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法官沃倫
John Marshall首席大法官
1.John Marshall(在位時間1801-1835)3.Earl Warren(在位時間1953-1969)
5.William Rehnquist(在位時間1986-2005)
沃倫(Earl Warren)法院:
1.斯圖爾特 2.哈蘭 3.布倫南 4.懷特 5.道格拉6.布萊克 7.沃倫 8.法蘭克福特 9.克拉克
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法院 1.金斯伯格 2.蘇特 3.托馬斯(非裔法官)4.布雷耶 5.斯卡利亞 6.斯蒂文斯 7.倫奎斯特 8.奧康納(聯邦最高法院首位女法官) 9.肯尼迪
②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誰共有9個。
美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至今有過17位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而不是位。第9位是在上世紀10——20年代在任的,距今已有近一個世紀。
美國最高法院歷任首席大法官及任期:
1、約翰·傑伊(John Jay),1789年9月26日 - 1795年6月29日
2、約翰·拉特利奇(John Rutledge),1795年6月30日—1795年12月28日
3、奧利弗·埃爾斯沃思(Oliver Ellsworth),1796年3月8日 - 1800年12月15日
4、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1801年2月4日 - 1835年7月6日
5、羅傑·布魯克·托尼(Roger Brooke Taney),1836年3月28日 - 1864年10月12日
6、薩蒙·波特蘭·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 ),1864年12月15日 - 1873年5月7日
7、莫里森·雷米克·韋特(Morrison Remick Waite),1874年3月4日 - 1888年3月23日
8、梅爾維爾·韋斯頓·富勒(Melville Weston Fuller ),1888年10月8日 - 1910年7月4日
9、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Edward Douglass White, Jr.)1910年12月19日 - 1921年5月19日
10、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 ),1921年7月11日 - 1930年2月3日
11、查爾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 Sr.),1930年2月24日 - 1941年7月1日
12、哈倫·菲斯克·斯通(Harlan Fiske Stone ),1941年7月3日 - 1946年4月22日
13、弗雷德里克·摩爾·文森(Frederick Moore Vinson ),1946年6月24日 - 1953年9月8日
14、厄爾·沃倫(Earl Warren),1953年10月5日 - 1969年6月23日
15、沃倫·厄爾·伯格(Warren Earl Burger),1969年6月23日 - 1986年9月26日
16、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William Hubbs Rehnquist),1986年9月26日 - 2005年9月3日
17、約翰·格洛弗·羅伯茨(John Glover Roberts Jr. ),2005年9月29日至今
③ 厄爾·沃倫 在 1960-1965年做了什麼
、厄爾•沃倫(Warren Earl)(1891-1974年),1953年至1969年期間任美國最高法院第14任首席大法官,因竭力倡導個人權利而聞名。
1964年,沃倫領導一個委員會對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總統的遇刺案件進行調查。(肯尼迪遇刺案發生後,沃倫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
馬普訴俄亥俄州案(1961年),裁定非法搜查及扣押的證據不得成為呈堂證供。
1962年沃倫法院對著名的「貝克訴卡爾」案作出首次裁決
亞特蘭大之心汽車旅館訴美利堅合眾國案(1964年),確保了黑人可以使用公共旅館的權利。
六十年代沃倫堅持進一步擴大黑人民權。在1961年審理「伯頓控訴威明頓停車管理處」一案時判定:凡在州的產業范圍內經營餐館的私人業主,不得在他們的餐館中排斥黑人。緊接著1963年在另一案審理時,沃倫又將前案的判決原則擴及到所有私人設施。著名的「1964年民權法」頒布後不久,沃倫即在審理「亞特蘭大之心汽車遊客旅館控訴美國」一案時,便確認了其中一個重要條款的效力。該條款規定:「在使用公共膳宿處和公共設備方面,不得實行種族歧視。」
