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律師法官行業亂象

律師法官行業亂象

發布時間: 2022-05-18 17:42:49

A. 做法官的門濫是不是比律師

硬性門檻比較高,律師只要考過司法考試就能做,法官還需要考公務員考試。
但軟性門檻比較低,法官只要每天上下班就行,反正按月領工資,沒事還能有點灰色收入。律師必須有廣泛的人脈和很強的專業能力才能有業務,否則就得餓死。

B. 律師辦案跟法院和法官的潛規則有哪些

法官應當得到尊重,國家法律的權威要求我們尊重法律、尊重法官。但是法官也是人,要得到人們的尊重,他的素質、他的修養、他的專業水平應當配得上這份尊重。尊重是一項心理活動,只有人們獲得了公平、權威的感受,這種尊重才能油然而生。尊重法律、尊重法官不能象制定交通規則一樣強制人們去遵守,它只能通過法律的權威、法官的公平在人們心中塑造形象,使人們心誠悅服,肅然起敬。

C. 為什麼律師業不景氣但好多法官和檢察官還是趨之若鶩,紛紛辭職跳槽當律師

因為律師是自由職業者吧,既然能當庭長,做律師應該是沒有問題回的。法院發展很難,一答般情況下,當至庭長位置就到頭了,而且責任重大,一不小心,容易出錯。律師起步雖難,可一旦成名,案件會推不掉的。對一個有志者來說,當律師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D. 青年律師為什麼不信任法官

