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喝酒死亡提醒

法官喝酒死亡提醒

發布時間: 2022-05-16 12:54:53

Ⅰ 「當場就不行」哈爾濱一法官被56歲醉酒男子殺害,這到底怎麼回事啊

11月13號在黑龍江哈爾濱雙城,這名法官在休庭期間被一名五十多歲的醉酒男子持刀殺害。 根據目擊者所言,犯罪嫌疑人持刀刺傷了法官的胸口 ,這一刀下去,這名法官當場就失去了生命特徵。

犯罪嫌疑人當時在法院和妻子走離婚程序,兩人正在打官司,為了要回房產證就開始起訴妻子,但是妻子已經將房產證交給了法官。為了拿回房產證就去找法官鬧,法官表示等二次開庭的時候給他,男子為了當天能夠要到房產證,就把法官拽到了收發室,隨後兩人發生了爭執,隨後男子就掏出刀刺向了了法官。

Ⅱ 一法官在法院內遇害,被殺害的原因是什麼

近期,哈爾濱一法官因審理一起離婚案件,而被被告殺害。由於出現了家暴,因此妻子起訴離婚,男子不滿法官的判決,認為不應該給妻子那20萬的養豬收益,後在法官休庭之時,准備向法官要回妻子提交的房產證,法官告知其需要等二審結束方可返還,故此,其將法官殺害。據悉,該男子在進入法院之前是喝過酒的,屬於酒後行凶,但不管是因為何種緣由,都不應枉顧人的性命。

一、因不滿離婚判決,將法官殺害

因男子有家暴傾向,故其妻子起訴離婚,在離婚判決中,該男子對判決給妻子的20萬的養豬收益表示不滿,其認為,妻子在過程中沒有怎麼工作,因此不應得此收益。故在法官休庭之時,攜刀進入法院,向法官要求返還妻子上交的房產證,在法官告知其房產證需要在二審結束後才能給他後,他將法官拽至收發室,並將法官殺害。

Ⅲ 哈爾濱警方通報法官被刺死,具體事情經過是怎樣的

2020年11月13日,哈爾濱雙城分局民警接到了報警,雙城人民法院法官郝某被犯罪嫌疑人吳某刺傷,經120搶救無效死亡,犯罪嫌疑人吳某被當場抓獲。經過警方的審訊,犯罪嫌疑人吳某因為對離婚判決不滿,喝酒之後找到郝某,用自己隨身攜帶的剔骨刀將法官郝某刺傷,導致其死亡。吳某對自己的犯罪事實均已供認。當日12時左右哈爾濱市公安局雙城分局發布了警情通報。現在等待吳某的是法律的審判,相信他此刻也對自己的行為悔不當初。但是還有讓大家不解的事情,法院門口都有安檢,吳某是怎樣將凶器帶在身上,又能通過安檢的呢?即便吳某受到了懲罰,法官郝某也失去了生命,美滿家庭也因為他的一時沖動破碎了。法官是為我們主持公道的人,他們的安全更應該得到保障。

Ⅳ 酒桌上這四種情況要坐牢!五一假期聚會要注意

現在在酒桌上發生了許多比較殘酷的事情,根據最新的法律規定一下在酒桌上的自種情況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強迫性勸酒、是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未安全護送醉酒者、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

前不久,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聚餐飲酒後其中一人腦出血致殘的賠償糾紛。原告妻子向當時聚餐邀請人和最終買單者索賠30餘萬。

2014年3月14日晚,有人喊羅先生去一餐館吃飯。用餐過程中,羅先生突然不對勁了,整個人陷入意識模糊。醫院診斷發現,羅先生主要是高血壓腦出血以及一些並發症。很長一段時間里,羅先生近乎植物人。經過近兩年的治療,他才逐漸康復。

