全國財政(隋)
將作少監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副長官(隋)
司朝謁者 聯絡副官(隋)
侍御史 監察官(隋)
官職名稱 唐朝部分官職簡介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 正四品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 從五品下
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唐朝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台尚書令
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護
正三品:侍中、中書令、十六衛大將軍、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從三品: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正四品上: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
正四品下: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從四品上: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從四品下: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沖都尉
正五品上: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
視正五品:薩寶
從五品上: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從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勛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
從六品上: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勛翊衛旅帥、上縣令
從六品下: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
正七品上: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軍器監丞、中縣令、親勛翊衛隊正、親勛翊衛副對正、中鎮將
正七品下: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從七品上: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勛衛太子親衛
從七品下: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折沖府校尉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
正八品上: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執乘親事
正八品下:奚官/內仆/內府局令、備身、尚葯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台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從八品上: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從八品下: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事
正九品下:正字、奚官/內仆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從九品上:尚書/御史台/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從九品下: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宋朝:
正一品有如下官員: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少師,少傅,少保,親王。
從一品主要是樞密使和郡王,還有太子太保等。
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參知政事(就相當於宰相)
從二品是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和金吾衛上將軍以及節度使。
正三品是翰林學士,散騎常侍等
從三品有御史中丞,開封尹,上將軍,護軍,正議大夫、通奉大夫
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承事、承奉郎,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元朝: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每省丞相一員, 從一品;
平章二員, 從一品;
右丞一員,左丞一員, 正二品;
參知政事二員, 從二品, 甘肅、嶺北二省各減一員;
郎中二員, 從五品;
員外郎二員,從六品;
都事二員, 從七品;
掾史、 蒙古必闍赤、 回回令史、 通事、 知印、 宣使, 各省設員有差。
實際上從唐朝開始都是按三省六部制來實行的,只有略微差別
http://www.hzjys.net/xkweb/xxkx/Article/UploadFiles/200428102750481.jpg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清朝:
http://ke..com/view/1714739.html
㈩ 求,古代文武官員職位劃分,寫小說用的
我這里選了四個朝代,清朝、明朝、唐朝、宋朝。
清朝: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為正一品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協辦大學士。總督(加尚書銜)、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巡撫(加兵部侍郎銜)、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內閣學士、軍機處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 副將。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步軍翼尉。 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城守尉、參將。
從三品
太僕寺卿、光祿寺卿。 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從四品
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步軍副尉、步軍校。 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
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城門吏、太僕寺馬廠協領。 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從七品
五官靈台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儀。 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正八品
司務、司庫、協律郎、國子監學正、太醫院吏目。 土縣丞、縣丞、庫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廳學正、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教諭。 外委千總。
從八品
五官摯壺正、典簿。 訓導、鹽運司知事。 委署親軍校、委署護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鳥槍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頭、府廳知事 各營蘭翎長。 外委把總。
從九品
孔目外郎、司獄、司晨、醫士、鳴贊待詔、欽天監博士。 倉大吏、吏目、巡檢、道府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編外外委。 未入流 五城兵馬司吏目府使、醫士、布政使司檢校。 正術、正科、訓術、訓科、典術、典科、關廳庫大使、驛丞、茶引批驗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會、道正、京師崇文門關分司副使、州縣稅課司大使。 五城兵司吏目。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另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人事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正二品吏部尚書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戶部(財政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正二品戶部尚書1名,正三品戶部左右侍郎2名 禮部(禮儀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正二品禮部尚書1名,正三品禮部左右侍郎2名 兵部(國防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書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書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工部(建設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書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9、內閣