某些律師一代理案件,就向當事人承諾,自己與某某法官相熟,可以保證案件打贏,這在當事人看來,自己所要的結果就是案件勝訴,而不問或是沒心思過問律師通過何種渠道保證案件勝訴。亦在某些當事人眼裡,聘請律師的選擇理由之一即是——與法院法官的關系如何。這也反倒助長了律師與法官搞好關系,但何為搞好關系,關系好到何種程度,各類律師有不同的方法。 理應,律師信任的是司法,當事人聘請律師將案件起訴到法院,一切程序的規定我們都可以找到法律規范,在程序合法的結果下我們多會保障實體的公正,但為何某些律師總會向當事人吹噓,自己與某某法官相熟,我們在此聽到的潛台詞即是,和法官相熟,就可能保證案件勝訴,但遠不知,案件的勝訴掌握在法官手中,這在另一方面就得出了律師給當事人打包票是以法官聽信自己為保障的結論。這也引出了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到底是律師拖法官下水,還是法官引誘律師違法。在此,我認為個案不同,律師和法官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呈現不同的面貌,但是有一點,首先,有貪心的一方肯定是罪魁禍首,因為貪心者必然會請求另一方給予金錢或是其他財物,而另一方基於工作便利便可以成就這份交易。這份律師和法官之間交易的達成基於雙方有所需,而且,這種關系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的長久「買賣」。從違法行為到犯罪行為的延伸,有時僅是某一個不該閃過的念頭誘使,但律師和法官共同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促使彼此名利雙收的舉動卻為這種長久買賣的維持埋下了伏筆。法官可以給律師介紹案源,從介紹的案源中法官可以獲得提成,當案件到了法院,律師可以利用與法官相熟促使案件有利於本方代理人,從而在律師費上再給法官分成,這種利用國家司法權促成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在我們的司法現狀中時有發生。作為青年律師,在未予攝入訴訟程序時,多半是抱著對司法敬仰或是信任的理念,但當遇到了這種法官時,青年律師的職業道德就此面臨著考研。除卻一些青年律師本身就以和法官搞好關系為己任外,我們多數青年律師懷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念卻遇到了試圖扼殺自己職業理想的法官,那這個青年律師的下一步怎麼走,未來又在哪裡呢? 執業資格老些的律師與法官相熟這是職業經驗積累使然,他們甚至可以左右法官的判決。而作為青年律師他們除非依靠老律師的人脈資源做靠山,要不肯定難以和法官搞好關系。如果青年律師左右不了法官,那他們肯定也不會給當事人打包票,他們會如實告知當事人法律風險,他們以法律允許的方式辦案。青年律師的無形資本不是和法官相熟,而是可以盡快和法律相熟——青年律師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新事務的能力強於老律師們,這也是他們彌補自身缺陷的一大優勢。 青年律師,初涉訴訟程序,他們遙想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理應一起維護司法威信,一起維護法律正確實施,可是在現實的司法境遇中,法官不尊重律師的情況時有發生,當青年律師拿出某某規定試圖和法官論理時,方覺規定只是列舉式規定,而未有處罰機制,也就是說,就演算法院法官違法了,律師也不能把法官怎麼樣?向法官申訴就是請求「老子管兒子」,基本無望。這也就涉及到法官自身的素養問題,我們不能也不可能要求所有法官素養高人一等,誠如所有律師的素養不會高人一等一樣,遇見了某些素養不高的法官,這些青年律師往往氣盛難摁,恨不得將這個法官暴打一頓,一個建設法律國家的社會,法律人群的動手肯定會是重大新聞,所以青年律師忍著,這個忍也是必須,要不以後的案件代理還會遇到這個法官,還一樣在審理過程中為難你,那倒霉的終究是自己,所以青年律師的氣算是消了,但事後還一樣窩火著,這個火何處下咽,只能自行解決,因為法律未予賦予律師國家權利,雖然自身的調查取證權是明文規定,但被剝脫了卻無處申訴即是明證。 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相互尊重是起碼的職業要求,但現在法院習慣已經難見對律師的尊重,更別說對當事人,所以,青年律師從法官對律師的態度上察覺出了他們兩個雖說同為法律職業共同體但卻屬於不同的群體,因為法官可以讓律師多跑幾趟就為案卷中幾個未予提供的證據,因為法官會在法庭上隨意打斷律師的發言,因為法官會和對方當事人一同吃喝,當律師提出迴避申請後卻不被受理。因為法官對律師的態度不佳,所以初涉訴訟程序的青年律師漸趨對法官失去了信任,他們肯定的勝訴案件到了法院,青年律師心理也沒底,因為這個勝訴權真的掌握在法官手中,而不是掌握在法律手中。由此青年律師對法官抱有一種懷疑的心態,哪怕再為簡單的案件都不敢保證結果,我們的法官或許要的就是這種撲朔迷離的司法效果,越是讓律師難以琢磨結果的案件審理越能有法官運作的空間。 而真正的司法理想應是:不管法官最後如何下判,相信他不會亂判,作為律師,自己要做好准備充分,對每一個案件,一定要在開庭前做好應對工作,設計各種不同的應對策略,設計各類不同的訴訟技巧,律師能做的是站在法律層面爭取當事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法庭上與法官的言語沖突這是一大忌諱,作為法官,他也期望受到別人尊重,而尊重的後果就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合作把案件處理好,如律師在法庭上對法官的行為有些不滿,可以在庭後指出,不可在法庭上直接質問法官,這樣所對法官的不尊重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不但影響了案件效率,更影響了自己開庭的心情,所以,小地方的法官,他們有自己的處事風格,但是他們是站在法律允許的層面上處理案件,而絕不能違法裁判,若是違法裁判,也絕不是律師在法庭上質問就可以了事,而是需要追究其行政責任或是刑事責任。 而現實的司法境遇是:律師不能保證法官會如何下判,律師擔心法官會亂判、錯判,律師在庭前對案件也做了充分准備,但是庭審中律師可以發言的時間太少,律師期望得到法官的尊重,至少是從態度上要讓律師覺得自己和法官一樣,都是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只是一個選擇了法官職業,一個進了律師行業,但這只是律師的單方情願。法官對律師的不尊重,導致年青氣盛的青年律師在庭審中與法官發生口角,索性導致律師對法官更大的不滿,這場雙方之間的「論戰」後果就是律師對法官失去了信任,從而對司法失去了信任。青年律師的路難走,有時卻是被某些法官逼的,但法官會說,青年律師不懂行規,不懂職業規則,青年律師會說,我們懂法律,懂依法辦事,你們法院態度差,這雖然沒有法律規定,但法官眼裡不能沒有律師,法官會說,法院態度差,這是官僚主義使然,和法院本身無關,那青年律師還會說啥呢?

