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是
❶ 法院不受理哪些案件
應該是不受理哪些民事案件吧?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版圍的,原告提起民事訴權訟的,不予受理,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不予受理,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❷ 民事案件不予受理的情形有哪些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案件包括:
1、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案件;
2、雙方當事人依法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
3、依法應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
4、不屬於受訴法院管轄的;
5、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
6、依法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又起訴的;
7、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中,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
8、人民法院對民事、行政案件的再審申請人或申請人超過兩年提出再審申請或申訴的;
9、人民法院對不符合法定主體資格的再審申請或申訴;
10、下列再審申請不予受理:
(1)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
(2)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和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案件。
(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是擴展閱讀: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符合該法第108條的起訴,必須受理;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1、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2、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3、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4、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5、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6、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7、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6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❸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案件有哪些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案件包括:
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案件;
雙方當事人依法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
依法應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
不屬於受訴法院管轄的;
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
依法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又起訴的;
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中,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
人民法院對民事、行政案件的再審申請人或申請人超過兩年提出再審申請或申訴的;
人民法院對不符合法定主體資格的再審申請或申訴。
❹ 哪些案件是法院不受理的
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常見的不予受理的情形包括:
一、依照法律規定,專在一定期屬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二、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判決不準離婚和調節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6個月內有起訴的,不予受理;
三、對本院沒有管轄權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後,原告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
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起訴,除不予受理外,分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❺ 法院不受理案件如何處理法院會不受理什麼樣的案件
如果案件是符合起訴條件法院卻不予受理,那麼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一百二十四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法院不受理案件的范圍是什麼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供的訴訟。國家行為又稱統治行為、政治行為,是指涉及國與國之間關系、國家安全、以及其他涉及國家重大問題的策略性行為。在我國主要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一般認為,國家機關依據憲法和法律授予的自由裁量權就國家重大政治問題所採取的行為,屬於政治性行為而非純法律行為,若採取這類行為失當,國家機關及其首腦也只承擔政治責任,而不承擔法律責任。法院屬司法機關,只有權審查法律行為,追究因國家行為產生爭議的法律責任,不能由司法機關而只能由人民或者政治性機關追究政治責任。
各國因政治體制及國家結構形式的不同,對國家行為的范圍認識不一,且隨形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各國一般都將國防和外交這兩種行為視為國家行為。國防方面的國家行為主要有徵兵、軍需、軍基、軍事設施建設的決定、命令等;外交方面的國家行為主要有依據國家對外政策而進行締結條約和協定,對外國政府的承認、對國際間重大事件的看法等各種外事活動的決定、命令。
我國不實行彈劾制,政治領導人承擔政治責任不由人民法院審理。根據《憲法》第73條的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開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常委會開會期間,有權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對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各部、委的質詢案。質詢案當然可以針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如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各部、委採取的國防或者外交等國家行為失當,需要追究政治責任,可以依照法定程序罷免它們的領導人員。因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如果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有意見時,既可以向作出該國家行為的機關提出,也可以向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提出。
二、抽象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2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提起的訴訟。
依據憲法的規定,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以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和命令,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同憲法、法律、法規相抵觸的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決議、命令,只有其上級行政機關或同級人大常委會或上級人大常委會才有權撤銷。而人民法院不享有確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否與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相抵觸,從而有無法律效力的權力。因此,當事人如果對這些抽象行政行為有異議時,可向制定機關或其上級行政機關以及同級人大常委會或上級人大常委會提出。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與更高層次的法律文件相抵觸或者同等法律效力的抽象行政行為之間相互矛盾,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三、內部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3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其中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這類決定是行政機關管理其內部事務的行政行為,屬於行政機關自律權范疇,人民法院對此不能通過審判程序加以干涉。同時,行政機關獎懲、任免工作人員通常以內部規定、內部考核結果為依據,是行政機關綜合判斷的結果,人民法院也無法判斷行政機關的這些決定是否合法與適當。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這類行為的監督權,分別由其上一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人事機關行使。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4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如果是法規或者規章規定行政機關可以對某些事項作最終裁決,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依據這些法規或者規章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法律對由行政機關作出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的規定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明確列舉的方式
即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某項行政處理決定,只能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不得再向人民法院起訴。如《專利法》第43條第3款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對申請人關於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復審請求所作出的決定為終局決定;第49條第3款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對宣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的請求所作出的決定為終局決定。又如《商標法》第22條規定;對初步審定、予以公告的商標提出異議的,商標局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申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15天內申請復議,由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終局裁定,並書面通知異議人和申請人。這類案件一般都是專業技術性很強的案件。
(二)由當事人自由選擇
即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可以向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決定為終局決定,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條規定:受公安機關拘留處罰的公民對處罰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由上一級公安機關作出最終的裁決,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如《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條第2款規定:受公安機關罰款或者拘留處罰的外國人,對其處罰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由上一級公安機關作出最後的裁決,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法律沒有規定哪些行政爭議由行政機關作終局裁決,但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規定,行政機關對人民法院受案范圍以外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爭議作出的裁決就是一種事實上的終局裁決。
例如《集會遊行示威法》第13條規定: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對主管機關不許可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決定通知之日起3日內,向同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人民政府應當自接到申請復議書之日起3日內作出決定。該法沒有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行政訴訟法也未作此規定,因此,人民政府關於集會、遊行、示威申請的復議決定就是終局裁決。
當事人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作出終局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仍不服的,可向作出最終裁決的行政機關或其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訴。
除《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的情形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還列舉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幾種行為,即:
1.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2,調解行為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4.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5.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❻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類型主要有四種:第一是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第二是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第三是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第四是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❼ 法院不受理什麼樣的案件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❽ 哪8大民事案件,法院不會予以受理
有8種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審查原告的起訴後,認為不符合法定受理條件,從書面程序上裁定不予立案受理。
法院不予以受理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有些案件缺乏的某些條件完成了之後,法院仍然是會受理。民事訴訟中的受理時間一般是在7天,不管法院受不受理,它都會在7天之後告訴你結果。如果你對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表示不服,可以依法提起上訴 。
❾ 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有規定不予受理的案件范圍。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❿ 法院不受理案件范圍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包括:1、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2、依法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又起訴的;3、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中,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4、人民法院對民事、行政案件的再審申請人或申請人超過兩年提出再審申請或申訴的;5、人民法院對不符合法定主體資格的再審申請或申訴;6、下列再審申請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2)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和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案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