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
㈠ 手機顯示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電是詐_嗎
是。
詐騙電話的來電顯示開頭幾位是「00019」或者「000019」,但人民法院電話的開頭究竟是多少,自己可以查找的。訴訟費繳納仍舊採取當事人到指定銀行繳納的方式,不會要求當事人自行轉帳。如果遇到要求轉賬的,都是電信詐騙。
㈡ 中國首家互聯網法院為什麼在杭州試點
早在2011年,杭州法院就開始積極探索新型網路空間治理模式。杭州作為互聯網經濟發達地區,聚集著一大批著名互聯網企業,擁有阿里巴巴、支付寶、淘寶、天貓、網易等眾多知名電商企業,涉電子商務糾紛多發頻發,現實司法需求大。
設立互聯網法院,杭州有現實的需求。早在2015年4月16日召開的浙江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上,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就提到一個數據,「阿里巴巴的專門隊伍,一年要處理超過400萬起交易糾紛。這其中部分糾紛未必能圓滿解決,就會進入訴訟通道」,當時的會議就提出浙江法院在審判模式上要探索創新「互聯網+審判」的新模式,探索推進電子商務的網上法庭建設,提升電子商務高速發展中的法治水準和司法保障。
2015年4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始布局「互聯網+審判」的新模式,確定由西湖、濱江、餘杭三家基層法院和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為試點法院,分別審理網路支付糾紛、網路著作權糾紛、網路交易糾紛及其上訴案件。
這四家法院的分工也有所不同,對應審判的分別是網上著作權糾紛(濱江法院)、網路支付糾紛(西湖法院)、網上金融交易糾紛(餘杭法院),杭州中院則負責三家基層院的二審工作。不難發現,相應的試點都有現實依據:濱江轄區內高新互聯網企業眾多;西湖轄區有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餘杭轄區內則有天貓、淘寶電商平台。
2015年5月28日,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23號法庭,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第一案正式開庭——一位買家在天貓網上買了38罐營養品,但他認為這些營養品超范圍、違規使用營養強化劑,要求深圳的一名商家退一賠十。開庭時,原被告雙方都在各自電腦前舉證、陳述理由,而證據(包括購物時的旺旺聊天記錄、產品單號等信息)則在開庭前由雙方通過網路同步到了法院,法官也在電腦前審閱。
2015年8月13日,「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正式上線。截至今年4月,共計收到普通案件申請2.2萬件。隨著經驗的不斷輻射和擴大,全省已有15家法院加入網上法庭平台。杭州大數據產業基礎扎實在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已經完全具備了承接「互聯網法院」建設工作的能力。
今年1月份,浙江省高院院長陳國猛表示,浙江法院將積極推動設立杭州網路法院,促進網路法治的健全發展。杭州網路法院是基於杭州法院原先的電子商務網上法庭而建,將涉及網路的案件從現有審判體系中剝離出來,構建專業的司法體系,專門審理和研判此類涉網案件。
因此,此次互聯網法院首先在杭州掛牌試點,也是基於多方面原因考慮。
㈢ 餘杭區人民法院地址在那裡從杭州市北站坐幾路車到
公交線路:67路 → 地鐵1號線,全程約31.5公里
1、從杭州汽車北站專步行約10,到達屬汽車北站
2、乘坐67路,經過13站, 到達西湖文化廣場站
3、步行約90米,到達西湖文化廣場站
4、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14站, 到達臨平站
5、步行約340米,到達餘杭區人民法院
㈣ 餘杭區人民法院考進去難不難
不想回答難不難,反正不建議考,讓我再選一次我估計就考檢察院了。
法院的工作比大多數公務員的工作都難且多。國家機關一般都是干行政管理類工作,而法院卻是干業務工作,專業性強,難度也大,可能你現在覺得判案有什麼難的,開庭審理就把情況搞清楚了,適用對應法律就依法判決了。
可是這是實務操作不是在學校一樣做題,你民法考個90分在學校肯定高分大佬了,但是實務中必須滿分,不能有錯。而且寫判決書也難多了,判決書是需要說理的,每個案子情況不一樣判決書的說理部分就完全不同,每次引用的法條也不一樣,都需要查清楚,不能也不敢出錯。還有工作量大我就不具體說了,應該題主都有所了解。
㈤ 女子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已立案了
是的。12月14日下午,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杭州女子吳女士訴郎某、何某誹謗案已被餘杭法院立案受理。