設內閣大學士,正五品,管理國家政事要務。一般大學士連任其他職務抬升品級。
宋朝:
諸太師,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
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合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
武官品級制度
武散官 (三十一階)
驃騎大將軍 (從一品)
輔國大將軍 (正二品上)
鎮國大將軍 (正二品)
冠軍大將軍 (正三品上)
懷化大將軍 (正三品)
雲麾將軍 (從三品上)
歸德將軍 (從三品)
忠武將軍 (正四品上)
壯武將軍 (正四品)
宣威將軍 (從四品上)
明威將軍 (從四品)
定遠將軍 (正五品上)
寧遠將軍 (正五品)
游騎將軍 (從五品上)
游擊將軍 (從五品)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
振威校尉 (從六品上)
振威副尉 (從六品)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
翊麾校尉 (從七品上)
翊麾副尉 (從七品)
宣節校尉 (正八品上)
宣節副尉 (正八品)
御武校尉 (從八品上)
御武副尉 (從八品)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
陪戎校尉 (從九品上)
陪戎副衛 (從九品)
——***——
國朝武選,自內客省至閤門使、副為橫班,自皇城至供備庫使為諸司正使,副為諸司副使,自內殿承製至三班借職為使臣,元豐未及更,政和二年,乃詔易以新名,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橫班十二階使、副亦然。六年,及增置宣正、履正、協忠、翊衛、親衛大夫郎,凡十階,通為橫班。自太尉至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
武階
1、太尉
2、通侍大夫
3、正侍大夫
4、宣正大夫 (政和新置)
5、履正大夫 (政和新置)
6、協忠大夫 (政和新置)
7、中侍大夫
8、中亮大夫
9、中衛大夫
10、翊衛大夫
11、親衛大夫
12、拱衛大夫 (自翊衛至此,並政和新置)
13、左武大夫
14、右武大夫 (以上為橫行十三階)右並政和新置。內通侍大夫舊為內客省使,國朝未嘗除人,自易武階,不遷通侍沿初意也。轉至中侍,無磨勘,特紼除。
15、武功大夫
16、武德大夫
17、武顯大夫
18、武節大夫
19、武略大夫
20、武經大夫
21、武義大夫
22、武翼大夫 (以上系舊諸司正使,八階)
23、正侍郎
24、宣正郎
25、履正郎
26、協忠郎
27、中侍郎 (自正侍至此,並政和新置)
28、中亮郎
29、中衛郎
30、翊衛郎
31、親衛郎
32、拱衛郎 (自翊衛至此,並政和新置)
33、左武郎
34、右武郎 (以上,舊為橫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階)右自正侍至右武,舊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今從紹興釐正書。
35、武功郎
36、武德郎
37、武顯郎
38、武節郎
39、武略郎
40、武經郎
41、武義郎
42、武翼郎 (以上舊諸司副使,八階)
43、訓武郎
44、修武郎 (以上為大使臣)
45、從義郎
46、秉節郎
47、忠訓郎
48、忠翊郎
49、成忠郎
50、保義郎
51、承節郎
52、承信郎 (以上為小使臣)右並五年一轉,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唐朝:
正一品
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爵:王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 勛:國公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台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正三品
職官: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勛:護軍
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勛:上輕軍都尉
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從四品上
職官: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勛:輕車都尉
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正五品上
職官: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勛:上騎都尉
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朝議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視正五品:薩寶
從五品上
職官: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 爵:開國男 勛:騎都尉
從五品下
職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擊將軍
正六品上
職官: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勛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勛:驍騎尉
正六品下
職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 文散官:承議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從六品上
職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勛翊衛旅帥、上縣令 文散官:奉議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勛:飛騎尉
從六品下
職官: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職官: 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軍器監丞、中縣令、親勛翊衛隊正、親勛翊衛副對正、中鎮將 文散官:朝請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勛:雲騎尉
正七品下
職官: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從七品上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勛衛太子親衛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勛:武騎尉
從七品下
職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折沖府校尉 文散官:宣義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職官: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執乘親事 文散官:給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
職官:奚官/內仆/內府局令、備身、尚葯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台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節副尉
從八品上
職官: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禦侮校尉
從八品下
職官: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務郎 武散官:禦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職官: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職官:正字、奚官/內仆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從九品上
職官:尚書/御史台/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
職官: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文散官: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如果這四個朝代都不想用可以繼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