E. 律師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要表現.

律師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要表現有:
《律師法》第四十四條【律師違法處理之一】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同時在兩個以上律師事務所執業的;
(二)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代理的;
(三)以詆毀其他律師或者支付介紹費等不正當手段爭攬業務的;
(四)接受委託後,無正當理由,拒絕辯護或者代理的;
(五)無正當理由,不按時出庭參加訴訟或者仲裁的;
(六)泄露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七)私自接受委託,私自向委託人收取費用,收受委託人財物,利用提供法律服務的便利牟取當事人爭議的權益,或者接受對方當事人的財物的;
(八)違反規定會見法官、檢察官、仲裁員或者向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請客送禮的;
(九)妨礙對方當事人合法取得證據的;
(十)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的;
(十一)應當給予處罰的其他行為。

F. 中國還有希望嗎法官,律師道德如此敗壞

這是少數的。
要說沒希望,那這些事件就會滿天飛了。
相信會逐步變好。

G. 經常聽到法官改行當律師,你覺得這件事正常嗎

我覺得這件事情比較正常。因為作為法官對法律知識是非常了解的,所以選擇改行當律師是比較合理的。

很多人在遇到糾紛的時候,而且這些糾紛無法通過溝通進行解決的過程中,都會選擇通過訴訟的方式讓法官對自己的糾紛進行定奪。而且在整件事情的過程中,律師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法官也會選擇改行當律師,而且這種現象也比較常見。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法官改行當律師的事情。而且也會聽到法官改行成為律師之後,一般都會擁有比較不錯的工作狀態。並且也會成為很多人比較喜愛的律師,因為法官轉行成為律師之後,在打字官司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掌握住技巧。從而給自己的委託人爭取最大的權益,而且也不會讓自己的委託人輕易敗訴。

H. 法律卻是職業鑽牛角尖的辯護律師法官毫無對策是否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國並未實行陪審團制,辯護還應遵守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法律條文或某一事實持不同觀點進行論辯,不能認為是鑽牛角尖。在法律面前不是某一個人說了算,而是應當弄清法律原本是不是就這樣規定的。

I. 「吃了原告吃被告」,法官和律師都是這樣的嗎

應該都不是。而且,律師更不是,-律師接受一方委託,為委託方服務。

J. 律師和法官之間為什麼會有分歧

律師和法官之間為什麼會有分歧?他們分歧的緣由何在?到底會有哪些分歧?我們能否通過制度改革而力促分歧減少或趨無?面對程序違法的庭審,律師是配合審判還是控告違法?面對司法甘受權力染指,律師是舉報還是容忍?面對司法不成司法,司法背離公正主旨,律師只能痛心疾首還是奮起反抗?面對……..可以說,在任何一起律師和法官分歧的案件中,都難免觸碰權力的身影。或許在當下中國的司法生態中,權力已經左右了任何影響性案件的審判,但是,任何一起影響性案件的背後,雖說實為權力指導結果,但總會披上司法的外衣,畢竟,這還是一個將「依法治國」停留在口號階段的國度,司法多多少少會在形式上掩蓋權力染指的內幕。而貴陽的「黎慶洪」等人涉黑案便是其中一例。任我如何評析,也絲毫不會將此案簡單定為司法主導的錯案之一,而只能將其定性為權力指導背後的司法冤案典型。

關於律師和法官的職業關系——是沖突還是合作?是對話還是對抗?是交流還是交惡?是舉報還是容忍?是配合審判還是守護法律?是甘受權力指導還是勇於揭露司法內幕?是堅決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還是犧牲被告人部分利益以換取罪輕刑罰?是針對法官的違法行為一再視而不見還是針對法官的違法行徑勇於舉報?這是擺在很多律師面前的難題,也是令很多律師困惑的問題,更是讓諸多律師難以招架的課題。