10月26日,吳女士委託的訴訟代理人向餘杭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自訴狀及證據材料,以郎某、何某捏造事實,通過網路誹謗自訴人谷某某且情節嚴重為由,要求以誹謗罪追究郎某、何某的刑事責任。
12月11日,吳女士委託的訴訟代理人向餘杭人民法院補充提交了刑事自訴狀及證據材料。
餘杭人民法院經審查,該案符合刑事自訴案件的受理條件,於12月14日立案受理。
(5)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擴展閱讀
女子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
據悉,7月7日,吳女士去小區門口的快遞驛站取快遞時,被隔壁便利店老闆郎某偷拍。郎某與朋友何某分別飾演快遞小哥和對面小區獨自在家帶孩子的「小富婆」在微信上聊天,編造了「富婆出軌快遞小哥」的劇情。
隨後,事件在網上發酵,不明真相的網友寫下不堪入目的留言。吳女士的鄰居、朋友、同事議論紛紛。之後,吳女士丟了工作、找新工作被拒、患上抑鬱症……吳女士自視被「社會性死亡」。
8月13日,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分局作出行政處罰書,「經查證,郎某與何某利用信息網路公然侮辱、誹謗他人,屬情節較重。」郎某和何某被行政拘留9日,並錄制視頻道歉。
但吳女士表示,錄制道歉視頻時,他們多次修改 。「一再跟我們討價還價,避重就輕,他們的道歉不具備任何誠意。」
㈥ 浙江省五常街道糾紛歸屬那個法院
歸屬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
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五常街道辦事處,住所地杭州市餘杭區五常大道,按照地域管轄劃分,所以一般糾紛歸屬於餘杭區人民法院。
地域管轄分為一般地域管轄與特殊地域管轄、專屬管轄。
㈦ 浙江省餘杭區人民法院電話是多少
即便上班時間打也是一句「正忙稍後再撥」馬上斷線,撥打一百遍也這樣!另撥057—86229407也一樣,撥一萬遍就二個結果1、無人接聽。2、通話中。
㈧ 浙江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傳票查詢
法院向當事來人送達的傳源票不是公開的,只向雙方當事人送達,所以,是無法查詢的。浙江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也不例外。
但是,不少法院在自己的網站上會公開各類案件的庭審公告情況。浙江杭州餘杭區人民法院就是這樣做的,所以,可以到該院網站查詢。
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網址: http://yuhang.zjcourt.cn/
㈨ 取快遞被造謠出軌案當事人發聲,她在這件事件中面臨了哪些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隨著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網路暴力就是隨著網路的興起而逐漸產生的一種現象,而網路暴力雖然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但是,越是無形越是具有殺傷力,網路暴力對於人們的心理傷害是不容小覷的。
在浙江杭州,就發生了一起利用網路造謠誹謗的事件,而被造謠的當事人非常無辜,她不過是取了一個快遞,卻被人惡意造謠,後來導致這名女子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吳敏再次發聲:感謝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對於誣陷造謠自己的人,吳敏選擇了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2021年1月份,吳敏的起訴得到了法院的正式受理,這意味著造謠誣陷的人將會為自己的行為得到相應的法律懲罰。
雖然案件還沒有結果,但是正式受理就已經給予吳敏很大的希望和支持了。因此吳敏再次發聲,表示自己非常感謝這段時間給予自己支持的家人、朋友、司法機關、以及社會各界的好心人。
相信法律會公正裁決此案,給予造謠誣陷的人應有的懲罰。
㈩ 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兩人被立案偵查!你對造謠事件怎麼看
記者12月26日從浙江省人民檢察院獲悉,在檢察機關的建議下,此前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的「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當事人郎某、何某已被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以涉嫌誹謗立案偵查。2020年7月,被造謠的谷女士到小區快遞點取快遞時,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視頻。郎某隨後與朋友何某「開玩笑」,編造「女子出軌快遞小哥」等聊天內容,發至微信群。隨後謠言通過不斷轉發,在互聯網發酵。谷女士發現該情況後報警。