羅先生妻子得知,當晚參與聚餐的人都喝了酒。她認為自己丈夫也是因喝酒才導致病發,所以將當晚邀請丈夫聚餐的吳女士及最終買單的邱先生一起告到了法院。

最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Ⅳ 喝酒出事故有沒有責任

是否有責任要視具體情況而論,一般有兩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是一起喝酒的人竭力勸阻專無效執意要酒駕造成的交通屬事故的,一起喝酒的人無責任;第二種是同桌喝酒的人明知酒後駕車是違法的,但不勸阻或縱容酒駕醉駕造成交通事故的,有連帶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機動車駕駛人應當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文明駕駛。
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葯品或者麻醉葯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或者過度疲勞影響安全駕駛的,不得駕駛機動車。
任何人不得強迫、指使、縱容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機動車安全駕駛要求駕駛機動車。
上述第二十二條第三款「任何人不得強迫、指使、縱容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機動車安全駕駛要求駕駛機動車「包括了「同桌酒的人可預見酒駕的嚴重後果,但不加以制止甚至縱容」的情形,說明一起就餐喝酒的人有連帶責任。負有連帶責任的人在這里主要是縱容酒駕,不是強迫、指使他人酒駕。

Ⅵ 酒醉身亡參與者有責任嗎

結合到本案中,這種情況不好說的,因為誰也不知道喝酒的現場是怎麼樣的,如果這幾個朋友都擯他酒,那他們是有責任的,如果只是朋友之間的聚會,和多了,由於自身的原因導致的死亡是很難主張那幾個人的賠償的!意思就是說,那幾個人得有故意或者重大過錯,否則是不能主張的!如果證明其他一同喝酒的朋友具有過錯存在困難,則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要求其他幾個朋友適當補償。適用公平原則,這樣比較合理!【個人意見】:首先, 我國法律未禁止成年公民飲酒,只是限制或禁止公民飲酒後進行某些特定行為。從審判實踐來看,法官判決「酒友」是否承擔賠償責任,主要是分析酒友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的程度。酒友的過錯分析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喝酒的過程,第二階段是喝酒之後的照顧義務。 (一)、勸酒、迫酒導致的傷害是否應承擔侵權責任 一是要看勸酒、迫酒是否採用強制手段,如喝酒人自己不願意喝酒,酒友採用強制的手段強迫其喝酒,導致傷害的,實施強迫手段的酒友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如果是非強制、禮節性勸飲,被敬酒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既不為法律所禁止,也為傳統和風俗民情所接受。一般不宜將這種行為界定為侵權行為。 二是要看酒友是否存在故意,如明知他人因身體狀況或職業特點不適合喝酒,而違背其意願強勸其喝酒,導致的傷害,應承擔賠償責任。例如明知他人系機動車駕駛員仍勸其共飲;或明知其酒後不能開車而放任或不加阻止其開車,所導致的傷害,亦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因此,分析勸酒、迫酒是否構成侵權,要看勸酒、迫酒的具體情節。 (二)、共飲者醉後,酒友應承擔怎樣的法律義務 醉酒人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能預見到過量飲酒的後果,那麼共飲者是否有勸阻他人喝酒的義務呢?從共飲者沒有法律上的義務,只有道德上的義務。那麼,一旦其他人醉酒了,酒友不能一走了之,否則,導致的他人傷害則應承擔法律上的責任。對醉酒者承擔的救護、救助義務應達到怎樣的程度?例如:將一個醉酒引發突發疾病的人送往醫院、診所;將一個醉酒且基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人送往其成人親屬照顧;將一個表面上沒有出現失控跡象的共飲者,送上車、家門口等等,這些常人通常的處理方式,如出現事故,不宜判決供飲者承擔賠償責任。 我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法官處理此類案件還要考慮到當地關於酒的民風民俗,才能對是否構成侵權的要件做出正確的判斷。【案例一】醉酒死亡 親屬狀告酒友 2008年2月25日,陳某灣在東莞市冼沙同富酒店請朋友吃飯,赴宴的客人有12人,包括莫某均、周某潤及古某媚的丈夫周某華。其中,周某華與周某潤是親戚關系,與陳某灣、莫某均是朋友關系,與赴宴的其他9人素不相識。晚上約7時開始吃飯飲酒,約當晚9時結束,13人共飲了自帶的白酒9斤,大家飲的酒量比較均勻。晚宴結束時,其他幾人離席先走(有的去卡拉OK,有的回家),而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發現周某華醉酒了,便一同用車先送周某華到周某潤家中休息,打算待周某華酒醒後再送周某華回家。 到周某潤家後,莫某均、周某潤將周某華醉酒並安排在周某潤家休息的情況分別電話告知了周某華的父母和妻子。當晚約11點半,陳某灣、莫某均見周某華無異常,便回家了,由周某潤和其家人照料周某華。次日凌晨3時左右,周某潤發現周某華沒有了呼嚕聲,覺得有點不妥,便讓女兒打120、110並通知周某華的家人及陳某灣、莫某均。醫護人員趕到後,對周某華進行了搶救,然而周某華因酒精中毒,心跳、呼吸驟停,於2008年2月26日4時30分經救治無效死亡。 