1963年,沃倫法院在「吉迪恩控訴溫賴特」一案中裁決:即便是非死罪的訴訟,州也應向貧窮的被告提供辯護律師。對於因無辯護律師而被審判和定罪的所有非死刑犯人,吉迪恩判決可以追溯既往;
1963年宣判「格雷訴桑德斯案」
具體內容;(在1963年的「格雷訴桑德斯案」(Grayv.Sanders)中,聯邦最高法院遵循貝克案的能動司法路線,推翻了喬治亞州以縣為單位的預選制,因為該制度同樣使城市選民的選票分量嚴重縮水。該案的重要性在於,最高法院明確提出了應用於此類案件的審查標准,即「一人一票」原則。
判決意見指出:「在全州范圍的選舉中,一個人怎麼可以僅僅因為居住在鄉村或居住在最小的鄉村縣,就能獲得其他人兩倍或者十倍的投票權利呢?一旦地域選區劃定之後,所有參與選舉的人,不論其種族、性別、職業、收入以及居住在哪個選區,都有平等的一票。這是第14條憲法修正案中的平等保護條款所要求的……從《獨立宣言》到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再到第15、17和19條憲法修正案,政治平等的觀念只能意味著一件事情:一人一票。」
)
雷諾茲訴西姆斯案(1964年),判定州的參眾兩院議員人數只能在人口的基礎上進行分配。
具體內容;(在美國,按照傳統的「政治問題」迴避原則,議席分配問題被視為「政治棘叢」,司法機關不應介入。在1962年的貝克訴卡爾案(Bakerv.Carr)中,聯邦最高法院首次認定此類問題適合司法裁決。20世紀以來,美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轉移,田納西州沒有根據人口分布的變化重新分配州議會的議席,導致各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量差異過大,農村選民的選票價值遠遠大於城市選民,因此城市選民貝克等人將州務卿卡爾訴至地區法院,要求法院宣布該州1901年的《議席分配法》違憲,但地區法院以「政治問題」為由駁回了請求,於是案件到了聯邦最高法院。
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決,判定司法機關對議席分配案件擁有管轄權。判決意見指出:不能僅僅因為訴訟尋求的是對一項「政治權利」的保護,就認定它是個「政治問題」而應予迴避,這無異於在「玩弄文字游戲」。「歧視顯然存在,不能僅僅因為歧視涉及政治權利,就否定依據平等保護條款尋求救濟的權利。」該案沖破了「政治棘叢」,使議席分配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在聯邦最高法院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
1964年2月份宣判的韋斯伯里訴桑德斯案;
具體內容;(1964年2月份宣判的韋斯伯里訴桑德斯案(Wesberryv.Sanders),涉及的是聯邦議會眾議院的議席分配問題,聯邦最高法院根據憲法第1條第2款的規定,要求眾議院議席分配按照「一人一票」原則,並且明確要求:「盡可能在實際上」使每一個人的選票具有和其他人的選票同樣的價值。這意味著法院對「一人一票」原則作了「一票一值」的理解。)
以上就是厄爾·沃倫在1960~1965年所做過的事情
以上內容都是一點一點從N本美國《人物誌》專欄上面找到的- -!
④ 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的數量是幾位
根據聯邦法規,法院通常由一位首席大法官和八位大法官組成。
法官均是由美國總統提名,並且需在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後方可任命。一旦獲參議院確認任命,法官享有終身任期,他們就無需再服從其原先的政黨、總統、參議院的意志來審判。法官保留他們的職位直到去世、辭職、退休或彈劾(不過至今未出現法官被罷免的情況)。
每位法官都有一票投票權,一票之差(五比四),判決透露了法官的政治思想信仰及背後的哲學或政治類比。
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最高法院大樓辦公。
(4)美國大法官沃倫擴展閱讀:
提名和確認
美國《憲法》規定,美國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最高法院法官。」雖然大法官的判定最終可能與總統的期望相違背,大多數提名總統候選人都會宣揚其意識形態觀點。美國《憲法》未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任職資格作任何規定,總統可提名任何人擔任這一職務,但須經參議院批准。
近代,參議院批準的過程引起了新聞界和宣傳組的高度重視,游說參議員批准或拒絕提名候選人取決於其檔案是否符合黨派觀點。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就提名是否應以正、負或中立報告提交參議院全體議員提出聽證和投票。委員會親自面試候選人是較新的做法。
