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庭前
A. 開庭之前法官找原告談話是為什麼呀
法律分析:可能是進行庭前調解。分析如下:一、法官問話,應當是進行庭前調解。另外,可以了解一下你們雙方的態度和事實情況,為開庭做准備。二、調解時,你可以不接受調解,要求法官依法開庭審理,並作出判決。三、如實回答法官的問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四、另外,判決是否勝訴,關鍵是看證據。與法官對你的印象關系不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B. 庭前會議要解決什麼問題
庭前會議的事項包括:整理證據,整理控辯雙方意見和爭議點,非法證據排除,確定出庭的證人、偵查人員、鑒定人員名單,以及開示新證據、迴避、管轄權異議、確定出庭證人名單、申請調取證據、申請重新鑒定、精神病鑒定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
實踐中,應嚴格把握庭前會議召開的必要性,防止庭前會議的擴大化。召開庭前會議同樣耗費相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過於隨便地召開反而不利於訴訟效率。
比如管轄權異議,可由辯護人在庭前向合議庭提出,由法院作出決定,而無須因此召集會議。辯護人取得的新證據,可分別向檢察院、法院開示,也不一定需要召集庭前會議。
庭前會議是否由主審法官主持
由主審法官主持有助於實現庭前會議的效率功能,且庭前會議主要解決程序性問題,不會產生庭前預斷問題。首先,司法資源緊張是當前的一個大問題,安排其他審判人員來主持客觀條件不允許。
其次,庭前會議的主要內容是與實體審判無關的程序性問題,主審法官即使會產生預斷,也是有限的。並且排除預斷原則的目的在於防止法官未經庭審而預先形成自己的偏見,而庭前會議中法官能夠聽到來自控辯雙方的不同意見,這並不容易產生偏見,還可能抑製法官偏見的形成。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庭前會議程序該解決哪些問題
C. 中級人民法院庭前調解,主法官可以不到嗎
中級人民法院庭前調解主法官可以不到嗎?中級人民法院庭前調解的話,主法官一定要到場的,主法官如果不到場的話,那怎麼調節呢?
D. 法院庭前調解為什麼沒見到法官
庭前調解的有可能是調解員,法官並不一定要全程參與的。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
E. 如果法院要庭前調解,原告拒絕了法院會通知被告嗎
法官會通知改期開庭。沒有延期開庭的,需要按傳票時間開庭。先行調解是由法院通知原告,民事案件,開庭時法官都會先詢問是否調解,被告要求調解,需專要屬原告同意調解,如果原告不同意,法官會按程序判決。開庭傳票送達之後,當事人一方有正當理由的可以申請延期,申請延期被批准。
法律分析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調解員可以採用其認為有利於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方式對爭議進行調解。這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調解程序開始之後,調解員可以單獨或同時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調解;調解員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的,可向他方當事人通報單獨會見的情況。當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調解員可以對爭議進行面對面的調解,也可以進行背對背的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方案。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一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F. 庭前會議規程
法律分析:庭前會議的基本規程:
1.關於庭前會議的啟動。除規定4類案件人民法院可視情況決定召開庭前會議外,還規定控辯雙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召開庭前會議。當然,控辯雙方申請召開庭前會議的,不會導致庭前會議的必然召開,人民法院對控辯雙方的申請要予以審查,認為有必要的則召開庭前會議,沒有必要的則無需召開,但決定不召開庭前會議的,應當告知申請人。
2.關於庭前會議的召開方式。庭前會議一般不公開進行。同時,考慮到部分案件庭前會議可能僅解決迴避、管轄、不公開審理等爭議較為簡單的程序性問題,當事人、辯護人等可能一時不在當地,根據案件情況,庭前會議可以採用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在不影響庭前會議質量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採用靈活方式召開庭前會議,既方便訴訟,又能提高訴訟效率。
3.關於庭前會議的主持人員。庭前會議一般由承辦法官主持。同時,考慮到合議庭還有其他成員,且合議庭共同對案件負責,在承辦法官有特殊情況不能主持的情況下,規定其他合議庭成員也可以主持。根據案件情況,承辦法官可以指導法官助理主持庭前會議。
4.關於庭前會議的參與人員。合議庭其他成員可以參加庭前會議;同時,基於保護被告人權益,形成控辯雙方平等對抗,以及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者」的要求,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參加庭前會議。
關於被告人參加庭前會議的問題,司法實踐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兩點:首先,有多名被告人參加庭前會議的,應當採取必要措施防止串供,特別是庭前會議中,涉及被告人口供的場合(包括對審前口供的異議及非法口供的排除),可參照庭審程序,分別組織被告人逐一參加庭前會議;其次,被告人不參加庭前會議的,辯護人應當就庭前會議處理事項聽取被告人意見,注意保障被告人訴訟權利。
5.關於庭前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等。作為庭前准備程序,司法實踐中庭前會議在正式開庭審理之前召開,是其應有之意。此外,人民法院休庭後,可以在再次開庭前召開庭前會議。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程》 第四條 注意總結和推廣試行「三項規程」的經驗做法。各級人民法院要以貫徹「三項規程」為契機,以提高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率、律師辯護率和當庭宣判率為重點,著力推進庭審制度改革。要採取實地考察、庭審觀摩等方式,加強法院之間的溝通交流,共享經驗,共同提高。要採取積極穩妥的方法,強化正面宣傳報道,營造各方共同推進改革的良好氛圍。在貫徹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探索的新經驗、新做法,要認真加以總結,並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