在原審庭審中,古某媚、李某、周某田、周某欣主張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沒有盡到通知義務,只是在周某華酒精中毒發生惡化之後才電話通知周某華家屬稱周某華酒精中毒,也沒盡到悉心照顧的義務,導致周某華錯過了搶救的時機。 原審法院認為,應以普通人的標准來衡量,不能以醫生的標准來要求,否則對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而言是苛求和不公平的。周某華醉酒後熟睡並打著呼嚕,並無其他異常,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據此安頓其睡眠而不送去醫院,符合日常生活習慣和常理。周某潤憑熟睡中周某華呼嚕聲的停止,判斷周某華可能出了問題,是常人的合理注意,但此前作為普通人的是難以甚至無法預知周某華會發生酒精中毒死亡。況且,周某潤在發覺周某華可能不妥後,及時告知周某華的家人並打120救助。因此,從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的系列行為,可認定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已盡了注意、通知及照料的附隨義務,周某華醉酒後,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並無過錯。 綜上所述,周某華醉酒後發生酒精中毒死亡,是其本人不控制、過量飲酒造成的,是唯一的過錯方,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對周某華的死亡無過錯,因此,死者家屬要求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承擔賠償責任,原審法院不予支持。 周某華家屬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東莞中級法院。二審法院審理後認為,從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的系列行為,可認定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已盡了注意、通知及照料的附隨義務,周某華醉酒後,陳某灣、莫某均、周某潤並無過錯。而作為周某華本人,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預見到過量飲酒的後果,周某華無法控制自身的行為,應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二審法院最終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案例二】醉酒死亡引發民事賠償案 近來,因醉酒死亡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時有發生。各方當事人對此類案件的看法、態度雖不盡相同,但賠償義務人無不感到非常冤枉。而各級法院的判決結果也相差甚遠。諸多新聞媒體對此類案件的審判結果也給予高度關注,並引發了「面對醉酒者,我們怎麼辦」的討論。最近,筆者承辦了一起以張某(女)及其兩個女兒為原告,以與死者薛某(系張某之夫)一同喝酒的劉某等六人為共同被告的人身傷害賠償案件。該案現已塵埃落定,筆者作為此案被告的代理律師,經過縝密的法律分析,成功的將訴狀中六名被告承擔全部法律責任降低為承擔20%的次要責任。
一、案情簡介
原告張某(女)及其兩個女兒。
被告劉某、李某、容某、周某、馬某、常某六人
二00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十八時三十分左右,被告劉某、李某、容某、周某、常某與馬某(馬某、劉某、李某、容某、周某為同學關系)約好去某工廠附近的四川園林飯店吃飯。五人坐下後,薛某(男,四十歲,某工廠工人,系張某之夫,與被告劉某、李某、容某、周某、常某為同一車間,但吃飯前劉某、李某、容某、周某、馬某五人與薛某不認識)也進入了該飯店,因薛某與常某相識,就和五被告坐在了一起,後馬某也趕來參加。七人開始吃飯並喝酒。約三十分鍾後,容某喝了一杯酒因有事先行離開。剩餘六人繼續吃飯、喝酒,共計喝了叄瓶白酒,兩瓶啤酒,其中李某自己喝了兩瓶啤酒。二十一時許,周某結帳後與李某、常某一同離開飯店。十分鍾後劉某離開飯店。約五分鍾後馬某與薛某一同離開飯店。馬某發現薛某有些醉意,便建議薛某去工廠的單身宿舍休息,並叫來李某、周某一同扶薛某上樓到周某與常某的宿舍(324房間)。薛某上床後,常某問他「喝水嗎?」薛某答「不喝」;常某又問他「你睡嗎?」
薛某答「睡吧」;常某又問他「脫衣服嗎?」
薛某答「不脫」。後薛某、周某睡了。薛某睡覺時一直打呼嚕。常某到半夜時才睡著。大約凌晨三時,周某、常某發現薛某頭部及上半身斜躺在地上,腳搭在床上,呼叫不應。周某立即撥打「120」並向車間領導進行匯報。薛某經「120」搶救無效死亡。二00四年十二月三日,某市公安局出具了(2004)冀石公刑技法字第129號《關於薛某的屍體檢驗報告》:屍表檢驗,死者只穿蘭內褲。屍長165㎝,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皮膚呈白色,黑發長8㎝,冷凍緩解屍體,中度腐敗。雙眼角膜渾濁,瞳孔不能透視,瞼球結膜蒼白,鼻孔有出血,左口角有血跡,耳無異常。左顳部有4×2.5㎝表皮剝脫伴皮下出血,左額部眉外上有0.5×0.5㎝表皮剝脫。屍表其餘部分未見損傷。解剖檢驗,切開頭皮,頭皮下及雙側顳肌無出血,顱骨無骨折。切開腹腔,可見心肺表面有點狀出血,胃內有暗紅色稀粥樣胃內溶物,有酒味,腹腔及其它臟器肉眼觀未見明顯異常。取出舌、喉、氣管見喉頭粘膜明顯出血水腫,氣管內無異物。取心內血5ml備檢。理化檢驗,TXY-I酒精定量檢測儀檢驗心內血,酒精含量為104.49mg/100ml。檢驗意見:1、根據死者左額、左顳及左耳後損傷的性狀、特徵,符合鈍性外力所致,磕碰擦蹭可以形成,損傷輕微屬非致命傷。2、根據理化檢驗結果死者心內血酒精含量為104.49mg/100ml,說明死者生前曾大量飲酒。3、根據解剖檢驗見喉頭明顯充血水腫,結合心肺表面點狀出血等分析,薛某符合喉頭充血水腫引起窒息死亡。4、建議進一步做病理檢驗(家屬不要求進一步做病理檢驗)。