在1925年,哈倫·菲斯克·斯通是第一位提名候選人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出現的提名候選人。斯通試圖消除關於他與華爾街關聯的擔憂,而近代的質疑做法在1955年出現始於約翰·馬歇爾·哈蘭二世。
一旦委員會將提名法案提交全院會議並附審查報告,參議院全體議員將進行審查。反對相對來說是不常見的;參議院已明確地反對了十二名最高法院的提名人,最近一次的反對提名是在1987年的羅伯特·博克。
盡管參議院的明文規定並不一定認可在司法委員會中投反對票來阻止提名,但在2017年之前,一旦參議院全體議員的辯論開始,阻撓議事的議員將可能阻撓提名。
林登·約翰遜總統提名擔任大法官的亞伯拉罕·亞伯·方特斯於1968年接任厄爾·沃倫為首席大法官,這是阻撓最高法院提名的第一個成功案例。這包括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參議員所關注的方特斯的倫理觀。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提名尼爾·戈薩奇填補安東寧·斯卡利亞的空缺席位,這是第二個經阻撓成功提名的案例。
然而,與福塔斯的阻撓者不同,只有民主黨參議員投票反對戈薩奇的提名,因為他們對戈薩奇保守的司法哲學表示懷疑。此前共和黨多數派曾反對接受奧巴馬總統提名的梅域·加蘭填補空缺。這導致共和黨多數派取消規定以消除對最高法院提名的阻撓。
並非每個最高法院的被提名人都可獲得參議院投票。總統可以在任命投票發生之前撤回提名,撤回通常是因為參議院明確反對提名人;最近撤回提名的是在2006年的哈里特·米爾斯。參議院也可能無法按提名行事,屆時將在會議結束時終止。
例如,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4年11月第一次提名約翰·馬歇爾·哈蘭二世時,沒有參議員採取行動;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5年1月重新提名哈蘭,參議院在2個月後批准了其提名。
最近,如前所述,參議院未對在2016年3月提名梅域·加蘭的提名有任何動作;該提名於2017年1月份到期,而該空缺後來由特朗普總統任命的尼爾·戈薩奇填補。
一旦參議院確認大法官提名,總統必須在新法官任職前簽署一份帶有司法部印章的委任狀。大法官的資歷是基於任命日期而不是確認或宣誓日期。
1981年以前,大法官的審批程序通常很快。從杜魯門到尼克松政府,大法官的任命通常在一個月內得到批准。
然而,從里根政府到現在,這個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國會認為法官比過去更具政治色彩的作用。根據國會研究機構統計,自1975年以來提名至參議院投票的平均天數為67天(2.2個月),而其中值為71天(或2.3個月)。
⑤ 哪位美國總統當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
美國總統威廉·塔夫托(William H. Taft,1909-1913年任職)
#################
節選:
美國總統威廉·塔夫托(William H. Taft,1909-1913年任職)最為感同身受。此公一生的夢想是當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但卻陰差陽錯先當上了美國總統。為了實現人生終極夢想,總統任內,他合法地利用職便打破常規:提名年老體衰的大法官愛德華·懷特出任首席大法官,為自己退休後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鋪平道路。1921年懷特去世後,苦候多年的塔夫托如願以償,成為聯邦最高法院的掌門人(1921-1930年任職),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既當過總統又作過首席大法官的美國政治家。
有一次記者問及老先生總統寶座與大法官席位兩者間哪一把交椅更讓他嚮往時,老先生不屑地回答:廢話,當然是後者。足見「一流的人才當法官,二流的人才當總統」此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或隨便說說。
參考資料:《走出地下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u/4bdec60e010007s4
⑥ 美國首席大法官的歷史
《美國憲法》並未明確說明設立首席大法官職務,只是在第一條第三款中作了輔墊:「如受審者為合眾國總統,則應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擔任主席(Wh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ried, the Chief Justice shall preside)」。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的有關敘述了。至於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則更是一字未提。