G. 民事訴訟中,法庭前調解的特點有哪些
【為您推薦】桐廬縣律師 番禺區律師 浉河區律師 平度律師 南潯律師 邯鄲縣律師 建德市律師 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因為民事糾紛等活動發生訴訟關系,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跟訴訟的程序有所區別也有所聯系,法庭前的調解必須是在合法和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那麼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特點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讓的小編為您解答。 一、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特點 民事訴訟訴前調解(以下簡稱訴前調解),是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的調解。訴前調解程序獨立於訴訟程序,同時又與訴訟程序緊密相連,在性質上它屬於替代訴訟的糾紛解決機制(ADR),並且屬於法院附設的ADR或曰司法ADR的范疇。訴前調解不同於訴訟外的調解,也不同於訴訟中的調解,它有以下特點: 1、訴前調解是法院主持下的調解。 雖然訴前調解是在訴訟程序開始前的調解,但它不同於法院外的調解或曰訴訟外的調解,法院外的調解是沒有法院參與的,它們是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民間組織等法院外的組織和人員主持下的調解,包括行政調解、人民調解、民間調解、仲裁調解等調解形式。而訴前調解是在法院主持下的調解,調解的主持人是法院,法院可以自己調解,也可以同其他調解人員一起調解,還可以委託調解。例如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規定,訴前調解由地方法院的簡易庭法官辦理,調解通常由法官選任的調解委員1~3人先行調解,等調解到相當程度而有望調解成功時或有其他必要的情形時,再報請法官到場;但如果雙方當事人合意由法官進行調解或法官認為適當時,由法官進行調解。日本的民事調停法則規定,訴前調解通常由調解委員會調解,但法院認為適當時,由法官單獨進行調解,調解委員會由3人組成,由法官擔任調解主任,調解主任由地方法院在法官中指定,其他兩名是調解委員,從民間並經事先選任的調解委員名單中指定。 2、訴前調解事項具有特殊性。 訴前調解有強制性的訴前調解和任意性的訴前調解之分。強制性的訴前調解是指某些事項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必須進行調解,對於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而言,訴前調解是訴訟的前置程序;任意性的訴前調解是指當事人雙方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在訴前由法院進行調解,除了強制調解的事項以外,其他所有的事項都實行任意調解,對於任意性的訴前調解而言,訴前調解不是訴訟的前置程序。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是較為特殊的,而且是較為有限的。一般來說,根據糾紛事項的性質、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及居住的環境、非訟色彩、爭議金額等因素來決定訴前強制調解的范圍。如在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中,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只有11類:①不動產所有人或地上權人或其他利用不動產的人相互間因相鄰關系而發生的爭執;②因定不動產的界限或設置界標發生的爭執;③不動產共有人間因共有物的管理、處分或分割發生的爭執;④建築物區分所有人或利用人相互間因建築物或其共同部分的管理發生的爭執;⑤因增加或減免不動產的租金或地租發生的爭執;⑥因定地上權的期間、范圍、地租發生的爭執;⑦因道路交通事故或醫療糾紛發生的爭執;⑧僱用人與受僱人間因僱傭契約發生的爭執;⑨合夥人間或隱名合夥人與出名營業人間因合夥發生的爭執;⑩配偶、直系親屬、四親等內的旁系血親、三親等內的旁系姻親、家長或家屬相互間因財產權發生的爭執;其他因財產權發生爭執,其標的的金額或價值額在新台幣10萬元以下的(此項所定數額,台灣地區「司法院」可以因情勢需要,通過命令減至新台幣5萬元或增至15萬元)。 3、訴前調解是獨立於訴訟程序的,有自己獨特的程序。 訴前調解程序是在訴訟開始之前進行的程序,是一種非訴訟程序,它有一套獨特的原則、原理和程序運行機制。訴前調解程序因當事人的申請而開始;調解通常在法院進行,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在其他適當的處所進行,即使在法院進行,也不必在正規的法庭進行調解,而應當在調解室或其他有關場所進行;調解不公開進行;調解未必像訴訟那樣一定要查清事實、分清是非;調解程序中法院職權較大,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調解協議經過當事人合意而成立。 4、訴前調解協議是有法律約束力的。 調解成立以後,訴前調解程序結束,調解書或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另一方可以依據調解書或調解協議請求法院強制執行。訴前調解的這一效力是同我國現行的訴訟中調解的效力是一樣的,它不同於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調解協議是不能作為執行根據的。在現代社會,訴前調解程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作用 1、訴前調解符合解決某些特殊類型的糾紛事件需要。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有一些糾紛的性質、當事人之間關系特殊,它們特別需要或者特別適宜通過調解解決。台灣民事訴訟法學者邱聯恭教授指出,特別需要通過調解解決的糾紛事件包括:當事人間因事件的性質、居住環境或一定的親等關系,特別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的;系爭的標的金額或價額太小或所需的調查證據、認定事實特別煩瑣困難,進行訴訟程序顯然違反費用相當性原理;事件具有濃厚的非訟色彩,為解決紛爭所需的判斷主要在於斟酌決定兩造日後所應有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非論斷當事人過去之是非2、訴前調解體現了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尊重。訴前調解制度的設立,使得當事人雙方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就非強制調解的事件申請法院調解,這就為當事人雙方提供了一個選擇適用成本較低的、比較靈活的訴前調解程序解決糾紛的機會。再次,訴前調解可以起到疏減訟源、減輕法官負擔的作用。通過訴前調解,一些糾紛在訴前得以解決,而不必進入訴訟程序,這可以減少訴訟案件的數量,減輕法官的負擔,同時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3、訴前調解有助於推進司法民主化進程。在訴前調解程序中,具有豐富社會生活經驗、特殊專業知識的調解人員被邀請參與調解程序,擴大了人民參與司法的機會,有助於實現司法民主化功能。 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主要的特點就是特殊性跟強制性,但是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是有限制的。法庭前調解可以維護彼此的和諧關系,尤其是事故當事人是有一定關系的。並且通過法庭前調解,可以適當的減輕法官的負擔,減少替丁的訴訟案件的數量,同時降低了民事訴訟的司法成本。 延伸閱讀: 民事訴訟費收費標准 民事訴訟有哪些案件是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在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程序是怎樣的?