原告認為,被告劉某、李某、容某、周某、馬某、常某明知薛某已經嚴重醉酒,而沒有將其送交家屬或送到醫院進行救治,卻將其放到單身宿舍置之不理,從而導致薛某因醉酒致喉頭充血水腫引起窒息死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六被告共同過失致人損害,造成薛某死亡的嚴重後果,構成共同侵權,依法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被告認為,第一、二00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晚六人聚餐時並沒有主動約請薛某,薛某是碰巧遇上主動坐到六人的桌上的,六人也不好意思攆他走。席間大家都是自行倒酒,並沒有人勸酒,且在自己認為本人已經吃好喝好後自行離開。當馬某發現薛某喝酒過量後建議其到工廠宿舍休息,並與周某、李某將其扶到周某與常某的單身宿舍休息時,薛某的意識清楚。且馬某、李某、周某、常某當時也大量飲酒。在馬某、李某、周某、容某、劉某飯前與薛某不認識,薛某沒有告知其家庭住址,薛某妻子的電話關機的情況下,李某、周某、常某讓薛某在單身宿舍休息的行為已經盡到了善良照顧義務。第二、薛某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對自己的酒量及身體的健康狀況有深刻的認識,薛某醉酒是自己貪酒造成的。責任應由其自己承擔。被告六人對其沒有進行照顧和看護的法定義務。第三、薛某的屍檢報告表明雖檢測到其生前曾大量飲酒,但在沒有明確薛某的死亡原因是酒精中毒的情況下,薛某的死因不能確定,薛某生前飲酒與其死亡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故原告訴被告侵權證據不足。第四、薛某一夜未歸,其家屬沒有採取任何尋找措施,應承擔一定的責任。綜上所述,六被告對薛某的死亡不承擔賠償責任。法院審理認為,死者薛某作為成年人應當預見到過量飲酒的危害,對於酒後猝死的嚴重後果本人應承擔主要責任。薛某與劉某、李某、周某、馬某、常某五被告同桌飲酒後辨認和控制能力減弱,有可能造成傷害,其後行為和同桌飲酒人之間產生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劉某等人沒有將其送交家屬或送到醫院救治,未盡到及時救助義務,應承擔次要責任。被告容某喝了一杯酒後即先行離開,其對後面飲酒及其它情況不知,故不應承擔責任。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條、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之規定,判決被告劉某、李某、周某、馬某、常某連帶承擔20%的賠償責任。宣判後,原告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筆者作為六名被告的代理律師從以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法律分析:六被告的行為是否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本案主要爭議的焦點是:六名被告的行為與薛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及其主觀上是否存在過失。