首席大法官與最高法院大法官一樣,由總統提名並需經參議院同意。《憲法》要求最高法院的所有法官都必須「盡忠職守(shall hold their offices ring good behavior)」,這句話也間接地規定了任期:他們是終身制的,除非自動退休或被國會彈劾並證明有罪。
有一部分首席大法官,例如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是在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上被總統提名為首席大法官的,這時同樣需要參議院的批准(如果提名不通過,他將不能成為首席大法官,但仍可以繼續擔任最高法院法官)。大部分首席大法官,包括羅伯茨,在被任名之前並未在最高法院工作過;有些首席大法官,例如約翰·馬歇爾和厄爾·沃倫此前甚至沒有任何司法經驗。
首席大法官經常被錯誤地寫成「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其實並不然,根據《美國法典》,它的全稱是「美國首席大法官」。這一頭銜是在第六任首席大法官薩蒙·波特蘭·蔡斯的建議下改變的,因為他想強調最高法院與聯邦政府部門具有同等地位。與之相反的是,最高法院的其它8位大法官的正式頭銜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而不是「美國大法官」。
首席大法官的薪水由國會預算,每年208,100美元(2006年),比其他大法官略高。
⑦ 厄爾·沃倫的沃倫法院
1968年6月30日,最高法院新任首席大法官就職,沃倫法院宣告結束。此時的美國嫣然已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歧視黑人的法律紛紛落馬;黑人的公民權得到了漸進式的保護;學校祈禱違憲;按照「一人一票」原則重新劃分了選區、國會議席分配不再不公;旨在限制共產主義者的國內安全計劃落幕;確定淫穢不在第一修正案框架之內,不予以管制;對公共問題的辯論不受限制、生氣勃勃並大開方便之門;米蘭達警告誕生;窮人獲得了律師協助權;權利法案適用於各州… …
這一切屬於那個「從華盛頓發話的全能上帝」——沃倫法院。沃倫法院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憲政革命,推動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種種社會運動。因此,後世稱沃倫法院秉持「司法主動主義」、「積極有為的自由派司法」,較為否定的看法認為它有違司法審查制約多數的原則,實乃「司法專制」。其實,後者並不新鮮,沃倫法院判決的許多里程碑式的案件大多在當時就受到這樣的指責。這一點,《沃倫法院和美國政治》一書的作者鮑威看得很清楚:當然,會有不利的評價,沃倫法院在解釋這些上並不成功。因為,沃倫法院並不想在這方面成功。
沃倫法院旨在維護公民權利與公民自由,崇敬它的一代人著迷於它也正在於此。但是,沃倫法院在摧毀舊社會上一點也不超前於整個美國、超前於美國人民。相反,它與二十世紀中期美國人的社會准則相一致。就精英們喜歡講的主義而言,它是肯尼迪-約翰遜自由主義的邏輯延伸。就現代民主社會的芸芸眾生而言,每個普通美國人都明白,依據錢多錢少決定其權利和自由的多寡實為謬誤、依據膚色種族黑白相隔也有違良心;每個普通美國人都能說出陪審團審判與軍事長官審判的不同;每個普通美國人也都能理解沃倫法院面對刑訊逼供時那種「渾身不自在」,理解沃倫法院不選擇以確實有罪但有失保護的罪犯、而選擇被錯誤定罪的無辜者作為刑事程序領域革命的突破口。而且,1950年代的美國觀念也不再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英國觀念。美國人與沃倫法院這個憲法闡釋者的息息相通表露無遺。
布朗案就是這種息息相通的一個完美例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贊成廢除種族隔離:美國人相信憲法在關鍵問題上包含並要求道德正確的結果。美國是好的,憲法是好的;因此,重要憲法案件的結果也應該是好的。人們顯然與沃倫法院一樣,不再假裝相信種族隔離有利於黑人的謊言。
這種息息相通還有更完美的闡釋,那就是沃倫法院影響最為深遠的1962年貝克訴卡爾案。沃倫法院確定:多數原則乃民主制度不可或缺之物,必須確立一人一票原則予以保障。「人民在自己的政府中得到公平代表之權,乃一切民主政體之最基本公民權利」。
為了徹底確立一人一票原則,沃倫法院在雷諾茲案中繼續強調這一點。多數原則是民主制的基石:「就邏輯而言,在形式上以代議制政府為基礎的社會中,一州人民之多數可以選擇該州立法者的多數,這合情合理。」一人一票將確保「每個公民在選舉其議會成員時均有同樣有效的發言權。」同樣有效的發言權進而將促進產生作為整體的選民的「公平且有效的代表」的進程。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不公平的歧視,正如布朗案或者格里芬訴伊利諾斯州案所譴責的那樣。而「平等保護條款所要求的正是所有地方、所有種族的所有公民的實質上平等的州議會代表權。」 說到底,「立法者代表人,而非樹木或者土地。立法者由選舉人,而非農場、城市或者經濟利益選舉。」
