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除斥
A. 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不行使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權利,即喪失了該權利,不能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法律制度。權利人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期間,就是訴訟時效期間,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權利人請求法院保護其權利的權利消滅。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存在的預定期間。除斥期間屆滿,實體權利即消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B.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區別如下:訴訟時效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除斥期間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1.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針對的是「請求權」 除斥期間針對的是「形成權」。2. 訴訟時效經過後,請求權依然存在。但是相應的對方取得「時效經過的抗辯權」。 除斥期間經過後形成權消滅。 3.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存在中斷,中止,延長的情況,而除斥期間是不變期間。舉個例子,甲欠乙錢:甲乙在訂立借款合同時,乙對合同存在某種重大誤解,按合同法規定,存在重大誤解的合同是可撤銷合同,自知道或應該知道誤解事項之日起一年內可行使撤銷權。所以對乙來說,這個可行使的撤銷權是1年,這個1年即是除斥期間,過了這個期間,就不能再行使撤銷權。這個期間還不能中斷中止延長。還款期到後,3年內乙都未追索,則3年期滿後,過訴訟時效,債權成為自然債權,法律不再保護。這個期間可以因法定事由中斷中止延長。
所以,這個例子說明,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完全是兩個概念。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C.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區別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主體再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義務人便享有抗辯權,從而導致權利人無法勝訴的法律制度。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權利(形成權)預定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不行使權力,預定期間屆滿,即發生該權利消滅的而法律後果。
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一樣,也是一定的事實狀態經過一定的期間而發生一定的法律後果,但這兩種制度又存在很大的差別:
(1)法律後果不同。除斥期間屆滿的法律效力是實體權利消滅,而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法律後果是抗辯權發生,實體權利並不消滅。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2)適用范圍不同。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
(3)起算時間不同。除斥期間根據法律規定的時間或者權利發生的時間起算,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如前所述。
(4)適用條件不同。除斥期間屆滿,法院可依職權主動適用有關規定而無需當事人提出主張。義務人自願履行的,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追回。而對訴訟時效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相關規定。
(5)期間可變性不同。除斥期間是一個不變期間,法律規定多長時間就固定為多長時間,不能變動;而訴訟時效則可因各種原因而中止、中斷甚至延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 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D. 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區別
法律分析: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的法律效力表現為勝訴權之喪失,權利本身並不消滅,除斥期間的法律效力表現為形成權的消滅。價值取向不同:設置訴訟時效的價值在於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加速財產的流轉,消滅原有法律關系;設置除斥期間的價值在於消除當事人關系中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維護交易安全,維護原有法律關系。期間和計算不同:訴訟時效一般長於除斥期間,而且訴訟時效可能中止、中斷甚至延長,而除斥期間固定不變。適用的主動性不同:法官不能逕行適用訴訟時效,只在義務人主張時效利益時,法官才能適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職權主動適用除斥期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E. 除斥期間是什麼意思與訴訟時效的區別是什麼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
除斥期間亦稱預定時間,是指法律預定某種權利於存續時間屆滿當然消滅的期間。除斥期間是一種對形成權的行使進行時間限制的期間。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都是限制權利行使的期間,權利人在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在期間屆滿後均引起權利變動的後果。
二者的區別如下:
1、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之10年期間。
2、構成要件不同。訴訟時效須兩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和權利繼續不行使之事實狀態;除斥期間只需一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
3、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並不使不行使權利本身消滅,而只是消滅附著於其上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使權利本身消滅。
4、期間起算點不同。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即權利人能行使權利之日起開始計算;而除斥期間自權利成立之時起算。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20年期間,既非訴訟時效期間,又非除斥期間,而是權利的最長保護期限,自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5、期間是否可變不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可以中止、中斷、延長;而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延長。
6、法院是否可依職權主動適用不同。訴訟時效之經過必須經享有時效利益之人為主張之後法院才可適用之;除斥期間之是否經過,法院應依職權主動調查而適用之。
在經過上文對訴訟時效期間和除斥期間的主要區別介紹後,相信大家此時已經清楚他們之間有哪些差異了吧。在不同的情況下,適用是不同的。並且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是可以中止、中斷的,但除斥期間去不可以。若你在這方面還有疑問的話,可以直接來電咨詢我們律圖的律師。
F.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規定
法律分析: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限是三年。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法律規定當事人在獲得某一項權力時暫時不得行使這一項權利預定的存續期間,這就是除斥期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九十九條 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G. 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聯系和區別
法律分析:一、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二者的共性是:他們都是限制權力行使的期限,如果權利人不在期間內行使權利,期間屆滿即引起權利變動的法律後果。這一共性使時效期間和除斥期間區別於用益物權、知識產權的存續期間,期間屆滿,無論權利人在期間內是否行使權利,權利皆歸於消滅。
二、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二者的主要區別有:1、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適用於債券請求權,除斥期間一般適用於形成權(追加權、解除權、撤銷權等);2、可以援用的主體不同:訴訟時效必須由當事人主張後,人民法院才能審查,人民法院不能主動釋明,除斥期間無論當事人是否主張,人民法院均可以主動審查;3、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屆滿只是導致勝訴權的消滅,實體權利不消滅,除斥期間屆滿實體權利也消滅;4、實體權利消滅期間性質不同:訴訟時效是可變期間,可以因主客觀因素中止、中斷或延長;除斥期間是不變期間,不適用時效中斷、中止或延長的規定。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H. 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
第一、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之10年期間。
第二、構成要件不同。訴訟時效須兩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和權利繼續不行使之事實狀態;除斥期間只需一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
第三、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並不使不行使權利本身消滅,而只是消滅附著於其上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使權利本身消滅。
第四、期間起算點不同。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即權利人能行使權利之日起開始計算;而除斥期間自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第五、期間是否可變不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可以中止、中斷、延長;而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延長。
第六、法院是否可依職權主動適用不同。訴訟時效之經過必須經享有時效利益之人為主張之後法院才可適用之;除斥期間之是否經過,法院應依職權主動調查而適用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I. 什麼是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是指債權請求權不行使達一定期間而失去國家強制力保護的制度。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權利預定存續的期間,債權人在此期間不行使權利,預定期間屆滿,便可發生該權利消滅的法律後果。他們之間的區別有:適用對象不同、可以援用的主體不同、法律效力不同、期間性質不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J. 過了除斥期間還能起訴嗎
法律分析:如果過了除斥期間是可以起訴的,但是法院一般不會受理。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是形成訴權,只能以起訴或者申請仲裁的方式行使。適用除斥期間。合同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是:最長除斥期間:五年。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短期除斥期間:原則上是一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一條 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