筆者認為:根據案情,七人開始吃飯約三十分鍾後,容某喝了一杯酒因有事先行離開,其對後面飲酒及其它情況不知,故不應承擔責任。法院對此予以認定,判決容某不承擔任何責任。
對劉某、李某、周某、馬某、常某五人的行為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1、因果關系,是指損害事實與違法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目前,關於因果關系存在兩種學說:直接因果關系學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直接因果關系又稱為狹義因果關系,它要求以哲學上嚴格意義的因果關系作為侵權行為的要件。由於互為因果關系的條件在現實中,很難窮盡,缺乏可操作性,且極易導致受害人難以獲得侵權行為法的救濟的情況。故,專家、學者認為採用直接因果關系學說是不符合法律是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精神的。我國學者楊立新將其概括為一個三段論:「大前提:以行為時社會的一般智識經驗,此種行為能夠引起此種損害結果;小前提:現實中,此種行為已經引起了此種損害結果;結論:那麼,此種行為為此種損害結果發生的適當條件。既然如此,此種行為與此種損害結果之間為有相當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大前提-從社會的一般智識經驗,可知大量飲酒能夠引起飲酒者死亡的後果;小前提-事實上,薛某大量飲酒後已經死亡;結論-薛某生前大量飲酒是導致其死亡的適當條件。因此,五被告與薛某一起飲酒的行為與薛某的死亡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一審法院採納了筆者的觀點,認為「薛某與劉某、李某、周某、馬某、常某六被告同桌飲酒後辨認和控制能力減弱,有可能造成傷害,其後行為和同桌飲酒人之間產生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確定了薛某的死亡結果與五被告與其一起喝酒及酒後的管理具有因果關系。