當時即有人指責沃倫法院把一人一票這個強調精確度的數學理想作為憲法原則,然而,正是這個數學理想完美地與多數主義民主契合,它也說明水平不在馬歇爾之下的沃倫所領導的沃倫法院深刻地理解了代議制民主的真諦,並找到了這個制憲者們的偉大設想與美國人最基本權利嚴實合縫的恰切聯結點。一人一票,顯然是每個美國人都能理解的。
這種息息相通也正是制憲者們的追求。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代表麥迪遜說,「全國議會至少有一院需由人民選舉。否則,人民與治理者及官員之間感情上的息息相通就將盪然無存。」(《美國制憲會議辯論記錄》,麥迪遜著 尹宣譯,萬象書坊 p28)制憲者們相信,沒有人民的信心支撐,世界上的任何政府都不可能長治久安。也正是因此,美國得以一反古典共和的傳統理念,在地上創造出了一個人數越多越共和、疆域越大越民主的制度。
這種息息相通恰當地解釋了為什麼沃倫法院被稱為人民的法院(People』s Court)。人們無法理解、無法接受沃倫法院四面出擊的積極有為,恰恰是沒有真正的理解美國法院的政治作用,恰恰忘了最高法院是美國政府的三個分支之一。沃倫法院對政治社會的深遠影響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托克維爾早就指出,只要大法官們「不否認正義」,「就不能拒不審理」美國的政治問題。「他們履行法官的嚴肅職責,就是在盡公民的義務」(《論美國的民主》。輕松一點的講法,沃倫法院的所作所為只是在其位謀其政,克盡職守而已。而且,美國仍然是美國人的美國,「與一切人民治理的國家一樣,多數是以人民的名義進行統治的」(《論美國的民主》,從這一點來看,沃倫法院作為人民的法院,當之無愧。
人民在立國時一次性地行使了立憲權,而將立法權賦予國會。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不被自己的代表僭越,人民授權法官依據憲法不適用違憲的法律,最高法院因此被打造成為制約多數的利器。然而,沃倫法院處理重大的政治問題時,往往也是國會和總統拒不作為的時候。同時,貝克案之後,依據一人一票原則選舉產生的新國會,顯然已經不再事事阻撓最高法院了。多數在美國構成了決定性的力量,任何團體都不得不仰賴於多數。而這個多數,恰恰正是沃倫法院校正選舉政治進程、保障少數權利和自由、執行民權法案的結果。在公眾理解了代議制民主的情況下,沃倫法院促使它更為民主。因此,這個時候,司法審查不再是個制約多數的利器,而成為多數的助推器。
甚至,沃倫法院仍然不是一個與歷史決裂的最高法院,盡管「歷史不是決定性的」,但顯然,這個歷史意旨貶低黑人、窮人、青少年、精神疾患者,而拔高白人、富人、成年人、正常人的歷史。沃倫法院的基調在於保護公民權利與公民自由,而這是由沃倫法院之前休斯法院的美國訴卡羅琳製品案的腳注四所確立的。
腳注四暗示最高法院將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並撤銷對經濟行為的憲法保護;指示最高法院審查管制投票與政治表達的法律、保護那些需要保護的分散而孤立的少數、執行權利法案的具體要求確保對言論與宗教的保護。沃倫法院通過腳注四擴展了權利,並保護那些被政治進程排斥的人。黑人、刑事被告、窮人、重新分配國會議席、言論自由以及共產主義案件等領域都適用腳注四。因此,盡管在沃倫法院十六年間判決的1750個案件中僅引用了腳注四兩次(一次在卡曾巴赫訴摩根案的法院判決意見中,一次布倫南在布朗費爾德訴布朗案中的獨立判決意見中),沃倫法院實質上是在按照這個美國憲法上最著名的腳注運作。在這個意義上,沃倫做出了恰當地定位:沃倫法院是個「連續性的團體」。
這進一步說明了鮑威的意旨,沃倫法院並不是在真空之中運作的,聯邦最高法院是與美國政治、文化和知性事件相互影響的政府的三個相互平等的分支之一。沃倫法院沒有創造社會運動;它只是對它們做出反應。當然,它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⑧ 美國大法官的歷史
美國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現任即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是約翰·羅伯茨,他由喬治·沃克·布希總統任命,2005年9月29日獲美國參議院通過。
《美國憲法》並未明確說明設立大法官職務,只是在第一條第三款中作了輔墊:「如受審者為合眾國總統,則應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擔任主席(Wh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ried, the Chief Justice shall preside)」。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的有關敘述了。至於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則更是一字未提。 大法官與最高法院大法官一樣,由總統提名並需經參議院同意。《憲法》要求最高法院的所有法官都必須「盡忠職守()」,這句話也間接地規定了任期:他們是終身制的,除非自動退休或被國會彈劾並證明有罪。