8月13日,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發布警情通報,稱郎某和何某捏造聊天內容,並截圖發至微信群,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依據相應法律規定,警方對二人分別作出行政拘留處罰。
10月26日,谷女士向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於12月14日決定立案,並依法要求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提供協助。
檢察機關認為,在此期間,相關視頻材料進一步在網路上傳播、發酵,案件情勢發生了變化,郎某、何某的行為不僅損害被害人人格權,而且經網路社會這個特定社會領域和區域得以迅速傳播,嚴重擾亂網路社會公共秩序,給廣大公眾造成不安全感,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之規定,應當按公訴程序予以追訴。
12月25日,根據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檢察院建議,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對郎某、何某涉嫌誹謗案立案偵查。
檢察機關表示,將恪守客觀公正立場,會同相關司法機關推進該案得到依法公正處理。
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調查
12月14日,吳妍(化名)收到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書:「經審查,起訴符合法定受理條件,本院決定立案審理。」
8月初,一段小吳被偷拍的視頻在網路流傳,編造的聊天截圖演繹出「少婦出軌快遞小哥」的故事。4個月過去了,被網路謠言折磨的小吳提起刑事自訴,讓法律給她一個「說法」。
10月26日,小吳委託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晶晶向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自訴狀及證據材料,要求以誹謗罪追究郎某和何某的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12月14日,記者來到網曝事發地點,見到郎某的父親。他說,事情已過了很久,「最初就是個玩笑,後來的傳播我們也沒想到。」他說,最近有很多媒體來跟進此事,兒子已不在店裡經營了。記者輾轉聯繫上郎某,他表示已經知道訴訟的事情,「一切以法院判決為准吧。」
維權存難點,讓「鍵」下守法成為習慣
4個月後,小吳依然沒能走出這一事件的漩渦。「一次地震出來,會有無數次餘震。雖然大家都知道我是被冤枉、被誹謗的,我是受害者,但這一負面新聞的陰影一直跟著我。」小吳對記者說。
11月,小吳認為自己已調整好,可以開始新的工作,但在多次求職過程中,無論哪家公司面試,都離不開上一家公司的離職原因。小吳說,自己說出原因後,洽談會無法繼續。「社會好像還沒准備好去接納我,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不知道還會持續多久。」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表示,此類案件維權難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主體難以確定,有時難以明確侵害人,需要平台協助;二是相關事實證據不易固定,網路上的文字視頻可能會被刪除;三是由於參與人數眾多,大家都有法不責眾的錯覺,認為事後難以追責。
「要強調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在網路上辱罵、誹謗他人與現實中一樣,都要承擔法律責任,都有可能構成犯罪,承擔刑事責任。」薛軍說。
鄭晶晶說,在實踐中,部分人可能會咨詢律師,選擇民事侵權的救濟途徑;但還有很多人考慮到侵權行為不嚴重、維權成本過高,往往選擇放棄司法救濟。很多受害者甚至不知道法院可以受理刑事自訴案件,往往自認倒霉。
如何治理網路謠言和暴力,是信息時代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業內人士認為,要加強必要的普法宣傳活動,讓普通公民能充分認識到網路謠言的危害,讓身處網路空間的每一個人將「鍵」下守法當成一種習慣,保護自己和他人不受網路謠言和暴力的侵害。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