2、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而且能夠預見行為具有加害他人的危險性,卻依然實施該行為的心裡現象。過失實質體現了行為人的自主參與,因而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基本要件。過失是一種不注意的心裡狀態,是對自己注意義務的違反。注意義務分為兩種情況:一般注意義務和特殊注意義務。一般注意義務是一般社會交往中產生的注意義務;特殊注意義務是特定關系中產生的注意義務,如司機、醫生等特定職業者的注意義務。我國民法學家佟柔認為:「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過失,必須以行為人是否應當注意、能夠注意卻未注意為依據。由於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客觀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人們應當注意和能夠注意的標准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應當注意和能夠注意的標准,也應當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筆者認為:首先,過失的判斷以行為人對受害人的利益負有注意義務為前提,在注意義務存在的前提下,過失的判斷就應取決於注意的程度即違反注意義務。在作出具體判斷時,應結合行為人的年齡、職業、行為發生時行為人的生理、精神狀態、以及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條件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其次,就本案而言,前面筆者已經論述了薛某的死亡與五被告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在這個前提下,必然產生五被告對薛某的注意義務。因而,五被告在本案中是否存在過失,取決於在當時條件下五被告對薛某應注意到何種程度方為一個善良公民已經履行了真誠注意、謹慎的行為義務。其次,就本案而言,前面筆者已經論述了薛某的死亡與五被告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在這個前提下,必然產生五被告對薛某的注意義務。因而,五被告在本案中是否存在過失,取決於在當時條件下五被告對薛某應注意到何種程度方為一個善良公民已經履行了真誠注意、謹慎的行為義務。判斷劉某等五人是否存在過失的主要條件(案件背景)因素有:①劉某等五人與薛某之間互不了解;②席間沒有人勸酒;③薛某飲酒的同時,劉某等五人也喝了酒;④被告馬某發現薛某醉酒時,在不知其家庭住址且與其家屬不能取得聯系並徵得其同意得情況下,與周某、李某一起扶他到周某與常某合住的宿舍休息;⑤薛某睡前常某關切得詢問其「喝水嗎?」、「脫衣服嗎?」時,薛某明確答復了常某;⑥薛某睡後一段時間常某才入睡;⑦劉某、常某等五人均不是醫務人員;⑧在發現薛某情況異常後,立即撥打「120」進行救治。筆者認為在綜合上述條件,由於常某等五人均不是醫務人員,這就決定了他們的醫學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法官在判斷其五人對薛某的注意程度時的判斷標准不能以特殊注意義務即一個醫務人員通常情況下應具有的智識與經驗作為判斷標准,而應以一般注意義務為標准即一般社會交往中產生的注意義務。通常情況下,常某等五人應該都知道酒精中毒可能會出現致人死亡的後果,在常某等五人沒有喝酒且精神狀態正常的情況下,把一個因醉酒而神智不清或者控制、辨認能力降低的人交其看管,如果存在常某等五人應當預見到如不及時送醫院救治醉酒者可能死亡的後果而沒有預見到的條件;或者雖然已經預見到可能會發生這一危害結果,但是基於日常生活中時常發生醉酒的人睡一覺後即行恢復的情況,認為該醉酒者亦能自行恢復,不會發生醉酒者死亡的危害結果的條件下,導致醉酒者死亡,應該認定常某等五人沒有盡到一般注意義務,構成過失。但是,本案的案件背景顯示,常某等五人當時也處於剛剛喝了酒的狀態,從公平角度講,法官在確認死者薛某酒後控制、辨認能力降低的條件下,亦應認定一同喝酒的常某等五人酒後也應存在控制、辨認能力降低的條件。在此條件下,法官要作出正確的判斷不應以一個沒有喝酒的人通常情況下會如何作出判斷為標准,而應當考慮的是喝酒後的人在同等條件下會如何處理此事。會不會將另一個尚能表達明確其意思的醉酒者送往醫院救治,如果能,則常某等五人有過失,如果不能,則常某等五人無過失。筆者認為,事實上,喝酒後的人在同等條件下對另一個尚醉酒者的生理條件、健康狀況很難作出正確判斷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結合本案,在死者薛某睡前,常某問他「喝水嗎?」薛某回答「不喝,睡覺吧」。常某又問「脫衣服嗎?」
薛某回答「不脫。」之後,薛某入睡,打起呼嚕。薛某睡後一段時間,常某才睡。至此,筆者認為,常某在酒後,在薛某入睡前,能對其關切的進行詢問,在得到薛某明確的回答且薛某已經入睡後其才睡覺,就已經盡到了一個善良之人的注意義務,是符合社會公共道德所要求的行為准則的,常某酒後能對薛某關注到這個程度已經足矣。因此,常某等五人在本案中沒有過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雖然五被告對薛某的死亡結果的發生並不存在過失,但是由於與五被告與其一起喝酒及酒後的管理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因而可以認為五被告對於薛某的死亡結果的發生應當承擔一定比例的責任。一審法院的判決也正是基於此判令醉酒致死的薛某承擔80%的主要責任,與其共同飲酒的五名被告承擔20%的次要責任。