有一部分大法官,例如威廉·H·倫奎斯特,是在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上被總統提名為大法官的,這時同樣需要參議院的批准(如果提名不通過,他將不能成為大法官,但仍可以繼續擔任最高法院法官)。大部分大法官,包括羅伯茨,在被任名之前並未在最高法院工作過;有些大法官,例如約翰·馬歇爾和厄爾·沃倫此前甚至沒有任何司法經驗。
⑨ 厄爾·沃倫的人物生平
沃倫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父親是挪威移民,母親是瑞典移民。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得了本科學位(1912年)和法學學位(1914年)。從法學院畢業之後,沃倫在私人律師事務所工作了5年。
1942年,沃倫以共和黨的身份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並在1946年和1950年連任兩屆。在擔任州長時,他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扣留在美日本人和日裔,在經濟方面工作出色,為二戰後直到19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繁榮打下了基礎,並為加州建設了聲望卓著的公立大學系統,為兩代加州人提供了質高價廉的高等教育。沃倫在1948年曾作為副總統候選人和托馬斯·杜威搭檔參加美國總統大選,但以微弱之差敗給了杜魯門。
圖片參考資料
1953年,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名沃倫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令很多人意外的是,沃倫比預料的更加傾向於自由派,以至於艾森豪威爾總統認為提名沃倫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在沃倫擔任首席大法官期間,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一系列裡程碑式的判決,包括1954年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裁定公立學校種族隔離違憲)、1962年到1964年期間以「貝克訴卡爾案」為首的「一人一票」諸案(極大地提高了城市選區選民的投票權重,強調各選區間選票價值的相對平等)、Hernandez 訴德克薩斯州案(裁定墨西哥裔美國人有權參加陪審團)、1964年的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確立了對公眾人物誹謗案件的「真實惡意原則」),1966年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要求警方羈押當事人必須告知其擁有某些權利,包括請律師的權利,常被稱為米蘭達警告。
肯尼迪遇刺案發生後,沃倫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又被稱為沃倫委員會。在調查之後,該委員會得出結論說(沃倫報告),行刺純屬個人所為。
1969年,沃倫從最高法院退休。
⑩ 沃倫·厄爾·伯格的最高法官
他對案件所採取的保守而謹慎的處理方式,使他贏得理查德·尼克松總統的欣賞,因而在1969年提名他為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969年6月23日,伯格宣誓就任第15任首席大法官。然而,與一般預料相反的,最高法院除去尼克松總統任命的另外3名法官外,伯格並沒能負起領導最高法院的行動,雖然他越來越保守,但伯格並不打算推翻實踐主義者在公民權問題和刑法方面所作決定的趨勢,此種趨勢乃是前任者沃倫留傳下來的主要作風。伯格在1966年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中,認為強迫性運載孩童上學是廢除種族隔離的公立學校的可行方式,少數民族也應享有聯邦政府補助和合約的配額。1973年伯格在最高法院對「羅伊訴韋德案」投下贊成票。在其他的法律范圍內,法院也表現的相當主動,並就墮胎、死刑、外國人權利、等問題做出重大裁決。最高法院所做的最重大的案件之一是對尼克松行使行政權的問題。審判結果法院一致通過水門事件特別檢查官有權取證總統錄音磁帶。幾天後,尼克松宣布辭職。也許伯格本人也關心司法行政方面的功能,致力於改善司法效率。在他任期內,聯邦法院的預算和臨時員工都有所增加,新的技術設備投入使用,管理和業務能力也有所提高。1986年退休,離任後曾主任美國憲法誕生200周年盛大宴會 ,1988年獲總統自由獎章。 前任:
厄爾·沃倫 美國首席大法官
1969年-1986年 繼任:
威廉·倫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