在2012年1月10日貴陽的黎慶洪等人涉黑案審判中,先後有四位律師遭遇法官驅逐,且有十多位律師接連遭遇法官訓誡,瞬間,律師和法官的職業關系沖突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按說,律師和法官本是法律職業共同體上雙向互動的法律主體。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追求應是力求查清案件事實,案件得以公正處理。而黎慶洪等人涉黑案特殊在法官向著檢察院和公安,法院是被逼上樑山的。於此,開庭前期,法官便期望律師配合法院審判,以便「圓滿」完成這場審判活動。但是,為什麼會有法官認為律師應當配合法院?在黎案中,這是因為法官認為自己審判案件宣告被告無罪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在罪行輕重上律師應該有所作為,不應「糾纏」於無罪辯護。但是,黎案恰恰是律師認為不構成犯罪,法官又不會判處無罪。這樣,便在律師和法官之間產生了分歧,但既然有分歧,那麼法官本應追求公正審判,以程序正義追求實體公正,但小河區法院卻一再固執地認為律師認為黎案做無罪辯護是「搗亂」,這樣,庭審期間的各類控訴和駁回控訴就容易導致兩者之間分歧漸趨火熱化,由此便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

按說,法官本應感謝律師對案件事實和證據提出質疑和質證,以便自己更能查清案件事實,以此作做公正判決,也防止法官自己被檢方的選擇性控訴而蒙蔽,由此導致冤假錯案的釀成。但是,在黎案中,不乏法官和公、檢兩家同處一室,都在聯合對付律師。法官的查明案件事實,公正做出判決的職責喪失了,成了和公、檢兩家一樣的追訴犯罪。這樣,法官勢必會認為律師控訴庭審程序違法是在搗亂,由此便對律師產生後天的厭惡,那麼,懲戒和驅逐律師的惡性事件就勢必發生。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探討,律師和法官本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定位?法官審判案件要求律師配合有無法理依據?律師不予配合,法官是否可以懲戒或是驅逐律師?法官在庭審中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律師的作用應該是什麼?兩者之間在案件審判上有無嚴重分歧?法官是否先入為主地認為審判案件律師做無罪辯護是無理取鬧?律師是否認為法官如果枉法裁判自己肯定要接連控訴程序違法?這些問題,都是釐清律師和法官之間分歧四起必須面對和回應的焦點。

而在我們的認知中,法官的職責在於庭審的兩造平衡中查明案件事實,依法作出公正裁決。在未裁決案件之前,法官不得偏方於任何一方,應該做到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審判案件不得甘受權力染指,獨立公正審判案件,憑借法律和良知對案件作出裁決。而法官的尊嚴也體現在自己能把握案件結果上,並非在權力的干涉中案件結果被他人定奪,自己充當權力靶子。法官審判案件既然不能偏向於任何一方,那麼當然不能要求律師配合法院審判,而應該要求律師依法辦案即可。

而律師的作用在於依法提出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材料,以便利於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針對檢方指控的犯罪事實和提交的證據材料依法提出質證和對質,以便法官在控訴和辯方的對質中逐漸釐清案件事實,一步步接近事實真相,以此作出公正裁決。律師是法官查明案情的得力質疑者,是防止法官辦錯案的最佳阻止者。律師認為法官枉法裁判,理應提出控告,雖然控告不一定會得到回復,但程序性權利的行使卻不能放棄,哪怕有一絲的期望,律師都應拿出百分百的努力保證被告人合法權益不被侵犯。