Ⅶ 喝酒死亡一起喝酒的人需要承擔多大責任

喝酒死亡一起喝酒的人是否要承擔連帶責任,要看是否存在過錯。若存在過錯,則需要負連帶責任,不存在過錯的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

作為同席飲酒的人,事實上已經建立了法律上的關系,彼此之間存在法律上的相互提醒和照顧義務。具體而言,在飲酒時對其他飲酒人一般應當承擔提醒、勸阻、通知的義務,不讓其過量飲酒;在酒後還要承擔扶助、照顧、護送的義務,保障飲酒人的人身安全。

如果同席人沒有盡到這些義務,就屬於「不作為」,如果飲酒人出現了身體傷害或死亡,兩者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果關系。法官正是基於此判決同席人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Ⅷ 喝酒喝死人的例子

好不容易培養出的大學生,剛畢業工作,和一群好朋友喝酒導致猝死。喝酒喝死人酒友要賠償嗎?

不幸小伙喝酒後猝死

事發當晚,一起喝酒的都是90後,他們都是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都在集美上班。2012年11月30日晚上,下了夜班之後,一群好朋友想喝點小酒解解乏。

由於嫌在外面酒店吃飯花費太大,他們就決定在宿舍煮火鍋喝酒。於是,他們一起買了不少菜,還有牛肉丸和羊肉等,就「開鍋」了。

本來只想喝點小酒解解乏,可是人一多,這喝酒的量就不好控制了。一開始吃飯的時候,他們只買了一瓶酒。不過,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喝點小酒」變成了「一醉方休」。

當晚,小魏和四名好朋友一共喝了兩瓶54度的老白乾、一瓶45度的白酒。據小魏父母事後了解,其中小魏喝了一瓶白酒。

喝完酒後,小魏醉得一塌糊塗,同伴小周、小盧就和小魏同睡一個房間,另外兩人睡另一個房間。

第二天早上,小林去喊小魏上班時,才發現小魏趴在床上,昏迷不醒,連拍了他好幾下都叫不醒。小林就幫小魏翻身,翻過來一看,發現他嘴唇已經發紫,還口吐白沫。

於是,小林連忙撥打120,並背著小魏到路口等待120。遺憾的是,醫生到場後發現小魏已經死亡。送到醫院後,經診斷為「院前死亡,猝死(不明原因)」。

索賠父母狀告四酒友

同伴的死亡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誰也沒有想到,僅僅是在一起吃了一次火鍋,竟然惹出這么大的禍事。

事發後,小魏的父母聽說了兒子的死訊,從湖北老家趕來廈門。看著小魏悲慟欲絕的雙親,幾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東拼西湊了16000元錢,交給了小魏的父母,作為小魏的喪葬費用。而小魏所在的單位也組織職工捐款4萬多元。

近日,小魏的父母把小魏的四名酒友告上了法庭,要求他們承擔40%的過錯責任,並賠償各項損失總計28萬多元。

由於小魏家屬拒絕屍檢,去年年底小魏遺體未經屍檢即火化。因此,小魏猝死的原因已經無法查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是酒後猝死的。

爭議酒友要不要擔責?