H. 法官在開庭前可以見當事人嗎
法律分析: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得私自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案件相關問題可以打電話和法官溝通。除非法官想就案情進行談話,一般不會安排。正常庭前法官也會見兩方當事人,了解下案情經過。開庭時,該帶的訴訟材料,如身份證、答辯狀、證據原件一定要帶齊。法院一般讓當事人做的陳述,最好前提寫好,開庭一邊看,一邊說。由於原、被告所處的角度不同,准備的陳述材料也不同。在辯論階段,聽對方陳述時一定要聚神會神,不要為對方不中聽的言辭氣暈了頭腦。對方說的不對的要點,要拿筆記住,然後繼續向下聽。在反駁時,要有條理地圍繞自己的主張反駁。很多當事人在答辯時,往往按對方說錯的地方,一條一條糾正,作為辯論提綱,其實這是不妥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七條 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I. 法官庭前調解的技巧
法官必須在司法實踐中認真揣摩,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調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彈性化、開放化、自主化的調解作為「東方經驗」,對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官非常善於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卻不注重調解的技巧和方法,導致許多案件久調不解、調而未解。法官調解的方法妥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調解的進程和效果。
2、調解時法官首先要及時有效釋明法律法規,對因不懂法的當事人通過講解法律規定使其釋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釋明法律時,態度要誠懇,語言表達要清楚、准確、通俗、親近,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法律規范。當事人之間難以達成調解,有時是因為信息不全面、不對稱、不暢通導致的。法官要暢通信息交流,以對方當事人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傳達,也可鼓勵當事人雙方進行信息的交換,改變當事人之間信息不全面、不對稱的局面,為順利調解打下有利基礎。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並非所有的當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認識者、評估者和決策者。因此,法官作為公正的中立者,應當幫助當事人分析、評估利害,並幫助當事人進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計算和衡量,指導其作出理性的選擇和決策。法官調解時還要善於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需要平衡協調,組成同一方當事人的不同獨立主體之間,作為當事人的組織內部不同成員或次級組織之間,以及當事人與其代理律師之間的利益分歧,也離不開法官的平衡協調。要成功地平衡協調各種利益分歧和沖突,法官必須在展現親和力的同時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協調利益時,應當鼓勵靈活性,要引導當事人把焦點從過去轉向未來,從而消除各方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戒心,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消弭雙方之間的矛盾糾紛。
4、調有方,大不同。在調解過程中,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有調解的意向,法官可應當事人的請求,也可主動提出調解方案,以供當事人參考。司法實踐一再證明,法官通過激勵各方當事人關注雙方相互對立的立場背後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創造力的方案,或者作為第三方提出富於創造力的解決方案並為雙方所接受,收到「雙贏」的結果。這種「增量調解」的方式,不但能實現原有的權利和價值,還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會調,也要會解。在調解時,法官要寓教於調,引導當事人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和履約意識。調解協議的簽訂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互相諒解,雙方當事人都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調解協議的達成要求當事人雙方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在主觀上必須誠實、善良,不得假借調解的名義意圖損害對方當事人、第三人和社會公共利益。調解時,法官要告誡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後,應當依約自覺履行,否則將承擔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後果。
J. 民事糾紛的庭前調解有什麼好處及後果
你說的是訴前調解還是立案後未開庭的?
無論前者後者,調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費用,照樣可以出具法院調解書,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調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麼轉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後者,那麼法院開庭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