但是,在控方和辯方地位不甚平等的一些案件中,法官無法左右庭審程序的公正審判,當程序正義無從保障時,律師能否控訴法官偏袒控方,並以此為由拒絕辯護?這也是我國司法實踐中時有發生的情況。以黎慶洪案為例,眾律師質疑小河區人民法院審級違法,此案不應當由小河區法院審理,而應當由貴陽市中院審理,於此,律師和法官之間便產生了第一個分歧,此分歧乃程序程序正義的先決條件,未有審級合法,何談實體公正,據此,眾律師紛紛控訴,但法官就是不予理會,因此,法官還給了幾位律師以懲戒。這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便是,法官違法之後如何還讓律師尊重法庭程序,一個違法的庭審談何力求實體的公正裁決。因為,法官首先應該以自己的職權保障庭審的程序公正,然後才能要求律師尊重庭審秩序,如果庭審的程序違法在先,律師的控訴便在於保障程序正義,而不是無理取鬧。而微博能否「直播」庭審的辯論亦在向外界宣示,法官期望庭審不受關注,自己能安心審判,而律師認為違法的庭審應該向世人公告,以便遏制違法的庭審繼續下去,這是黎慶洪等人涉黑案的第二個分歧。此分歧表面在於理解法條的偏差,實為聽從權力還是依據法律辦案。按照公開審判的原則,連同記者和外人都可以庭審的案件,緣何律師不能向外播發信息呢?如果,律師播發的信息有誇大或是誤導之嫌,法院完全可以予以懲戒,但是,律師微博「直播」的庭審信息只是記錄庭審概況,完全可以等同於庭審見聞,據此,本不應被限制,但小河區法院卻依然採取限制舉措。這樣的分歧產生,不是因為理念之差,而是司法受制於權力之後,總後怕被人抓住把柄。

再者,律師和法官之前的分歧,除了個別是因為對法律的理解偏差外,在我看來,更多集結於司法受制於權力,司法不成司法,司法背離公正本旨導致的「體制性羞辱」。由此,律師對司法的公正追求和法官受制於權力的司法不公導致兩者之間分歧漸多。而何以平息和調解律師與法官之間的分歧,恰當之處在於,司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司法,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案件結果可由法官決定,外界無從或是不得插手過問案件,那種「領導過問案件很正常」的說辭完全是司法甘受權力染指的罪證。當律師面對公正的司法審判時,何以會無端或是無故控告司法不公呢?當然,我們亦不排除個別律師主動通過關系疏通而尋找案子解決之道的其他途徑,但在多少律師看來,能遇見一位講法律、懂情理、會辦案的好法官,實乃辦案之幸。

最後,我們分析律師和法官之間的分歧,當然是寄望於在調和兩者之間分歧的同時,可以找到他們的共同價值取向和職業追求。他們站在同一法律起跑線上,一方主導案件結果,一方幫助當事人處理法律紛爭。其共同目的在於將案件事實查清,還當事人以公正結果。法官通過程序正義保證實體公正,律師通過程序性事務處理協助當事人達至案件公正結果。在兩造構架中,律師依法辦案,不得作出有悖於律師職業道德和紀律之事,並充分保證當事人合法權益,以此努力力促當事人利益最大化。而法官亦依法審判案件,不得偏向於任何一方,對每一方都本著公正之心,充分保證每一位當事人之合法權益,以此努力促使案件程序正義,並達至實體公正。這,才是正常的律師和法官關系之形態,雖有理想化之嫌,但卻是我們應予努力的方向;雖有超然之意,但卻是我們應予追求的理想形態之巔。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證教育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2-06 08:59:27 瀏覽:636
職業道德第 發布:2025-02-06 08:39:44 瀏覽:2
法院書記員記錄 發布:2025-02-06 08:21:07 瀏覽:803
司法考試費 發布:2025-02-06 08:18:49 瀏覽:62
司法局年度總結 發布:2025-02-06 08:03:47 瀏覽:304
道德實踐日記500字 發布:2025-02-06 07:31:52 瀏覽:321
江蘇預備法官培訓 發布:2025-02-06 07:26:12 瀏覽:727
甘州區法院 發布:2025-02-06 07:19:19 瀏覽:147
民法典和婚姻法 發布:2025-02-06 06:55:17 瀏覽:728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