近日,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案件。

在法庭上,小魏父母說:「酒友不負責任,害死我兒子,他們應當賠償。」他們認為,當晚四名酒友在小魏大量飲酒已經醉酒後,沒有勸止,也沒有盡到相互幫扶、照顧的義務,還讓小魏趴著睡覺,結果導致死亡,責任不可推卸。

對此,四名酒友都感到十分委屈,他們辯解說,小魏之死責任不在他們,是小魏自己要喝酒的,他們沒有勸酒,反而是小魏自己一直在勸別人喝酒。

酒友們認為,小魏父母所說的「共同飲酒後有相互幫扶、照顧的義務」沒有法律依據。其中,被告小盧還說:「我們和他是多年的老同學,還是朋友,我們不可能有意要去害他的。我覺得這事談不上賠償責任,我們每人給4000元錢,就是想給他父母一點安慰。」

經審理,近日,集美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四名酒友對小魏的死亡負有10%的輕微過錯,要求他們賠償25870元,扣除已經支付的16000元,他們還應當再支付9870元。

目前,小魏的父母已經提起上訴,案件正在二審當中。

法官說法:為何要賠10%?

一審法官認為,小魏作為一名成年人,喜愛飲酒屬於其個人人身自由。由於飲酒過量沒有標准可以遵循,所以由他人判斷其是否飲酒過量而採取措施制止,必然會侵犯其人身權利,難為法律所允許。因此,他人無權干涉小魏飲酒的自由。

而且,小魏在入睡前狀態良好,一貫身體健康,同伴難以預見,更何況同伴也已經大量飲酒,難以對小魏更進一步地觀察照顧。

但是,法官也指出,四被告作為共同參與人也大量飲酒,如果他們四人能夠有自製力控制自身行為,避免大量飲酒,也就可能避免小魏大量飲酒,從而避免小魏的死亡。因此,四被告對小魏的死亡,負有一定過錯。由於過錯顯著輕微,法官認為,四被告承擔10%的賠償責任較為適宜。

Ⅸ 同學聚會身亡27人全被判擔責

經公安交警部門調查
張某根系醉酒後駕駛
負事故全部責任
但,事情還沒完……
事情發生在今年2月20日晚,事發後,張某根的家屬起訴當日參與同學會聚餐的沈某等27人,認為聚會的共同組織、參與者,均未盡到共同飲酒人負有合理的安全注意義務和相應的照顧、保護等特定義務,應當對張某根的死亡承擔賠償責任。
但張某根的初中同學辯稱

「吃飯的時候並未勸酒,
期間只張一人喝了白酒,
開席之前大家都互相提醒
開車不能喝酒,
事後大家也紛紛送上人情關懷金,
這個賠償責任,
我們不擔!」
法院經審理認為
親朋好友之間聚餐飲酒本是一種情誼行為,每個飲酒者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有最高注意義務,同時各共同飲酒、聚餐者應對其他同飲者負有善意提醒、勸誡、照顧和幫助等安全注意義務,
而同桌聚餐者的義務更應高於其他共同聚餐者。本案中,張某根與沈某等共28人聚餐,其中六人與張某根同桌,在張某根已達嚴重醉酒程度時,聚餐者放任其獨自離開,於情於理對意外發生存在一定過錯。

張某根的死亡原因
及共同聚餐者的過錯程度
最終
法院酌情判決
被告沈某等六名同桌聚餐者
每人承擔5250元的賠償責任
其餘二十一名共同聚餐者
每人承擔3150元的賠償責任
對於相關案例,紹興中院法官表示,飲酒人處於醉酒的危險狀態時,其他共飲人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這種義務不僅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定義務。在共同飲酒引發醉酒死亡案件中的「注意義務」主要存在兩個階段:
共飲時:宴請組織者負有提醒在場人適量喝酒的義務,其他共飲者亦不能強行勸酒、罰酒,還應當特別注意觀察是否有人出現醉酒或其他身體不適狀況。
共飲後:共飲人負有對過量飲酒者的救助義務,如勸阻酒駕、聯系家屬、送醫就診、安全護送等,若共飲人在飲酒時有強勸、逼迫、許諾等不當行為的,將負有更嚴苛的救助義務。若飲酒人系自身原因醉酒的,共飲人僅在具有重大過失時才承擔責任。
在審理中,法院對於已盡注意義務的共飲人,一般不判定承擔賠償責任;若經查明共飲人存在一定過失,未盡注意義務的,也將酌情判決承擔責任。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